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而弛 Zhang, Er-Chi |
|---|---|
| 論文名稱: |
科學救國思想下的竺可楨(1890-1949) Chu Kochen and the Idea of Sav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1890-1949) |
| 指導教授: |
陳恒安
Chen, Heng-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 畢業學年度: | 10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4 |
| 中文關鍵詞: | 竺可楨 、科學救國 、中國科學社 、胡適 |
| 外文關鍵詞: | Chu Kochen, the Idea of Sav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 Hu Shih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0 下載:5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竺可楨是中國近現代上的重要人物,在科學、教育甚至政界都有巨大的影響力。他在學術上著作等身,被稱為是中國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奠基者。自哈佛大學畢業回國後,歷任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南開大學等高等院校教授,並在浙江大學擔任校長長達十三年之久,期間培養出大批人才。而在政壇,竺可楨眾多民國政要往來頻繁。可以稱得上在民國初年舉足輕重。竺可楨在1949 年之前,一直將科學救國作為人生信條,故而科學救國思想是研究竺可楨所不可迴避的領域。
竺可楨在青年時期即已開始關注國事,懷抱著以農報國的理念遠渡重洋前往美國。留學期間,竺可楨接觸并參加了由留美學生所發起以科學救國為宗旨的中國科學社,受其影響逐漸產生科學救國之思想,并知行合一盡力傳播之。竺可楨的科學救國思想與同時代人相比,別具一格。近代中國自強運動以來應用科學的受重視程度一直高於純粹科學,科學社內部也有應用派和純粹派之分,竺可楨主張應用和純粹並重。同時,竺可楨從古今兩個方面,論述了以科學來救國之必要性。而科學救國的方法,在於傳播科學知識,樹立科學精神和方法。竺可楨亦實踐科學救國論,在民生方面,主張以科學為準繩,對傳統習俗進行改造。在國家
方面,竺可楨以科學為武器,抵抗外國的文化入侵。在抗日戰爭中,竺可楨又以科學為依據,鼓舞軍民士氣。
本研究主要從竺可楨的文章、日記乃至信件當中的描述探尋他的思想嬗變,著重探討竺可楨科學救國思想的形成、內容以及實踐,從這些角度著手, 對近代中國社會思潮變遷進行重新的認識。與近代社會相連接,從中一窺近代知識階層對科學的認識乃至救亡圖存的嘗試。
This thesis is aimed to study Chu Kochen’s idea of sav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and his practice from 1890 to 1949.
The idea of sav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was proposed by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who had received western academic training during late Qing. They proposed to use western advanced science to make China prosperous and strong, thus achieving purpose of saving the country and making it survive. Chu Kochen was an important figure to promote the idea. This thesis studied his idea from three aspects, reviewing the biography of Chu Kochen to study the reason of why he believe the idea of sav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the contents of the idea and the practice of Chu Kochen to save the nation.
Chu Kochen had started paying attention to national affairs since his youth period.During overseas study, Chu Kochen had access to and participated in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 which was initiated by overseas students in U.S. with a tenet of sav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Influenced his colleagues, he gradually cultivated the same idea and spared it. Chu Kochen thought Applied science and Basic research were equally important to nation. Besides, he insisted in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t the same time, Chu Kochen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science spirit and methods. In terms of livelihood, Chu Kochen considered science as the yardstick to transformed traditional custom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Chu Kochen used science to encourage morale of people and soldiers.
Nowadays, as science develops, Chu Kochen’s idea of Sav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is still of significant to current society.
史料
未刊檔案
〈收回青島測候所案〉,中研院近史所館藏,檔號03-33-180-01。
〈魯案〉,中研院近史所館藏,檔號03-33-161-05
〈第二次考取庚子賠款留學美國學生榜〉 ,胡適紀念館館藏,檔號HS-NK01-320-001
出版史料
1.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光緒三十年澄衷學堂印。
2. 中國科學社編,《科學通論》,上海:中國科學社,1934。
3. 竺可楨等編,《科學的民族復興》,上海:中國科學社,1937。
4. 竺可楨,《竺可楨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胡適往來書信選》,北京:中華書局,1979。
6.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著:《文史資料選輯》第14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
7.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南地區文史資料協作會議編,《抗戰時期內遷西南的高等學校》,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8。
8. 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浙江省文史資料選輯》第40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9. 梁啟超著,《新民說》,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10. 胡適,《四十自述》,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
11. 林語堂著,郝志東譯,《中國人》,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
12. 中國近代氣象史資料編委會,《中國近代氣象史資料》,北京:氣象出版社,1995。
13. 王仰清整理,《邵元冲日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4. 趙元任,《從家鄉到美國-趙元任早年回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15. 梁啟超著,《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6. 蔣夢麟,《西潮•新潮》,長沙:嶽麓書社,2000。
17. 任鴻雋著,樊洪業、張久春選編,《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上海: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2002。
18. 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19. 王正華編註,《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台北县:国史馆,2003。
20. 竺可楨,《竺可楨全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21. 竺可楨,《天道與人文》,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2. 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
23. 胡適口述,唐德剛整理,《胡適口述自傳》,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24. 康有為輯,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5. 李玉海編:《竺可楨年譜簡編》,北京:氣象出版社,2010。
26. 竺可楨,《竺可楨科普创作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
27. 吳稚暉,《吳稚暉全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28. 林麗成、章立言、張劍,《中國科學社檔案資料整理與研究-發展歷程史料》,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專書
中文專書
1. 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上海:中華書局,1929。
2. 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編著:《竺可楨先生六旬壽辰紀念專刊》,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1943。
3. 《紀念科學家竺可楨論文集》編輯組編著,北京:《紀念科學竺可楨論文集》,科學普及出版社,1982。
4.(英)貝爾納,陳體芳譯,《科學的社會功能》,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
5. (英)羅素著,徐奕春、林國夫譯,《宗教與科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6. 洪世年、陳文言編纂,《中國氣象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
7. 科學出版社竺可楨逝世十周年紀念籌備組編著:《竺可楨逝世十周年紀念會論文報告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8.《竺可楨傳》編寫組,《竺可楨傳》,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9. 楊翠華,《中基會對科學的贊助》,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10. 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1. 谢世俊,《竺可桢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12. 中科院南京分院南京竺可楨研究會編著,《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竺可楨逝世二十周年紀念文集》,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4。
13. 羅志田,《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14.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15. 董光璧主編《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16. 羅志田,《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台北:三民書局,1998。
17.(美)郭穎頤著,雷頤譯,《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18.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19. 許紀霖編,《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0。
20.(英)麥克格拉斯著,王毅譯,《科學與宗教引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1. 段治文,《中國現代科學文化的興起(1919-193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2.(美)杜贊奇著,王憲明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3.(美)伊安•巴伯著,蘇賢貴譯,《當科學遇到宗教》,北京:三聯書店,2004。
24. 范鐵權,《體制與觀念的轉型-中國科學社與中國的科學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5.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26. 吳增祥編著,《中國近代氣象台站》,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27. 王倫信、陳洪傑、唐潁、王春秋,《中國近代民眾科普史》,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7。
28.(美)塞謬爾•亨廷頓,《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9.(美)歐文.柯匹、卡爾.科恩著,張建軍、潘天群等譯,《邏輯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0. 陳方正,《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於西方》,北京:三聯書店,2009。
31. 朱華,《近代中國科學救國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2. 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
33. 徐來勤,《哈佛大學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34. 吳漢全、王中平著,《留學生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
25. 張榮明,《陳寅恪與竺可楨》,桂林:灕江出版社,2013。
36. 中國科協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編,《近代中國科技社團》,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37. 張玉法主編,潘光哲、歐陽哲生等著,《中華民國專題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8.(美)艾爾曼著,原祖傑等譯,《科學在中國(1550-190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英文專書
1. Chow Tse-ts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
2. Alfred North Whitehead,《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New York,Free Press,1997.
3. Stacey Bieler, 《Patriots or Traitors: A History of American Educated Chinese Students , New York: Rouledge,2009.
4. Peter Buck ,《American science and modern China, 1876-1936》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期刊論文
中文期刊論文
1. 陳德群,〈北極閣觀象台〉,《中國科技史料》1987年第4期,页41-43。
2. 黃延復,〈庚子賠款的退還和使用〉, 《近代史資料》,1988年總第70 輯,頁63-115。
3. 黃知正,〈五四時期留美學生對科學的傳播〉,《近代史研究》,1989 年第2 期,頁17-40。
4. 景才瑞,〈中國近代科學地理學先驅竺可楨〉,《信陽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0年第4期,頁354-357。
5. 黃錫濤,〈竺可楨教授對開發開拓東北地區地理研究的貢獻〉,《地理科學》1990年第1期,頁35-41。
6. 楊貞德,〈胡適科學方法觀論析〉,《中國文研哲究集刊》,1994第五期,頁129-154。
7. 楊翠華,〈任鴻雋與中國近代的科學思想與事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5年第24期,頁297-324。
8. 吳英傑、張鋼,〈抗日戰爭時期浙江大學的科學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1996年第2期,頁45-51。
9. 劉國華、張幸,〈竺可楨科學觀初探〉,《科學學研究》,2000年第1期,頁104-109。
10. 陳敏榮,〈對五四精神的重新審視〉,《探索與爭鳴》2002年第5期,頁68-69。
11. 王業興,〈辛亥革命後“科學救國”思潮的社會影響〉,《學術研究》,2003 年第2 期,頁83-86。
12. 賈曉慧,〈科學救國論的特征及現代價值-以20 世紀30 年代科學化運動為例〉,《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 年第1 期,頁91-97。
13. 王向遠,〈日本對華文化侵略的特征、危害與方法〉,《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頁75-81。
14. 宋正海,〈科學迷信現象與科普法〉,《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7年第1期,頁16-18。
15. 劉力、李禹階,〈官派與民俗:民國年間廢除陰歷運動〉,《寧夏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頁133-137。
16. 張劍,〈從科學救國到科學不能救國-近代中國科學救國思潮的演進〉,《自然科學史研究》2010年第1期,頁27-45。
17. 朱華,〈竺可楨科學救國思想初探〉,《魯東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頁1-5。
18. 江曉原,〈關於四大發明之爭議〉,《科技導報》,2012年第2期,頁15-17。
19 張培富、夏文華,〈竺可楨究的科學文化實踐軌跡與社會使命-以竺可楨擔任的社會職務為線索〉,《南開學報》2013年第2期,頁58-64。
20. 李醒民,〈思想的斷裂,時代的怪譎—竺可楨1950年前後科學觀和教育觀諸方面比較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頁13-35。
21. 張淑鏘,〈淺議浙大西遷辦學時期優秀師資雲集的原因〉,《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5期,頁100。
英文期刊論文
1. James R. Bartholomew "Modern Science in Japa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Spring, 1993),pp.101-116.
2. Zuoyue Wang, "Sav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Th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 Scientific Nationalism, and Civil Society in Republican China", Science and Civil Society ,(2002), pp.291-322.
3. Zuoyue Wang, "Science and the State in Modern China", Isis, (September 2007),pp.558-570.
4. Fa-ti Fan, "Redrawing the Map: Scienc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Isis, (September 2007),pp.524-538.
學位論文
1. 彭國興,〈20世紀前半期中國關於科學社會功能的認識研究〉,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2. 劉偉偉,〈中國科學社與中國近代科普教育(1914-1949)〉,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 江增輝,〈西學東漸的成功典範-竺可楨對中國科學與教育發展的貢獻及其方法論意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4. 陳佩瑩,〈無師自通,消遣有益-《科學畫報》與1930年代的中國科學化運動〉,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
5. 高玉嬌,〈民國時期民眾科學教育探析〉,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6. 陳嘯,〈《留美學生季報》及其科教思想的傳播〉,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7. 李嘉偉,〈竺可楨科學思想研究〉,渤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報紙雜誌
1. 《申報》
2. 《中央日報》
3. 《大公報》
4. 《江蘇省教育會月報》
5. 《科學》
6. 《政治評論》
7. 《新中華》
8. 《活力》
9. 《思想與時代》
10. 《西北研究》
網路資料
〈學會與青島〉,中華民國氣象學會,http://www.msroc.org.tw/history.php?content=his02,最後訪問日2016年10月20日。
〈大氣物理研究所所史〉,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http://www.iap.ac.cn/qt/zthd/qxsh/201402/t20140218_4033391.html,最後訪問日2016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