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乃歡
Liao, Nai-Huan
論文名稱: 結合社區的都會早期療育空間規劃設計-以台南永康市陸嘉社區為例-
Early Intervention Space integrate with Existing Community in Urban Area at Lu-Jia Community in Tainan
指導教授: 顏茂倉
Yen, Maw-C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社會福利特殊兒童早期療育空間共享
外文關鍵詞: social welfare, exceptional child, early intervention, communal space
相關次數: 點閱:117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社會福利為「一種國家的方案、給付與服務體系,以協助人民滿足其社會、經濟、教育與健康需求,此乃社會維持的基礎」(林萬億2002)。隨著時代變遷,台灣的社會福利該用什麼樣的姿態融入社區並落實於現實社會中一直是台灣面臨的挑戰。
      台灣行政院網站公布的社會福利族群包含有兒童及少年福利/婦女福利/老人福利/身心障礙福利…等。然而對於需要早期療育的特殊兒童族群,卻甚少有其空間相關文獻。
      特殊兒童是指在心智特質、感覺能力、神經動作或生理特質、社會行為、溝通能力等方面偏離一般兒童者或具有多重障礙者。而在台灣只要經醫院鑑定為「發展遲緩」,均可接受早期療育服務。
      早期療育是提供多專業整合性服務,強調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三方結合的跨領域的介入,解決發展遲緩或發展障礙兒童的各種醫療、教育、家庭及社會等相關問題。(郭煌宗,1996)  
      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發展遲緩兒童的人數每年通報數逐年增加,顯現國人對於特殊兒童的情況越趨重視。但在台灣的健保法規的制度下,早期療育中真正應該要有的「療育」空間及時間明顯被壓縮;而在醫療體系中,治療需專業分工,加上健保給付的相關問題,醫院經營者在考量收支平衡的情況下,通常只著重於服務的人次,而非針對早期療育的品質。
      目前台灣地區只有11個正式立案的早療(發展)中心(兒童局,2010),其餘均附屬於身心障礙福利服務機構內。而一般附屬在殘障福利機構之早療中心,由投入早療之經費及人力比重可看出絕大部分機構重視成人服務。本研究假設早療中心獨立於身心障礙機構外,可提升早療機構的品質。
     本設計論文提出「療育空間社區化」的概念,以療育空間為核心,在設計操作上研究早療對象之使用空間需求,並提出與社區空間共享之構想。選定基地-台南永康市陸嘉社區,並以政府角度提供在都市中之療育空間,輔以社區結合的福利機構設施。藉由本研究設計的探討,提出早期療育機構在教學與及短居空間規劃上隔而不離的概念,期望滿足早療對象建立面對未來生活或就學的能力、提供家屬諮詢及陪同治療的空間,讓未來的社福單位與教育單位有健全的資料了解個案,及回饋開放空間與社區居民共享公共空間。

    Early intervention supply the service of integration in multi-disciplinary, especially in Medical-treatment, Education and Social welfare, Which is to resolve various issue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family and social disorders in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 Guo Huang-Zong, 1996)
    According to the years from 2009 to 2014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database, the number of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was from 16167 increased to 20420, which means people increasingly pay attention to the case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While in accordance with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the incidence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is 6% - 8%. There are about 1330,000 children of 0-6 year-old until May, 2016. At an average rate of 7% estimate, 0-6 year-old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at least of 93 thousand in Taiwan.
    Currently, there are 64 early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agencies (including adjunctio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 Social and Family Affairs Administration, 2014).
    In terms of each institution to recruit up to 70 people can be estimated, the most they can accommodate more than 4,000 people. The demand for early intervention and education institution can be seen in the increasing, while mor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rural development issues.
    Under the System of Health Insurance legislation, "Treat-habilitation" space and time in early intervention and education have significantly compressed; and in the Health Insurance legislation, the treatment needs specialization, coupled with issues related to health insurance payments, the hospital operator in under consideration of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situation, people usually focus on service, rather than the quality of early intervention for infertility.
    In addition to formal early intervention agencies, others are subsidiary in Disability welfare agencies. In the investment of funds and manpower by the proportion, the vast majority of institutions more emphasis on adult daycare service or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To those families with moderate or more children of developmental delay not only have to look to private daycare center to address the needs, but also need to consider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sign concept of "Community-based Intervention and Education space" . The core is intervention and education space, and the use of early intervention of study space requirements in the design of the operation, which proposed the idea of shared and community space.

    Keywords: Social welfare, Exceptional child, Early intervention, Communal space

    摘要 I Summary III 謝誌 VII 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 附錄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第一節- 台灣早期療育發展脈絡 2-3 第二節- 早期療育與各形成原因、名詞定義、發展類型 2-7 第三節- 早期療育之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 2-13 第四節- 早期療育日間托育機構之相關文獻 2-17 第五節- 台灣早期療育環境現況及資源分布 2-21 第三章- 設計議題 3-1 第一節- 設計目標 3-4 第二節- 基地選擇 3-6 第三節- 基地概況 3-16 第四節- 發展概念 3-20 第五節- 空間需求 3-21 第四章- 設計提案 4-1 第一節- 規劃策略 4-2 第二節- 發展過程 4-3 第三節- 設計提案 4-12 第五章- 總結 5-1 第一節- 結論 5-2 第二節- 參考文獻 5-3 第三節- 附錄 5-5

    <1>論文類(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1.江涵榛,2003,特教班規劃配置與教學活動空間之研究—以嘉義市十一所國小附設啟智班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林秀芬,1992,啟智教養機構家長對機構安置之調查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林玉萍,2001,從事早期療育之醫師與治療師對發展遲緩的認知,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 林敏慧、柯天路、林幸台、朱小綺、黃曉玲、朱貽莊、柯平順等,2012,早期療育整合性服務模式建置研究-以身心障礙機構兼辦早期療育 日托服務為例,財團法人中華啟能基金會附屬台灣智能障礙研究中心。
    5. 胡寶林,1996,托育機構空間設計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
    6. 張玉慧,2004,早期療育日間托育機構之空間現況與使用需求初探-以高雄地區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
    7. 張寶純,2009,成年智能障礙照顧模式之探討-以機構照顧與社區家園為例,南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8. 黃耀榮,1992,殘障福利機構建築計劃準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
    9.黃世孟,1992,幼稚園建築計劃準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
    10. 謝玉蓮,2001,貝萊嬰兒發展量表第二版之發展遲緩兒童高屏地區常模建立與適用性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健康科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黎蓮嬌,2005,台灣地區早期療育機構實質環境調查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報章雜誌類(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1 林美雪,1996,香港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中心觀摩報告,社會福利,第一二七期,PP.45-48。
    2 周文麗等,2000,台灣早期療育的發展與未來展望,文教新潮,第五卷第四期,PP.7-12。
    3.萬育維、莊鳳如,1995,從醫療與福利整合的角度探討我國發展遲緩兒童之早期療育制度之規劃,社區發展季刊,第七十二期,pp.48-61。
    4. 萬育維、王文娟,2002,早期療育中心角色與定位,兒童福利期刊,PP.201-236。
    5.廖華芳, 1998 ,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合作模式,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 23 ( 2 ), 55 - 68 。
    6. 賴慧貞等,1993,障礙兒日間托育與復健治療結合之成效報告,中華復健醫誌,第二十一期,pp.117-124。

    <3>政府出版類(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1. 王天苗,2000,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2. 內政部兒童局,2002,全省早期療育機構名冊。
    3.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1999,牽囝仔的手,高雄市發展遲緩兒童家長手冊。
    4. 高雄市家扶中心,1999,高雄市發展遲緩兒童資源手冊。
    5. 許天威,1994,學齡前特殊兒童家長手冊,教育部。
    <4>書籍類(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1. Frank G.Bowe,1998,嬰幼兒特殊---從出生到五歲,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傅秀媚譯)
    2. Pall A.Bell等,2003,環境心理學,桂冠出版社。(聶筱秋譯)
    3. Stephen Shore,2008,破牆而出-我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共處的日子,心靈工坊出版社(丁凡譯)
    4. 林美媛,2006,慢飛天使- 我與舒安的20年早療歲月,心靈工坊出版社。
    5. 柯平順,1995,嬰幼兒特殊教育,心理出版社。
    6. 財團法人肯納自閉症基金會、瞿欣,2006,肯納園-一個愛與夢想的故事,心靈工坊出版社。
    7. 許天威,1989,智能不足者之教育與復健,復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8. 黃慈愛等,2003,自閉症兒童社會情緒技能訓練,心理出版社。
    9. 傅秀媚,1996,特殊幼兒教育診斷,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2-07-0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