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郭銘晟 Gwo, Min-Chen |
|---|---|
| 論文名稱: |
運用雙環路學習提升高科技產業的創新能力
-以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知識管理實務為例 |
| 指導教授: |
徐強
Hsu, Chi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管理學院 - 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MBA)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7 |
| 中文關鍵詞: | 組織學習 、半導體 、高科技管理 、創新管理 、雙環路學習 、知識管理 |
| 外文關鍵詞: | Semiconductor, High Technic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Double Loop Learning, Innovation Manageme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79 下載: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前全球已逐步成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經濟成長的動能已由過去的「實體資源消耗型態」轉為「知識與技術型態」,意即經濟發展所需的附加價值,來自於腦力而非勞力所創造的比例愈來愈高。而此種趨勢在高科技產業中更為明顯且重要。本文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討高科技產業在推動知識管理的實務活動時,如何在組織中運用雙環路學習的理論與相對應的強化對策,以有效提昇這高度競爭態勢下產業之勝出關鍵能力—創新能力。本文根據被稱為「創新性學習」的雙環路學習理論釐出兩大努力方向,一是去除「阻礙雙環路學習的因子」,另一個則是加強「促進雙環路學習的因子」。而其中各由其多個重要的主導變項所組成,再根據主導變數所延伸出來的行動策略來與組織學習後續諸多研究相互結合,擬出相呼應的強化組織學習的實務對策。建立完成這個知識管理運作實務的模式後,便進一步探討實際使用這些實務對策的基層員工對這些對策是否認同到與「組織學習能力提昇與組織創新方面的工作能力提昇」之間的關連性。
根據專家訪談與問卷調查的實證資料蒐集,總計以12 家半導體產業上下游供應鏈中的263 位公司基層員工的意見為樣本,採用SPSS V.10.0 統計軟體來進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探索性因素分析與多元迴歸分析。實證結果支持本文所提出的模式、對策與假設。研究發現包括:
(一)「具有真誠與成長學習導向的組織文化」與「組織學習能力提昇」、「組織成員在創新方面的工作能力提昇」之間的關係—對於「組織學習能力提昇」以及「組織成員在創新方面的工作能力提昇」均有相當大的明顯助益。而此構面所適用的強化對策,則分別是「共同演化」、「實踐型社群」、「取得平衡點—實際執行實務v.s.標準化流程」以及「知行差距—能言善道的陷阱」。
(二)「員工取得有效資料」與「組織學習能力提昇」、「組織成員在創新方面的工作能力提昇」之間的關係—對於「組織學習能力提昇」與「組織成員在創新方面的工作能力提昇」都會有尚能接受的相關效果。而合於這個構面使用的強化對策,則是「知識管理策略的選定」
(三)「避免主管單方面把持操控工作安排與保護部屬」與「組織學習能力提昇」、「組織成員在創新方面的工作能力提昇」之間的關係—對於「組織學習能力提昇」與「組織成員在創新方面的工作能力提昇」都將有可以接受的相關效益產生。
而此構面所合用的強化策略,則包括「草根性策略」以及「去除阻礙學習的『良好溝通』」。
(四)「避免主管單方面領導」與「組織學習能力提昇」、「組織成員在創新方面的工作能力提昇」之間的關係—對於「組織學習能力提昇」與「組織成員在創新方面的工作能力提昇」均有相當明顯的相關效益。而此一構面所運用的強化對策,則是「草根性策略」。
(五)「避免員工自我防衛」與「組織學習能力提昇」、「組織成員在創新方面的工作能力提昇」之間的關係—對於「組織學習能力提昇」會出現能夠接受的相關效果,但對於「組織成員在創新方面的工作能力提昇」來說,本研究並未發現具有足夠的相關性。在這個構面的相關強化對策來說,則需進行「摒棄打火文化的惡習」。
(六)「避免私下防護式的績效評估」與「組織學習能力提昇」、「組織成員在創新方面的工作能力提昇」之間的關係—對於「組織學習能力提昇」與「組織成員在創新方面的工作能力提昇」都將產生可以接受的相關效益。而此構面所需使用的強化對策,則是「去除阻礙學習的『良好溝通』」。
根據研究結果,本文主要有以下貢獻。在理論方面,提出以「雙環路學習」為基礎連結出的對應實務對策--共同建構成與「雙環路學習」理論相互連結的強化對策,並經由實證研究確認了其與「組織學習能力」、「組織成員在創新方面的工作能力」兩大方面的提昇之關連性。解決了「雙環路學習」原始理論在現實環境執行困難的疑慮。在實務方面,本文的研究結論是提供實務界(尤其是面臨劇烈競爭的產業)一個努力的方向:加強對雙環路學習這種有助於創新發展的強化
對策的執行程度,才能使員工創新的意願與能力更有效地加強,也才能真正使組織因學習而獲致更大更真實的效益。
1. Abernathy, W. and K. B.Clark, Mapping the Wind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Reserch Poplicy, 14, p3-22, 1985.
2. Afuan, Allan,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Implementation, and Profi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8.
3. Applehans, Globe & Laugero, Managing Knowledge-A Practical Web-Based
Approach, 1999.
4. Argyris, C., Reflecting on Laboratory Education from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15(3), p296-310, 1979.
5. Argyris, C., Inner Contradictions of Rigorous Research,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0
6. Argyris, C., Reasoning, Learning and Action: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82.
7. Argyris, C. Strategy, Change, and Defensive Routines. Boston:Pitman,1985.
8. Argyris, C., and Schon, D. A., Theory in Practice: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74.
9. Argyris, C., and Schon, D. A.,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New York: Addison-Wesley,1978.
10. Argiris, C., Putnam, R. and Smith, D. M.,Action Science,1985.
11. Barney, J.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2. Bennett, J. K. and O’brien, M. J.,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York: Addison-Wesley, 1994.
13. Borghoff, Uwe M. and Remo Pareschi〈e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1998.
14. Collis, D. J. & Montgomery, C.A., Competing on Resources: Strategy in the
1990’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
15. Drucker, P. F, 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 in innovation, edited by HBR Press,
MA.,1991.
16. Drucker, P.F, Post-capital Society, Harper Collins, 1993.
17. Ellen M. Knapp, knowledge management,Business & Economic Review,
July-Sept., p5, 1998.
18. Hanley, S. and C. Dawson, A framework for delivering value with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AMS Knowledge Center, Information Strategy; Vol.16 Summer,
p27-36, 2000.
19. Gautschi,T., Does your firm manage knowledge?, Design News 54(11),1999.
20. Henry Mintzberg, The craft of strategy,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7.
21. Henry Mintzberg & Denny Miller, The Case for Configuration, McGill.
22. Larson, Charles F. Industrial R&D in 2008,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Nov./Dec.,Vol.41 Issue 6, p19, 6p, 1998.
23. Leonard-Barton,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Harvard Press,1995.
24. Marshall, L., Facilita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Shar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Online, 1997.
25. Nonaka, I. And H. Takeuchi,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5.
26. Nonaka, I. Patrick Reinmoeller and Dai Senoo, The Art of Knowledge: Systems
to Capitalize on Market Knowledge,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6
No.6,1998.
27. O’Dell,Carla and C. Jackson Grayson, Jr., If Only We Knew What We Know: the
Transfer of Internal Knowledge and Best Practice, New York: Free Press, 1998.
28.Pan,Shan L.; Scarborough, Harry,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actice: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Sep.,
Vol.11 Issue 3,p259,16p,3 diagrams, 1999.
29. Polanyi, M., The Tacit Dimension, New York: M. E. Sharp Inc., 1967.
30. Sarvary, M.,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on in the Consulting Industr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wiew, Vol.141, No.2, Winter, p95-107, 1999.
31. Seeley,Chuck, Change Management: A Base for Knowledge-Shar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Review, Sep./Oct., Vol.3 Issue 4, p24,6p,1 chart, 2000.
32. Shulman, L.E., Evans, P. & Stalk, G., Competing on Capabilities: The New Rules
of Corporate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2.
33. 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 View of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34. Willam R. Torbert,制度變革中教育實踐的場域,應用心理研究第一期,
p33-68。
35. 郭進隆譯,第五項修練(譯自Peter Senge,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1994),天下遠見,p9-19,民83
36. 胡瑋珊譯,知識管理(譯自Thomas Davenport and Laurence Prusak, Working
Knowledge, 1998),中國生產力中心,p234-236,民87。
37.上官譯,閔茲柏格談管理(譯自Henry Mintzberg, Mintzberg on Management :
inside our strange world of organizations, 1989),中天,p45-66 & 301-336,民89。
38.巫宗融譯,突破性思考,(譯自Peter F. Drucker, Harvard Business Rusiness
Review on Breakthorough Thinking, 2001),天下遠見,p146-163,民90。
39.李嘉益,組織能耐發展策略與核心競爭力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管理研究所
未出版碩士論文
40 周龍鴻,智慧型知識管理系統建構流程-以半導體產業為例,成功大學高階
管理碩士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p3-4 & 37-39,民91。
41. 林文寶,技術知識特性,整合,知識能量與組織學習對核心競爭力及創新績
效關聯性之研究,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p16-42,民90。
42. 林士智,知識管理理論模式初探—組織取向與資訊科技運用,未出版碩士論
文,民89。
43. 林顯堂, IC 封裝業核心能力建構模式- 以日月光為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
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民90。
44. 吳思華,知識流通對產業創新的影響,第七屆產業管理研討會。
45. 洪榮昭,知識創新與學習型組織,五南圖書公司,民90。
46. 夏林清譯,行動科學(譯自Chris Argyris, Pobert Putnam,Diana McLian Smith,
Action Science, 1985),遠流出版社,p72-86,民89。
47.陳琇玲譯,杜拉克精選:個人篇(譯自Peter F. Drucker, The Essential Drucker on
the Individual, 2000),天下遠見,p68-71,民90。
48.黃博聲,專業分工、知識管理與創新之關係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7。
49.張玉文譯,知識管理(譯自David A. Garvin, Harvaard Business Review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0),天下遠見,p4-9 & 24-56 & 78-115,民89。
50.張玉文譯,知識工作者要懂得自己要什麼(譯自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41, No.2, 1999),遠見雜誌1 月號,第163 期,民91。
51.蔡耀輝,新產品發展績效決定因素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
碩士論文,民90。
52.劉復苓、譯,組織學習能力(譯自楊國安、David O. Ulrich,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 Generating and Generalizing Ideas with Impact, 1999),聯經
出版社,p6-26 & 35-70 & 142-145 & 181-191,民90。
53.柯雅琪譯,組織學習(譯自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2002),天下遠見,p3-149 & 175-196,民91。
54.周文賢,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 使用方法,智勝出版社,p87-89,民91。
55.丁碧慧等譯,統計學下冊(譯自Ravid R.A., Dennis J.S., Thomas A.W., Statistics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6th), 1999),滄海書局,p611,民88。
56.李雅明,半導體的故事,新新聞文化事業出版部,p321-326,民88。
57.蕭羨一譯,高科技產業管理(譯自Marco L. and Jonathna W., Harvard Business
Rusiness Review, 1997),天下遠見,p26-27,民90。
58.虞有澄(季安譯),Intel 創新之秘,天下遠見,p4-11,民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