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孫薇雲
Sun, Wei-Yun
論文名稱: 劉禹錫詩歌晚期風格研究
The Late Style of Liu Yuxi’s Poetry
指導教授: 陳家煌
Chen, Chia-Hu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3
中文關鍵詞: 劉禹錫晚期風格劉禹錫詩歌薩伊德政治生涯
外文關鍵詞: Liu Yuxi , Late Style, Liu Yuxi poetry, Edward Said, political career
相關次數: 點閱:62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深入探討了劉禹錫晚年詩歌的特點及其變化。劉禹錫晚年的詩歌風格與過去有著明顯的不同,這一轉變主要源自他政治生涯的挫折和對個人政治生命的接受。第二章著重探討了劉禹錫政治高峰與詩歌發展之間的關係,從不同地點和階段的政治角色和詩歌風格的明顯變化展開論述。然而,政治挫折及時代變遷使得他最終退隱東洛,儘管他放下了政治權力,卻在文學創作中尋找新的表達方式,表現為參與宴席聚會、創作戲作詩等。第三章則聚焦於他在東洛的生活,展示了他在詩酒宴飲中的放縱自適,並以創作戲作詩用幽默帶過苦難,接受生命現狀。然而獨處靜坐時,真實我、應該我和理想我間的拉扯卻讓他陷入痛苦,並逃避與自我靜觀獨處。在這種情況下,劉禹錫通過改變對閒暇生活的態度來解脫自己,將「早貴早夭」作為自己退居商山的解方,重新聚焦於個人生活狀態,並選擇享受當下的快樂,將閒暇生活從被動轉為主動選擇,這種轉變表明了他對生命方向的重新定位。第四章以薩伊德晚期風格理論解析劉禹錫晚年心理變化對詩歌風格的影響。他的詩歌呈現出脫離時代脈絡的特徵,更加自信地探索新的創作方式和主題。儘管他在晚年的作品與過去不同,呈現出鬆散、淺易的發展方向,且與時代脫節,但這種風格的變化並非源於意識到死亡,而是對自我政治生涯終結的理解。劉禹錫在晚年的作品中完全放棄了政治議題,與他早年積極爭取的態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表現出一種對自我目標的否定,使得他的創作轉向微景,通過對小我的書寫,反映出了大我生命的無力。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Liu Yuxi's poetic artistry during his old age, and what is the main motivation behind. Liu Yuxi voluntarily transferred to Luoyang,Appointed as tai zi bin ke of Eastern Capital, effectively giving up his own political career in 836AD. Liu Yuxi's poetic style and themes also underwent changes after this period. The stud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Liu Yuxi's late psychological changes on his poetic style through Edward Said's theory of late style. His poetry exhibits characteristics of detachment from the temporal context, exploring new creative methods and themes with greater confidence. Despite the loose and straightforward development of his late works and their disconnection from the times, this stylistic shift was not a result of an awareness of mortality but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nd of his political career. Liu Yuxi completely abandoned political themes in his late works, contrasting sharply with his earlier proactive stance. This reflects a negation of his personal goals, leading his creations to focus on minute details, thereby expressing the powerlessness of his broader lif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論題的界定 5 第三節 相關研究回顧與評述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章節架構 16 第二章 劉禹錫第二次政治高峰詩歌特色 23 第一節 劉禹錫洛陽長安時期詩歌特色 23 第二節 劉禹錫離京為刺史時期詩歌特色 40 第三節 劉禹錫二度任職長安詩歌創作的異同 53 小結 64 第三章 退居洛陽的生活與晚年心態 67 第一節 縱酒宴飲與東洛文人群 67 第二節 疾病感知與對自我的觀照 80 第三節 衰老感受與閑居生活 90 小結 103 第四章 劉禹錫詩歌呈現的晚期風格特色 105 第一節 反常的詩歌形式 105 第二節 詩歌主題轉向生活微景 116 第三節 安穩的生命狀態與消聲的政治企圖 134 小結 144 第五章 結論 147 徵引文獻 151 一、古典文獻 151 二、近人研究專書 153 三、學位論文 156 四、期刊文獻 158 五、網路資料 161

    一、古典文獻
    戰國.莊子著,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天工書局,1989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孔安國傳,錢宗武、江灝譯著:《尚書》(台北縣: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漢.戴聖編,俞仁良譯注:《禮記通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梁.僧祐《弘明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4年)。
    梁.劉勰著,黃霖編著:《文心雕龍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梁.宗懍撰,隋.杜公瞻注,薑彥稚輯校:《荊楚歲時記》(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年)。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唐.劉禹錫著,蔣維崧、趙蔚芝、陳慧星、劉聿鑫箋注:《劉禹錫詩集編年箋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唐.劉禹錫著,陶敏、陶紅雨校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長沙:嶽麓書社,2003年)。
    唐.劉禹錫著,高志忠校注:《劉禹錫詩編年校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唐.劉禹錫著,孫麗輯:《劉禹錫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8年)。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唐.李林甫等著,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韓愈:《順宗實錄》(臺北:新興出版社,1978年)。
    唐.房玄齡等合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年)。
    後晉.劉昫著:《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北梁.天竺三藏曇元讖譯:《涅槃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宋.陳應行編:《吟窗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龔頤正:《芥隱筆記》(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69年)。
    宋.謝枋得註,宋.趙蕃昌、宋.韓淲仲選,[日]森大來校:《唐詩絕句選》(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宋.歐陽脩、宋祁著:《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平:古籍出版社,1956年)。
    宋.魏泰撰,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李昉等編,宋.彭叔夏辨證,清.勞格拾遺:《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黃休複:《益州名畫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宋.顧樂《夢曉樓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南宋.胡仔纂輯:《苕溪漁隱叢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南宋.洪邁《容齋四筆》(上海:商務出版社,1934)。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點校:《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明.唐汝詢選釋:《唐詩解》(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董誥:《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紀曉嵐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清.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統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
    清.沈德潛評選:《唐詩別裁集》(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清.劉熙載著,龔鵬程撰述:《藝概》(臺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75年)。
    清.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清.方世舉:《蘭叢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清.葉抱崧:《說叩》(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年)。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袁枚著,雷瑨注:《箋注隨園詩話》(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
    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梅光羲編:《相宗綱要正續合編》(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年)。
    [日]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編:《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二、近人研究專書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2000)。
    勾利軍:《唐代東都分司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卞孝萱,吳汝煜:《劉禹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卞孝萱、卞敏:《劉禹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卞孝萱:《卞孝萱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王一方:《敬畏生命──生命、醫學與人文關懷的對話》(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欣:《文學盛衰的權力因素:中國中古文學場域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3年)。
    王建生:《山水詩研究論稿》(新北:華藝學術出版,2011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王鐸:《中國古代苑園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有非有,于無非無:魏晉思想文化綜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9年)。
    池萬興、劉懷榮:《夢逝難尋:唐代文人心態史研究》(長春:長春出版社,2015年。) 
    岑仲勉:《唐人行第錄(外三種)》(臺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李宏健編:《歷代竹枝詞選》(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5年)。
    李樹桐:《隋唐史別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汪湧豪:《中國文學批評範疇十五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肖瑞峰、方堅銘、彭萬隆:《晚唐政治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肖瑞峰:《劉禹錫詩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
    肖瑞峰:《劉禹錫詩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尚永亮:《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林玫玲:《先秦哲學的「命論」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林淑貞:《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年)。
    莊蕙綺:《中唐詩歌的美學意涵》(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6年)
    許文雨:《唐詩集解》(台北縣:正中書局,1949年)。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00年)。
    楊啟高:《唐代詩學》(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
    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會印行,1978年)。
    葉嘉瑩:《葉嘉瑩說中晚唐詩》(新北:大和書報圖書出版社,2012年)。
    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劉恕誠:《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
    與「含蓄」的美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3年)。
    賴瑞和:《唐代高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3年)。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3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出版社,2013年)。
    岳曉東:《幽默心理學:思考與研究》(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2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羅清能:《劉禹錫及其詩文研究》(臺中:書恒出版社,1976年)。
    蘇其康、王儀君、張錦忠編:《望鄉牧神之歌:余光中作品評論與研究》(臺北:九歌出版社,2018年)。
    蘇雪林:《唐詩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8年)。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美]Arthur F. Wright等著,陶晉生譯:《唐史論文選集》(臺北:幼獅出版社,1974年)。
    [巴]艾德華.薩依德著,彭淮棟譯:《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
    (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The Poetic of Space》(臺北:張老師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英]Anthony Storr著,張嚶嚶譯:《Solitude:A Return To the Self》(臺北:漫遊者文化出版社,2020年)。
    [日]川合康三著,趙偵宇、黃嘉欣譯:《中國的詩學》(臺北:政大出版社,2021年)。
    [日]廚川白村著,魯迅譯:《苦悶的象徵》(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
    [日]埋田重夫著,王旭東譯:《白居易研究──閒適的詩想》(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9年)。
    [德]Rudolf Arnheim著,郭小平、翟燦譯:《藝術心理學新論》(北京:商務出版,1994年)。
    [美]宇文所安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英]崔瑞德、[美]費正清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西方漢學研究課題組譯:《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William Runyan著,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等譯:《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Gordon McMullan.( 2009).Shakespeare and the idea of late writing: authorship in the proximity of deat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ian Ray. ( 2015). Style: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y, Theory, Research, and Pedagogy. Anderson:Parlor Press.
    Adorno, T. W. (2000). Essays on Music (R. Leppert, Ed.; S. H. Gillespie, Tran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三、學位論文
    王雪婷:《唐肅代時期文學空間的發展及其承載》(香港:浸會大學古代文學所博士學位論文,2023年)。
    岳娟娟:《唐代唱和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古代文學所學位論文,2004年)。
    林津羽:《同道、家族與遺民主體:明清之際冒襄 (1611-1693) 及其文學研究》
    (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學位論文,2020年)。
    胡利霞:《播遷一生,洛下閑廢中的高歌──劉禹錫晚居洛陽及其散文創作探析》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袁慧玲:《陶淵明詠史詩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張肖梅:《劉禹錫研究》(臺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學位論文,1980)。
    張育樺:《劉禹錫、白居易交往詩研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文所碩士學位論
    文,2010年)。
    張長臺:《劉夢得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1980)。
    陳家煌:《白居易詩人自覺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黃若惠:《中唐宮廷與黨派鬥爭中的劉禹錫》(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博士論文,2010)。
    廖本銘:《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文本互動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趙建梅:《唐大和初至大中初的洛陽詩壇──以晚年白居易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劉菁菁:《劉禹錫的文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85)。
    鍾曉峰:《元和詩人交往詩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鍾曉峰:《劉禹錫詩歌創作與政治遭遇關係之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顏端緻:《元好問晚期詩作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Alquwaizani, Mohammed. Orientalism and postcolonialism in modern Arabic thought: Imaging and counter-imaging. Ph.D,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 2002.
    Feinberg, Jonathan S. Beckett and Europe: Poesis, legibility, history. Ph.D,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 2012.
    Micir, Melanie. Public lives, intimate archives: Queer biographical practices in British women's writing, 1928—1978. Ph.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2012.
    Wang, Huazhi .Problematizing the nation: The "Wang Shuo Phenomeno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Ph.D, Cornell University , 1999.
    Zdravkovic, Mina .Aesthetics at its end: Late style in the works of Joseph Conrad, Vladimir Nabokov, and W. G. Sebald. Ph.D, Boston University, 2010.

    四、期刊文獻
    王煜:〈柳宗元、劉禹錫顯揚荀學而未佞佛論〉,《新亞學術集刊》(1982年3月),頁157-169。
    王勳成:〈從選舉制審視唐人的及第登科入仕〉,《文學遺產》(2010年5月),頁56-66。
    王威廉:〈登臨漆黑頂峰的孤獨靈魂──讀薩伊德《論晚期風格》〉,《書城》(2009年10月),頁91-94。
    丘庭傑:〈論魯迅《故事新編》的晚期風格〉,《雲漢學刊》第32期(2016年3月),頁1-22。
    朱錦雄:〈初唐文學集團與詩歌創作動機「遊戲化」〉,《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33期(2016年12月),頁47-66。
    吳夏平:〈劉禹錫研究回顧與展望〉第11輯,《中文學術前沿》(2018年6月),頁40-54。
    李中和:〈儒家「孝治」施政視域下「丁憂」制度的法律化、社會實踐及影響——基於唐史文獻資料的考察〉,《青海社會科學》第4期(2019年7月),頁181-187。
    李有成:〈A Discourse on Autobiography〉,《美國研究》第1期(1986年3月),頁75-106。
    李昌舒:〈中唐時期東都士人的生活方式及其美學意蘊〉,《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6期(2012年11月),頁753-748。
    李蓮雅:〈杜甫以「戲」字為題之詩作探析〉,《輔大中研所學刊》第8期(1999年9月),頁133-153。
    李麗美:〈晚期風格,臨終之眼──論楊絳《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在其寫作生涯中的特殊性〉,《中國現代文學》第35期(2019年6月),頁143-164。
    杜慧卿:〈中唐時期劉禹錫的貶官詩及貶官經歷研究〉,《華岡史學》第2期 (2014年12月),頁 71-108。
    杜慧卿:〈貶官詩之時代精神比較:以沈佺期與劉禹錫為例〉,《嘉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20年3月),頁97-117。
    肖瑞峰:〈論劉禹錫後期的詩歌創作〉,《杭州大學學報》第25卷第4期(1995年12月),頁92-98。
    肖瑞峰:〈論劉禹錫與白居易的唱和詩〉,《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52卷第3期(2020年5月)頁138-146。
    周淑媚:〈不病不得閑──白居易詩歌中的疾病書寫與自我療癒〉,《通識教育學報》第23期(2018年6月),頁51-91。
    林明珠:〈劉禹錫懷古詩兩種再象方式之探討〉《花蓮師院學報》第13期(2001年10月)頁 63-85。
    林明珠:〈論劉禹錫土風樂府與竹枝詞的書寫意義〉,《花蓮師院學報》第15期(2002年12月),頁25-52。
    林明珠:〈論劉禹錫兩首虛擬遊記詩的藝術表現〉《花蓮師院學報》第14期 (2002年4月)頁97-121。
    張興茂:〈劉禹錫研究新進展──劉禹錫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劉禹錫研究會”成立大會綜述〉,《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第32卷第1期(2016年1月),頁28-33。
    曹淑娟:〈江南境物與壺中天地──白居易履道園的收藏美學〉,《台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頁84-124。
    郭可愨:〈隋唐時期洛陽的幾個重要節日〉,《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第25卷第1期(2007年2月),頁30-35。
    郭俏俏、方必基:〈神經性耳鳴文獻綜述〉,《黑龍江科技資訊》第28期(2016年10月),頁96。
    郭健:〈白居易中晚年涉道詩之「矛盾」新解──兼論白居易的宗教信仰與佛道二教之關係〉,《中山大學學報》第60卷第2期(2020年3月),頁16-23。
    陳才智:〈劉禹錫與元白詩派的離合〉,《嶺南學報》第7輯(2017年5月),頁189-207。
    陳思培:〈唐代“永貞革新”的是非功過〉,《歷史月刊》第147期(2000年4月),頁99-103。
    陳英傑:〈從劉禹錫詩看其與牛李黨爭之關係〉,《東方人文學誌》2:1(2003年3月),頁81-108。
    陳家煌:〈從鶴的物性看白居易詩中的鶴〉,《成大中文學報》第45期(2014年6月),頁95-138。
    陳家煌〈論白居易詩的晚期風格〉,《國文學報》第五十四期(2013年12月),頁113-148。
    陳學志:〈幽默與心理衛生專題導讀〉,《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23卷第2期(2010年6月),頁 174-180。
    黄日初:〈從中樞體制視角再反思唐代甘露之變〉,《求索》(2012年10月),頁74-76。
    傅明善:〈十年來劉禹錫研究綜述〉,《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1年4月),頁1-5。
    葉宸璐:〈中唐唱和詩新變探討──以詩歌主體、聲韻、角度為探討對象〉,《有鳳初鳴年刊》第15期(2019年6月),頁143-164。
    葉振富:〈前衛詩的形式遊戲〉,《中外文學》第24期(1995年4月),頁104-137。
    趙建梅:〈裴度在洛陽的文酒生活及其詩歌創作〉,《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
    第2期(2005年4月),頁29-33。
    蔡英俊:〈古典詩歌意義的構成方式〉,《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頁25-47。
    肖瑞峰:〈政治託喻與禽鳥詩──以元和詩人之貶謫創作為探究中心〉,《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2期(2008年12月),頁89-119。
    蕭馳:〈玄、禪觀念之交接與《二十四詩品》〉,《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頁1-37。
    顏崑陽:〈中國古代士人階層「詩式社會文化行為」的實踐情境結構〉,《東華漢學》第34期(2021年12月),頁1-71。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279-302。
    蘇偉貞:〈蕭紅香港時期小說的晚期風格〉,《中國現代文學》第37期(2020年6月),頁105-126。
    [日]愛甲弘志:〈從文人師承現象看中晚唐時期文學觀的變化〉,《師大學報》第55期(2010年3月),頁109-131。
    [日]橘英範:〈中唐唱和文學の展開──『劉白唱和集』ヘの道〉,《日本中國學會報》第60集(2008年10月),頁117-131。
    [加]Higgins, E. Tory (1989). Self-Discrepancy Theory: What Patterns of Self-Beliefs Cause People to Suffer?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 93–136.

    五、網路資料
    Edward Rothstein (2006,July 16).Twilight of His Idols. The New York Times online edition(https://www.nytimes.com/2006/07/16/books/review/16rothstein.html)
    Max Norman (2020,January13).Does “Late Style” Exist?.The New yorker online edition(https://www.newyorker.com/books/page-turner/does-late-style-exist-in-art)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