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蔡瑋展 Tasi, Wei-Chan |
|---|---|
| 論文名稱: |
吸附在Si(111)(7x7)表面之SF6分子的光電子譜研究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Studies of SF6 Molecules Adsorbed on Si(111)(7x7) Surface |
| 指導教授: |
溫清榕
Wen, Ching-Ro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理學院 - 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68 |
| 中文關鍵詞: | 表面 、光電子譜 |
| 外文關鍵詞: | SF6,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
| 相關次數: | 點閱:44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們研究了以SF6氣體分子在30K的溫度下吸附在Si(111)(7x7)表面的光電子譜研究。在注入量為1.4X1014分子/平方公分的光電子譜中,顯示在束縛能為-16.0eV,-13.0eV,-11.7eV,-10.2eV,-8.9eV等地方有五個譜峰。此五個譜峰我們認為是來自於4t1u,1t2g,3eg,5t1u+1t2u,1t1g等五個分子軌道。由於分子軌道的與氣相的光電子譜相對能量位置相近,所以我們認為SF6分子是分子性的吸附在Si(111)(7x7)的表面上。並且我們發現到光解效應(photolysis)的存在,所以探討了光解的機制。SF6之脫附離子為F-,所以考慮了DD(dipolar dissociation)及DA(dissociative electron attachment)兩種脫附機制,由於在單層的光解效應不明顯,且30eV之光子並非是SF6分子直接激發的吸收能閾,所以在我們的實驗中DA是主要的脫附機制,而非是DD機制。而在隨樣品角度變化的光電子譜中,因為在不同的樣品角度時,光電子譜有不同的相對強度,所以我們認為SF6分子在單層吸附時有一方向性。故配合軌道電子雲的分佈,分析了在單層時SF6分子的方向性。而因為在隨分子注入量的光電子譜中所發現的譜峰位移,以及樣品表面態的譜峰以及Si價層的3s與3p的結構的存在。我們認為SF6分子是以島狀成長。
[1] 皮敦文,科儀新知第十六卷第二期,83.10,P.40。
[2] Stefan Hufner,〝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Springer-Verlag),P.242(1995)。
[3] Beiser, Arthur, “Concept of Modern Physic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p.60 and p.273(1987)。
[4] 王昭平,核能天地1995年四月號,p.27。
[5] Alvin Warren, Czanderna, “Methods of Surface Analysis” p.108(1975)。
[6] L. J. Richter, S. A. Buntin, D. S. King and R. R. Cavanaugh, Phys.
Rev. Letter 65, 1057 (1990)。
[7] S. R. Hatch, X.Y. Zhu, J. M. White and A. Campion, J. Chem. Phys.
92, 2681 (1990)。
[8] J. M. Gadzuk, L. J. Richter, S. A. Buntin, D. S. King and R. R.
Cavanaugh, Surface Sci. 235, 317 (1990)。
[9] E. P. Marsh, T. L. Gilton, W. Meier, M. R. Schneider and J. P. Cowin,
Phys. Rev. 61, 2725 (1990)。
[10] Z. Ying and W. Ho, Phys. Rev. Lett. 60, 57 (1988)。
[11] L. Sanche, J. Phys. B 23, 1597 (1990)。
[12] L. Siller, S. L. Bennett, M. A. MacDonald, R. A. Bennett, R. E.
Palmer and J. S. Foord, Phys. Rev. Lett. 76, 1960 (1996)。
[13] James W. Davenport, Phys. Rev. Lett. 36(16),945(1976)。
[14] R. J. Smith, J. Anderson, G. J. Lapeyre, Phys. Rev. Lett. 37(16),1081
(1976)。
[15] J. W. Davenport, J. Vac. Sci. Technol.15(2),433(1997)。
[16] 郭錦城,科儀新知第十六卷第二期,P.31 (1994)。
[17] 崔古鼎,物理雙月刊第二十卷第五期,P.607 (1994)。
[18] 同步輻射簡介,行政院同步輻射研究中心,1992.8。
[19] 陳慶曰,科儀新知第十六卷第二期,P.8 (1994)。
[20] A. Klekamp and E. Umbach, Surf. Sci.249,75(1991)。
[21] A. Klekamp and E. Umbach, Surf. Sci.271,555(1992)。
[22] A. Klekamp and E. Umbach, Surf. Sci.284,291(1993)。
[23] A. Klekamp and E. Umbach, J. Phys. (Condens.Matter),5,L67(1993)。
[24] A.Klekamp and E. Umbach, Chem.Phys.Lett.171,233(1990)。
[25] L. C. Lee, E. Phillips and D. L. Judge, J. Chem. Phys.673,1237(1977)。
[26] 陳正,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