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韓世偉 Han, Shih-Wei |
|---|---|
| 論文名稱: |
先秦將道研究 A study of Generalship in Ancient China(770B.C.~221B.C) |
| 指導教授: |
王健文
Wang, Chien-W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9 |
| 中文關鍵詞: | 將軍 、將道 、軍禮 、詭詐 、為將之忌 |
| 外文關鍵詞: | General, Generalship, the Military Etiquette, Stratagem, Shortcoming of Being a General |
| 相關次數: | 點閱:88 下載:2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凡勝,三軍一人勝。」將者,統帥軍隊馳騁沙場,肩負士卒生死與國家興亡的靈魂人物,戰爭中奪取勝利的關鍵;其地位既是如此重要,素質高低不容等閒視之。成為將領的基本要件,就是所謂的「將道」。
對於先秦時期的將領而言,從早期的軍政合一,各諸侯國貴族不但是行政首長,同時身兼領軍之將,到晚期專業將領的出現,文武逐漸分途;將道的內涵亦有一定程度的轉變。
春秋時代的禮是道德和行為的規範,「軍禮」對將道有著深刻的影響;然而,為應付日趨複雜的戰事,逐漸從遵循「軍禮」過渡到「詭詐」的思維。隨著諸侯國間的爭霸兼併戰爭愈演愈烈,進入了戰國時代後,戰爭規模擴大,持續的時間也長。將道逐漸脫離春秋前期以「軍禮」為行動主軸的作戰思維。「將道」接續孫武「兵者詭道」的精神,進而演變成專注於以權謀與形勢為立論基礎以為因應。
歷代兵書對於「將道」的討論不曾止歇,本文嘗試以先秦著名兵書《司馬法》、《孫子》、《吳子》以及《尉繚子》等著作做為討論的依據;此外,諸子亦多有議論,本文也略作旁徴。由此可知,「將道」的討論是自古而今關注的課題。
本文意欲探討:先秦時期從唯有貴族可以從軍領兵,到統帥軍隊之權力下放到軍旅出身之專業之士其演變過程;以及此階段自「軍禮」到「詭詐」的過程中,「將道」意涵的轉變。著眼於將領的戰爭觀、政治上的角色、將領與君王、士卒間的互動;將領應具備的修養與要求,此可視之為「將道」的核心;為將者應避免之心態與作為等議題,進行對「將道」的研究。
A general is a key person who leads his/her soldiers to win the victory in the war field.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it is said that “in order to win the war, the nation needs rather outstanding general leadership than troops.” General is always responsible for the extinction or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 and his/her warriors’ lives as well. What is at stake is not the core role of a general plays in protecting the nation, rath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tstanding general leadership, which is recognized as the “Generalship” in the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Pre-Qin dynasty, feudal lords and the aristocracy were not only chief executives in their vassal states, but they also played the role of general. Not until later period of Qin dynasty, did general become a profession. And since then, the imperial bureaucracies have been divided into the two different systems: civil and military services. The idea of the Generalship has also been transform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In the Spring-Autumn (Pre-Qin) Period of China, “etiquette” indicated norms of ethics and behaviors; understandably the idea of “military etiquette” influenced deeply the idea of the Generalship. However, the idea of “military etiquette” had been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stratagem” due to the complicated situations in the battlefield. As the expanded scale and prolonged time of the vassal war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idea of “etiquette of military” practiced in the period of Spring-Autumn was no long applicable to military strategies on the battlefield, and the Strategist Sun Wu’s conceptions of “deception” developed instea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ne may observe that conspiracies and strategies were highlighted.
In the past dynasties, discussions in regard to military strategy were not rare, they appeared in such books as “Sima Rangju Art of War,” “Sun Tzu Art of War,” “Wu Qi Art of War” and “Wei Liao Zi Art of War.”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idea of the Generalship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particularly from Pre-Qin dynasty to the later period, with emphasis on its transforming process.
(一)傳統文獻
(周)管子撰,(唐)房玄齡注,《管子》,台北:台灣商務,1967,台二版。
(漢)司馬遷著,《史記》,根據清同治年間金陵書局刻本,收入《中國學術名著》史學類,台北:大申書局,1979。
(漢)班固著,《漢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並附編二種》,收入《中國學術類編》,台北:鼎文書局,1984。
(漢)劉向,《戰國策》上下冊,台北:里仁書局,1990。
(漢)劉向,《說苑》,收入《百子全書》,儒家類,台北:黎明文化,1996。
(漢)劉安,《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1989。
(漢)趙曄,《吳越春秋》,台北:臺灣古籍出版,1996。
(漢)鄭玄注,《周禮》,台北:台灣商務,1967,台二版。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台北:廣文,1971。
(魏)魏武帝等註,《孫子集註》,台北:東大,2006,初版。
(晉)陳壽,(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收入《中國學術類編》,台北:鼎文書局,1977。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收入《通志堂經解》,台北:大通,1970。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台北:中華,1981。
(宋)曾公亮,《武經總要》,收入《文淵閣四庫叢書》子部,兵家類,第241冊,北京:商務,2005。
(宋)鄭友賢,《孫子遺說》,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戴少望,《將鑒論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30冊,兵家類,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商務,1987。
(明)王陽明,《評五經七書》,收入南懷瑾主編,《正統謀略學彙編》,第十六冊,台北:老古出版社,1978。
(明)何汝賓,《兵錄》,明崇禎刻本,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第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黃道周著,《廣名將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成都:巴蜀出版,1995。
(清)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兵書類,第241冊,北京:商務,2005。
(清)梁章鉅,《稱謂錄》,揚州:廣陵書社,2003。
(清)章學誠著;王重民通解,《校讐通義通解》,上海:上海古籍,2009。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第一版。
(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文史哲,1979。
(清)顧炎武;(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湖南:岳麓,1994。
王治壽、陳華元、陳啟天,《孫子十家註》,上海市:上海書店,1996。
李宗侗註譯,《春秋左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吳仁傑注譯,《新譯孫子讀本》,台北:三民,1996。
武經七書鑑賞編委會,《武經七書鑑賞》,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發行,2002,第一版。
陳柱選註,《老子》,台北:台灣商務,1982。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5。
梁啟雄,《荀子簡釋》,台北:木鐸,1983。
張覺譯注,《商君書》,台北:臺灣古籍出版,1997。
張金泉注譯,《新譯尉繚子》,台北:三民,1996。
黃永堂譯注,《國語》,台北:臺灣古籍出版,1997。
傅紹傑註譯,《吳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87,修訂二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三版。
鄔錫非注譯,《新譯李衛公問對》,台北:三民,1996。
劉春生譯注,《尉繚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1996。
劉仲平註釋,《司馬法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91,修訂二版。
蔣南華、羅書勤、楊寒清譯注,《荀子》,台北:臺灣古籍出版,1996。
(日)竹添光鴻,《左傳會箋》,成都:巴蜀書社,2008。
(二)專書
王健文,《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後二十年》,台北:三民,2001,初版。
王健文主編,《政治與權力》,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2005。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編,《中國歷代戰爭年表》上下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
王曉衛,劉昭祥著,《軍制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初版。
史仲文、胡曉林編,陳恩林著,《百卷本中國全史叢書:中國春秋戰國軍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一版。
李桂生,《諸子文化與先秦兵家》,長沙:岳麓書社,2009。
李浴日,《孫子兵法之綜合研究》,台北:河洛圖書,1975。
李震,《中國軍事教育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
李訓詳,《先秦的兵家》,台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出版,1991。
李興斌、黃樸民,《孫武與孫子兵法》,濟南:山東文藝,2004,初版。
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歷史文明:春秋史與春秋文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第一版。
杜正勝,《歷史的再生》,台北:社會大學,1989。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1990,初版。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1979初版,2008,初版第六刷。
吳如嵩主編,《孫子兵法解說》,北京:金盾出版,1994。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台北:木鐸,1983。
河洛圖書出版社編,《竹簡兵法》,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金基洞,《中國歷代兵法家軍事思想》,台北:幼獅,1987。
金德建,《古籍叢考》,台北:中華書局,1967。
周聲夏,《中國古戰史研究》,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3。
姚秀彥,《先秦史》,台北:三民,1990,五版。
柳玲,《中國古代兵書》,台北:臺灣商務,1994。
姜國柱,《中國軍事思想簡史》,北京:新世界,2006。
孫永都,孟昭星著,《中國歷代職官知識手冊》,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初版。
徐培根、魏汝霖,《孫臏兵法註釋》,台北:黎明,1977,五版。
徐勇主編,《先秦兵書通解》,天津市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第一版。
徐勇著,《兵家文化面面觀》,山東:齊魯書社,2005,第二版。
陳啟天,《孫子兵法校釋》,台北:中華書局,1953。
陳恩林,《先秦軍事制度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第一版。
陳恩林,《中國春秋戰國軍事史》,北京:人民出版發行,1994。
陳高華、錢海皓總主編,王曉衛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兵役制度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第一版。
陳高華、錢海皓總主編,李新達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武官制度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第一版。
陳高華、錢海皓總主編,劉昭祥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組織體制編制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第一版。
陳國慶編,《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陳繼康編,《中國軍事史:中國歷代軍事制度》,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第一版。
陳福成,《孫子實戰經驗研究》,台北:黎明文化,2003,初版。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台北:允晨,2006,初版。
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台北:明文,1985。
張文儒,《中國兵學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張文儒,《中華兵學的魅力—中國兵學文化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張高評,《左傳之武略》,高雄:麗文文化,1994。
張清常,王延棟,《戰國策箋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許倬雲,《求古集》,台北:聯經,1984。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1984。
許保林,《中國兵書通覽》,北京:解放軍出版社出版,1990,第一版。
童書業著;童教英校訂,《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童書業著;童教英校訂,《春秋史》,北京:中華,2006,初版。
童書業著;童教英校訂,《春秋史料集》,北京:中華,2008,初版。
鈕先鍾,《孫子三論:從古兵法到新戰略》,台北:麥田出版,1996。
勞榦,《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台北:聯經,2006。
楊勝勇,《中國遠古暨三代軍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第一版。
楊寬,《西周史》,台北:台灣商務,1999。
楊寬,《戰國史》,台北:谷風出版,1986,增訂版。
楊志玫,《中國古代官制講座》,台北:萬卷樓,1997,初版。
雷海宗,《中國的文化與中國的兵》,台北:里仁,1984。
解文超,《先秦兵書研究》,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一版。
赫治清、王曉衛,《中國兵制史》,台北:文津,1997。
劉伯驥,《春秋會盟政治》,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7,再版。
劉洪濤,《中國古代士兵生活與爭戰》,北京:商務,1995,初版。
鄭定國,《周禮夏官的軍禮思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初版。
鄭良樹,《竹簡帛書論文集》,北京:中華,1982。
鄭良樹,《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發行,2001。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3刷。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商務,2003,第三版。
謝保成,《官制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初版。
羅獨修,《先秦兵家思想探源:以孫武、孫臏、尉繚為例》,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羅獨修,《先秦勢治思想探微》,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台北:台灣商務,1980,台二版。
霍布斯(Thomas Hobbes)著;朱敏章譯,《利維坦》(Leviathan),台北:商務,2005。
(三)期刊論文
呂昕,〈《孫子》與《尉繚子》的將帥觀比較〉,《科教文匯》,2006年12期,合肥市:科教文匯雜誌社,頁237-238。
李元鵬,〈《孫子兵法》的仁本觀--兼與《司馬法》比較〉,《濱州學院學報》,第23卷05期,濱州市:濱州學院,2007年,頁49-52。
李訓詳,〈納兵入禮—中國古代軍禮的形成〉,帝國之禮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教育大學,2009年1月。
李桂生,〈先秦兵家流派初探〉,《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01期,長春市:吉林省社會科學院,頁130-133。
李如龍,〈決策中的「 勢 」略〉,《領導文萃》,2005年12期,福州市: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省領導科學研究會,頁61-63。
李震,〈殷周文武合一教育〉,《戰史會刊》,第12 期,台北:中華戰略學會,1981年12月,第197頁。
周少川,〈兵書亦史也〉,《史學史研究》,1995年04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頁57-64。
林啟屏,〈擴大徵兵與東周世局的變化〉,《暨大學報》,第2卷第1期,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998年3月,頁13-32、323。
徐勇,〈孫子兵法與中國原典兵書研究〉,《濱州學院學報》,2005年05期,濱州市:濱州學院,頁68-76。
徐勇,〈《吳子》的成書、著錄及其軍事思想〉,《軍事歷史研究》,2001年03期,上海:上海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頁146-152。
張世超,〈《吳子》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06期,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頁24-26。
許倬雲,〈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3年,頁559-587。
陳嘉琦,〈春秋戰爭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42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8年,頁1-135。
黃樸民;馬丁,〈對先秦「文武分職」的再考察〉,《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頁138-142。
黃樸民,〈從以禮為固到兵以詐立-對春秋時期戰爭觀念與作戰方式的考察〉,《學術月刊》,2003年12期,上海: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頁82-90。
黃樸民,〈兵家亞聖,制勝金鍵《吳子兵法》略議〉,《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年05期,紹興市:紹興文理學院,頁48-53。
勞榦,〈戰國時代的戰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院,1966年6月,頁801-828。
鄭曉時,〈春秋時期的政軍關係〉,《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6卷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1994年6月,頁167-198。
戰學成;李世蓮;張志超,〈軍禮與《詩經》戰爭詩〉,《現代語文》,2009卷16期,山東:曲阜師範大學,2009年6月,頁11-12。
(四)學位論文
羅獨修,《先秦兵家思想探源—以孫武、孫臏、尉繚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9。
李訓詳,《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語古代陣法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博士論文,1999。
解文超,《先秦兵書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