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許世旻 Hsu, Shih-Min |
|---|---|
| 論文名稱: |
乍寒還暖:論臺灣八景中的雞籠積雪 Warm Weather Returns after A Sudden Freezing: Analysis about the Accumulated Snow in Keelung which is in Eight Views of Taiwan |
| 指導教授: |
陳恒安
Chen, Heng-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 畢業學年度: | 10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36 |
| 中文關鍵詞: | 臺灣八景 、雞籠積雪 、小冰期理論 、全球暖化理論 、代用指標 、時間序列 、移動平均 、氣候變遷 |
| 外文關鍵詞: | Eight Views of Taiwan, the Accumulated Snow in Keelung, Little Ice Age, global warming, proxies, time series, moving average, climate change |
| 相關次數: | 點閱:228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首先,在筆者整理學界對與雞籠積雪發生地點、雞籠積雪存在與否以及雞籠積雪流動變遷相關的議題所進行的研究,並且仔細地檢視各方論者所提出的論點以後,發現學界目前對於雞籠積雪存在與否一事大多持否定的態度;在雞籠積雪發生地點的部分則以「山地說」為主流的說法;至於與雞籠積雪流動變遷有關的研究則普遍認為是氣候變遷的原因導致雞籠積雪一景產生變化。
其次,為了解決「雞籠何處有積雪」的問題,筆者便以循序漸進的原則來逐步地進行論述,將始於淡水終於瑞芳的地域範圍縮小至在這個地域範圍當中的山地與島嶼,之後再把論述聚焦在這些山地與島嶼之上諸如雞籠山、大雞籠嶼、崁腳、大尖山、磺嘴山以及樹梅坪等等的地點。由這一章的論述可得知,這六個地點在過去的隆冬之際是一片白暟的積雪之地。
再次,筆者為了探究「雞籠是否真積雪」的問題,便先運用以太陽黑子紀錄、樹木年輪以及花粉孢子等等代用指標為證據的研究成果以及在方志上的記載來證明在臺灣一地之氣候曾經是十分寒冷。說明完當時的時空背景之後,便在這個場景底下出示詩作以及在方志上的記載,並藉此說明雞籠一地應該真的是曾經天降大雪。
然後,筆者為了來對「雞籠為何難積雪」提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便利用諸如在方志上的記載、詩作、私人著作、碑文以及日記等等材料裡所呈現的意象來描繪雞籠一地自十七世紀到當代的氣溫變化,使讀者意識到這個地方所發生的自然現象確實已經今非昔比。其後,筆者再援引自然科學界對於造成氣候變遷之原因所持有的觀點,並藉此來對「雞籠為何難見雪一事」提出一個看法就是之所以會如此,也許是因為那些形成氣候面貌的偶然性因素已經產生變化所導致。
最後,筆者不僅再次以簡單扼要的筆法來說明筆者在本研究當中所提出的觀點,企圖藉由這種化繁為簡的手段來讓讀者理解筆者所傳達的各種意念,更在文末之處指出筆者在本研究當中還尚未解決諸如小雞籠的指涉對象究竟為何、如何地從樹木年輪當中找到積雪的證據以及基隆一地之降水量有何種變化這三個問題,以便於讓那些欲投入與雞籠積雪相關之研究的讀者能夠承舊創新並且繼續往前邁進,使與雞籠積雪有關的研究趨於完備。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not only aims to organize the academic research taking on the issue about where the location is, the existence of snow in Keelung, and its development but also carefully examines perspectives proposed by various scholars. I discovered that most scholars hold a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existence of snow in Keelung. The mainstream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snow in Keeling is tended to be based upon views of mountain. As for the researches concerning snow in Keelung and its development, they contend that it was the changes of weather that made it happen.
Then, in order to answer the question about where it snowed in Keelung, I would build my discourse in sequence. I alter my focus which should have been on the territory from Tamsui to Rueifang into those mountains and islands in the same territory such as Keelung Mountain, The Keelung Island, Kanjiao, Dajian Mountain, Huangtsui Mountain, and ShuMeiPing etc.. From discourse proposed in this chapter, one can predict that these six sites were once covered with snow in winter.
Once again, in order to answer the question about the existence of snow in Keelung, I first use proxies such as sunspot records, the growth rings of trees, and pollen and some other local recording books as the evidence to prove that the weather in Taiwan was once cold enough to snow. After explain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 present the poetry and local recording books that were created within this specific context so as to explain Keelung was once a place covered with snow.
Then, I provide a reasonable explication of the rarity of snow in Keelung with the imaged depicted in the local recording books, poetry, personal literary pieces, epigraphs, and diaries from 17th century to the presence so as to arouse reader’s awareness of the changed natural phenomenon in Keelung. Afterward, I apply scientific perspective concerning the cause of weather changes and propose a explication of the rarity of snow in Keelung which is based upon the contingent factors which were already changed.
In the end of my paper, I reiterate all my perspectives proposed in this research in a succinct way so as to make the readers approach this research more comprehensively. Furthermore, I will arouse three questions that are worth being furthered for other scholars in the future. They are what does small Keelung refer to, how to extract the evidence out of the growth rings of trees and what is the change of the rainfall in Keelung. These three questions proposed are for other scholars to further in order to make the research of Snow in Keelung become more complete.
徵引文獻
中文史料
1. 〈風聞基隆山上飄瑞雪 趕去看 只見白芒花和霜〉,《聯合報》,1991年12月31日,版次十六。
2. 不著其人,《清一統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8種,1960。
3. 不著其人,《臺灣累年氣象報告 續編 民國四十年至民國四十九年》,臺北:臺灣省氣象所,不著其年。
4. 不著其人,《臺灣累年氣象報告1897-1952》,臺北:臺灣省氣象所,不著其年。
5. 中央氣象局主編,《氣候資料年報 第一部份─地面資料 2001》,臺北:中央氣象局,2002。
6. 中央氣象局主編,《氣候資料年報 第一部份─地面資料 2002》,臺北:中央氣象局,2003。
7. 中央氣象局主編,《氣候資料年報 第一部份─地面資料 2003》,臺北:中央氣象局,2004。
8. 中央氣象局主編,《氣候資料年報 第一部份─地面資料 2004》,臺北:中央氣象局,2005。
9. 中央氣象局主編,《氣候資料年報 第一部份─地面資料 2005》,臺北:中央氣象局,2006。
10. 中央氣象局主編,《氣候資料年報 第一部份─地面資料 2006》,臺北:中央氣象局,2007。
11. 中央氣象局主編,《氣候資料年報 第一部份─地面資料 2007》,臺北:中央氣象局,2008。
12. 中央氣象局主編,《氣候資料年報 第一部份─地面資料 2008》,臺北:中央氣象局,2009。
13. 中央氣象局主編,《氣候資料年報 第一部份─地面資料 2009》,臺北:中央氣象局,2010。
14. 中央氣象局主編,《氣候資料年報 第一部份─地面資料 2010》,臺北:中央氣象局,2011。
15. 中央氣象局主編,《氣候資料年報 第一部份─地面資料 2011》,臺北:中央氣象局,2012。
16. 中央氣象局主編,《氣象報告彙編(第三篇)民國五十年至民國五十九年》,臺北:中央氣象局,1974。
17. 中央氣象局主編,《氣象報告彙編(第四篇)民國六十年至民國六十九年》,臺北:中央氣象局,不著其年。
18. 中央氣象局主編,《氣象報告彙編(第五篇)民國七十年至民國七十九年》,臺北:中央氣象局,不著其年。
19. 中央氣象局主編,《氣象報告彙編(第六篇)民國八十年至民國八十九年》,臺北:中央氣象局,2002。
20. 六十七,《使署閒情》,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2種,1961。
21.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宗青,1995。
22.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1962。
23.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收入於《中國歷史地理文獻輯刊:第七編輯佚類地理文獻集成》,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
24.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種,1957。
25.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1958。
26. 池志澂,《全臺遊記》,收入於川口長孺等著,《臺灣遊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89種,1960。
27.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1962。
28. 吳子光,《臺灣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6種,1959。
29. 李逢時,〈泰階詩稿〉,收入於《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 第三輯》,臺北:龍文出版,2001。
30.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1960。
31.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宗青,1995。
32.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1962。
33.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1961。
34. 孫元衡,《赤嵌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種,1958。
35. 馬偕著,王榮昌等譯,《馬偕日記I 1871~1883》,臺北:玉山出版社,2012。
36. 馬偕著,王榮昌等譯,《馬偕日記II 1884~1891》,臺北:玉山出版社,2012。
37. 馬偕著,王榮昌等譯,《馬偕日記III 1892~1901》,臺北:玉山出版社,2012。
38.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1960。
39. 張勝彥總編纂,《續修臺北縣志 卷二 土地志》,臺北:臺北縣政府,2005。
40. 章甫,《半崧集簡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01種,1963。
41. 連橫,《臺灣詩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4種,1960。
42.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1963。
43. 臺北市立天文臺編,《天文年鑑》,臺北:臺北市立天文臺,2012。
4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口述歷史專案小組編著,《基隆市鄉土史料:基隆市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4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
46.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宗青,1995。
47.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1961。
48.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49. 薛化元、翁佳音總編纂,《萬里鄉志》,臺北:臺北縣萬里鄉公所,1997。
50. 簡萬火,《臺灣省基隆誌》,臺北:成文,1985。
日文史料
1. 〈基隆郡高山突見降雪〉,《臺灣日日新報》,1937年2月17日,版次n04。
2. 〈萬里庄諸山亦皆積雪〉,《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1月27日,版次08。
3. 不著其人,《基隆築港槪要》,臺北:不著其社,1911。
4. 台灣總督府氣象台,《台灣累年氣象報告》,臺北:臺灣總督府氣象臺,1939。
5. 台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臺灣氣象表:自明治二十九年至三十四年》,臺北: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1903。
6. 石阪莊作,《臺灣省基隆港》,臺北:成文,1985。
7. 伏喜米次郎,《臺灣省ダレ-ト基隆》,臺北:成文,1985。
8. 李寶同編,《金山萬里誌》,收入於《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上)》,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9. 基隆廳,《基隆廳第一統計書》,基隆:基隆廳,1905。
10. 基隆廳,《基隆廳第三統計書》,基隆:基隆廳,1908。
11. 臺北州役所編,《臺北州要覽》,臺北:成文,1985。
12.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臺北州統計書》,臺北: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27~1940。
13.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七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05。
14.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八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05。
15.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九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07。
16.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十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08。
17.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十一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1908。
18.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十二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10。
19.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十三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11。
20.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十四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12。
21.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十五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13。
22.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十六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14。
23.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十七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14。
24.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十八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15。
25.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十九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16。
26.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二十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18。
27.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二十一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19。
28.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二十二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19。
29.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二十三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1。
30.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二十四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2。
31.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二十五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3。
32.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二十六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4。
33.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二十七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5。
34.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二十八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6。
35.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二十九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7。
36.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三十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8。
37.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三十一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9。
38.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三十二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0。
39.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三十三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1。
40.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三十四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2。
41.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三十五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3。
42.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三十六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4。
43.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三十七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5。
44.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三十八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6。
45.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三十九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7。
46.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四十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8。
47.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四十一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9。
48.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四十二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企畫部,1940。
49. 臨時台灣總督府工事部基隆出張所,《基隆築港沿革》,臺北:臨時台灣總督府工事部基隆出張所,1913。
中文專書
1. 不著其人,《大台北縣市鄉鎮地圖集》,臺北:大輿,1999。
2. 不著其人,《高雄市舊地名探索》,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3。
3. 王存立、胡文青編著;金炫辰改繪,《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代》,臺北:遠足文化出版,2002。
4.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1994。
5. 丘逸民,《清代台灣詩歌的氣候識覺》,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005。
6.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1987。
7. 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台灣氣象建築史料調查研究》,臺北:中央氣象局,2001。
8. 吳密察等撰,《地圖臺灣:四百年來相關臺灣地圖》,臺北:南天,2007。
9. 吳祥定等著,《樹木年輪與氣候變化》,北京:氣象出版社,1990。
10. 吳連賞編纂,《臺灣地名辭書 卷九 雲林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11. 吳連賞編纂,《臺灣地名辭書 卷六 澎湖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12. 林政華,《臺灣文學汲探》,臺北:文史哲,2002。
13. 林淑馨,《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2010。
14. 林朝棨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卷一 土地志‧地理篇 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
15. 竺可楨,《竺可楨全集(一)》,上海:上海科技教育,2004。
16. 竺可楨,《竺可楨全集(四)》,上海:上海科技教育,2004。
17. 邱和珍,《萬里:尋訪奇石秀海味》,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發行,2009。
18. 施添福編纂,《臺灣地名辭書 卷十 南投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19. 洪世年,《中國氣象史》,臺北:明文書局,1985。
20. 洪致文,《最新臺灣氣候圖集(2010年版)》,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010。
21. 洪英聖,《台北縣地名探索》,臺北:時報文化,2003。
22. 洪英聖編著,《畫說康熙台灣輿圖》,南投:行政院文建會中部辦公室,1999。
23. 洪敏麟,《台灣地名沿革》,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5。
24. 洪連成,《找尋老雞籠:舊地名探源》,基隆:基隆市政府,1993。
25. 洪繻撰、胥端甫編,《洪棄生先生遺書》,臺北:成文,1970。
26. 徐泓編,《清代臺灣天然災害史料彙編》,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83。
27. 徐浩,《當代西方史學流派》,臺北:昭明,2001。
28. 翁佳音,《臺灣地名辭書 卷(十七)基隆市》,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
29. 許雪姬、吳密察,《先民的足跡─古地圖話台灣滄桑史》,臺北:南天,1991。
30. 陳之藩,〈謝天〉,收入於,《陳之藩文集2 在春風裏 劍河倒影 一星如月》,臺北:天下遠見,2006。
31. 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台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臺北:聯經,2005。
32. 陳國川、翁國盈編纂,《臺灣地名辭書 卷十一 彰化縣(上)》,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
33. 陳國川編纂,《臺灣地名辭書 卷八 嘉義縣(下)》,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34. 陳國川編纂,《臺灣地名辭書 卷十五 桃園縣(上)》,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
35. 陳寅恪,〈王靜安先生遺書序〉,收入於《金明館叢稿二編》,臺北:里仁,1981。
36. 陳捷先,《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37. 陳漢光、賴永祥編,《北臺古輿圖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7。
38. 陳漢光編,《臺灣詩錄》,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
39. 程玉鳳,《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嶙峋志節一書生》,臺北:國史館,1997。
40. 黃秀政、張勝彥,《臺灣史》,臺北:五南,2004。
41. 黃智偉,《省道台一線的故事》,臺北:大雁文化,2011。
42. 劉昭民,《中華氣象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11。
43. 劉麗卿,《清代台灣八景與八景詩》,臺北:文津,2002。
44. 鄭振鐸編,《中國歷史參考圖譜》,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發行,1994。
45. 蕭瓊瑞,《懷鄉與認同-臺灣方志八景圖研究》,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
西文專書
1. Henry Stommel and Elizabeth Stommel, Volcano weather : the story of 1816, the year without a summer.Newport: R.I.:Seven Seas Press, 1983.
2. Karl Popper,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London:Routledge, 2002.
3. Michael C MacCracken, John S Perry, Encyclopedia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Volume 1, The Earth System: Physical and Chemical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2002.
翻譯專書
1. Herbert B. Mayo著,王薇鈞、林柏均、張瑋真譯,《投資學》,臺北:新加坡商湯姆生亞洲私人台灣分公司,2007。
2. Stuart Clark著,嚴麗娟譯,《太陽風暴》,臺北:博雅書屋,2010。
3. Wayne C.Booth等著,陳美霞等譯,《研究的藝術》,臺北:巨流,2009。
4. 北岡伸一著,魏建雄譯,《後藤新平傳:外交與卓見》,臺北:臺灣商務,2005。
5. 史密斯著,廖月娟譯,《2050人類大遷徙》,臺北:時報,2011。
6. 田家康著,歐凱寧譯,《氣候文明史─改變世界的攻防八萬年》,臺北:臉譜,2012。
7. 彼得‧伯克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2009。
8. 韋爾斯著,潘震澤譯,《潘朵拉的種子:人類文明進步的代價》,臺北:天下遠見,2011。
9. 翁佳音,《大臺北地圖考釋》,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10. 許靖華著,甘錫安譯,《氣候創造歷史》,臺北:聯經,2012。
11. 邁克爾‧阿拉貝著,馬晶譯,《氣候變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2011。
學位論文
1. 吳毓琪,《康熙年間臺灣宦遊詩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2. 宋南萱,《〈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3. 沈心菱,《文學中的基隆歷史意象(1684-1945)》,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4. 林世偉,《歷年臺灣總督府統計書目錄整理與分析》,南投:國立暨南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5. 許玉青,《清代臺灣古典詩之地理書寫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6. 曾健洲,《台灣日治時期測候所建築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7. 黃淑惠,《台灣地區氣溫變遷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2001。
8. 黃惠鈴,《清領時期台灣古典詩山岳形象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9. 楊添發,《陳維英及其文學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語文研究所中國文學組碩士論文,2005。
10. 鄒佩珊,《台灣山區近五百年的氣候變化:樹輪寬度的證據》,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11. 蔡清波,《台灣古典詩自然寫作研究─明鄭時期至清朝時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
中文期刊論文
1. 王世慶,〈臺灣之名稱與行政區域之建置〉,《臺灣風物》,26:3(臺北,1976),頁117-146。
2. 任葵,〈臺灣八景以及高拱乾的題詠〉,《文史知識》,5(北京,1990),頁16-21。
3. 吳毓琪、施懿琳,〈康熙年間「臺灣八景詩」首創之作的空間感探討〉,《國文學報》,5(高雄,2006),頁35-55。
4. 汪良奇、陳淑華,〈古代植物的遺產─從孢粉看氣候變遷〉,《全球變遷通訊雜誌 》,56(臺北,2007),頁1-4。
5. 周明德,〈台灣的颱風警報濫觴〉,《台灣風物》,54:3(臺北,2004),頁9-15。
6. 周明德,〈台灣氣象事業之肇始〉,《臺灣風物》,41:2(臺北,1991),頁17-31。
7. 林俊賢、林明聖,〈文獻紀錄與氣候代用指標:臺灣在小冰期間的氣候變遷〉,《國教新知 》,58:2(臺北,2011),頁66-83。
8. 林敏勝,〈吳子光與《一肚皮集》〉,《中興史學》,3(臺中,1987),頁21-47。
9. 林淑芬,〈從孢粉話滄桑〉,《地質》,24:3(臺北,2005),頁60-67。
10.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北京,1972),頁18。
11. 徐麗霞,〈雞籠積雪〉,《中國語文》,528(北京,2001),頁101-114。
12. 常惠雯,〈清初臺灣宦遊詩─〈雞籠積雪〉究源〉,《商水學報》,1(臺東,2008),頁76-100。
13. 戚啟勳,〈氣候變遷及其可能影響之探討〉,《氣象學報季刊》,29:2(臺北,1983),頁1-19。
14. 許世旻,〈我們的地球真的發燒了嗎?─以臺灣近五十年以來的氣溫脈絡為探究的出發點〉,《史穗》,6(臺南,2013),頁31-60。
15. 許世旻,〈清代臺灣氣溫變遷之脈絡初探─以氣候暖化的觀點重探「雞籠積雪」的爭議〉,《史穗》,5(臺南,2012),頁67-100。
16. 許賢瑤譯,〈基隆的紅毛城址〉,《臺北文獻直字》,117(臺北,1996),頁127-138。
17. 野人,〈臺灣雞籠考〉,《臺灣風物》,8:2(臺北,1958),頁1-2。
18. 陳定山,〈雞籠積雪〉,《臺南文化》,2(臺南,1952),頁66。
19. 陳青松,〈漫談基隆地區傳統文學發展史(上)〉,《臺北文獻》,160(臺北,2007),頁69-122。
20. 陳漢光,〈臺灣八景的演變〉,《觀光季刊》,1(臺北,1965),頁42-44。
21. 陳漢光,〈臺灣氣象研究之回顧〉,《臺灣文獻》,21:1(南投,1970),頁103-107。
22.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臺北,1928),頁3-10。
23. 湯熙勇,〈戰後初期台灣省氣象局的設立與改組(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一九四七年十一月)〉,《臺灣風物》,43:4(臺北,1993),頁13-33。
24. 黃桂蘭,〈從《赤嵌集》看清初的台灣風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90(廈門,2004),頁66-72。
25. 楊正瓴,〈竺可楨—透視千年歷史的眼睛〉,《中關村》,3(北京,2003),頁47-48。
26. 鄒佩珊,〈氣候變遷─以古為鑑:樹輪中的歷史軌跡〉,《科學發展》,369(臺北,2003),頁24-29。
27. 劉平妹,〈臺北地區古氣候變遷史〉,《臺灣博物》,18:1(臺北,1999),頁24-30。
28. 鄭喜夫,〈陳漢光先生年表〉,《臺灣風物》,24:3(臺北,1974),頁125-135。
29. 蕭承龍,〈孢子花粉分析與植物演化〉,《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通訊》,4(臺東,1994),頁157-167。
30. 蕭瓊瑞,〈認同與懷鄉─台灣方志八景圖中的文人意識(以大八景為例)〉,《臺灣美術》,65(臺中,2006),頁4-15。
外文期刊論文
1. William Cronon, ”The Uses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 Vol. 17, No.3(1993), pp.1-22.
研討會論文
1. 林明聖,〈臺灣詩中的明清小冰期(1624-1895)〉,發表於第九屆科學史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第一會議室,2011。
2. 徐麗霞,〈臺灣清代八景的權力結構與回歸意涵─以「臺灣府八景」為例〉,收入於《中國文學之學理與應用─紅樓夢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2010。
3. 高祥雯,〈尋找消失的北荷蘭城位置〉,發表於2008國土利用調查成果啟用暨學術研討會,臺南: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國際會議廳,2008。
4. 郭侑欣,〈瘴癘與魑魅之島─清初台灣詩歌中的文學地景〉,發表於蕪土吾民:2012年文化研究會議,臺北:臺灣大學霖澤館中型教室1403,2012年1月7日。
5. 蕭承龍,〈孢粉的世界〉,發表於分子演化及生物資源應用研討會,臺東:國立臺東大學生命科學所,2005。
6. 謝美娥,〈天氣多雨:十八世紀湖北糧價與氣候變遷(自然災害)、糧食收成的關聯(1738-1797)〉,發表於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所一樓會議室(小),2012年6月22日。
技術報告
1.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1897-2008臺灣氣候變化統計報告》,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09。
2. 國立成功大學公共工程研究中心,透地雷達技術應用於基隆和平島古堡舊城牆遺址之探測〉,期末報告書,2002。
3. 陳淑華,《陽明山國家公園古氣候之調查》,臺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10。
工具書
1. Dianne F.Moore著,馬世元譯,《太空科學暨天文學辭典》,臺北:貓頭鷹,2004。
2. 交通部交通研究所編,《交通名詞辭典 1氣象類》,臺北:交通部交通研究所,1965。
3. 李亮恭、劉棠瑞等著,《正中植物學辭典》,臺北,正中,1980。
4. 波凱斯著,陳鶴琴譯,《統計學辭典》,臺北:貓頭鷹,2005。
5. 胡汝章主編,《成語辭海》,臺南:方家,1993。
6. 張子文等著,《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出版,2006。
7. 許雪姬主編,《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8. 陳正祥,《臺灣地名辭典》,臺北:南天,1993。
網路資料
1. ftp://ftp.cmdl.noaa.gov/ccg/co2/trends/co2_annmean_mlo.txt,最後造訪日期:2013/04/05。
2. http://theresilientearth.com/?q=content/little-ice-age-ii-sequel,最後造訪日期:2012/09/03。
3. 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iscancel=true&caseId=FA0960200011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menuId=302,最後造訪日期:2013/02/14。
4.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Pangea_animation_03.gif,最後造訪日期:2013/04/04。
5.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Thermohaline_circulation.png,最後造訪日期:2013/04/05。
6. http://www.sydneyobservatory.com.au/wp-content/uploads/2012/07/AR1520-on-12-July_SDO_HMI.jpg,最後造訪:2012/08/04。
7. http://www.ieecas.cn/jindai/tree%20knowledge.htm,最後造訪日期:2012/08/15。
8. http://placesearch.moi.gov.tw/portal_m9_page.php?button_num=m9&cnt_id=461&q_county=&q_township=&place_type=&keyword=%E9%9B%9E%E7%B1%A0%E5%B1%B1,最後造訪日期:2013/01/17。
9. http://placesearch.moi.gov.tw/portal_m9_page.php?button_num=m9&cnt_id=56452&q_county=&q_township=&place_type=&keyword=%E9%9B%9E%E7%B1%A0%E7%BD%A9,最後造訪日期:2013/01/17。
10. http://www.guoxue123.com/tw/02/089/003.htm,最後造訪日期:2013/03/24。
11. http://www.epochtimes.com/b5/6/5/23/n1326890.htm,最後造訪日期:2013/07/29。
網路工具
1. Google Map地圖繪製系統:http://maps.google.com.tw/maps?hl=zh-TW&ie=UTF-8&tab=wl,最後造訪日期:2013/07/16。
2. 台灣新舊地圖比對-台灣堡圖(1898~1904):中央研究院GIS團隊編製: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htm,最後造訪日期:2013/04/25。
3.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uE6rei/webmge?mode=basic,最後造訪:2013/04/25。
4. 臺灣堡圖影像檢索系統:
http://webgis.sinica.edu.tw/website/htwn/viewer.htm,最後造訪日期:2013/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