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品秀 Lin, Pin-shiou |
|---|---|
| 論文名稱: |
閒置空間再利用之藝文活動探討—以嘉義鐵道藝術村為例 Dissection of arts activities in the reuse of public deserted space-a study of Art Site of Chiayi Railway Warehouse |
| 指導教授: |
蕭瓊瑞
Shiau, Chiung-rue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5 |
| 中文關鍵詞: | 嘉義鐵道藝術村 、另類空間 、藝文活動 、閒置空間再利用 |
| 外文關鍵詞: | the reuse of public deserted space, arts activities, Art Site of Chiayi Railway Warehouse, alternative Spac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5 下載:1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90年代當代藝術為主流,許多藝術家自行推動替代空間,因此在非制式展場自由展演,至90年代末期官方釋出閒置許久的空間,委託藝術團體經營,逐漸建立新的藝術展場或藝術體制。嘉義鐵道藝術村是台灣藝術展場與藝術村,受到當代藝術發展影響,藝術家發起推動替代空間,結合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想法,受到台灣文化政策鐵道藝術網絡計畫的甄選所成立。它不同於其他站,最初前身為「另類空間」,是首開官民合作的新型替代空間;也是鐵道藝術網絡的第二站,受到當時國家藝術村困頓所影響,首先提出「藝術村」的看法,使日後新竹站與台東站也以藝術村之名推動;雖然另類空間為地方藝術家與文化局合作,但是嘉義鐵道藝術村成立後迄今以「公辦公營」的方式,成為官方文化單位經營的藝術村。
本文以嘉義鐵道藝術村為中心,追溯當代藝術影響至嘉義,藝術進入到鐵道倉庫的起源,探討地方藝術家推動另類空間至藝術村的發展過程,藉由藝文活動的歸納分析,整體所呈現出的藝術特色為何。
In Taiwan 1990s the mainstream of contemporary art, many artists promoted their own alternative space and displayed in non-standard exhibition area, until the late 1990s the official released of the long deserted space, commissioned by the arts groups operate, and gradually established a new art exhibition venues or art system. Art Site of Chiayi Railway Warehouse is art exhibition site or arts village,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alternative space which the artist launched to promote. It was chosen to be part of the Taiwan Art Network of Railway Warehouse which combined the reuse of public deserted space to the idea of a cultural policy. It has many dimension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stations. The initial formerly "Chiayi Alternative Space" is the first new alternative space cooperated between the official and the artists. It is the second leg of the Taiwan Art Network of Railway Warehouse, and the first to use this "arts village" name, which affects the future of Hsinchu and Taitung St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lthough Art Site of Chiayi Railway Warehouse was for local artists and the official cooperation, it’s so far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official business of art Village.
This paper focus on Art Site of Chiayi Railway Warehouse, which retroactive impact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origin of the art access to railway warehouse, the process of local artists promoting Chiayi Alternative Space to Art Site of Chiayi Railway Warehouse, arts activities into the analysis presented by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
一、書籍
《2003「閒置空間永續經營」論壇—從台灣閒置空間利用及民間藝術空間營運經
驗出發》論壇實錄,嘉義:嘉義鐵道藝術村,2003 年。
Arthur C. Danto著,林雅琪、鄭慧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台北市:麥田,2004 年。
Catherine Grout 著,姚孟吟譯,《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裡的藝術創作》,台北市:
遠流,2002 年。
Haill Foster 主編;呂健忠譯,《反美學:後現代文化論集》,台北縣:立緒文化,
1998 年。
文化總會台灣前衛文件展推行委員會編輯,《CO2 台灣前衛文件展》,台北市:
文化總會。
王嘉驥等;台新藝術基金會編著,《新藝見 視覺藝術篇》,台北市:音樂時代文
化,2007 年。
台北市立美術館編輯,《台北現代美術十年(一)》,台北市:台北市美術館,1993
年。
石隆盛執行編輯,《藝術.進駐.經營與管理:建構藝文發展契機與閒置空間之
關係研討座談會實錄》,台北市: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2001 年。
羊文漪,荷西(Jose, Nicholas)編,《台灣當代藝術》,Gordon and Breach Arts
International ,1995 年。
艾婕音 Jane Ingram Allen,《老外行腳.紙藝台灣》,艾騰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2005 年。
何政廣總編,《2005 年台灣視覺年鑑》,初版,台北市:藝術家,2006 年。
吳瑪悧,姚孟吟,許維真執筆編輯;蕭麗虹研究主持,《藝術創作與交流的磁場:
全球藝術村實例》,台北市: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1999 年。
李伯男、戴明德,《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 嘉義地區》,台北市:日創社文化,
2003 年。
李明杰等執行編輯,《嘉義鐵道藝術村 2004 成果專輯》,嘉義市:嘉市文化局,
2005 年。
李俊賢主編,《台灣藝術村指南》,台北市:文建會,2005 年。
林小雲、王品驊主編,《流變與幻形:當代台灣藝術.穿越九○年代》,台北市:世
安文教基金會,2001 年。
林伯亭,《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台北市:史博館,1995 年。
林青萍、邱佳春總編輯,《諸羅精神圖像場域》,嘉義市:嘉義市文化局,2004
年。
林青萍總編輯,《鐵道藝術網絡:嘉義站:嘉義鐵道藝術村 2001.10-2003.1 成果專輯》,嘉義市:嘉義市文化局,2003 年。
林葆華、雷逸婷執行編輯,《立異—九 0 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台北市:北市美術
館,2005 年。
侯一方等著,《台灣的美術館與藝文空間》,台北縣:遠足文化,2004 年。
姚瑞中,《台灣行為藝術檔案 1978-2004》,台北市:遠流,2005 年。
姚瑞中,《台灣裝置藝術》,台北縣:木馬文化,2002 年。
姚瑞中,《流浪在前衛的國度》,台北市:大塊文化,2005 年。
姚瑞中,《臺灣裝置藝術》,台北縣,木馬文化出版,2002 年。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跨界域的對話與整合:1997 台北香港藝評會議實錄》,
台北市:文建會,1998 年。
柯惠舒、江培菁、林維瑜執行編輯,《嘉義鐵道藝術村 2006 成果專輯》,嘉義市:
嘉市文化局,2007 年。
柯惠舒等執行編輯,《嘉義鐵道藝術村 2005 成果專輯》,嘉義市:嘉市文化局,
2006 年。
倪再沁,《台灣當代美術通鑑》,台北市:藝術家,2005 年。
倪再沁,《藝術家—台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台北市:藝術家出版,1995
年。
倪再沁撰文,《台灣當代藝術之美》,台北市:文建會,2004 年。
孫立銓、黃茜芳主編,《藝術煉金.工作室》,台北: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2000
年。
徐芬春總編輯,《枋寮鐵道藝術村的故事》,屏東市:屏東縣政府文化局,2006
年。
高千惠著,《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領域閱讀》,台北市:藝術家,2003
年。
郭繼生編撰,《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初版,
1995 年。
陳世忠編輯,《軌點子:激盪「藝術嘉義」的活力:2007 嘉義市鐵道藝術發展協
會聯展暨第二屆成果專輯》,嘉義市:嘉市鐵道藝術協會,2007 年。
陳朝興主編,《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專題暨分區座談會 會議實錄》,南投市:文
建會,2001 年。
陳慶夥,《1997 新觸角聯展作品集—我在嘉義》,嘉義市:嘉義市文化基金會,
1997 年。
陸蓉之,《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市:藝術家,1990 年。
曾麗華、陳青秀、陳明志,《鐵道藝術新發現:2004 嘉義市鐵道藝術發展協會週
年成果暨會員作品集》,嘉義市:嘉市鐵道藝術協會,2007 年。
陽智富主編,《閒置空間.新造化》,台北市: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2000 年。
黃海鳴,《藝術在城市街道上的日常工作》,台北市:藝術館,2006 年。
黃海鳴計畫主持,《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操作參考手冊》,台北市:文建會,2003年。
黃茜芳主編,《空間重塑.新契機》,台北: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2000 年。
新觸角藝術群,《新觸角藝術群 2002 作品集》,嘉義市:嘉義市文化基金會,2002
年。
雷逸婷,《當代美術展覽策劃與研究:以紐約為例》,台北縣:玉樹圖書,2004
年。
熊鵬翥主編,《當代藝術風 文建會文化環境年專輯 1》,台北市:文建會藝術村
籌備處,2002 年。
熊鵬翥主編,《當代藝術風 文建會文化環境年專輯 2》,台北市:文建會藝術村
籌備處,2002 年。
熊鵬翥主編,《當代藝術風 文建會文化環境年專輯 3》,台北市:文建會藝術村
籌備處,2003 年。
熊鵬翥主編,《藝術版圖.跨領域》,台北: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2001 年。
劉仲倫總編,《鐵道盟-鐵道藝術網絡連結 2003 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加侖工
作室出版,2004 年。
劉舜仁、沈芷孫主持,《鐵道藝術網絡整體規劃結案報告書》,台灣省政府文化處,
1999 年。
劉舜仁主編,《台灣 7 大經典車站建築圖集》,初版,南投市:文建會中辦室,2001
年。
蔡坤龍、郭正雄,《黑金段:嘉義鐵道倉庫的生命風景》,嘉義市:嘉義鐵道藝術
村,2002 年。
蔡昭儀,何宗游主編,《台灣藝術國際研討會文集》,台中市:台灣美術館,2005
年。
蔡美文,《驅動城市 2000:創意空間連線》,台北: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
協會、華山藝文特區行政中心,2000 年。
蔡美文、劉育良執行編輯,《另類空間:嘉義鐵道倉庫展覽專輯》,嘉義市:嘉義
市文化局,2001 年。
蔡美文、蔡姈君、蔡秉勳執行編輯,《1999.8~2000.7 另類空間:嘉義鐵道倉庫》,
嘉義市:嘉義文化局,2000 年。
蕭麗虹、黃瑞茂,《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台北市:
文建會,2002 年。
賴萬鎮總編輯,《大地.城市.交響曲:台灣裝置藝術展》,嘉義市:嘉市文化,
1999 年。
賴萬鎮總編輯,《藝術.點.線.面》,嘉義市:嘉義市文化局,2000 年。
謝東山主編,《台灣當代藝術 1980-2000》,台北市:藝術家,2002 年。
簡丹編著,《在 20 號倉庫走過一千個日子》,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4 年。
簡丹總編輯,《鐵道藝術網絡-從 20 號倉庫探求台灣鐵道藝術發展 經營管理與藝術進駐論壇會議記錄》,橘園國際藝術策展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
簡瑞榮編撰,《嘉義市志 卷九 藝術文化志》,嘉義市:嘉市府,2002 年。
饒嘉傅總編輯,《真心.古意.諸羅城》,嘉義市:嘉義文化局,2005 年。
二、論文
曲曉玲,《鐵道藝術村視覺形象規劃之遊客體驗-以台中 20 號倉庫、嘉義鐵道藝
術村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8 月。
沈雅萍,《台中 20 號倉庫再利用與場所精神之論述》,逢甲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
文,2004 年 6 月。
張珃君,《台灣地區藝術村經營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5 年 6 月。
陳怡君,《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再閒置」研究-以台中二十號倉庫為例》,中原大
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06 年 7 月。
陳華志,《都市藝文空間發展研究-以台北市空間再利用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系
碩士論文,2005 年 1 月。
曾能汀,《閒置空間再利用為藝文用途之關鍵成功因素分析-以二十號倉庫為
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2006 年 6 月。
黃水潭,《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文化政策評估以台中二十號》,東海大學公共事務
碩士論文,2003 年。
葉妙香,《枋寮 F3 藝文特區發展模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
士論文,2004 年。
趙靜香,《當空間介入藝術家-以枋寮藝術村駐村藝術家為例》南華大學環境與
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蔡美文《閒置空間再造-管理者與藝術家關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錢善盈,《1990 年代前後「替代空間」在台灣執行之現象》,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簡惠英,《台灣「另類空間」的前衛藝術發展—以「伊通公園」為例》,南華大學
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三、期刊
〈體制外,anything goes!—「北、中、南替代空間大結盟」座談〉,《藝術觀點》
11 期,2001 年,頁 64-67。
于國華,〈文建會「文化資產宣導年」正式起跑〉,《文化視窗》28 期,2001 年 4
月,頁 49。
王翊瑄,〈「另類空間的時代來臨了嗎?」座談會〉,《藝術觀點》8 期,2000 年10 月,頁 42-46。
王惠君,〈萬種風情.再現生機-閒置空間再生的契機〉,《文化視窗》28 期,2001
年 4 月,頁 16-17。
王萬睿,〈高雄五福四路的廢墟天堂豆皮文藝咖啡館〉,《表演藝術》152 期,2005
年 8 月,頁 152-153。
王嘉驥,〈從藝文空間看台北當代藝術的展望〉,《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362 期,
2005 年 2 月,頁 95-101。
王境玲,〈形可型.非常形-黃進河視覺美學初探〉,發表於「意識‧認同‧實踐
-2003 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
台灣新藝,〈台灣主體特質與新藝術—台灣新藝〉,《王城氣度》6 期,2006 年 8
月,頁 76-79。
平珩、季秀美、王能佑,〈藝文空間另類思考〉,《台北畫刊》381 期,1999 年 10
月,頁 10-13。
石隆盛,〈浴火鳳凰後的新契機-談閒置空間再生的經營管理〉,《文化視窗》28
期,2001 年 4 月,頁 32-33。
石瑞仁,〈臺灣藝術的「後替代」時期來臨了—給你更另類的藝術空間,送我超
前衛的政治形象〉,《藝術家》281 期,1998 年 10 月,頁 285-287。
石瑞仁主持,〈「當藝術遇見政治」座談會〉,《藝術家》281 期,1998 年 10 月,
頁 288-297。
朱珮儀,〈失落的版圖〉,《藝術觀點》12 期,2001 年 10 月,頁 18-23。
江柏煒,〈歷史保存與都市新想像-評介《舊城再生-美國都市成長政策與史蹟
保存》一書〉,《文化視窗》28 期,2001 年 4 月,頁 52-53。
江敏甄,〈遶境,或者流離﹖—記「得藝旺形—得旺公所遶境展」〉,《藝術家》,
319 期,2001 年 12 月,頁 256-259。
竹圍工作室,〈淺說竹圍工作室〉,《台北畫刊》381 期,1999 年 10 月,頁 12-13。
吳小華,〈替代空間專輯—從大勇路 64 號說起〉,《藝術觀點》8 期,2000 年 10
月,頁 21-25。
吳牧青,〈華山十年掙扎史-台灣龐畢度的南柯一夢〉,《破報》復刊號 483 號,
2007/10/26-11/4。
吳品萱主持,〈體制外,anything goes!-「北、中、南替代空間大結盟」座談〉,
《藝術觀點》11 期,2001 年 7 月,頁 64-67。
吳婉如,〈替代空間專輯—鐵道倉庫的第二個春天〉,《藝術觀點》8 期,2000 年
10 月,頁 11-16。
吳瑪悧,〈文化新戰場-談閒置空間規劃與使用的主體性〉,《文化視窗》28 期,
2001 年 4 月,頁 22-23。
吳慧芳,〈非關風月,創作獨尊-梁任宏的鐵道藝術工作室〉,《藝術認證》13 期,
2007 年 4 月,頁 58-60。
吳慧芳,〈繹站若桃源,藝術零距離-馮建州 VS.鳳山驛廊〉,《藝術認證》13 期,2007 年 4 月,頁 61-63。
李俊賢,〈台灣替代空間與公部門的遇合〉,《藝術家》319 期,2001 年 12 月,頁
249。
李俊賢,〈藝術空間再生—四級古蹟再利用的藝術展演空間〉,藝術家,333 期,
2003 年 2 月,頁 110-112。
李俊賢、林佳禾,〈從文化出發的智慧者─鐵道藝術網絡〉,《藝術認證》13 期,
2007 年 4 月,頁 30-33。
李思賢,〈替代空間-「替代空間」的解與結〉,《藝術家》311 期,2001 年 4 月,
頁 144。
李思賢主持,王美慧紀錄,〈「台中替代空間與類替代空間」座談會〉,《典藏今藝
術》93 期,2000 年 6 月,頁 144-149。
李翠瑩,〈有特色,才會被看見-台灣地方美術地域的自辨與認同〉,《文化視窗》
75 期,2005 年 5 月,頁 6-7。
李翠瑩,〈那幢鬼屋有氣息-文化空間創意再生〉,《文化視窗》48 期,2003 年 2
月,頁 6-9。
李蕙蓁,〈延續鐵道文化.開創藝術新境-文建會積極建構鐵道藝術網絡〉,《文
化視窗》30 期,2001 年 6 月,頁 6-7。
沈芳序,〈懷舊 20 號-鐵道藝術網絡台中站〉,《文化視窗》71 期,2005 年 1 月,
頁 86-89。
周郁齡,〈藝術出走,外遇環境〉,《藝術觀點》12 期,2001 年 10 月,頁 38-47。
季秀美,〈古蹟活化蔡瑞月舞蹈室〉,《台北畫刊》381 期,1999 年 10 月,頁 11。
林平,〈藝術展覽的價值和空間的關係〉,《博物館學季刊》,2005 年 1 月,頁 29-37。
林平主持,尹廣錄、羅頌恩紀錄,施淑萍整理,〈臺灣替代空間與公部門的遇合
座談會〉,《藝術家》319 期,2001 年 12 月,頁 248-255。
林明宏,〈城市綠洲伊通公園〉,《台北畫刊》381 期,1999 年 10 月,頁 10。
姚孟吟,〈竹圍工作室—從邊緣進入公共的另類美學〉,藝術家,377 期,2005
年 7 月,頁 162-167。
姚瑞中,〈脫胎換骨─1995 年至 2005 年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幾個面向〉,《台灣
美術期刊》64 期,2006 年 4 月,頁 38。
柯應平,〈異時.在地 台中←→嘉義鐵道倉庫交流展〉,《藝術家》342 期,2003
年 11 月,頁 556-557。
柯應平,〈願景的落實來自內在的革新-從鐵道藝術網絡的經驗與營運關係談
起〉,《文化視窗》61 期,2004 年 3 月,頁 45-49。
洪孟啓,〈文化政策的形成與執行〉,《文化視窗》8 期,1999 年 2 月,頁 12。
洪紹涵,〈殿堂之外,藝術難為-90 年代中南部大型裝置藝術展〉,《藝術觀點》
12 期,2001 年 10 月,頁 54-59。
凌美雪,〈20 號倉庫不拆了 文建會將自管或直接委外招標〉,2006 年 3 月 14 日,
自由電子報。高子衿,〈台東鐵道藝術村─穿越落山風〉,《藝術認證》13 期,2007 年 4 月,頁
46-49。
高子衿,〈在邊陲途中開採創作的礦藏-九0年代替代空間中裝置藝術的發展〉,
《藝術觀點》12 期,2001 年 10 月,頁 48-53。
高子衿、張晴文,〈替代空間專輯—活絡了新生代藝術的發展〉,《藝術觀點》8
期,2000 年 10 月,頁 36-41。
涂建豐,〈沒有前例,卻充滿潛力-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文化視窗,50 期,2003
年 4 月,頁 56-59。
張秉正主持,王翊瑄紀錄,〈另類空間的時代來臨了嗎?〉座談會,《藝術觀點》
8 期,2000 年 10 月,頁 42-46。
張金催,〈非營利藝術機構、替代空間與合作畫廊〉,《藝術家》207 期,1992 年
8 月,頁 202-206。
張素雯,〈在不只是替代空間—「台灣新藝」的藝術空間經營〉,《藝術家》360
期,2005 年.5 月,頁 260-263。
張晴文,〈從養雞到養藝術—竹圍工作室老店新開〉,藝術家,377 期,2005 年 7
月,頁 158-161。
張晴文,〈替代空間專輯—不替代什麼的替代空間〉,《藝術觀點》8 期,2000 年
10 月,頁 47-49。
張雅晴,〈熱情與友情打造的藝術空間—陳美夙與謝宏明談原型藝術〉,《藝術家》
340 期,2003 年 9 月,頁 442-447。
梁莉苓主持,李思賢整理,〈當 CO2 替代了「替代空間」?!〉座談會,《藝術
家》333 期,2003 年 2 月,頁 474-479。
許遠達,〈以現代藝術之名〉,《藝術觀點》12 期,2001 年 10 月,頁 24-29。
許遠達,〈僅僅是推滿當代藝術的倉庫?─嘉義鐵道藝術村〉,《藝術認證》13 期,
2007 年 4 月,頁 42-45。
連德誠,〈替代空間,替代什麼?〉,《炎黃藝術》44 期,1993 年 4 月,頁 38-41。
陳文瑤,〈從異度空間到替代空間—80 年代由群體形成的空間演繹〉,《藝術觀
點》,9 期,2001 年 1 月,頁 32-36。
陳文瑤,〈替代空間專輯—不含糊的渾沌地帶〉,《藝術觀點》8 期,2000 年 10
月,頁 27-33。
陳明聰,〈點亮台灣藝術家的國際路-台灣藝術如何走向國際化〉,《新朝藝術》
22 期,2000 年 7 月,頁 28-31。
陳松志,〈前進當代實驗的藝術月台─關於二十號倉庫的思考〉,《藝術認證》13
期,2007 年 4 月,頁 38-41。
陳浚豪〈藝術空間再生-替代空間真正在尋找什麼?〉,《藝術家》333 期,2003
年 2 月,頁 111-112。
陳梅毛,〈從中正二分局派出所小劇場談起〉,《台北畫刊》381 期,1999 年 10
月,頁 13。陳景峻,〈建構台灣藝文環境的新契機-談「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立法策略〉,《文
化視窗》28 期,2001 年 4 月,頁 34-35。
陳琳,〈台灣第一個鐵道倉庫藝術工程-嘉義鐵道倉庫的「另類」演出〉,《文化
視窗》28 期,2001 年 4 月,頁 30-31。
陳瑞文,〈替代空間—三個期望〉,《藝術家》311 期,2001 年 4 月,頁 143。
陳慧嶠,〈替代空間-一個存在的流變的不可見性〉,《藝術家》311 期,2001 年
4 月,頁 142-143。
陳誼芳,〈雅俗共賞的風城碧玉-新竹鐵道藝術村〉,《藝術認證》13 期,2007
年 4 月,頁 50-53。
曾梓峰,〈閒置空間的文化能量〉,《文化視窗》28 期,2001 年 4 月,頁 18-19。
游崴,〈場所精神,美術館發光-從台北市立美術館內的裝置藝術談起〉,《藝術
觀點》12 期,2001 年 10 月,頁 30-37。
黃文浩,〈替代空間-替代空間當今的難題〉,《藝術家》311 期,2001 年 4 月,
頁 144。
黃志偉,〈以藝術為名的火車頭-枋寮 F3 藝文特區〉,《藝術認證》13 期,2007
年 4 月,頁 54-57。
黃金鳳,〈花非花.霧非霧-談閒置空間的定位問題〉,《文化視窗》28 期,2001
年 4 月,頁 20-21。
黃海鳴,〈台灣當代藝術新展望〉,《新朝華人藝術雜誌》19 期,2000 年 4 月,頁
74-75。
黃海鳴,〈疑慮之後的期許-從藝術特區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藝術生產〉,《文化視
窗》62 期,2004 年 4 月,頁 70-73。
黃海鳴主持,〈台北藝術家的祕密花園竹圍工作室十年回顧—座談會之一〉,《藝
術家》377 期,2005 年 7 月,頁 168-170。
黃浩文,〈替代空間—替代空間當今的難題〉,《藝術家》311 期,2001 年 4 月,
頁 144。
黃傑玲,〈閒置空間的再利用—兼談所面臨的行政管理問題〉,《藝術觀點》8 期,
2000 年 10 月,頁 50-57。
黃韻瑾,〈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先驅-華山藝文特區〉,《文化視窗》24 期,2000
年 9 月,頁 72-77。
黃麗娟,〈與中青輩藝術家對談系列(7):從當代藝術替代空間—展望臺灣現代藝
術的發展〉,《藝術家》199 期,1991 年 12,頁 300-309。
楊墀,〈替代空間專輯—蔚然蓬勃的發展狀況〉,《藝術觀點》,8 期,2000 年 10
月,頁 24-26。
葉郁田,〈胎屋-RO-2000 嘉義鐵道倉庫裝置展〉,《藝術觀點》8 期,2000 年 10
月,頁 17-28。
廖彥鈞,〈紛亂與靜謐的對立空間-嘉義鐵道藝術村「上空連結同地異域」雙個
展〉,《藝術觀點》15 期,2002年7月,頁 77-79。劉玉燕,〈啟動夢想的列車-台東鐵道藝術村〉,《文化視窗》78 期,2005 年 8
月,頁 86-89。
劉舜仁,〈另類空間的「另類」思考-閒置空間再生的矛盾本質與蹺蹺板原理〉,
《文化視窗》28 期,2001 年 4 月,頁 24-25。
蔡佩玲,〈黃華成的「大台北畫派 1966 秋展」沒有畫〉,《藝術觀點》12 期,2001
年 10 月,頁 12-17。
蔡長庚,〈迎向倉庫的前景-嘉義鐵道藝術村〉,《文化視窗》50 期,2003 年 4
月,頁 52-55。
賴維鈞,〈新政策文化空間新思維—看華山藝文特區的過去、現在、為來〉,《文
化視窗》42 期,2002 年 8 月,頁 60-63。
謝佩霓,〈鐵道藝術網絡向前走!-從閒置空間再利用談起〉,《藝術認證》13 期,
2007 年 4 月,頁 34-37。
謝東山,〈國際化倫理與台灣前衛藝術—以裝置藝術為例〉,《藝術觀點》12 期,
2001 年 10 月,頁 4-7。
簡丹,〈由二十號倉庫個案,看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未來與挑戰〉,《文化視窗》23
期,2000 年 8 月,頁 69-74。
簡丹,〈替代空間-替代空間與閒置空間〉,《藝術家》311 期,2001 年 4 月,頁
142。
簡丹,〈藝術空間再生-一個充滿各種可能的空間〉,《藝術家》333 期,2003 年
2 月,頁 110-111。
魏瑛慧,〈永恆出發心-黃進河的 15、25、5〉,《藝術認證》13 期,2007 年 4 月,
頁 64-66。
魏瑛慧,〈生命磁場-洪易的鐵道緣〉,《藝術認證》13 期,2007 年 4 月,頁 67-69。
藝術家採訪,〈在油漆行-「文賢油漆工程行」工作室開放及座談會〉,《藝術家》
349 期,2004 年 6 月,頁 153
藝術家採訪,〈游牧「串」集結—替代空間華山藝文特區趕集〉,《藝術家》323
期,2002 年 4 月,頁 584。
譚毓芬紀錄,〈台灣創意空間的未來—座談會之二〉,《藝術家》377 期,2005 年
7 月,頁 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