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蔡森益 Tsai, Sen-I |
|---|---|
| 論文名稱: |
二戰前後屏東市空間發展模式之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Urban Development of Pingtung C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
| 指導教授: |
洪傳祥
Hung, Chuan-Hsi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7 |
| 中文關鍵詞: | 都市計畫 、都市空間發展 、屏東市 、二戰前後 |
| 外文關鍵詞: |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Pingtung C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3 下載:2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都市發展歷史研究主要以日人治台後為起始點,二次大戰後的屏東市,承續修改日據時代之都市規畫而奠定了發展的基礎。回顧屏東市都市近代化之歷程,由當時殖民地政府引入歐美型之近代都市空間結構模式至今已近百年。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時代之都市計畫對於二戰前後屏東市空間結構之影響,有何不同空間發展情形,是本研究探討目的。
本研究方法以歷史文獻做為本論文的基礎,經由田野調查的比對、分析歸納,探討屏東市在二戰前後的日治時期與民國時代都市規劃與環境變遷關係,進而以兩者的空間發展模式進行比較研究。本文研究主軸有四大部份:
一、 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
屏東市街發展需先瞭解屏東平原開拓史,故自然環境、歷史人文變遷是環境發展的基本因素,藉由文獻資料的整理與歸納,以瞭解聚落形成、人口組成與產業活動對於屏東平原與屏東市街發展之關係。
二、 聚落空間體系
聚落是人類社會的經營形態,其間關係由人們以及人際關係組成。地理學所重視的就是維持上述人際關係的場所性要素。故本文將透過屏北地區聚落空間的發展脈絡與交通網絡,進而瞭解屏北地區與屏東市街聚落關係與聚落體系特色。
三、 二戰前後屏東市街發展
對於二次大戰前後之屏東市街發展,戰前是以日本殖民時的規劃為主,戰後是以擴大都市計畫與變更都市計畫為主。本研究針對清廷棄台前;日人領台初期;日治的前、中、晚期;國民政府的各階段都市計畫內容進行瞭解後,得知二戰前後主要影響屏東市空間發展模式之都市規劃為二戰前的市區改正計畫與都市計畫,以及二戰後的擴大都市計畫。
四、 空間發展模式
將二戰前後之屏東市空間發展模式進行比較,主要探討內容為區位角色、街道組織模式與空間使用功能。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Pingtung City established the developmental foundation by continually modifying the urban planning in the Japanese occupied era ,that the historical researches of Taiwan’s urban development
were mainly started by Japanese occupied Taiwan. Retracing to the modern progresses of Pingtung City, the moder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which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imported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s been nearly a hundred year till now. To probe the effects of the urban planning in the Japanese occupied era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era toward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Pingtung City around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its different modes of spatial plans that are the proposes of this research.
The literature of history, as the fundation of this thesis, as well as the comparison, induction and analysis of field study which are us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
planning and the environment of Pingtung City in the Japanese occupied era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era around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to compare both modes of their spatial plans. There are four main structures of this study:
1.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ity Background
The exploitation history of the Pingtung plain should be comprehended before ob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reets in Pingtung City; so tha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historical and humane movements are the
essential factors of the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collection and the induction of literature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forming of habitation, the population composition, and industrial activities towards the developmental relation between the Pingtung plain and Pingtung City.
2. Spatial System of Habitation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of habitation, the operating structure of human society, is formed by peopl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just as geographers who stress on maintaining the area element of the relationships mentioned above.In the resul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ern areaand the habitation on the urban streets of Pingtung City to real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bitation system in this area, through its developmental contexts an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3.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treets of Pingtung C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treets of Pingtung Cit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can be separated for two phases: the formulation in the Japanese occupied era before the war and the expanded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renewal after the war. Thus, for more specific, this study aims at the contents of urban planning in several periods, before the Qing Dynasty abandoned Taiwan, the initial, early, middle, and later stage that Japanese occupied Taiwan,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for explanation.
4. Mode of Spatial Development
Compare the modes of spatial development of Pingtung city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with which after the War by distinguishing the roles of locations, the modes of street organizations and the functions of space using.
中文部份
1、 于明誠 ,都市計劃概要,再版,詹氏書局,1996 。
2、 尹章義,「高雄發展史」,漢聲,1959。
3、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台政,台中:省文獻會,1956。
4、 內政部,台灣南部區域計畫,1984
5、 內政部營建署,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之研究;土地利用調查分析研究報告,1984
6、 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墾丁國家公園地區發棄物處理調查規劃規劃報告書,1986
7、 水利局第七工程處,屏東縣林邊、佳冬、枋寮地區地層下陷調查簡報,1987
8、 王怡雯,中興新村的現代性─西方理想城鎮規劃的台灣經驗,東海大學建築系碩論,2003。
9、 王益滔,「光復前台灣的土地制度與土地政策」,台灣研究叢刊第90種,1966。
10、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6 種,1764
11、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誌,台灣文獻叢刊第146 種,南投,台灣省文獻會重印本(原著於乾隆29 年出版), 1993。
12、 王曉波,台灣的殖民地傷痕,台北,帕米爾文叢,1985。
13、 王鑫,墾丁國家公園地形景觀簡介,內政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14、 古福祥,屏東縣志,屏縣文獻會,1963。
15、 台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糖三十年發展史,台北,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
16、 台灣省水利局,改善台灣地區地下水文基本資料收集系統之規劃研究執行報告;第一期:屏東平原,1989
17、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屏東市擴大都市計劃說明書,1969。
18、 台灣新聞社,台灣糖業全誌-「台灣製糖株式會社」,1926。
19、 台灣製糖,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史,1939。
20、 台灣銀行金融研究室,台灣之糖,台灣特產叢刊(第一種),台北,台灣銀行發行,1949。
21、 台灣糖業公司,糖業手冊,台北,台灣糖業公司,1952。
22、 台灣糖業公司,糖業統計年報,台北,台灣糖業公司。
23、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1987
24、 石萬壽,乾隆以前台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台灣文獻,1986。
25、 向陽、劉還月,快門下的老臺灣,台北,林白出版社,1985。
26、 宇驥,「從生產形態與聚落景觀看台灣史上的平埔族」,台灣文獻,1970。
27、 何仲揚,台中市台糖糖廠產業變遷對糖廠週遭區域發展影響之探討,東海大學建築研究碩士論文,2002。
28、 何鳳嬌,日據時期台灣糖業之發展,國史館館刊 復刊第20 期,1996。
29、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 下冊(清乾隆29 年,1764),台灣文獻叢刊第121種,台北,台灣大通,1984。
30、 吳文星, 日治時期台灣糖業改革之序幕, 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三輯),高雄市,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6。
31、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中正,1992。
32、 吳旭峰,產業城鎮的發展與變遷_糖業興衰下的虎尾城鎮空間型態探討,都市與計劃22(1), 1995。
33、 吳旭峰,臺灣糖廠空間之形塑與轉化,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34、 吳密察、許賢瑤,中村孝志原著,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台灣風物44(1), 1994。
35、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1982。
36、 李明峻,涂照彥原著,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
37、 李瑞麟,台灣都市之形成與發展,台銀季刊,1973。
38、 沙永杰,西化歷程-中日建築近代化過程比較研究,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39、 林明德,矢內原忠雄原著(1929),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4。
40、 林思佳,臺灣糖業發展和地方特性之形塑-以高雄縣橋頭鄉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1997。
41、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台銀研究叢刊,1978。
42、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台灣研究叢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43、 花松村,台灣鄉土全誌 第一冊,台北,中一出版社,1996。
44、 侯怡泓,早期台灣都市發展性質的研究,台中:省文獻會,1989。
45、 屏東市公所,屏東市采風錄,2000
46、 屏東市公所,變更屏東都市計畫書(第一次通盤檢討),1992
47、 屏東市公所,變更屏東都市計畫案計畫書(第二次通盤檢討),2000。
48、 屏東縣政府,屏東要覽,1981。
49、 屏東縣政府,屏東縣八十九年都市計畫年報,屏東縣,屏東縣政府,2001。
50、 屏東縣政府,屏東縣統計要覽,第39 期,1988
51、 屏東縣政府,屏東縣綜合發展計畫研究報告,1983
52、 屏東縣政府,屏東縣觀光整體發展綱要計畫,1989
53、 施添福,日治時代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繪製-初版(影印本),原出版於大正十年(1921),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
54、 施添福,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屏東平原為例,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
55、 施添福,清代台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下),台灣風物,1990。
56、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
57、 洪英聖,畫說乾隆台灣輿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
58、 洪敏麟,台灣地名沿革,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79。
59、 洪敏麟,台灣舊地名沿革(一),台中省文獻會,1980。
60、 洪尊元,台灣總督府糖業保護政策之開展,原著森久男,台灣史叢論 第一輯,台北,眾文圖書,1980。
61、 洪燦楠,台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 台灣文獻,1978。
62、 省文獻會,台灣史,眾文,1979。
63、 徐國章,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1,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3。
64、 翁淑芬,東港街市的形成與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碩士論文,1997。
65、 屠繼善,恆春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75 種,1894。
66、 張之傑,台灣全記錄,台北,錦繡出版社,1980。
67、 張景森,台灣的都市計劃(1895-1988),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
68、 戚長慧,國家資本主義與台灣蔗農的社會分化,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69、 莊天賜,日治時期屏東平原糖業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70、 莊永明,臺灣鳥瞰圖 1930 年代台灣地誌繪集,台北,遠流,1996。
71、 郭輝,井出季和太原著(1937),日據下之臺政,台灣史料新刊(35),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
72、 陳文達,鳳山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24 種,1719
73、 陳文達,鳳山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24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74、 陳存良,日據時代台灣農業發展之研究-以米糖為中心,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75、 陳志梧,空間變遷之社會歷史分析:以日本殖民時期的宜蘭地景為個案,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博士論文,1988。
76、 陳佩琪,台灣日治時期新式製糖工廠空間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77、 陳怡妃,日據時期臺灣糖廠的空間構成-從歷史與環境談起,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1996。
78、 陳茂源,矢內原忠雄原著(1929),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2。
79、 陳國章,台灣地名學論文集,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系,1994。
80、 陳錦榮,日本據台初期重要檔案,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78。
81、 湯熙勇,清代台灣恆春地區漢人的移墾(1875-1895),史聯雜誌,1986。
82、 黃世孟,日據時期台灣都市計畫範型之研究,台北,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1987。
83、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4 種,台北,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84、 黃武達,日治時期(1895-1945)台灣都市計劃歷程之建構,台北,南天,2000。
85、 黃武達,都市計劃及建築法制研究。論文集(1),台北,都市建築及法治研究室,1999。
86、 黃紹恆,從對糖業之投資看日俄戰爭前後台灣人投資的動向,台灣社會研究 第23 期, 1996。
87、 楊彥騏,台灣百年糖紀,發現台灣系列-圖文卷,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88、 楊萬全,<台灣地區地盤下陷之探討>,地盤下陷研討會論文集,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礦業研究所主辦,1988
89、 楊慧瑾, 論殖民糖業生產下殖民城市之建構- 日據屏東市之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碩士論文,1992。
90、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畫委員會,南部區域水資源規畫報告,197991、 廖訓志,東港小誌,台北文獻直,1978。
9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日據時代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研究叢刊第59 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
93、 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歷史檔案,台北,傑幼出版社,1991。
94、 劉克襄, 橫越福爾摩沙- 七名外國人在台灣的探險與旅行(1869~1880),台北:自立,1989。
95、 劉環月,台灣產業誌,台灣風土誌2,台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96、 蔡錫謙,日治時期屏東市街都市與建築發展之歷程,中原大學建築系碩論,2000
97、 鄭浩,「尋找台灣的客家人─高屏地區」,漢聲,1989。
98、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台灣文獻叢刊第73 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0。
99、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台灣文獻叢刊第73 種, 1894
100、 蕭慶章,<台灣地區地下水位變化與地盤下陷概況>,地盤下陷研討會論文集,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礦業研究所主辦,1988
101、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 附錄一,台北,聯經,1979。
102、 謝慶達 譯, 現代都市地景,田園文化(Edward Relph, 1987,"TheModern Urban Landscape"),1998。
103、 謝黎明,屏東史研究,屏女學報,1978。
104、 鍾壬壽,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常青,1973。
105、 鍾孝上,台灣先民奮鬥史,台北:台灣文藝,1983。
106、 簡炯仁,屏東平原開發與族群,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9。
107、 簡炯仁,屏東平原開發與族群關係之再議(上),台灣風物53(1)抽印本,2002。
外文部份
1、 大園市藏,臺灣史政四十年史,台北,成文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35年,1985。
2、 五十嵐醇三,都市計畫に於ける最近の進步,東京,午來丈助發行,1943。
3、 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東京,臺灣製糖株式會社,1939。
4、 名倉喜作,臺灣銀行四十年誌,東京,大日本印刷,1939。
5、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蕃語研究會,1937
6、 改造社,日本地理大系 臺灣篇 (第11 卷),東京,改造社,1930。
7、 杉林靖憲,臺灣名勝舊蹟誌,台北,成文,據日本大正5 年(1916)排印本影印,1985。
8、 杉浦和作,臺灣商工人名錄,臺北,臺灣商工人名錄發行所,1912。
9、 府報 第2948 號,明治43 年5 月3 日,1910。
10、 府報 第3094 號,明治43 年11 月10 日,1910。
11、 府報 第502 號,明治32 年4 月19 日,1899。
12、 府報 第542 號,明治32 年6 月20 日,1899。
13、 阿猴廳報 第102 號,明治36 年12 月17 號,告示第86 號,1903。
14、 阿猴廳報 第104 號,明治36 年12 月27 日,1903。
15、 阿猴廳報 第112 號,明治37 年2 月18 日,1904。
16、 阿猴廳報 第161 號,明治38 年1 月5 日,1905。
17、 阿猴廳報 第190 號,明治38 年9 月21 日,1905。
18、 阿猴廳報 第194 號,明治38 年10 月12 日,1905。
19、 阿猴廳報 第219 號,明治39 年5 月22 日,1906。
20、 阿猴廳報 第310 號,明治41 年3 月5 日,1908。
21、 阿猴廳報 第431 號,明治43 年9 月8 日,1910。
22、 阿猴廳報 第432 號,明治43 年9 月9 日,1910。
23、 阿猴廳報 第437 號,明治43 年9 月24 日,1910。
24、 阿猴廳報 第522 號,明治45 年4 月17 日,1912。
25、 阿猴廳報 第76 號,大正2 年10 月16 日,1913。
26、 阿緱廳勢一覽,阿緱,阿緱廳,1915。
27、 屏東市役所,屏東市勢要覽,台北,成文,1985 年再版本,中國志方叢書.台灣地區.第293 號,1936。
28、 屏東街役所,屏東要覽 昭和4 年,屏東,屏東街役所,1929。
29、 屏東街役所,屏東要覽 昭和5 年,屏東,屏東街役所,1930。
30、 屏東街役場,屏東要覽,高雄,臺南新報社高雄印刷所,1929。
31、 持地六三郎,臺灣殖民政策 1912 年版,台北,南天,1998。
32、 原熙(明治30 年)本島糖業調查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00181 號,1897。
33、 神田孝一,工場管理論 五版,東京,大日本工業學會,1941。
34、 高木源之助,最近工場建築及設備,東京都,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27。
35、 高雄州報 大正10 年,3 月23 日,高雄,高雄州,1921。
36、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3 年11 月25 日,1910
37、 臺灣水道研究會,臺灣水道誌,臺北,臺灣水道研究會,1941。
38、 臺灣建築會誌,台北,臺灣建築會 (1941)第13 輯第5 號,(1942)第14輯第2 號,1941。
39、 臺灣砂糖獎勵施行成績,臺灣協會會報 第52 號,1903。
40、 臺灣經濟界に於ける日露戰爭の影響,臺灣協會會報 第78 號,1905。
41、 臺灣製糖方法の改善,臺灣協會會報 第18 號,1900。
42、 臺灣製糖會社,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事業沿革之概要,東京,臺灣製糖株式會社,1939。
43、 臺灣製糖會社の大合同,臺灣協會會報 第58 號,1903。
44、 臺灣糖業獎勵の效果,臺灣協會會報 第97 號,1909。
45、 臺灣總督府(大正14 年)官有地無料貸下ノ件許可(屏東街),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5 年保存,第5 門內務,第6 卷,第4 類地理及土地建物,1925。
46、 臺灣總督府(大正2 年)阿緱街市區計畫圖面ノ通決定ニ付告示方令達(阿緱廳),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5 門地方,第33 卷,第4 類地理及土地建物,1913。
47、 臺灣總督府(大正2 年)阿緱街市區計畫圖面ノ通決定ニ付告示方令達(阿緱廳)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5 門地方,第33 卷,第4 類地理及土地,1913。
48、 臺灣總督府(大正8 年)阿緱神社構造承認並鎮座報告 附圖,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5 年保存,第5 門地方,第1 卷,第5 類社寺,1919。
49、 臺灣總督府(明治31 年)辨務署管轄區域中警察管區改正,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甲種永久保存,第2 門官規官職,第00240 號,1898。
50、 臺灣總督府(明治36 年)街路取締規則標準發布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土木工事門別,道路橋樑類別,第879 冊,1903。
51、 臺灣總督府(明治36 年)調查既未濟圖(阿猴派出所),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調查,第4404 冊。,1903
52、 臺灣總督府(明治41 年)阿猴廳官有土地建物相關資料,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追加保存,第5 門地方,第11 卷,第5 類地理及土地建物,1908。
53、 臺灣總督府(明治42 年)私設下淡水溪價橋費補助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八門支出,第八類財務,第50 卷,1909。
54、 臺灣總督府(明治42 年)警察官吏派出所設置認可ノ件(阿緱廳),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5 年保存,警察門,第5 類人事,第2 卷,1909。
55、 臺灣總督府(明治43 年)國庫地方稅寄附に關テル書類,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8 門財務,第5 卷,第23 類國庫及方稅寄附二關スル書,1910。
56、 臺灣總督府(明治44 年)醫院新設儀稟申二關スル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3 門警察,第8 類病院醫學校,1911。
57、 臺灣總督府,臺灣事情 昭和9 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1934。
58、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臺灣水道誌圖譜,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1918。
59、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東亞旅行社台灣支部,1942。
60、 臺灣總督府情報部,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 大正3 年度,1985 重印版,台北,成文,1914。
61、 臺灣總督府情報部,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 明治34 年度第7 篇,1985 重印版,台北,成文,1901。
62、 臺灣總督府情報部,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 明治35 年度(1902),台北,成文,1985。
63、 臺灣總督府情報部,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 明治40 年度,1985 重印版,台北,成文,1907。
64、 臺灣總督府情報部,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 明治41 年度,1985 重印版,台北,成文,1908。
65、 臺灣總督府情報部,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 明治43 年度,1985 重印版,台北,成文,1910。
66、 臺灣總督府情報部,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 明治44 年度,1985 重印版,台北,成文,1911。
6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糖業概要,1927。
68、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糖業概要,1927。
69、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糖務局,臺灣糖業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糖務局,1914。
70、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一),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南天,1933。
71、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年報 第十三,1910。
72、 臨時台灣糖務局,糖業記事第2、3 次,臺灣日日新報,1903。
73、 臨時臺台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糖業舊慣一斑,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2。
74、 臨時臺灣糖務局,臺灣糖業一斑,臨時臺灣糖務局,1908。
75、 臨時臺灣糖務局,臨時臺灣糖務局第八年報(明治42 年度),1910。
76、 臨時臺灣糖務局,臨時臺灣糖務局第六年報(明治40 年度),1908。
77、 瀨川孝吉,「台灣先住民之農業與牧家」,台灣研究叢刊第40 種,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