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姿吟
Kuo, Tzu-Yin
論文名稱: 明代書籍出版研究
指導教授: 鄭永常
Cheng, Wing-She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書籍出版
相關次數: 點閱:131下載:5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從上古到魏晉南北朝這段期間,是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的準備期。在此階段中因為各種物質、文化條件的發展完備,造就了後來的印刷術,深深影響了書籍的出版。經過了準備期,到了唐末時,民間已出現私印曆書的情況。至五代,中央政府開始由國子監印製儒家經典,民間大規模的私刻出現則以毋昭裔為始,此時可以說是官、私刻的雛形期。到了宋代,書籍出版業高度發展,不但將印刷術加以改良,更奠定了官刻、私刻、以及坊刻三大出版系統,此外,還出現了以四川成都、杭州都為主的印刷出版專區。元代主要承續宋代的書籍出版業而發展,特別是書院刻書盛行,出現不少精品。就印刷專區來說,除了之前的四川、杭州等地,山西平水在書籍印行上也有一定的地位。雕板印刷的發展,到了明代達到顛峰,就影響性而言,主要分為官方與民間書坊出版兩大系統。
    官方出版系統在有明一朝,是依附於帝王的旨意下,若當朝帝王對於政治掌控性強,則在官方書籍的出版也呈現強勢的狀態,反之則衰;就官方主要出版機構來說,在中央以國子監、司禮監為主,在地方則以寺廟藏刻最有規模。然而,官方書籍的流通性在政治壓力下很有限,呈現出半封閉的狀態。即使如此,對周遭的鄰國,例如朝鮮、日本、安南等,在文字及文化上仍具有一定的影響性。
    明中葉以後江南民間書坊大為興盛,主要因素除了明中央政策的影響外,政治的鬆動、白銀的使用、工匠的釋出、教育的提升、海貿的興盛等皆是促使書坊興起的原因。在政、經及文化背景的催化下,江南地區,尤其是蘇州、金陵兩地,成為書坊印刷發展的主要集中區。從蘇州、金陵所構成的書坊核心區,其發展模式為明代書坊的指標,可以歸納出明代書坊幾個共通性:書坊設立多在縉商雲集區、水陸交會要道以及文化學區附近。而許多書坊的老板都有文人的背景,這種士商合一的身份,打破傳統士、農、工、商的局限,為明代社會一個特殊的現象。然而,為了競爭,書坊或許會以合資、開設分店或者是同姓家族合作的方式經營。此外,為求書籍暢銷,書坊多以合輯、出版暢銷書籍,或者是以圖文並茂的方式提高消費者購買意願,可以說是以營利趨向為主的民間機構。然而,在獲利的過程,往往忽略書籍的品質,造成許多讓人詬病的弊端。在書坊的推動下,書籍廣為流通,從東南亞到歐洲皆可見到書坊所出版書籍的蹤跡。
    從官方到民間出版事業,體現出逐漸受到重視的娛樂文化,閱讀群的擴展外,更反映出明中葉以後是一個高消費的時代。從明代的書籍出版的角度,可以明顯的看到社會的轉化與變遷。

    none

    題目:明代書籍出版研究 論文大綱 第一章 緒論………………………………………………………………………1 一、相關文獻回顧………………………………………………..1 二、論文研究方向………………………………………………..5 三、論文架構分析………………………………………………..6 第二章 明代以前的書籍出版概況………………………………………………9 一、書籍出版準備期……………………………………………..9 二、雕版書籍的萌芽與發展 ……………………………………13 第三章 明代官方書籍出版的演變…………………………………………….21 一、明代帝王對於圖書的心態………………………………….21 二、明代官方書籍出版機構的形成與發展…………………….29 三、官版書籍的流通及影響…………………………………….47 〈附表3-1〉…………………………………………………….51 〈附表3-2〉…………………………………………………….54 〈附表3-3〉…………………………………………………….56 〈附表3-4〉…………………………………………………….58 第四章 明代中葉以後民間出版業的發展-以江南為例…………………… 62 一、江南民間出版事業興盛的背景…………………………….62 二、民間出版業核心區:蘇州與金陵………………………….69 三、江南民間出版業的書籍運銷狀況………………………….83 〈附表4-1〉…………………………………………………….87 〈附表4-2〉…………………………………………………….90 第五章 從官方到民間出版事業轉變所呈現之時代意涵…………………….94 一、書籍出版從政治功能到娛樂文化的轉變………………….94 二、明代出版業對閱讀群擴展的影響………………………….98 三、出版品所反映的高消費時代………………………………102 結語………………………………………………………………………………106 附錄一 〈明代諸帝的修纂狀態〉…………………………………………….108 附錄二 〈九號經價一覽表〉………………………………………………… 119 附錄三 〈明代一甲科舉及人名表〉………………………………………….122 附錄四 〈蘇州書坊刻書概況〉……………………………………………….130 附錄五 〈金陵書坊刻書概況〉……………………………………………… 137 參考書目……………………………………………………………………… 150

    參考書目

    一、史料
    1.上古至宋元
    《易經》,(台北市:文化圖書公司出版社,1971年)
    王浦,《五代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王欽若,《冊府元龜》,(台北市:中華書局,1967年)
    王應麟,《玉海》,(台北市:大化經銷,1986年)
    宋委心子,《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台北市:中華書局,1985年)
    宋濂,《元史》,(台北市:鼎文,1977年)
    李萬壽譯注,《晏子春秋》,(台北市: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沈括,《夢溪筆談》,(台北市:商務,1956年)
    范曄,《後漢書》,(台北市:中華書局,1981年)
    唐敬杲選注,《墨子》,(台北市:商務,1964年8月)
    張九齡,《唐六典》,(台北市:商務,1976年)
    陳啟天,《韓非子校注》,(台北市:中華書局,1958年1月)
    揚雄,《法言》,( 台北市:商務,出版年不詳)
    葉夢得,《石林燕語》,(台北市:藝文,1965年)
    董誥,《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劉昫等撰,《舊唐書》,(台北市:商務,1981年)
    劉歆,《七略》,(台北市:藝文,1968年)
    鄭玄,《周易注》,(出版地不詳:藝文,1972年)
    魏徵,《隋書》,(台北:鼎文,1975年)
    2.明、清
    《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台北市:華文書局,1969年)
    丁申,《武林藏書錄》,(台北市:世界書局,1961年3月)
    牛若麟等修,《吳縣志》,(明崇禎十五年刊本,中央圖書館據內閣文庫本影印)
    孔尚任,《桃花扇》,(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4年)
    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2月)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摘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呂毖,《明宮史》,(台北市:臺灣商務,出版年不詳)
    李東陽等奉敕撰、申明行等敕重修,《大明會典》,(台北市:新文豐,1976年)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台北市:三民書局,1985年再版)
    邢讓等撰,《國子監通志》,(印自中研院傅斯年館微卷)
    周弘祖,《古今書刻》,收入吳翌鳳撰,《叢書集成續古歡堂經籍舉要》,(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
    冒襄著,《影梅庵憶語》,(上海:世界書局,出版年不詳)
    姜紹書,《韻石齋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市:世界書局,1963年)
    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台北市:商務,1967年)
    夏元吉監修,《明太祖實錄》,(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年)
    孫承澤,《春明夢餘錄》,(台北市:商務,1976年)
    孫傳能,《內閣藏書目錄》,(台北市:藝文,出版年不詳)
    孫繼宗監修,《明英宗實錄》,(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年)
    徐學聚,《國朝典彙》,(台北市:學生書局,1965年)
    徐獻忠,《吳興掌故集》,(台北市:成文,1983年)
    張廷玉等撰,《明史》,(台北巿:鼎文,1975年)
    張岱,《瑯嬛文集》,(台北巿:淡江,1956年)
    張惠衣撰,《金陵大報恩寺塔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志》,(台北市:明文書局,1980年10月),第2輯,第13冊。
    張萱,《西園聞見錄》,(台北巿:華文,1968年)
    張輔監修,《明太宗實錄》,(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年)
    張燮,《東西洋考》,(台北巿:商務,1971年)
    清高宗敕撰,《續文獻通考》,(台北巿:商務,1987年)
    清乾隆敕修,《欽定國子監志》,(台北市:商務,出版年不詳)
    郭鎜,《皇明太學志》,(北京巿:學苑出版社,1997年)
    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傅鳳翔,《皇明詔令》,(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67年)
    焦竑,《養正圖解》,(海口市: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7年5月)
    黃佐,《南雍志》,(台北巿:偉文,1976年)
    黃儒炳,《續南雍志》,(台北巿:偉文,1971年)
    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台北市:商務,1967年)
    楊正泰校正,《明代驛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
    葉德輝,《書林清話》,( 湖南:岳麓書社,1999年4月)
    葉夢珠,《閱世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葛寅亮撰,《金陵梵剎志》,(台北市:廣文,1976年)
    劉若愚,《酌中志》,(台北巿:偉文,1976年)
    盧上銘、馮士驊撰,《辟雍紀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年),〈史部.政書類828〉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台北市:世界書局,1961年2月初版)
    憨山德清閱,《紫柏尊者全集》,(台北市:新文豐,1991年)
    謝肇淛,《五雜俎》,(台北市:新興,民1977年)
    韓定等修,《嘉定縣志》,(台北市:成文,1983年)
    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台北市:華文書局,1968年)
    蘇州博物館編,《明清蘇州工商業碑刻集》,(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
    釋鎮澄撰、康奉等校點,《清涼山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志》,(台北:明文書局,1980年10月),第29冊,第2輯
    釋大聞編集,《釋氏稽古略續集》,收入《新修大藏經.史部傳》,(台北市:新文豐,1983年),第49冊1995年),〈史部.政書類828〉

    二、專書
    T.F.Cater著、胡志偉譯,《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西傳》,(台北市:商務,1968年)
    丁易,《明代特務政治》,(北京:中外出版社,1951年6月,再版)
    上海新四軍史研會編,《印刷雕版源流》,(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0年9月)
    上海新四軍史研會編,《歷代刻書概況》,(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1年9月)
    大庭修著、徐世虹譯,《江戶時代日中秘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7月)
    大庭修著、戚印平等譯,《江戶時代中國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市: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
    牛建強,《明代人口流動與社會變遷》,(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
    毛春翔,《古書版本常談》,(香港:中華書局, 1973年)
    王健,《中國明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王毓銓等編,《中國經濟通史.明代經濟卷(下)》,(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8月)
    史小軍,《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吉少甫主編,《中國出版簡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
    朱漢民,《中國的書院》,(台北市:台灣商務,1993年)
    江慶柏,《明清蘇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江澄波等編,《江蘇刻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
    牟復禮、崔瑞德編,《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何孝榮,《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市:聯經,1992年4版)
    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等譯,《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
    吳日含,《朱元璋傳》,(出版地不詳:三聯書店,1979年)
    吳孟雪,《明清時期歐洲人眼中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吳楓、劉乾先主編,《中華野史大博覽》,(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年)
    吳蕙芳,《明清時期民間日用類書及其反映之生活內涵 : 以<<萬寶全書>>為例》,(政治大學論文,2001年)
    呂澂,《佛典汎論》,(高雄巿:復文,1984年)
    宋原放、李白堅、陳生錚,《中外出版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宋原放、李白堅著,《中國出版史》,(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年)
    李玫,《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李致忠,《古書版本學概論》,(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1月)
    李晉華等編,《明代敕撰書考附引得》,(北平:燕京大學圖書館,1966年)
    李國慶編,《明代刊工姓名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李紹成、董惠君等編,《江蘇歷代文學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李瑞良,《中國古代圖書流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李萬健,《中國古代印刷史》,(鄭州市: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
    杜信孚,《明代版刻綜錄》,(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杜邁之、張承宗,《葉德輝評傳》,(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
    周谷城主編、來新夏等著,《中國古代圖書事業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1版)
    周彥文,《毛晉汲古閣刻書考》,(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4月)
    昌彼得、屈萬里,《圖書版本學要略》,(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886年10月)
    林麗月,《明代的國子監生》,(台北市:商務,1978年)
    施金炎,《中國書文化要覽》,(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柳毅,《中國的印刷術》,(北京:新華書店,1987年6月)
    范金民,《明代江南商業的的發展》,(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孫一珍,《明代小說的藝術流變》,(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年10月).
    高路明,《古籍目錄與中國古代學術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7月)
    商傳撰,《明代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戚志芬,《中國的類書、政書與叢書》,(台北:商務出版社,1994年)
    張正藩,《中國書院制度考略》,(台北市:中華書局,1981年3月)
    張秀民,《中國印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張秀民,《張秀民印刷史論文集》,(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88年)
    張海林,《蘇州早期城市現代化研究》,(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張璉,《明代中央政府刻書研究》,(文化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1983年)
    張樹棟、鄭如斯等著,《中華印刷通史》,(台北市: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1998年)
    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台北市:洪葉文化,1994年)
    曹之,《中國印刷術的起源》,(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
    陳大康,《明代商賈與世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5月)
    陳宏大,《古籍版本概要》,(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陳谷嘉、鄒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陳尚勝,《開放與關閉》,(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台灣大學圖書館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1997年)
    陳寶良,《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市:湖南出版社,1996年9月)
    陸堅、王勇主編,《中國典籍在日本的流傳與影響》,(杭州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陸樹崙,《馮夢龍研究》,(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
    麥杰安,《明代蘇常地區出版事業之研究》,(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傅衣凌,《明代江南經濟試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9月)
    傅璇琮、謝灼華主編,《中國藏書通史》,(寧波市:寧波出版社,2001年)
    喬衍琯、張錦郎等編,《圖書印刷發展史論文集》,(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9月)
    彭斐章,《中外圖書交流史》,(湖南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焦樹安,《中國古代藏書史話》,(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8月)
    程登元,《中國歷代典籍考》,(台北市:順風出版社,1968年)
    程煥文,《中國圖書文化導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
    黃建國、高躍新主編,《中國古代藏書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
    黃晴文,《中國古代書院制度及其刻書探微》,(東吳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1984年)
    楊繩信,《中國版刻綜錄》,(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葉再生主編,《出版史研究》,(北京:中國出版社,1995年9月),第3輯
    葉樹生、余敏輝著,《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趙其昌,《明實錄北京史料》,(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趙子富,《明代學校與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2月)
    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6月)
    劉國鈞,《版本學》,(台北:西南書局,1978年)
    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1990年9月)
    潘吉星,《中國造紙史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
    衛建林,《明代宦官政治》,(石家莊市: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鄭如斯、肖東發,《中國書史》,(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10月)
    鄭利華,《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市型態》,(上海:復旦大學,1995年4月)
    鄭樑生,《元明時代東傳日本的文獻》,(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鄭鶴聲、鄭鶴春,《中國文獻學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台北市:允辰文化,1995年)
    操時杰、劉慧華編著,《中國古今書籍縱橫談》,(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5年)
    饒龍隼,《明代隆慶、萬曆間文學思想轉變研究-詩文部分》,(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
    盧賢忠,《古代刻書與古籍版本》,(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錢存訓,《中國書籍、紙墨及印刷史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年)
    錢存訓,《書於竹帛》,(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錢杭、承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戴家璋主編,《中國造紙技術簡史》,(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4年2月)
    戴蕃豫,《中國佛典刊刻源流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8月)
    繆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謝水順、李珽等著,《福建古代刻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
    謝灼華,《中國文學目錄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
    謝國禎,《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台北市:商務,1978年3版)
    謝敏聰,《北京的城垣與宮闕之再研究:一四○三-一九一一》,(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3月)
    韓大成,《明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9月)
    魏隱儒,《中國古籍印刷史》,(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88年5月)
    羅樹寶,《中國古代印刷史》,(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3年3月)
    羅麗馨,《十六十七世紀手工業的生產發展》,(台北:稻禾,1990年9月)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
    釋道安,《中華大藏經雕刻史話》,(台北市:中華大典編印會,1978年10月)

    三、期刊論文

    方豪,〈明萬曆年間之各種價格〉,《食貨月刊》,第1卷,第3期,1971年6月15日,頁152-154。
    王日根,〈明清民間辦學勃興的社會經背景探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2期,1998年,頁27-32。
    王淑芬,〈明末清初蘇州城經濟與社會結構初探〉,《思與言》,第33卷,第1期,1995年3月,頁27-59。
    甲凱,〈明代的學風與士習〉,《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7期,1975年5月,頁179-186。
    全漢昇,〈美洲白銀與明清間中國海外貿易關係〉,《新亞學報》,第16卷,1991年10月,頁1-22。
    吳柏青,〈明毛晉汲古閣之刻書〉,《大陸雜誌》,第97卷,第1期,1998年,頁27-41。
    沈津,〈明代坊刻圖書之流通與價格〉,《國家圖書館館刊》,第1期,1996年6月,頁101-118。
    周彥文,〈論歷代書目中的制舉類書籍〉,《中國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1966年9月,頁1-13。
    孟彭興,〈16、17世紀江南社會之丕變及文人反應〉,《明清史》,第5期,1998年,頁24-33。
    邱澎生,〈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第5卷,第2期,1992年10月,頁139-159。
    邱澎生,〈明清時代蘇州城工商業組織的變革〉,《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5卷,第1期,1990年2月,頁83-97。
    范金民,〈明清江南進士數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明清史》, 4期,1997年,頁5-12。
    唐素珍,〈中國兩大類書《永樂大典》及《古今圖書集成》的四個論題〉,《輔大中研所學刊》,第4期,1995年3月,頁61-79。
    夏桂蘇、夏南強,〈中國古代籍的裝幀〉,《文史知識》,第3期,1993年,頁30-37。
    徐道鄰,〈明太祖與中國專制政權〉,《清華學報》,8卷,1970年8月,頁350-372。
    荒木見悟講、慧嚴法師譯,〈明代愣嚴經的流行〉,《人生雜誌》,第124期,1993年,頁
    宿白,〈唐五代時期雕版印刷手工業的發展〉,《文物》,第5期,1981年,頁65-68。
    張秀民,〈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對亞州各國的影響〉,《文物參考資料》,第4期,1952年,頁20-50。
    張秀民,〈五代吳越國的印刷〉,《文物》,第12期,1978年,頁74-76。
    張秀民,〈明代南京的印書〉,《文物》,第11期,1980年,頁78-83。
    張璉,〈明代中央政府圖書的收藏與散佚〉,《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36卷,1984年12月,197-204。
    張璉,〈明代國子監刻書〉,《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17卷,第1期,1984年6月,頁73-83。
    張璉,〈明代專制文化政策下的圖書出版情形〉,《漢學研究》,第10卷,第2期,1992年12月,頁355-369。
    曹松葉,〈宋元明清書院概況〉,《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期刊》,第10集,第111、115期 ,
    梁子涵,〈明代的活字印書(上)〉,《大陸雜誌》,1966年9月,第33卷,第6期,頁13-15。
    梁子涵,〈明代的活字印書(下)〉,《大陸雜誌》,1966年10月,第33卷,第7期,頁30-34。
    許廷長,〈明代南京皇室藏書史述〉,《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第4期,頁57-59。
    許培基,〈蘇州的刻書與藏書〉,《文獻》,1985年,第4期,211-237。
    陳香,〈明成祖朱棣與《永樂大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8卷,第3期,1985年3月,頁30-32。
    陸宗潤,〈明代書畫裝裱工藝發展概述-關於書畫裝裱和修副學的初步探討之四〉《歷史文物》,第7卷,第1期,1997年2月,頁96-103。
    黃小平,〈朱元璋:一個歷史和人格的研究〉,《師大學報》,第24卷,1979年6月,頁139-161。
    楊玉良,〈故宮博物院藏《嘉興藏》初探〉,《故宮博物院院刊》, 3期,1997年,頁13-24。
    楊希義,〈漫話我國古代書肆的起源〉,《文史知識》,第8期,1989年,頁41-45。
    葉樹聲,〈明代南直隸地區私人刻書概況〉,《文獻》,第2期,1987年,頁213-229。
    趙萬里,〈中國印本書籍發展史〉,《文物參考資料》,第4期,1952年,頁5-19。
    蔡芳定,〈葉德輝版本目錄學專著四種概述〉,《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6卷,第2期,1993年12月,頁133-142。
    蔡芳定,〈葉德輝對圖書文獻學的貢獻〉,《中國書目季刊》,第28卷,第1期,1994年6月,頁31-35。
    鄭利華,〈明代中葉吳中文人集團及其文化特徵〉,《明清史》, 4期,1997年,頁24-28。
    冀叔英,〈談談明刻本及刻工--附明代中期蘇州刻工表〉,《文獻》,第7輯,1981年1月,頁4-10。
    錢存訓,〈印刷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功能〉,《漢學研究》,第8卷,第2期,1990年12月,頁239-250。
    羅麗馨,〈明代匠戶之仕官及其意義(上)〉,《大陸雜誌》,第80卷,第1期,1990年1月,頁32-48。
    羅麗馨,〈明代匠戶之仕官及其意義(下)〉,《大陸雜誌》,第80卷,第2期,1990年2月,頁29-48。
    羅麗馨,〈明代官手工業組織中官匠的管理制度〉,《大陸雜誌》,第77卷,第5期,1988年11月,頁8-26。

    四、西文資料
    K.T.Wu (吳光清) , “Ming Printing and Pringters” ,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 Havard :7 , (1942-1943)。
    Donald F.Lach , 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 ,Vol I ,The University of Chigago
    Press 1968。

    五、日文資料:
    野尺佳美著,《明代大藏經史の研究-南藏の歷史學的基礎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8年10月)
    大木康,〈明末江南における出版文化の研究〉,《廣島大學部紀要》,50-1,1991年7月,頁7-108。

    六、工具書
    明史編委會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明代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12月)
    南京大學編寫,《中國歷代人名辭典》,(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2-06-1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