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蘇婉玉 Su, Wan-Yu |
|---|---|
| 論文名稱: |
晚唐詩蟬意象研究 The cicadas' image research of the poem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
| 指導教授: |
仇小屏
Chiou, Shiao-B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27 |
| 中文關鍵詞: | 晚唐 、蟬 、意象 |
| 外文關鍵詞: | the Late Tang Dynasty, cicada, image |
| 相關次數: | 點閱:96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蟬於文學中是具有高度象徵意義之昆蟲,從初唐至晚唐,具有蟬意象之詩篇遽增,這其中意涵耐人尋味。時至晚唐,當時政局動盪、社會衰微,詩人有感於心,欲發於毫端,然往往迫於現實環境的壓力之下,不得直抒胸臆,是以藉物詠懷。為探究箇中奧妙,爰有本論文之撰述。本論文分為八章: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撰寫本論文的動機與目的,並對蟬意象的範疇與晚唐的時代進行界定,並對本文所採取的研究方法進行解說,且羅列目前關於蟬意象在當今文學界的研究狀況。
第二章「言、象、意」概說:進行詩作分析探究之前,梳理「言、象、意」思想論點的源流與其意義。
第三章蟬意象之源流概述:對於本論文的重點——蟬進行源流探析與釋名,且爬梳晚唐前的各時代關於蟬意象之作品,並梳理唐代蟬意象的變化。
第四章晚唐詩蟬意象——「名」之分析:針對蟬的異稱與「非蟬之蟬」的部分,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析。
第五章晚唐詩蟬意象——「象」之分析:針對特殊的習性、外型、鳴聲等蟬「象」,進行分析研究。
第六章晚唐詩蟬意象——「意」之分析:將特殊的蟬「意」,分成政治屬性的蟬之高貴與悲愴、離別屬性的蟬之愁別與傷感、光陰屬性的蟬之短促與淒涼三大層面,進行探究說明。
第七章 晚唐詩蟬意象之綜合討論:前面僅對於蟬之單一意象進行研究,此章則針對蟬之複合意象進行綜合探討。
第八章則是結論。
Cicadas in the literature are highly symbolic of the insects. From Tang Dynasty to the late Tang Dynasty, the image of cicadas in the poems mushroomed over time. The meaning of which contains is thought-provoking.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when the turmoil of the political and the decline of the social, the poet went to express the heart in the poems, but ran often forced under the pressure of reality, can not directly express one's mind. Only the poet expressed their feelings by something. To explore the wonders of which, there Compilation of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First, that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and scope of cicadas image to define the era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in this paper to explain, and a list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the cicada research in today's image Conditions.
The second chapter:"Words, Image and Meaning " Summary: the poetry of inquiry before carding " Words, Image and Meaning " the origin and its meaning argument.
The third chapter:Image Source cicada Chapter Overview:The focus of this paper - the Sources of cicadas and the release name, and through her various times before the late Tang Dynasty Image works on the cicada and cicada Tang combing image changes.
The fourth chapter:Image of the Late Tang Chapter Cicada - " Words " of the analysis: the differences for the cicadas, said "non-cicada of the cicada, " part of the in-depth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fifth chapter:Image of the Late Tang Chapter Cicada - " Image " analysis:For the special habits, appearance, and other cicada song, " Image ", were analyzed.
The sixth chapter:Image of the Late Tang cicada Chapter - " Meaning " Analysis:the special cicada " Meaning " into the political property of the nobility and pathos cicada, cicada of the property separation and sad Do not worry, the short time properties of cicadas And sad three dimensions, to explore that.
The seventh chapter:the Late Tang Dynasty general discussion cicada:Cicada in front of only a single image for the study, this chapter for a comprehensive cicada of the composite image.
The eigh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春秋】老子:《老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1月)。
【漢】揚雄撰;【三國】汪榮寶義疏:《法言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11年1月)。
【漢】鄭玄:《周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1月)。
【漢】揚雄撰;馬光宇校釋:《方言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9 月)。
【漢】班固撰:《漢武故事一卷》(臺北:新興書局,1976年8月)。
【漢】劉安撰 ;【漢】許慎注:《淮南子》(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10月)。
【漢】揚雄記;【晉】郭璞注:《方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月)。
【漢】戴德輯;【清】孔廣森撰:《大戴禮記》、《大戴禮記補註》(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12月)。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10月)。
【曹魏】張楫撰;【隋】曹憲音:《廣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6月)。
【魏】曹植撰;【清】丁晏編、黃節注:《曹子建集評注》(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3月)。
【吳】陸璣撰;【明】毛晉註:《毛詩陸疏廣要》(上海: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10月)。
【晉】崔豹撰:《古今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10月)。
【晉】孔晁撰:《汲冢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9月)。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10月)。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8月)。
【南朝梁】顧野王:《玉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6月)。
【南朝梁】鍾嶸著;楊祖聿注:《詩品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1 月)。
【南朝梁】劉勰著:《文心雕龍》(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3月)。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6月)。
【後唐】馬縞集;【明】吳琯校:《中華古今注三卷》(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9年3月)。
【唐】李肇:《新校唐國史補》(臺北:世界出版社,1968年1月)。
【唐】姚思謙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8月)。
【唐】李延壽撰:《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
【唐】黃滔:《黃御史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 年8月)。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
【唐】司空圖著,祖保泉、桃李天箋校:《司空表聖詩文集箋校》(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唐】韋莊;聶安福箋注:《韋莊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月)。
【唐】徐堅等輯:《初學記三十卷》(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宋】嚴羽:《滄浪詩話校釋》(臺北﹕河洛圖書,1978年5月)。
【宋】陸游:《陸放翁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月)。
【宋】洪邁:《容齋隨筆》(臺北:大立出版社,1981年1月)。
【宋】陳彭年、丘雍等重修:《廣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6月)。
【宋】羅願撰;洪焱祖釋:《爾雅翼》(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
【宋】張炎撰;夏承燾校注:《詞源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
【宋】宋祁撰:《益部方物略記》(上海: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10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10月)。
【宋】陳彭年等:《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2001年10月)。
【宋】錢易撰;黃壽成點校:《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元】吳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12月)。
【元】脫脫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1月)。
【元】楊士弘:《唐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月)。
【明】薛應旂編著:《六朝詩集(上)》(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4月)。
【明】陸佃撰:《埤雅》(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88年2月)。
【明】高棅:《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年11月)。
【清】秦嘉謨編:《月令粹篇》(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12月)。
【清】王念孫疏證;陳雄根標點;劉殿爵教授審閱:《新式標點廣雅疏證》(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年1月)。
【清】孫希旦撰:《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10月)。
【清】陳夢雷編纂;蔣廷錫校訂:《古今圖書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10月)。
【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12月)。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9月)。
【清】郝懿行撰:《爾雅郭注義疏》(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2年8月)。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2年9月)。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4年6月)。
【清】蔡元放等編著:《東周列國志》(成都:巴蜀出版發行,1995年3月)。
【清】孫詒讓著;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
【清】錢牧齋、何義門評注;錢成武、賀嚴、孫微點校:《唐詩鼓吹評注》第三冊(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
【清】邵晉涵:《爾雅正義》(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清】嚴可均輯:《全後漢文》(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清】陳澧著;黃國聲主編:《陳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
(二)專書
大西洋圖書公司編輯:《賈島年譜》(臺北:大西洋圖書公司,1970年1月初版)。
那志良、王循詒合譯:《有竹齋藏古玉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3月初版)。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初版)。
張純一:《墨子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2月再版)。
【日】奧山春季:《原色日本野外植物圖譜》(東京:誠文堂新光社,1982年4月新訂增補版)。
蔡英俊:《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10月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初版)。
蕭滌非等人:《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3月修訂初版)。
岡元鳳:《毛詩品物圖攷》(臺北:廣文書局,1985年8月一版一印)。
耿二嶺:《漢語擬聲詞》(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
【英】A.K.Warder著;王世安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三十二冊——印度佛教史》(臺北:華宇出版社,1988年6月初版)。
章銀泉編著:《聲音描寫詞典》(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第一版)。
楊春時:《藝術符號與解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一版)。
吳曉:《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詩學新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5月初版)。
【日】長澤規矩也編:《事務紀原、小學紺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微觀詩史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
淡江大學中文系等人主編:《晚唐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初版)。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主編:《修辭通鑒》(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6月一版一刷)。
朱金城:《白居易年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2月台一版)。
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一版三刷)。
劉學鍇、余恕誠著:《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出版,1992年10月初版一刷)。
陳香:《晚唐詩人韓偓》(臺北︰國家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初版)。
周嘯天主編:《詩經鑑賞集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1月初版)。
楊士首、楊北寧編著:《古漢語同實異名詞典》(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年1月第一版)。
沈謙編著:《修辭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1月修訂版)。
彭志憲、張焱譯注:《魚玄機詩編年譯注》(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
李湘:《詩經特定名物應用系列新編》(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初版)。
宋景昌、王立群點校:《甫里先生文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一版一刷)。
譚永祥:《修辭新格》(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童勉之著;童丹繪:《中華草木蟲魚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
賀新輝主編:《全唐詩鑑賞辭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蔣維崧、趙蔚芝、陳慧星、劉聿鑫箋注:《劉禹錫詩集編年箋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10月初版三刷)。
孫映逵主編:《全唐詩流派品匯》(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
張永仁撰文、攝影:《昆蟲入門》(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6月初版一刷)。
張永仁撰文、攝影:《昆蟲圖鑑:臺灣七百多種常見的昆蟲生態圖鑑》(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8月初版一刷)。
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第一版)。
傅璇琮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簡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臺北︰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刷)。
廖智安撰文;潘建宏攝影:《臺灣昆蟲記:賞蟲大圖鑑》(臺北:大樹文化,1999年3月初版)。
余恕誠:《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10月初版)。
王國良:《溫庭筠詩集校注》(臺北:黎明文化,1999年11月初版)。
王茂福:《皮陸詩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郭杰:《元白詩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芶萃華:《李時珍與本草綱目》(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2月初版)。
王長俊:《詩歌意象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刷)。
湯用彤:《湯用彤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楊權喜:《楚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王玨:《現代漢語名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曲德來、遲文浚、冷衛國主編:《歷代賦廣選新注集評》(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陳貽焮:《增訂注釋全唐詩》(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5月一版一刷)。
劉月華等著:《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5月第一版)。
田耕宇:《唐音餘韻——晚唐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8月第一版)。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4月初版)。
李建崑校注:《賈島詩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12月初版)。
曾進豐:《晚唐詩的鋒芒與光彩:以社會詩及風人體為例》(臺南:漢風出版社,2003年5月初版)。
孫琴安:《唐詩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孟昭連:《中國蟲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新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增訂三板)。
仇小屏、黃淑貞合著:《國中國文章法教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10月初版)。
陳振祥:《臺灣賞蟬圖鑑》(臺北:大樹文化,2004年10月初版一刷)。
趙榮蔚:《晚唐士風與詩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高志忠校注:《劉禹錫詩編年校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黃懷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參撰:《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梁湘潤評註:《窮通寶鑑欄江網評註》(臺北:行卯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
黃淑貞:《篇章對比與調和結構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6月初版)。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7月增訂版)。
李建崑:《中晚唐苦吟詩人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年8月初版)。
陸永峰:《禪月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8月第一版)。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2006年8月二版一刷)。
仇小屏:《篇章意象論:以古典詩詞為考察範圍》(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10月初版)。
中國修辭學會,東吳大學中文系主編:《修辭論叢第七輯》(臺北:東吳大學,2006年10月初版)。
羅家湘:《逸周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書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2月一版一刷)。
孟昭連:《中國鳴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一刷)。
吉村仁著;石森愛彥繪;張東君譯:《17年蟬之謎》(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8月初版)。
御史編譯:《天下第一藥典》(臺北:大地出版社,2008年10月初版)。
沈維華:《魏晉言意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初版)。
王雲五主編;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11月二板)。
蔡振豐:《王弼的言意理論與玄學方法》(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初版)。
(三)期刊論文
李嘉言:〈賈島年譜〉,《清華學報》第13卷第2期(1941年10月)。
岑仲勉:〈賈島詩註與賈島年譜〉,《學原月刊》第1卷第8期(1947年12月)。
周發祥:〈也談唐詩自然意象的具體性-與華生等人商確〉,《文藝理論研究》第4期(1983年8月)。
黨懷興:〈談擬聲詞的歸類〉,《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4年1月)。
王大智:〈唅蟬與貂蟬〉,《故宮文物月刊》第16期(1984年7月)。
劉淦芝:〈中國古今蟬話〉,《中華昆蟲》第10卷第1期(1990年3月)。
劉淦芝:〈中國蟬學發展〉,《中華昆蟲》第11卷第3期(1991年9月)。
劉瑩:〈詠蟬詩歌中的悲喜情懷——論蟬的文學意象〉,《臺中師院學報》第6期(1992年6月)。
常文昌:〈總稱意象與特稱意象〉,《寫作》第6期(1994年4月)。
韋愛萍:〈試論李商隱的詠物詩〉,《渭南師專學報》第1期(1995年3月)。
李小榮:〈唐代詠蟬詩概論〉,《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96年1月)。
譚德姿:〈花的文化意蘊〉,《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第2期(1996年2月)。
李小榮:〈唐代詠物詩中的蟬〉,《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4期(1997年7月)。
譚壽芳:〈論賦中蟬意象的建構及意蘊的流變〉,《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S1
期(1997年12月)。
彭茵:〈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菊花意象〉,《學術論壇》第6期(1998年6月)。
順文:〈蟬蹤尋跡——關於蟬的文化探尋〉,《閱讀與寫作》第12期(1998年12 月)。
尚永亮、劉磊:〈蟬意象的生命體驗〉,《江海學刊》第6期(2000年1月)。
舒韶雄:〈詩意地棲息的蟬——古詩中蟬的意象〉,《黃石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2001年6月)。
岳紅星:〈試論蟬意象的文化內涵〉,《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第3期(2002年9月)。
王冬豔、陳如靜:〈詠物的高唱 寓情的佳作—說李商隱筆下的「恨蟬」〉,《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7月)。
嵇保中:〈昆蟲詩話〉,《南京林業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2003年3月)。
陳小芒、廖文華:〈蟬詩與蟬文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11期(2003年11月)。
郭榮梅:〈唐人詠蟬詩述評〉,《保山師專學報》第1期(2003年3月)。
李玄玉:〈說蟬〉,《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卷第2期(2004年6月)。
何芸:〈高蟬多遠韻 詩壇有余音——唐代詠蟬詩概述〉,《陜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4期(2004年12月)。
白福才:〈蟬在中國古代詩詞中的審美意義〉,《延安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4 期(2005年12月)。
嚴春華:〈齊己詩歌的楚文化特質〉,《名作欣賞》第20期(2006年10月)。
紀永貴:〈槐樹的實用功能與文化象徵〉,《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第5卷第4期(2006 年12月)。
李彤:〈班昭文學作品論述〉,《赤峰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07年2月)。
鄧敏:〈蟬意初探〉,《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第2期(2007年2月)。
汪振軍:〈言、意、象:從表意到審美〉,《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07年5月)。
高啟龍:〈從蟬意象看古代文人思想的價值取向〉,《四川戲劇》第4期(2007年 7月)。
侯立兵:〈漢魏六朝賦中的蟬意象〉,《求索》第10期(2007年10月)。
申琪:〈鮮紅未許佳人見,蝴蝶爭知早到來——論唐詩中的槿花意象〉,《現代語文》第11期(2007年11月)。
楊戰勝:〈中國古典詩詞中大自然的聲音美及英譯〉,《南京審計學院學報》第4卷第4期(2007年11月)。
羅靖、宋捷民:〈中藥蟬花的本草學考證〉,《江西中醫學院學報》第19卷第6期(2007年12月)。
尚永亮:〈試論言意、意象及其在中國詩歌中的表現〉,《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七卷第六期(2008年6月)。
莫莉榮:〈蟬入唐詩的文化內蘊探析〉,《科技訊息——學術研究》第32期(2008 年12月)。
高世江:〈投身藝術 皈依佛門——淺談晚唐詩人的精神家園〉,《語文學刊》第4 期(2009年2月)。
史言喜:〈論古典文學中花的意象〉,《長城》第3期(2009年3月)。
沈有珠:〈晚唐詩人殘缺意象的審美心理透視〉,《貴州文史叢刊》第2期(2009 年3月)。
汪慧:〈論李商隱的蟬〉,《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2期(2009年4月)。
王遜:〈莊子逍遙遊篇鯤、鵬蜩、蟬形象再考察〉,《延安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 (2009年5月)。
陳道諄:〈文學的言、象、意審美辨析——對「言不盡意」和「立象盡意」中國古典文論觀點的審美解讀〉,《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期(2010年1月)。
韓春英:〈論古詩詞花意象的悲劇美〉,《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期(2010年1月)。
康澄:〈名稱透視下的神話意識及其文化表徵與類型〉,《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33卷第6期(2010年11月)。
(四)論文集論文
羅宗濤:〈貫休與唐五代詩人交往詩淺談〉,《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下輯》第5期(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1995年7月)。
(五)學位論文
洪慧鈺:《臺灣閩南語擬聲詞研究》(臺中: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六)報刊文章
方華:〈朝露清流——蟬聲裡的詩意〉,《人間福報》,2010年8月30日。
(七)網路資料
全唐詩檢索系統:http://cls.hs.yzu.edu.tw/tang/Database/index.html
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郭其才:從言意之辨討論「體道」與「言說」http://arts.cuhk.edu.hk/~hkshp/humanities/ph98-03.txt
校內:2012-07-06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