| 研究生: |
蔣捷 Jiang, Jie |
|---|---|
| 論文名稱: |
公司法授權性規範演進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abling Provisions under Corporate Law |
| 指導教授: |
陳俊仁
Chen, Chun-Jen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82 |
| 中文關鍵詞: | 授權性規範 、公司契約理論 、公司資本制度 、股東出資形式 、公司經營範圍 、公司治理結構 、司法制度 、公司章程 、股份轉讓 、敵意併購 、企業形態 、公司監察制度 |
| 外文關鍵詞: | authorized norms, company contract theory, company capital system, shareholder capital contribution form, company economic scop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judicial system, company charter, share transfer, hostil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corporate form, company supervision system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2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1. 卞耀武,當代外國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
2. 毛亞敏,公司法比較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2月。
3. 王文宇,公司法論,第6版,元照,2018年10月。
4. 王泰銓,公司法新論,第5版,三民,2009 年 1 月。
5. 王利明,侵權行為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
6. 王東光,股東退出法律制度研究,北大出版社,2010年3月。
7. 王紅一,公司法功能與結構法社會學分析—公司立法問題研究,北大出版社,2002年3月。
8. 王書江,日本商法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
9. 王泰允,企業併購實用,遠流,1991年。
10. 王澤鑑,民法總則,三民,2003年。
11.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揚智,1997年。
12. 史尚寬,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13. 史際春,企業與公司法,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14. 布洛克著,董樂山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三聯,1988年。
15. 布萊恩·R.柴芬斯著,公司法的理論結構與運作,林華偉譯,法律出版社,2001年。
16. 弗里德曼著,李瓊英譯,法律制度:從社會科學角度觀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
17. 末永敏和著,金洪玉譯,現代日本公司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
18. 石少俠,淺談股權的確認,載王保樹主編,實踐中的公司法,社科文獻,2008年。
19. 伊夫居榮,法國商法,羅結珍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
20. 伊斯特布魯克、費希爾著,羅培新、張新偉譯,公司法的經濟學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20. 吉田正之,合同公司的發展狀況,王保樹編,非公司企業法制的當代發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21. 托馬斯·萊賽爾著,高旭軍譯,德國資合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
22. 朱塞佩·格羅素著,黃風譯,羅馬法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
23. 朱慶育,誰應當遵守民法,載鄭永流主編,法哲學與法社會學,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
24. 江宜樺,自由民主的理路,聯經,2001年。
25. 考夫曼著,鄭永流譯,法律哲學,法律出版社,2004年。
26. 何美歡,公司公司及其股權證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27. 何勤華,外國民商法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8. 何勤華,西方商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29. 何新容,合夥人的有限責任,法律出版社,2013年。
30. 克拉克曼、戴維斯、漢斯曼等著,劉俊海譯,公司法剖析:比較與功能的視角,北大出版社,2007年。
31. 克羅斯、普倫蒂斯著,伍巧芳、高漢譯,法律與公司金融,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32. 吳越,私人有限公司的百年論戰與世紀重構,法律出版社,2005年。
33. 宋永新,美國非公司型企業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34. 李哲松,韓國公司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35. 沃爾夫著,陸俊譯,市場、政府失靈的真相,重慶出版社,2009年。
36. 沈四寶,最新美國標準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
37. 沈達明,法國商法引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年。
38. 周枬,羅馬法原論,商務印書館,1994年。
39. 孟德斯鳩著,張雁深譯,論法的精神,商務印書館,1961年。
40. 拉倫茨著,王曉曄譯,德國民法通論,法律出版社,2013年。
41. 波斯納著,蔣兆康譯,法律的經濟分析,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42. 近藤光男著,梁爽譯,最新日本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16年。
43. 邱本,經濟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7年。
44. 阿貝爾,莊武英譯,兩種資本主義之戰,聯經,1995年。
45. 保羅·戴維斯著,羅培新譯,現代公司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16年。
46. 姚建宗,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
47. 施天濤,公司法論,法律出版社,2014年。
48. 施瓦布,民法導論,法律出版社,2006年。
49. 施智謀,公司法,三民,1988年。
50. 柯芳枝,公司法論(上),三民,2003年。
51. 珍妮特丹恩著,胡平譯,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
52. 約瑟夫斯多利,毛國權譯,美國憲法評註,三聯書店,2006年。
53. 約翰·梅利曼著,顧培東、祿正平譯,大陸法系,法律出版社,2004年。
53. 約翰密爾著,程崇華譯,論自由,商務印書館,1982年。
54. 胡曉靜,公司法專題研究,華中科大出版社,2013年。
55. 范健、王建文,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
56. 迪特爾·梅迪庫斯著,邵建東譯,德國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1年。
57. 孫鵬,民法理性與邏輯之展開,法律出版社,2009年。
58. 柴芬斯著,林華偉、魏旻譯,公司法:理論、結構和運行,法律出版社,2003年。
59. 格雷,馬馳譯,法律的性質與淵源,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
60. 海耶克著,鄧正來譯,自由秩序原理,三聯書店,1997年。
61. 袁慶明,新制度經濟學,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年。
62. 馬克斯·韋伯著,林榮遠譯,經濟與社會,商務印書館,1997年。
63. 馬俊駒,法人制度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
64. 國務院法制辦工交商事司編著,公司法與公司登記管理條例新舊對照及簡明釋義,法律出版社,2006年。
65. 密爾著,和崇華譯,論自由,商務印書館,1982年。
66. 崔文玉,日本公司法精要,法律出版社,2014年。
67. 康德著,沈叔平譯,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的科學,商務印書館,1991年。
68. 康德著,鄧正來譯,法的形而上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91年。
69. 張五常,經濟解釋(第3卷),商務印書館,2002年。
70. 張今,知識產權新視野,中國政法大學,2000年。
71. 張本照,目標公司反收購及政府規則相關問題研究,合肥工大出版社,2006年。
72. 張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73. 張民安,現代英美董事法律地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
74. 張明貴,意識形態的時代:從1750年到現代的政治思想,聯經,1983年。
75. 張明貴,意識形態與當代政治,五南,2005年。
76. 張俊浩,民法學原理,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77. 張開平,公司權利解構,社會科學,1999年。
78. 張維迎,理解公司—產權、激勵與治理,世紀出版社,2014年。
79.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80. 曹興權,公司法的現代化:方法與制度,法律出版社,2007年。
81. 梁上上,認股東表决權,法律出版社,2005年。
82. 梁宇賢,公司法論,三民書局,修訂六版2006年。
83. 梅因著,沈景一譯,古代法,商務印書館,1959年。
84. 梅利曼,顧培東譯,大陸法系,法律出版社,2004年。
85. 梅迪庫斯著,邵建東譯,德國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13年。
86. 理查德·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87. 麥克尼爾著,雷喜寧、潘勤譯,新社會契約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
88. 凱利著,王笑紅譯,西方法律思想簡史,法律出版社,2010年。
89. 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沈宗靈譯,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96年。
90. 博登海默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
91. 博登海默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華夏出版社,1987年。
92. 斯蒂格利茨著,姚開建譯,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93. 森田章著,黃曉林譯,公開公司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
94. 黃亞鈞、朱協合,資產重組與併購,五南,2002年。
95. 黃茂榮,民法總則,1982年,二版。
96. 黃異,國際法,新學林,2012年。
97. 黑格爾著,範揚、張企泰譯,法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79年。
98. 楊代雄,德國商事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14年。
99. 葉銀華、李存修、柯承恩,公司治理與評等系統,智商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100. 葛偉軍,公司資本制度和債權人保護的相關法律問題,法律出版社,2007年。
101. 葛偉軍,英國公司法要義,法律出版社,2014年。
102. 廖大穎,公司法原論,三民,2009年。
103. 漢密爾頓著,公司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
104. 趙旭東,新舊公司法比較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
105. 趙旭東,境外公司法專題研究,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106. 劉連煜,現代公司法,新學林,2008年。
107. 德國民法典,杜景林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
108. 潘燈,西班牙商法典,頁18,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
109. 蔡文海,加拿大重要商業公司法和證券法,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9年。
110. 蔡立東,公司自治論,法律出版社,2006年。
111. 蔣大興,公司法的展開與批判,法律出版社,2001年。
112. 鄧正來,海耶克法律哲學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
113. 鄧峰,普通公司法,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114. 鄧曾甲,日本民法概論,法律出版社,1995年。
115. 鄭佳寧,公司收購中目標公司董事義務研究,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
116. 鄭燦亨,韓國公司法,上海大學出版社,2011年。
117. 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商務印書館,1980年。
118. 錢弘道,跨越法律和經濟,法律出版社,2003年。
119. 龍衛球,民法總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2月。
120. 戴慶康,中日企業法律制度比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
121. 繆勒,公共選擇理論,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122. 謝易宏、陳德純,後安隆時代的一線曙光:論2002年美國企業改革法對公司治理之影響,瑞興圖書,
123. 韓忠謨,法學緒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124. 羅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125. 羅培新,公司法的法律經濟學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
126. 羅結珍,法國公司法典(上),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
127. 鐘瑞棟,民法中的強制性規範—公法與私法接軌的規範配置問題,法律出版社,2009年。
128. 羅伯特·霍恩著,楚建譯,德國民商法導論,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
129. 羅納德科斯著,企業的性質,載盛洪主編,現代制度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頁105,2003年。
(二)期刊論文
1. 丁輝,認繳登記制下公司減資制度研究,河北法學,2017年第6期。
2. 于江華,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優先購買權研究,政法論壇,2003年第4期。
3. 巴曙松,國有銀行民營化是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最重內容,經濟研究參考,2001年第23期。
4. 方嘉麟,公司法修正對會計實務之影響,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8期,2018年8月。
5. 方嘉麟、林郁馨,複數表决權股之立法政策分析—以臺灣及香港為例,月旦民商法雜誌,第52期,2016年6月。
6. 王文宇,非合意併購的政策與法制—以強制收購與防禦措施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25期,2005年10月。
7. 王文宇,閉鎖性公司修法方向建議,全國律師月刊,2013年2月號。
8. 王文杰,從國家管制到鼓勵從商的中國大陸公司法,展望與探索,2007年第1期。
9. 王建文,論我國引入公司章程防禦性條款的制度構建,中國法學,第197期,2017年11月。
10. 王軼,論合同法上的授權性規範,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第5期。
11. 王鳳愷,海峽兩岸公司資本制度比較,現代經濟信息,2014年第9期。
12. 王學峰,公司法修訂對公司資本制度的影響,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
13. 史玉成、任爾昕,論信用短缺時代的我國公司資本制度,政法論壇,2003年第2期。
14. 朱少平,公司法修改之要義,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15. 朱慈蘊,公司章程兩分法—公司章程自治與他治的融合,當代法學,第116期,2006年10月。
16. 江平,我國民法典制定的宏觀思考,法學,2002年第2期。
17. 江平、鄧輝,論公司內部監督機制的一元化,中國法學,2003年第2期。
18. 江宜靜,臺商在大陸融資困境之探討,展望與探索,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12年3月。
19. 佐藤孝弘,試論企業法人的經營範圍問題,北大法學,2002年第1期。
20. 何勤華,法的移植與法的本土化,中國法學,2002年第3期。
21. 何曜琛,公司治理與公開發行公司董事之告知義務—以美國法為中心,華岡法粹,30期,2004年。
22. 吳越,公司人格本質與社會責任的三種維度,政法論壇,2007年第6期。
23. 李天真,證監會:不得利用反收購條款限制股東權利,中國證券報,2016年8月27日。
24. 李先拔,締約能力制度比較研究,中國法學2001年第1期。
25. 李海龍,商事組織間的現代博弈,北方法學,2008年第1期。
26. 李婧,海峽兩岸公司資本制度比較研究,當代經理人,2006年第5期,2006年3月。
27. 李智仁,敵意併購防禦課題之探析—從日本Livedoor vs. NBS一案談起,全國律師12月號,2006年12月。
28. 李智仁、鄭少鈺,我國信用資訊機構之探索—沿革,法制與展望,全國律師第10卷第1期,2006年10月。
29. 李新,普廷時期的俄羅斯經濟轉型:從制度移植到制度創新,俄羅斯研究,第18期,2007年12月。
30. 李鳳琴,商譽出資問題研究,企業經濟,2006年第2期。
31. 杜劍清,論法人超越經營範圍經營的法律效力,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年第27卷第9期。
32. 肖國金,把信用資本轉化為財富,經濟研究參考,2002年第27期。
33. 周友蘇,股東資格認定的若干問題研究,載王保樹主編,實踐中的公司法,社科文獻,2008年。
34. 林郁馨,閉鎖性公司之公司治理與少數股東權之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231期,2014年7月。
35. 林國全,企業並購法第十一條公司進行並購時之股份轉讓限制規定之研究,收錄於財經法新課題與新趨勢,元照,2011年。
36. 林國全,資本不實研究,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3期,2003年12月。
37. 林國彬,發行新股與衍生性證券之交錯—我國公司法與證券交易法之規範解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5期。
38. 林國彬,董事忠誠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之研究—以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為主要範圍,政大法學評論,第100期,2007年12月。
39. 林雪玉,論大陸地區之中外合資企業—兼論臺商赴大陸投資之相對因應,中興法學雜誌,第44期,1998年9月。
40. 林鈞躍,美國信用管理的相關法律體系,世界經濟,第57期,2000年4月。
41. 林毅夫,發展中小銀行服務中小企業,瞭望,第16期,2000年。
42. 邵慶平,第356條之5轉讓限制,收錄於:方嘉麟主編,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逐條釋義,元照,2016年10月。
43. 金鼎,公司章程之效力與界限—以英美法制為借鑑,元照出版公司,2014年3月。
44. 倪文竹,海峽兩岸公司資本制度的比較與借鑑,前沿,2010年第2期,頁55。
45. 徐如慧,信用風險內部評等法架構下銀行使用外部資源之規範,頁47,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526期,2008年。
46. 徐勝強,企業形態的法經濟學分析,法學研究,2008年第1期。
47. 袁義昕,技術出資之研究,嶺東財經法學,第1期,2008年6月。
48. 袁義昕,非現金出資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4期,2008年。
49. 馬嘉應、蘇英婷,企業舞弊的防制(上),會計研究月刊,第二五七期,2007年。
50. 張民安,論公司法上的越權行為原則,法律科學,1995年第2期。
51. 張書瑋,掌握地雷股警訊重公司治理更重集團監理,會計研究月刊,第二五七期,2007年。
52. 張維迎,從公司治理結構看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效、問題與出路,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
53. 莊蕎安,攻防戰之守方政策,會計研究月刊,第254期。
54. 郭土木,我國公司治理法令架構之探討,法官協會雜誌,第八卷第一期,2006年。
55. 郭富青,論公司要約收購與反收購中少數股東利益的保護,法商研究,2000年第4期。
56. 郭傳凱,認繳制下公司合同債權人利益保護問題研究,東岳論叢,2016年第4期。
57. 陳文智,日本敵意併購防禦策略之最新動向—以日本Livedoor敵意併購日本放送事件為例,萬國法律,第142期,2005年8月。
58. 陳林林,從自然法到自然權利—歷史視野中的西方人權,浙江大學學報,第78期,2003年2月。
59. 陳俊仁,由企業併購法第五條與第六條論我國忠實義務規範的缺失,華岡法粹,第33期,2005年6月。
60. 陳俊仁,超越興利防弊功能之迷思—獨立董事與審計委員會地位之再建構,月旦法學雜誌,第172期,2009年9月。
61. 陳俊仁,論股東於公司之地位—超越企業所有與企業經營分離之迷思,華岡法粹,35期,2006年。
62. 陳彥良, 公司治理法制化之研究—德國公司治理法典經營機關制度設計之啟示,收錄於《公司治理法制:公司內部機關組織職權論》,翰蘆,2007年1月。
63. 陳昱能,敵意併購策略適法性及經濟效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7月。
64. 陳榮驤,臺商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之貢獻,國立臺北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自主研究計劃案,2010年12月。
65. 傅穹,敵意收購的法律立場,中國法學,2017年第3期。
66. 曾宛如,半套公司治理移植經驗—以審計委員會與特別委員會為例,月旦民商法雜誌,第43期,2014年3月。
67.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徵求意見稿),人民法院報,2016年4月13日。
68. 馮震宇,論公司法修正對公司資本三原則的影響,全國律師,第5卷第12期,2001年12月。
69. 黃月華,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之重構,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70. 黃銘傑,力霸風暴後臺灣公司治理與金融監理應有之走向,會計研究月刊,
第二五七期。
71. 黃銘傑,企業並購法之檢討與省思(下),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7月。
72. 黃慧嫻,公開收購活動涉及之法律問題淺析—以美國及歐盟對於敵意併購之制約為例,科技法律透析,第15卷第1期,2003年。
73. 葉初升,信任問題經濟學研究的最新進展與實踐啟示,國外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74. 葉銀華,集團之公司治理機制-力霸集團瓦解的震撼,會計研究月刊,第二五七期,2007年。
75. 葉銀華、楊小娟,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估因素,會計研究月刊第254期,2007年。
76. 葛延民,法人越權原則比較研究,當代法學,2002年第5期。
77. 廖大穎,從公司治理觀點解析二零一一年四次公司法修正對企業法制之影響,月旦法學雜誌,第216期,
78. 趙旭東,股東優先購買權的性質與效力,當代法學,2013年第5期。
79. 劉玉姝,認繳資本制度視野下公司減資制度的構建,法律適用,2016年第7期。
80. 劉彥皇,公司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研究,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
81. 劉紹梁,從公司治理談公司法治之發展與變遷,法官協會雜誌,第八卷第一期,2006年。
82. 劉紹樑,我國並購法制的蛻變與前瞻,經社法制論叢,第32期,2003年7月。
83. 劉連煜,臺灣閉鎖性公司之立法與相關問題研究,臺灣法學雜誌,第282期,2015年10月。
84. 劉連煜,證券交易法新修規範引進獨立董事與審計委員會之介紹與評論,法官協會雜誌,第八卷第一期。
85. 潘星、仝斌斌,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改革述評,德國研究,2009年第1期。
86. 蔡昌憲,中小企業之股份轉讓限制—兼論公司章程之性質,法令月刊,第54卷,2003年7月。
87. 蔡英欣,論股份有限公司監督機關之設計—比較日本與臺灣的繼受法制談起,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07期,2018年9月。
88. 蔣大興,公司自治與裁判寬容,法學家,第58期,2006年第6期。
89. 蔣舸,德國公司形式的最新變革及其啟示,法商研究,2011年第1期。
90. 蔣華勝,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制度研究—基於公司法第71條規範之解釋,政治與法律,2017年第10期。
91. 蔣華勝,創設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的公司法規則:立法表達與司法適用,黑龍江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
92. 鄧峰,中國法上董事會的角色、職能及思想淵源:實證法的考察,中國法學,2013年第3期。
93. 鄧峰,論公司的出資形式和出資監管,安徽大學法學評論,2002年第1期,頁188。
94. 賴秀林,從企業家的約束問題看國有銀行的民營化,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95. 賴英照,法制的移植—從公司律到獨立董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84期,2012年12月。
96. 賴敏慈,信用資訊與私權保護—由信用資訊之揭露與隱私權之衝突檢討個人信用資料保護法制,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97. 戴盛儀,論債權出資的立法完善,理論月刊,2014年第3期。
98. 謝永梅,論越權規則在英美公司法上的終結,江西社會科學,2001年第9期。
二、外文文獻
(一)專書
1. EASTERBROOK, F. H., & FISCHEL, D. R.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1996).
(二)期刊論文
1. ABA Ad Hoc Committee on Business Courts, BUSINESS COURTS: TOWARDS A MORE EFFICIENT JUDICIARY, 52 Bus. Law. (1997).
2. Adam Winkler, OTHER PEOPLE’S MONEY: CORPORATIONS, AGENCY COSTS, AND CAMPAIGN FINANCE LAW,92 Geo. L. J. (2004).
3. Adolf A. Berle & Gardiner C.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orperty (4th ed.1968).
4. Aghion P., 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59 (1992).
5.Alchian,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62 Am. Econ. Rev. (1972).
6. Alfred D. Chandler, SCALE AND SCOPE –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1990).
7. Anderlini, INDESCRIBABLE EVENTS, Research in Economics,No. 58 (2004).
8. Anne Tucker Nees, MAKING A CASE FOR BUSINESS COURTS: A SURVEY OF AND PROPOSED FRAMEWORK TO EVALUATE BUSINESS COURTS,24 Ga. St. U. L. Rev. (2007).
9. Annen k., EFFICIENCY OUT OF DISORDER: CONTESTED OWNERSHIP IN INCOMPLETE CONTRACTS,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40 (2009).
10. Antonio Nicita, COMPANION TO LAW AND ECONOMIC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5).
11. B.Wachter , HARMONIZATION OF COMPANY AND SECURITIES LAW,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Approach 33 (1989).
12. Baker, BRINGING THE MARKET INSIDE THE FIR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1 No.2 (2001).
13.Barney, TRUSTWORTHINESS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Ss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4. Benjamin Klein, VERTICAL INTEGRATION,APPROPRIABLE RENTS AND THE COMPETITIVE CONTRACTING PROCESS,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No.21 (1978).
15. Bernard Black, Reinier Krakman, A SELF-ENFORCING MODEL OF CORPORATE LAW, 109 Harv. L. Rev (1996).
16. Bernhard Black, THE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PRECONDITIONS FOR STRONG SECURITIES MARKETS, 48 UCLA Law Review (2001).
17. Bernhard S. Black, IS CORPORATE LAW TRIVIAL?: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84NW. University Law Review 542 (1990).
18. Brian R. Cheffins, DOES LAW MATTER?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THE UNITED KINGDOM,30 J. legal Stud. (2000).
19. CAREMARK INT’L INC. DERIV. LITIG, 698 A.2d (Del. Ch.1996).
20. Carrie A. O’Brien, THE NORTH CAROLINA BUSINESS COURT: NORTH CAROLINA’S SPECIAL SUPERIOR COURT FOR COMPLEX BUSINESS CASES, 6 NORTH CAROLINA BANKING INSTITUTE JOURNAL (2002).
21.Charles R.T.O’Kelly, CORPORATIONS AND OTHER BUSINESS ASSOCIATIONS ,942 (3rd ed. 1999).
22.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 , 1981:HEARINGS BEFORE THE SUBCOMM ON COURTS, CIVIL LIBERTIES AND THE ADMIN. of Justice, 97th Cong. , 1 st Sess. (1981).
23. Curtis Alva, DELAWARE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HARTERS: HISTORY AND AGENCY, 15 Delaware Journal of Corporate Law (1990).
24. Curtis J. Milhaupt, IN THE SHADOW OF DELAWARE ? THE RISE OF HOSTILE TAKEOVERS IN JAPAN, 105 Colum L. Rev.(2005).
25. Cherry, M. A., & Sneirson, J. F., Chevron, Greenwashing, and the Myth of'Green Oil Companies', 3 WASH. & LEE J. ENERGY, CLIMATE, & EVN'T. 133 (2012).
26. Donald F. Parsons Jr. & Joseph R. Slights III, THE HISTORY OF DELAWARE’S BUSINESS COURTS, Bus, L. Today, March/April 2008, at 25.
27. E. Merrick Dodd, Jr., AMENDMENT OF CORPORATE ARTICLES UNDER THE NEW OHIO GENERAL CORPORATION ACT, 4 U. CIN. L. Rev. (1930).
28. Edmund W. Kitch, THE SIMPLIFICATION OF THE CRITERIA FOR GOOD CORPORATE LAW OR WHY CORPORATE LAW IS NOT AS IMPORTANT ANYMORE, 2 Berkeley Bus. L. J. (2005).
29. Edward S. Adams, CORPORATE GOVERNANCE AFTER ENRON AND GLOBAL CROSSING: COMPARATIVE LESSONS FOR CROSS – NATIONAL IMPROVEMENT, 78 Ind. L. J. (2003).
30. Ember Reichgott Junge, BUSINESS COURTS: EFFICIENT JUSTICE OR TWO-TIERED ELITISM ? 24 Wm. Mitchell L. Rev. (1998).
31. Ennifer Payne, LEGAL CAPITAL IN THE UK FOLLOWING THE COMPANIES ACT 2006, Business and Politics, 22(4), (2007).
32. Eric M. Fogel, Andrew M. Geier, STRANGERS IN THE HOUSE: RETHINKING SARBANES – OXLEY AND INDEPENDENT BOARD OF DIRECTORS, 32 Del. J. Corp. L. (2007).
33. Fallany O. Stover, THE LLC VERSUS LLP CONUNDRUM: ADVICE FOR BUSINESSES CONTEMPLATING THE CHOICE, 52 AL. L. REV. (1999).
34. Frank H. Eadterbrook, MANAGER’S DIRECTION AND INVESTORS’ WELFARE: THEORIES AND EVIDENCE , 9 Delaware 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 (1984).
35. Frank H. Easterbrook & Daniel R. Fischel, THE CORPORATE CONTRACT , IN corporate law and economic analysis 211 (Lucian Arye Bebchuk ed.) (1990).
36. Frank H. Easterbrook, Daniel R. Fischel, THE PROPER ROLE OF A TARGET’S MANAGEMENT IN RESPONDING TO A TENDER OFFER,94 Harv. L. Rev. (1981).
37. G.Richard Shell, ARBITR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67 N.C. L. Rev. (1989).
38. Gregory Shaffer,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PROTECTION: THE IMPACT OF EU AND INTERNATIONAL RULES IN THE RATCHETING UP OF U.S. PRIVACY STANDARDS, 25 Yale J. Int’l L. (2000).
39. H.Henn, Laws of Corporate law and Networks of Contracts, Laws of Corporations and Other Business Enterprises (1983).
40. Harry Henn, LAW OF CORPORATIONS, West Publishment Co.,307 (1970).
41. Henry G. Manne, BRING BACK THE HOSTILE TAKEOVER , Wall St. J. , June 26, (2003).
42. Henry G. Manne, MERGER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73 J. Pol. Econ. (1965).
43. Henry N. Butler, THE CONTRACTUAL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11 Geo. Mason. U.L.Rev. (1989).
44.Hideki Kanada & Curtis J. Milhaupt, RE-EXAMINING LEGAL TRANSPLANTS: THE DIRECTOR’S FIDUCIARY DUTY IN JAPANESE CORPORATE LAW. 51 Am. J. Comp. L. (2003).
45.Hideki Kanada & Curtis J. Milhaupt, RE-EXAMINING LEGAL TRANSPLANTS: THE DIRECTOR’S FIDUCIARY DUTY IN JAPANESE CORPORATE LAW. 51 Am. J. Comp. L. (2003).
46. Ian Ayers, VALUING MODERN CONTRACT SCHOLARSHIP, 112 Yale L. J. (2003).
47. Ian Ayres ,Jonathan R.Macey, INSTITUTIONAL AND EVOLUTIONARY FAIL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EAST,30 Yale J .Int’I l. (2005).
48. Ian Ayres, FILLING GAPS IN INCOMPLETE CONTRACTS: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FAULT RULES, 99 Yale L.J. (1989).
49. Ian Ayres, Robert Gertnert, FILLING GAPS IN INCOMPLETE CONTRACTS: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FAULT RULES, 99 Yale L. J. (1989).
50. Ian O’Neil, DISPARATE IMPACT, FEDERAL/STATE TENSION AND THE USE OF CREDIT SCORES BY INSURANCE COMPANIES, 19 Loy. Consumer L. Rev. (2007).
51. James A. Fan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FRENCH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UNITED STATES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21 Brooklyn J. Int’l L. (1995).
52. Jan Lieder, THE GERMAN SUPERVISORY BOARD ITS WAY TO PROFESSIONALISM, German Law Journal, (2010).
53. John A. Mackerron, A TAXONOMY OF THE REVISED MODEL BUSINESS CORPORATION ACT, 61 UMKCL. Rev. (1993).
54. John C. Coffee, THE MANDATORY/ENABLING BALANCE IN CORPORATE LAW: AN ESSAY ON THE JUDICIAL ROLE, 89 Colum. L. Rev. (1989).
55. John Salmond, THE THEORY OF JUDICIAL PRECEDENT, 16 L. Q. Rev. (1990).
56. John Tasioulas, FROM UTOPIA TO KAZANISTAN: JOHN RAWLS AND THE LAW OF PEOPLES, 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2, no.2 (2002).
57. John W. Hardwicke, BUSINESS LAW, 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1992).
58. Johnatan R. Macey & Geoffrey P. Miller, TOWARD AN INTEREST-GROUP THEORY OF DELAWARE CORPORATE LAW, 65 Texas Law Review (1987).
59. Jonathan R. Macey,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ENRON ,89 Cornell L.Rev. (2004).
60. Joseph A. Grundfest, JUST VOTE NO: A MINIMALIST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BARBARIANS INSIDE THE GATES, 45 Stan. L. Rev. (1993).
61. Juliet P. Kostritsky, BARGAINING WITH UNCERTAINTY, MORAL HAZARD, AND SUNK COSTS: A DEFAULT RULE FOR PRE-CONTRACTUAL NEGOTIATIONS, 44 Hastings L. J. (1993).
62. K.R. Abbott, COMPANY LAW, D.P. Publications, 21 (1981).
63. Katharina Pistor, THE EVOLUTION OF CORPORATE LAW: A CROSS – COUNTRY COMPARISON, 23 U. Pa. J. Int’l Econ. L. (2002).
64. Katharina Pistor, Yoram Keinan, Jan Kleinheisterkamp, Mark D. West, THE EVOLUTION OF CORPORATE LAW: A CROSS – COUNTRY COMPARISON, 23 U. Pa. J. Int’l Econ. L. (2002).
65. Kreps David M.,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D ECONOMIC THEORY,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996).
66. L.P.Q. Johnson & M.A.Sides, THE SARBANES-OXLEY ACT AND FIDUCIARY DUTIES,30 WM. MITCHELL L. REV. (2004).
67. Larry A. Dimatteo, THE HISTORY OF NATURAL LAW THEORY: TRANSFORMING EMBEDDED INFLUENCES INTO A FULLER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CONTRACT LAW, 60 U. Pitt. L. Rev. (2002).
68. Larry Backer ,COMPARATIVE CORPORATION LAW: UNITED STATES, EUROPEAN UNION, CHINA, AND JAPAN: CASES AND MATERIALS,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2002).
69. Larry E. Ribstein, MARKET VS. REGULATORY RESPONSES TO CORPORATE FRAUD: A CRITIQUE OF THE SARBANES – OXLEY ACT OF 2002, 28 Iowa J. Corp. L. (2002).
70. Lawrence A. Cunningham, COMMONALITIES AND PRESCRIPTIONS IN THE VERTICAL DIMENSION OF GLOBAL CORPORATE GOVERNANCE, 84 Cornell L. Rev. (1999).
71. Lawrence B. Solum, EMPIRICAL MEASURES OF JUDICIAL PERFORMANCE: A TOURNAMENT OF VIRTUE, 32 Fla. St. U. L. Rev. (2005).
72. Lisa Bernstein, SOCIAL NORMS AND DEFAULT RULES ANALYSIS, 3 S. Cal. Interdis. L. J. (1993).
73. Luca Enriques, A COMMENT FROM OLD EUROPE ON POST – ENRON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ORMS, 38 Wake Forest L. Rev. (2003).
74. Lucian Arye Bebchuk ,Mark J. Roe, A THEORY OF PATH DEPENDENCE IN CORPORATE OWNERSHIP AND GOVERNANCE,52 Stan L. Rev. (1999).
75. Lucian Arye Benuchuk, FEDERALISM AND THE CORPORATION: THE DESIRABLE LIMITS ON STATE COMPETITION IN CORPORATE LAW, 105 Harvard Law Review (1992).
76. Lyman Johnson, LAW AND LEGAL THEORY IN THE HISTORY OF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 35 Seattle U. L. REV, (2012).
77. Lynn A. Stout, THE UNIMPORTANCE OF BEING EFFICIENT: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STOCK MARKET PRICING AND SECURITIES REGULATION, 87 Mich. L. Rev. (1988).
78. Macneil, Contracts: ADJUSTMENTS OF LONG-TERM ECONOMIC REALTIONS UNDER CLASSICAL, NEOCLASSICAL, AND REALTIONAL CONTRACT LAW, 72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1978).
79. Maghan F. McClure, NOTES AND COMMENTS, ADVERSE ACTION NOTICES UNDER THE FCRA: THE SUPREME COURT PROVIDES GUIDANCE, 12 N.C. Banking Inst. (2008).
80. Mark J. Roe, POLITICAL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POLITICAL CONTEXT , CORPORATE IMPACT (2003).
81. Melvin Aron Eisenberg, THE ARCHITECTURE OF AMERICAN CORPORATE LAW: FACILITATION AND REGULATION, 2 Berkeley Bus. L. J. (2005).
82. Michael Klausner, CORPORATIONS, CORPORATE LAW AND NETWORKS OF CONTRACTS, 81 Virginia Law Review (1995).
83. NYS UNIFIED COURT SYSTEM’S COMPREHENSIVE CIVIL JUSTICE PROGRAM at III.1 (1999).
84. Paul L. Davies, GOWER’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Sweet & Maxwell 6th edition, 11 (1997).
85. Paula Hanaford et al., CIVIL ACTION: A BRIEFING ON CIVIL JUSTICE REFORM INITIATIVES: FOCUS ON BUSINESS AND COMPLEX LITIGATION COURTS, 1 NAT’L CENTER FOR ST. CTS. 1,3 n. (2000).
86. Ralph M. Winter, Jr., STATE LAW, SHAREHOLDER PROTECTION AND THE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6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977).
87. Reuven S. Yonah, CORPORATIONS, SOCIETY, AND THE STATE: A DEFENSE OF THE CORPORATE TAX, 90 Va. L. Rev. (2004).
88. Robert C. Clark , CONTRACTS , ELITES, AND TRADITIONS IN THE MAKING OF CORPORATE LAW , 89 Colum. L. Rev. (1989).
89. Robert C. Clark, TWENTY YEARS OF CHANGE: MAJOR CHANGE LEND US BACK TO BASICS, 31 Iowa J. Corp. L. (2006).
90. Robert W. Hamil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 , 4th edition, West Group,62 (1996).
91. Roberta Romano, LAW AS A PRODUCT: SOME PIECES OF THE INCORPORATION PUZZLE, Journal of Legal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985).
92. Roberta Romano, The Genius of American Corporate Law (1993).
93. Rochelle C. Dreyfuss, THE ROLE OF SPECIALIZED COURTS IN RESOLVING BUSINESS DISPUTES, 61 Brooklyn L. Rev. (1995).
94. Sanjai Bhagat, Bernard Black, THE NON – CORRELATION BETWEEN BOARD INDEPENDENCE AND LONG TERM FIRM PERFORMANCE, 27 J. Corp. L. (2002).
95. Sean J. Griffith, DEAL PROTECTION PROVISIONS IN THE LAST PERIOD OF PLAY, 71 Fordham L. Rev. (2003).
96. Sims 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 ROLE IN CLARIFYINT THE NEW PSYCHOLOGICAL CONTRAC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994).
97. Stephen M. Bainbridge, DIRECTOR PRIMACY: THE MEAN AND ENDS OF COPORATE GOVERNANCE, 97 (2) Nw.U.L.Rev. (2003).
98. Stephen M. McJohn, DEFAULT RULES IN CONTRACT LAW AS RESPONSE TO STATUS COMPETITION IN NEGOTIATION, 31 Suffolk U. L. Rev. (1997).
99. Steven A. Ramirez, THE SPECIAL INTEREST RACE TO CEO PRIMACY AND THE END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LAW, 32 Del. J. Corp. L. (2007).
100. The Commercial Division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 COMMERCIAL DIVISION OPERATING STATEMENT-PART I, Explanation of Filing and Other Procedures (2001).
101.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AMERICAN JURISPUDENCE ASSOCIATIONS AND CLUBS, VOLUME 6, at 435 (1963).
102.THE NEW FEDERALISM OF THE AMERICAN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PRELIMINARY REFLECTIONS OF TWO RESIDENTS OF ONE SMALL STATE,152 U.Pa.L. REVIEW (2003).
103. Thomas S. Ulen, THE COASEAN FIRM IN LAW AND ECONOMICS, 18 J. Corp. L. (1993).
104. Thompson, Robert B., TOWARD A NEW THEORY OF THE SHAREHOLDER ROLE: SACRED SPACE IN CORPORATE TAKEOVER, 80 Texas Law Review (2001)
105.Troy A. Parades, A SYSTEMS APPROACH TO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ORM : WHY IMPORTING U.S. CORPORATE LAW ISN’T THE ANSWER , 45 Wm and Mary L. Rev. (2004).
106. Victor Brudney, CORPORATE GOVERNANCE, AGENCY COSTS, AND THE RHETORIC OF CONTRACTS , 85 Colum. L. Rev. (1985).
107. Victor P. Goldberg, PRODUCITON FUNCTIONS, TRANSACTION COSTS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 Readings in the Economics of Contract Law (ed.,1989).
108. Wen-Chieh Wang, THE 2005 REVISION TO CHINA’S COMPANY LAW, Harvard China Review, Vol. 7, No.1 (2006).
109. William Bratton , International Regulatory Competition and Coordination – Perespectives on Economic Regulation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 312 (1996).
110. William E. Kovacic,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FOR ECONOMIC LEGAL REFORM IN TRANSITION ECONOMIES;THE CASE OF COMPETITION POLICY AND ANTITRUST ENFORCEMENT, 77 Chi. Kent. L. Rev. (2001).
111.William H. Rehnquist, THE PROMINENCE OF DELAWARE COURT OF CHANCERY IN THE STATE-FEDERAL JOINT VENTURE OF PROVIDING JUSTICE, 48 Bus. L. (1993).
112. William L.Cary, FEDERALISM AND CORPORATE LAW: REFLECTION UPON DELAWARE, 83 Yale Law Review (1974).
113. Williamson Oliver 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S, Journal of Economics, 233,261-263 (1979).
114. Zohar Gosehen, SHAREHOLDER DIVIDEND OPTIONS, 104 Yale L. J. (1995).
115.Zohar Goshen, THE EFFICIENCY OF CONTROLLING CORPORATE SELF—DEALING: THEORY MEETS REALITY ,91 Calif. L.Rev. (2003).
校內:2026-06-0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