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劉玉菁 Liu, Yu-Ching |
|---|---|
| 論文名稱: |
東晉南朝江東士族與道教之關係--以葛洪、陸修靜與陶弘景為中心 |
| 指導教授: |
丁煌
Ting, Hu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66 |
| 中文關鍵詞: | 東晉南朝 、道教 、陶弘景 、陸修靜 、葛洪 |
| 相關次數: | 點閱:180 下載:5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造成魏晉南北朝時代宗教蓬勃發展的原因,不能完全以當時政治、社會的不安來概括。士族門閥是中古時代一特殊重要的歷史現象,筆者試從東晉南朝此一門閥時代裡的社會結構、僑吳主客對立和君權消長等與士族門閥相關的時代課題,來論述東晉南朝江東士族與道教的關係,我們可以在東晉南朝道教發展的內容中找到和江東士族所處的現實情境相互對應之處,得知現實歷史對宗教文化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葛洪、陸修靜和陶弘景三人前仆後繼對東晉南朝的道教發展功不可沒,被推崇為東晉南朝的道教大師。本文以葛洪、陸修靜和陶弘景為討論主軸,針對三位道教大師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較,探討東晉南朝的時空背景對江東士族之影響,而這些影響又如何促成此時道教的發展。葛洪、陸修靜和陶弘景與占優勢的僑姓士族相比,是居於劣勢的江東士族的身分,並具備較深厚的漢儒傳統,在有著類似的經歷、文化傳統下,以致擁有類似的思想性格和心理軌跡。由於江東士族(尤其是寒門階層)受到門閥體制這種不合理的社會結構的壓迫,他們的不滿與反抗促使其從宗教尋求慰藉,爭取宗教文化的發言權,如此多少可以彌補他們在現實社會中失去的部分。再加上,外來僑姓的強勢者姿態惡化了僑吳之間主客對立的心結,在深感自身的權益和文化主體性受到壓抑時,使弱勢的江東士族努力去保持和強調屬於他們這個族群的文化特徵。因此,江東士族遂將道教作為其抗爭意識的載體,並結合刻意強調的、有利於己的文化特徵,來進行自我的宣稱,進而表達他們的要求,以回應異己的、外來的僑姓文化和門閥體制。由於具有這樣的內涵,我們可以看到葛洪、陸修靜和陶弘景的道教事業,都是在「出世」的宗教領域,以一種「入世」積極的心去發展、充實道教,於是使東晉南朝道教反映出屬於江東士族寒門的特色和主觀想望。然而,僑姓與吳姓也並非完全對立,亳不相容,二種族群長期相處下來,不免有融合的情形,宗教文化同時可以發揮促進二種族群之間融合的效用,故江東士族”反抗意識”的變化連帶會牽動道教的發展也將有所變化。以葛洪、陸修靜和陶弘景為中心考察東晉南朝道教的發展,其推動的原因與結果都使此時的道教呈現出江東士族的色彩,而這樣具備江東士族色彩的道教令東晉南朝的道教發展在道教史頗具意義,亦對日後道教、儒學、佛教的發展皆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一)史籍
《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90)。
《新校本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90)。
《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90)。
《新校本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90)。
《新校本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90)。
《新校本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90)。
《新校本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90)。
《新校本陳書》(台北:鼎文書局,1990)。
《新校本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90)。
《新校本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90)。
《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90)。
《新校本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90)。
漢.董仲舒著,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註釋》(台北:台灣商務,1984)。
漢.袁康,《越絕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應劭著,王利器校注譯,《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明文,1982)。
晉.何法盛,《晉中興書》收入《晉書》第六冊附錄《九家舊晉書輯本》,(台北:鼎文,1990)。
晉.葛洪,《神仙傳》(北京:中華書局,1991)。
晉.葛洪,《抱朴子》,本文《內篇》與《外篇》分別採用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楊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7)。
晉.張華,《博物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
劉宋.劉敬叔,《異苑》,收入嚴一萍輯《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1966)。
劉宋劉義慶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明倫書局,1971)。
齊.鍾嶸著,趙仲邑譯注,《鍾嶸詩品譯注》(台北:貫雅文化,1991)。
梁.劉勰,《文心雕龍》(台北:台灣商務,1967)。
梁.釋僧佑,《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1)。
梁.釋慧皎,《高僧傳》(台北:廣文,1976)。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台北:明文書局,1990)。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1)。
唐.釋道宣,《續高僧傳》(台北:文殊出版,1988)。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台北:台灣商務,1967)。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 (京都:中文出版,1980)。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許嵩,《建康實錄》(台北:台灣商務,1976)。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1992)。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 (北京:中華書局,1966)。
宋.范成大,《吳郡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台灣商務,1967)。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點校本(台北:大安,1986)。
宋.張敦頤,《六朝事蹟編類》(北京:中華書局,1985)。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台北:木鐸,1982)。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0)。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世界書局,1970)。
清.焦循,《雕菰樓集》(台北:鼎文,1977)。
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台北:文光圖書,1963)。
清.沈垚,《落颿樓文稿》(北京:中華,1985)。
清.董誥,《全唐文》(台北:大通,1979)。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1961)。
清.婁近垣撰《龍虎山志》,收錄杜潔祥主編,《道教文獻》(台北:丹青,1983)。
清.趙之謙等撰,《江西通志》(台北:京華,1967)。
清.陳芳績,《歷代地理沿革表》(北京:中華,1985)。
清.徐文苑,《東晉南北朝輿地表》(北京:中華,1985)。
清.劉文川,《南朝佛寺志》收錄杜潔祥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台北:明文,1980)。
清.錢大晰,《十駕齋養新錄》 (北京:中華書局,1977)。
清.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台北:台灣商務,1986)。
清.馬宗霍,《書林藻鑑》(台北:台灣商務,1976)。
《佩文齋書畫譜》 (北京:中國書店,1984)。
《淳化閣帖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
嚴一萍編,《道教研究資料》第一輯(台北:藝文,1974)。
逯欽立輯校,《先秦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陳夢雷編,楊家駱類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1977)。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陳垣編纂,《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梁啟雄,《荀子柬釋》(台北:河洛圖書,1974)。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
《梁貞白先生陶隱居集》明嘉靖卅一年刊本,(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3)。
《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1970)。
《宋元地方志叢書》(台北:大化出版,1980)。
《新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1990)。
楊殿珣編,《新刻題跋索引》(台北:新文豐,1977)。
蘇晉仁、蕭鍊子選輯,《歷代釋道人物志》(成都:巴蜀書社,1998)。
◎以下史料出自《續藏經》(台北:中國佛教會編,1967)。
清.彭際清,《居士傳》,收入《續藏經》第149冊。
晉.慧達,《肇論疏》,收入《續藏經》第150冊。
◎以下史料出自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1992)。
漢.安世高譯,《安般守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
西晉.法立、法炬共譯,《佛說諸德福田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六冊。
宋.釋志磐撰,《佛祖統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
梁.釋寶唱撰,《比丘尼傳》,《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冊。
唐西明寺釋氏撰,《集古今佛道論衡》,《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
唐.釋玄嶷,《甄正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
梁.釋僧佑撰,《出三藏記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五冊。
◎ 以下史料出自胡道靜主編,《道藏》(北京:文物出版,1988)。
不詳,《上清大洞真經》六卷,《道藏》第一冊。
梁.陶弘景,《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一卷,《道藏》第三冊。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五三卷,《道藏》第五冊。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後集》六卷,《道藏》第五冊。
宋.賈嵩,《華陽陶隱居內傳》三卷,《道藏》第五冊。
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四卷,《道藏》第五冊。
不詳,《桓真人升仙記》一卷,《道藏》第五冊。
元.劉大彬,《茅山志》三十三卷,《道藏》第五冊。
不詳,《太上洞淵神咒經》二十卷,《道藏》第六冊。
梁.陶弘景,《登真隱訣》三卷,《道藏》第六冊。
不詳,《許真君仙傳》一卷,《道藏》第六冊。
不詳,《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一卷,《道藏》第六冊。
不詳,《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經》二卷,《道藏》第六冊。
不詳,《上清太極隱注玉經寶訣》一卷,《道藏》第六冊。
劉宋.陸修靜,《洞玄靈寶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一卷,《道藏》第九冊。
劉宋.陸修靜,《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表》一卷,《道藏》第九冊。
不詳,《太極真人敷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一卷,《道藏》第九冊。
宋.鄧有功,《上清天心正法》,《道藏》第十冊。
唐.杜光庭,《歷代崇道記》一卷,《道藏》第十冊。
元.張天雨,《玄品錄》五卷,《道藏》第十八冊。
不詳,《正一法天師教戒科經》一卷,《道藏》第十八冊。
不詳,《女青鬼律》六卷,《道藏》第十八冊。
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二卷,《道藏》第十八冊。
梁.陶弘景,《真誥》二十卷,《道藏》第二十冊。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一二二卷,《道藏》第二十二冊。
梁.陶弘景,《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載《雲笈七籤》,收入《道藏》第二十二冊。
梁.陶弘景,《華陽陶隱居集》二卷,《道藏》第二十三冊。
劉宋.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一卷,《道藏》第二十四冊。
唐.孟安排,《道教義樞》十卷,《道藏》第二十四冊。
不詳,《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一卷,《道藏》第二十四冊。
唐.王懸河,《三洞珠囊》十卷,《道藏》第二十五冊。
劉宋,徐氏,《三天內解經》二卷,《道藏》第二十八冊。
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四十五卷,《道藏》第三十冊。
劉宋.陸修靜,《洞玄靈寶五感文》一卷,《道藏》第三十二冊。
不詳,《洞玄靈寶長夜之府九幽玉匱明真科》一卷,《道藏》第三十四冊。
明.張正常,《漢天師世家》四卷,《道藏》第三十四冊。
(二)中文專書(依姓氏筆畫多寡為序)
王伊同,《五朝門第》下冊(香港:中文大學,1978)。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台北:谷風,1985)。
王明珂,《華夏邊綠: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1997)。
王家葵,《陶弘景叢考》(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三月)。
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家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1988)。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河洛圖書,1974。
任繼愈編,《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1991)。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台北:谷風,1987)。
牟鍾鑒、張踐,《中國宗教通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台北:台灣商務,1990)。
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台北:淑馨,1994)。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台灣學生,1990)。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台灣學生,1978)。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1993年初版第二刷)。
沈曾植,《海日樓札叢》(台北:河洛,1975)。
辛旗,《中國歷史思想史-魏晉南北朝隋唐卷》(台北:文津,1993)。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初版)。
林富士、傅飛嵐(Franciscus Verellen)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台北:允晨文化,2000)。
林登順,《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台北:文津,1996)。
林麗雪,《抱朴子內外篇思想析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
吳耀玉,《三教蠡測》(台北:新文豐,1976)。
李裕民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2)。
李豐懋,《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3)。
李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1989)。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1992)。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卿希泰主編,《道教文化新典上》(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
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綱》(台北:木鐸,1986)。
姜亮夫,《晉陸平原先生機年譜》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六輯 (台北:台灣商務,1978)。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北京:三聯書店,1959)。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1992)。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台北:台灣商務,1986)。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台北:台灣中華,1970)。
許地山,《道教史》(台北:久大出版,1987)。
孫述圻《六朝思想史》(江蘇:南京出版社,1992)。
陳明,《中古士族現象研究》(台北:文津,1994)。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台北:里仁,1981)。
陳寅恪,《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2)。
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河南:河南大學出版,1992)。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台北:詳生出版社,1975)。
陳慶元,《沈約集校箋》(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許輝等編,《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張可禮,《東晉文藝綜合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1988)。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7)。
楊筠如,《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收錄《民國叢書》第十三冊(上海:上海書店,1991)。
趙吉惠,《中國儒學史》(鄭州:中州古籍,1991)。
劉國梁,《道教精萃》(長春:吉林出版社,1991)。
劉躍進、范子燁編,《六朝作家年譜輯要》上冊(遼寧: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選譯--六朝隋唐卷》(北京:中華書局,1995 )。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台北:台灣學生,1992)。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1995)。
鄭欽仁等合編,《魏晉南北朝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1998)。
鍾來因,《長生不死的探求-道經《真誥》之謎》(上海:文匯,1992)。
饒宗穎,《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龔鵬程,《道教新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嚴耀中,《江南佛教史》前言(上海:上海人民版社,2000)。
嚴耕望,《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史》(北京: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77)。
(三)碩博士論文
金相哲,《葛洪《抱朴子.內篇》道教思想研究》(台北:政大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宗若莉,《葛洪思想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李豐楙《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78)。
李宜芬,《中國中古道教傳記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8)。
李登詳,《宋高宗紹興元年以前許遜傳說與其教團發展研究 (西元二三九年~一一三一年)》(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吳吉發,《神道設教天下服-中國古代君權的發展》(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孫靜如,《元代張雨書法藝術與道教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明成,《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葉論啟,《葛洪學術思想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
曾美雲,《六朝女教問題研究--以才性南北妒教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
焦明辰,《敦煌寫卷書法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黎幼蓮,《東晉南朝的貴族、寒族與道教》(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四)單篇論文(依姓氏筆畫多寡為序)
丁煌,〈漢末三國道教發展與江南地緣關係初探-(以張陵天師出生地傳說、江南巫俗及孫吳政權與道教關係為中心之一般考察)〉,《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三號(台南:成功大學,1987)。
王承文,〈早期靈寶派與漢魏天師道--以敦煌本《靈寶經目》注錄的靈寶經為中心〉,《敦煌研究》1999年第三期。
王承文,〈東晉南朝之際道教對民間巫道的批判--以天師道和古靈寶經為中心〉,《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1卷總172期。
王明珂,〈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5.3(1994)。
王家葵,〈陶弘景與梁武帝--陶弘景交游叢考之一〉,《宗教學研究》(2002:1)。
王曉衛,〈論佛教對北朝儒學的影響〉,《貴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六期。
田啟文,〈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的儒學思想〉,收入《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台中:中興大學,1997年9月第2期。
羊華榮,〈道教與巫教之爭〉,《宗教學研究》1985年十一月第一期。
牟鍾鑒,〈論陶弘景的道教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一期。
谷霽光,〈六朝門閥--門閥勢力之形成與消長〉,《谷霽光史學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1996)。
何啟民,〈鼎食之家-世家大族〉《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台北:聯經出版,1993年六版第二刷)。
何啟民,〈南朝的門第〉,《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
何啟民,〈中古南方門第--吳郡朱張顧陸四姓之比較研究〉,《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
何啟民,〈柳芳氏族論中的一些問題〉,《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1981年十月),歷三六A。
何錫光,〈慧遠同隱士的交遊和他的山水詩文〉,《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六期。
余遜,〈早期道教之政治信念〉,《輔仁學誌》第十一卷(台北:古亭書屋重印,1943 )。
邰耀昌,〈論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對宗教的利用〉,《江南社會學院學報》(江蘇:江南社會學院,2001年第三期)。
李乃龍,〈游仙詩中的帝王形象問題〉,《西安教育學報》,2001年1月。
李志平,〈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管窺〉,《內蒙古師大學報》1998年第六期。
李承貴,〈兩晉南北儒佛道三教關係發微〉,《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六期(台北:孔孟月刊,2002年2月)。
李養正,〈對道教義理規範中"積極因素"的探討〉,《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三期。
李豐楙,〈葛洪養生思想之研究〉,《靜宜學報》第三期(台中:靜宜大學,1980)。
李豐楙,〈仙道的世界-道教與中國文化〉,藍吉富、劉增貴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1993年12月初版第七刷)。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道教信仰的介紹與分析〉,藍吉富、劉增貴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1993年12月初版第七刷)。
李希運,〈論葛洪對神仙道教發展的貢獻〉,《山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山東:山東大學,1999:4)。
李顯光,〈許遜信仰小考〉,《宗教學研究》,1999年第三期。
谷霽光,〈六朝門閥--門閥勢力之形成與消長〉,《谷霽光史學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1996)。
林富士,〈試論《太平經》的主旨與性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2(1998)。
林富士,〈中國早期道士的醫療活動及其醫術考釋:以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傳記」資料為主的初步探討〉,《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2年第七十三本第一分。
林富士,〈中國六朝時期的巫覡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1(1999)。
林富士,〈中國六朝時期的蔣子文信仰〉,收入傅飛嵐(Franciscus Verellen)、林富士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台北:允晨,2000)。
林富士,〈疾病與「修道」:中國早期道士「修道」因緣考釋之一〉,《漢學研究》,19:1(2001)。
林富士,〈中國早期道士的醫療活動及其醫術考釋:以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傳記」資料為主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1(2002)。
林富士,〈試論六朝時期的道巫之別〉,收入周質平、Willard J.Peterson編,《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聯經,2002)。
林富士,〈中國早期道士的醫者形象:以《神仙傳》為主的初步考察〉,發表於南華大學主辦,「世界宗教:傳統與現代性」學術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2001年4月13-14日)。
林富士,〈試論中國早期道教對於醫藥的態度〉,《臺灣宗教研究》,1:1(2000)。
林富士,〈「成巫」的緣由與途徑〉,發表於臺灣宗教學會主辦,「宗教學者論壇:宗教與修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年8月26日)。
胡適,〈陶弘景《真誥》考〉收入《胡適文存》第四集(台北:遠東,1977)。
柳存仁,〈欒巴與張天師〉,收入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
柳存仁,〈許遜與蘭公〉,《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三期。
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長孺,〈魏晉南朝君父先後論〉,《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長孺,〈南朝寒人的興起〉,《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香港:三聯書店,1959)。
孫述圻,〈六朝時期儒道釋三教異同論〉,《江蘇學刊》文史哲版(江蘇:江蘇社會科學院,1985年第三期)。
郭武,〈關於許遜信仰的幾個問題〉,《宗教學研究》2000年第四期。
張澤洪,〈論科教三師〉,《宗教學研究》(四川:四川大學,1998:4)。
張澤洪,〈許遜與吳猛〉,《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一期。
張踐,〈儒家的宗教觀念與古代統治者的宗教政策〉,《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1997年第一期)。
彭慧嫻,〈從葛洪一生的際遇探討其入世與出世思想〉,《中華佛學研究》(台北:中華佛學出版社,2000年3月,第四期)。
陳明,〈儒道互補人格結構的可能、必然與完成-對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心理學考察〉,《北京社會科學學報》,1989年第二期。
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2)。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2)。
陳昌文,〈葛洪--由儒向道的心理歷程〉,《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四川:四川大學,2001:4)。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魯迅作品集》第三卷(香港:三聯書店,1998)。
陳贇,〈道教的形成與人文型態的變遷-以《真誥》為中心〉,《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四期。
曾召南,〈道教學者陶弘景評介〉,《宗教學研究》1985年第一期。
湯其領,〈東晉南朝道教論略〉,《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0年9月第十六卷第三期。
楊聯陞,〈老君音誦誡經校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8本上冊,1956年。
薄慕州,〈神仙與高僧-魏晉南北朝宗教心態試探〉,《漢學研究》1990,第八卷第二期。
梁啟超,〈佛教教理在中國之發展〉,《佛學研究十八篇》遼寧出版社1998年。
黃兆漢、文英玲,〈從「華陽陶隱居集」和「真誥」看陶弘景的宗教經驗〉,《世界宗教研究》( 1998:4 )。
劉偉航,〈寇謙之與陶弘景道教改革比較研究〉,《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河南:許昌師專,1997:1)。
劉運好,〈崇儒融道-晉初思想論〉,《江蘇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四期。
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燕京學報》1934年第十五期。
顏尚文,〈梁武帝「皇帝菩薩」的理念及政策之形成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七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87)。
龔鵬程,〈書法與道教〉,《書藝叢談》(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龐月光,〈葛洪及其政治觀〉,《北京教育學院學報》(北京:北京教育學院,1997:2)。
嚴耀中,〈陳朝崇佛和般若三論的復興〉,《歷史研究》1994年第四期。
(五)外文著述(依姓氏筆畫多寡為序)
小林正美著,李慶譯,《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大川富士夫,《六朝江南?豪族社會》(東京:雄山閣出版,1987)。
川勝義雄,《中國?歷史3魏晉南北朝》(東京:岩波書店,1982)。
吉川忠夫,《六朝精神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6)。
吉川志夫編,《六朝道教?研究》(東京:春秋社,1998)。
吉川忠夫,〈六朝士大夫的精神生活〉,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原文載於吉川忠夫,《六朝精神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6)。
吉川忠夫,〈靜室考〉,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原文載於《東方學報》京都157。
吉岡義豐,《道教經典史論》收入《吉岡義豐著作集》(東京:五月書房,1988)。
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92)。
宮川尚志,《中國宗教史研究第一》(京都:同朋舍,1983)。
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92)。
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東京:岩波書店,1992)。
都築晶子,〈關於南人寒門、寒士的宗教想像力--圍繞《真誥》談起〉,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選譯--六朝隋唐卷》(北京:中華書局,1995 )。原文載於《東洋史研究》1988年第四十七卷第二號。
麥谷邦夫,〈陶弘景年譜考略(上)(下)〉,《東方宗教》第47、48號,1976年。
斯托里庫曼,〈茅山的啟示-道教和貴教社會〉由日本學者宮川尚志、安倍道子共譯,收入酒井忠夫編《道教?總和的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77)。
福永光司,《道教思想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7)。
福永光司著,秦惠彬譯,〈佛教與道教-以漢譯《佛說無量壽經》為例〉,《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一期。
福永光司,〈道教與佛教-神學教義的互相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一期。
塚本善隆,〈魏晉佛教的展開〉,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原文載於《史林》二十四--四,1939。
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高雄縣:佛光出版,1985)。
Barth, Fredrik ed.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69.
(五)工具書
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著,《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李叔還編纂,《道教大辭典》(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會出版社,1995)。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6月重印)。
國家編輯委員會主編,《王羲之法書字典》(台北:國家,1996)。
劉乃和,《晉書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