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江伊薇 Chiang, Yi-Wei |
|---|---|
| 論文名稱: |
魏晉品鑑書寫下的文化視域研究 The Study on the Culture of Tasting Writing in the Wei and Chin Dynasties |
| 指導教授: |
江建俊
Chiang, Chien-Ch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 畢業學年度: | 10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0 |
| 中文關鍵詞: | 魏晉 、人物品鑑 、人物志 、世說新語 、書寫 |
| 外文關鍵詞: | Wei-Jin, People Evaluation, Ren Wu Chi, Shi Shuo Shin Yu, Writi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2 下載:2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人物品鑑的文化風尚,在歷史書寫上由來已久,推溯至先秦時期的史傳文本或是諸子思想,都有著對於人物身體形貌、命運發展乃至於言行觀察到內在德性的褒貶評價,從傳統相人的數術文化到諸子識人理論,品鑑文化的發展,透過文本的記載與分析,可以照見人倫識鑑在時代變動中的轉變與人文化的發展,探究曹魏之前的人物品鑑源起,能將品藻文化的視域擴展到心理學與人生價值觀的層次,由小見大,視野更為多元。
時代到了漢末魏初,人物品鑑風氣更盛,探究其政治局勢的動盪,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故朝臣為呼應執政者的用人需求,便提出了許多的觀人法則,在實用的觀點上,人物品鑑的書寫更重視系統性與材質的分類,像是劉劭《人物志》中,即羅列了完整的鑑識人才方法,從九徵、體別到八觀、七謬的人物品鑑流程,加上桓範《世要論》、鍾會《才性四本論》、歐陽建《言不盡意》等曹魏名臣探討人物才能的作品,都應證了此時期觀人面向的調整,在社會局勢的氛圍下,識鑑不再只是紙上談兵,它肩負著政治勢力的壓力與朝政官人的委派,因此,在山濤擔任吏部尚書時書寫的《山公啟事》,亦可以觀察在公文撰寫上的特色與實際任派人員的考量。
最後,魏晉時期的代表,則以《世說新語》為核心探索,透過文本中橫跨不同時間與思想觀念,帶出不同人才識鑑的超越與突破,從德性、才性到神韻的人倫識鑑轉換,加之以美學與審美文化的連結,呈現出名士的自我覺醒與精神超越,並透過筆法的整理,突出「時論」的社會意義與評價觀點,特殊的寫作方法,亦呈現《世說新語》在人物言行記載與褒貶上的結構與敘述視角的不同,在文學與文化的對話中,能綜覽魏晉六朝的思想脈絡與情懷風采,更見品鑑特色的精蘊之所在。
The cultural fashion of character evaluation has been long in existence in history writings or scriptures of different philosophers dating back to pre-Qhin Dynasty, all of which possess descriptions from of the body form, fate development, observation of action, and language to the judgment of the inner character. Such cultural activities are very valuable for exploration a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this concept as the core of research. From the traditional facial reading to the character recognition of the philosophe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valuation culture, all of which through recording and analysis in books, the discerning of people, and character and human culture, can be seen to have been evolving throughout time. By exploring the character evaluations in the Cao-Wei Era as origin, the culture of evaluation and recognition can be expanded to the level of psychology and human value system thus from small to large scale, rendering in multivariate visions. So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fashion of character evaluation is a meaningful topic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ancient cogitation. From the pre-Qin period to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character evaluation activities are very prosperous. So we can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characters.
By the end of Han and beginning of Wei dynasties, character evaluation had become even more popular, especially in the time of wavering political situations when talents were urgently needed. So we will divide into different eras and levels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eople's evaluations.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drive the change of the direction of the people's observation. Therefore, the politicians in the government, due to the necessity of using the right people, proposed many different rules of evaluating people. From the viewpoint of practicality, the books on character evaluation stressed even more on systematic and qualitative differentiation. This is a systematic breakthrough in the observation of characters. For example, Liu Shao’s Ren Wu Chi has encompassed the complete set of method on character evaluation from the 9 signs and different bodies to 8 observations and 7 misconceptions. So Liu Shao’s Ren Wu Chi is a very complete list of ways to observe people. The works of the Tsao-Wei dynasties famous politicians, such as Hung Fan’s Shi Yao Lun, Chung Huei’s Tsai Shing Si Bun Lun, Ou Yang Jian’s Yen Bu Jin I, explored on the human talents. All of them proved the adjustment on evaluating humans at the time. These articles documented the importance of reviewing characters in the Tsao-Wei dynasties. Under the social circumstances at that time, evaluating-recognition is not just all talk anymore. It bears the political burden and pressure and designation of political offices. Therefore, another important book is produced at that time. Shan Tao’s Shan Gong Chi Shi, written when he was head of the Civil Service ministry, the way of writing state papers and the thinking behind employing officials are apparent. Experience through the official appearance of Shan Tao, Shan Tao’s Shan Gong Chi Shi shows the pragmatic aspect of character evaluation.
Lastly, Shi Shuo Shin Yu is in the core of exploration amid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Wei-Jin dynasties. Shi Shuo Shin Yu is also an important inquiry text for this paper. The writing of this book stepped across different times and thoughts. Writing method of text changes the focus of the person’s observation. Shi Shuo Shin Yu has brought out transcendence and breakthrough of talent recognition-evaluation, from character and talent to phenomenal transition of moral recognition-evaluation. By infusing artistic viewpoints, the self-realization and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of the erudite are presented. Through collating the writing styles and accentuating the social meaning and evaluation viewpoints of “Time Event Commenting”, the special writing style of Shi Shuo Shin Yu also exhibited the differences of structure and description viewpoints in human character’s recording and judgment. Therefore, through the search of this book, we can observe the sublimation of the character evaluation activities. The character appreciation activity not only represents culture,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method of character description. Therefore,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can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In the dialogue betwee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 thought process and charm and appeal of the Wei-Jin dynasties can be panoramically elicited. The essence of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recognition-evaluation is also seen to be embedded. Therefore, observation from the overall paper, we can explore the style of Tsao-Wei and Wei Jin characters penetrate deeply. During the discussion, it can also present writing skills for descriptive characters in various eras. Since it involves person observation, this paper also covers the understanding of psychology, aesthetics and talents. I look forward to reach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character literature and society in the breadth and breadth of the paper.
一、 傳世文獻(依作者時代後排序)
春秋‧左丘明著、來可泓編輯:《國語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春秋‧左丘明著、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
戰國‧荀況,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戰國‧荀況著、王先謙注:《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11月。
戰國‧莊周著、郭慶藩編:《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8月。
秦‧呂不韋著、朱永嘉、蕭木注譯:《新譯呂氏春秋》,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秦‧呂不韋著、王利器注疏:《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月。
西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據金陵書局本影印。
西漢‧戴德著、方向東集解:《大戴禮記彙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西漢‧劉安等編著、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據金陵書局本影印。
東漢‧班固:《新校漢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73年3月。
東漢‧班固著、施丁主編:《漢書新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7月。
東漢‧王充:《論衡》,收錄自張元濟編:《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2015年,據景上海涵芬樓藏明通津草堂刊本
東漢‧王充:《論衡》,收錄自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哲學思想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2010年5月。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2月。
魏‧劉劭著,陳喬楚註譯:《人物志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魏‧阮籍著、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魏‧嵇康著、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晉‧葛洪著,楊明照箋:《抱朴子外篇校箋》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西晉‧陳壽撰:《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據宋紹興本影印。
西晉‧陳壽著、劉琳譯注:《三國志選譯》,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年。
東晉‧葛洪著、楊明照校箋:《抱朴子外篇校箋(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南朝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楊家駱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據宋紹興本。
南朝宋‧劉義慶編,余嘉錫箋:《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南朝梁‧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南朝梁‧蕭統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2009年。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編:《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據金陵書局本。
唐‧趙 蕤著、劉國建注譯:《長短經》,長春:長春出版社,2001年。
唐‧皎然:《詩式》,《叢書初編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 熹:《四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1996年。
明‧袁柳庄,周宏編輯:《圖解古代人體工程學》,北京: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金‧張行簡:《人倫大統賦》,臺北:捷幼出版社,1995年。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清‧范文園:《神相水鏡集全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4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標點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北京:學苑出版,2005年。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紀昀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據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二、 近人著作(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一) 專著
編譯部主編:《百子全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上海圖書館編:《叢書初編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慶祝莆田黃天成先生七秩誕辰論文集編委會編著:《慶祝莆田黃天成先生七秩誕辰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方碧玉:《魏晉人物品評風──以《世說新語》為例》,《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3月。
王玉德:《中華神秘文化》,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6年。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田文棠:《魏晉三大思潮論稿》,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石永楙:《論語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古亦真編:《中國古代精準相人術》,臺北:小倉出版社,2010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
何茲全:《中國古代及中世紀史》,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年。
江建俊:《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劉劭人物志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江建俊校注:《新編劉子新論》,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江甯、泰慎:《太清神鑑、冰鑑、白鶴仙術相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10月。
江建俊:《魏晉「神超形越」的文化底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朱自清等編:《聞一多全集(二)古典新義》,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朱維錚、李國鈞:《傳世藏書》,海南: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5年。
何志華、朱國藩:《唐宋類書徵引《淮南子》資料彙編》,沙田: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冠宏:《顏子形象與魏晉人物品鑒》,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
吳冠宏:《從儒理到玄義──《論語》與《世說新語》之詮釋理路的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
李澤厚:《美學三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李澤厚:《美學譯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沈志安:《中華相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3月。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林素娟:《美好與醜惡的文化論述──先秦兩漢觀人、論相中的禮儀、性別與身體觀》,臺北:臺灣學生,2011年。
林童照:《六朝人才觀與文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5月。
林麗真:《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
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哲學思想叢書》第一編,臺中:文听閣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5月。
祝平一:《漢代相人術》,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范子燁:《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姚立江、潘春蘭:《人文動物———動物符號與中國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凃金堂:《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2月。
曾忠恕:《中國全史──人口史》,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及其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魏晉玄學史‧第二章第二節正始玄學概論》,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1月。
彭 林:《經學硏究論文選》,上海: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張蓓蓓:《漢晉人物品鑒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張榮明:《方術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
陳正榮:《奇人異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陳寅恪:《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鐘會撰四本論始畢條後》,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出版社,2001年。
陳興仁:《神秘的相術──中國古代體相法研究與批判》,北京: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黃應貴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年。
黃鈞:《全唐詩》,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葛紅兵:《身體政治:解讀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臺北:新銳文創,2013年。
虞崇勝:《中國行政史》,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謝承:《八家後漢書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謝無量:《中國婦女文學史:第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04年。
鄭同點校:《相術》,《古今圖書集成術數叢刊》,北京:華齡出版社,2008年1月。
劉大杰:《魏晉思想論》,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劉如仲、李澤奉:《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月。
鄔錫鑫:《魏晉玄學與美學》,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6月5月。
魯 迅:《魯迅全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寧稼雨:《魏晉世人人格精神──《世說新語》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1年。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臺北: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韓格平注譯:《竹林七賢詩文全集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
錢 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蕭艾:《中國古代相術研究與批判》,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
蕭登福編:《新編中論》,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
饒宗頤:《文化之旅》,九龍灣: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年。
詹姆斯‧施密特(James,Schmidt)著,尚新建、杜麗燕譯:《梅洛龐蒂》,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5月。
黑格爾:《美學》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法﹞愛彌爾‧塗爾干著,渠東譯:《實用主義與社會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二) 學位論文
王仁祥:《人倫鑒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張嘉純:《蜀漢知人群體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4年。
祝 捷:《曹魏之政治格局、士人社會與思想對話──以「正始玄學」為中心》,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三) 單篇論文
王永平:〈魏晉南朝士族社會之女教與「母教」──從一個側面看中古士族文化之傳承〉,《河北學刊》,2016年第2期,頁57-63。
王育婧,耿紀平:〈《史記》「為人」語式人物品評芻議〉,《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16年2月,頁32-37。
王維玉:〈魏晉風流與《世說新語》的門類設置〉,《宜賓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頁8-10。
王鳳霞:〈儒道兩家對相人術的超越及其文學表現〉,《齊魯學刊》,2003年3期,頁105-107。
王曉毅:〈《人物志》成書、版本及學術價值〉,《書目季刊》,1995年第2期,頁13-20。
尤雅姿:〈《世說新語》之篇章結構與敘事話語研究〉,《成大中文學報》,2015年第48期,頁1-34。
孔毅:〈智德、智能、才性四本——漢魏之際從重智德到尚智能的演變及影響〉,《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頁36-42。
由婧涵:〈試論預言在《左傳》敘事中的作用〉,《語文建設》,2017年21期,頁43-44。
李小嵐:〈《莊子》文體特徵與古代文論的批評文體〉,《江漢論壇》,2007年第7期,頁103-105。
李 杰:〈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女性對傳統「婦德」的轉變〉,《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頁81-84。
李榮明:〈《世說新語》的德性觀念〉,《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頁38-44。
阮忠勇:〈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之重才〉,《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年第2期,頁20-23。
邵小萌:〈曹魏「才性四本論」析解〉,《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4年第1期,頁55-61。
安朝輝:〈漢魏之際名臣傅巽述論〉,《西部學刊》,2019年第1期,頁86-90。
吳冠宏〈玄解以探新──《世說新語》中「時論」之示例的考察與延展〉,《文與哲》,2011年第19期,頁61-86。
林慶文:〈看見書寫的條件〉,《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2016年第5期,頁3-33。
林憲亮:〈論《世說新語》中的謝安形象〉,《長江學術》2012年第4期,頁31-37。
林秀富:〈《人物志》偏材試析〉,《蘭陽學報》,2011年,頁88-102。
周蘭桂:〈審美話語與必然話語之間的緊張與默契──兼論文學的審美本質與話語特徵〉,《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頁84-90。
昝風華:〈《國語》觀人記述簡論〉,《貴州文史叢刊》,2012年第2期,頁63-68。
昝風華:〈援「道」入「相」:《莊子》相術思想的獨特性〉,《江西社會科學》,2015年第6期,頁11-18。
孫董霞:〈論春秋時期人物品評的天人二元模式〉,《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頁86-92。
段春揚、玉琳:〈《世說新語》:士族文化心理的鑒證實錄〉,《齊魯學刊》,2019年第1期,頁128-133。
姚子奇、胡傳志:〈從布洛「心理距離說」看《世說新語》的審美特點及張力〉,《黃山學院學報》,頁2017年第6期,頁35-39。
張克明:〈中國相術的文化蘊涵試探〉,《益陽師專學報》,1994年第3期,頁29-33。
張宏慧:〈魏晉南朝時期「重孝」文化心態探論〉,《許昌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頁51-53。
馬予靜:〈山濤與《山公啟事》〉,《 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第4期,頁81-84。
陳昌明:〈「形──氣──神」──中國人獨特的美學思維〉,收錄於《國文天地》,1994年3月,頁18-22。
彭 昊:〈《世說新語》人物品評的儒學淵源〉,《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頁129-133。
黃少英:〈試論漢魏之際人才理論的發展〉,《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頁17-21。
黃鳳玲:〈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女性的家庭角色和地位〉,《雙語學習》,2007年4期,頁103-106。
陽 清:〈《論語》人物品評的雙重範式〉,《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頁17-20。
魯文忠:〈先秦儒家審美心理思想初探〉,《湖北社會科學》1987年第11期,頁37-41。
劉桃良:〈中國民俗中相命文化透視〉,《經濟師》,2007年第5期,頁46-48。
劉強:〈試論《世說新語》文體的戲劇性特徵〉,《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頁77-84。
寧稼雨:〈從《世說新語》看人物品藻活動內涵變異〉,《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第6期,頁38-47。
楊 瑞:〈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風對女性生活的影響〉,《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1期,頁78-81。
熊國華:〈人物品評與《世說新語》的敘事結構〉,《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頁162-165。
榮 梅:〈《世說新語》審美體驗思想摭論〉,《巢湖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頁58-62。
燕良軾:〈先秦心理社會思想管窺〉,《心理學報》,1997年第2期,頁208-214。
鄭玉光:〈劉劭《人物志》所包含的心理學思想淺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頁86-88。
劉苑如:〈從品鑑到借鑑──葉德輝輯刻《山公啟事》與閱讀〉,《中國文哲研究集》第38期,2011年3月,頁171-213。
潘新和:〈我國先秦時期的寫作觀〉,《淮北媒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頁92-99。
關英菊:〈魏晉言意之辨的現代詮釋〉,《長白學刊》,1997年第3期,頁24-27。
韓國良:〈從《老子》到《論語》──先秦諸子辯議〉,《濟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頁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