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玟樺
Chen, Wen-Hua
論文名稱: 我國菸酒管理制度之變革與發展(1945~2008):新制度主義之分析
The Transition and Developement of National Tabacco and Alcoholic Management System(1945~2008):The Analysis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指導教授: 宋鎮照
Soong, Jenn-Jaw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新制度主義歷史制度主義菸酒管理法菸酒新制
外文關鍵詞: New Institutionalism,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Cigarette and Liquor Administration Law, Cigarette and Liquor New Policy
相關次數: 點閱:115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國菸酒專賣制度在2002年元旦廢止,同日施行菸酒新制,開啟了我國菸酒產業民營化嶄新的一頁,也結束了長達半世紀以上菸酒專賣體制。我國國民對於菸酒產品的選擇,也更多樣化。這樣的政策符合世界經濟貿易自由化的潮流,然而,制度的開放也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因為配合實際社會需求修正後的菸酒管理法,採取「私酒輕罰」、「假酒重罰」的原則,新法使已趨氾濫的民間私釀米酒情況更加嚴重,對於產業秩序帶來嚴重的衝擊。
    由於新制度主義主張人類的政治、經濟或社會行為,是受到所處制度環境的影響,因此本研究試圖以新制度主義途徑中的歷史制度主義來分析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影響我國菸酒管理制度的關鍵因素,並探討1945年至2008年之間我國菸酒管理制度之變遷過程,其中對於造成或限制制度轉變的動力為何?目的是為了探討影響我國菸酒管理制度的制度環境、主要行動者以及主要行動者之間的制度性關係,以及分析在這些制度性關係之下,有限理性的主要行動者所採取的策略,與影響所及的制度反饋,並且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
    本研究接續先前研究尚未成就的議題,探討為何2004年1月7日新頒「菸酒管理法」僅執行二年即廢止重訂原因,並用不同於以往的觀點對於目前實務上菸酒管理政策提供具體可行之建議與改善方向。

    Our nation’s cigarette and liquor monopoly system was abolished in 2002 Jan 1, In the same day, new law was on the road. Opening a new page for privatization and ends the monopoly system lasted for century long.
    Our people have more choices of the cigarette and liquor and this policy meets the free trade trend. However, new system also bring some negative impacts, because the “private liquor with minor punishment, but fake liquor with serious punishment” rule which is trying to keep up the actual social need made the private liquor become popular and that brings serious impact on industry order.
    Owing to new institutionalism claims that human’s politics, economy or social behavior is affected by the existing circumstances at that time, so this research is trying to analyze the critical factors under different times by th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Searching the transition path during 1945 to 2008, what’s the power makes or hinder the transition? The purpose is trying to search the interactive institutional relation between system environment and main actors and analyze under those connections, strategies adopted by main actors. How do they response? In the end, also bring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his research continues unfinished issues by prior studies, searching why the new “cigarette and liquor administration ”law issued in 2004 Jan. 7 was abolished and revised only after two years. Using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to offer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improvements.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議題……………………………………………………4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9 第一節、相關理論回顧………………………………………………9 一、國家機關理論……………………………………………………9 二、制度理論…………………………………………………………12 三、新制度主義理論…………………………………………………20 第二節、相關文獻回顧………………………………………………31 一、關於我國專賣制度………………………………………………32 二、關於我國菸酒新………………………………………………35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37 第一節、研究架構……………………………………………………37 第二節、研究方法……………………………………………………40 第三節、章節安排……………………………………………………44 第四章 我國菸酒管理制度之環境與內容……………………………47 第一節、制度環境的特徵……………………………………………47 一、戰後的專賣體制…………………………………………………47 二、總體政治經濟環境………………………………………………55 第二節、我國正式菸酒管理制度內容………………………………60 一、菸酒管理法規簡介………………………………………………60 二、菸酒管理權責機關與功能………………………………………62 三、現行菸酒管理業務概況…………………………………………67 第三節、主要行動者之間的制度性關係……………………………69 一、行政機關…………………………………………………………69 二、立法機關…………………………………………………………71 三、菸酒市場業者……………………………………………………73 第五章 我國菸酒管理制度之變遷………………………………75 第一節、國家機關時期:1945年至1986年……………………………75 一、制度環境與技術環境……………………………………………75 二、主要行動者之策略與行為………………………………………83 三、結果分析…………………………………………………………85 第二節、重大變革時期:1986年至2002年……………………87 一、制度環境與技術環境……………………………………………87 二、主要行動者之策略與行為………………………………………90 三、結果分析…………………………………………………………97 第三節、菸酒新制時期:2002年至2008年………………………99 一、制度環境與技術環境……………………………………………99 二、主要行動者之策略與行為………………………………………101 三、結果分析…………………………………………………………11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15 第一節、研究發現……………………………………………………115 第二節、研究建議……………………………………………………118 第三節、未來研究之展望……………………………………………119 參考文獻………………………………………………………………121 附錄……………………………………………………………………129

    中文部分
    中文專書: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臺北:揚智文化,初版,1997年11月)。
    朱金池:(新制度論的組織理論初探),《新世紀的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三民 書局,初版,2001年3月)。
    朱雲漢:〈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解剖臺灣經濟》(臺北:前衛出版社,初版,1992年)。
    余玲雅:《戰時臺灣公賣政策形成過程之研究:以臺灣省參議會(1946-1951)對公賣制度之議政分析為例》,(臺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初版,2004年12月)。
    余致力、郭昱瑩、陳敦源主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務》(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10月)。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出版社,四刷,2005年3月)。
    科斯:《財產權利和制度變遷》,(上海:三聯書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吳得源:《一中(各表)的國際構成與作用-制度與建構論觀點》,(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初版,2009年3月)。
    吳若予:《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臺北:業強出版社,初版,1992年12月)。
    吳芥之、吳碧珠:《台酒尚青:黃營杉再造臺灣菸酒行銷實錄》,(臺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5年6月)。
    范雅鈞:《臺灣酒的故事》,(臺北:城邦文化,初版二刷,2002年10月)。
    財政部:《財政部史實紀要》,(臺北:財政部,初版,1992年)。
    袁方主編:《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出版,初版,2002年5月)。
    郭承天:(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臺北:中國政治學會,初版,2000年)。
    彭懷恩主編:《政治理論選讀》,(臺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2006年4月)。
    彭懷恩:《臺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1990年4月初版)。
    彭懷恩:《臺灣政治發展(1949-2009)》,(臺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2009年10月)。
    孫震:《臺灣經濟自由化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3年5月)。
    陳敦源:《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臺北:韋伯文化,一版二刷,2005年3月)。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二刷,1993年2月)。
    張其祿:《管制行政:理論與經驗分析》,(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詹中原:《民營化政策-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992年9月)。
    臺灣省菸酒公賣局:《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局志》,(臺北,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初版,1997年)。
    薛曉源、陳家剛主編:《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臺北:五南出版,初版,2007年4月)。
    蕭全政:《臺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臺北:業強出版社,初版,1997年4月)。
    賴澤涵:《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2月)。
    蕭全政:《政治與經濟的整合》,(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翻譯著作:
    Bronwyn T. Williams / Mary Brydon-Miller著,李志成、凌琪翔合譯:《社會科學論文寫作指導》,(臺北:桂冠,1999年7月)。
    Coase, R. H.等著:《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Colin Hay著,徐子婷譯:《政治學分析的途徑:批判導論》(Political Analysis:A Critical Introduction),(臺北:國立編譯館與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合作翻譯發行,初版一刷,2008年1月)。
    Douglass C. North原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臺北:時報文化,初版四刷,1999年3月)。
    Eirik G. Furubotn / Rudolf Richter原著,顏愛靜主譯:《制度與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之貢獻》,(臺北:五南出版,初版二刷,2006年10月)。
    Earl R. Babbie著,陳文俊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rarch, 10th Ed.),(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一版三刷,2007年8月)。
    Ronen Palan著,黃東煬、陳立譯:《全球政治經濟學》(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Contemporary Theories),(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月)。
    Patton, Michael Quinn著,吳芝儀、李奉儒合譯:《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臺北:桂冠,1995年7月)。

    學位論文:
    王文德:《國內酒類管理制度對消費市場之影響》,臺灣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李妙靜:《全球化對我國菸酒稅制變遷之影響》,臺灣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沈容如:《我國現行菸酒管理制度問題之研究》,臺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吳榮輝:《我國菸酒稅制之評估及問題研析-以米酒為例》,臺灣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周代尉:《由新制度論探討日本預算政策之變遷:1971~2000年》,臺灣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吳挺鋒著:《財政政治的轉型:從威權主義到新自由主義》,臺灣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6月。
    陳佳文:《我國菸酒專賣政策及專賣制度之研究》,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許忠智,《酒品稅捐逃漏及查緝之研究—以米酒為重點》,臺灣私立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8年6月。
    塗雲華:《私劣酒查緝策略之研究-以維若林米酒案為例》,臺灣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黃瑞:《菸酒稅課稅制度之研究-以米酒產銷問題及解決方案論述》,臺灣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學程在職進修專班,2006年6月。
    陳新民:〈建立長期性菸酒查緝機制〉,財政部2006年委託研究計畫(2006年8月29日)(PG-9504-1462)。
    曾福安:《我國菸酒專賣制度之演進》,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楊智文:《從歷史制度論觀點看我國政府再造》,臺灣私立東海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廖雙慶:《2005國民黨與民進黨合作修憲之探討-從新制度論分析》,臺灣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謝讓鴻:《我國菸酒專賣制度之研究-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臺灣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2月。
    衛芷言:《我國中央與地方公共事務劃分之法制規範-一個新制度論的觀點》,臺灣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顏玉瓊:《民營化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菸酒專賣制度及菸酒稅收之影響》,臺灣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顏清梅:《戰後初期臺灣專賣政策的延續與變革(1945~1953)》,臺灣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博士論文,2007年6月。
    顏嘉誼,《全球治理對我國米酒課徵稅額之影響-規則演進途徑的觀點》,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期刊論文:
    立法院公報,(審議菸酒稅法草案及菸酒管理法草案),《委員會記錄》,(第86卷第12期,1997年),頁211-248。
    朱志宏:〈規範利益團體活動-游說之制定與統合主義之運用〉,《理論與政策》,5卷4期(1991年7月),頁32-33。
    朱雲漢:〈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臺灣研究基金會(1989),頁163-165。
    行政院經濟革新委員會,《建立公民營企業同時競爭環境暨菸酒公賣開放民營之建議》,(行政院經濟革新委員會第17次委員會報告書),1985年。
    徐正戎、張峻豪著:(從新舊制度論看我國雙首長制),《政治科學論叢》,第22期(2004年12月),頁139-180。
    吳月琴:(菸酒稅法草案簡介),《財稅研究》,第29卷第3期(1997年5月),頁54-61。
    馬廣奇:(制度變遷理論:評述與啟示),《生產力研究》,2005年第7期,頁7。
    韋奇宏:〈兩岸新聞採訪交流的結構與變遷1979-2001:新制度論的分析〉,《問題與研究》(台北),42卷1期(2003年1月),頁123-146。
    陳武宗、李彥蓉著:〈臺灣長期照顧政策演進與制度規劃之初探-新制度論觀點〉,臺灣社會福利學會2008年年會暨「新世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構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頁187-211。
    陳敦源著:(新制度論的範圍與方法-一個理性選擇的方法論檢視),《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期(2001年8月),頁129-184。
    陳恆鈞:(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的運作模式),《政治科學論壇》,15期(2001年12月),頁241-264。
    曾巨威著:(菸酒公賣事業開放民營之方式探討),《研考報導季刊》,第14期(1991年),頁50-59。
    曾巨威、陳麗玟:〈菸酒課稅問題之研究〉,財政部賦稅改革委員會專題報告,1989年6月,頁3-8。
    翁俊桔、戴萬平著,〈新加坡的族群政策分析-新制度論的觀點〉,《中台學報》,第17卷第1期(2005年9月),頁179-191。
    趙揚清、黃怡靜著:(菸酒公賣利益回歸稅制及相關問題之研究),《國家政策論壇》,(2003年7月),頁101-114。
    劉代洋著:(從社會、經濟、財政層次探討菸酒公賣事業開放民營之利弊得失),《研考報導季刊》:第14期(1991年),頁32-49。
    監察院:《監察院公報》,第2452期(2004年1月7日),頁22-25。
    熊秉元:(假米酒的故事),《財稅研究》,第35卷第2期(2003年3月),頁113-115。
    戴西君、張家銘:〈台灣中小企業發展之研究〉,《經濟社會論叢》(第3期,1989年),頁151-170。
    謝俊義:〈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與展望〉,《中國行政》,第68期(2000年8月),頁1-6。
    蕭全政:〈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下的政府角色調整〉,《政治科學論叢》,第1期(1990年3月),頁40-42。
    藍祖堂著:〈我國菸酒公賣事業因應經濟自由化之衝擊與對策〉,《研考報導季刊》,第14期(1991年),頁6-31。
    簡權長、邱政茂、陳雪香、林達聰、林國清著:〈世界主要國家菸酒管理制度之比較分析〉,《財稅研究》,第29卷第3期(1997年5月),頁12-14。

    網路資源: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http://npl.ly.gov.tw/do/www/lawTrack
    財政部網站:http://www.mof.gov.tw/ct.asp?xItem=51839&ctNode=657&mp=1
    財政部菸酒管理資訊網: http://www.nta.gov.tw/dbmode93/ShowContent.ASP?CatID=362
    財政部國庫署:http://www.dnt.gov.tw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
    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http://www.lib.ncku.edu.tw
    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ttw.gov.tw

    中文報紙:
    (財政部支持開放菸酒民營),《中國時報》(臺北),2001年4月2日,4 版。
    (新法加劇私酒氾濫),《中國時報》(臺北),2003年12月17日,A5版。
    (紅標米酒其實可以更便宜),《中國時報》(臺北),2009年6月1日,A14版。
    (菸酒管理法修正 保障國人健康),《經濟日報》(臺北),2010年4月13日,A20版。
    (菸酒管理修法 對症下藥),《中國時報》(臺北),2010年4月13日,A14版。

    英文部分
    Badie, Bertrand and Pierre Birnbaum., The Sociology of the Stat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Crawford, Sue E. S. and Ostrom, E.“A Grammar of Institution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9, No.3(September 1995), pp.582-600.
    Evans, P. , Dependent Development: The Alliance of Multinational, State, and Local Capital in Brazil(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Goodin, R., “Institutions and Their Design,”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1-53.
    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Vol.44, No.5, May 9, 1996.
    Immergut, Ellen M., “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and Science, Vol.26, No.1 ,(1998), pp.5-34.
    March, J. G. and Olsen, J. P.,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9).
    March, J. G and Olsen, J. P.,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8, No.3(1984), pp.738-749.
    North, Douglass 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eters, B. G.,“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first published, January,1999).
    Robinson, G. O., American Bureaucracy:Public Choice and Public Law (Ann Arbor, 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1).
    Scott, W. R.,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1995).
    Scott, W. R., Organizations: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2003).
    Simon, H. A.,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69, No.1(Feb, 1955), pp.99-118.
    Skocpol, Theda,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Williamson, O. 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New York: Free Press, 1975).
    Nordinger, Eric A., On the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5-07-2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