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宋敏菁 Song, Min-Ching |
|---|---|
| 論文名稱: |
《荊釵記》在崑劇及梨園戲中的演出研究 |
| 指導教授: |
汪其楣
Wang, Qi-Me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0 |
| 中文關鍵詞: | 見娘 、梨園戲 、崑劇 、荊釵記 |
| 相關次數: | 點閱:86 下載:1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荊釵記》是一部飽涵藝術感染力的傳奇名劇。自元末明初問世以來,深受顧曲家的稱道與演員及觀眾的喜愛,一直到今日,《荊釵記》依舊在戲曲舞台上演不輟,尤其是〈見母〉一折的表現,已成為此劇的代表作,不但有演員以擅演此折而聞名,更有劇團對此折進行演出改編,增加了戲劇的衝突點,此外,諸多探索南戲格律、傳奇體制等學術問題,也經常引用《荊釵記》作為論說的最佳佐證。本論文系統說明《荊釵記》的來龍去脈,包括《荊釵記》的作者以及版本考述,並整理該劇在崑劇以及梨園戲的相關文獻記載,兼論職業劇團的表演情況,最末則以〈見母〉為例,論述並分析崑劇以及梨園戲的表演。從這些演出資料的記載,亦可看出《荊釵記》的演變。
none
◎ 參考書目:
一、《荊釵記》
(明)朱權著、[日]田中謙二解說:《荊釵記》,京都市:株式會社同朋舍出版,昭和56年6月初版
(明)朱權著:《原本王狀元荊釵記二卷》,收入《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林侑蒔編,台北市:天一出版社
(明)朱權著:《屠赤水批評荊釵記二卷》,收入《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林侑蒔編,台北市:天一出版社
(明)朱權著:《繡刻荊釵記定本》,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60年4月台一版
(明)朱權著:《繡刻荊釵記定本》,收入《六十種曲‧一》,毛晉編,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5月
二、相關典籍及著述(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元)脫脫著:《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台北市:鼎文書局,1983年11月3版
(明)沈德符撰:《萬曆野獲篇》,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2月第1版
(明)呂天成撰:《曲品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
(明)李日華撰:《紫桃軒綴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08雜家類》,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
(明)何喬遠撰:《閩書》,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明)祁彪佳撰:《祁忠敏公日記》,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傳記類》,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
(明)姚旅撰:《露書》,《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32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張岱撰:《陶庵夢憶‧卷四》,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25日
(明)陳懋仁撰:《泉南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台北市: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4月
(明)馮夢禎撰:《快雪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65別集類》,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
(明)馮夢龍著:《醒世恆言》,台北市:光復書局編輯部,1998年6月
(清)甘熙:《白下瑣言》,收入《筆記小說大觀》15編第10冊,台北市: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1月
(清)余懷撰:《板橋雜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73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李漁著、浙江古籍出版社編:《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李斗撰:《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0年4月1版,1997年12月2刷
(清)金埴撰、王湜華點校:《不下帶編、巾箱說》,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9月第1版
(清)林鴻編:《重編泉南指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096藝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紀昀撰:《筆記七篇繪圖閱微草堂筆記》,台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1年7月初版
(清)施閨章撰:《矩齋雜記》,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249小說家類》,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9月初版
(清)曹雪芹:《紅樓夢》,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版
(清)梁章鉅撰、陳鐵民點校:《浪跡叢談續談三談》,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9月第1版
(清)焦循撰:《筆記三編劇說》,台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
(清)黃文暘撰:《曲海總目提要》,河北省:天津古籍書店出版,1992年
(清)鐵橋山人著、周育德校刊:《消寒新詠》,北京:中國戲曲藝術中心,1986年
(民)連橫:《台灣通史》,收入《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台北市:大通書局,1984年10月初版
三、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丁汝芹:《清代內庭演戲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市:學生書局,1986年6月初版
───:《明代戲曲五論》,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第1刷
───:《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市:里仁書局,1996年10月30日
王耀華、劉春曙:《福建南音初探》,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
王秋桂編,《民俗曲藝─梨園戲專輯》(上‧下),台北:施合鄭文教基金會,1992.01。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戲曲研究編輯部編:《戲曲研究第九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3年3月
中國崑劇研究會編:《蘭苑集萃--五十年中國崑劇演出劇本選1949-1999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部,1961年9月初版
李福清、李平編:《海外孤本晚明戲劇選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吳捷秋:《梨園戲藝術史論》,台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4年5月
汪詩佩編著:《乾嘉時期崑劇藝人在表演藝術上因應之探討》,台北市:學海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林其賢著:《李卓吾事蹟繫年》,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3月
周凱:《廈門志》,收入《台灣方志集成‧清代篇第一輯》,高賢治主編,台北縣:宗青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8月初版
周傳瑛口述、洛地整理:《崑劇生涯六十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周維培著:《曲譜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2刷
[日]青木正兒著、王吉廬翻譯:《中國近世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6年2月初版
俞為民著:《宋元南戲考論》,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94年9月初版
徐亞湘選編、點校:《台灣日日新報與台南新報戲曲資料選編》,台北縣:宇宙出版社,2001年4月初版
徐凌雲演述、陸兼之記錄整理,《崑劇表演一得》,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
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編輯:《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8年
孫崇濤、黃仕忠箋校:《風月錦囊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8月第1版
孫崇濤:《南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6月第1版
張習孔、田玨主編:《中國歷史大事編年》,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1991年3月第2刷
張次溪編纂:《清代梨園燕都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張再興選編:《閩南音樂指譜全集》,台北市:學藝出版社,1981年
─────:《南管名曲選集》,台北市:中華國樂會,1962年1月初版
陳雷、劉湘如、林瑞武著:《福建地方戲劇》,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陳芳:《清代戲曲五論》,台北市:里仁出版社,2002年3月1日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黃麗貞:《李漁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1995年12月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
廖玉惠:《細說桃花扇─思想與情愛》,台北市: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
鄭定國:《王十朋及其詩》,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10月初版
錢南揚:《戲文概論》,台北市: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宋元南戲百一錄》,台北市:哈佛燕京學社,1934年12月
羅錦堂:《錦堂論曲》,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77年
顧篤璜:《崑劇史補論》,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龍彼得輯:《明刊閩南戲曲絃管選本三種》,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5月印行
梅溪集重刊委員會編:《王十朋全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8年8月
福建戲曲研究所編:《福建戲史錄》,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田仲一成編:《清代地方劇資料集》,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昭和43年12月15日
四、工具書(依編者筆劃排序)
上海崑劇志編輯部:《上海崑劇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10月1版
上海申報館編輯:《申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65年5月初版
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11月初版
中國曲學大辭典編委會:《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福建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北京第1版
洪維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縣: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5月
楊家駱主編:《歷代詩史長編二輯》,台北巿:鼎文書局,1974年
蘇州戲曲志編輯委員會:《蘇州戲曲志》,蘇州:古吳軒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鄭國權等校訂:《泉州傳統戲曲叢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
黃竹山、馮俊杰主編:《六十種曲評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五、單篇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Cyril Birch著‧賴瑞和譯,〈早期傳奇劇中的悲劇和鬧劇─琵琶記與荊釵記的比較〉,《中外文學》8卷第10期,1980.03
吳永藝,〈梨園戲傳統藝術對戲曲編劇的啟迪〉,《戲曲文學》2期,2000。
吳新雷,〈綴白裘的來龍去脈〉,《南京大學學報》3期,1983
林鶴宜,〈也談綴白裘裡的地方戲〉,《台大中文學報》5期,1992.06
易凱,〈梨園戲的啟示〉,《戲曲藝術》1期,1986。
張火慶,〈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早期南戲傳奇的婚變戲〉,《鵝湖月刊》15卷7期,1980.01。
陳凱莘,〈清中葉崑劇表演藝術之再現─《審音鑑古錄》析論〉,《復興劇藝學刊》23期,1998.04
傅惜華,〈荊釵記南戲的作者與版本問題〉,《戲劇論叢》第一輯,1957。
黃麗貞,〈五大傳奇戲曲淑世意識〉,《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卷第6期,1982.06
曾金錚,〈梨園戲傳統劇目考〉,《民俗曲藝》75期,1992.01
黎明,〈論荊釵記之投江兼論藝必有技〉,《復興劇藝學刊》8期,1994.04
曉風,〈四個著名的傳奇戲劇故事〉,《明道文藝》56期,1990.11
六、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邱瓊慧:《祁彪佳戲曲理論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2.06
林逢源:《荊釵記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75.06
陳進泉:《晚明張岱陶庵夢憶戲劇資料研究》,碩士論文,台灣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1984.06
七、錄影帶、劇本
《荊釵記‧見娘》,《崑劇選輯》第五集,「上海崑劇團」演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製作、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監製:台北市,1993年
《荊釵記‧開眼上路》,《崑劇選輯》第十二集,「上海崑劇團」演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製作、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監製:台北市,1994年
《荊釵記‧繡房》,《崑劇選輯‧二》第八集,「江蘇省蘇崑劇團」演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製作、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監製:台北市,1996年
《荊釵記‧見娘》,《崑劇選輯‧二》第九集,「湖南崑劇團」演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製作、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監製:台北市,1996年
《王十朋‧十朋猜》,《梨園吟韻‧第四輯‧上》,「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演出,雅韻藝術傳播公司錄製,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
《荊釵記》舞台演出本,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資料室提供。
八、報紙報導(依時間先後排序)
紀慧玲,〈泉州梨園戲古今兼備〉,民生報14版,1989.04.23
樊曼儂,〈驚豔─寫在上崑二度訪台演出前〉,民生報14版,1994.11.08
徐開塵報導,〈福建省梨園戲劇團老戲新作看梨園戲正統〉,民生報6版,2000.11.05
施叔青,〈精絕美絕的梨園戲〉,中國時報37版,2000.11.09
趙家麟報導,〈泉州梨園戲搬上成大舞台〉,中國時報19版,2000.11.14
紀慧玲報導,〈梨園戲鹿港鄉音親切,龍山寺古戲台活了起來〉,民生報7版,2000.11.16
徐亞湘,〈古典戲曲肌理,現代文明神髓〉,中國時報47版,2000.11.18
王安祈,〈今夜迷醉─觀董生與李氏〉,民生報6版,2000.11.19
汪其楣,〈泉州梨園戲簡約見閎美〉,民生報6版,2000.11.26
周美惠報導,〈蘇崑劇團登台,下月全員到齊─將詮演釵釧記等戲〉,聯合報14版,2001.10.21
張伯順報導,〈江蘇省蘇崑劇團巡演,下旬捎來琵琶記等戲〉,聯合報14版,2001.11.04
賴廷恆報導,〈蘇崑劇團執著原汁原味─保持南崑傳統風格,22日起與戲迷見面〉,中國時報13版,2001.11.05
─────,〈蘇崑劇團校園巡演〉,中國時報13版,2001.11.26
九、網路資源
裊情絲中國崑曲網:www.kunqu.net
北方崑曲網:www.beikun.com
網路展書讀:http://cls.admin.yzu.edu.tw/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瀚典全文檢索系統: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