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鄭文彥 Cheng, Wen-Yen |
|---|---|
| 論文名稱: |
法律扶助制度之理論基礎及法律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Legal Foundation and the Legal Relationship of Legal Aid System in the Guarantee State |
| 指導教授: |
許登科
Hsu, Teng-Ko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43 |
| 中文關鍵詞: | 法律扶助 、司法任務 、民營化 、擔保國家 、律師倫理 |
| 外文關鍵詞: | Legal Aid, Judicial Mission, Privatization, Guarantee Stat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6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法律扶助係為無資力或因其他原因無法受到法律適當保護之民眾,提供法律服務的司法扶助制度之一。自從法律扶助法於2004年施行至今,業經二次修法。過去法律扶助制度運行期間,亦曾發現某些具有爭議或滯礙難行之處。本文即舉「法扶基金會勸募案」、「扶助決定救濟案」以及「扶助律師遭申訴案」等三個實務案件為例,說明本文的問題意識。
綜合擇錄的三個法律扶助相關案例,其案例事實均涉及到司法任務係由私人辦理時,公益應當如何確保之爭議。如【勸募案】中,法扶基金會是否為公益勸募條例所指之「政府機關」?換言之,法扶基金會之組織形式應如何認定?合理的法人權能分際應如何判斷?而在【救濟案】之中,法扶基金會扶助決定的性質為何?救濟的法定程序是否完備?至於【申訴案】則與法律扶助之法律服務水準相關,亦即妥適之法律扶助應具備何種內涵?扶助律師之義務與權利為何?上述疑問其實關聯到我國法律扶助存在所仰賴的下列兩項前提:一、使適格的法律扶助申請人得到適當的扶助,以及二、法律扶助的永續經營。本文並指出「法律扶助組織建構、存續與經費來源」,「法律扶助之制度運作」,以及「律師與受扶助人間法律關係之內容、管理法制」等層次,均為建構法律扶助制度之重要議題。
以「司法為民」的理念而言,司法係為保障人民權益而存在,而司法任務亦應本此理念形成。本文為說明法律扶助制度之理論基礎,以及制度中形塑的法律關係,嘗試將法律扶助定位為國家司法任務的民營化,並以扶助律師作為討論法律服務品質管理之重心。而從擔保國家之觀點,法律扶助既屬司法任務之一環,其採取民營化而由法扶基金會和扶助律師承辦時,國家仍負有擔保法律扶助依法遂行之擔保責任。
本文之研究結果,在於透過司法任務民營化的國家擔保責任,探討如何深化法律扶助制度之法理與完善運作,而就論文主題有以下看法:
一、「勸募案」:本文藉由法律扶助制度在擔保國家中責任階層的討論,發現國家接收責任之規劃設計不應僅在於將資金收回,而放棄保障無資力或因其他原因無法受到法律適當保護者受法律扶助之權益。因此現行法律扶助制度仍有進一步立法完善國家補充責任的空間,以確保透過法扶基金會的持續運作,提供受扶助人妥適的法律服務。
二、「救濟案」:本文認為准駁扶助決定並非法扶基金會受委託行使公權力所作成之行政處分,而為法扶基金會之私法行為;並經分會派案,而由扶助律師本於訴訟基本權保障之公益拘束,履行律師之職務。國家雖不負責後續執行及司法審查,但仍應備置符合擔保國家在組織和程序正當性要求之法規範,並且負有確保司法正確之最終責任。故本文主張國家仍應本於國家責任,考量規劃申請人之替代司法扶助途徑;若國家無法備置,則應回歸司法審查救濟。
三、「申訴案」:藉由類型化地研究律師的一般義務與扶助律師的特別義務,本文發現兩者之間並不存在分歧;而扶助律師的特別義務,毋寧是律師義務在法律扶助制度中的特別深化。透過律師申訴案例討論,本文認為律師之忠實、迴避與促進等義務是否確實履行,亦與當事人是否能受到有效扶助攸關。故而法律扶助制度應透過國家管制、社會自我管制等管制架構的建置,配合定期而確實的律師評鑑或申訴處理等律師服務品質管理措施,才能提供受扶助人妥適的法律扶助。
關鍵字:法律扶助、司法任務、民營化、擔保國家、律師倫理
SUMMARY
With the idea of "justice for people", judicature is standing up for guaranteeing people's rights, and the judicial mission should be formed so. This thesis tries to position legal aid as the privatization of judicial mission, and focus on the legal service quality regulations of the legal aid lawyers, to interpret the legal aid Foundation and the legal relationship of legal aid system in the guarantee state. Considerate of the viewpoints upon guarantee state, legal aid is a part of judicial mission, and the state still shouldering the duty of guarantee the legal aid matters has been d legitimately, while legal aid Foundation and the lawyers perform their duties of execution in the privatization of judicial mission.
INTRODUCTION
Legal aid is the major portion of judicial aid that offer legal service to people who are indigent or are unable to receive proper legal protections for other reasons. In Taiwan, 'Legal Aid Act' is implemented since 2004, and has been twice amended. There are some controversial cases applying legal aid system in the recent years. This thesis cites three instances, including case of fundraising, legal remedy, and appeal, to explain the problematic.
According to the three directly related cases of legal aid, the facts analyses all indicate the contention of "How to ensure that the commonweal of judicial mission will be performed by private legal entity?" For example, in the case of fundraising, is the legal aid foundation belonging to the government agencies/levels of "Charity Donations Destined For Social Welfare Funds Implementation Regulations"? In other words, how to consider the organic attribution of the legal aid foundation? Could we find the rational canon for the capacity of private legal entity? And in the case of remedy, what is the character of the Chapter's approval or denial decision? Is the remedy procedure carried out by due process of law? As for the case of appeal, it is related to the service level of legal aid. Can we imagine the necessary legal aid to people? What is the reciprocal rights and duties of legal aid lawyers?
All of them also point to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establishing the legal aid system with arrangement of these cogitations, including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aid organization, existence and funds".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legal aid system". Besides,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egal aid lawyers and legal aid recipients, and its regulation".
CONCLUSION
With discussion about the state's guarantee duty of judicial mission privatiza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intensify the legal theory of legal aid system and its well-functioning operation.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Case of fundraising: This thesis makes a description for the duty stratum of legal aid system in guarantee state, and detects the scheme of national take-over duty should not only withdraw funds, but proceed to ensure the right of recieve legal aid for people who are indigent or are unable to receive proper legal protections for other reasons. Therefore, legal aid system could carry that one step further by advanced legislation of the national supplementary duty, and provide appropriate legal service to the legal aid recipients with the Legal Aid Foundation continues has been assured.
2.Case of legal remedy: Consider NOT as the administrative action of commissioned to exercise public authority, this thesis contends that approve or deny the application should be the juridical acts of private law. And the legal aid lawyers shall serve the legal aid matters under the assignment by the Chapter, with the restrict of public welfare, for the right of instituting legal proceedings. Through need not to perform the legal matters and proceed with judicial review, the guarantee state should still provide the statute in accordance with due organization and process of law, and burdens with the ultimate duty of guarantee the judicial correctness. Consequently, the state shall scheme substitute access to the judicial proceeding, or remedy for judicial review.
3.Case of appeal: With classified research on the general duties and particular duties of lawyers, this thesis discerns there are no conflicts. And the particular duties of the legal aid lawyers should be the especially intensive application in the legal aid system. By discussing with the case of complaints, this thesis regards there i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perative legal aid lawyers' duties--loyalty, avoidance and disclosure--and the legal aid recipients' effective aid reception. For the sake of providing appropriate Legal Aid services, the Legal Aid system shall establish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of national regulation and social self-regulation which ties in with the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like regular, reliable assessment and appeal of legal aid lawyers.
Keywords:Legal Aid, Judicial Mission, Privatization, Guarantee State, Lawyer's Ethics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1.Astrid Steinkruas著,黃耀宗譯(2011),《德國律師職業規則與民事責任》,新學林出版,2011年11月初版。
2.Brian Kennedy著,郭乃嘉譯(2005),《美國法律倫理》,商周出版,2005年7月初版。
3.Eberhand Schmidt-Aßmann著,林明鏘、陳英鈐、許春鎮等譯(2009),《行政法總論作為秩序理念─行政法體系建構的基礎與任務》,元照出版,2009年10月初版。
4.Richard A. Posner著,唐豫民譯(1989),《法律之經濟分析》,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7月二版。
5.王進喜(2008),《法律倫理的50堂課:美國律師職業行為規範與實務》,五南出版,2008年2月初版。
6.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1),《律師倫理規範逐條釋義》,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出版,2011年9月初版。
7.尤伯祥等著(2011),台北律師公會編,《法律倫理》,五南出版,2011年5月初版。
8.古嘉諄等著(2009),《法律倫理學》,新學林出版,2009年6月初版。
9.李惠宗(1999),《權力分立與基本權保障》,韋伯出版,1999年3月初版。
10.李惠宗(2013),《行政法要義》,元照出版,2013年8月六版。
11.李建良等(1999),《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八)》,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1999年6月初版。
12.李震山(2012),《行政法導論》,三民書局,2012年4月9版2刷。
13.邱聯恭(1993),《司法之現代化與程序法》,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1993年4月。
14.吳庚(2001),《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出版,2001年8月增訂7版。
15.沈宜生(2007),《法律扶助制度之研究─以英國法律扶助制度為本》,元照出版,2007年6月初版。
16.林淑馨(2013),《檢證:民營化、公私協力與PFI》,巨流圖書,2013年12月初版。
17.姜世明(2004),《律師民事責任論》,元照出版,2004年4月初版。
18.姜世明(2008),《律師倫理法》,新學林出版,2008年10月初版。
19.姜世明(2014),《民事訴訟法(上冊)》,新學林出版,2014年9月三版。
20.姜世明(2015),《法律倫理學》,元照出版,2015年8月四版。
21.許育典(2011),《憲法》,元照出版,2011年9月五版。
22.翁岳生(1994),《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元照出版,1994年6月初版。
23.陳敏(2011),《行政法總論》,自版,2011年9月七版。
24.陳淑芳(2011),《權力劃分與權限歸屬》,元照出版,2011年8月初版。
25.陳新民(2008),《憲法導論》,新學林出版,2008年10月6版。
26.陳新民(2015),《憲法學釋論》,三民書局,2015年5月八版。
27.陳為祥等著(2014),《第三屆台灣法律扶助論壇會議手冊》,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編,2014年5月。
28.陳愛娥(2006),〈行政組織〉,《行政法入門》,元照出版,2006年1月。
29.孫森焱(2006),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書局,2006年1月。
30.程明修(2005),《行政法之行為與法律關係理論》,作者自版,2005年10月二版。
31.黃錦堂(2005),《行政組織法論》,翰蘆出版,2005年5月初版。
32.黃錦堂著,翁岳生編(2006),〈行政組織法之基本問題〉,《行政法(上)》,元照出版,2006年10月。
33.森際康友編著(2011),劉志鵬、李純如等譯,《法曹倫理》,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新學林出版,2011年11月初版。
34.董保城(2007),〈台灣行政組織變革之發展與法制面之挑戰〉,《國家賠償與徵收補償公共任務與行政組織》,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2007年7月初版。
35.詹鎮榮(2005),《民營化法與管制革新》,元照出版,2005年9月。
36.葉百修(2012),《國家賠償法之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2012年9月4版。
37.賴恆盈(2003),《行政法律關係之研究─行政法學方法論評析》,元照出版,2003年1月初版。
38.謝哲勝等(2007),《法律經濟學》,五南圖書,2007年5月初版。
39.謝榮堂(2008),《社會法治國基礎問題與權利救濟》,元照出版,2008年11月初版。
40.劉承愚等著(2002),《財團法人監督法制之研究》,翰蘆圖書,2002年初版。
(二)學位論文
1.許登科(2008),《德國擔保國家理論為基礎之公私協力(ÖPP)法制─對我國促參法之啟示》,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6月。
2.趙相文(2005),《行業自治作為我國行政任務民營化之方法─以證券市場自律機制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7月。
3.王曰諾(2005),《論警察公權力措施之權利保護》,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4.宋健弘(1999),《訴訟權之研究-以行政救濟制度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月。
5.李翱羽(2010),《行政法上自我管制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7月。
6.李佩芳(2014),《公辦民營非營利組織經營策略分析之研究-以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6月。
7.金克威(2011),《法律扶助制度下強制辯護案件之研究與展望》,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文教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8.柯士斌(2007),《台灣律師制度管理法制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9.周 峻(2002),《由權力分立原則論我國司法懲戒與行政懲處之界限》,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10.高全國(2002),《預算民主統制之研究─以立法院預算審議之界限與效力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11.黃帝穎(2010),《論大學之國家賠償責任─以法律關係之探討為中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0月。
12.許照生(2015),《促參法徵求民間參與階段之程序保障─以案件申請人之法律地位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6月。
13.陳一誠(2011),《我國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組織及運作之研究─從落實訴訟權之觀點談起─》,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14.陳素綾(2009),《法律扶助制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15.陳瑋博(2012),《專門職業做為經濟行政管制之對象─以法律服務市場上之競爭機制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16.陳緯慶(2013),《我國法律扶助法對律師工作自由權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6月。
17.鄭捷(2012),《警詢階段辯護人辯護權範圍與實踐之研究─以法律扶助基金會檢警第一次偵訊律師陪同到場專案為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18.蔡志方(1981),《法治國家中司法之任務》,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6月。
19.蔡易珍(2007),《法律扶助中律師責任之研究》,玄奘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20.廖子涵(2011),《武器平等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上之適用》,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21.賴靜瑜(2006),《司法院與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22.劉宜中(2010),《公益勸募條例實施對於非營利組織募款造成之影響》,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23.劉明潔(2013),《律師於資本市場之角色與功能》,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24.藍雅清(2002),《律師民事責任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三)研究報告
1.陳惠馨(1995),《財團法人監督問題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5年9月一版。
2.詹鎮榮(2012),《國家擔保責任之理論與實踐──以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為中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12年10月。
3.謝慶輝、李伸一等(2003),《法律扶助制度及執行成效專案調查研究報告彙編》,監察院編印(司-九一-二),2003年1月。
(四)期刊及專書論文
1.Prof. Dr. Dr. h. c. mult Klaus Stern著,蔡宗珍譯,〈基本權保護義務之功能─法學上的一大發現〉,《月旦法學雜誌》第175期,2009年12月。
2.王兆鵬(2006),〈貫徹平等與實質之辯護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137期,2006年10月。
3.王惠光(2011),〈我國律師倫理規範真實義務的界線〉《月旦法學教室》第106期,2011年8月。
4.王偉霖、李念祖(2007),〈律師利益衝突的迴避義務〉,《法令月刊》第58卷第10期,2007年10月。
5.王毓正(2004),〈論國家環境保護任務之私化〉,《月旦法學雜誌》第104期,2004年1月。
6.宋皇志(2011),〈律師盡責義務與專業性〉,《法律倫理》,台北律師公會主編,2011年5月初版。
7.李秉宏(2015),〈簡析新修正法律扶助法〉,《法扶會訊》第48期,2015年9月。
8.李建良(2003),〈基本權利的理念變遷與功能體系 從耶林內克「身分理論」談起(下)〉,《憲政時代》29卷2期。
9.李建良(2006),〈行政法:第十講 依法行政原則─法律保留原則〉,《月旦法學教室》第49期,2006年11月。
10.法律事件工作室(2012),〈法律扶助制度〉,《台灣法學雜誌》第207期,2012年9月。
11.林明鏘(2006),〈ETC判決與公益原則─評台北高行政法院九十四年度訴字第五七二號判決及九十四年度停字第一二二號裁定〉,《月旦法學雜誌》第134期,2006年7月。
12.林春榮(2016),〈法律扶助法之再修正〉,《全國律師》第20卷第5期,2016年5月。
13.吳志光(2002),〈德國法律扶助制度之簡介〉,《全國律師》第3卷第6期,2002年6月。
14.吳志光(2007),〈律師之懲戒-律師自律自治之試金石〉,《法律倫理核心價值探討》,新學林出版,2007年7月1版。
15.吳景芳(2012),〈台灣的法律扶助制度〉,《軍法專刊》第58卷第3期,2012年6月。
16.吳光陸述,陳婉箐撰(2016),〈律師懲戒機制 保障受扶助人權益〉,《在野法潮》第29期,2015年5月。
17.姜世明(1998),〈德國律師契約之研究〉,《法令月刊》第49卷第1期,1998年1月。
18.姜世明(2011),〈律師倫理及律師民事責任之規制交錯〉,《月旦法學雜誌》第196期,2011年9月。
19.姜世明(2014),〈強制執行法基礎講座:第一講 執行名義(一)〉,《月旦法學教室》第140期,2014年6月。
20.姜世明(2014),〈強制執行法基礎講座:第一講 執行名義(二)〉,《月旦法學教室》第145期,2014年11月。
21.紀亙彥(2016),〈法律扶助法修正後的幾個問題〉,《全國律師》第20卷第5期,2016年5月。
22.許宗力(2002),〈論行政任務的民營化〉,《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2002年7月。
23.許宗力(2002),〈基本權利:第二講—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第2期,2002年12月。
24.許宗力(2003),〈基本權利:第六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上)〉,《月旦法學教室》第11期,2003年9月。
25.許登科(2011),〈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制中民間機構之法律地位--以解析最高法院99年度臺上字第4920 號刑事判決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3期,2011年04月。
26.許登科、許照生(2015),〈促參法之締約程序法律關係中申請人的地位與權利保障〉,《東吳法律學報》第27卷第1期,2015年7月。
27.陳文靜(2004),〈法律扶助之運用〉,《律師雜誌》第300期,2004年9月。
28.陳英淙(2011),〈由法治國概念探討憲法法治國原則之內涵〉,《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21期,2011年10月。
29.陳信安(2015),〈論德國行政法上之納用私人(Indienstnahme)〉,《月旦法學雜誌》第237期,2015年2月。
30.陳愛娥(2003),〈國家角色變遷下的行政任務〉,《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1月。
31.陳聰富(2014),〈民法總則講座:第四講 法人的意義、種類與能力〉,《月旦法學教室》第139期,2014年5月。
32.孫迺翊(2010),〈社會福利服務契約法制初探〉,《月旦法學雜誌》第177期,2010年1月。
33.郭怡青(2007),〈對現代型貧窮問題的省思:從受法律扶助基金會扶助者的資力談起〉,《律師雜誌》第337期,2007年10月。
34.郭銘禮述,陳婉箐撰(2016),〈法扶落實基本人權 促進公平公正審判〉,《在野法潮》第29期,2015年5月。
35.程明修(2002),〈私人履行行政任務時的法律地位〉,《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9期,2002年10月。
36.程明修(2004),〈憲法基本原則:第二講—民主國原則(一)〉,《月旦法學教室》第18期,2004年4月。
37.程明修(2002),〈行政私法〉,《月旦法學教室》創刊號,2002年11月。張文郁(2000),〈社會弱勢者訴訟權之保障〉,《輔仁法學》第20期,2000年12月。
38.張文郁(2011),〈國家考試事務委託其他機關、團體辦理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全球化下之管制行政法》,元照出版,2011年5月初版。
39.張哲源(2004),〈律師工作權(職業自由)之限制—法律扶助工作為律師之義務抑或權利?〉,《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0期,2004年6月。
40.張桐銳(2005),〈行政法與合作國家〉,《月旦法學雜誌》第121 期,2005 年6 月。
41.張桐銳(2014),〈社會補貼與就業服務─兼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一○○年度簡字第五號判決〉,《成大法學》第27期,2014年6月。
42.張錕盛(2001),〈行政行為之法律形式在補貼法上的地位〉,《月旦法學雜誌》第75期,2001年8月。
43.張錕盛(2005),〈行政法學另一種典範之期待:法律關係理論〉,《月旦法學雜誌》第121期,2005年6月。
44.張錕盛(2011),〈真的從權力關係走向法律關係〉,《憲政時代》第37卷第2期,2011年10月。
45.詹鎮榮(2003),〈國家任務〉,《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1月。
46.詹鎮榮(2003),〈論民營化類型中之公私協力〉,《月旦法學雜誌》第102期,2003年11月。
47.詹鎮榮(2004),〈德國法中「社會自我管制」機制初探〉,《政大法學評論》第78期,2004年4月。
48.詹鎮榮(2006),〈憲法基本原則:第五講—社會國原則起源、內涵及規範效力〉,《月旦法學教室》第41期,2006年3月。
49.詹鎮榮(2006),〈憲法基本原則:第六講—社會國原則──責任主體、類型及界限〉,《月旦法學教室》第42期,2006年4月。
50.詹鎮榮(2014),〈國家擔保責任之實踐與檢討─以我國行政法院之公私協力相關裁判為觀察〉,《台灣行政法學會研討會論文集【2014】:現代行政之正當法律程序/公私協力與行政合作法制》,元照出版,2014年12月初版。
51.鄭文龍(1999),〈法律扶助之現況與展望〉,《全國律師》第3卷第6期,1999年6月。
52.鄭文龍(2002),〈律師的社會使命─以法律扶助法草案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83期,2002年4月。
53.鄭文龍(2004),〈法律扶助法之簡介〉,《律師雜誌》第300期,2004年9月。
54.蔡志方(1991),〈從司法的現代化論我國憲法關於司法制度的改革方向〉,《律師通訊》第139期,1991年4月。
55.蔡志揚(2004),〈法律扶助法之立法與制度抉擇〉,《律師雜誌》第300期9月號,2004年9月。
56.蔡維音(2009),〈低收入戶認定之需求審查〉,《興大法學》5期,2009年5月。
57.劉文仕(2005),〈用扶助弱勢來建構「公道社會」的希望工程〉,《法律扶助》第7期,2005年7月。
58.劉初枝(1987),〈權利保護必要─訴訟法之一基本概念〉,《法學叢刊》第32卷第1期,1987年1月。
59.劉宏恩(2014),〈律師我要怎麼付你錢?律師酬金的倫理規範〉,《月旦法學教室》第145期,2014年11月。
60.劉宏恩(2015),〈把你的案件寫進我的回憶錄?律師的保密義務〉,《月旦法學教室》第151期,2015年5月。
61.劉繼蔚、梁家贏述,陳婉箐撰(2016),〈誰是法律上的弱勢? 探討法扶公益精神〉,《在野法潮》第29期,2015年5月。
62.魏大喨(2015),〈法律扶助律師酬金求償差別待遇之合憲性解釋─最高法院100年度第1次民事庭會議決議評釋(上)〉,《司法週刊》第1774期,2015年11月。
63.魏大喨(2015),〈法律扶助律師酬金求償差別待遇之合憲性解釋─最高法院100年度第1次民事庭會議決議評釋(下)〉,《司法週刊》第1775期,2015年11月。
64.謝幸伶(2014),〈法律扶助合理監督機制與資金來源〉,《第三屆台灣法律扶助論壇會議手冊》,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編印,2014年5月。
65.藍婉今(2007),〈法律扶助基金會成立三年軌跡:法律扶助制度簡介─國內篇〉,《律師雜誌》第337期,2007年10月。
66.蘇宜士(2012),〈放寬無資力認定標準擴大扶助範圍〉,《法律扶助》第35期,2012年2月。
67.顧立雄、劉豐州(2008),〈刑事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受辯護人協助的權利〉,《律師與人權》,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出版,2008年9月初版。
68.顧立雄、周廷翰(2010),〈律師倫理規範之規範性與實效性─從法易通事件談起〉,《萬國法律》第174期,2010年12月。
二、外文文獻
(一)英文部分
1.Moorhead, Richard (2010). Lawyers and other legal service providers. In Peter Cane & Herbert M. Kritzer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mpirical Legal Resear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日文部分
1.山田洋(2013),《リスクと協働の行政法》,信山社,2013年7月初版。
2.太田勝造等(2012),《司法アクセスの理念と現状: 法律扶助の法理・弁護士倫理・司法制度改革》,三和書籍,2012年12月初版。
3.平野龍一(1997),《刑事訴訟法》,有斐閣出版,1997年初版第61刷。
4.本林徹、寺井一宏等編(2008),《市民と司法の架け橋を目指して : 法テラスのスタッフ弁護士》,日本評論社,2008年6月初版。
5.加藤智章等編集(2009),《新版 社会保障・社会福祉判例大系:第1卷 憲法と社会保障制度》,旬報社,2009年8月初版。
6.司法アクセス学会編集委員会編(2012),《司法アクセスの理念と現状: 法律扶助の法理・弁護士倫理・司法制度改革》,三和書籍,2012年12月初版。
7.寺井一弘(2011),《法テラスの誕生と未来》,日本評論社,2011年11月初版。
8.法律扶助協会(2007),《市民と司法―総合法律支援の意義と課題》,法律扶助協会,2007年1月初版。
9.宮沢節夫、熊谷尚之、司法制度懇話会編(1998),《21世紀司法への提言》,日本評論社,1998年11月初版。
10.鈴木茂嗣(1999),《刑事訴訟法[改訂版]》,青林書院出版,1999年改訂版。
11.福井厚(2009),《刑事訴訟法[第6版]》,有斐閣出版,2009年第6版。
12.福家俊朗(2010),《現代行政の公共性と法─行政の法的存在理由》,日本評論社,2010年7月初版。
三、網路資料
1.The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網址http://www.americanbar.org/groups/professional_responsibility/publications/model_rules_of_professional_conduct/rule_6_1_voluntary_pro_bono_publico_service.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6.06.25。
2.立法院國會圖書館,〈法律扶助法:日本、西班牙、美國、德國〉,網址http://npl.ly.gov.tw/do/www/billIntroductionContent?id=10,最後瀏覽日期:2016.05.03。
3.立法院公報第104卷第54期院會紀錄第263頁至第268頁,網址:http://lis.ly.gov.tw/lgcgi/lypdftxt?10405408;0253;0439,最後瀏覽日期:105.05.29。
4.台灣法律網網頁,陳怡如教授,〈法學入門(十三):訴訟救助與法律扶助案例篇〉,網址: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area=free_browse&parent_path=,1,1648,&job_id=132820&article_category_id=1174&article_id=66498,最後瀏覽日期:2015.7.16。
5.日本國駐華大使館,網址http://www.cn.emb-japan.go.jp/fpolicy/kenpo.htm。最後瀏覽日期:2016.05.15。
6.日本司法支援センター,網址http://www.houterasu.or.jp/houterasu_gaiyou/mokuteki_gyoumu/index.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6.06.25。
7.司法院網站/業務宣導/刑事訴訟/義務辯護專區,網址:http://www.judicial.gov.tw/work/work02/work02-30.asp。最後瀏覽日期:2016.03.05。
8.美國在台協會,網址:http://www.ait.org.tw/zh/the-bill-of-rights.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6.05.15。
9.吳東牧(2013),〈濟弱扶傾「高門檻」 民間籲修法律扶助法〉,公視新聞議題中心,網址:http://pnn.pts.org.tw/main/2013/11/16/%E6%BF%9F%E5%BC%B1%E6%89%B6%E5%82%BE%E3%80%8C%E9%AB%98%E9%96%80%E6%AA%BB%E3%80%8D-%E6%B0%91%E9%96%93%E7%B1%B2%E4%BF%AE%E6%B3%95%E5%BE%8B%E6%89%B6%E5%8A%A9%E6%B3%95/,最後瀏覽日期:2016.05.29。
10.苦勞網,【會後新聞稿】請問司法院:不辦事的法扶董事,還要連任嗎?要求全面改選法扶董事。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1545,最後瀏覽日期:2015.06.05。
11.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網頁。網址:http://www.laf.org.tw/,最後瀏覽日期:201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