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富琳
Yang, Fu-Lin
論文名稱: 論憲法與公政公約對遷徙自由之保障
The Freedom of Movement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ICCPR
指導教授: 陳怡凱
Chen, Yi-Ka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1
中文關鍵詞: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公政公約遷徙自由行動自由國際人權法基本權
外文關鍵詞: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ICCPR, Freedom of Movement, Freedom of Actio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Fundamental Rights
相關次數: 點閱:52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遷徙自由權的保障上,於我國憲法與兩公約當中有何種保護的規範存在。於前者而言,因我國憲法第10條規定人民有遷徙之自由,其解釋上是認為人民有出入境和自由移動之權利,此等之保障依據來於憲法第10條 。然而該規範與範圍還需要釐清;於後者而言,《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CPR)第12條與第13條也是對於遷徙自由之規範。查我國於2009年通過了這項公約,並制定施行了「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而將其內國法化後,此舉標誌著我國在保障遷徙自由等基本人權方面邁入了新的里程碑,正式接軌於國際人權標準。然而,此種國際法規範納入我國內國法體系後,我國如何適用與解釋即是問題,也因此可能會生公約牴觸憲法規範之可能性。根據兩公約施行法第4條雖規定政府應符合兩公約有關人權保障之規定,然我國法院應如何解釋內國法才能符合公政公約之規定,以及應以何種方式解釋公約仍待釐清。

    基於此,本文分別從國際法與內國法規範之衝突與適用、我國基本權之遷徙自由條款、公政公約之遷徙自由條款和我國法院之適用與解釋來分析。就此得出我國法必須不違反公約保障遷徙自由之意旨:公政公約的遷徙自由的保障既已納入內國法規範,各級政府機關及法院皆應依據兩公約的規定,確保並促進遷徙自由的落實。因此,我國法院在適用公約時是必須依照公約規範來進行判決,就算人民未有主觀上的請求權,法院仍須盡量在不違反公約之意旨下進行判決。

    Freedom of movement is a fundamental right protected under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However, due to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ICCPR) into domestic law, the R.O.C. is bound by the ICCP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omestic law and international law ha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cross-influences. In terms of domestic legal norms, this involves the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movement under Article 10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visions of Articles 12 and 13 of the ICCPR. To clarif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norms and address the relevant legal issue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courts in the R.O.C. should comply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ICCPR to ensure the full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move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reedom of movement. When interpreting the fundamental right to freedom of movement, the courts must align their interpretations with the general comments prescribed by the ICCPR. Even if individuals do not have a subjective right of claim, the courts should strive to ensure their judgments do not contravene the spirit and intent of the Covenant ICCPR.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 3 第一項 研究範圍 3 第二項 研究架構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二章 遷徙自由之基本權與國際人權之保障 6 第一節 國際法與內國法體系下之遷徙自由 7 第一項 公政公約與憲法之遷徙自由 8 第二項 公政公約與憲法基本權之當事人 10 第三項 憲法與公政公約的法源 12 第二節 國際人權法與基本權之衝突 13 第一項 國際人權法義務之履行 14 第二項 憲法於國際人權法之實踐 17 第三節 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形成背景與我國適用 21 第一項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之建立 21 第二項 兩公約之內國法化 22 第四節 公政公約對我國法院之衝擊 31 第一項 公政公約對我國法院之拘束 31 第二項 我國法院得否適用公政公約 34 第五節 結論 45 第三章 遷徙自由之基本權保障 47 第一節 遷徙自由的概念 47 第一項 遷徙自由之廣義說 48 第二項 遷徙自由之狹義說 49 第三項 各別大法官對於遷徙自由之意見 50 第四項 學說分析 51 第五項 本文見解 54 第二節 遷徙自由的限制 55 第一項 境內之遷徙自由之限制 55 第二項 出入境自由之限制 60 第三節 遷徙自由與近似基本權之比較 76 第一項 遷徙自由與人身自由 76 第二項 遷徙自由與一般行為自由 79 第三項 遷徙自由與行動自由 80 第四項 遷徙自由與居住自由 82 第五項 遷徙自由與基本權之競合 82 第四節 我國法院對於遷徙自由之解釋 84 第一項 人民是否可於訴訟上主張基本權 85 第二項 大法官對於遷徙自由權功能取向之解釋 87 第三項 我國法院如何解釋遷徙自由 90 第五節 結論 95 第四章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之遷徙自由與實證規範 97 第一節 國際人權法與遷徙自由 97 第二節 公政公約之遷徙自由權利保障 98 第一項 遷徙自由之概要 98 第二項 國家內自由行動與選擇居所之權利 101 第三項 離境權 107 第四項 對遷徙自由的限制 112 第五項 入境權 118 第六項 驅逐出境 123 第三節 結論 127 第五章 公政公約遷徙自由於我國法院裁判之適用 129 第一節 公政公約遷徙自由之分析 129 第一項 遷徙自由之分析 129 第二項 從公政公約之遷徙自由檢視我國內國法規範 131 第二節 公政公約於我國法院之實踐 133 第一項 法院適用公政公約 12 條之評析 134 第二項 法院適用公政公約 13 條之評析 144 第三項 結論 148 第三節 公政公約之遷徙自由對我國法秩序之影響 149 第一項 國際獨立專家對我國遷徙自由之結論性意見 149 第二項 我國應對公政公約之修法 151 第三項 小結 156 第四節 結論 157 第六章 結論 158 參考文獻 161

    一、中文文獻 (按照中文姓氏順序排列)專書:
    (一) 專書
    1. Thomas Buergenthal, Dinah Shelton ,David P stewart 著,楊雅婷、陳文暉譯,國際人權概觀,國立編譯館,2007 年。
    2. 吳庚、陳淳文,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三民,六版,2019 年 9 月。
    3. 吳信華,憲法釋論,三民,三版,2018 年 9 月。
    4. 李建良,多階段行政處分論,元照,2022 年 6 月。
    5.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七版,2015 年 9 月。
    6.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元照,五版,2012 年 9 月。
    7. 姜皇池,國際公法導論,新學林,三版,2013 年 2 月。
    8. 許育典,憲法,元照,八版,2018 年 2 月。
    9. 許慶雄,社會權論,眾文,1992 年 5 月。
    10. 陳慈陽,憲法學,元照,三版,2016 年 3 月。
    11.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三民,十版,2022 年 3 月。
    12. 黃居正,判例國際公法Ⅱ,新學林,2016 年 2 月。
    13. 黃居正,判例國際公法I,新學林,2013 年 7 月。
    14. 新隆志,當代國際法引論:政策導向的闡述,財團法人台灣明世紀文教基金會,2022 年 7 月。
    15. 廖福特,聯合國與人權保障-監督機制、條約內涵、台灣實踐,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灣聯合國研究中心出版,2013 年 5 月。
    16. 鄧衍森,國際人權法理論與實務,元照,二版,2018 年 10 月。
    (二) 期刊論文
    1. 朱朝亮,淺談國內法與國際人權法衝突之法律適用及解釋法則(上),檢察會訊,第 100 期,2014 年 4 月。
    2. 李明峻,公政盟約與外國人的居住遷徙自由,台灣國際法季刊,第 11 卷 3期,2014 年 9 月。
    3. 李建良,公法類實務導讀,台灣法學雜誌,第 195 期,2012 年 3 月。
    4. 李建良,法學方法與基本權解釋方法導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0卷第2期,2018年6月。
    5. 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9 卷第 1 期,1997 年 3 月。
    6. 李建良,德國基本權理論概要-兼談對臺灣的影響,月旦法學教室,第 100期,2011 年 1 月。
    7. 李錫棟,外國人之入出國自由,高大法學論叢,第17卷第2期,2022年3月。
    8. 林彥君,論非刑事被告人身自由剝奪之法院保留,司法研究年報第 37 輯行政類,第 4 篇,2021 年 3 月。
    9. 林依仁,審查依據之尋找與決定-從基本權競合到結合基本權,公法研究,第 7 期,2023 年 12 月。
    10. 林依仁,開放國家及其憲法解釋,政大法學評論,第 167 期
    11. 柯雨瑞,入出國管理法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 8 期,2003 年8 月。
    12. 柯格鐘,論依法課稅原則之解釋方法-對歷年來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的觀察(上),興大法學,第 17 期,2015 年 5 月。
    13. 孫迺翊,無障礙/可及性、合理調整與平等不歧視原則:從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檢視我國憲法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之平等原則內涵,臺大法學論叢,第45卷特刊,2016年11月。
    14. 孫健智,「應優先適用公約之規定」:從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談國際人權公約之效力,月旦醫事法報告,第17期,2018年3月。
    15. 徐揮彥,「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在我國最高法院與最高行政法院適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43 卷特刊,2014年 11 月。
    16. 張文貞,兩公約實施兩週年的檢討:以司法實踐為核心,思與言,第 50 卷第 4 期,2012 年 12 月。
    17. 張文貞,演進中的法:一般性意見作為國際人權公約的權威解釋,台灣人權學刊,第1卷第2期,2012年6月。
    18. 張永明,一般行為自由與一般人格權作為憲法保障之基本權,月旦法學雜誌,第 273 期,2018 年 1 月。
    19. 陳正根,行政法制有關限制出境之探討,靜宜法學,第 6期,2017 年 12月。
    20. 陳怡凱,國際人權法在我國法院之適用,憲政時代季刊,第 40 卷第 3 期,2015 年 1 月。
    21. 陳怡凱,國際法於我國內國法院之實踐,司法新聲,第104期,2012年11月。
    22. 陳長文、林超駿,論人民返國入境權利之應然及其與平等權、國籍等問題之關係—以釋字第 558 號解釋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 92 期,2006 年8月。
    23. 陳陽升,疫情時刻的法治國健檢—從憲法觀點反思我國在 COVID-19 疫情中的防疫舉措,中研院法學期刊,第 33 期,2023 年 9 月。
    24. 陳麗娟,「多速歐洲」:歐盟命運之反思,月旦法學雜誌,第 271 期,2017 年11 月。
    25. 黃明展,論兩公約施行法之生效對判決與執行死刑之影響(上),司法週刊,1492 期,2010 年。
    26. 廖福特,日本實踐聯合國兩人權公約之分析—國內法院適用及國際審查報告,台灣法學雜誌,第 241 期,2014 年 2 月。
    27. 廖福特,法院應否及如何適用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台灣法學雜誌,163 期,2010 年 11 月。
    28. 劉邦繡,限制出境新制實行後之實證分析-以偵查中檢察官限制被告出境之法院裁定為出發,台灣法學雜誌,第 409 期,2021 年 2 月。
    29. 蔡維音,社會基本權之釋義學重構,成大法學,第 41 期,2021 年 6 月。
    30. 蔡維音,駕車之行動自由—一般行為自由、遷徙自由抑或人身自由,月旦法學教室,第 120 期,2012 年 9 月。
    31. 蔡震榮,入出境管制與人民居住遷徙的自由,警察法學,第 7 期,2008 年11 月。
    32. 鄧衍森,國際法的規範向度,司法新聲,104 期,2012 年 11 月。
    33. 蘇永欽,分裂國家的主權和公投問題,法令月刊,第 55 卷 1 期,2004 年 1月。
    (四) 學位論文
    1. 吳廣莉,在兩公約脈絡下我國司法實務死刑議題的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2年。
    2. 周孟澤,受教權與平等原則-以國際人權標準檢視臺灣現況,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2014年。
    3. 林孟楠,論外國人的國際遷徙自由,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4. 陳彥嘉,對國民限制出境法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 年。
    5. 劉千綺,兩岸有關南海爭議島嶼主權主張之作為 —以國際法中有效統治原則之探討為核心,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6. 謝旻芬,兩公約國家人權報告制度之研究:協力治理之觀點,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公共事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23年。
    7. 龔浲瑞,論國家管制人民遷徙自由的界線—以我國公務員赴中國大陸管制規範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五) 專書論文與研討會論文
    1. 李明峻,遷徙自由權,收錄於:廖福特編,聯合國人權兩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2014年8月。
    2. 李建良,基本權釋義學與憲法學方法論—基本權思維工程的基本構圖,收錄於:林建志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11輯,2021年12月。
    3. 林依仁,公民與政治權利之國際及區域人權公約與憲法解釋,發表於《司法院大法官 104 年度學術研討會》,司法院及法官學院舉辦,2015 年 12 月
    4. 林明昕,兩公約適用下的「特別權力關係」,收於:蘇宏達、陳淳文主編,中華民國施行聯合國兩權利公約的意義:接軌國際,深化民主,2013年12月。
    5. 姚孟昌,國家義務,收錄於:廖福特編,聯合國人權兩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2014年8月。
    6. 張文貞,國際人權公約與憲法解釋:匯流的模式、功能及台灣實踐,發表於司法院大法官104年度學術研討會,司法院及法官學院舉辦,2015年12月,台北。
    7. 張文貞,國際人權法與內國憲法的匯流:台灣施行兩大人權公約之後,收錄於:台灣法學會主編,台灣法學新課題(八),元照,2010年10月。
    8. 張文貞,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的匯流-兼論我國大法官解釋之實踐,收錄於: 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上冊),第六輯,2009年7月。
    9. 張嘉尹,基本權變遷與基本權解釋,收錄於:憲法學的新視野(三)—基本權利,五南,2022年1月。
    10. 許宗力,兩岸關係的法律定位—現狀與未來發展,收於:憲法與法治國行政,2007年1月。
    11. 陳怡凱,國際人權公約之內國效力-以公民與政治權公約暨經濟社會文化權公約施行法為例,收錄於: 台灣法學會主編,台灣法學新課題(八),台灣法學會主編,2010 年 10 月。
    12. 陳怡凱,國際法作為憲法解釋之界限——臺灣分裂社會中之憲法危機及其解決,收於: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八)(下冊),2014年7月。
    13. 陳瑤華,監督機制,收錄於廖福特編,聯合國人權兩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14年。
    14. 黃昭元,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憲法解釋,2015年12月,發表於:司法院大法官一O四年度學術研討會-人權公約與我國憲法解釋,司法院(主辦),台北。
    (五) 司法院釋字與法院判決
    1. 113年憲判字第8號。
    2. 111年憲判字第6號。
    3. 司法院釋字第368號解釋吳庚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4. 司法院釋字第443號解釋理由書。
    5. 司法院釋字第517號解釋理由書。
    6. 司法院釋字第606號解釋許玉秀大法官不同意見書。
    7. 司法院釋字第699號解釋理由書。
    8. 司法院釋字第699號解釋湯德宗大法官部分協同暨部分不同意見書。
    9. 司法院釋字第699號解釋羅昌發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10. 司法院釋字第749號解釋許志雄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11. 最高行政法院 92 年度判字第 1535 號判決。
    12. 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判字第214號判決。
    13. 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判字第462號判決。
    14. 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上字第114號判決。
    15. 最高行政法院 100 年度判字第 1958 號判決。
    16.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08 年度訴字第 1351 號判決。
    17.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95 年度停字第 120 號裁定。
    18.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04年度訴字第 1861 號判決。
    19.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07年度訴字第 1624 號判決。
    20. 臺灣高等法院 105 年聲字第 1509 號刑事裁定。
    21. 臺灣高等法院 105 年度上訴字第 1817 號刑事判決。
    22. 臺灣高等法院 94 年度抗字第 853 號刑事裁定。
    23.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111 年度重訴字第 47 號刑事判決
    (六) 網路資料
    1. 賴于榛,政院:大陸地區人民為中華民國人民等函釋停止適用,中央通訊社,2023年5月25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305250404.aspx。
    2. 根雨屋,當當年不能做的事】你你不能出國觀光,想想論壇,2019年3月18日,網址: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7506。
    3. 周嘉茹,疑長期遭家暴…桃園印尼外配持刀殺夫 割下生殖器被判8年,聯合新聞網,2024年1月14日,https://udn.com/news/story/7315/7709082。
    4. 陳隆志,國家構成的要件,新台灣世紀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s://www.taiwanncf.org.tw/media/tforum/20110405.htm
    5. 廖福特,兩公約的後續追蹤程序,教育部人權及轉型正義教育資源網,2019年2月27日,網址: https://hre.pro.edu.tw/article/3883。
    6. 蔡孟翰,兩人權公約搞的台灣司法嫑嫑的?8個重點掌握兩人權公約,法律白話文運動,2017年1月17日,網址: https://plainlaw.me/posts/human-rights-qa。
    7. Brian,歷史上的今天:聲援海外黑名單返鄉大遊行,新台灣和平基金會,2023年08月19日,網址: https://www.twpeace.org.tw/wordpress/?p=2970。
    8. Julia Crawford,奇蹟般的《世界人權宣言》,如何改變二戰後殘破的國際秩序?,關鍵評論網,2023年03月24日,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2248。
    (五) 其他
    1. 人權事務委員會,第15號一般性意見。
    2. 人權事務委員會,第19號一般性意見
    3. 人權事務委員會,第27號一般性意見。
    4. 人權事務委員會,第28號一般性意見
    5. 人權事務委員會,第31號一般性意見。
    6. 人權事務委員會,第32號一般性意見。
    7. 對中華民國(臺灣)政府落實國際人權公約初次報告之審查國際獨立專家通過的結論性意見與建議。
    8.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華民國初次報告國際審查會議 各機關對結論性意見與建議的初步回應
    二、英文部份
    (一) 專書
    1. Joseph, S., & Castan, M. (2013).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Cases, materials, and commentary (3r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 Pisillo Mazzeschi, R. (2021). The impact of human rights on international law.I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 Springer, Cham.
    3. Manfred Nowak. (2005) UN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CCPR Commentary. 2nd revised edition.
    (三) 論文
    1. Eyal Benvenisti, Alon Harel. (2017). Embracing the tension betwee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The case for discordant par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itutional Law, Volume 15, Issue 1.
    2. Velaers, Jan. (2016) . Constitutional Versu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dded Value or Redundancy? The Belgian Case, in the Light of the Advisory Practice of the Venice Commission. Revue interdisciplinaire d'études
    juridiques, Volume 77(2).
    (二) 判決與決議
    1. Ackla v. Togo, Communication No. 505/1992, U.N. Doc.CCPR/C/51/D/505/1992 (1996).
    2. Anna Maroufidou v. Sweden, Communication No. R.13/58, U.N. Doc. Supp. No.40 (A/36/40) at 160 (1981).
    3. Celepli v. Sweden, Communication No. 456/1991, U.N. Doc.CCPR/C/51/D/456/1991 (1994).
    4. Charles E. Stewart v. Canada, Communication No. 538/1993, U.N. Doc.CCPR/C/58/D/538/1993 (1996).
    5. Eric Hammel v. Madagascar, Communication No. 155/1983, U.N. Doc.CCPR/C/OP/2 at 179 (1990).
    6. González del Río v. Peru, Communication No. 263/1987, U.N. Doc.CCPR/C/46/D/263/1987 (1992).
    7. Human Rights Committee. (2010). Consideration of reports submitted by statesparties under Article 40 of the Covenant: Concluding observations of the Human Rights Committee: Israel (U.N. Doc. CCPR/C/ISR/CO/3).
    8. Jama Warsame v. Canada, Communication No. 1959/2010, U.N. Doc.CCPR/C/102/D/1959/2010 (2011).
    9. Lovelace v. Canada, U.N. Human Rights Committee, Communication No.024/1977, U.N. Doc. CCPR/C/13/D/24/1977.
    10. Nuclear Tests (Australia v. France; New Zealand v. France), Judgments, ICJ Reports 1974.
    11. Nystrom v. Australia, Communication No. 1557/2007, U.N. Doc.CCPR/C/102/D/1557/2007 (2011).
    12. Peltonen v. Finland, Communication No. 492/1992, U.N. Doc.CCPR/C/51/D/492/1992 (1994).
    13. Salah Karker v. France, Communication No. 833/1998, U.N. Doc.CCPR/C/70/D/833/1998 (2000).
    14. Sayadi and Vinck v. Belgium, Communication No. 1472/2006, U.N. Doc.CCPR/C/94/D/1472/2006.
    15. Sophie Vidal Martins v. Uruguay, Communication No. R.13/57, U.N. Doc.Supp. No. 40 (A/37/40) at 157 (1982).
    (三) 其他
    1. Mubanga-Chipoya, C. L. C., United Nations Sub-commission on Prevention of Discrimination and Protection of Minorities, &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1988). Promotion,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human rights at national,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 : the right of everyone to leave any country, including his own, and to return to his country :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regarding the right to leave any country including one’s own, and to return to one’scountry, and some other rights or considerations arising therefrom : final report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