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志隆
CHANG, CHIH-LUNG
論文名稱: 公然侮辱與誹謗罪規範之適用與區辨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nd applications of insult and slander
指導教授: 林東茂
Lin, Dong-M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4
中文關鍵詞: 事實真實性錯誤公然侮辱除罪化誹謗形變的真實性抗辯善意散佈於眾意圖名譽隱私公然強暴
相關次數: 點閱:121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是對於本文的研究目的與動機、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的說明與界定,並在論文架構的部分,說明各篇章擬處理的問題及本文整體的思考走向。

    第二章 妨害名譽罪的合憲性檢驗與規範上適用關係
      本章討論的主題是刑法妨害名譽罪與言論自由的緊張關係。亦即言論自由與個人名譽保障相衝突時,以刑法限縮言論界線是否合憲的問題。對於此一問題,關鍵點在於妨害名譽性言論是否仍受言論保障?在此參考美國及德國法,並以大法官提出的意見為輔,論證妨害名譽性言論並非絕對不受保障,也因此才形成言論自由與個人名譽相衝突的情形。然而,言論自由與個人名譽兩基本權相衝突時,該如何在兩者間為取捨?在此提出基本權衝突調合理論,並以此檢驗我國刑法妨害名譽罪章的合憲性。
      縱然妨害名譽罪章已通過合憲性的考驗,立法者仍是在妨害名譽罪章條文中訂定限制刑罰事由,藉以放寬言論的界線,顯現立法者於立法之初,對於言論的保障即有相當認識。

    第三章 公然侮辱的規範分析
      本章從公然侮辱罪的犯罪類型著手,藉由學說的提出、分析與辯證迅速掌握其特殊危險性格,並以此為認識及架構公然侮辱罪的基礎;再來進入條文結構分析,並區分為客觀構成要件、主觀構成要件與一般阻卻違法事由幾個部分說明。客觀構成要件中,除了行為主體及行為客體的說明外,對於「公然」與「侮辱」的概念也進行徹底的剖析。對於加重侮辱罪中的「強暴」手段,該如何解釋?本文也有交代。至於阻卻違法事由適用上,所形成的扞格處,本文亦有指出。
    第四章 誹謗罪的規範分析
      本章針對誹謗罪說明,仍是先就其犯罪類型予以分析說明,以彰顯立法上的特殊考量,並以此為根基進而架構本文的體系。緊接著是區分為主客觀構成要件、形變的真實性抗辯原則及刑法第311條之分析。
      在客觀構成要件中,何謂誹謗行為?是否需要檢視危險行為結果的存在?這些問題,本文都有交代。在主觀構成要件中,「散佈於眾意圖」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且隱含有法律漏洞,有加以調整的必要,在此本文也提出對應看法。
      「形變真實性抗辯」,提到刑法第310條第3項條文的定位,事實認知的時點、事實認知的內容與事實認知錯誤時的處理等問題,從學說的採擷、分析到提出本文的看法;最後則是說明「真實性」、「私德」、「公益」三個概念的掌握及操作。
      對於刑法第311條的分析,包含條文的定位,「善意」該如何認定、解釋?規範的內容是僅限於「意見、評論」還是包含「事實」在內?條文中所列的四款事由,又該如理解?最後則提及同為刑法妨害名譽罪中的不罰事由,第311條與第310條第3項該如何區分適用?是各有其規範範圍還是有先後位的檢驗關係存在?本文有清楚的說明。

    第五章 誹謗與侮辱的區辨
      區辨的意義存在於區辨所帶來的價值,欠缺價值的區辨就欠缺區辨的意義。在本節中,本文提出六點兩者的適用區隔,詳細就兩者相異規定的產生,一一理清其背後的理論依據,並藉此說明分辨兩罪實益之所在。至於兩罪競合時,該如何處斷?在此也一併說明。
      尋到區辨的實益後,區辨就有了必要性,本文從現行日本通說及國內通說與國內實務界所提出的區分方式著手,以批判的角度審視所有區分方式的可行性。瀏覽完誹謗與公然侮辱的相關說明,對於兩罪的不完備處,應該有相當的理解,究竟這兩罪應該走向什麼方向?本章第三節,提出學者的建議與看法,並於文末也提出本文的看法做為參考。

    第六章 結論
      在本章中,將針對本文之研究目的,做一個全面性之回顧。並嘗試在文末為我國妨害名譽及信用罪章提出些許修法的建議,以期許法治能更加完備。

    non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 3 第三節 本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妨害名譽罪合憲性檢驗與規範上適用關係 9 第一節 言論自由的保障 9 第一項 言論自由的概念界定 9 第二項 言論自由的保障依據 10 第一款 言論自由的價值理論 10 第一目 一元價值論 11 第二目 多元價值論 13 第二款 我國大法官見解 14 第三項 言論自由的保障範圍 16 第一款 少數言論的保障 16 第二款 言論方式的保障 17 第二節 名譽與隱私的保障 18 第一項 名譽 20 第一款 名譽的概念 20 第二款 刑法妨害名譽罪保障的名譽法益 24 第一目 學說看法 24 第二目 本文看法 26 第二項 隱私 26 第一款 隱私的概念 26 第二款 刑法妨害名譽罪保障的隱私法益 30 第三項 誹謗罪中名譽與隱私的關係 34 第一款 學說看法 34 第二款 本文看法 35 第三節 言論自由與名譽權的緊張關係 37 第一項 妨害名譽言論的保障 38 第一款 美國法制 38 第二款 德國法制 41 第三款 我國法制 41 第二項 基本權衝突的調和 42 第一款 基本權衝突的解決途徑 43 第一目 依基本權利的位階秩序 43 第二目 具體規定優先適用於概括規定 44 第三目 具體個案中的法益衡量 45 第二款 我國言論自由與個人名譽衝突的解決 46 第一目 基本權衝突解決的憲法依據 46 第二目 刑法個人名譽保障規定合憲性檢驗47 第三項 刑法妨害名譽罪的介入與調整 50 第一款 誹謗罪就言論保障的調整 50 第一目 刑法第310條第3項的調整 50 第二目 刑法第311條的調整 52 第二款 公然侮辱罪未含言論保障的考量 53 第三章 公然侮辱罪的規範分析 55 第一節 公然侮辱罪的規範類型 55 第二節 公然侮辱罪客觀構成要件 56 第一項 行為主體 56 第二項 行為客體 58 第一款 自然人 59 第二款 法人與非法人團體 59 第三項 「公然」的概念解析 62 第一款 「公然」的意涵 62 第二款 「公然」場所的認定 64 第三款 相關問題說明 65 第四項 「侮辱」的意涵 67 第五項 加重要件「強暴」的意涵 68 第三節 公然侮辱罪主觀構成要件 69 第四節 公然侮辱罪的刑罰限制事由 70 第一項 正當防衛行為 70 第二項 緊急避難行為 71 第三項 依法令行為 71 第四項 業務上正當行為 72 第五項 被害人承諾行為 72 第四章 誹謗罪的規範分析 75 第一節 誹謗罪的規範類型 75 第二節 誹謗罪客觀構成要件 78 第一項 行為主體 79 第二項 行為客體 79 第三項 指摘傳述行為 81 第四項 行為結果 84 第三節 誹謗罪主觀構成要件 84 第一項 構成要件故意 85 第二項 散佈於眾的主觀特殊意圖 86 第一款 「散佈於眾意圖」意涵 86 第二款 「損害他人名譽意圖」的提出 89 第四節 特殊阻卻違法事由-形變的真實抗辯原則 91 第一項 刑法第310條第3項條文定位 92 第一款 阻卻構成要件說 92 第二款 特別阻卻違法事由 93 第三款 客觀處罰條件 94 第四款 本文看法 95 第二項 事實真實性的認知 97 第一款 對事實認知的內容 97 第二款 對事實認知的時點 99 第三款 對事實認知錯誤的處理 101 第三項 真實事實與公共利益的互動 104 第五節 阻卻構成要件事由-刑法第311條結構剖析107 第一項 「善意」的概念解析 107 第一款 學說看法 107 第一目 主觀合法性要素 107 第二目 贅文說 108 第二款 本文看法 109 第二項 刑法第311條的定位 110 第一款 學說看法 110 第二款 本文看法 112 第三項 四款法定的特殊阻卻構成要件事由 113 第一款 法定要件意涵澄清 113 第二款 其他相關問題 115 第六節 第310條第3項與第311條的適用關係 116 第一項 刑法第310條與刑法第311條規範對象 117 第二項 「事實」與「意見」的區分 118 第三項 刑法第310條第3項與刑法第311條的操作方式 120 第五章 誹謗與公然侮辱的區辨 123 第一節 兩罪適用上之區隔 123 第一項 行為「公然」與否 123 第二項 行為人主觀意思 124 第三項 行為加重處罰的事由 126 第一款 公然侮辱罪加重事由 126 第二款 誹謗罪加重處罰事由 127 第四項 行為人的免責事由 128 第五項 行為人的訴訟上證明 129 第一款 刑事訴訟舉證理論 130 第二款 刑法第310條第3項舉證責任之學說看法131 第三款 本文見解 134 第六項 法定刑不同 135 第一款 區辨方式的導出 135 第二款 累犯規定適用 136 第二節 誹謗與公然侮辱的區分與競合 138 第一項 日本立法例 138 第一款 以「外部名譽」與「感情名譽」為標準138 第二款 以「社會性名譽」與「普遍性名譽」為標準139 第三款 以「指摘事實的有無」為標準 141 第二項 我國法 142 第一款 學界見解 142 第一目 以「事實真偽之可驗證性」為標準143 第二目 以「事實」與「意見」為標準 144 第三目 以「具體指摘」與「抽象謾罵」為標準 145 第二款 實務見解 146 第三款 二罪競合的處理 148 第一目 法條競合 149 第二目 想像競合 151 第三項 本文看法-以「是否涉及事實」為區分 152 第三節 誹謗與公然侮辱的走向建議 155 第一項 表意犯規範類型的導入 155 第一款 表意犯概說 155 第二款 公然侮辱罪採表意犯的可行性 156 第一目 學者看法 156 第二目 本文看法 156 第三款 誹謗罪採表意犯的可行性 157 第一目 學者看法 157 第二目 本文看法 158 第二項 除罪化的要求 159 第一款 除罪化概念簡說 160 第一目 除罪化的背景 160 第二目 除罪化的基本理念 160 第三目 除罪化的手段 161 第二款 誹謗罪除罪化的理由 162 第三款 本文看法 163 第三項 本文看法 163 第一款 公然侮辱無用論 164 第二款 誹謗罪具修正必要性 165 第六章 結論 167 第一節 處罰妨害名譽性言論並不違憲 167 第二節 誹謗罪與公然侮辱罪條文區辨實益 168 第三節 誹謗罪與公然侮辱罪區分方式複雜歧異 172 第四節 本文立法建議 173 參考文獻 I 一、中文資料(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I (一)專論 I (二)學位論文 V (三)期刊 VII 二、日文資料(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XIII (一)專論 XIII (二)日文期刊 XIII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專論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自刊本,民國87年12月,三版。
    王兆鵬,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台大法學叢書,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8年8月,第二刷。
    王冠璽,兩岸名譽權保護與言論自由的限界--大陸侵害人格權判決之評釋,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0年11月。
    王振興,實用刑法分則(第三冊),三民書局有限公司,民國83年6月,增訂版。
    司法研究年報,檢察官舉證責任與法院依職權調查證據之研究,第十九輯第十篇,民國88年6月。
    甘添貴,刑法之重要理念,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5年6月,初版。
    甘添貴,刑法總則講義,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9月,再版。
    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第一卷),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9月,初版。
    刑法分則研究修正資料彙編(二),法務部刑法研究修正委員會,法務部編印,民國87年3月,再版。
    安東尼∙路易士著、蘇西亞譯,蘇利文案與言論自由--不得立法侵犯,商業週刊出版,民國88年2月。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三民書局有限公司,民國93年9月,三版。
    呂有文,刑法各論,三民書局有限公司,民國79年4月,修訂版。
    李文健,罪責概念之研究--非難的實質基礎,自刊本,民國87年7月,初版。
    李步雲,憲法比較研究,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3年5月。
    李惠宗,憲法要義,敦煌書局,民國87年,第二版。
    李鴻禧,違憲審查論,台大法學叢書,民國84年。
    李鴻禧,憲法與人權,台大法學叢書,民國84年3月,第八版。
    李鴻禧等合著,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1年12月。
    沈銀和,犯罪與處罰,民族晚報社,民國74年12月1日。
    周冶平,刑法概要,三民書局有限公司,民國73年3月,第十二版。
    周冶平,刑法總則,自刊本,民國52年。
    林子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月旦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82年4月。
    林山田,刑事法論叢(一),自刊本,民國76年5月,初版。
    林山田,刑事程序法,五南圖書有限公司,民國93年,增訂五版。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自刊本,民國93年,增訂四版。
    林山田,刑法的革新,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90年8月。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下),自刊本,民國91年,增訂八版。
    林世宗,美國憲法言論自由之理論與闡釋,師大書苑出版,民國85年。
    林東茂,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思考--刑法體系的思想根源試探,五南圖書出版,民國90年7月。
    林東茂,刑法綜覽,一品文化出版社,民國93年9月。
    林東茂,危險犯與經濟刑法,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8年10月,初版二刷。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自刊本,民國92年9月,三版。
    林鈺雄,嚴格證明與刑事證據,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91年9月。
    林鈺雄等,刑事訴訟之運作--黃東雄教授六秩晋五華誔祝壽論文集,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印行,民國86年11月。
    林錫湖,刑法總論,自刊本,民國88年8月版。
    法治斌,人權保障與釋憲法制,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年9月。
    法治斌,人權保障與司法審查,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年1月。
    法治斌、董保城合著,中華民國憲法,增修三版,民國92年。
    法治斌、董保城合著,憲法新論,二版一刷,民國93年10月。
    法務部法律事務司,美國保護隱私權法制之研究,民國82年12月。
    前田雅英者、董璠輿譯、劉俊麟校訂,日本刑法各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9年5月,初版。
    柯耀程,刑法的思與辯,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2年12月,初版。
    柯耀程,刑法競合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9年12月,初版。
    柯耀程,變動中的刑法思想,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0年9月,修訂二版。
    高仰止,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五南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3年4月,修訂四版。
    高金桂,利益衡量與刑法之犯罪判斷,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2年2月。
    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應用,五南圖書有限公司,民國93年,增訂九版。
    張麗卿,刑法總則理論與應用,自刊本,民國92年,二版。
    梁恆昌,刑法各論,三民書局有限公司,民國75年,修正十一版。
    許玉秀等,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第二卷刑法各論),學林文化出版,民國91年3月。
    許志雄、蔡茂寅、蔡宗珍、陳銘祥、周志宏,現代憲法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8年9月。
    許慶雄,憲法入門(Ⅰ)人權保障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8年。
    陳煥生,刑法分則實用,自刊本,民國87年2月,修訂二版。
    陳樸生,刑法各論,正中書局,民國49年6月,三版。
    陸潤康,美國聯邦憲法論,文笙書局,民國75年9月。
    曾淑瑜,刑法問題研析(一),翰蘆出版社,民國87年12月。
    曾淑瑜,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三民書局有限公司,民國93年10月,初版一刷。
    曾榮振,刑法總整理,三民書局有限公司,民國88年,增訂版。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三民書局有限公司,民國88年,增訂初版。
    黃東熊,刑法概要,三民書局有限公司,民國87年,初版。
    黃常仁,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自刊本,民國89年8月,增訂一版。
    黃朝義,刑事證據法研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4年5月,初版。
    黃榮堅,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8年,初版。
    黃榮堅,刑罰的極限,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8年,初版。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下),元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3年6月,二版一刷。
    褚劍鴻,刑事訴訟法論,臺灣商務,民國88年,三次修訂版。
    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下),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7年,增訂版第三刷。
    褚劍鴻,刑法總則論,自刊本,民國71年7月,增修四版。
    趙琛,刑法分則實用(下),自刊本,民國46年4月,第二版。
    劉孔中、陳新民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中央研究院中山社會科學研究所發行,民國91年9月。
    劉清景主編、施茂林校訂,刑法分則,學知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85年7月,初版一刷。
    蔣安國等,媒體誹謗你、我、他「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二)」,論文彙編,政大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發行,民國85年1月。
    蔡墩銘,刑法例題演習,台大法學叢書,三民書局有限公司,民國74年10月,增訂版。
    蔡墩銘,刑法理由、判解、決議、令函、實務問題彙編,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9年8月,增訂六版。
    蔡墩銘,刑法精義,自刊本,民國93年2月,一版八刷。
    蔡墩銘,德、日刑法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2年12月,初版。
    蔡墩銘、朱石炎編著,刑事訴訟法,五南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0年,初版。
    蔡墩銘、鄭玉波,刑法分則論文選輯(下),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3年7月,初版。
    鄭健才,刑法總論,自刊本,民國80年9月版。
    鄭逸哲,法學三段論下的刑法與刑法基本句型—刑事法學及其方法(一),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91年8月。
    鄭逸哲,構成要件理論與構成要件適用,93年9月。
    韓忠謨,刑法原理,自刊本,民國51年,增訂四版。
    韓忠謨、吳景芳,刑法各論,三民書局有限公司,民國90年,最新增補版。
    蘇永欽,合憲性控制的理論與實際,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年。
    蘇俊雄,刑法總論(Ⅰ),自版,民國84年10月。
    蘇俊雄,刑法總論(Ⅱ),自版,民國87年12月。

    (二)學位論文
    尹華龍,我國憲法言論自由權之研究---以憲法第十一條為中心,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民國89年碩士。
    甘大空,公眾人物隱私權與新聞自由,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民國91年碩士。
    吳勇毅,論意向犯,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民國91年碩士。
    吳祚丞,刑事訴訟審判上證據調查程序中被告之地位--以證據聲請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民國89年碩士。
    呂昱德,名譽權之保護--以英美法制檢驗我國民事誹謗相關規範,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民國93年碩士。
    李幼琳,論誹謗罪限制言論自由之我國憲法上界線,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民國90年碩士。
    林建中,隱私權概念之再思考--關於概念範圍、定義及權利形成方法,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民國87年碩士。
    林福益,新聞自由與隱私權之衝突,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學士後法學組,民國91年碩士。
    徐子婷,新聞自由與刑法之衝突--以美國法為中心,論洩密、誹謗與侵犯隱私之責任,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學士後法學組,民國91年碩士。
    陳嘉宏,論檢察官舉證責任與法院職權調查,東海大學法律系研究所公法組,民國91年碩士。
    陳靜隆,論刑事法院調查證據之義務,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民國92年碩士。
    黃兆徽,台灣的媒體誹謗與新聞自由之研究--以解嚴後的媒體誹謗判決為探討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民國91年碩士。
    楊真明,論刑事舉證分配,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民國93年碩士。
    溫祖明,我國現行誹謗罪規定之剖析與實務適用之檢討--以台灣高等法院八十八年度上易字第一○九七號判決、八十七年度上易字第七○五號判決、九十一年度上訴字第一○八三號判決為評析對象,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民國92年碩士。
    劉明宜,論刑法誹謗罪--從大法官釋字五○九號解釋談起,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民國91年碩士。
    謝庭晃,妨害名譽罪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民國91年1月。
    潘淑琴,媒體論述中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意涵,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民國90年碩士。
    鍾豪峯,刑事不法與民事不法的分界,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民國91年碩士。
    蘇聖生,新聞從業人員刑事責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民國65年碩士。

    (三)期刊
    尤英夫,評「媒體之新聞報導與誹謗--報導與評論之界限」,全國律師,民國86年5月。
    尤英夫,誹謗除罪化問題,全國律師,民國91年6月。
    王以禮,修改刑法誹謗罪惡法,還第四權發展環境之我見,全國律師,民國87年4月。
    史尚寬,論名譽權侵害與誹謗罪,刑法分則論文選輯(下),民國73年7月。
    史慶璞,美國憲法關於人民表意自由之保障,法令月刊,第五十一卷,第五期,民國89年5月。
    甘添貴,言論自由與妨害名譽,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十四期,民國89年9月。
    田習如,新聞誹謗罪--記者的「白色恐怖」,律師雜誌,民國87年2月。
    石世豪,偷拍性愛光碟案有如雪球愈滾愈大-媒體競爭下的隱私權保障及其漏洞,月旦法學雜誌,第八十一期,民國91年2月。
    石世豪,新聞自由及其界線--最高法院九十三年臺上字第八五一號判決與新聞報導應有規範,月旦法學雜誌,第一一二期,民國93年9月。
    石世豪,釋字第五○九號解釋的法釋義分析,法令月刊,第五十一卷,第十期,民國89年10月。
    朱柏松,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近代隱私權概念之形成及發展(上)(下),法學叢刊,第一一四、一一五期,民國73年。
    江嘉琪,基本權各論基礎講座(十)--論新聞自由,法學講座,第二十六期,民國93年3月。
    何建志,誹謗罪之體系建構與法理分析:二元化言論市場管制模式,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五十四期,民國93年6月。
    吳永乾,美國誹謗法所稱「真正惡意」法則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十五期,民國93年4月。
    吳麗琪,德國刑法之妨害名譽罪,輔仁法學,第十期。
    李震山,基本權利之衝突,月旦法學公法學篇,民國89年。
    李惠宗,愛刺探秘密的記者,月旦法學雜誌,第六十八期,民國90年1月。
    李惠宗,論比例原則作為刑事立法的界線,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十八期,民國91年。
    李惠宗,論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衝突--愛滋病學童案,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八期,民國88年8月。
    李慧馨,新聞自由與誹謗罪--以我國近年之誹謗罪個案為例,藝術學報,民國88年6月。
    李學權,新聞自由與誹謗--從亞洲週刊報導台灣對美獻金案之勝訴判決看誹謗罪,法律與你,民國86年6月。
    李鴻禧,言論出版自由之民主憲政意義(上)(中)(下),中國論壇,第二二六、二二七期、二二八期,民國74年3月。
    周冶平,論誹謗罪,法律評論,第三十五卷,第十一、十二期,民國58年11月。
    林子儀,言論自由的限制與雙軌理論,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民國86年。
    林子儀,新聞自由與誹謗--一個嚴肅的憲法課題,全國律師,民國86年5月。
    林山田,論誹謗罪,軍法專刊,第四十一卷,第三期,民國84年3月。
    林天財,從公眾論壇角度解讀新聞誹謗罪構成要件--一項以媒體有無詳實查證義務的觀察,律師雜誌,第二二一期,民國87年2月。
    林世宗,名譽誹謗與新聞言論自由之界限-闡釋大法官五0九號解釋之法理與適用,全國律師,民國91年6月。
    林世宗,隱私權,全國律師,民國90年4月。
    林建中,隱私權概念初探--從美國法之觀點切入,憲政時代,第二十三卷,第一期,民國86年7月。
    林恆志,誹謗除罪化問題之研究,法律評論第六十八卷,第一~三期,民國91年1月。
    林朝誠,論新聞誹謗與隱私權 (上)(下),法務通訊,民國86年5月、6月。
    林鈺雄,誹謗罪之實體要件與訴訟證明--兼評大法官釋字第五○九號解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三十二卷,第二期,民國92年3月。
    林競蕪,電話監聽、祕密錄音與日記--論刑事法中隱私權之侵害與保障,當代,民國87年2月。
    法治斌,知的權利,人權保障與釋憲法制-憲法專論(一),民國82年。
    法治斌,保障言論自由的遲來正義--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0九號,月旦法學 雜誌,第六十五期,民國89年10月。
    法治斌,新聞報導與誹謗罪:一個憲法的觀點,政大法學評論,第四十八期,民國82年9月。
    法治斌,當表意自由碰到名譽保護時,歐洲人怎麼辦,憲政時代,第二十七卷,第三期,民國91年。
    法治斌,論出版自由與猥褻出版品之管制,人權保障與釋憲法制,民國82年。
    法治斌,誹謗罪:表意自由之緊箍,媒體誹謗你、我、他「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二)論文彙編」,民國85年1月。
    法治斌,誹謗罪除罪化勢在必行,律師雜誌,第二二一期,民國87年2月。
    法治斌,誹謗與媒體,全國律師,民國86年5月。
    法治斌、羅文輝,客觀報導與誹謗,新聞學研究,第四十九集,民國83年7月。
    柯慶賢,故意犯之認識範圍及其犯罪動機、意圖之區別,刑法專題研究,民國87年。
    柯耀程,刑事訴訟目的與「無罪推定原則」,刑事訴訟之運作-黃東熊教授六秩晉五華誕祝壽論文集,民國86年11月。
    柯耀程,表意犯的迷思--臺北地方法院八十八年度易字第二六五七號判決暨臺灣高等法院八十九年度上易字第一五四號判決評釋,月旦法學雜誌,第六十九期,民國90年2月。
    柯耀程,檢視刑法誹謗罪之正當性--從釋字第五○九號解釋與新新聞案觀察,月旦法學雜誌,第一一一期,民國93年8月。
    段重民,媒體之新聞報導與誹謗--報導與評論之界線,全國律師,民國86年5月。
    洪福增,犯罪構成要件之理論,刑法之基本問題,民國53年10月。
    范姜真媺,大眾傳播媒體之報導自由與妨害名譽,法學叢刊,第一九三期,民國93年1月。
    高金桂,刑事政策上關於犯罪化與除罪化問題,東海法學研究,第十期,民國85年。
    高金桂,論刑法對個人名譽保護之必要性及其界線,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第二卷刑法各論),民國91年3月。
    張永明,德國新聞自由權簡介--兼談臺北市長與中央日報的糾葛(上) (下),新聞鏡週刊,第四○五期、第四○六期,民國85年8、9月
    張訓嘉,言論自由與公眾人物之名譽權,律師雜誌,民國87年2月。
    張國清,隱私權保護概念的比較探討,全國律師,民國90年6月。
    莊靜宜,從公眾人物的誹謗案件看言論自由,壢商學報,民國90年5月。
    許正忠,「知的權利」與「隱私權」,軍法專刊,第三十三卷,第十一期,民國76年。
    許正忠,資訊保護法--美國「隱私權」之研究,軍法專刊,第三十七卷,第七期,民國74年。
    許志雄,隱私權之保障,月旦法學雜誌別冊(一)公法學篇,民國89年。
    許宗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上)(下),月旦法學教室,第十三、十四期。
    許哲嘉,淺論誹謗罪事實證明規定之法律性質--憲法上之兩個基本權的調和,軍法專刊,第四十二卷,第三期,民國85年3月。
    許福生,兩極化刑事政策在責任主義上之疑慮與反論,法學叢刊,第一九四期,民國93年4月。
    許福生,無被害人犯罪與除罪化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三十四期。
    郭吉助,新聞自由與人權保障之分際 1~5,法務通訊,第二一○九期~ 二一一三期,民國91年11、12月。
    陳志龍,誹謗罪與言論自由之界線--二個憲法權利衝突:「言論自由權」與「名譽權」衝突,月旦法學教室,第二期,民國91年12月。
    陳和慧,誹謗罪之比較研究,刑事法雜誌,第十五卷,第二期,民國60年。
    陳河泉,隱私權在我國法制之規範現況與未來展望,全國律師,民國90年6月。
    陳彥綸,媒體責任與隱私權,廣電人,民國91年1月。
    陳清秀,憲法上人性尊嚴,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民國86年。
    陳富誠,言論自由與維護名譽的拔河--非常誹謗,少年臺灣,民國93年1月。
    陳煥生,法人犯罪之研究,法令月刊,第三十三卷,第十一期。
    曾南山等,最近刑事判決研究--言論自由權的行使之刑法上界線,法學月刊,第二十三期,民國81年7月。
    游伯欽,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言論自由之司法保障理論,立法院院聞,民國85年10月。
    黃茂榮,一般人格權及其保護,軍法專刊,第五十四卷,第三期,民國88年。
    黃朝義,「司法外處理」制度之理論與實際--非公的司法外處理、微罪處分制度、除罪化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十六期,民國85年。
    黃義豐,汎論言論自由,法令月刊,第四十八卷,第二期,民國86年2月。
    黃義豐,言論、出版自由不得侵害他人隱私權,法官協會雜誌,第四卷,第一期 ,民國91年6月。
    楊素芬,誹謗與隱私權,報學,民國83年8月。
    詹文凱,公眾人物--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界限,律師雜誌,,民國87年2月。
    詹文凱,新聞自由與隱私權之界限,月旦法學教室,第二期,民國91年12月。
    廖正豪,妨害名譽罪之研究(上)(下),刑事法雜誌,第二十卷,第四期、五期,民國65年8、10月。
    趙晞華,法人犯罪之研究--以兩岸刑事上的不法行為為中心,軍法專刊,民國93年7月。
    趙琛,公然侮辱與誹謗之研究,刑法分則論文選輯(下),民國73年7月。
    歐廣南,從「言論表現自由」--以日本法為中心論我國法律制度對言論自由之保障,復興崗學報,民國85年12月。
    蔡碧玉,從「偷拍事件」談隱私權保護之刑事立法,法令月刊第四十九卷,第四期,民國87年4月。
    蔡墩銘,法人與妨害名譽罪之被害人,刑事法雜誌,第三十七卷,第六期,民國82年12月。
    蔡墩銘,論法人之處罰規定,法學叢刊,第七卷,第三期。
    鄭逸哲,解剖誹謗罪之構成要件--評析臺灣高等法院八十七年度上易字第六二二九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八十三期,民國91年4月。
    謝庭晃,論日本法上名譽毀損罪之立法變遷與言論自由,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第二卷刑法各論),民國91年3月。
    韓忠謨,犯罪論結構之形成及其發展,台大法學論叢,第十六卷,第一期,民國75年。
    韓忠謨,構成要件與刑法理論之體系,刑事法雜誌,第九卷,第一期,民國54年。
    嚴震生,由美國憲法判例看新聞自由、誹謗、及隱私權的爭議,美歐月刊,第十一卷第三期,民國85年3月。
    龔癸藝,論主觀違法要素之地位,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第一卷刑法總論),民國91年3月。

    二、日文資料(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專論
    土本武司,刑事訴訟法要義,有斐閣,平成10年5月30日,初版第二刷。
    大越義久,刑法各論,有斐閣,2001年9月10日,第2版第1刷。
    大塚 仁,刑法各論,青林書院,1990年3月20日,改訂版第二刷。
    大塚 仁、河上和雄、佐藤文哉,大コンメンタ―ル刑法(第九卷)〔第230條~第245條〕,青林書院,1995年4月20日,初版第四刷。
    井上祐司,刑事判例の研究(その一),2003年6月10日,初版發行。
    田宮 裕,刑事訴訟法,有斐閣,1999年12月30日,新版第九刷。
    竹內 正、伊藤 寧,刑法と現代社會,嵯峨野書院,1993年11月10日,改訂版第2刷。
    西田典之等著,判例刑法各論,有斐閣,1996年2月20日,初版第3刷。
    曾根威彥,刑法各論(新版),弘文堂,平成7年6月30日,新版1刷。
    曾根威彥,表現の自由と刑事規則,一粒社,昭和60年1月20日,第1第1刷。
    団藤重光、平川宗信,刑法各論,有斐閣,平成6年9月30日,新版追補一刷。
    斎藤信治,刑法各論,有斐閣,2001年4月20日,初版第一刷。

    (二)日文期刊
    平川宗信,刑法二三〇条ノ二第一項にいラ「公共ノ利害こ関スル事実」,刑法の爭點,有斐閣,1987年3月5日,新版發行。
    平川宗信,名譽の刑法的保護と表現の自由,刑法的基本判例,有斐閣,1988年4月10日。
    平川宗信,名譽毀損罪と表現の自由,1983 年。
    鈴木茂嗣,名譽の意義,刑法の爭點,有斐閣,1987年3月5日,新版發行。
    鈴木茂嗣,名譽毀損罪における真實の證明,刑法の爭點,有斐閣,1987年3月5日,新版發行。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7-0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