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忠杰
Cheng, Chung-Chieh
論文名稱: 特徵參數化與網際網路於產品造形衍生之研究
Using Morphing Method and Characteristic Feature Parameters for Product Shape Generation on WWW
指導教授: 蕭世文
Hsiao, Shih-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工業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可拓工程法造形衍生網際網路形態學圖表特徵導向產品設計
外文關鍵詞: extension engineering method, feature base, shape generation, product design, internet morphological chart
相關次數: 點閱:103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網際網路以超高速度在全球蔓延開來,企業為了生存與發展必須不斷地推出新產品。而新產品的開發雖為企業帶來利潤與收益,卻也相對存在著風險。探討新產品開發失敗的原因,有些是未能正確掌握消費者需求;有些則是設計師與客戶溝通不良使得開發時間過長,喪失了新產品上市的時機。
    因此,經由本研究將資料處理分析結果,應用在網際網路上,達成設計師與客戶之間的溝通平台,並希望能夠建立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特徵參數化造形設計模式,以有助於設計師掌握客戶的想法,做最有效的溝通,節省不必要的設計開發成本與時間。
    本研究選定「電腦機殼」為實驗產品,經由MDS分析挑選市面上具有代表性的電腦機殼產品後,利用特徵導向的概念,尋找出電腦機殼組成構件基本元素,再透過分解形態設計要素及層屬架構(Hierocracy)的建構方式,規劃出每個構件原型特徵組,然後依據具有代表性的電腦機殼產品分析所得的造形法則及構件基本元素,定義出每個構件特徵參數合理變化範圍,而在參數合理變化範圍內,利用美學規則及造形法則,以特徵參數內插漸變的方式衍生出新構件造形,將電腦機殼分成數個構件造形參數組,再透過形態學圖表,排列組合以衍生出多種造形。再以可拓工程優度評價法建立出造形特徵參數與語彙間之關係模式。
    將資料處理過後的結果建立語彙造形資料庫,建構出兩個主軸系統,一為網際網路商務系統,二為造形意象特徵參數化輔助設計系統,如此,設計師可在網路上與客戶建立溝通橋樑,再經由造形意象特徵參數化輔助設計系統,設計出來的產品,更能夠符合消費者心中意象的產品;充分發揮產品設計效能,並縮短產品開發時間,以提高產品競爭力。

    As the rapidly global extending of Internet, the enterprises have to produce new products constantly for survival.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brings the income and profits as well as the risks to the enterprises. In studying the failure of the new production, we find some of the reasons are catching the needs of consumers incorrectly and some are losing the timing of entering the market due to the redundant time for the ba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signers and the clients.
    Therefore, the works of this research are approaching the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designers and the clients for reducing the unnecessary cost and time of design by applying the analyzed data through Internet and to construct the parametric modular of shape design as to assist the designers knowing the opinion of clients.
    In this paper, we select the representative samples of computer cases in market for experiments and study. A feature-based method is first used to find out the basic feature components of the computer case and to construct a CAD model. Then, defining the reasonable variation of each feature parameter based on the analyzed principles of shape generation and feature elements from the representative samples, and, furthermore, various new shapes would be generated from the morphological chart. Finally, to 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eature parameters and impression words by applying the extension engineering method.
    There are two main system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impression-shaped database. One is the commercial system for the internet, the other is the parametric assisting system of impression feature. Designers could communicate with their clients via Internet and develop the products more suitable for the impressions of consumers through the assisting system. Consequently, it could reduce the time of development as well as raise the efficac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new products.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 附錄目錄 viii 符號說明 xv 第 一 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目的 4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1.5 研究問題陳述 6 1.6 研究方法及架構 6 第 二 章 相關文獻探討 9 2.1可拓工程理論 9 2.1.1 在資訊領域中的應用 9 2.1.2 在電腦領域中的應用 10 2.2 電子商務 10 2.2.1 電子商務的定義 10 2.3 感性工學 13 2.3.1感性工學的定義 13 2.3.2感性工學的種類 14 2.3.3感性工學的發展 15 2.4意象語彙相關研究 15 2.5造形衍生與意象相關研究 18 2.6基於規則式的造形產生之研究 19 第 三 章 研究理論架構 20 3.1 問卷調查之樣本數 20 3.2 多變量分析 20 3.3 直接排列法 21 3.4 集群分析 24 3.4.1集群分析簡介 24 3.4.2集群分析步驟 25 3.5 因素分析 27 3.5.1因素分析簡介 27 3.4.2因素分析執行步驟說明 27 3.6 語意差異法 29 3.7 特徵導向式虛擬原型建構理論 30 3.7.1 結構式實體幾何模式 30 3.7.2 特徵導向式的建構理論 31 3.8 美學法則 32 3.9 形態學分析法 34 3.10 形態漸變理論 35 3.11 物元可拓理論 38 3.11.1 物元的概念 38 3.11.1.1 物元的基本關係 40 3.11.1.2 物元的可拓性 40 3.11.1.3 物元的變換 42 3.11.2 可拓的集合 42 3.11.2.1 可拓集合的概念 43 3.11.2.2 可拓集合的定義 44 3.11.2.3 可拓集合的關係與運算 44 3.11.3 關連函數 46 3.11.3.1 模與距 46 3.11.3.2 位值及其性質 47 3.11.3.3 基本公式 48 3.11.3.4 簡單關聯函數與初等關聯函數 49 3.11.4 物元識別與評判優度評價法 50 第 四 章 研究步驟與方法 55 4.1 各項執行工作步驟概述 55 4.2 產品造形選取 57 4.2.1 樣本收集 57 4.2.2 群化分類 57 4.2.3 代表性研究產品選定-集群分析 58 4.3 形容詞語彙篩選 62 4.3.1 收集形容語彙 62 4.3.2 形容詞初步篩選 62 4.3.3 形容詞二次篩選 65 4.4 型態分析與特徵建構 67 4.4.1 電腦機殼構件分析 68 4.4.2 造形法則之建立 71 4.4.2.1 在面板外形方面 71 4.4.2.2 按鍵排列方式方面 71 4.4.2.3面板散熱孔方面 46 4.4.2.4 裝飾性元素方面 72 4.4.2.5 側板散熱孔方面 73 4.4.2.6 側板把手方面 74 4.4.2.7 其他 75 4.4.3 原型特徵組分析特徵參數化之造形衍生 76 4.4.3.1 原型特徵組分析 76 4.4.3.2 漸變造形規則 78 4.5 實驗產品樣本之選定 99 4.6 建立產品樣本感性評量矩陣 105 4..7 特徵參數與語彙關係之建立 105 4.7.1 評判優度評價法 106 4.7.1.1 建立關聯函數 106 4.7.1.2 計算合格度 107 4.7.1.3 計算規範合格度 107 4.7.1.4 確定權係數 108 4.7.1.5 計算優度 109 4.7.2 特徵參數與語彙關係之模式建立 110 第 五 章 系統程式建構及操作界面設計 113 5.1 電腦機殼造形意象參數化輔助設計系統 113 5.1.1系統流程規劃 113 5.1.2 系統建構 114 5.1.2.1 在SolidWorks方面 115 5.1.2.2 在Visual Basi 方面 116 5.1.2.3 在資料庫方面 118 5.1.3 介面操作說明 119 5.1.3.1 意象語彙參數化介面操作說明 120 5.1.3.2 客戶資料操作介面說明 123 5.2 網際網路電腦機殼商務系統建構 125 5.2.1系統流程規劃 125 5.2.2 系統建構 126 5.2.2.1 環境平台 128 5.2.2.2網頁程式 128 5.2.3 系統介面說明 129 5.2.3.1 客戶使用者 129 5.2.3.2 設計師使用者 132 5.3 操作案例 133 5.3.1 以客戶為例 133 5.3.2 以設計師為例 137 第 六 章 結果與討論 139 6.1 形容詞語彙篩選的結果與討論 139 6.2 實驗樣本篩選的結果與討論 139 6.3 特徵參數化與造形衍生的結果與討論 140 6.4 特徵參數化與造形語彙之關係建立的結果與討論 140 6.5 網路商務系統的結果與討論 141 6.6 輔助設計系統的結果與討論 141 第 七 章 結論與建議 142 7.1 結論 142 7.2 建議 142 參考文獻 144 附錄一: 電腦機殼分群實驗樣本 150 附錄二: MDS分析結果 151 附錄三: 初步形容詞語彙調查問卷 166 附錄四: 代表性研究產品問卷圖 167 附錄五: 形容詞語彙第二次調查問卷 168 附錄六: 因子分析結果 166 附錄七: 實驗樣本產品的問卷內容 172 表目錄 表 3-1:形態分析圖表 34 表 4-1:壓力係數值從二維度到六維度 58 表 4-2a:第一群樣本分類歸群與K平均數集群結果 60 表 4-2c:第三群樣本分類歸群與K平均數集群結果 60 表 4-2b:第二群樣本分類歸群與K平均數集群結果 61 表 4-2d:第四群樣本分類歸群與K平均數集群結果 61 表 4-2e:第五群樣本分類歸群與K平均數集群結果 62 表 4-3:初步的60組形容詞對 63 表 4-4:語彙勾選累積統計結果 64 表 4-5:勾選累積數較高的15組形容詞 64 表 4-6:樣本與語彙對應關係平均值 66 表 4-8:具代表性的4組形容詞語彙 66 表 4-7:因素分析結果 67 表 4-9:造形基本元素與特徵元素關係 70 表 4-10:與手有關之人體計測資料(一) 75 表 4-11:參數定義數值 85 表 4-12:規則變化形狀及參數定義數值 86 表 4-13:依美學規則變化情況 89 表 4-14:按鍵排列形狀之參數數值 91 表 4-15:側板散熱孔排列形狀 93 表 4-16:把手定義參數值 93 表 4-17:把手特徵參數值 95 表 4-18:把手特徵圓角參數值 95 表 4-19:手把參數值 96 表 4-20:當軟碟機的中心點在原點(100,208)處時的型態圖 97 表 4-21:當軟碟機的中心點在原點(74,208)處時的型態圖 98 表 4-22:樣本之離差係數值 103 表 4-23:軟碟機在中時縮減樣本個數及構件型號 104 表 4-24:軟碟機在中時縮減樣本個數及構件型號 104 表 4-25:感性評量矩陣 105 表 4-26:各樣本合格度值 108 表 4-27:各樣本優度值 109 表 6-1:含有三個形容詞語彙組SD評估量尺 139 圖目錄 圖 1-1 :設計師角度的轉變 2 圖 1-2 :消費者、客戶、設計師三者之間的關係 4 圖 1-3 :研究架構及方法流程圖 8 圖 2-1 :整體性概念的電子商業模式 13 圖 2-2 :以方形為例之簡單造形文法 19 圖 3-1 :多變量相依互依判別圖 21 圖 3-2 :計量尺度與非計量尺度分別圖 22 圖 3-3 :集群分析步驟圖 25 圖 3-4 :因素分析步驟圖 28 圖 3-5 :CSG特徵樹狀架構圖 31 圖 3-6 :不同層次的相似對應關係 38 圖 3-7 :造形摻合過程 37 圖 3-8 :物元空間 39 圖 3-9 :物元的可拓面與可拓線 41 圖 3-10:可拓集合對經典集合對論域的分類 43 圖 3-11:關聯函數描述問題之過程 46 圖3-12:點x 與有限區間X的「距」(x 在區間外) 47 圖3-13:點x 與有限區間X的「距」(x 在區間內) 47 圖3-14:點x與兩區間的「位值」 48 圖 3-15:簡單關聯函數示意圖 49 圖 3-16:優度評價法之歩驟 52 圖 4-1 :研究步驟流程 55 圖 4-2 :壓力係數與構面關係圖 58 圖 4-3 :Ward法分群結果 59 圖 4-4a:第一群最具代表性樣本 60 圖 4-4c:第三群最具代表性樣本 60 圖 4-4b:第二群最具代表性樣本 61 圖 4-4d:第四群最具代表性樣本 61 圖 4-4e:第五群最具代表性樣本 62 圖 4-5 :SD評估量尺 65 圖 4-6 :電腦機殼構件圖 68 圖 4-7 :代表性研究產品簡化圖 69 圖 4-8 :構件位置相關樹枝圖 69 圖 4-9 :填色區域為可變化 71 圖 4-10:灰色部分為按鍵變化範圍 72 圖 4-11:灰色部分為按鍵變化 72 圖 4-12:深灰色為散熱孔變化範圍 73 圖 4-13:填色部分為曲線變化範圍 73 圖 4-14:灰色為變化範圍 74 圖 4-15:右深左淺 75 圖 4-16:與手有關之人體計測尺寸(一) 74 圖 4-17:灰色為把手相關位置 75 圖 4-18:三塊不同的方體所構成 76 圖 4-19:構件原型特徵組層屬架構圖 78 圖 4-20:原型特徵原組組成元素 77 圖 4-21:衍生機殼造形之概念圖 79 圖 4-22:方形線框為可變參數 80 圖 4-23:參數定義變化數值 81 圖 4-24:除料參數變化相關位置 82 圖 4-25:圓角參數變化相關位置 82 圖 4-26:三種不同面板參數變化造形 83 圖 4-27:面板三組參數漸變情況 84 圖 4-28:裝飾性元素之參數定義相關位置線框為不變參數 85 圖 4-29:造形文法衍生規則圖 86 圖 4-30:規則變化形狀及參數定義相關位置 87 圖 4-31:對稱、對比、統一 88 圖 4-32:參數變化範圍 88 圖 4-33:左為參數合理變化範圍 右為參數定義相關位置 90 圖 4-34:按鍵排列形狀(美學規則) 91 圖 4-35:上圖為依據(圖4-29)燈與按鍵排列漸變情況 91 下圖為依據美學規則燈與按鍵排列漸變情況 圖 4-36:側板散熱孔參數範圍變化 92 圖 4-37:形成把手形狀特徵草圖形狀 94 圖 4-38:把手參數定義位置 94 圖 4-39:把手參數定義位置 95 圖 4-40:把手漸變衍生形狀 96 圖 4-41:SPSS的直交排列設定項目 99 圖 4-42:SPSS 軟體直交排列執行步驟 100 圖 4-43:SPSS直交排列選項裡的設定 100 圖 4-44:SPSS樣本縮減結果 101 圖 4-45:SPSS 隨機選取樣本功能設定 101 圖 4-46:SPSS 隨機選取樣本功能設定 102 圖 4-47:SPSS 隨機選取樣本功能設定條件 102 圖 4-48:客戶輸入語彙分數 106 圖 4-49:最適化語彙造形 110 圖 4-50:語彙參數對應圖 111 圖 4-51:模式建構圖 112 圖 5-1 :系統流程圖 114 圖 5-2 :建構特徵原組 115 圖 5-3 :資料庫抓取構件參數與SolidWorks連結之流程圖 115 圖 5-4 :定義參數之情況 116 圖 5-5 :VB勾選之畫面 116 圖 5-6 :VB連結SolidWorks 2003的宣告語法 117 圖 5-7 :特徵參數化控制語法 117 圖 5-8 :如何利用VB控制SolidWorks做特徵參數化控制流程圖 118 圖 5-9 :系統開啟之畫面 120 圖 5-10:語彙輸入之畫面 120 圖 5-11:步驟三操作說明圖 121 圖 5-12:與SolidWorks連結狀況 121 圖 5-13:為步驟四使用說明 122 圖 5-14:步驟一說明圖 123 圖 5-15:步驟二、三、五說明圖 124 圖 5-16:觀看客戶意見說明 125 圖 5-17:進行細部設計畫面 124 圖 5-18:商務系統流程圖 126 圖 5-19:系統運作圖 127 圖 5-20:步驟一說明圖 130 圖 5-21:步驟二、三說明圖 130 圖 5-22:步驟四說明圖 131 圖 5-23:步驟五、六、七、八、九說明圖 131 圖 5-24:步驟二說明圖 132 圖 5-25:步驟三說明圖 133 圖 5-26:ABC 公司登入之畫面 134 圖 5-27:ABC公司對產品意象選擇 134 圖 5-28:ABC公司所選的最適化語彙造形排序 135 圖 5-29:ABC公司對產品的意見說明 136 圖 5-30:客戶將議建說明存檔 136 圖 5-31:設計師在遠端,針對ABC公司訂單,進行細部設計之流程 137 31 3.8 美學法則 32 3.9 形態學分析法 34 3.10 形態漸變理論 35 3.11 物元可拓理論 38 3.11.1 物元的概念 38 3.11.1.1 物元的基本關係 40 3.11.1.2 物元的可拓性 40 3.11.1.3 物元的變換 42 3.11.2 可拓的集合 42 3.11.2.1 可拓集合的概念 43 3.11.2.2 可拓集合的定義 44 3.11.2.3 可拓集合的關係與運算 44 3.11.3 關連函數 46 3.11.3.1 模與距 46 3.11.3.2 位值及其性質 47 3.11.3.3 基本公式 48 3.11.3.4 簡單關聯函數與初等關聯函數 49 3.11.4 物元識別與評判優度評價法 50 第 四 章 研究步驟與方法 55 4.1 各項執行工作步驟概述 55 4.2 產品造形選取 57 4.2.1 樣本收集 57 4.2.2 群化分類 57 4.2.3 代表性研究產品選定-集群分析 58 4.3 形容詞語彙篩選 62 4.3.1 收集形容語彙 62 4.3.2 形容詞初步篩選 62 4.3.3 形容詞二次篩選 65 4.4 型態分析與特徵建構 67 4.4.1 電腦機殼構件分析 68 4.4.2 造形法則之建立 71 4.4.2.1 在面板外形方面 71 4.4.2.2 按鍵排列方式方面 71 4.4.2.3面板散熱孔方面 46 4.4.2.4 裝飾性元素方面 72 4.4.2.5 側板散熱孔方面 73 4.4.2.6 側板把手方面 74 4.4.2.7 其他 75 4.4.3 原型特徵組分析特徵參數化之造形衍生 76 4.3.3 原型特徵組分析 76 4.4 實驗產品樣本之選定 99 4.5 建立產品樣本感性評量矩陣 105 4..6 特徵參數與語彙關係之建立 105 第 五 章 系統程式建構及操作界面設計 113 5.1 電腦機殼造形意象參數化輔助設計系統 113 5.1.1系統流程規劃 113 5.1.2 系統建構 114 5.1.2.1 在SolidWorks方面 115 5.1.2.2 在Visual Basi 方面 116 5.1.2.3 在資料庫方面 118 5.1.3 介面操作說明 119 5.1.3.1 意象語彙參數化介面操作說明 120 5.1.3.2 客戶資料操作介面說明 123 5.2 網際網路電腦機殼商務系統建構 125 5.2.1系統流程規劃 125 5.2.2 系統建構 126 5.2.2.1 環境平台 128 5.2.2.2網頁程式 128 5.2.3 系統介面說明 129 5.2.3.1 客戶使用者 129 5.2.3.2 設計師使用者 132 5.3 操作案例 133 5.3.1 以客戶為例 133 5.3.2 以設計師為例 137 第 六 章 結果與討論 139 6.1 形容詞語彙篩選的結果與討論 139 6.2 實驗樣本篩選的結果與討論 139 6.3 特徵參數化與造形衍生的結果與討論 140 6.4 特徵參數化與造形語彙之關係建立的結果與討論 140 6.6 網路商務系統的結果與討論 141 6.6 輔助設計系統的結果與討論 141 第 七 章 結論與建議 142 7.1 結論 142 7.2 建議 142 參考文獻 144 附錄一: 電腦機殼分群實驗樣本 150 附錄二: MDS分析結果 151 附錄三: 初步形容詞語彙調查問卷 166 附錄四: 代表性研究產品問卷圖 167 附錄五: 形容詞語彙第二次調查問卷 168 附錄六: 因子分析結果 166 附錄七: 實驗樣本產品的問卷內容 172

    英文部分

    1. Akira Harada, “The Framework of Engineering - The Area and Object of Kansei Engineering”, 中日設計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pp. 10-19, 1998.
    2. Breuss, P., Watkins, C.D., Sadun, A. and Marenk, S., “ Modern image processing
    :warping, morphing, and classical techniques”, Academic Press, pp.32-41, USA, 1993.
    3. Chase, S. C., “Shapes and Shape Grammars:From Mathematical Model to Computer
    Implementation ”,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 Vol.16, pp.215-242, 1989.
    4. Cross, N., “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s”,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 1994.
    5. Cai Wen. “Extens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J]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Vol.44, pp.1538-1548,1999
    6. E. Tjalve, “A Short Course in Industrial Design”, Thomson, Litho Ltd., East kilbride, Scotland, pp. 19-39, 1979.
    7. Flemming, U., “More Than the Sum of Parts:The Grammar of Queen Anne Hous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 Vol.14, pp.323-350, 1987.
    8. Hubka, V., Anderasen,M. M. and Eder, W. E., “Practical Studies in Systematic Design Butterworths”, London, 1988.
    9. Hsu, C.H., Jiang, BC. and Lee, E.S., “Fuzzy Neural Network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 Vol. 29, pp. 71-81, 1999。
    10. Heisserman, J., ”Generative Geometric Design”, 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Vol.14, No 2, pp. 37-45, March, 1994.
    11. Homback, R., “Electronic commerce in the 21th century”, Journal of Systems Management, pp.28-33, May/June, 1995.
    12. Horiguchi A. and Suetomi T., “A Kensei Engineering Approach to a Drive/Vechicle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Vol. 15, pp. 25-37, 1995.
    13. Hui, K.C. and Li, Y., “A feature-based shape blending technique for industrial design ”, Computer-Aided Design, Vol. 30, No. 10, pp. 823-834, 1998.
    14. Ishihara, S., Ishihara, K., Nagamachi, M., Matsubara, Y., “An automatic builder for Kansei Engineering expert system using self-organizing neural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Vol.15, pp.13-24, January, 1995.
    15. Jones, J. C., Design Methods”,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1992.
    16. Korobkin, B. J., ” Image for Design: Communicating Social Sciencearch to Architects Cambridge ”, Mass: Architecture Research Office, Ha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aign,1976.
    17. Knight, T.W., “ The Generation of Hepplewhite- Style Chair-Back Designs ”,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 Vol.7, pp. 227-238, 1980.
    18. Krishnamurti, R., “The Construction of Shap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 Vol.8, pp.5-40, 1981.
    19. Kalakota, R. and Whinston, A. B., “Electronic Commerce: A Manager Guide”,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20. Kalakota, R. and Whinston, A. B., “ Frontier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 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21. Kosiur, D., “ Understanding Electronic Commerce”, Microsoft Press, 1997.
    22. Liu Wei, Ye Jian, “Extension Information[A] ”, Harbin: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1996.
    23. Mastandrea, S.,Zani,A., Giuliani,M.V..& BoreG, “ Meaning of industrial Design object: from design to user ”, i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Vol.19, pp.301-319,1992.
    24. Mastandrea, S., Zani, A., Giuliani, M. V. and Bove, G., “Meaning of Industrial Design Objects:From Designers to User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Vol. 19, pp. 307-319, 1992.
    25. Michael Bloch, Yves Pigneur and Arie Segev, “ On the Road of Electronic Commerce-A Business Value Framework”,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Some Research Issues, 1996
    26. Nagamachi Mistuo and Tomio Jindo, “Development of A Design Support System for Office Chair Using 3-D Graph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Vol. 15, pp. 49-62, 1995.
    27. Nagamachi Mistuo, “Kansei Engineering: A New Ergonomic Consumer-Oriented Technology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Vol. 15, pp. 3-11, 1995.
    28. Stiny, G. and Gips, J., ”Shape Grammars and the Generative Specification of Painting and Sculptur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71, pp.1460-1465, 1972.
    29. Stiny, G., ”A Note on the Generation of Chinese Lattice Design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 Vol.4, pp.89-98, 1977.
    30. Stiny, G. and Mitchell, W. J., ”The Grammar of Paradise: on the Generation of Mughul Garden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 Vol.7, pp.209-226, 1980.
    31. Stiny, G., ”Introduction to Shape and Shape Grammar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 Vol.7, pp.343-351, 1980.
    32. Vakeva, S., “Product Semantic 89”, University of Industrial Arts UIAH, p.7, 1997.
    33. Vera B. Anand, ” Computer Graphics and Geometric Modeling for engineers”, John Wiley & Sons, Inc. , Singapore, 1993.

    中文部分
    34. 山田瑛, “感性工學”, EAJ Information No. 72, The Engineering Academy of Japan, Tokyo Japan, pp. 1-6, Jan. 1998.
    35. 王鴻祥, “CAID的發展與省思”, 工業設計報導, pp.20-26, 陸月號, 1990.
    36. 王希平,“語意轉化模式在產品設計上的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37. 赤尾洋二, 中國生產力中心QFD研發校小組 編譯, “新產品開發品質機能展開之實際應用”, 中國生產力中心, 中華民國, 台北市, 1991。
    38. 何斌 , “可拓邏輯研究提綱[A] “,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pp:260—263,1995
    39. 何斌,王若恩, “物元邏輯推理[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Vol.18(1),pp:85-92,1998
    40. 杜春彥, ”於物元可拓性的推理模型[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Vol.18(2)pp:124-127,1998
    41. 李立希, “可拓知識庫系統初探[R] ”, 廣州:全國第八屆可拓工程年會論文, pp:8,2000.
    42. 林振陽, ”工業設計中立體造形之理論與實際”, 六合出版社, 六十八年.
    43. 林偉初, “資訊的可拓性[A] ”,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pp:185—190, 1995
    44. 林偉初, “搜索中的可拓方法[J] ”,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Vol.18(2), pp:131-134, 1998.
    45. 長町三生, “快適科學”, 海文堂, 日本東京, 1996.
    46. 長町三生, “感性工學”, 海文堂, 日本東京, 1997.
    47. 許鳳火, “語意區分法語法的設計評價研究”, 工業設計, 50期 , 1985.
    48. 馬哲著、陳耀茂譯,“多變量解析入門”,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49. 張建成譯,John Chris Jones著,”「設計方法」”,六合出版,1992.
    50. 張劭燻,“多變量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松崗,1994。
    51. 張悟非,“智慧型電腦輔助工業設計系統模式的探討與展望”,明志工專學報,pp. 151-162,第24期,1996。
    52. 張育銘, 蘇靜秀, ” 由生活型態角度探討意象語彙差異性之研究-以手錶為例 ”,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pp.36,1998.
    53. 原田昭,“感性工學的架構-感性工學的研究領域與對象”,中日設計教育研討會論文集,pp. 2-9,1998。
    54. 莊明振, ” 多向度評量法在設計上之應用 ”, 77年技術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pp.95-107, 1988.
    55. 莊明振, 鄧建國, ”造形衍溯模式應用於產品造形開發之探討”, 83年
    技術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pp. 53-66,1994.
    56. 陳朝春,林複華., ”可拓語言的研究方向與展望”.,pp:40-41, 1986.
    57. 陳肇杰, ” 產品造形語彙評價之研究 ”,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
    士論文,1994年.
    58. 陳國祥,“Form Generationand Association”,Illinois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5.
    59. 陳玲鈴、楊士勳, “多向度評量法建構之高維認知空間旋轉問題之研究” 中華民國第三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 下冊, 中華民國設計學會, pp. 537-542 , 1998.
    60. 陳玲鈴,楊士勳, “應用影像摻合在多向度認知空間之研究-以汽車造形為例”,中華民國第三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 下冊, 中華民國設計學會 pp. 579-584, 1998.
    61. 曾國雄, “多變量解析及其應用”, 華泰書局, pp. 167-188,1991.
    62. 黃俊英,“多變量分析(第五版)”,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1995.
    63. 黃信智,“電腦輔助產品造型意象設計系統建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64. 游鴻哲, 游萬來, “產品設計的造形文法模式研究-以咖啡杯設計為例”, 中華民國設計學會, 第一屆「研究成果論文研討會」, 1996.
    65. 蔡文, ”可拓集合和不相容問題”, 科學探索學報, 1983.
    66. 蔡文、楊春燕、林偉初, ”可拓工程方法”, 科學出版社, 1997.
    67. 蔡文. ”可拓論及其應用[J] ”, 科學通報., Vol.44(7), pp:673-682, 1999.
    68. 蔡宏政, “汽車造形、色彩之人機模糊介面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1.
    69. 楊春燕、何斌, “系統故障的可拓診斷方法[J] ”,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Vol .15(1)pp:98—103, 1998.
    70. 劉陸雄、姚景星, ”直交表實驗計畫法” ,松崗圖書出版, 台北市, 1979.
    71. 劉巍、張秀芳, “基於可拓資訊的知識表示[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Vol .18(1) , pp:104-107,1998
    72. 劉孟昌,“形態漸變之產品造形衍生與整合模式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73. 篠原昭等, “感性工學招待”, 森北出版, 日本東京, pp. 11, 1996.
    74. 蕭世文, ” 模糊理論在產品設計決策上的應用研究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計劃編號 NSC 83-0415-E006-006 , NSC 84-2213-E006-036, 1995.
    75. 蕭世文﹑蔡昇佑, ”同步設計在產品設計上的應用研究”, Proc. of the 2nd R.O.C. Symp. on R&M,p.393-401, 1997.
    76. 蕭世文、陳清海, “功能物件導向的產品造形衍生與整合模式研究”,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213-E-006-036, 1996。
    77. 蕭世文、陳清海, “意象導向的產品3D基模形塑與造形衍生模式研究”, 85年技術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pp. 81-91,1996。
    78. 薛國華, “應用分割原理於產品外形構想展開”,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碩士論文,1996.
    79. 簡召全, 馮明, 朱崇賢, “工業設計方法學”,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2.

    下載圖示 校內:2004-08-28公開
    校外:2004-08-2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