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心瑩
Shiao, Shin-Ying
論文名稱: 兩漢「女樂」舞者研究
指導教授: 高燦榮
Kao, Tsann-R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漢代舞蹈漢代舞者女樂女樂舞蹈漢代女樂
相關次數: 點閱:89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漢代女樂舞蹈在中國舞蹈史上,居於一個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它匯結了由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女性樂舞,進而開創了唐代及其之後的樂舞盛世。在具有關鍵性的漢代女樂舞蹈中擔綱演出的女性樂舞伎人,則扮演了社會階級中一個極為特殊且重要的角色,她們所展現的芳華姿容,甚至於影響了長久以來中國人對女性審美所抱持的態度。但這至為重要的環節,歷來卻鮮少見於史籍或藝術史的專論中,以致與漢代女性樂舞伎人相關的資料多亡散佚失,後人實難從零落的資料裏,窺得整體的面貌。
      為了重建漢代女樂舞者的完整面貌,本論文將以女樂舞者在漢代以前與「巫」的淵源和其發展情況為起點,論述她們到了漢代時的身份地位、服飾裝扮以及以她們為主軸的舞蹈類型、演出形式與藝術內涵,也同時論及漢代女樂樂舞發展的社會背景與社會上販賣樂舞伎人的情形,最後再就出身、生活與舞蹈技藝,對兩漢正史中所記載過的舞者作較為詳細的書寫,藉由全面而概觀地論述歷史上所謂「長袖善舞」的細節,從藝術而非政治教化的角度來看待、架構漢代女樂舞者及其舞蹈。

    表目錄 圖目錄 緒論-------------------------------------------------------------------------------------------------1 第一章 女樂舞者形成的背景-------------------------------------------------------------12   第一節 女樂舞者的起源-------------------------------------------------------------14     一、女樂舞者與「巫」的關係------------------------------------------------15     二、楚地承續商代的「巫舞」文化------------------------------------------17     三、脫離「巫舞」的女樂舞者-------------------------------------------------18   第二節 漢代以前女樂樂舞的規模-------------------------------------------------19     一、商代以女樂樂舞亡國--------------------------------------------------------19     二、西周時期女樂樂舞受制度規範-------------------------------------------20     三、春秋戰國時期女樂樂舞發展蓬勃----------------------------------------21     四、秦代匯總六國女樂樂舞-----------------------------------------------------25   第三節 漢代女樂樂舞發展的社會背景-------------------------------------------26     一、貴族富豪蓄養女樂風氣極盛----------------------------------------------27     二、民間俗樂舞衝擊宮廷雅樂舞----------------------------------------------32     三、女樂舞者身份地位卑下-----------------------------------------------------33   第四節 漢代女樂舞者的舞蹈訓練與販賣情形----------------------------------36 第二章 漢代女樂舞者的服飾---------------------------------------------------------------43   第一節 女樂舞者的舞衣形式--------------------------------------------------------46     一、衣裙的樣式---------------------------------------------------------------------48     二、長袖的袖式---------------------------------------------------------------------53     三、舞服的質料與色彩------------------------------------------------------------61     四、舞鞋的形式---------------------------------------------------------------------67   第二節 女樂舞者的髮型---------------------------------------------------------------67   第三節 女樂舞者的化妝方式--------------------------------------------------------75     一、眉部與唇部的化妝方式-----------------------------------------------------77     二、面部的化妝方式---------------------------------------------------------------80     三、以施香為化妝的一部分-----------------------------------------------------82 第三章 漢代女樂舞蹈-------------------------------------------------------------------------84   第一節 女樂長袖舞---------------------------------------------------------------------87     一、長袖善舞-------------------------------------------------------------------------88     二、楚舞尚細腰---------------------------------------------------------------------89     三、「折腰」的舞姿---------------------------------------------------------------91     四、長袖舞的人數------------------------------------------------------------------94   第二節 女樂盤鼓舞---------------------------------------------------------------------97     一、盤鼓的數量與排列位置------------------------------------------------------98     二、盤鼓舞的騰跳技巧------------------------------------------------------------100     三、盤鼓舞的演出方式------------------------------------------------------------103   第三節 女樂道具舞及雜技舞---------------------------------------------------------105     一、道具舞---------------------------------------------------------------------------105     二、雜技舞---------------------------------------------------------------------------110   第四節 女樂舞蹈活動演出的情況-------------------------------------------------111   第五節 女樂舞蹈的藝術境界--------------------------------------------------------115 第四章 漢代著名女樂舞者-----------------------------------------------------------------118   第一節 善跳楚舞的戚夫人------------------------------------------------------------119   第二節 「妙麗善舞」的李夫人-----------------------------------------------------123   第三節 悲泣起舞的華容夫人---------------------------------------------------------127   第四節 從舞者到國母的王翁須-----------------------------------------------------128   第五節 善行氣術的趙飛燕-----------------------------------------------------------130   第六節 東漢時期的舞者--孫壽與唐姬-----------------------------------------135 結論-------------------------------------------------------------------------------------------------137 參考書目-------------------------------------------------------------------------------------------141 附表-------------------------------------------------------------------------------------------------147 附表一兩漢年代表------------------------------------------------------------------------------147 附表二「女樂舞者」出土文物資料表-----------------------------------------------------149

    文獻

    屈原,《楚辭》,台北:地球出版社,1994。
    墨翟,《墨子》,台北:三民書局,1996。
    管仲,《管子》,台北:三民書局,1995。
    列禦寇,《列子》,台北:三民書局,1996。
    劉安,《淮南子》,台北:三民書局,1996。
    呂不韋,《呂氏春秋》,台北:三民書局,1996。
    司馬遷,《史記》,台北:大明王氏出版公司,1975。
    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出版,1986。
    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出版,1986。
    費振剛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劉歆,《西京雜記》,台北:三民書局,1995。
    劉向,《列女傳》,台北:三民書局,1996。
    劉向,《說苑》,台北:三民書局,1996。
    賈誼,《新書》,台北:三民書局,1996。
    許慎,《說文解字》,台北:蘭臺書局,1971。
    桓寬,《鹽鐵論》,台北:三民書局,1995。
    趙曄,《吳越春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王初桐,《奩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中文書目

    樂舞類

    王克芬、蘇組謙,《中國舞蹈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69。
    王克芬,《中國古代舞蹈家的故事》,台北:蘭亭書店,1986。
    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台北:南天書局,1991。
    王克芬,《中國古代舞蹈史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第五版,2001。
    何志浩,《中國舞蹈史》,香港:中華大典班編會印行,1970。
    高棪編著,《中國舞蹈概論》,台北:維新書局,1984。
    常任俠,《中國舞蹈史話》,台北:明文書局,1985。
    殷亞昭,《中國古舞與民舞研究》,台北:貫雅文化,1991。
    于平,《中國古典舞與雅士文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于平,《風姿流韻--舞蹈文化與舞蹈審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劉芹,《中國古代舞蹈》,台北:台灣商務, 1993。
    張以慰,《中國古代音樂舞蹈史話》,北京:大象出版社,1997。
    資華筠主編,《中國舞蹈》,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董錫玖主編,《中華文化通志藝文典--樂舞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李天民,余國芳,《中國舞蹈史》,台北:大卷文化有限公司,2000。
    錢鋼、吳惠娟,《樂舞情韻--音樂舞蹈藝術文粹》,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
    張援,《中國古代的樂舞》,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
    蕭亢達,《漢代樂舞百戲藝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李建民,《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楊匡民、李幼平著,《荊楚歌樂舞》,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魏海敏,《水袖與胭脂:魏海敏的舞台生涯》,台北:商周文化出版社,1996。
    庫爾特薩克斯,《世界舞蹈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
    伍曼麗主編,《舞蹈欣賞》,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
    平珩,《舞蹈欣賞》,台北:三民書局,2000。
    隆薩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第四版,2001。
    隆薩培、徐爾充、歐建平編著,《舞蹈知識手冊》,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文史類

    蔡東帆著,《中國歷代演義全集》,台北:文道出版,1985。
    杜建民編著,《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濟南:齊魯書社,1995。
    涂萬松等編,《中國古代史》,洛陽:河南美術出版社,1995。
    吳浩坤,《古史探索與古籍研究》,台北:貫雅文化出版社,1990。
    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李澤厚,《美的歷程》,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01。
    李澤厚,《中國美學史》,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
    常宗豪,《楚辭--靈巫與九歌》,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4。
    程濤平,《再現楚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蕭兵,《楚文化與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張正明,《楚文化史》,台北:南天書局,1990。
    潘富俊,呂勝由著,《楚辭植物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岳慶平,尚琤,《中國秦漢藝術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熊薪傳主編,《漢朝、漢族、漢文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
    江增慶編著,《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出版社,第二版,2000。
    曲德來編,《歷代賦廣選新注集評》,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涂元恆編,《漢賦名家選集--枚乘、司馬相如、揚雄》,台北:漢湘文化,2001。
    涂元恆編,《漢賦名家選集--班固、張衡》,台北:漢湘文化,2001。
    劉偉民,《中國古代奴婢制度史》,台北:龍門書店,1986。
    馬玉山,《中國古代人口買賣》,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9。
    殷偉,《中華五千年藝苑才女》,台北:貫雅文化,1991。
    川上子,《中國樂伎》,上海:音樂出版社,1993。
    董蓮池,《中國帝王后妃外傳--兩漢卷》,吉林:新華書店,1994。

    美術類

    楊伯達主編,《中國美術全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劉玉山主編,《中國歷代藝術--雕塑篇》,台北: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
    王宇清勘訂,《中國服飾圖錄》,台北:世界出版社,1984。
    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台北:南天書局,1988。
    周汛、高春明,《中國歷代服飾》,上海:學林出版社,第五版,1997。
    黃輝,《中國古代人物服飾與畫法》,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葉大兵、葉麗婭,《頭髮與髮飾民俗》,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劉輝煌,《中國仕女圖案》,香港:萬里書店,2001。
    王耀庭,《美感與造形:丹青彩繪-漢唐間繪畫的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吳增德,《漢代畫像石》,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簡松村主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漢畫像磚》,
    台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出版委員會,1990。
    朱錫祿編著,《嘉祥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2。
    劉恩柏、孫景琛,《中國漢代畫像舞姿》,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4。
    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江繼甚編著,《漢畫像石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曾芳玲執行編輯,《漢代陶器特展》,高雄:高市美術館,2000。

    考古文物類

    蒲慕州,《中國著名古墓發掘記》,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
    朱啟新主編,《墓葬與生死》,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傅舉有、傅京芳,《千年遺夢--世紀考古之墓主傳奇》,長沙:岳麓書社,2002。
    傅舉有,陳松長,《馬王堆漢墓文物》,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
    侯良,《馬王堆傳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第二版,199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北京大葆台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漢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廣州市博物館編,《廣州秦漢考古三大發現》,廣州:廣州市博物館,1997。
    國立史博館編,《國立史博館館藏漢代文物特展》,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7。
    國立史博館編,《西漢南越王墓文物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
    國立史博館編,《漢代文物大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
    王子初、王芸,《文物與音樂》,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0。
    藝術家出版社編,《中國玉器大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
    藝術家出版社編,《古代玉雕大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
    邱福海,《古玉簡史》,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
    尤仁德,《美玉集》,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1993。

    期刊

    馮漢驥,〈四川的畫像磚墓及畫像磚〉,《文物》,11,1961,頁35。
    濟南市博物館,〈試談濟南無影山出土的西漢樂舞、雜技、宴飲陶俑〉,《文物》,5,1972,頁19。
    金維諾,〈舞蹈紋陶盆與原始樂舞〉,《文物》,3,1978,頁50。
    周到、呂品、湯文興,〈河南漢畫像磚的藝術風格與分期〉,《河南文博》,1980,3,頁8。
    帥希彭,〈四川彭山出土的漢代畫像磚〉,《考古與文物》,1989,3,頁22。
    李曰訓,〈山東章丘女郎山戰國墓出土樂舞陶俑及有關問題〉,《文物》,3,1993,頁1。
    湯池,〈齊謳女樂,曼舞輕歌--章丘女郎山戰國樂舞陶俑賞析〉,《文物》,3,1993,頁7。
    傅舉有,〈鸞飛天漢,袖舞長虹﹙上﹚〉,《故宮文物》,129,1994,頁72。
    傅舉有,〈鸞飛天漢,袖舞長虹﹙中﹚〉,《故宮文物》,130,1994,頁116。
    傅舉有,〈鸞飛天漢,袖舞長虹﹙下﹚〉,《故宮文物》,131,1994,頁86。
    劉敦愿,〈漢畫像石上的蹴鞠圖像〉,《故宮文物》,132,1994,頁40。
    胡文彥,〈家具與樂舞〉,《故宮文物》,206,2000,頁84。
    李建毛,〈楚腰纖細掌中輕〉,《歷史文物》,101,2001,頁18。
    Peter Hessler,〈秦陵漢墓訴新象〉,《國家地理雜誌》,10,2001,頁48。

    影音資料

    《大唐樂舞》, 台北:曜新數位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1。

    下載圖示 校內:2003-09-11公開
    校外:2003-09-1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