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詹詠翔 Chan, Yung-Hsiang |
|---|---|
| 論文名稱: |
〈離騷〉意象論 Theory of Imagery in Li-Sao |
| 指導教授: |
陳怡良
Chen, Yi-Liang |
| 共同指導教授: |
仇小屏
Chou, Xiao-B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49 |
| 中文關鍵詞: | 屈原 、離騷 、意象 |
| 外文關鍵詞: | Qu Yuan, Li Sao, imager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9 下載:1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屈原之〈離騷〉,作為自傳體長詩,真實地反映出作者內心激盪不已的情緒;其中在意象的設計與經營,成為後人屢次探究的對象。本論文以〈離騷〉意象為研究主軸,從意象的起源、形成、組織與統合等角度,探討屈原作為創作主體,如何藉由〈離騷〉意象的設計,創造出獨特的情感表現技巧,期待能為〈離騷〉意象的探討,發掘出不同以往的觀點來。本文共分七章,大要如後: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以及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預定成果。
第二章〈意象理論探索〉,探討「意」與「象」各自生發的歷史軌跡,並揭示意象與語文能力的關係,以及意象的形成、架構與統合的理論。
第三章〈離騷主要意象的形成(一)—以「象」區分〉,依第二章所述,將〈離騷〉全文之意象分為「實」與「虛」兩個層面,各別探討其意象的形成特色,並著重討論如此「實」、「虛」的對應,所代表的意義。
第四章〈離騷主要意象的形成(二)—以「意」區分〉,依第二章所述,從「情」與「理」的角度,剖析〈離騷〉意象形成的核心,並從而討論〈離騷〉意象群的呈現手法。
第五章〈離騷意象的組織〉,結合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並配合章法學原理,分析〈離騷〉一文的意象架構,並指出此一架構所具備的種種特點。
第六章〈離騷意象的統合〉,揭示〈離騷〉創作的主旨與綱領之美,以及深入分析〈離騷〉的風格美學。
第七章〈結論〉,總結前述成果,說明本論文的研究重點。
就上述研究過程而論,可以發現屈原之〈離騷〉,作為最能凸出屈原情感的偉大創作,不但在意象的形成上,有其豐富且多樣的經營,更能在意象的組織與統合上,呈現其精緻且巧妙的創作心思,誠然具有研究與討論的價值。
Qu Yuan’s Li Sao, as an autobiographic poem, truly reflects the poet’s mind in a tumult. The weaving of imagery in the poem, in particular has been repeatedly revisited by researchers. The thesis revolves around the imagery of Li Sao and departs from the origin, 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ynthesis of imagery to explore how Qu Yuan, as the creative subject, brings a unique technique of expressing emotions into existence through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imagery in Li Sao. I aim to open up new perspectives for the explication of imagery in Li Sao.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as follow:
Chapter One—Introduction: purpose of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ology and anticipated achievement.
Chapter Two—Exploration of Imagery Theory: I aim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idea” and “image” separately and demonstrate not only how imagery and language ability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but also the theory of imagery 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ynthesis.
Chapter Three—Formation of main imagery in Li Sao Part I, categorized as “image”: based on Chapter Two, I divide the overall imagery in Li Sao into two aspects; one is “the real” while the other is “the imagery.” I investigate respectively the features of “the real” and “the imagery” and place my focus on how “the real” and “the imagery” are related and functions as counterparts.
Chapter Four—Formation of main imagery in Li Sao Part II, categorized as “idea”: based on Chapter Two, I analyze the core of imagery formation in Li Sao in term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and discuss the expressive techniques found among the imageries in Li Sao.
Chapter Five—Structure of Imagery in Li Sao: I combine imagery thinking and logical thinking with theory of composition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imagery in Li Sao so as to indicate features reflected in such imagery structure.
Chapter Six—Synthesis of Imagery in Li Sao: I attempt to analyze and demonstrate the aesthetics of the theme and style of Li Sao.
Chapter Seven—Conclusion: to sum up the research results above to expound the focus of the thesis.
In terms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it dawned on me that Qu Yuan’s Li Sao, as one of his greatest works, impressively expresses Qu Yuan’s emotions. This autobiographic poem is not only diverse in imagery construction but also demonstrates a delicate and creative mind to imagery structure and synthesis. The work is indeed worth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一、專書:
(一)楚辭類
[宋]朱熹,《楚辭集注》,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四冊
[宋]朱熹,《楚辭辯證》,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楚辭注六種》(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3月)
[宋]吳仁傑,《離騷草木疏》(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月)
[明]汪瑗,《楚辭集解》,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四冊
[明]汪瑗,《楚辭蒙引》,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二十六冊
[明]黃文煥,《楚辭聽直》,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七冊
[清]王夫之,《楚辭通釋》,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第十冊
[清]王邦采,《離騷彙訂》,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十二冊
[清]王樹柟,《離騷注》,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十七冊
[清]王闓運,《楚辭釋》,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十七冊
[清]朱冀,《離騷辯》,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十二冊
[清]朱駿聲,《楚辭賦補注》,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十六冊
[清]朱駿聲,《離騷賦》,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十六冊
[清]李陳玉,《楚辭箋注》,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八冊
[清]周拱辰,《離騷拾細》,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八冊
[清]林雲銘,《楚辭燈》,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十一冊
[清]俞樾,《讀楚辭》,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卅冊
[清]紀昀等,《集部.楚辭類》,《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台灣商務,1983年10月)
[清]胡濬源,《楚辭新註求確》,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十七冊
[清]陳本禮,《屈辭精義》,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十五冊
[清]陳遠新,《屈子說志》,收入文清閣編,《楚辭要籍選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0冊
[清]蔣驥,《山帶閣注楚辭》(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11月)
[清]魯筆,《楚辭達》,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十冊
[清]錢杲之,《離騷集傳》,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四冊
[清]錢澄之,《屈詁》,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九冊
[清]戴震,《屈原賦注初稿》,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十四冊
于省吾,《澤螺居楚辭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4月)
王泗原,《楚辭校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
何劍勳,《楚辭新詁》(成都:巴蜀書社出版發行,1994年11月)
周秉高,《楚辭原物》(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姜亮夫,《屈原賦校註》(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7月)
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總目》(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姜亮夫,《楚辭通故》,收入《姜亮夫全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姜亮夫,《楚辭學論文集》,收入《姜亮夫全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八冊
馬茂元,《楚辭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4月)
馬茂元總主編,楊金鼎分冊主編,《楚辭評論資料選》
張崇琛,《楚辭文化探微》(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12月)
郭沫若,《屈原研究》(成都:群益出版社,1942年5月)
陳怡良,《屈原文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9月)
陳怡良,《屈騷審美與修辭》(臺北:國立編譯館,2008年10月)
游國恩,《離騷纂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3月)
湯炳正,《屈賦新探》(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2月)
廖棟樑,《倫理‧歷史‧藝術:古代楚辭學的建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9月)
趙逵夫,《屈原與他的時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8月)
趙逵夫,《屈騷探幽》(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4月)
劉永濟,《屈賦音注詳解》(臺北:崧高書社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5月)
蔣天樞,《楚辭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
蕭兵,《楚辭新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蕭兵,《楚辭與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
譚家斌,《屈原問題綜論》(長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蘇雪林,《楚騷新註》(臺北:合記圖書出版社,1995年1月)
(二)意象(章法)、美學教育類
[清]‧顧龍振,《詩學指南》(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仇小屏,《篇章意象論—以古典詩詞為考察範圍》(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10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臺北:三信出版社,1975年8月)
王長俊,《詩歌意象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8月)
王耘、葉忠根、林崇德,《小學生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年10月)
王菊生,《造型藝術原理》(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3月)
朱光潛、宗白華等著,《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9月)
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吳曉,《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詩學新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4月)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與情感空間》(臺北:書林出版,1995年3月)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7月)
李湘,《詩經名物意象探析》(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7月)
杜書瀛,《文藝創作美學綱要》(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汪裕雄,《意象探源》(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
周元,《小學語文教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胡有清,《文藝學論綱》(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
凌欣欣,《初唐詩歌中季節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
夏放,《美學:苦惱的追求》(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8年5月)
張紅雨,《寫作美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10月)
莊嚴、章鑄,《中國詩歌美學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陳望道,《美學概論》(臺北:文鏡文化公司,1984年12月)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長沙,湖南教育,1998年8初版)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秦皇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
陳滿銘,《章法學新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1月)
陳滿銘,《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11月)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11月)
陳滿銘,《辭章學十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5月)
陳銘,《說詩:中國古典詩詞美學三味》(臺北:未來書城公司,2004年2月)
陳慶輝,《中國詩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2月)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程兆熊,《美學與美化》(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10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8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9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10月)
楊匡漢,《詩學心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楊辛、甘霖,《美學原理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楊春時,《藝術符號與解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劉兆吉主編,《文藝心理學綱要》(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
劉雪春,《實用漢語邏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編輯部譯,《西方美學名著引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90年9月)
鄭廉明、陳淑英編輯,《美學百題》(臺北:丹青圖書出版,1987年)
英國‧CLIVE BELL(克萊夫‧貝爾)著,薛華譯,《藝術》(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三)其他類
[周]呂不韋撰,清‧畢沅校正,《呂氏春秋》,收入《諸子集成新編》新編九
[周]孫武注,漢‧魏武帝注,《孫子》,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935冊
[漢]班固,《白虎通》,收入《百子全書》(臺北:古今文化出版社,1963年9月)第14冊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漢]高誘注,《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11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96年9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八冊
[漢]劉向撰,石光瑛校釋,《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月)
[漢]劉熙,《釋名》,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151冊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三冊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8月)第八冊
[魏]張揖,《廣雅》,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三十八冊
[魏]酈道元,《水經注》,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3006冊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收入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八冊
[晉]郭璞傳,清‧郝懿行箋疏,《清瑯環仙館刻本山海經箋疏》(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月)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卷十一,收入《四部備要‧子部》(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6月)第420冊
[晉]摯虞,《文章流別志論》,收入嚴一萍編,《叢書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出版,1970年)影印本第16冊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紀》,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3025冊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9月)
[南朝‧梁]蕭統撰,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5年)卷60
[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收入國悟石主編,《四庫全書精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4月)第二十三冊
[唐]孔穎達等,《周易正義》,收入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唐]孔穎達等,《尚書正義》,收入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唐]孔穎達等,《儀禮注疏》,收入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四冊
[唐]孔穎達等,《禮記正義》,收入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五冊
[唐]司空圖著,翁寧娜編,《二十四詩品‧縝密》(臺北:金楓出版公司,1987年6月)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1967年)卷四十五
[唐]徐堅,《初學記》,收入楊家駱主編,《國學名著彙刊》(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10月)
[唐]陳藏器,《本草拾遺輯釋》(合肥:安徽科學技術社,2002年7月)
[宋]史繩祖,《學齋佔畢》(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范曄撰,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3月)
[宋]唐慎微,《重修政和證類本草》,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第二十冊
[宋]晁補之,《雞肋集》卷36,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373冊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卷15,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臺北:臺灣商務,1963年)
[明]朱淛,《天馬山房遺稿》。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1973年)
[明]宋濂,《文憲集》卷3,《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奏摺卷》(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十四,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二五六冊
[明]凌雲翰,《柘軒集》卷4,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1981年)
[明]陳第著,康瑞琮點校,《屈宋古音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鄭真,《滎陽外史集》卷1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73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5年9月)
[清]方時軒著,羅振常校,《樹蕙編》,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年6月)第83冊
[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4年6月)
[清]王先謙撰,《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
[清]王先謙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清]王念孫、王引之,《讀書雜志餘編》,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卅冊
[清]朱珔,《文選集釋》卷十八,收入《選學叢書》(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第三冊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170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儀禮》(臺北:大化書局,1982年10月)上冊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收入楊家駱主編,《增補中國思想名著》(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11月)第16冊
[清]徐文靖,《管城碩記》,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清]梁啟超,《要集題解及其讀法‧楚辭》,《飲冰室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41年)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公司,1991年9月)
[清]陳逢衡撰,《竹書紀年集證》卷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335冊
[清]董祐誠,《水經注圖說殘彙》
[清]劉夢鵬,《屈子章句》,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第二十七冊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收錄於馬茂元總主編,楊金鼎分冊主編,《楚辭評論資料選》(臺北:長安出版社,1988年9月)
于光華編,《評注昭明文選》(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9月)
中國科學院植物硏究所主編,《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北京:科學出版社,1976年)
任昉,《述異記》,收入明‧程榮校刻,《漢魏叢書》(臺北:新興書局,1970年2月)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7月)
何新,〈龍的研究〉,收入王孝廉編,《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3月)
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余敦康,〈從《易經》到《易傳》〉,收錄於《中國哲學》第7輯(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李澤厚、劉綱等主編,《四部刊要中國美學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3月)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4月)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4月)
洛書主編,《周易全書》(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年10月)
唐圭璋,《唐宋辭鑑賞集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6月)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9月)
馬峰燕,〈九州的劃分及其歷史意義〉,《甘肅農業》(2006年12月)第12期,頁188—189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6月)
張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張行言、王其超編,《荷花》(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發行,1999年1月)
張政烺,〈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許維 撰,《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 郭沫若,《卜辭通纂‧世系》(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甲骨學研究藏書,無版權、頁碼)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二),收錄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8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章炳麟,《菿漢閒話》,收入《章氏叢書》(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4月)
塞莫‧薩基著,潘恩典譯,《腦內藝術館—探索大腦的審美功能》(臺北:商周出版社,2001年7月)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
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收入呂思勉, 童書業著,《古史辨》(臺北:明倫書局,1970年3月)第七冊
溫洪隆注譯,《新譯戰國策》(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8月)
賈祖璋、賈祖珊,《中國植物圖鑑》(臺北:開明書局,1937年5月)
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上海:上海世紀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月)
臺灣開明書店編譯部編,《老子正詁》(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6年7月)
歐陽詢等撰,《藝文聚類》(臺北:新興書局,1973年7月)
編輯部編,《易經集成》第149卷(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蔡守湘主編,《歷代詩話論詩經楚辭》(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年6月)
蔡景康編選,《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9月)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殷中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3月)
羅愿撰,洪炎祖釋,《爾雅翼》卷二十八,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冊1148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註考證‧屈原賈生列傳》(臺北:宏業書局,1994年9月)
二、學位論文
宣釘奎,《楚辭神話之分類及其相關神話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83年5月
陳妙華,《從山海經楚辭看草木與文學的關係》(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6年6月
陳佳君,《辭章意象形成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4年
陳秋吟,《屈賦意象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1997年6月
游麗芳,《屈賦草木研究》(新竹:玄奘大學),2006年6月
黃志高,《六十年來之楚辭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77年6月
三、期刊論文
王宇信,〈西周甲骨述論〉,收錄於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王宇信、楊寶成,〈殷墟象坑和「殷人服象」的再探討〉,收錄於胡厚宣等編,《甲骨探史錄》(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9月)
王錫三,〈試論屈原騷賦與楚地聲樂之關係〉,收入《天津師大學報(社科版)》第3期(1992年)
李欣倫,〈離騷中恐字內涵探析〉,《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3期,2003年9月,頁17—40
汪寧生,〈八卦起源〉,收錄於《民族考古學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月)
姜亮夫,〈史記屈原列傳疏證〉,收入於《姜亮夫全集》第八冊(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胡韞玉,〈離騷補釋〉,收入王雲五主編,《景印國粹學報舊刊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9月)
唐蘭,〈在甲骨金文中所見的一種已經遺失的中國古代文字〉圖一,《考古學報》第2期(1957年)
陳怡良,〈〈離騷〉「落英」、「彭咸」析疑〉,收入《成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5年,頁54—61。
陳怡良,〈鄉野傳奇—屈原后裔出現于臺灣彰化之謎〉,收入《閩台文化交流》(福建:漳州師範學院)總第19期(2009年3月)。
陳逸根,〈論離騷之悲劇快感〉,《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1期(2008年3月)頁21—40。
陳滿銘,〈以「構」連結成「軌」之三種類型—以格式塔「異質同構」說切入作考察,《國文天地》22卷7期,2006年12月,頁86—93。
陳滿銘,〈意、象互動論—以「一意多象」與「一象多意」為考察範圍〉,《文與哲》,(2007年12月),頁435—480
陳滿銘,〈語文能力與辭章研究—以「多」、「二」、「一(○)」的螺旋結構作考察〉,《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36期
陳滿銘,〈篇章風格論—以直觀表現與模式探索作對應考察〉,《中國學術年刊》第32期(春季號),(2010年3月),頁129—166
陳滿銘,〈論章法結構之方法論系統—歸本於《周易》與《老子》作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46期,(2009年12月),頁61—94
陳滿銘,〈論意象之統合—以辭章之主題與風格為範圍作探討〉,《文與哲》第15期,(2009年12月),頁1—32
陳鐘凡,〈周代南北文學之比較〉,收入《陳鐘凡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游國恩,〈楚辭女性中心論〉,《游國恩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
黃耀堃,〈楚樂新探〉,收入《國文天地》第8卷12期(1993年5月)
裘錫圭,〈談談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收入《文物》第7期(1979年)
聞一多,〈離騷解詁乙〉,收入孫黨伯、袁騫正主編,《聞一多全集》第五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慧超,〈論甲骨占卜的發展歷程及卜骨特點〉,《華夏考古》第1期(2006年)
薛乃文,〈從離騷中的草木意象論屈原之人格精神〉,《東方人文學誌》第6卷第3期,2007年9月,頁83—106
韓學宏,〈由離騷看屈原出處仕隱之糾結〉,《臺北技術學院學報》第30之2期,(1997年9月),頁31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