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炫淳
Tseng, Hsuan-Chun
論文名稱: 書寫與差異:戲劇文本轉化成銀幕影像之研究
Writing & Difference: The Study of Screen Image Transformed From Dramatic Composition
指導教授: 石光生
Shih, Kuang-S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王家衛克勞德•米勒新浪潮寫實主義電影作者論《東邪西毒》舞台戲劇片《遇見莉莉》再現戲劇文本延異文本互涉電影改編
外文關鍵詞: Wong Kar-wai, Realism, différance, cinematic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théâtre filmé, dramatic composition, La Petite Lili, Ashes Of Time, Claude Miller, Auteur Theory, nouvelle vague, represent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29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戲劇文本越界至電影銀幕為研究對象,並以電影的「改編」與「寫實」兩條軸線貫穿全文意旨,發現「改編」的緣起,不脫戲劇發展交軌於電影萌芽的時代,與汲取其它藝術養分後的電影,其迥異於舞台戲劇看待「劇本」的方式。而本文題目中「戲劇文本」,非字面上縮寫的「劇本」,亦並非等同「戲劇劇本」(舞台劇劇本)。戲劇文本其實囊括了戲劇劇本、電影腳本、電影腳本大綱以及電影成為影像前的故事、情節、照片等任一文件。據此,「戲劇文本」研究主題可劃分為三個層次:戲劇形式到電影形式、劇本到電影呈現、戲劇文本到影片文本,分別為一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的潛在焦點。然而本論文以「改編」為論述核心,將「延異」(différance)的概念作為本文各章節一以貫之的倫理觀,既之「所有的書寫都帶有延異的運作痕跡」,那麼戲劇語言到電影語言中差異彰顯出的意義必定也是延異的。並且「改編」已為一種既有定義的詞彙,但本論文要打破的是一種框架與擴充、變化、延伸「改編」的舊有內涵,除當代「改編」意涵已不敷本文使用作為一文題首;加之藉由本文的書寫完成更呈顯了「改編」與「本文所談改編」兩者之間延異性浮動,又如德希達所言──意義之不固定性。
      本文論電影改編,有別於前人取改編文本多個與其共同原作之間的比較對照,或舉出多種不同的敘事模式,其皆成個體但互不連鎖,無法脈絡分析的改編實例,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當中也因此被導向改編作對原作的「忠實」問題,無法脫困於「忠誠度」的圈套;電影改編的文化深度卻不僅只如此。因此筆者擇取改編自不同作品,但彼此又內涵承續關係、歷史淵源的兩部電影《遇見莉莉》與《東邪西毒》,配合本文的切入角度、研究方法與互文觀點,在解讀兩部電影的改編同時,其中更涉及對電影改編的意義生產、閱讀過程與美學價值之關懷。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ramatic composition crossing to film screen. Focusing on “adaptation” and “realism”, I discover that the adapting derives from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Cinema connecting with Theatre. And after the Cinema absorbing other art forms, the “script” is treated differently. The “dramatic composition”of the title of this paper is neither a literal narrow sense of “play” in Chinese, nor “scenario”(, nor script). The “dramatic composition” actually includes the Script, the Screenplay, the Step outline and all documents concerned with the plots and photo before becoming Screen Image. Accordingly, the them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from Theatre art form to cinema art form, from play to cinematic image, and from dramatic text to film text-the latent thoughtfulness of chapterⅠⅡ,Ⅲ and Ⅳ. This paper takes “différance” as the core of the concept in each chapter, since “all kinds of writing bring into action of traces of différan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anguages of the Theatre and the Cinema must be showed as différance, too.
      The “adaptation” has been regarded as a steady definition. However, I attempt to break the frame and to expand and shift the conventions of the “adaptation”,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contemporary “adaptation” is not enough to be the title of this paper. Moreover, the completion of this writing expresses the indeterminacy of différance between the “adaptation” and the “adaptation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 such as Jacques Derrida’s saying- “ Significance is not constancy ”.
    The view of this paper is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in discussing cinematic adaptation. They may contrast and compare several adapted works with the common original work, or may take examples for varied narrative modes. All of them are individual but not relative with each other, so their studies of adaptation guide the conclusion to the “loyalty” between “the Adapted” and “the Original”. However, the cultural depth of cinematic adaptation is not merely like this. I choose two movies, Claude Miller’s Le Petite Lili and Wong Kar-Wai’s Ashes Of Time, adapted from different text, they contain the successive and historical relation. To read these two adapted film text with the viewpoint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it involves meaningful product, reading process and aesthetic value of cinematic adaptation even more among this thesis.

                      目錄 表目錄 vii 圖模目錄 viii 緒論 1 第一章 戲劇文本改編成電影 17 第一節 複雜的改編方式 17 第二節 戲劇劇本與電影劇本 26 第二章 舞台戲劇片──寫實主義影像再現 32 第一節 戲劇理論 33 第二節 電影美學 39 第三節 戲劇舞台與電影空間 47 第四節 紀實發展與新浪潮以後 56 第三章 經典改編──以電影《遇見莉莉》為例 60 第一節 原劇本《海鷗》 60 第二節 人物的重塑 64 第三節 情節的重構 70 第四節 意象的再造 79 第四章 無中生有──以電影《東邪西毒》為例 86 第一節 無中生有即是有 86 第二節 人物情節與意象 91 第三節 影片互文的網絡 101 第四節 王家衛電影國旗 108 結論 117 參考資料 121                  表目錄 表一、克勞德米勒與王家衛對照表      12 表二、劇本分類與作者來源         18 表三、電影與戲劇特質比較         30 表四、劇本《海鷗》主要人物關係表     62 表五、電影敘事結構與劇本第二、三幕對照  65 表六、劇本《海鷗》中線性發展結構     67 表七、電影《遇見莉莉》的迴圈結構     67 表八、舞台劇與電影共有角色的演員對照表  70 表九、《東邪西毒》主要人物關係表     91 表十、《阿飛正傳》電影主要人物關係圖   103 表十一、《東邪西毒》與《東成西就》電影主要人物與明星身份對照表              106 圖模目錄 圖模一、八個連續鏡頭構成的鏡像       73 圖模二、電視螢幕如同鏡子倒映出朱利安的影像 74 圖模三、「王家衛電影國旗」         108

    影音DVD:
    克勞德˙米勒,《遇見莉莉》(DVD),聯影企業公司,2005. 09。
    王家衛,《旺角卡門》(DVD),鉅星錄像發行有限公司
    王家衛,《阿飛正傳》(DVD),寶信股份有限公司
    王家衛,《重慶森林》(DVD),寶信股份有限公司
    王家衛,《東邪西毒》(DVD),寶信股份有限公司
    王家衛,《墮落天使》(DVD),寶信股份有限公司
    王家衛,《春光乍洩》(DVD),寶信股份有限公司
    王家衛,《花樣年華》(DVD),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
    王家衛,《2046》(2 DVD),美商二十世紀福斯家庭娛樂台灣分公司,2005.01。
    王家衛,《愛神˙手》(2 DVD),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2005。
    劉鎮偉,《射雕英雄傳之東成西就》(DVD),寶信股份有限公司
    劉鎮偉,《西遊記》(VCD),美亞娛樂
    劉鎮偉,《天下無雙》(DVD),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
    劉鎮偉,《情癲大聖》(DVD),群體工作室
    徐 克,《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VCD),冠鈞多媒體
    程小東,《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VCD),寶信股份有限公司

    中文書籍
    王志弘編著,《文化研究講義》,台北:未出版,2000第二版。
    王志敏主編,《電影美學:觀念與思維的超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
    王海洲主編,《鏡像與文化:港台電影研究》,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
    王國芳、郭本禹合著,《拉岡》,台北:生智,2003年。
    朱靜美,《意象劇場:非常亞陶》,台北:揚智,1999。
    李臺芳,《女性電影理論》,台北:揚智,1996。
    杜可風,《放色海外:杜可風飛中國電影筆記》,台北:時報,1999。
    汪 流,《電影編劇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金元浦主編,《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1992。
    姚曉濛,《電影美學》,台北:五南,1993。
    孫慰川,《當代港台電影研究》,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國家電影資料館編,《電影辭典》,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6。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2004。
    張靚蓓,《夢想的定格:10躍上世界影壇的華人導演》,台北:新自然主義,2004。
    張覺明,《電影編劇》,台北:揚智,1992年9月。
    曹小容,《實驗劇場》,台北:揚智,1998。
    郭小櫓,《電影理論筆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陳儒修等編,《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台北:遠流,1999。
    彭吉象,《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彭吉象,《影視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焦雄屏,《法國電影新浪潮》,台北:麥田,2003。
    黃慧鳳編著,《侯麥:四季的故事》,台北:麥田,2002。
    葉月瑜、卓伯棠、吳昊編,《三地傳奇:華語電影二十年》,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9。
    賈冀川,《轉型期的歐美電影──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歐美電影研究》,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
    齊隆壬,《電影符號學》,台北:書林,1993。
    劉一兵、張民主編,《虛構的自由:電影劇作本體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
    劉立行,《電影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1997。
    劉紀蕙,《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台北:三民,1994。
    劉紀蕙,《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界》,台北:立緒,1999。
    潘國靈、李照興主編,《王家衛的映畫世界》,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4月。
    鄭洞天、謝小晶主編,《構築現代影像世界:電影導演藝術創作理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鄧樹榮,《梅耶荷德表演理論研究及反思》,香港:青文書屋,2001。
    鍾明德,《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書林,2005。
    藍劍虹,《現代戲劇的追尋:新演員或是新觀眾》,台北:唐山,1999。
    顧乃春,《現代戲劇論集》,台北:柏室科技藝術,2005。
    丹尼斯˙謝弗、拉里˙薩爾瓦多 著/ 郭珍弟 等譯,《光影大師──與當代傑出攝影師對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尼克˙布朗 著/ 徐建生譯,《電影理論史評》,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4。
    安德烈˙戈德羅、弗朗索瓦˙若斯特 著/ 劉雲舟 譯,《什麼是電影敘事學》,北京:商務,2005。
    安德魯˙古德溫、加里˙惠內爾 編著/ 魏禮慶、王麗麗 譯,《電視的真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契訶夫著/ 劉森堯譯,《海鷗˙櫻桃園》,台灣:桂冠圖書,2001年12月。
    約翰˙斯道雷 著/ 楊竹山等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英格瑪˙伯格曼 著 / 韓良憶 譯,《伯格曼論電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烏伯托˙艾柯等著/ 李幼蒸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台北:桂冠,1994。
    蒂費納˙薩莫瓦約著/ 劭 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羅伯特˙C˙艾倫、道格拉斯˙戈梅里 著/ 李迅 譯,《電影史: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
    蘇珊娜˙利昂德拉-吉格&讓-勒路易˙特拉特,《電影隨想》,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André Bazin著/ 崔君衍譯,《電影是什麼?》,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Antonin Artaud著/ 劉俐 譯,《劇場及其複象》,台北:聯經,2003年1月。
    Aristotelēs著/ 陳中梅譯,《詩學》,台北:台灣商務,2001。
    Bernard F. Dick著/ 邱啟明譯,《電影概論》,台北:五南,1997。
    Charlotte Chandler著/ 黃翠華譯,《夢是唯一的現實:費里尼自傳》,台北:遠流,1996。
    Christian Metz著 / 劉森堯譯,《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台北:遠流,2000。
    Colin MacCabe 著/林寶元譯,《尚-盧˙高達:影像 聲音與政治》,台北:唐山,1991。
    David Bordwell & Kristin Thompson 著/ 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六版,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2001。
    David Bordwell 著/ 李顯立等譯,《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台北:遠流,1996。
    David Bordwell著/ 游惠真譯,《開創的電影語言》,台北:遠流,1995。
    David Bordwell著/游惠真、李顯立譯,《電影意義的追尋》,台北:遠流,1994。
    David MacDougall著/李惠芳、黃燕祺譯,《邁向跨文化電影:大衛.馬杜格的影像實踐》,台北:麥田,2006。
    David Mamet 著/ 曾偉禎譯,《導演功課》,台北:遠流,1993。
    Deborah Thomas 著/ 李達義、曹玉玲譯,《解讀好萊塢:電影的空間與意義》,台北:書林,2004。
    Don Allen 著/ 張靚蓓、張靚菡譯,《再見楚浮》,台北:遠流,1996。
    E. Ann Kaplan / 曾偉禎譯,《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台北:遠流,1997。
    Edward E. Wright 著/ 石光生譯,《現代劇場藝術》,台北:書林,1985。
    Elaine Baldwin 等著/ 陶東風等譯,《文化研究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F.Vanoye, F.Frey, A.Leté著/ 劉俐,《電影》,台北:中央圖書出版社,2002。
    Federico Fellini 著/ 倪安宇譯,《虛構的筆記本》,台北:台灣商務,1997。
    Geoff Andrew 著/ 焦雄屏譯,《導演視野》上、下冊,台北:麥田,2005。
    Gérard Betton 著/ 劉俐 譯,《電影美學》,台北:遠流,2004。
    Gilles Deleuze 著/ 黃建宏譯,《電影Ⅰ》、《電影Ⅱ》,台北:遠流,2003。
    Giovanni Grazzini編/ 邱芳莉譯,《費里尼對話錄》,台北:遠流,1993。
    Graeme Turner著/ 林文淇譯,《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遠流,1997。
    Huss、Silverstein著/ 黃建業、張偉男譯註,《電影經驗》,台北:書林,1992。
    J.L斯泰恩著/ 劉國彬等譯,《現代戲劇理論與實踐》1~3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年1月。
    Jacques Aumont & Michel Marie 著 / 吳珮慈譯,《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遠流,2004。
    Jacques Derrida著/ 張寧 譯,《書寫與差異》,台北:麥田,2004。
    Jean-Luc Godard 著/ 郭昭澄譯,《電影的七段航程》,台北:遠流,1993。
    Jean-Luc Godard 著/ 蔡秀女譯,《新浪潮:高達的電影劇本》,台北:遠流,1996。
    Joanne Hollows、Mark Jancovich編 / 張雅萍譯,《大眾電影研究》,台北:遠流,2001。
    John Berger 著/ 劉惠媛譯,《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
    Kathe Geist 著/ 韓良憶譯,《溫德斯的旅程》,台北:遠流,1993。
    Ken Dancyger、Jeff Rush 著/ 易智言等譯,《電影編劇新論》,台北:遠流,2004。
    Louis Giannetti著/ 焦雄屏等 譯,《認識電影》,台北:遠流,1999.10二版。
    Michael Rabiger 著/ 王亞維譯,《製作紀錄片》,台北:遠流,1998。
    Michelangelo Antonioni 著/ 林淑琴譯,《一個導演的故事》,台北:遠流,1994。
    Nestor Almendros 著/ 譚智華譯,《攝影師手記》,台北:遠流,1991。
    Paolo Cherchi Usai著/ 陳儒修譯,《電影之死:歷史、文化記憶與數位黑暗時代》,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04。
    Peter Bondanella著/ 林文琪、勺筱華、羅頗誠譯,《電影詩人費里尼》,台北:萬象,1995。
    Robert Lapsley & Michael Westlake著/李天鐸、謝慰雯譯,《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台北:遠流,1997。
    Robert Stam等著/ 張梨美譯,《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台北:遠流,1997。
    Robert Stam著 / 陳儒修、郭幼龍譯,《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2002。
    Steven D. Katz著/ 井迎兆譯,《電影分鏡概論:從意念到影像》,台北:五南,2004。
    Stuart Hall編/ 徐亮、陸興華 譯,《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2005。
    Stuart Sim 著/ 蔡偉鼎譯,《德希達與歷史終結》,台北:城邦文化,2002。
    Syd Field 著 / 曾西霸譯,《實用電影編劇技巧》,台北:遠流,2004。
    Tim Bywater & Thomas Sobchack著/ 李顯立譯,《電影批評面面觀》,台北:遠流,1997。
    Umberto Eco 著/ 劉儒庭譯,《開放的作品》,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Vicky Lebeau 著/ 陳儒修、鄭玉菁譯,《佛洛伊德看電影》,台北:書林,2004。
    Wim Wenders著/ 孫秀蕙譯,《溫德斯論電影》,台北:萬象,1993。

    英文書籍
    Allen, Graham. Intertextualit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Barranger, Milly S. Understanding Play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4.
    Barricelli, Jean Pierre. Chekhov's great plays : a critical anthology.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81.
    Carton, Louis E., The Elements of Playwriting. New York: Maxmillan, 1993.
    Chekhov, Anton. The Seagull. Trans. By Eugene K. Bristow in Anton Chekhov’s Plays. New York: Norton, 1977.
    Eisenstein, Sergei. Ed. & Trans. By Jay Leyda. Film Form. 台北:書林.
    Foucault, Michel.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 trans. A. M. Sheridan Smith, New York: Pantheon, 1982.
    Gilman, Richard. Chekhov's plays: an opening into eternity.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c1995.
    Rayfield, Donald. Understanding Chekhov: a critical study of Chekhov's prose and drama. Madison, Wiscons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9.
    Rosen, Philip Eds. Narrative Apparatus, Ideology: A Film Theory Reader.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Stam, Robert. 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2000.
    Stam, Robert and Toby Miller Eds. Film and Theory: An Anthology. Oxford: Blackwell, 2000.
    Stam, Robert. Reflexivity in film and literature: from Don Quizote toJean-Luc Godard.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2.
    Styan, J. L.. Chekhov in performance: a commentary on the major play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Rajan, Tilottama. Influence and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ry History, ed. Jay Clayton and Eric Rothstein, New York: Longman, 1988.
    Williams, Tennessee. The notebook of Trigorin: a free adaptation of Anton Chekhov's The sea gull.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1997.

    中文論文
    白泰澤,《由《千禧夜,我們說相聲》看賴聲川所領導的集體即興創作》,台北: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2002年。
    黃志偉,《與孤獨的無盡遊戲──王家衛電影裡的芸芸眾生》,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楊嘉玲,《台灣客籍作家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研究》,台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劉藩國,《從文化觀點出發:以多元角度看後現代電影》,台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9月。
    蔡宜真,《賴聲川劇場集體即興創作的來源與實踐》,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
    中文期刊
    井手雅人 作/蔡宗明 譯,〈卯上原著,還是產生共鳴〉,《電影欣賞》,96期,民1998年11月,頁35-38。
    王友輝,〈謬斯女神漫步在劇場----「台灣文學劇場」系列談文學作品的戲劇改編〉,《表演藝術》,97期,2001年1月,頁72-76。
    王婉容,〈名導新詮經典、舞臺各展春秋--二00三年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海鷗」與「哈姆雷特」〉,《表演藝術》,131期,2003年11月,頁33-35。
    王晶盈,〈法國新浪潮,是包袱還是力量?漫談克勞德˙米勒的《小莉莉》〉,《電影欣賞》,119期,2004年春季號,頁85-88。
    石光生,〈論紀蔚然《黑夜白賊》的(非)寫實跨文化挪用〉,Fiction and Drama(《小說與戲劇》),14期,台南:成功大學外文系,2003年6月,頁19-41。
    石光生,〈變調的悲劇:解讀《三次復仇與一場審判──民主的誕生》〉,《中外文學》,23:7,1999年4月,頁86-103。
    何文敬,〈從後現代美學析論《藍絲絨》的雙重敘事與互文性〉,《中外文學》第22卷第8期,1994年1月,頁22-44。
    呂健忠,〈改編的劇場效果與美學價值〉,《表演藝術》,78期,1999年6月,頁56-59。
    呂健忠,〈值回票價的三種方式----觀《情聖正傳》看改編現象〉,《表演藝術》,44期,1996年6月,頁61-63。
    呂健忠,〈演出務本,改編有道〉,《表演藝術》,94期,2000年10月,頁69-71。
    宋雅姿,〈廖輝英小說改編戲劇的喜與憂〉,《文訊》,225期,2004年7月,頁66-67。
    宋咏玲,〈解析王家衛的《東邪西毒》〉,《電影欣賞》,123期,2005年4-6月,頁81-85。
    李幼新,〈從楊德昌、安東尼奧尼、雷奈、費里尼到王家衛的《春光乍洩》〉,《世界電影》,343期,1997年7月,頁156-159。
    李玉平,〈互文性批評初探〉,《文藝評論》,107期,2002年10月,頁11-16。
    李立亨,〈閱讀契訶夫的六個角度〉,《表演藝術》,137期,2004年5月,頁79-81。
    李競華,〈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看契訶夫「凡尼亞舅舅」的劇中人物〉,《藝術學報》,69期,2001年12月,頁105-118。
    阮秀莉,〈有點俗又不太俗:《英倫情人》的影本和文本──兼論文學改編電影的模式〉,《電影欣賞》,93期,1998年5-6月,頁21-28。
    周丹穎,〈隱性倨傲少女及其交叉閱讀之啟蒙時代 李碧華的影像小說與電影改編的泛黃記憶〉,《幼獅文藝》,617期,2005年05月,頁62-64。
    周俊仲,〈改編的趣味VS無趣的抄襲〉,《動腦》,287輯,2000年3月,頁123。
    周慧菁,〈梁朝偉與王家衛沒有劇本,也能拍出好電影〉,《天下雜誌》,324期,2005年6月,頁268-270。
    居振容,〈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三姊妹》製作評析〉,《中外文學》,第31卷第1期,2002年6月,頁91-124。
    林心如,〈在乎現實嗎?紀錄片的種種新視角〉,《電影欣賞》,122期,2005年1-3月,頁7-11。
    林永昌,〈論小說《粉粧樓》的刊印與改編成中國戲曲劇種情形----兼論小說《粉粧樓》與台灣歌仔戲的關係〉,《小說與戲劇》,14期,2002年,頁43-69。
    林志明,〈香港人怎麼看王家衛的電影〉,《新新聞》,904期,2004年7月1-7日,頁66-67。
    林沛理,〈王家衛不可低估的輕〉,《亞洲週刊》,第18卷37期,2004年9月,頁56。
    林沛理,〈王家衛失守二○四六〉,《亞洲週刊》,第18卷42期,2004年10月,頁44-45。
    林明澤,〈白紙黑字之內╱外:試探「文本互涉」概念在文學批評上的多重可能性〉,《中外文學》,1994年6月,頁51-62。
    林璄南,〈看「誰」在說話?----談《誰殺了國王》的改編與演出〉,《表演藝術》,96期,2000年12月,頁60-61。
    林耀德,〈王家衛與她的四部電影〉,《聯合文學》,第10卷第12期,1994年10月,頁138-141。
    林耀德,〈凱悅森林的北丐南帝:與王家衛對話〉,《聯合文學》,第10卷第12期,1994年10月,頁130-137。
    邱乙珊,〈從《羅蜜歐與朱麗葉》到《彼岸花》---- 兼談跨文化改編〉,《台灣人文》,第7號,2002年12月,頁189-201。
    洪英雪,〈用影像寫歷史──論老舍《我這一輩仔》的電影改編〉,《東海中文學報》,第16期,2004年7月,頁324-343。
    洪素香,〈論〈金大班的最後一夜〉之小說文本、劇本改編與電影詮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2期,2002年12月,頁477-503。
    紀蔚然,〈打倒假想敵--契訶夫的「櫻桃園」 - 中 -〉,《表演藝術》,110期, 2002年2月,頁75-76。
    紀蔚然,〈看不見契訶夫--契訶夫的「櫻桃園」 - 下 -〉,《表演藝術》,111期,2002年3月,頁75-76。
    紀蔚然,〈疏離於眾聲喧嘩間--契訶夫的「櫻桃園」 - 上 -〉,《表演藝術》,109期,2002年1月 頁69-70。
    約翰˙斯蒂芬斯 著/ 張浩月 譯,〈改編它種文化中的故事 ---- 花木蘭在西方〉,《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會訊》,第19卷:6期,2003年11月,頁24-29。
    胡寶平,〈布魯姆”詩學誤讀”理論與互文性的誤讀〉,《外語教學》,第26卷第2期,2005年3月,頁91-94。
    范健祐,〈黑澤明和山本周五郎〉,《電影欣賞》,96期,1998年11月,頁32-34。
    孫松榮,〈思想儲存體〉,《電影欣賞》,122期,2005年1-3月,頁33-37。
    殷企平,〈談 ”互文性 ”〉,《外國文學評論》,第2期,1994年2月,頁39-46。
    迷走,〈影像中的金髮迷戀──從《墮落天使》談起〉,《電影欣賞》,86期,1997年4月,頁58-63。
    馬國光,〈小說、電影與改編〉,《幼獅文藝》,48卷第5期,1978年11月,頁131-139。
    張小虹,〈《歐蘭朵》文字╱影像互動與性別╱文本政治〉,《中外文學》,第23卷第6期,1999年11月,頁74-93。
    張國慶,〈「新道德詩學」的電影運動:新寫實主義與戰後義大利電影〉,《中外文學》,第33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155-170。
    張靚蓓,〈王家衛任憑時光流逝 但愛情總也不老〉,《世界電影》,424期,2004年4月,頁132-135。
    張鐵志,〈初戀之後的王家衛與葛民輝〉,《新新聞》,573期,1998年3月1-7日,頁82。
    許綺玲,〈似曾相識,邊想邊畫:巴特與史坦貝克的All except You〉,《中外文學》,第30卷第11期,2002年,頁83-107。
    郭詩詠,〈論施蟄存小說「技術化視覺性」與心裡分析之關係〉,《電影欣賞》,112期,2002年夏季號,頁18-29。
    陳永國,〈互文性〉,《外國文學》,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頁75-81。
    陳儒修,〈速食經典與文學傳統的辯證〉,《電影欣賞》,93期,1998年5-6月,頁19-20。
    彭鏡禧作 / 張家麟譯,〈書信作為互文:論《威尼斯商人》中安東紐致巴薩紐書〉,《中外文學》,第31卷第1期,2002年6月,頁59-72。
    曾西霸,〈淺論小說改編〉,《電影欣賞》,90期,1998年12月,頁90-103。
    曾偉禎,〈如藕絲般相連----張愛玲小說與改編電影的距離〉,《聯合文學》132期,1995年10月,頁34-36。
    程錫麟,〈互文性理論概述〉,《外國文學》,1996年第1期,1996年1月,頁72-78。
    馮品佳,〈文化「聯姻」----美國文學與改編電影〉,《電影欣賞》,94期,1998年8月,頁51-52。
    馮品佳,〈文字與影像的今古對話:《傲慢與偏見》與《愛瑪姑娘》的小說與電影改編〉,《幼獅文藝》,580期,2002年4月,頁35-39。
    馮品佳整理,〈美加經典小說改編之電影目錄〉、〈二十世紀美加戲劇改編之電影目錄〉,《電影欣賞》,94期,1998年8月,53-58。
    黃仁,〈徐訏小說改編電影的研究〉,《華岡藝術學報》,第7期,2003年6月,頁147-159。
    黃怡,〈王家衛的抽象寫實:在時間之進行式中,情慾已灰飛煙滅〉,《人本教育札記》,117期,1999年3月,頁96-99。
    黃勁輝,〈結構與意義:《對倒》與《花樣年華》的關係〉,《文學世紀》,第4卷第1期,2004年1月,頁31-37。
    黃建宏,〈「此外」的德希達〉,《電影欣賞》,122期,2005年1-3月,頁28-32。
    黃建宏,〈何謂秘密?論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電影欣賞》,104期,2000年夏季號,頁67-68。
    黃建宏,〈沙漠˙春/秋:記王家衛的武俠世界〉,《電影欣賞》,102期,2000年冬季號,頁34-46。
    黃建宏,〈磨損的殘影:當刻與過去的視覺世界:記王家衛之《春光乍洩》〉,《電影欣賞》,94期,1998年7-8月,頁59-65。
    黃香瑤,〈如果找到距離:關於蘇珊˙宋塔的藝術言述〉,《電影欣賞》,122期,2005年1-3月,頁3-5。
    奧爾嘉.克妮碧爾--契訶夫文、鍾欣志譯,〈幾句話,關於契訶夫,一八九八──一九0四〉,《印刻文學生活誌》,17期,2005年1月,頁176-185。
    楊一峰、俞聖倫,〈王家衛的「春光」如何在台灣「乍洩」?〉,《新新聞》,535期,1997年6月8-14日,頁112-113。
    楊莉莉,〈一齣希臘悲劇的電影記:論聖地亞哥之《伊蕾克特拉》〉,《電影欣賞》,102期,2000年冬季號,頁76-84。
    楊莉莉,〈劇本、演員與舞台空間在當代歐陸劇場之基本互動關係〉,《中外文學》,第23卷第1期,1994年6月,頁116-137。
    楊凱麟,〈北野武與王家衛:觀看「事件」的兩種方法〉,《電影欣賞》,102期,2002年冬季號,頁14-33。
    葉月瑜,〈自己的生命:王家衛電影中的音樂話語〉,《電影欣賞》,99期,1999年5-6月,頁40-50。
    葛力泰,〈東邪西毒:王家衛電影中的時間與記憶〉,《新觀念》,72期,1994年10月,頁118-122。
    賈亦棣,〈劇本的創作與改編〉,《文壇》,277期,1983年7月,頁158-166。
    路 況,〈書寫六○年代香港的「騎士愛」:論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電影欣賞》,106期,2001年冬季號,頁71-75。
    聞天祥,〈十大美國漫畫改編電影〉,《世界電影》444期,2005年12月,頁68-72。
    聞天祥,〈由小螢幕攻佔大銀幕──【X檔案】之外…10部從電視影集改編的電影〉,《世界電影》,359期,1998年11月,頁108-112。
    劉永皓,〈我想起花前:分析《不散》的電影片頭字幕〉,《電影欣賞》,124期,2005年7-9月,頁61-68。
    劉皇杏,〈以兩性的角度探討契訶夫作品中女性之角色〉,《淡江人文社會學刊》,8期,2001年9月,頁117-140。
    劉皇杏,〈契訶夫短篇小說中女主角內心世界的獨特性〉,《俄國語文學報》,第6期,2003年6月,頁282-293。
    劉紀蕙,〈跨藝術互文與女性空間:從後設電影談羅茲瑪的藝術相對論〉,《中外文學》,第25卷第12期,1997年5月,頁52-81。
    劉婉俐,〈逝水年華,流離人生:王家衛電影中的笙歌魅影〉,《表演藝術》,100期,2001年4月,頁64-66。
    劉森堯,〈《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小說與電影----兼談小說改編電影的問題〉,《聯合文學》,119期,1994年9月,頁134-138。
    劉森堯,〈從小說到電影〉,《中外文學》,第23卷第6期,1994年11月,頁27-40。
    德丸吉彥,〈莫札特與文本互涉性〉,《藝術學》,第20期,1999年8月,頁85-100。
    慕魚,〈《花樣年華》的幾個聯想〉,《電影欣賞》,104期,2000年夏季號,頁67-68。
    編輯部,〈王家衛和李安創佳績〉,《王家衛和李安創佳績》,第11卷第22期,1997年6月,頁91-92。
    編輯部,〈王家衛的浪漫愛情劇作《2046》盡是痴男怨女〉,430期,2004年10月,頁68-70。
    編輯部,〈王家衛張曼玉迷倒俄羅斯〉,《亞洲週刊》,第15卷10期,2001年3月,頁56-57。
    編輯部,〈王家衛連哄帶騙得大獎 《春光乍洩》征服坎城〉,《世界電影》,343期,1997年7月,頁140-146。
    編輯部,〈透過契訶夫,看見變動時代的本質看黃建業如何重建「櫻桃園」〉,《表演藝術》,137期,2004年5月,頁82-83。
    編輯部,〈遇見莉莉 La Petite Lili、愛神Eros、瘦身 Sli Till Dead、就是不親嘴 Pas sur la bouche〉,《世界電影》,436期,2005年4月,頁163。
    蔣勳,〈花樣年華:談王家衛的深情〉,《聯合文學》,第18卷第4期,2002年2月,頁104-105。
    蔡秀枝,〈利法代《詩的符號學》中的潛藏符譜語文本的相互指涉性〉,《中外文學》,第23卷第1期,1994年6月,頁63-80。
    蔡振興,〈破與立:論史耐德《山水無盡》跨越疆域的想像〉,《中外文學》,第33卷第5期,2004年10月,頁105-128。
    鄭彩仁,〈繡在胸口衣襟上的秘密----霍桑的《紅字》與改編電影《真愛一生》〉,《明道文藝》,296期,2000年11月,頁75-80。
    黎至笑,〈王家衛電影的時間與空間意識〉,《影響電影》,第55期,1994年11月,頁69-73。
    盧非易,〈觀看黑暗:觀點、認同、寫實論之重探〉,《電影欣賞》,124期,2005年7-9月,頁55-60。
    蕭瑞莆,〈加拿大電影改編現況初探〉,《電影欣賞》,93期,1998年6月,頁39- 42。
    閻鴻亞,〈瑣碎人生譜成的繞樑詩篇--契訶夫與「凡尼亞舅舅」對二十世紀的啟迪〉,《表演藝術》,89期,2000年5月,頁12-15。
    戴淑芳,〈九七後香港電影與文學改編的狀況〉,《文訊》,217期,2003年11月,頁79-80。
    謝君白,〈兩幀畫像--講「海鷗」[Anton Chekhov作]的故事〉,《表演藝術》,17期,1994年3月,頁16-19。
    謝君白,〈信心、承擔、與救贖--談契訶夫[Anton Chekhov]的「海鷗」〉,《表演藝術》,17期,1994年3月,頁20-23。
    鴻鴻文、雷驤圖,〈臺上臺下--把生活搬上舞臺:契訶夫〉,《兒童的雜誌》,149期,1999年2月,頁68-69。
    龐奴,〈王家衛拉丁圖鑑〉,《電影欣賞》,99期,1999年5-6月,頁51-52。
    羅 婷,〈論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論〉,《國外文學季刊》,84期,2001年11月,頁9-14。
    羅夏美,〈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的寫作技巧探討〉,《台灣文學評論》,第2卷第2期,2002年4月,頁93-104。
    蘇秋華,〈從角色扮演談觀影的沒入經驗:以《臥虎藏龍》及《花樣年華》為例〉,《中外文學》,第33卷第11期,2005年4月,頁87-109。
    王家衛文/Laurent Tirard整理/ Teri Chan翻譯,〈王家衛現身說法〉,《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王家衛特輯》,第1卷第8期,2005年4月,頁41-43。
    (翻譯自Laurent Tirard, Moviemakers’ Master Class: Private Lessons fron the World’s Foremost Directors, New York: Faber and Faber, 2002, pp.196-200.)
    Ackber Abbas/ 符平 譯,〈新香港電影與城市體驗──王家衛電影的失望影像〉,《明報月刊》,第33卷第4期,1998年4月,頁31-34。
    Antoine de Baecque、Thierry Jousse訪問 / 孫松榮譯,〈賈克˙德希達:電影與它的幽靈〉,《電影欣賞》,122期,2005年1-3月,頁38-48。
    Armstrong, Nancy著、馮品佳譯,〈何謂寫實主義中的真實﹖〉,《中外文學》,30:12=360,民91.05,頁54-73。
    David Bordwell作 / 葉月瑜、劉慧嬋譯,〈跨文化空間?朝向中文電影的詩學〉,《電影欣賞》,104期,2000年夏季號,頁15-25。
    E. Fuzellier作/ 石秋燕譯,〈文學與電影(下)〉,《電影欣賞》,48期,1990年11月,頁92-95。
    E. Fuzellier作/ 嚴瑞芝譯,〈文學和電影的關係(上)〉,《電影欣賞》,47期,1990年9月,頁65-69。
    Michael Renov作/ 黃建宏、李亞梅譯,〈邁向紀錄片的詩學〉,《電影欣賞》,122期,2005年1-3月,頁12-27。

    【論文集】
    《2005海峽兩岸契訶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板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2005年8月。
    《凝視的快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王家衛人物特輯】
    1. 《影響電影》,68期,1995年12月,頁23-55。
    2. 《當代電影》,102期,2001年3月,頁20-47。
    3 《印刻文學生活誌》,20期,2005年4月,頁32-111。

    網路資料
    〈yahoo影評: 遇見莉莉 La Petite Lili〉,http://tw.movie.yahoo.com/mstory.html?t=movie&id=1168 (2006/1/13瀏覽)。
    〈yahoo影評:女演員獻身導演為求一角演出,【遇見莉莉】影射意味濃〉,
    http://tw.movie.yahoo.com/nstory.html?id=738 (2006/1/4瀏覽)。
    〈貝蒂費雪的世界〉,http://movie.starblvd.net/cgi-bin/movie/euccns?/film/2004/BettyFisher/BettyFisher.html 或 http://www.movie.com.tw/BettyFisher/introduction.htm (2006/1/4瀏覽)。
    「絕色影展7」〈蔚藍海岸的七情六慾〉,http://movie.kingnet.com.tw/channelk/color7/f2.html (2006/1/13瀏覽)。
    〈珠聯璧合:契可夫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http://ccms.ntu.edu.tw/~theatre/john/hu-03.htm (2006/1/4瀏覽)。
    〈破報新聞:借用〈海鷗〉辯證電影的《遇見莉莉》〉,
    http://publish.pots.com.tw/Chinese/FilmReview/2005/05/13/359_37filmr3/ (2006/1/4瀏覽)。
    〈影評:《遇見莉莉》描繪鎂光燈下的愛恨情仇〉,
    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4/4/n910036.htm (2006/1/4瀏覽)。
    「Claude Miller: Réalisateur, Scénariste, Acteur」:http://www.commeaucinema.com/news.php3?nominfos=6266&cinenews=7 (2006/1/8瀏覽)。
    聞天祥,〈東邪西毒 脫下武俠類型的制服〉,http://input.cpatch.org/txt/othertxt/smovie31.txt (2006/5/12瀏覽)。
    ◎『王家衛的電影世界』網站:http://hk.geocities.com/chi_2046/ (2006/3/15瀏覽)。
    ◎『史丹利五 電影筆記』網站:史丹利五,〈我所知有關王家衛電影秘辛〉,http://www.stanleyng.net/17082005.htm。(2006/5/15瀏覽)
    ◎部落格「頹廢典麗 歿世代俄國之旅」: http://blog.yam.com/postrussia 。 (2006/1/13瀏覽)
    〈誰才是那隻海鷗?〉, http://blog.yam.com/postrussia/archives/327880.html。
    〈【法國俄國年】俄國電影小導讀-契訶夫〉,http://blog.yam.com/postrussia/archives/412116.html。
    ◎劉紀蕙主持『跨藝術研究網頁』: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Interart/InterartHomepage.htm 。
    (2006/3/11瀏覽)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6-08-3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