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歐佩佩 Ou, Pei-Pei |
|---|---|
| 論文名稱: |
王文華現象:都市、品味、消費與愛情─台灣當代大眾文學的一個面向 |
| 指導教授: |
游勝冠
Yu, Sheng-Ku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8 |
| 中文關鍵詞: | 王文華 、消費 、文化工業 、大眾文化 、大眾文學 |
| 相關次數: | 點閱:61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藉由分析王文華和其暢銷作品,企圖勾勒出當代台灣大眾文學的部份面貌,進而深入探討台灣社會是如何建構此一通俗文化,其中所暗藏的權力關係又有什麼問題與危險性。論文中主要討論王文華作品和其暢銷現象的幾個特點:第一、以王文華作品的行銷方式和作家個人品牌營造為例,反映台灣當前文化工業的產銷機制;第二、解讀王文華作品內所描繪的台北都會中產階級形象,和他們反映出的生活型態、消費品味、政治傾向、和意識型態,以及文本中呈現的台灣當下社會的主流價值偏見;第三、透過實際讀者個案分析,證明王文華小說的主要讀者群:女性,能夠運用一種「柔軟」的抵抗方式,從隱含父權思想的文本中,做出有利於自身的閱讀。
1.王文華著作:
王文華,《寂寞芳心俱樂部》,台北:允晨,1991
王文華,《天使寶貝》,台北:皇冠,1992
王文華,《舊金山下雨了》,台北:聯合文學,1994
王文華,《蛋白質女孩》,台北:時報,2000
王文華,《61×57》,台北:時報,2001
王文華,《蛋白質女孩2》,台北:時報,2002
王文華,《寶貝,只剩下我和你》,台北:時報,2003
王文華,《倒數第二個女朋友》,台北:時報,2004
2.專書:
杭之,《從〈藍與黑〉到〈暗夜〉》,台北:久大,1987
郭力昕,《新頻道──電視、傳播、大眾文化》,台北:萬象,1992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文化,1994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1996
林芳玫,《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台北:女書,1999
陳坤宏,《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理論與應用》,台北:詹氏書局,1995
陳學明,《文化工業》,台北:揚智,1996
陳剛,《大眾文化與當代烏托邦》,北京:作家,1996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6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1998
黃會林,《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8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2002
夏鑄九,《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1993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1999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1998
張小虹,《自戀女人》,台北:聯合文學,1996
何春蕤編,《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1997
何春蕤,《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台北:皇冠,1994
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2000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1993
楊國樞、瞿海棠主編,《變遷中的台灣社會──第一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1988
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
3.翻譯書籍:
McRobbie,A著,《後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田曉菲譯,北京:中央編譯,2001
羅蘭巴特著,《神話-大眾文化詮釋》,許薔薇、許綺玲譯,上海:上海新華印刷,1999
Jeansen,Rolf.著,《夢想社會:後物質主義世代的消費國度》,沈若薇譯,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0
Bocock,Robert.著,《消費》,張君玫、黃鵬仁譯,台北:巨流,1995
星野克美著,《符號社會的消費》,黃恆正譯,台北:遠流,1988
山崎正和著,《柔性個人主義:反抗大眾消費社會的新個人主義》,黃恆正譯,台北:遠流,1988
Swingewood,A.著,《大眾文化的迷思》,馮建三譯,譯自The Myth of Mass Culture,台北:遠流,1997
Mort,F.著,《消費文化--20世紀後期英國男性氣質和社會空間》,余寧平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Simmel,G.著,《金錢 性別 現代生活風格》,顧仁明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Simmel,G.著,《時尚的哲學》,費勇等譯,譯自The Philosophy of Fashion,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Benjamin,W.著,《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王才勇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
Simon,K.著,《垃圾文化》,關山譯,譯自Trash Culture,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Mumford,L.著,《午後的愛情與意識形態:肥皂劇、女人和電視劇種》,林鶴譯,譯自Love and Ideology in the Afternoon: Soap Opera, Women and Television Genre,北京:中央編譯社,2000
王馮振等編譯,《俗文化透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Berger,A.著,《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姚媛譯,譯自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McGuigan,J.著,《文化民粹主義》,桂萬先譯,譯自Cultural Populis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Slater,D.著,《消費文化與現代性》,林佑聖、葉欣怡譯,譯自Consumer Culture & Modernity,台北:弘智文化,2003
Storey,J.著,《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譯,譯自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台北:巨流,2001
Storey,J.著,《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李根芳、周素鳳譯,譯自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台北:巨流,2003
Bourdieu,P.著,《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包亞明譯,譯自Bourdieu訪談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Brooker,P.著,《文化理論詞彙》,王志弘、李根芳譯,譯自 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台北:巨流,2003
Crang,M.著,《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譯自Cultural Geography,台北:巨流,2003
Lewis,J.著,《文化研究的基礎》,邱誌勇、許夢芸譯,譯自 Cultural Studies: the basics,台北:韋伯文化,2005
Alexander,J.; Seidman,S.編,《文化與社會》,吳潛誠總編校,譯自 Culture and Society: contemporary debates,台北:立緒,1997
Williams,R.著,《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劉建基譯,譯自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台北:巨流,2003
Turner,G.著,《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唐維敏譯,譯自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n Introduction,台北:亞太圖書,1998
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
羅鋼、王中忱主編,《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
Fiske,J.著,《理解大眾文化》,王曉珏、宋偉杰譯,譯自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北京,中央編譯,2001
Baker,C.著,《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羅世宏等譯,譯自Cultural Studies—Theory and Practice,台北:五男,2004
4.碩博士論文:
林黛嫚,《文學場域的雅俗之爭-1980年代小說族現象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欣儀,《台灣戰後通俗言情小說之研究──以瓊瑤60-90年代作品為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簡妙如,《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1
楊美紅,《台灣大眾媒體文學書評之研究─文學社會學的詮釋觀點》,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2001
劉秀美,《臺灣通俗小說研究 一九四九-一九九九》,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蘇宇鈴,《虛構的敘事 / 想像的真實:日本偶像劇的流行文化解讀》,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馮國蘭,《台灣中產階級的消費文化品味研究---以《天下》雜誌廣告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1980-199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蔡奇睿,《文化消費的空間研究:書店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現象觀察---以誠品書店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1999
莊宗憲,《消費社會:大眾文化與後現代》,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劉維公,《消費文化與象徵鬥爭─消費文化理論的反省》,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5.期刊論文:
張錦華,〈電視與大眾文化〉,《新聞學研究》44,1991,頁57-71
黃永林,〈大眾文學的現代特徵〉,《語文教學與研究》13,2000
陳瑞文,〈藝術性質‧文化工業‧大眾文化〉(上、下),《雄獅美術》256-257,1992
張淑麗,〈解構與建構之後:女性雜誌、女性主義與大眾文化研究〉,《中外文學》23,1994,頁110-125。
戴錦華,〈隱形書寫-九十年代大眾文化的政治學〉,《今天》2,1998
廖炳惠,〈台灣流行文化批判〉,《當代》149,2000.1,頁76-95
林芳玫,〈觀眾研究初探—由梅花三弄談文本、解讀策略、與大眾文化意識型態〉,《新聞學研究》49,1994,頁123-155。
路況,〈藝術及其不滿——從前衛藝術到大眾文化〉,《中國論壇》322,1989,頁56-61
彭世珍,〈大眾文化的主流—關於「金石堂書店」的市場導向〉,《出版流通》1991.11,頁22-23
鍾淑貞,〈皇冠文學四十年--臺灣大眾文學的重鎮〉,《書香月刊》57,1996.3
〈大眾文化消費專輯〉,《中外文學》2002.9
張汝倫,〈大眾文化霸權與文化生態危機〉,《臺海兩岸》1995.3
何寄澎,〈消費文學與文學的未來〉,《幼獅文藝》1995.7
楊敏芝,〈文化產業理論思潮與時代發展脈絡--菁英文化與大眾文化臨界點〉,《文化視窗》38,2002.2,頁38-45
蕭新煌,〈後現代‧欲望與消費文化專輯〉,《當代》52,1990,頁21-69
鄭植榮,〈廣告與消費文化的關係研究〉,《銘傳學刊》5,1992,頁135-149
郭貞,〈消費者文化與後現代主義的解析〉,《廣告學研究》1,1991,頁211-215
陳嬿文,〈王文華vs.蘇有朋--蛋白質男孩的紅樓記憶〉,《聯合文學》221,2003.3,頁28-40
胡馨云,〈生活觀察者--王文華〉,《出版情報》159,2001.7,頁36-37
黃惠如,〈愛情篇 王文華vs.王瑞琪--愛情究竟是你的幸﹖還是不幸﹖〉,《康健》49,2002.12,頁206-211
劉湘吟,〈你是「蛋白質女孩」嗎﹖--王文華筆下的臺北都會男女浮世繪〉,《新觀念》176,2002.11,頁34-37
溫珮妤,〈王文華的蛋白質行銷術〉,《Cheers》25,2002.10,頁160-163
黃惠娟,〈用左腦廝殺商場,用右腦寫暢銷書--作家王文華兼顧工作與興趣的「雙重生活」〉,《商業周刊》748,2002.3.25,頁87-88
熊毅晰,〈專家觀點:王文華(博偉電影公司行銷經理理)--任何產業都是娛樂產業〉,《e天下》15,2002.3,頁102-107
王文莉,〈從海外生活擷取創作靈感的天生觀察家--專訪新銳作家王文華〉,《博覽家雜誌》117,2001.11,頁73-75
藍麗娟,〈博偉電影公司行銷經理王文華:渴望平凡的蛋白質男孩〉,《Cheers》4,2001.1,頁80-84
好讀編輯室,〈王文華--擺地攤也無不可〉,《好讀》37,2003.10,頁68-69
謝其濬,〈王文華經營「王文華」 〉,《遠見雜誌》,2003年9月
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專號,《聯合文學》1990.11
楊岑雯,〈幾米‧王文華,如何暢銷到中國?2個台灣文化品牌的打造故事〉,《數位時代雙週刊》,58期
蔡淑鈴,〈語言使用與職業階層化的關係:比較台灣男性的族群差異〉,《台灣社會學》第1期,2001.6
6.研討會論文:
中華民國第九屆英美文學研討會,《大眾文學論文集》
陳惠齡,〈最新世代文學中都會愛情小說的顯隱二元閱讀─以王文華《61x57》為例〉,《第五屆青年文學會議》,2001.11.16
李政亮,〈台北,上海與中國小資〉,《去國‧汶化‧華文祭:2005年華文文化研究會議》,2005.1
7.報紙:
張娟芬,〈新人榜,王文華〉,《中國時報》,1992.12.25,31版
王蓉,〈王文華新書變味──黎明柔「斷言」:他不是處男了〉,《中國時報》,2000.7.15,26版
陳葦芬,〈蛋白質女孩雅俗共賞〉,《大成影劇報》,2000.10.26,10版
王蘭芬,〈王文華:寫完就像談完一場戀愛─長篇小說61×57題意保密〉,《民生報》,2001.7.5,A7版
李奭學,〈飲食男女─解讀王文華的長篇新作《61×57》〉,《中國時報》,2001.7.13-2001.7.14,23版
陳美萍,〈都會愛情生態〉,《中國時報》,2001.8.8,39版
褚姵君,〈偶像劇看上張曼娟、王文華、成英姝──徐立功準備改編三位暢銷作家的小說,並招考新人擔綱〉,《民生報》,2001.8.11,Cs2版
吳文智,〈電影、都會、偶像劇:王文華的小說〉,《中央日報》,2001.9.10,19版
宇文正,〈三個太太 兩個房間 王文華的生活與寫作〉,《聯合報》,2002.3.17,39版
陳文芬,〈蛋白質女孩2,阿寶、蕭淑慎做代言人〉,《中國時報》,2002.7.10,14版
李令儀,〈王文華變大陸偶像作家〉,《聯合報》,2002.7.26,14版
李奭學,〈台北摩登─評王文華著《蛋白質女孩》〉,《中國時報》,2002.8.19,39版
吳興文,〈全球重點地區華文出版暢銷書榜觀察──有趣的「無厘頭」愛情〉,《聯合報》,2002.9.1,22版
王德威,〈蛋白質的修辭學〉,《中國時報》,2002.9.13,39版
張晨,〈王文華、幾米成為大陸評論焦點〉,《中國時報》,2002.11.17,35版
陳宛茜,〈王文華 周末心情故事出書〉,《中國時報》,2003.9.5,B06版
陳宛茜,〈王文華窗後窺蛋白質女孩〉,《聯合報》,2003.9.8,A12版
麥若愚,〈蛋白質女孩 台北故事+上海風情──周杰+徐路 小說改編連續劇 紅遍大陸〉,《民生報》,2003.10.14,C05版
吳興文,〈全球重點地區華文出版暢銷書榜觀察──暢銷書的特質〉,《聯合報》,2003.11.30,B4版
顏忠賢,〈我總願意相信,他是純情的──關於王文華的「蛋白質女孩」〉,《中國時報》,2000.7.16,37版
8. 網站:
王文華流行館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authors/tomwang/index.htm
批踢踢BBS站網頁版 http://www.pt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