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曉薇 Chien, Hsiao-Wei |
|---|---|
| 論文名稱: |
《御定歷代賦彙》禎祥類賦篇之研究 Analysis to the category of ode “Zhen Xiang" in the imperial ordered “Ode compilation of individual dynasty” |
| 指導教授: |
廖國棟
Liao, Kuo-T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83 |
| 中文關鍵詞: | 讖緯 、歷代賦彙 、辭賦 、禎祥 、符瑞 |
| 外文關鍵詞: | ode, “Ode compilation of individual dynasty”, Fu Rui, Zhen Xiang, Chen Wei |
| 相關次數: | 點閱:76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種文學現象的產生,常與時代背景、政治局勢有著密切的關係。「禎祥」類賦篇承載了儒家思想中的祥瑞思想,並吸收陰陽五行之讖緯觀念,再配合各個時代的政治背景及文化價值,形成了一個豐贍且特出的文學天地。《歷代賦彙》選錄了八十篇以「禎祥」為主題的賦篇,時代上起於魏,下迄明朝。本論文以此為研究對象,透過逐篇分析的方式,探究「禎祥」類賦篇在文學、思想、政治及文化方面的意義與價值。
《歷代賦彙》為康熙年間翰林院侍讀學士陳元龍奉敕編刻而成,此書為經過國家政權檢視認可之產物,檢閱其分類及選文,可以窺得當權者的思想認同及文學態度,其中又以「禎祥」一類之賦篇最可看出為朝廷宣傳的意圖,極富政治意義。本論文透過分析禎祥賦篇,檢視歷來賦家看待禎祥事件的態度,並觀察古人藉祥瑞物所傳達的意涵,並對賦篇之價值提出討論與分析。
The derivation of a new literature phenomenon is used b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background and political situations of the times. The category of ode “Zhen Xiang (lucky omen)” followed not only the thoughts of “Xiang Rui (auspicious sign)” by Confucian school, assimilated the aspects of “Chen Wei (prophecy and latitude)” from “Yin Yang Wu Xing (concepts of the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me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 in ancient China)” thoughts at the same time. Also, influenced by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it merged the culture appreciations of the certain timing, developing into a special and splendid literature recreation. “Ode compilation of individual dynasty” extracted 80 odes from Zhen Xiang category, which were finished in the period of Wei Dynasty to Ming Dynasty. This dissertation based on this subject, analyzing the odes each by each, delving the odes for their merits to the literature, thinking, politics and culture.
“Ode compilation of individual dynasty” was accomplished by the academician Chen Yuang-Long of Hanlin Faculty owing to the imperial order. It was examined and accredited by the official authority, could reflect the thoughts and literature attitude of the governor of the time, by delving the ranging and selecting of the odes. Among them, Zhen Xiang odes especially symbolize the attempts of the governor, who tried to make the propaganda, is very meaningful by the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By analyzing Zhen Xiang odes, this dissertation is bent on looking into the comments to Zhen Xiang odes by the ode writers of individual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observes the symbolism for the lucky omens created by antiquity, trying to appreciate the odes by means of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參考文獻
一、賦
《御定歷代賦彙》 清•陳元龍編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11月)。
《賦史大要》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 (台北:正中書店,1976年4月)。
《賦話六種》 何沛雄 (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賦學》 張正體、張婷婷 (台北:學生書局,1982年8月)。
《辭賦流變史》 李曰剛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賦史述略》 高光復 (哈爾濱: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漢賦縱橫》 康金聲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中國賦論史稿》 何新文 (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4月)。
《雨村賦話校證》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 (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6月)。
《氣象非凡的漢賦》 駱冬青 (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
《中國辭賦發展史》 郭維森、許結 (淮陰: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賦史》 馬積高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
《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 鄺健行 (台北:台灣書局,1999年)。
《漢唐賦淺說》 俞紀東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12月)。
《辭賦文學論集》 南京大學中文系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辭賦論叢》 洪順隆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9月)。
《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 許結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 馬積高 (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律賦論稿》 尹占華 (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5月)。
《宋人賦論及作者散論》 何玉蘭 (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月)。
《六朝辭賦之創作理論與審美理論》 李翠瑛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1月)。
《清代賦論研究》 詹杭倫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2月)。
《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 陳良運主編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4月)。
《唐宋賦學新探》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 (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
二、經
《禮記》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 (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四庫叢刊初編經部,出版日不詳)。
《周易》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 (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左傳正義》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 (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8月)。
《四書集注》 宋•朱熹撰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1月)。
《尚書大傳》 漢•伏勝撰,漢•鄭玄注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毛詩》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 (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0年9月)。
《春秋繁露》 漢•董仲舒撰,凌曙注 (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說文解字注》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89年10月)。
《宋本廣韻》 林尹校定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0月第12版)。
《詩韻合璧》 清•湯文璐 (上海:上海書局,1992年12月)。
三、史
《史記》 漢•司馬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漢書》 漢•班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後漢書》 劉宋•范曄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三國志》 晉•陳壽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晉書》 唐•房玄齡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宋書》 梁•沈約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隋書》 唐•魏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舊唐書》 後晉•劉昫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新唐書》 宋•歐陽脩、宋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宋史》 元•脫脫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明史》 清•張廷玉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唐律疏議》 唐•長孫無忌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
《唐會要》 宋•王溥 (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戰國策》 漢•劉向輯錄 (台北:九思書局,1978年)。
《列女傳》 漢•劉向撰,清•梁端校注 (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東觀漢記》 漢•班固等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後漢紀校注》 晉•袁宏撰,周天游校注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令拾遺》 仁井田陞原著,粟勁等編譯 (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年)。
《戰國策箋注》 張清常、王延棟 (天津:開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
《通典》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登科記考補正》 清•徐松撰,孟二冬補正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7月)。
《中國水利史》 鄭肇經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0月)。
《明成祖本傳》 胡凡等 (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
《明成祖傳》 晁中辰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8月)。
《明成祖》 楊林 (台北:龍雲出版社,1998年11月)。
四、子
《老子道德經》 魏•王弼注 (台北:中華書局,據華亭張氏本校刊,出版年月不詳)。
《尹文子》 周•尹文撰 (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四庫叢刊初編子部,出版日不詳)。
《夢溪筆談校證》 宋•沈括 (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2月)。
《易林》 漢•焦延壽 (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
《山海經》 晉•郭璞著,袁珂點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搜神記》 晉•干寶 (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
《列子》 周•列禦寇撰,後魏•張湛注 (台北:中華書局,1982年11月)。
《論衡校釋》 漢•王充著,黃暉校釋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2月)。
《說苑》 漢•劉向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法言義疏》 三國•汪榮寶撰,陳仲夫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莊子集釋》 周•莊子著,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 (台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
《孔子家語》 魏•王肅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
《淮南子》 漢•劉安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百子全書》本)。
《白虎通》 漢•班固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百子全書》本)。
《世說新語箋疏》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 (台北:華正書局,2002年8月)。
《緯書與中國神秘思想》 安居香山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沉——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 尚永亮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
《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構建》 徐興無 (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3月)。
五、集
《張說之文集》 唐•張說 (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嘉靖丁酉刊本)。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清•嚴可均輯 (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藝文類聚》 唐•歐陽詢 (台北:木鐸出版社編譯室,1974年)。
《文苑英華》 宋•李昉等奉敕纂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10月)。
《樂府詩集》 宋•郭茂倩 (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全唐文》 董誥等 (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逯欽立輯校 (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楚辭》 漢•劉向編集,東漢•王逸章句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文心雕龍讀本》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3月)。
《曹植集校注》 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 (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4月)。
《太平御覽》 宋•李昉奉敕編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月)。
《白居易集》 唐•白居易 (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3月)。
《白居易集箋校》 朱金城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文選》 梁•昭明太子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中國歷代人名辭典》 邱樹森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
《白樂天年譜》 羅聯添 (台北:國立編譯館,1989年7月)。
《文學新思維》 朱棟霖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
《韓愈全集校注》 唐•韓愈著,屈守元、常思春主編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
《王褒集》 梁•王褒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西南文學文獻叢書,2003年8月)。
六、學位論文
《御定歷代賦彙諷喻類賦篇之研究》 韓中慧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詠物與敘事─漢唐禽鳥賦研究》 吳儀鳳 (臺北: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0年)。
《唐代古文家賦研究》 蔡梅枝 (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清代賦話述評》 林振興 (臺北: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
《白居易賦研究》 胡淑貞 (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七、期刊論文
〈歷代賦彙影印本解說〉 吉川幸次郎 《華學月刊》1974年9月21日,第33期。
〈唐代的科試制度與試賦體制研究〉 張正體 《中國文化復興月刊》1987年第1期。
〈唐宋賦地位論略〉 萬光治 《文史哲》1990年第5期。
〈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 簡宗梧 《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1993年6月。
〈漢魏六朝辭賦與緯學〉 鄧國光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12月。
〈唐代祥瑞名物辨異〉 牛來穎 《北方論叢》1997年第2期。
〈九尾白狐與中國古代的祥瑞觀〉 傅軍龍 《北方論叢》1997年第2期。
〈慈烏反哺與鴟鴞食母——兼論中國古代的獸德觀〉 潘蘭香等 《求是學刊》1998年第3期。
〈二十世紀賦學研究的回顧與瞻望〉 許結 《文學評論》1998年第6期。
〈論宋賦諸體〉 曾棗莊 《陰山學刊》1999年3月,第12卷第1期。
〈運用《文心雕龍》賦學理論分析《昭明文選》選賦〉 游志誠 《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元賦「祖騷宗漢」論〉 康金聲 《山西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金元賦述略〉 霍旭東 《社科縱橫》2000年第4期。
〈陰陽五行與秦漢政治史觀〉 宋艷萍 《史學史研究》2001年第3期。
〈帝王思維與陰陽五行思維模式〉 張強 《晉陽學刊》2001年第2期。
〈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 簡宗梧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2年11月。
〈白色動物精靈崇拜〉 楊敏 《民族文學研究》2003年第2期。
〈論董仲舒的政治神學〉 張榮明 《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
〈陳元龍與《歷代賦匯》考述〉 葉永勝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歷代賦匯》的漢賦編錄與分類〉 蹤凡 《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
〈《宋書•符瑞志》歷史價值初探〉 金霞 《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2期。
〈唐律賦典律之研究〉 簡宗梧 http://knight.fcu.edu.tw/~twchien/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