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瀞祈
Huang, Ching-Chi
論文名稱: 國小教師對零體罰認同度與知覺學生偏差行為改變之關聯性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ecognition of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Policy, and Their Perception of Students’ Deviant Behavior Change
指導教授: 董旭英
Tung, Yuk-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零體罰認同度人格特質專業學校組織與支持偏差行為
外文關鍵詞: recognition of the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policy, personality trait, profession, school organization support, deviant behavior
相關次數: 點閱:103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對零體罰認同度、教師人格特質、教師專業及學校組織與支持和知覺學生偏差行為變化之關聯性,研究目的主要分為以下六點:(一)探討國小教師在零體罰政策下,知覺學生偏差行為之變化情形;(二)探討國小教師對零體罰認同度與教師知覺學生偏差行為變化之關聯性;(三)探討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知覺學生偏差行為變化之關聯性;(四)探討國小教師專業與教師知覺學生偏差行為變化之關聯性;(五)探討學校組織與支持和教師知覺學生偏差行為變化之關聯性(六)探討納入性別變項,國小教師對零體罰認同度、教師人格特質、教師專業、學校組織與支持和教師知覺學生偏差行為變化之關聯性。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的方式進行,以臺南市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共計抽取二十五所學校之350名教師,最終回收327份有效樣本;取樣資料以描述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巢式迴歸模型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獲致六項結論:(一)教師普遍認為學生偏差行為情形與零體罰前相比,差異不大;(二)教師對零體罰認同度與其知覺學生偏差行為變化呈負相關;(三)教師人格特質—開放性與其知覺學生偏差行為變化呈現負相關,但同時納入零體罰認同度後,開放性與其相關即消失;(四)教師專業—專制權威型與其知覺學生偏差行為變化呈正相關;(五)學校組織與支持—學校行政運作與其知覺學生偏差行為變化呈負相關(六)納入控制變項,零體罰認同度、人格特質、專業、學校組織與支持和知覺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沒有差異。最後,據此本研究結果提供建議,以供學校、教育相關機關及未來研究作參考。

    A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i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The samples included 327 teachers selected from 25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nan City. A total of 350 samples were issued, and 327 samples were valid. The valid rate is 94%.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tudents’ deviant behavior changes under the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policy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recognition of the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policy, and their perception of students’ deviant behavior changes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ir perception of students' deviant behavior changes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rofession and their perception of students' deviant behavior changes (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organization support and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tudents' deviant behavior changes (6) when control variables were inclu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recognition of the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policy, teachers' personality traits, teachers' profession and school organization support ,and their perception of students' deviant behavior changes.
    The results illustrated that teachers’ recognition of the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policy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explanation of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tudents’ deviant behavior changes. In addition, personality trait - Openness To Experience, profession – Authoritarian Autocratic Pattern, School organization support - School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s, and gender had effects on th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tudents’ deviant behavior change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V 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零體罰政策的探討 10 第二節 影響教師認知學生偏差行為的因素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分析結構 35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0 第四節 變項測量與研究工具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方法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8 第一節 各變項之描述統計 58 第二節 教師零體罰認同度、人格特質、專業、學校組織與支持和知覺學生偏差行為變化之相關 62 第三節 影響教師知覺學生偏差行為變化之因素探討 66 第四節 綜合討論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0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貢獻 8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3 參考文獻 86 中文部分 86 英文部分 90 附錄 國小教師對零體罰認同度及其知覺學生偏差行為問卷 92

    中文部分
    一、論文期刊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5)。到底多痛?只有小孩知道。人本基金會2005年校園體罰問卷調查報告。人本教育札記,193,38-45。
    王小鳳(2009)。師生關係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綜述。現代教育科學,2,47-49。
    王蕙琪(2009)。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教師正向管教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麗芳(2012)。高中職生知覺教師正向管教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方忠斌(2001)。國民中學教師對教師分級制知覺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方榮麒(2014)。屏東縣國民中學教師對零體罰政策之知覺與管教行為之探討。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清山、林天佑(2005a)。友善校園。教育資料與研究,62,178。
    吳清山、林天佑(2005b)。零體罰。教育資料與研究,62,178。
    吳清基(1999)。我國學校行政的政策新取向。學校行政,(1),3-11。
    吳政彥(2015)。臺南市永康區國民中學教師管理風格及師生溝通模式與師生衝突頻率差異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吳政達(2006)。少子化趨勢下國民中小學學校經濟規模政策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第九卷第一期,23-41。
    吳嘉中(2010)。嘉義縣國小教師對零體罰之認同度、認知與在零體罰入法後之教學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呂易瑾(2018)。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人格特質、幸福感與專業承諾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秀娟(2006)。臺北市小學現任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的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彥廷(2020)。團隊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一所幼兒園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玳妃(2012)。花蓮縣國小教師對體罰態度及零體罰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鴻政(2017)。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與正向管教關係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邱明芳(2003)。國民小學實施融合教育學校行政支援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施皓文(2016)。國民中學教師管教方式、師生關係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紀妮玓(2014)。國中生同儕關係、師生關係、情緒智力與校園霸凌行為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徐永誠(1999)。洛克的懲罰觀及其教育意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孫旻儀(2007)。師生互動關係量表之編制及模式之驗證研究。教育學術彙刊,1(2),23-40。
    孫旻儀、王鍾和(2008)。教師管教方式量表之編製及模式之驗證研究。測驗學刊,55(3),611-633。
    陳怡如(2006)。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對管教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明章(2015)。校長服務領導、教師組織承諾、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俊諺(2020)。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熱忱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慧琳(2009)。零體罰立法對國小教師教學實務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張如欣(2011)。國中生偏差行為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偉庭(2014)。零體罰政策下國小教師知覺學生偏差行為之工作壓力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連廷嘉(2007)。學生管教輔導的議題與省思—正向心理學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64,16-23。
    郭秀琴(2012)。學校行政支援、教師管教信念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以零體罰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程景琳、廖小雯(2013)。「同理反應情境式量表」之編製與信效度檢驗。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40,69-95。
    黃如儀(2015)。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郁珉(2009)。國中生人格特質、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靖嵐(2011)。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彭致遠(2007)。公立國民中小學管教行為之法律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系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曾馨儀(2018)。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支援與新住民子女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永吉(2015)。國民小學教師社會支持、信任與教師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詹坤儀(2012)。教師工作特性、友善家庭政策與「工作-家庭衝突」、「工作-家庭平衡」關係之研究:以同事支持為調節變數。國防大學管理學院運籌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鄭國良(2013)。國小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蔡明修(2014)。零體罰政策之國小教師管教態度與因應作為。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簡吉聲(2013)。師生關係研究-以關係與關係發展為論述基礎。萬能商學學報, 18,111-128。
    二、網路資源
    人本教育基金會(2010)。人本教育基金會2010年國中現況問卷調查報告—誰肯解救小孩。人本教育基金會新聞稿。取自:http://hef.yam.org.tw/index01.htm
    教育部(2013)。教育基本法。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5
    教育部(2020)。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Source.aspx?id=FL009424
    教育部(2020)。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取自: 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2032
    親子天下(2010)。孩子被霸凌,父母該怎麼辦?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0366
    英文部分
    一、論文期刊
    Barnett, G., & Mann, R. E. (2013). Empathy deficits and sexual offending:A model of
    obstacles to empathy.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18,228–239.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85).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Hogan, R. (1969). Development of an empathy scal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3(3), 307.
    Maccoby, E., & Martin,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EM Hetherington & PH Mussen (eds.).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IV. Cap.
    9:1-102.
    Oliveira-Silva, P., & Gonçalves, O. F. (2011). Responding empathically: A question of
    heart, not a question of skin.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 36, 201–207.
    Pianta, R. C., Hamre, B., & Stuhlman, M. (2003).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Spreng*, R. N., McKinnon*, M. C., Mar, R. A., & Levine, B. (2009). The Toronto Empathy Questionnaire: Scal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factor-analytic solution to multiple empathy measur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91(1), 62-71.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
    Wubbles, T., Creton, H. A., & Hooymayers, H. P. (1985). Discipline problems of begining teachers: Interactional teacher behaviour mapped ou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

    下載圖示 校內:2025-07-18公開
    校外:2025-07-1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