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楊惠娥 Yang, Hui-Eo |
|---|---|
| 論文名稱: |
天主教在台灣中部之傳教 ─以羅厝教會為例 |
| 指導教授: |
陳梅卿
Chen, Mei-Ch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9 |
| 中文關鍵詞: | 羅厝教會 、天主教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6 下載:1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羅厝教會是天主教在1875年於中部彰化埔心鄉建立的第一個教會,在此之前,天主教在台灣傳教範圍侷限於北部(17世紀第一次來台傳教)、南部(18世紀再次來台傳教初期)。羅厝教會建立後,天主教隨即於1876年在台南與羅厝間的沙崙仔建立教會,1887年到和尚洲(今蘆洲)開教。因此,羅厝教會的建立,代表天主教在台灣中部第一個傳教據點有著重要意義。之後,羅厝教會陸續向周遭四處傳教,成為中部天主教各大教會的發源地。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於透過對羅厝教會建立與經營,信徒與非信徒相異處,以及羅厝教會與地方社會的關係,盡力還原其歷史圖像,梳理出羅厝教會的建立及其發展、變遷所代表的歷史意義。因此本文就教會本身、信徒、教會與地方社會三個角度著手研究羅厝教會,分別探討以聯繫出較為完整、全面性的羅厝教會歷史。本文章節架構安排,序論與結論之外,正文分為五章。在此前提下,先以宏觀的角度來瞭解天主教在台的傳教歷程後,再以微觀切入並剖析羅厝教會的建立與發展,之後就羅厝教會成員、組織與地方社會關係,分章進行陳述。
第一章追述天主教在台灣傳教之歷史過程,以台灣政治社會發展與變遷影響為入手,再依教會傳教之發展脈絡進行論述。第二章從羅厝地方、居民、信仰切入,以瞭解教會建立前羅厝狀態,緊接著釐清教會建立之過程,爾後論述羅厝教會建立後具體有形之發展與變遷情形。第三章從傳教分期人員、傳教組織、傳教組織依序進行論述,以建構出羅厝教會在各層面經營下的完整圖像。第四章信仰生活、生命禮儀討論天主教之於信徒的作用與信仰在信徒身上的展現,且探索信仰對信徒家族及其個人影響,並觀察信徒團體之形成與作用。第五章從社會服務角度出發,以羅厝教會曾辦理之社會服務工作,如孤兒院、儲蓄互助社等項目展開關係論述,並扼要分析羅厝教會對地方社會的影響。
最後歸納本文研究結論可得,作為天主教在台灣中部第一個教會的羅厝教會具有鄉村教會與台灣天主教發展之縮影特色。另外,羅厝教會在台灣天主教史之位置,因開辦第一間傳道學校、栽培第一位本省籍神父、成為台中教區朝聖地而佔有重要一席之地。
none
一、史料(依出版年遞減排列)
1.花松村編纂,《台灣鄉土續誌》第三冊,台北:中一出版社,1999年。
2.郭嘉雄,《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外事篇〉,南投:省文獻會,1998年。
3.曾慶國,《埔心鄉志》,彰化:埔心鄉公所,1993年。
4.瞿海源編纂,《重修台灣省通志》卷3,〈住民志宗教篇〉第一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5.李洵等主編,《清代全史》第三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6.吳漢彬、黃世祺主修,《彰化縣志人民志宗教篇》,彰化:彰縣政府,1990年。
7.周璽,《彰化縣志》,台北:大通,1984年。
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第五輯第四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
9.汪毅、張承棨編,《咸豐條約》,台北:文海,1974年。
10.賴熾昌主修,《彰化縣志稿 沿革志》,彰化:彰縣文獻會,1960年。
11.干能模等編,《中外條約彙編》,上海:商務,1936年。
12.黃清富藏,《涂敏正日記》,未刊稿。
二、口述訪談(依訪問時間遞減排列)
1.〈邱加瑜修女訪問記錄〉,2003年5月,未刊稿。
2.〈劉瑞淑老師訪問記錄〉,2003年5月,未刊稿。
3.〈劉聰智先生訪問記錄〉,2003年4月,未刊稿。
4.〈洪阿娟女傳道訪問記錄〉,2003年4月,未刊稿。
5.〈劉論修先生訪問記錄〉,2003年2月,未刊稿。
6.〈劉主順先生訪問記錄〉,2003年2月,未刊稿。
7.〈邱田先生訪問記錄〉,2002年10月,未刊稿。
8.〈邱天祚傳道訪問記錄〉,2002年3月,未刊稿。
9.〈黃淑媛老師訪問記錄〉,2002年1月,未刊稿。
10.〈黃清吉先生訪問記錄〉,2002年1月,未刊稿。
三、教會出版品(依出版年遞減排列)
1.天主教教務協進會編,《天主教教理》,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2002年。
2.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編譯,《台灣天主教手冊》,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2001年。
3.黃清富等編,《天主教台中教區羅厝耶穌聖名堂開教125週年紀念專刊 1875~2000》,彰化:羅厝天主堂,2000年。
4.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編譯,《台灣天主教手冊》,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99年。
5.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編,《神學辭典》,台北:光啟,1998年。
6.邱季卿主編,《天主教台中教區員林聖體堂開教百年紀念專刊1898~1998》,彰化:員林天主堂,1998年。
7.呂興昌主編,《台南市中山路聖母無染原罪聖堂開教130週年紀念特刊》,台南:聖母無染原罪堂,1996年。
8.吳達芸等著,《我揀選了妳》,台南:聞道,1995年。
9.蔡美香、吳秀玉合編,《台灣在俗道明會記念冊(二)-天主教台灣在俗道明會成立25週年紀念冊1970~1995年》,高雄:多明我,1994年。
10.玫瑰天主堂,《高雄主教座堂開教一百三十五週年紀念特刊》,高雄:玫瑰天主堂,1994年。
11.慈親樓編,《天主教慈親樓建立十週年紀念》,高雄:多明我,1993年。
12.江傳德,《天主教在台灣》,高雄:善導週刊社,1992年。
13.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天主教法典(拉丁文中文本)》,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92年。
14.趙一舟,《我們的慶節》,台北:見證月刊社,1992年。
15.Fr. Pablo Fernandez O. P. 黃德寬譯,《天主教在台開教記-道明會士的百年耕耘》,台北:光啟,1991年。
16.台中教區主教公署編印,《台中教區的開創與成長 台中教區成立25週年紀念》,台中:台中教區,1987年。
17.天主教台南教區編,《天主教台南教區的成長-台南教區成立二十五週年紀念》,台南:天主教台南教區,1986年。
18.主教團禮儀委員會編譯,《主日感恩祭典》(甲),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83年。
19.李善修,《天主教中國化之探討》,台中:光啟,1976年。
20.黃竹榻著,《台中教區天主教羅厝天主教會簡史》,彰化:羅厝天主堂,1975年。
21.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75年。
22.趙賓實主編,《中國天主教文化雜誌》第1期,台北:中國天主教文化協進會天主教文化雜誌社,1974年4月14日。
23.中華學術院,《天主教學術研究所學報見》第6期,台北:中華天主教學術研究所,1974年。
24.顧保鵠主編,《台灣天主教修會簡介》,台中:光啟,1968年。
25.中國天主教文化協進會編,《今日台灣天主教-天主教在台壹百拾年紀念》,台北:中國天主教文化協進會,1966年。
26.陳嘉陸譯,《天主教來台傳教壹百年簡史》,高雄:天主教道明會,1960年。
27.聖母軍總部訂,《聖母軍手冊》,上海:聖母軍天主教教務協進委員會,1949年。
28.鐸聲出版社,《鐸聲》月刊,台北:鐸聲出版社,1955年。
29.輔大神學院主編,《神學論集》,台北:光啟。
30.見證月刊社,《見證月刊》,台北:見證月刊社。
31.教友生活週刊社,《教友生活周刊》,台北:教友生活週刊社。
32.財團法人天主教會台中教區秘書處主編,《台中教區月誌》,台中:王愈榮主教發行。
四、專書(依出版年遞減排列)
1.漢大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編輯,《2001歷史建築百景專輯》,台北:文建會,2002年。
2.吳飛,《麥芒上的聖言-一個鄉村天主教群體中的信仰與生活》,台北:道風書社,2001年。
3.王順民,《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台北:洪葉文化,2001年。
4.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台北:貓頭鷹,2001年。
5.陳梅卿主編,《西方宗教在台灣大展圖錄》,台南市:南市文資協會,2000年。
6.謝大立,《謝緯和他的時代》,台南:人光,2000年。
7.蔡蔚群,《教案:清季台灣的傳教與外交》,台北:博揚文化,2000年。
8.王見川、李世偉合著,《臺灣媽祖廟閱覽》,北縣:博揚文化,2000年。
9.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劃,《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10.曾慶國,《彰化縣三山國王廟》,南投:省文獻會,1999年。
11.李天網,《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2.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1997年。
13.張勝彥等編,《台灣開發史》,台北蘆洲:空大,1996年。
14.鄭連明主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995年。
15.宋光宇,《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1995年。
16.宋光宇編,《台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17.陳秋坤,《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年。
18.鄭梓,《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灣現代史研究論集》,台北:新化圖書,1994年。
19.方豪,《台灣早期史綱》,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
20.林本炫,《台灣的政教衝突》,台北:稻香,1994年。
21.林本炫編譯,《宗教與社會變遷》,台北:巨流,1993年。
22.張綏,《中世紀基督教會史》,台北:淑馨,1993年。
23.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24.陳支平,《基督教與福建民間社會》,福建:廈門大學,1992年。
25.陳銀崑,《清季民教衝突的量化分析(1860-1899)》,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年。
26.穆啟蒙編著、陳百希.侯景文譯,《天主教史(卷四)》,台北:光啟,1990年。
27.林文慧,《清季福建教案之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1989年。
28.楊國樞、瞿海源主編,《變遷中的台灣社會第一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的分析(上冊)》,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88年。
29.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86年。
30.黃博怡,《台灣地區儲蓄互助社的發展與管理》,南投:基層金融出版社,1985年。
31.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 閩浙台地區,1860~1916》,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1982年。
32.涂氏族譜編輯委員會,《涂氏族譜》,彰化:新生,1978年。
33.賴永祥,《台灣史研究-初集》,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
34.白晉(Joachim Bouvet)著.馮作民譯,《清康乾兩帝與天主教傳教史》,台中:光啟,1966年。
35.林熊祥等著,《台灣文化論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
五、期刊論文(依發表年遞減排列)
1.陳梅卿,〈代打者-台灣神父 涂敏正-〉,《史苑》第63卷第2號,日本:立教大學史學會,2003年,頁110-123。
2.王順民,〈宗教關懷與社區服務的比較性論述:傳統鄉村型與現代都市型的對照〉,《社區發展季刊》第39期,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2001年。
3.王順民,〈戰後台灣宗教福利服務模式的探討-西方宗教與本土宗教的對比〉,《思與言》第36卷第2期,台北:思與言雜誌社,2001年。
4.古偉瀛,〈台灣天主教:史料與研究簡介〉,張珣、江燦騰合編,《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南天,2001年。
5.錢玲珠,〈歸根-天主教的生死觀與濱葬禮〉,《社區發展季刊》第96期,2001年。
6.張英陣,〈天主教在台灣的社會服務〉,《社區發展季刊》第89期,2000年。
7.傅朝卿,〈菁寮天主堂〉,《大地地理雜誌》第153期,台北:大地地理,2000年。
8.古偉瀛,〈十九世紀台灣天主教(1859-1895)-策略及發展〉,《台大歷史學報》22期,台北:台大,1998年12月。
9.李毓中,〈西班牙印度總檔案館所藏台灣史料目錄-附道明會在台傳教史書目〉,《台灣風物》48卷1期,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8年。
10.曾慶國,〈彰化縣福佬客〉,《客家雜誌》90期,1997年。
11.翁佳音,〈西班牙道明會在北台灣的宣教〉,《台灣教會公報》,2381期,1997年10月19日。
12.李玲玲,〈台灣天主教的社會服務〉,收錄於內政部編,《宗教論述專輯:社會服務篇》,台北:內政部,1995年。
13.孫鴻沂.林盈銘,〈儲蓄互助社在台灣發展初探〉《基層金融》27期,台北:基層金融研究訓練中心出版,1993年。
14.林美容,〈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期,1990年。
15.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研院民族所集刊》36期,1973年。
16.瞿海源,〈台灣地區天主教發展趨勢之研究〉,《中研院民族所集刊》51期,1982年。
六、學位論文(依發表年遞減排列)
1.林鼎盛,《儀式與意義:以台灣天主教羅厝堂區為例》,台北:台大人類所碩論,2003年。
2.陳莉婷,《從容教到禁教-清朝政府對天主教政策的轉變(1644~1820)》,台北:師大歷史所碩論,2000年。
3.楊嘉欽,《高雄前金天主教聚落研究》,台南:成大史研所碩論,1998年。
4.張瑞雲,《當代女性獨身教友奉獻與靈修的特質》,台北:輔大宗研所碩論,1997年。
5.張政章,《一九四五年以後台灣西部平原地區天主教教堂建築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建研所碩論,1991年。
6.溫順天,《瑪利諾會在華傳教簡史》,台大:歷史所碩論,1977年。
七、論文集(依出版年遞減排列)
1.古偉瀛,〈台灣天主教史上的里脇淺次郎與涂敏正〉,國史館主辦《二十世紀台灣歷史與人物學術討論會》抽印本,台北:國家圖書館,2001年10月。
2.古偉瀛,〈《四字經文》、本位化與台灣天主教〉,《第七屆中國天主教傳教史-中國教理講授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輔大,2001年。
3.輔大天主教史料研究中心、魯汶大學南懷仁文化協會主辦,《輔仁大學在台復校40週年系列活動第7屆中國天主教傳教史-中國教理講授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輔大,2001年9月。
4.陳方中,〈道明會與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方式與成果比較
研究〉,輔仁大學天主教史料研究中心主辦,《慶祝輔仁大學創校七十週年臺灣天主教二次開教一百四十年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天主教史料研究中心,1999年。
5.潘貝頎,〈高母羨與玫瑰省道明會傳教方法研探〉,《慶祝輔大創校70週年 台灣天主教第二次開教140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輔大,1999年。
6.林治平主編,《台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宇宙光,1998年。
7.中國主教團主辦,〈紀念6位國籍主教祝聖70週年我國建立聖統制50週年暨田公耕莘晉陞樞機50週年學術研討會第2梯次〉會議手冊,台北:輔大,1997年。
8.呂實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存藏有關台灣資料介紹與分析〉,國學文獻館主編,《台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台北:聯經,1996年。
9.李志剛,《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文化論文集(二)》,台北:宇宙光,1993年。
10.張隆順,〈我國教會傳教方法之探討-紀念利瑪竇來華四百週年〉,《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院校友會紀念冊》,台北:輔大,1989年。
11.林治平,《基督教與中國歷史圖片論文集》,台北:宇宙光,1986年。
12.呂實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存藏有關台灣資料介紹與分析〉,國學文獻館編《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台北:聯經,1996年。
八、外文
1.Jose Eugenio Borao Mateo,《Spaniards in Taiwan》,Taipei:SMC Publishing,2001。
2.Rev. Robert Crawford, M.M,《Fiftieth Anniversary Maryknoll Society Taiwan 1951-2001 瑪利諾會在台五十週年紀念版 Biographic and Autobiographic History of the Taiwan Region》,Taiwan,2001。
3.E. NEIRA OP, H. OCIO OP, G. ARNAIZ OP,《MISIONEROS DOMINICOS EN EL EXTREMO ORIENTE 1836-1940 VOL.2》,MANILA,FILIPINAS,2000。
4.Pable Fernandez,《One Hundred Years of Dominican Apolate in Formosa,1858-1959》,台北:南天,1994年。
5.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年。
6.大國督,《台灣カトリック小史》,台北:杉田書店,1941年。
7.增田福太郎,《台灣の宗教》,台北:南天,19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