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釋賢
Wang, Shih-Hsien
論文名稱: 2016美濃地震在臺南市安南區之震前震後變形探討新化斷層向西延伸之可能性
Exploring the Interseismic and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of the Hsinhua Fault in the Annan District of Tainan City during the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指導教授: 饒瑞鈞
Rau, Ruey-Ju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理學院 - 地球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9
中文關鍵詞: 2016美濃地震1946年新化地震新化斷層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震震矩規模
外文關鍵詞: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Hsinhua fault, Wells and Coppersmith;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相關次數: 點閱:216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46年新化地區發生芮氏規模(ML)6.3的新化地震,損失慘重,距今已逾70年,顯見新化斷層未來極可能再度發生破壞性強烈地震。並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綜合評估顯示,新化斷層至北勢一帶依然有繼續往西延伸的跡象。本研究運用全球定位系統衛星連續站、以及地面快速靜態衛星測量安南區位移量用以比對台灣西南部在2016年美濃地震前後的地表變形特性與安南區水平位移變化量差異探討其構造意義並分析震後新化斷層南北側持續位移年速率差約有10mm,茲證明其向西延伸之可能。亦利用Wells and Coppersmith(1994)認為在連接地震大小與斷層破裂參數上,地表破裂長度與地震規模之關係式,經過對數分析的結果,藉以模擬如新化斷層延伸至安南區時,長度將近27公里,且推算之震矩規模(Mw)達6.73,得到此地震規模與斷層參數,用以描述地表發生錯動其致災之嚴重程度及影響評估。

    This study uses GPS continuous stations and rapid static survey technology to measure the Annan District displacement during the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for the purpose of comparing surfac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west Taiwan inter- and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in the Annan area. The outcome of the analysis would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structure of the Hsinhua fault and its potential westward extension existence. We also use the Wells and Coppersmith (1994) equation, which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ngth of the surface rupture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earthquak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seismic size and fault rupture parameters, to simulate the magnitude and fault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if Hsinhua Fault would extend to the Annan District so as to conduct an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disaster severity caused by potential surface dislocation.

    Extended Abstract I 摘要 IV 誌謝 V 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6 1-3 研究方法及步驟 8 第二章 研究區域背景探討 2-1區域概況 10 2-2新化斷層概況 12 2-3 1946年新化地震事件回顧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流程與結果分析 3-1研究流程 16 3-2新化斷層震間資料收集 20 3-3美濃同震觀測資料分析 24 3-4震後(418天)觀測資料分析 28 3-5震矩與地表破裂長度及影響範圍估算 33 3-5.1斷層地表破裂長度與地震規模的關係 36 3-5.2 新化斷層錯動可能影響範圍 39 3-6結果分析 41 第四章 討論 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57 5-2建議 59 參考文獻 62 References 66 附錄 67

    0206高雄美濃地震事件勘災紀要(2016),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簡訊,第97期,第1-25頁。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不著年代),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大目降十八嬈。
    石瑞銓、王乾盈、謝昭輝(1998),雲嘉南地區活動斷層震測調查,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活動斷層地球物理探勘計畫87年度報告,共130頁。
    石瑞銓、楊志成、楊小青、吳樂群、林啟文、張徽正、陳文山、林偉雄、李元希、石同生、盧詩丁(2004),從構造地形探討嘉南地區的活動構造,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17期,第53-77頁。
    何信昌、謝凱旋、高銘健、陳華玟(2005),臺灣地質圖幅及說明書: 新化[1/50,000],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共66頁。
    何春蓀(1986),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增訂第二版,共164頁。
    李錫堤(2016),活動斷層調查與設計地震評估,工程地質原理與實務課程講義,共67頁。
    李錫堤、鄭錦桐、蔡義本(1998),利用地理資訊系統輔助地震危害度分析,2011海峽兩岸地質災害研討會論文集,第57-73頁。
    周飛宏(2007),從全新世沈積層序探討台南地區褶皺-逆衝斷層帶的構造特性,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15頁。
    林啟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2000),台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二版-五十萬分之一台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共103頁。
    林啟文、盧詩丁、石同生、劉彥求、林偉雄、林燕慧(2007),臺灣西
    邱保舜(2013) ,運用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強化台南市地震災害防救政策之研究-以新化斷層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共116頁。
    南部的活動斷層:二萬五千分之一活動斷層條帶圖說明書-新化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7號,第95-108頁。
    胡植慶、黃鐘、郭鶯萍、童忻、黃孟涵、黃宣維 (2016),美濃地震地表同震變形與台灣西南部地殼變形特性簡介,地工技術,第148期,第19-30頁。
    胡植慶、劉啟清、饒瑞鈞、張午龍、鄭錦桐、陳卉瑄、李元希、吳善薇、唐昭榮(2015),斷層活動性觀測研究第三階段-斷層整合性觀測與潛勢分析(3/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共484頁。
    翁淑卿(2002) ,台南台地暨鄰近地區之台南層及其構造運動,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07頁。
    張麗旭、周敏、陳培源(1947),民國35年12月5日台南之地震,台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1號,第11-20頁。
    許書琴、景國恩、孔冠傑、陳芊如、趙荃敏(2013),台灣地區動態座標框架立之先期研究-台灣現今之地殼變形模式,國土測繪與空間資訊,第一卷,第99-117頁。
    許書琴、景國恩、李元希、楊佳勳、饒瑞鈞、陳國華(2012),利用2002-2010年大地測量資料探討臺灣西南部泥岩區現今之地殼變形特性,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二十六號,第241-265頁。
    陳文山(2016),臺灣地質概論。中華民國地質學會,共250頁。
    陳文山、石瑞銓、陳平護、呂明達(2002),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淺層地球物理探勘(1/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91 年度研究報告,共 166 頁。
    陳文山、李錫堤、石瑞銓、楊小青、楊志成、顏一勤、劉力豪、張徽正、侯進雄(1994),新化斷層的構造特性與古地震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五號,第111-119頁。
    陳文山、楊志成、楊小青、顏一勤、陳勇全、黃能偉 (2005),台灣地區活動斷層的古地震研究,台灣之活動斷層與地震災害研討會論文集,第131-138頁。
    曾柏鈞(2017),利用環境噪訊探討2016美濃地震同震及震後的地震波波速變化,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共71頁。
    黃秀霞、梁延剛(2002),數字化地震數據與震源參數的測定:廣東河源地震的震例分析,第22卷第1期, 第57–63頁。
    黃勝群(2003),新化斷層剪切帶之淺部地下構造特徵,國立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碩士論文,共71頁。
    黃勝群、陳彥宏、石瑞銓、張徽正、林啟文、陳文山(1994),新化斷層帶之淺部構造特徵,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五號,第99-110頁。
    黃勝群、陳彥宏、石瑞銓、張徽正、林啟文、陳文山(2004),新化斷層之淺部構造特徵,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15號,第99-110頁。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15),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劃定計畫書- F0006 新化斷層,共19頁。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16),20160206地震地質調查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共103頁。
    謝凱旋、盧詩丁、朱傚祖、林燕慧、劉彥求、陳柏村、姜彥麟、范秋屏、黃志遠、莊釗鳴、徐婉婷(2012),重要活動斷層構造特性調查研究(2/4)- 近斷層高精度地形資料之判釋與分析,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4年期計畫,第100-110頁。
    鍾振東(1968),臺灣南部臺南地區麓山帶地層與地質構造之區域性研究。臺灣石油地質,第6號,第15-31頁。
    饒瑞鈞、胡植慶、洪日豪、余致義(2006),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活動斷層監測系統計畫(5/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95-10號,共147頁。
    饒瑞鈞、景國恩、李建成、胡植慶、侯進雄(2008),由1995-2005年之GPS觀測資料探討台灣西南部之地殼變形,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二十號,第1-31頁。
    饒瑞鈞、景國恩、謝宗訓、余致義、侯進雄、李元希、胡植慶、詹瑜璋、李建成、洪日豪(2003),台南台地的地表變形與地震潛能,活動斷層調查研究專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四號,第161-171頁。
    饒瑞鈞、景國恩、謝宗訓、余致義、侯進雄、李元希、胡植慶、詹瑜璋、李建成、洪日豪(2003),台南台地的地表變形與地震潛能,活動斷層調查研究專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四號,第147 -156頁。
    饒瑞鈞、蔡旻穎、景國恩、陳鶴欽(2007),台灣GPS連續觀測站坐標時間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地籍測量第廿六卷第4 期,第1-24頁。
    饒瑞鈞主編(2017),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震後科學調查,共186頁。
    Chen, K. X., H. K. Chen, D. Brown, Q. Li, Z. Ye, W. T. Liang, C. Y. Wang, and H. Yao (2016). Three-dimensional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e structure of a magma-poor rifted margin. Tectonics, 35, 1782-1792.
    Ching K. E., R. J. Rau, J. C. Lee, and J. C. Hu (2007), Contemporary deformation of tectonic escape in SW Taiwan from GPS observations, 1995-2005,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62, 601-619.
    Ching K. E., J. R. Gourley, Y. H. Lee, S. C. Hsu, K. H. Chen, and C. L. Chen (2015), Rapid deformation rates due to development of diapiric anticline in southwestern Taiwan from geodetic observations, Tectonophysics, 692, 241-251, doi:10.1016/ j.tecto.2015.07.020.
    Christie-Blick N. and K. T. Biddle (1985), Deformation and Basin Formation along Strike-Slip Faults, Society for Sedimentary Geology, 37, 1-34.
    Deffontaines, B., O. Lacombe, J. Angelier, H. T. Chu, F. Mouthereau, C. T. Lee, J. Deramond, J. F. Lee, M. S. Yu, and P. M. Liew (1997), Quaternary transfer faulting in the Taiwan Foothills: Evidence from a multisource approach, Tectonophysics, 274, 61-82.
    Goad C. and M. Yang(1997), A New Approach to Precision Airborne GPS Positioning for Photogrammetry,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Vol. 63, No.9, 1067-1077.
    Huang, M. H., H. Tung, E. Fielding, H. H. Huang, C. Liang, C. Huang, and J. C. Hu (2016), Multiple fault slip triggered above the 2016 Mw 6.4 MeiN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3, 7459-7467.
    Wells, D. L. and K. J. Coppersmith (1994), New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among magnitude, rupture length, rupture width, rupture area, and surface displacement,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84, 4, 974-1002.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