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宜瑄 Chen, Yi-Hsuan |
|---|---|
| 論文名稱: |
追隨、追尋、追蹤成長的發生與在場:路內長篇小說研究(2007-2016) Pursuit, Seeking, and Tracking the Occurrence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Growth:A Study on Lu Nei’s Novels(2007-2016) |
| 指導教授: |
蘇敏逸
Su, Min-Y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 畢業學年度: | 11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22 |
| 中文關鍵詞: | 路內 、七○後 、長篇小說 、成長小說 |
| 外文關鍵詞: | Lu Nei, post-70s, Novels, Bildungsroman |
| 相關次數: | 點閱:202 下載:7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個人化書寫」傾向鮮明的七○後中國當代作家群中,路內(1973-)以豐沛的創作能量和敏銳感知時代的能力,從《少年巴比倫》展開他寫作的道路。路內長篇小說主題圍繞在青春主體成長發展時,內在自我與外在環境的撞擊和拉扯。此外,「年鑑學派」小說家的路內更將青春主體置放於大歷史中,在書寫個體的同時,呈現中國現當代的社會狀況。
論文由兼含個人與時代意義的「成長」,作為進入路內長篇小說的路徑,以俄國文學理論家巴赫金(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Бахтин)教育小說(或稱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的概念為基礎,由「追」──「動態發展觀」考察路內長篇小說前十年──前六部長篇小說,微觀小說內部成長「中間狀態」的同時,也宏觀考察路內長篇小說十年的創作發展。
論文分為六章,首章為緒論,第六章為結論。第二章討論路內長篇小說創作的起點「追隨三部曲」,觀察主人翁如何以跟隨他者的「追隨」作為成長動能,以及作為濫觴的「追隨三部曲」如何開展往後長篇小說的創作。第三章考察以個體獨自「追尋」為成長動力的《雲中人》,由具體與抽象的「空間」為核心,觀察人物如何「向內」獨自展開生命價值的追索。第四章「追蹤」三十年歲月留下的蹤跡,探討從生命內裡闊步而出、向外探索的《花街往事》,如何以過去、現在與未來三個歷史時空的疊合,錨定個體於世界中的位置。第五章收束前三章正文「追隨」、「追尋」與「追蹤」的成長發生的動能,以及從個體到群體、由內而外擴張的成長發展及長篇小說創作路徑,討論穩健素樸的《慈悲》如何以還在生命現場的理解與愛,回應「在路上」、「未完成」、「無法停靠」的「成長中間狀態」。
路內長篇小說展現了兩個層次的「成長」,一方面表現永遠未能完成的「中間狀態」;另一方面,主人翁們與世界一同成長,時代的發展寓於他們的身上,而他們也在時代裡成為了巴赫金所說的──「新型的人」。
Among the group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 born in the 1970s, focused on their distinct“personalized writing”, Lu Nei(1973-)stands out with his abundant creative energy and acute ability to perceive the era, beginning his literary career with“Young Babylon”. The themes of Lu Nei's novels revolved around the clash and tension between the inner self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during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youth. Additionally, as a writer of the “Annales School”, Lu Nei places the youthful subject within the context of grand history, depicting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conditions while writing about individuals.
This thesis includes the concept of “growth”, encompassing both personal and epochal significances, as a pathway into Lu Nei's novels. It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Bildungsroman by Russian literary theorist Mikhail Bakhtin. Using the perspective of “pursuit”— “dynamic view of development”—it examines the first decade of Lu Nei's novels, focusing on his initial six novels. This thesis macro analyzes the “intermediate state” of growth within the novels while also micro analyzes Lu Nei's creative development over ten years.
一、路內專著
(一)長篇小說
路內:《慈悲》,北京:上海文學出版社,2016。
路內:《少年巴比倫》,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
路內:《慈悲》,臺北:東美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7。
路內:《雲中人》,臺北:東美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8。
路內:《花街往事》,臺北:東美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8。
路內:《少年巴比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
路內:《追隨她的旅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
路內:《天使墜落在哪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
路內:《霧行者》,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20。
路內:《關於告別的一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22。
(二)短篇小說集
路內:《在屋頂上牧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路內:《十七歲的輕騎兵》,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9。
二、專書
丁福保編輯:《佛學大辭典(下)》,臺北:臺北經印處,1972。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 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王曉平、陳恩田主編:《中國大陸高科技/風險投資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
史鐵生,《史鐵生作品集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吶喊》、《徬徨》研究》,臺北:九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
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5。
李歐梵著,毛尖譯:收錄於《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洪子誠、孟繁華主編:《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濟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茅盾:《茅盾全集.卷20》,合肥:黃山書社,2012。
夏鑄九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88。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臺北:麥田出版,2000。
張莉:《眾聲獨語:『70後』一代人的文學圖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7。
陳思和:《陳思和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陳思和:《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臺北:聯合文學,2001。
陳思和、王德威主編:《文學.2013秋冬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
黃文倩:《靈魂餘韻:兩岸現當代文學批評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7。
黃德祥:《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程德培:《要對夜晚充滿激情》,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22。
項靜:《在結束的地方開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聖經公會譯:《聖經》,香港:聖經公會,1976。
萬千、李依蔓、楊蕊馨:《寫作者說:他們如何寫好故事》,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
歐陽德:《流氓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魯迅:《魯迅全集1》,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
魯迅:《魯迅雜文選集》,新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劉劍梅:《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與主題重述》,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錢理群:《魯迅作品十五講》,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21。
蘇敏逸:《「社會整體性」觀念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和形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
蘇敏逸:《女性.啟蒙.革命 丁玲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對應關係》,臺北:學生書局,2012。
〔俄〕巴赫金(Bakhtin Michael)著,錢中文譯,《巴赫金全集.第3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英〕布萊恩.透納(Bryan S. Turner)著,謝明珊譯:《身體與社會理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10。
〔美〕卡羅爾.皮爾森(Carol S. Pearson)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內在英雄:六種生活原型》,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美〕科尼利斯.瓦爾著,郝長墀譯:《皮爾士》,北京:中華書局,2003。
〔法〕德勒茲、加塔利著,姜宇輝譯:《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
〔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社,2008。
〔美〕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1977。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劉自強譯:《夢想詩學》,北京:三聯書局出版,2017。
〔法〕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吳士棟譯:《時間與自由意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法〕沙特(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著,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上)》,臺北:久大文化、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版,1990。
〔英〕約翰.伯格(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2005。
〔美〕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新北:立緒文化,1997。
〔美〕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的力量:內在的旅程,英雄的冒險,愛情的故事》,新北:立緒文化出版,2015。
〔美〕M.H. Abrams、Geoffrey Galt Harpham著,蔡佳瑾譯:《文學術語手冊》,臺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國際出版,2012。
〔英〕邁克爾.克朗(Michael A.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
〔法〕傅柯(Michel Foucault)著,魏書娥、顧嘉琛譯:《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版,1990。
〔法〕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明室:攝影札記》,臺北:台灣攝影季刊,1995。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臺北:麥田出版,2012。
〔美〕雷諾.博格(Ronald Bogue):《德勒茲論文學》,麥田出版:臺北,2006。
〔美〕蘇珊.宋妲(Susan Sontag)著,黃翰荻譯:《論攝影》,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
〔美〕斯維特蘭娜.博伊姆(Svetlana Boym)著,楊德友譯:《懷舊的未來》,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
〔美〕段義孚(Tuan,Yi-Fu)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德〕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臺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德〕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王斑編:《啟迪──班雅明文選》,北京:三聯書局,2008。
三、單篇、期刊論文
方剛:〈向下超越和向上求索──論路內長篇小說《慈悲》的哲理意蘊〉,《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05期(2019/09),頁109-113。
方維保:〈中國現代文學想像中的流氓形象〉,《文藝爭鳴》2018年第2期(2018/02),頁36-41。
王宇陽:〈論路內小說的成長書寫——以「追隨三部曲」爲例〉,《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2期(2021/12),頁61-65。
王海燕、鄧安慶:〈路內《雲中人》評介〉,《文學教育(上》2012年11期,頁20-21。
王淇:〈時代印痕 生命救贖——論路內的長篇小說《花街往事》〉,《名作欣賞》2019年第20期(2019/07),頁111-113。
王琨、路內:〈在自覺與使命中前行——訪談錄〉,《小說評論》2020年第5期(2020/10),頁130-134。
王琨:〈路內小說創作論〉,《小說評論》2020年第5期(2020/10),頁139-145。
木葉:〈失蹤,及其所創造的 路內《雲中人》〉,《上海文化》2012年05期,頁24-31。
孔韋鑫:〈歲月悠悠 成長茫茫——論路內《花街往事》中顧小山們困境中成長〉,《散文百家》,2020年第3期(2020/03),頁2-3。
石曉楓:〈中國70後小說中的城鄉流動書寫初探〉,《東亞漢學研究》,2018年特別號(2018/12),頁153-161。
石曉楓:〈廢墟中的詩意救贖與時代密碼──論路內「追隨三部曲」〉,《清華學報》新54卷第2期(2024/06),頁385-410。
申欣欣:〈歷史與個人的共振、裂隙與彌合——路內小說個體化敘述的內驅力與模式論〉,《小說評論》,2019年第01期,頁170-175。
朱敬怡:〈革命.日常.現代性:《花街往事》的空間政治〉,《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2021年第4期,115-122。
李昌俊:〈論路內的工廠書寫與青春敘事——以《追隨三部曲》《十七歲的輕騎兵》為例〉,《當代文壇》2022第06期,頁151-157。
李振:〈「七○後」的「文革」想像與敘述──以《花街往事》和《認罪書》為例〉,《當代作家評論》,2014年第4期,頁127-133。
李偉長:〈作為觀念史的路內小說〉,《上海文化》2012年05期,頁32-37。
李偉長:〈隨波逐流,或推波助瀾 路內《慈悲》〉,《上海文化》2016年05期,頁13-19。
李偉長:〈理解一個抒情者——路內小說空間的困守和逃脫〉,《南方文壇》,2020年06期,頁53-56+58+2。
吳孟雲:〈路內「追隨三部曲」中的人物分析〉,《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4卷第09期(2015/09),頁117-119。
林春明,黃雪霞:〈柏格森:時間──綿延──生命〉,《哲學與文化》第05期(2005/05),頁91-96。
林凌:〈從「垂死」到「死亡」——路內三部曲與《慈悲》的一種比較〉,《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19年03期 ,頁196-205。
周鳴之:〈觸及存在的方式 路內的《雲中人》〉,《上海文化》2012年04期,頁4-11。
金理:〈十七歲的成長──讀路內〈十七歲送姐姐出門〉〉,《橋.2016.冬季號》第05期(2016/12),頁28-32。
金理:〈《十七歲的輕騎兵》──與90年代青年的情感結構〉,《學術月刊》第52卷第05期(2020/04),頁129-141。
施新佳:〈遊走在「真相」與「假面」之間——讀路內的長篇小說《慈悲》〉,《當代文壇》2016年06期,頁135-139。
段新莉:〈「規訓」與「突圍」評路內長篇小說《慈悲》〉,《百家評論》第06期(2018/12),頁124-129。
袁茂林:〈虛無的文學鏡像——以路內《少年巴比倫》與雪漠《野狐嶺》爲中心〉,《陽山學刊》第31卷第3期(2018/06),頁33-38。
倪湛舸:〈在90年代初的戴城 路內長篇小說《追隨她的旅程》與《少年巴比倫》中的青春敘述〉,《上海文化》2010年第01期(2010/01),頁59-63。
徐勇:〈路內長篇小說《慈悲》讀札〉,《揚子江評論》2015年06期,頁92-95。
曹浩、洪治綱:〈追尋內心深處的「天使」——論路內的長篇小說《天使墜落在哪裡》〉,《當代作家評論》2014第02期,頁117-122。
張定浩:〈把自己抛入歌聲的洪流 路内《花街往事》〉,《上海文化》2014年第03期(2014/03),頁29-33。
張雪妞:〈「天使墜落在哪裡」──路內小說中的青春成長與女神形象〉,《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8卷第09期(2019/09),頁136-140。
張麗軍、路內:〈「小說存有我全部的熱情」──70後作家路內訪談〉,《雨花.中國作家研究》2017年第5期(2017/06),頁35-41。
陳思和:〈另一種海派文學〉,《文訊》2016年03月號(第365期),頁114-116。
黃文鉅撰文:〈我來自巨大的肛門〉,《聯合文學》第117期(2018/12),頁56-61。
黃德海:〈上海五部長篇小說略覽〉,《文訊》2016年03月號(第365期),頁118。
黃德海:〈作為文學形象的「世紀交替」──或須一瓜、周嘉寧、路內新作的意義〉,《揚子江文學評論》2020年03期,頁46-53。
項靜:〈選擇與期待〉,《文訊》2016年03月號(第365期),頁117。
程德培:〈兩面鏡子──評路內的長篇小說《霧行者》〉,《揚子江文學評論》2020年03期,頁33-45。
程德培:〈或符號或鏡像──讀路內長篇《關於告別的一切》〉,《收穫長篇小說2022春卷》(2022/03),頁206-220。
萬水、周艷:〈《少年巴比倫》中荒誕與虛無的表達〉,《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第10期,頁121-123。
萬浩琳:〈行於荒謬之原野——路內小說《少年巴比倫》的黑色幽默風格〉,《大眾文藝》2010年第08期,頁70-71。
楊婷婷、王達敏:〈直指死亡的三個事件——論路內新作《慈悲》兼及其他〉,《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1期,頁84-89。
路內、走走:〈敏銳會取代厚重〉,《上海文學》第02期(2016/02),頁99-105。
路內:〈路內自述:義無反顧地走遠〉,《橋.2016.冬季號》第5期(2016/12),頁8-13。
路內:〈重拾一種被拆散的個人經驗——自述〉,《小說評論》2020年第5期(2020/10),頁135-138。
路內:〈抒情與妄議〉,《揚子江文學評論》,2022年第05期(2022/09),頁13-15+2。
趙洪濤、谷顯明:〈黯淡的愛情——路內《花街往事》的愛情敘事〉,《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2年第06期(2022/12),頁52-55。
樊洛平:〈當代工業文學創作的考察與反思〉,《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第30卷第5期(1997/09),頁20-26。
劉志榮:〈上海文學的新呼吸〉,《文訊》2016年03月號(第365期),頁119。
編輯:〈「2001~2015華文長篇小說20部」上海評選會議〉,《文訊》2016年03月號(第365期),頁120-126。
編輯:〈關於路內〉,《橋.2016.冬季號》第5期(2016/12),頁6-7。
盧建平:〈悲憫的情懷會感染每一位善良人的心——讀路內的長篇小說《慈悲》〉,《唐山文學》2016年12期,頁159。
謝有順:〈「70後」寫作與抒情傳統的再造〉,《文學評論》,2013年第5期,頁176-185。
應美華:〈簡論路內「追隨三部曲」中的「追尋」意識〉,《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8卷第09期(2019/09),頁136-140。
蘇敏逸:〈從「幻燈片事件」到「鐵屋子意象」──論魯迅小說中主題經驗與象徵手法的轉換〉,《「修辭學之多元詮釋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2012),頁301-332。
四、學位論文
王希:《巨變下的失敗者──路內小說工人與青年形象考察》,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6。
王藝婷:《論路內長篇小說中的青年問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7。
仝悅:《論路內長篇小說的「邊緣」書寫》,揚州:揚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22。
汪蒙:《路內小說的「非線性」書寫》,金華:浙江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8。
李君君:《70後作家長篇小說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8。
李國永:《背離與回眸--論路內作品中的原鄉與他鄉書寫》,長春: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5。
李婷:《「70後」作家路內中長篇小說研究》,開封: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8。
吳亞輝:《城鎮與成長──路內小說城鎮敘事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9。
吳夢雲:《路內成長小說創作論》,合肥:安徽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6。
呂軼卓:《路內小說主體意識研究》,瀋陽:遼寧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8。
唐燁琅:《蘇童、路內成長小說創作比較》,長沙:湖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7。
馬過:《生命的追尋與救贖──論路內小說的城市書寫》,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8。
張洪艷:《「70後」作家筆下的「城鎮青年」形象研究》,新鄉:河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8。
張璇:《新時期以來小說中的工人形象遞嬗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20。
張馨月:《路內小說的小城鎮敘事研究》,長春: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22。
黃健富:《中國70後小說中的國族與自我》,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20。
舒磊:《論路內小說的狂歡敘事》,南寧:南寧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9。
蔣勵:《路內小說成長敘事論》,南寧:廣西民族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4。
劉青:《「70後」作家主體的精神建構研究》,西安:西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9。
閻潔:《論路內的工業題材小說書寫》,長春: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20。
薛攀:《論路內小說的小城書寫》,合肥:安徽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9。
魏玉函:《時代的守碑人──路內小說創作論》,長春: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9。
五、報紙
胡茜:〈浸大邀三位作家駐校 路內:以「題材」為切入點談創作〉,《香港文匯報.副刊讀書人》,2022年3月21,A22版。
六、網路資料
〈十二個大獎,十二個最美的理由〉,《北京文藝網》,2016/04/19,網址:https://www.artsbj.cn/wenxue/225180.html(2022/12/26上網)。
李姿穎撰稿:〈歪頭看世界,專訪路內:我就喜歡寫幽默愛說話的窮人〉,《BIOS monthly》,2018/12/11,網址: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9799(2023/04/07上網)。
李靜宜:〈荒謬的喜感,小人物的悲涼──十一月選書《慈悲》〉,《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17/10/31,網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0297(2022/12/26上網)。
徐穎:〈路內:作家之間有一種上下文的關係〉,《新聞晨報》,2016/03/07,網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talk/2016/2016-03-07/266888.html(2023/04/05上網)。
陳栢青:〈他的小說,是對話的雜技團,語言的遊樂場──專訪路內《雲中人》〉,《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22/12/23,網址:https://www.unitas.me/archives/38076(2023/04/10上網)
博客來網路書店──路內《慈悲》介紹頁,網址: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8790?sloc=reprod_i_4(2022/12/26上網)
路內、劉雅麒〈中國的精英階層走出國門會被外國人抵制〉,《中國作家網──作家訪談》,2016/02/23,網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talk/2016/2016-02-23/265951.html(2022/12/07上網)。
路內:〈路內談《慈悲》成書過程與創作理念(口述)〉,《鏡周刊Mirror Media》,2017/11/17,網址: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1116cul001/(2022/11/09上網)。
路內、楊慶祥:《霧行者》:所有聲音匯集成歷史的喧嘩,《北京青年報》,2020/01/17,網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117/c405057-31552414.html(2023/10/17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