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筱芸
Su, Shiao-Yun
論文名稱: 陳列《永遠的山》在台灣山岳書寫中的意義
The Significance of Lie Chen's The Eternal Jade Mountain in Taiwan Mountains' Writing
指導教授: 簡義明
Chien, I-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自然書寫山岳書寫陳列《永遠的山》玉山
外文關鍵詞: Taiwan mountains, nature writing, Lin Chen, The Eternal Jade Mountain, Yushan
相關次數: 點閱:194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總共有五章,依序呈現台灣各時期的山岳書寫,但主文放在分析陳列《永遠的山》思想、美學上的成就,這本書是陳列接受玉山國家公園委託完成的「描寫玉山」之作。

    「山岳書寫」中所談的「山岳」,主要指3000公尺以上,需要登山設備與登山知識的中長程距離之山。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文獻回顧。主要爬梳自然寫作、登山與山岳寫作。第二章從清朝以前、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期三個階段談台灣高山與人類互動的歷史,並在日治時期舉鹿野忠雄的《山與雲與蕃人》,國民政府時期舉李希聖《台灣高山之旅》作為討論文本。第三章說明陳列以不同視角寫《永遠的山》,揭示另一種山岳書寫的可能。第一節了解作者創作背景與早期作品,第二節討論文本的美學和思想。第四章列舉不同作家以突顯差異,洪素麗也是受玉管處委託,寫下《綠色本命山》,劉克襄則是與之比較自然寫作筆法,《玉山選集》談論的是「玉山」如何成為政治圖騰。第五章是結語,希望透過爬梳山岳寫作與比較其他自然寫作,能夠重新定位陳列這位作品稀少卻本本精采的作家。

    This thesis sets out to explore Lin Chen’s The Eternal Jade Mountain in terms of the thinking and the beauty. Because the author rather emphasizes the quality of his works over quantity, he has only published two works so far. One of the works, The Eternal Jade Mountain, was authorized by Yushan Country Park in 1990 and was completed after a year of staying in Yushan. Lin Chen chose the mountain world as the main subject, and portrayed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ng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rough a long period of time.
    In my thesi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research field and literary reviews. The second chapter will examin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iwan mountains and human beings through three historical periods, including pre-Ching dynasty,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and the period of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third chapter, focusing on Lin Chen’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writing The Eternal Jade Mountain, probes into the possibilities and alternatives of mountain writing. The Eternal Jade Mountain examines each perspective of Yushan with ten articles, including climbing Yushan up, encountering natives, and a review of policies…etc. Particularly, the most significant part among these materials is related to the wild animals, plants and minerals which are seen in Yushan Country Park. The attractive descriptions vividly portray the typical life in these eco-systems. The fourth chapt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among other writers in writing Yushan. To present the importance and position of Lin Chen in the 90’s literary world, I add the discussions of the works by Yeh-Chung-Hsiang Lu, His-Sheng Li, Su-Li Hung, Ko-Hsiang Liu and a selection of Yushan.
    Due to developing the writing with an emphasized viewer “I”, The Eternal Jade Mountain can be classified to the possible eco-perspectives. Lin Chen opposes to the harm of nature from technology and civilization. Also, he often feels the littleness and fragileness of human beings and admires nature for it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in animals, plants and minerals. Thereby, when it comes to nature conservation, he still uses the human perspective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論文架構…………………………………6 第二章 台灣登山史與山岳書寫的脈絡………………………………10 第一節 近╱進山情怯 ── 遠古~清領時期的山區開發史..11 第二節 日治時期的山區開發史與鹿野忠雄…………………12 第三節 國民政府時期登山活動演進與李希聖………………22 第三章、陳列《永遠的山》之作品探討 ……………………………..30 第一節 陳列創作歷程與《地上歲月》………………………32 第二節 《永遠的山》美學鑑賞與思想………………………39 2-1 結構與主體……………………………………………39 2-2 形式與意義……………………………………………47 2-3 人與自然關係的反思…………………………………57 第四章、《永遠的山》和當代台灣山岳書寫之比較…………………..82 第一節 洪素麗《綠色本命山》………………………………82 第二節 劉克襄的高山書寫……………………………………91 第三節 《玉山選集》…………………………………………103 第五章、結論……………………………………………………………111 第一節 挑戰與反省……………………………………………111 第二節 差異與定位……………………………………………115 參考書目…………………………………………………………………118

    陳列作品
    1. 陳列:《地上歲月》,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
    2. 陳列:《永遠的山》,台北:玉山社,1998年。

    專書(按姓名筆劃)
    1. Holmes Rolston, III,王瑞香譯:《環境倫理學》,台北市:編譯館,1996年。
    2. Tim G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
    3. 王一婷編著:《台灣的古道》,台北縣:遠足文化出版,2002年。
    4. 台灣歷史學會編:《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稻香出版社,2001年。
    5. 向陽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6年。
    6. 李希聖:《台灣高山之旅(四之一 ~ 四之四)》,台北:商務出版社,1990年。
    7. 余光中:《逍遙遊》,台北市:水牛出版社,1986年。
    8. 沼井鐵太郎著,吳永華譯:《台灣登山小史》,台北:晨星出版社,1997年。
    9. 林玫君著:《台灣登山一百年》,台北市:玉山社,2008年。
    10. 林季嫻著:《台灣人地關係初探》,台北:前衛出版社,2007年。
    11. 林耀福主編:《生態人文主義─邁向一個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社會(1)》,台北,:書林出版,2002年。
    12. 林耀福主編:《生態人文主義─邁向一個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社會(2)》,台北,:書林出版,2005年。
    13. 林耀福主編:《生態人文主義─邁向一個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社會(3)》,台北:書林出版,2006年。
    14. 吳潛誠:〈地誌書寫,城鄉想像〉,《島嶼巡航》,新店:立緒文化,1999年,頁80-90。
    15.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16. 郁永河著:《裨海紀遊》,台灣文獻叢刊第4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年。
    17. 洪素麗:《綠色本命山》,南投:玉山國家公園出版,1992年。
    18. 洪德仁編:《北投社區文化生態論文專輯》,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2002年。
    19.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20. 段義孚著,周尚意,張春梅譯:《逃避主義》,台北縣:立緒文化出版,1996年。
    21. 徐國士、黃文卿、游登良:《國家公園概論》,台北市:明文出版(國立編譯館主編),1997年。
    22. 鹿野忠雄著,楊南郡譯註:《山、雲與蕃人─台灣高山紀行》,台北:玉山社,2000年。
    23. 陳夢林:《諸羅縣志.雜記志.外記》,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24. 陳佩周:《台灣山岳傳奇》,台北:聯經出版,1998年。
    25. 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台中:晨星出版,2006年。
    26. 黃躍雯:《築夢荒野─台灣國家公園的建置過程》,台北縣:稻香出版,2000年。
    27. 楊建夫:《台灣的山脈》,台北縣:遠足文化,2001年。
    28. 楊牧:《年輪》,台北,洪範出版,1982年1版,1992年3版。
    29. 楊牧:《奇萊前書》,台北:洪範出版,2003年。
    30. 路寒袖編:《玉山散文》,台北:晨星,2003年。
    31.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1987年一版,1992年二版。
    32.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1992年。
    33. 劉克襄著:《台灣舊路踏查記》,台北:玉山社,1995年。
    34. 劉克襄:《小綠山之歌》,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
    35. 劉克襄著:《北台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ⅠⅡ》,台北:玉山社,2005年。
    36. 黎運漢、張維耿編著:《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2005年。
    37. 魏宏晉著:《台灣的國家公園》,台北縣:遠足文化,2002年。

    學位論文(按姓名筆劃)
    1. 王從恕:〈環境倫理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89學年度。
    2. 邱珮萱:《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91學年度。
    3. 周東漢:〈台灣環保團體生態倫理思想的理念與實踐〉,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94學年度。
    4. 林玉薇:〈建構一座壯麗星系──簡媜散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89學年度。
    5. 高鈺昌:〈台北的三副面孔——八0年代以降文本中的三種台北圖景〉,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96學年度。
    6. 梁銘浩:〈殖民意識、象徵地景與城市轉向——台灣現代山岳書寫中的文化意識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98學年度。
    7. 莊雅晴:〈左派知識份子的異議發聲─楊照知性書寫研究(1990~2004)〉,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98學年度。
    8. 陳建宏:〈劉克襄新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94學年度。
    9. 張蕙芳:〈逃離與追尋-登山的社會學研究(以兩個登山團體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88學年度。
    10. 楊淑惠:〈臺灣古典詩中的玉山書寫〉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96學年度。
    11. 賴鈺婷:《文學創作意象質形同構類型論—以臺灣當代散文為討論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96學年度。
    12. 藍偵瑜:〈清代來台文人之台灣特殊性書寫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96學年度。
    13. 簡義明:〈臺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7學年度。
    14. 羅時成:〈戰後臺灣登山活動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97學年度。

    單篇論文(按姓名筆劃)
    1. 丁鳳珍:〈論洪素麗的台灣自然生態文學創作〉,《台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頁206-219。
    2. 申惠豐:〈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美學思想〉,《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0期,201004,頁81-115。
    3. 吳福助著:〈台灣高山紀型文學的經典巨著─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的高山自然生態描寫〉,《台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東海大學中文系編,2002.1,頁 55-85。
    4. 吳潛誠:〈地誌書寫,城鄉想像〉,《島嶼巡航》,新店:立緒文化,1999年,頁80-90。
    5. 吳明益:〈且讓我們蹚水過河:形構臺灣河流書寫/文學的可能性〉,《東華人文學報》,9期,2006年7月,頁177-214。
    6. 卓翠巒:〈自然書寫與審美情感─試探陳列《永遠的山》〉,《寧園鐸聲》,第二期,2006年,頁15-28。
    7. 吳怡彥,王小璘,何友鋒:〈都市與非都市地區生態旅遊地遊客特質之比較研究〉,《國家公園學報》,第20卷第1期,2010年,頁38。
    8. 紀駿傑;王俊秀著:〈環境正義:原住民與國家公園衝突的分析〉,《山海文化雙月刊》,《山海文化雙月刊》,1998年7月,19期,頁86-104。
    9. 陳萬益:〈內斂沈思與平靜溫柔:論陳列的《地上歲月》〉,《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花蓮市:花蓮縣文化局,1998年,頁218-226。
    10. 馬翊航:〈細碎偷窺,迂迴摺疊陳黎書寫花蓮/地方的幾種方法〉,《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初版,2007年,頁93-111。
    11. 郝譽翔:〈詩的完成--論楊牧《奇萊後書》〉,《新地文學》,10期,2009年12月,頁323-330。
    12. 許建崑:〈尋找x點,或者孤獨向前—試論劉克襄自然寫作的認知與建構〉,《台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東海大學中文系編:2002年1月,頁94-114。
    13. 郭楓:〈地上歲月,人間文學─初讀陳列《地上歲月》〉,《地上歲月》,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
    14. 郭明福:〈讓人心柔念淨─評陳列的《地上歲月》〉,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
    15. 藍建春:〈自然烏托邦中的隱形人--臺灣自然寫作中的人與自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6期,2008年4月,頁225-271。
    16. 簡義明:〈跨越詩與自然的疆界——劉克襄論〉,台中:台中縣作家與作品學術研討會,台中縣文化局主辦,2000.3,頁435-476。
    17. 簡義明:〈論陳列散文中的主體構成與花蓮想像〉,《第三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花蓮市:花蓮縣文化局,2000年。
    18. 羅智成:〈散文楊照〉,《楊照精選集》,台北,九歌文化,2002年。

    雜誌期刊(按姓名筆劃)
    1. 沈冬青採訪:〈觀察、解說與創造:閱讀劉克襄〉,《幼獅文藝》,522期,1997.6,頁15-20。
    2. 林燿德:〈傳統之軸與前衛之輪─半世紀的台灣散文面貌〉,《聯合文學》,132期,1995年10月,頁148-157。
    3. 吳昱慧、李加尉:〈山海對話、下筆乾坤 我們的玉山和太平洋--名作家陳列、廖鴻基對談側記〉,《明道文藝》,393期,2008年12月,頁17-19。
    4. 紀駿傑:〈把人找回來--國家公園文化諮詢委員會的推手葉世文處長〉,《東海岸評論》171期,2002年10月,頁37-39。
    5. 陳志略:〈活躍在高海拔的守護者--現場採訪玉山國家公園巡山員〉,《中央月刊》,23卷12期,1990年12月,頁116-118。
    6. 許雪姬:〈古道綿長--評劉克襄《臺灣舊路踏查記》〉,聯合文學,1995年9月,頁140。
    7. 陳彥斌:〈熱情,驅使我們大步向前--玉山學花絮〉,《文化視窗》,47期,2003年1月,頁48-53。
    8. 陳玉釗:〈從飄山到親山一負責任的登山文化〉,《文化視窗》,47期,2003年1月,頁44-47。
    9. 黃福森:〈另番新視野--讀劉克襄《北臺灣漫游--不知名山徑指南1、2》〉,《文訊月刊》,第236期,2005年6月,頁24-24。
    10. 楊光記錄整理:〈逐漸建立一個自然寫作的傳統--李瑞騰專訪劉克襄〉,《文訊月刊》,第134期,1996年12月,頁93-97。
    11. 路寒袖:〈玉山學--走過臺灣的屋脊〉,《文化視窗》,47期,2003年1月,頁20-53。
    12. 葉昊謹紀錄,陳萬益與陳列的周末對談:〈地上歲月無怨無悔─文學與政治之間〉,《猶疑的座標》,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年,頁76-103。
    13. 劉克襄:〈雪山紀行〉,《幼獅文藝》,75卷1期,1992年1月,頁17-27。
    14. 劉克襄:〈縱走福州山〉,《幼獅文藝》,82卷2期,1995年8月,頁62-66。
    15. 劉克襄:〈柴山隨筆〉,《幼獅文藝》,82卷4期,1995年10月,頁64-67。
    16. 劉克襄:〈劉克襄一個人的小鎮--你所不知的巴卦山〉,《To'Go 泛遊情報》,76期,2003年9月,頁144-145。
    17. 劉克襄:〈重返獅頭山〉,《文化視窗》,56期,2003年10月,頁56-59。
    18. 劉克襄:〈散文--三訪紗帽山〉,《印刻文學生活誌》,4期,2003年12月,頁111-113。
    19. 劉克襄:〈手工山徑地圖的況味〉,《張老師月刊》,329期,2005年5月,頁84-89。
    20. 劉克襄:〈第八次的美麗約會:我的玉山經驗〉,《新活水》,1期,2005年7月,頁42-47。
    21. 劉克襄:〈玉山群峰〉,《新活水》,18期,2008年5月,頁46-53。
    22. 劉克襄:〈雪山聖稜線〉,《新活水》,18期,2008年5月,頁60-65。
    23. 盧世祥:〈玉山學的理想與實踐〉,《書香遠傳》,7期,2003年12月,頁58-61。
    24. 鍾怡雯:〈論砂華自然寫作的在地視野與美學建構〉,《新月復刊》,第20期,2005年12月。
    25. 簡婉姿:〈重新認識臺灣--論劉克襄的自然旅記〉,《國文天地》,第221期,2003年10月,頁75-82。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