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佳杰 Tan, Jia-Keat |
|---|---|
| 論文名稱: |
新馬潮人之民俗傳承與在地化研究:以潮汕僑批為中心 A study of Folklore Inheritance and Localization of Teochew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through "Chaoshan Qiaopi" (Teochew's emigrant letters) |
| 指導教授: |
陳益源
Chen, Yi-Y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20 |
| 中文關鍵詞: | 潮汕僑批 、新馬華人 、生命禮俗 、生活習俗 、信仰習俗 |
| 外文關鍵詞: | Teochew's emigrant letters, Malaysian Chinese and Singaporean Chinese, Birth Custom, Life Custom, Belief Custom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6 下載:6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清政府在十八世紀解除海禁,中國華南地區的華僑便將目光投向了東南亞。十九至二十世紀南洋各國迎來大批華僑的遷移,尤其以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為眾。華僑在當地組織會館、建立宗祠、發行報刊,以及撰寫家書等方式來維繫鄉情。這類家書便是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的「僑批」。通過中國與南洋建立的跨國網路,僑批在東南亞華人社會與潮汕僑鄉之間的聯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承載著東南亞與僑鄉金融匯款流動的功能,還記載著兩地的社會資訊,如思想文化、俗語歌謠、飲食風尚、禮儀習俗等。至此,以「潮汕僑批」為名所出版的《潮汕僑批集成》共計4輯139冊,這部由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與廣西師範大學合作執行的大型民間文獻叢書收入了近12萬件僑批原件,成為研究華僑華人的重要文獻。
僑批的出版不僅讓人可以窺見南洋潮人的生活經歷,亦是潮人下南洋的歷史見證與集體記憶。然而,潮汕僑批中有關民俗的議題並未在學界得到太多關注,因此本文以「僑批」著眼,探討僑批中新馬潮人民俗的傳承與記敘。首先,本文以潮汕僑批、潮幫批局之沿革為始,透過僑批與批局的基礎認識,進一步探析潮人生命禮俗當中的誕生、婚嫁、喪葬禮俗所代表的「生」至「死」的內容。其次為生活習俗的探究,從潮人的風物習俗、歲時節慶作為切入點,從而論述人們在生活習俗上之傳承與演變。再者,本文以信仰習俗為題,探究潮人信仰中之神明信仰和祖先崇拜之行為。至此,我們可以藉著潮汕僑批的探索,從而瞭解新馬潮人在大遷徙時代下如何傳承其民俗文化,同時寄寓懷鄉情感與文化認同。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with the lifting of the Qing Dynasty's ban on maritime trade or intercourse with foreign countries, many people in China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Southeast Asia. Since then, a large number of overseas Chinese migrated to Southeast Asia in 19th to 20th centuries, especially Singapore, Malaysia and Thailand. They organized associations established ancestral temple, published newspapers, or wrote letters to their relatives to maintain their affection. These letters are known as Qiaopi(僑批) which successfully entered UNESCO 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 At present, the collection of Chaoshan Qiaopi Ji Cheng(潮汕僑批集成) has been published in 4 volumes with 139 books which contained 120,000 reviews. These letters are not only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Malaysians and Singaporeans, but also the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of overseas Chinese. The publication of Chaoshan Qiaopi Ji Cheng allows us to take a look of the witness of local folk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of Singaporeans and Malaysians. However, the issues related to folk customs in Qiaopi review have not received too much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Qiaopi to discuss the narr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folk customs of Teochew ethnic groups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as well as its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n this way, we can understand how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used Qiaopi as the carrier of folk knowledge to express nostalgic complex and collective memory.
一、傳統文獻
1. 〔漢〕司馬遷撰、裴駰等三家注:《史記•孫叔敖傳》,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2.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3.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上、中、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4. 〔梁〕宗懍撰,〔隋〕杜臺卿注,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5. 〔梁〕顏之推原著,程小銘譯注:《顏氏家訓》,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6. 〔唐〕李隆基注,〔宋〕孫奭疏,李學勤主編:《孝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7.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宋嘉祐刊本,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8. 〔明〕林大春著,黃一龍修:《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潮陽縣志》明隆慶刻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9. 〔清〕李書吉登纂修,廣東府縣志輯:《中國地方志集成・嘉慶澄海縣志》嘉慶二十年刻本,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10. 〔清〕李鍾珏著、許雲樵校註:《新嘉坡風土記》,新加坡:南洋書局,1947年。
11. 〔清〕劉業勤修、凌魚纂,廣東府縣志輯:《中國地方志集成・乾隆揭陽縣志》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12. 〔清〕黃元御撰:《玉楸藥解》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同治七年成都刻黃氏醫書八種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醫家類》,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二、近人論著
(一)中文專著
1. 中華書局編輯部:《潮劇完全觀賞手冊》,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20年。
2. 王夫子:《殯葬文化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3. 王朱唇、張美寅:《閩南僑批史話》,北京:中國廣播出版社,2006年。
4. 王琛發:《馬來西亞華人民間節日研究》,雪蘭莪:藝品多媒體傳播中心,2001年。
5.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6. 王煒中:《潮汕僑批》,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7. 王煒中等編:《潮汕僑批簡史》,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8. 王銘銘:《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9. 石滄金:《海外華人民間宗教信仰研究》,吉隆坡:學林書局,2014年。
10. 交通部年鑑編編纂委員會編輯:《交通年鑑》,南京:交通部總務司,1935年。
11. 何海鳴纂輯:《華僑彙編•馬來半島之勞動者》第1集,北京:僑務旬刊社,1922年。
12. 吳以湘主編:《潮州鄉訊》,新加坡:潮州鄉訊社,1948年。
13.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14.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
15. 李宏新:《潮汕華僑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20年重印版。
16. 李志賢主編:《海外潮人的移民經驗》,新加坡: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3年。
17. 李長傅等著:《南洋史地與華僑華人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18. 李豐楙:《從聖教到道教:馬華社會的節俗、信仰與文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年。
19. 〔泰〕許茂春(Choon Koshpasharin):《東南亞華人與僑批》,泰國曼谷:許茂春出版,2008年。
20. 杜松年:《潮汕大文化》,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
21. 杜桂芳:《潮汕僑批》,廣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
22. 汪毅夫:《閩臺緣與閩南風》,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
23. 周鎮豪等編輯:《南洋中華滙業總會年刊》,新加坡:南洋中華滙業總會,1947年。
24.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料新編》第1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年。
25. 林承緯:《台灣民俗學的建構》,臺北:玉山社,2018年。
26. 林倫倫主編:《潮汕民俗漫話》,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27. 林家勁、羅汝材:《近代廣東僑匯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
28. 林素英:《歲時禮俗文化論略》,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29. 林凱龍:《潮汕古俗:四海潮人的精神家園》,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
30. 林朝虹、林倫倫編著:《全本潮汕方言歌謠評注》,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年。
31. 邱文學、葉寶蓮:《潮州民俗:傳統節日和禮俗》,新加坡:新加坡潮州總會,2019年。
32. 金澤:《中國民間信仰》,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33. 南方學院華人族群與文化中心編:《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資料彙編》,新山:南方大學學院,2003年。
34. 姚曾蔭:《廣東省的華僑匯款》,上海:商務印書館,1943年。
35. 柯木林主編:《新加坡華人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
36.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上、下冊,臺中:精華書局,1959年。
37.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
38.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39. 高維廉:《馬來亞僑匯及中馬貿易之展望》,新加坡:中南聯合出版社,1950年。
40. 張美生:《僑批檔案圖鑒》,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20年。
41. 張惠虹:《喪葬禮俗》,臺北:聲鴻建設公司,1998年。
42. 許雲樵:《星馬通鑑》,新加坡:世界書局,1959年。
43. 陳卓坤、王偉深:《潮汕民間禮儀》,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44. 陳春聲:《地方故事與國家歷史:韓江中下游地域的社會變遷》,北京:三聯書店,2021年。
45. 陳烈甫著:《華僑學與華人學總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46. 陳益源:《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47. 陳達:《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再版。
48. 陳碧笙:《世界華僑華人簡史》,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
49. 陳劍虹:《檳榔嶼潮州人史綱》,檳城:檳榔嶼潮州會館,2010年。
50. 陳翰笙主編,盧文迪、陳澤憲、彭家禮編:《華工出國史料彙編:關於華工出國的中外綜合性著作》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51. 彭瀛添:《民信局發展史——中國的民間通訊事業》,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年。
52. 曾旭波:《潮汕僑批業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20年。
53. 焦建華:《福建僑批業研究(1896—1949)》,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7年。
54. 華僑志編籌委員會編:《馬來亞華僑志》,臺北:華僑志編籌委員會,1959年。
55. 郵政總局編:《民國十年郵政事物總論》,北京:郵政總局,1923年。
56. 黃文車:《閩南信仰與地方文化》,高雄:春暉出版社,2013年。
57. 黃定文:《僑匯的研究》,臺北:僑務委員會研究發展考核處,1960年。
58. 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59. 葉春生等編:《中國民俗知識:廣東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年。
60. 葉國良:《中國傳統生命禮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61. 鄒金盛:《潮幫批信局》,香港:藝苑出版社,2001年。
62. 廖文輝主編:《2019年馬來西亞華人民俗研究論文集》第2卷,吉隆坡:策略咨詢研究中心、新紀元大學學院,2019年。
63. 廖文輝主編:《2021年馬來西亞華人民俗研究論文集》,吉隆坡:策略咨詢研究中心、新紀元大學學院,2021年。
64. 廖文輝主編:《馬來西亞華人民俗研究論文集》第1卷,吉隆坡:策略咨詢研究中心、新紀元大學學院,2017年。
65. 廖文輝編著:《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新北:聯經,2019年。
66. 臺灣總督府熱帶產業調查會編:《海南島志》,臺北:臺灣總督府熱帶產業調查會,1936年。
67. 劉土木、徐之圭編:《華僑概觀》,北京:中華書局,1935年。
68. 劉志文主編:《廣東民俗大觀》上、下冊,廣州 : 廣東旅游出版社會,1993年。
69. 劉登翰等編制:《過番歌文獻資料輯注・福建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18年。
70. 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華僑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71. 廣東省汕頭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汕頭市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
72. 廣東省集郵協會、汕頭市集郵協會編:《潮汕僑批論文集》,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3年。
73. 廣東省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廣東省銀行月刊》,廣州:廣東省銀行經濟研究室,1947年。
74. 潘載和纂修,廣東府縣志輯:《中國地方志集成・民國潮州府志略》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75. 潘醒農:《新加坡指南》,新加坡:中華書局,1932年。
76. 潘醒農編著:《馬來亞潮僑通鑑》,新加坡:南島出版社,1950年。
77.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潮汕僑批萃編》第1輯,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78.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潮汕僑批萃編》第2輯,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 2004年。
79.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潮汕僑批萃編》第3輯,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 2004年。
80.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編:《潮汕僑批集成》第1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81.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編:《潮汕僑批集成》第2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82.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研究中心、僑批文物館編:《潮汕僑批檔案選編》,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83. 蔡少明:《中國抗戰期間的僑批郵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8年。
84. 鄭志明:《民俗生死學》,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85. 鄭良樹:《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文化論叢(卷一)》,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1982年。
86. 賴惠美:《新加坡華人社會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9年。
87. 賴觀福、孟沙、鍾澤才編撰:《馬來西亞華人節日風俗》,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7年。
88. 謝雪影:《潮梅現象》,汕頭:汕頭時事通訊社,1935年。
89. 謝謙:《中國古代宗教與禮樂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90. 鍾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重印版。
91. 叢書集成初編:《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92. 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第6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93. 關楚璞:《星洲十年》,新加坡:星洲日報社,1940年。
94. 蘇慶華:《節令、民俗與宗教》,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1994年。
95. 饒宗頤纂修:《潮州志》,收入饒宗頤編集:《潮州志匯編》第4部,香港:龍門書店,1965年。
(二)中文譯著
1. 〔美〕孔復禮(Philip Kuhn)著、李明歡譯:《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新北:臺灣商務,2019年。
2. 〔英〕巴素(Victor Purcell)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臺北:國立編譯館,1966年。
3. 〔美〕克里斯蒂安•喬基姆著,王平等譯:《中國的宗教精神》,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年。
4. 〔日〕福田亞細男著,於芳、王京、彭偉文譯:《日本民俗學方法序說——柳田國男與民俗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5. 顏清煌著,粟明鮮、陸宇生、梁瑞平、蔣剛譯:《新馬華人社會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年。
(三)外文專書
1. 〔日〕柳田國男著:《柳田國男全集•民間傳承論》第8集,東京:筑摩書房,1998年。
2. Choo Woon Hock,Teochew Traditions:Tradition Festivals and Customs (Singapore: Teochew Federation, 2020).
3. Gregor Benton,Hong Liu, Dear China:Emigrant Letters and Remittances,1820-1980(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8).
4. Marjorie Topley, The Great Way of Formal Heaven: A Chinese Semi-Secret Religion in Malaya(The New Malayan, Singapore, 1957).
5. Maurice Freedman, Chinese family and Marriage in Singapore (London: HMSO, 1957).
6. Song Ong Siang, 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Malayan Press, 1967).
7. Tan Chee Beng,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us in Southeast Asia: Some Views”, in Leo Suryadinata (ed.),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The Socio-Cultural Dimension,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1994).
8. Vaughan J. D.,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 (Singapore: The Mission Press, 1879).
9. Victor Purcell, The Chinese in Malaya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67).
10. Victor Purcell,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三、期刊論文
(一)中文
1. 王元林、鄧敏銳:〈近代廣東僑鄉生活方式與社會風俗的變化——以潮汕和五邑為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4期(2005年12月),頁56-62。
2. 王煒中:〈海外潮人文化初探〉,《閩臺文化交流》第23期(2010年3月),頁124-130。
3. 冷東:〈論東南亞潮人的文化特點〉,《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期(1997年12月),頁82-88。
4. 李玉茹、黃曉堅:〈潮汕僑鄉文化概論〉,《八桂僑刊》第1期(2017年3月),頁56-76。
5. 李志賢:〈從宗教儀式看新加坡潮人善堂信仰的文化內涵〉,《馬來西亞柔佛新山潮州八邑會館七十週年紀念特刊》(新山:柔佛潮州八邑會館,2004年),頁128-134。
6. 李志賢:〈新加坡潮州文化研究概況〉,《汕頭大學學報》(2003年),頁153-158。
7. 李湘:〈潮州「禮佛度靈」習俗的文化功能〉,《藝術文化交流》月刊(2014年3月),頁320-321。
8. 李福光:〈僑批文化工程啟動紀實〉,《僑批文化》第1期(2003年10月),頁21-25。
9. 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第3期(1993年8月),頁116-150。
10.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2000年6月),頁135-172。
11. 林丹、陳凡凡:〈僑批命名來源考〉,《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1期(2018年11月),頁31-40。
12. 林倫倫,王偉深:〈潮汕歲時風俗散考〉,《嶺南文史》第3期(1993年10月),頁44-46。
13. 林海莘:〈潮汕中秋食俗〉,《潮商》第4期(2011年8月),頁86-88。
14. 林素娟:〈喪禮儀式中的空間象徵、遞變與倫理重整——以三禮書之喪禮空間象徵、轉化為核心進行探討〉,《漢學研究》第4期(2015年12月),頁1-36。
15. 林凱龍:〈潮汕中元節〉,《潮商》第3期(2009年6月),頁74-76。
16. 林凱龍:〈潮汕的中秋祭月〉,《潮商》第4期(2009年8月),頁74-75。
17. 邵岑、洪姍姍:〈「少子化」與「老齡化」:馬來西亞華人人口發展特點與趨勢預測〉,《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2期(2020年6月),頁11-23。
18. 陳子:〈海外潮人與潮汕僑鄉的跨國互動研究〉,《蘭臺世界》第1期(2014年1月),頁87-88。
19. 陳友義:〈潮汕「營老爺」習俗及其文化審視〉,《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2年6月),頁31-36。
20. 陳友義:〈潮汕民間生育習俗及其文化審視〉,《南方職業教育學刊》第5期(2013年9月),頁71-78。
21. 陳友義:〈潮汕婚姻禁忌習俗與其流變簡論〉,《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2月),頁83-88。
22. 陳春聲:〈近代華僑匯款與僑批業的經營——以潮汕地區的研究為中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4期(2000年),頁7-66。
23. 陳訓先:〈論僑批的起源〉,《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3期(1996年9月),頁76-80。
24. 陳勝生:〈我的父親陳植芳與東興匯路〉,《文史春秋》第9期(2019年9月),頁27-29。
25. 陳植芳(原作):〈百萬潮汕僑眷的「生命線」——記抗戰後期開闢的東興匯路〉,《文史春秋》第9期(2019年9月),頁30-35。
26. 陳漢初:〈潮人酬神游神風俗〉,《潮商》第2期(2009年4月),頁90-92。
27. 陳福刁:〈潮汕民俗遊神賽會的現代意義——以揭陽市揭東縣鋪社村的遊神賽會為例〉,《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11年2月),頁54-57。
28. 陳澤芳、楊映紅:〈潮汕「出花園」習俗調查〉,《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2014年4月),頁47-51。
29. 陳麗園:〈抗戰時期的僑匯政策與僑批網絡:以潮汕地區為中心〉,《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2020年6月),頁47-53。
30. 陳麗園:〈近代跨國華人社會建構的事例分析——1929-1930年新加坡保留民信局與減輕民信郵費全僑大會〉,《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3期(2010年9月),頁60-67。
31. 陳麗園:〈僑批公會的建立與跨國僑批網絡的制度化(1911—1937)——以潮汕為例的研究〉,《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2期(2012年6月),頁36-43。
32. 陳麗園:〈潮汕僑批網絡與國家控制(1927-1949)〉,《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3年12月),頁2-11。
33. 陳麗園:〈戰后華南與東南亞僑批網絡的整合與制度化——以南洋中華匯業總會為中心〉,《東南亞研究》第3期(2014年7月),頁68-74。
34. 曾玲:〈陰陽之間——新加坡華人祖先崇拜的田野調查〉,《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卷93(2003年),頁124-126。
35. 黃清海:〈金門僑批與金門學研究〉,《閩臺文化研究》第1期(2015年3月),頁12-19。
36. 黃清海:〈閩幫僑批業網絡發展初探〉,《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2年12月),頁51-61。
37. 黃綺文:〈近代海外潮人與中西文化交流〉,《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8年1月),頁71-74。
38. 蔡錫鵬:〈潮汕新民俗文化述略〉,《韓山師專學報》第1期(1992年3月),頁32-37。
39. 鄧達宏、鄧芳雷:〈僑批與僑鄉民俗文化探析〉,《東南學術》第6期(2015年11月),頁251-257。
40. 鄭甫弘、熊蔚霞:〈海外移民與近代閩粵僑鄉社會觀念的變遷〉,《八桂僑史》第2期(1995年5月),頁41-45。
41. 謝琳:〈潮汕人鬧元宵〉,《中華文化畫報》第3期(2016年3月),頁120-123。
42. 顏清湟:〈新加坡早期的潮州人與福建人:海外華人權力結構和權力關係的比較研究〉,《華人研究國際學報》第1期(2010年6月),頁21-50。
43. 羅堃:〈潮汕清明節習俗〉,《潮商》第1期(2016年2月),頁87-89。
44. 羅涼萍:〈生命禮俗的理論與實踐—以漢人傳統為主的研究〉,《全人教育學報》第8期(2011年8月),頁70-89。
(二)外文
1. Marjorie Topley, Chinese Religious Institutions in Singapore(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29, 1956).
2. Marjorie Topley, Chinese Woman’s Vegetarians House in Singapore(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26, 1954).
3. Marjorie Topley, Ghost Marriages among the Singapore Chinese (Man, Vol.55, 1955).
4. Tung-Shan Chou, Hie-Wu Su,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Religious Behavior's Influence on Prosocial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with Spirituality as a Mediating Variable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51, 2009).
四、會議論文與單篇論文
1. 〔日〕濱下武志:〈傳統社會與庶民金融——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會合」與「銀信匯兌」〉,《華僑華人歷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出版,1985年。
2. 〔日〕濱下武志:〈南洋僑批史:僑匯的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文化因素〉,收入於李志賢主編:《南洋研究回顧、現狀與展望》,新加坡:南洋學會、八方文化創作室,2012年。
3. 李志賢:〈19—20世紀期間新加坡各幫民信局的營運與同業組織〉,收入陳荊淮主編:《海邦剩馥:僑批檔案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
4. 李志賢:〈華僑特有的專遞服務——各幫信局及其行業組織〉,收入於柯木林主編:《新加坡華人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
5. 柯木林:〈新加坡僑匯與民信業研究〉,收入柯木林、吳振強編:《新加坡華族史論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1972年。
6. 柯木林:〈僑匯•僑批•民信業——新加坡僑匯與民信業〉,收入柯木林主編:《新加坡華人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
7. 馬楚堅:〈潮幫批信局之創生及其功能的探索〉,收入李志賢主編:《海外潮人的移民經驗》,新加坡: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3年。
8. 陳文德:〈民族醫藥學在潮汕地區的發展與運用〉,《中國民族醫藥學會首屆研討會論文匯編》,北京:中國民族醫藥學會,1996年。
9. 陳春聲:〈地方神明正統信的創造與認知——三山國王來歷故事分析〉,收入《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
10. 陳春聲:〈從家書到公共文獻——從陳子昭書札看海外潮人與家鄉的聯繫〉,收入於李志賢主編:《海外潮人的移民經驗》,新加坡: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3年。
11. 陳春聲:〈僑批分析:近代韓江流域「僑鄉」的形成〉,收入於卞利、胡中生主編:《民間文獻與地域中國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
12. 陳春聲:〈僑批檔案對中國區域社會史研究的挑戰〉,收入於陳荊淮主編:《海邦剩馥:僑批檔案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
13. 陳漢初:〈僑批投遞:獨特的「海上絲綢之路」——以海峽殖民地時期新加坡批局與汕頭等地的往來為例〉,收入陳荊淮主編:《海邦剩馥:僑批檔案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
14. 黃青海:〈閩南僑批及其記憶遺產價值〉,《2012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
五、學位論文
1. 亓延坤:《中華文化在新加坡的傳承與發展——以華族春節為個案》,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2. 王妍婷:《日治時期老源正興班研究(1919-1929)》,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3. 吳詩興:《福德正神的傳説與信仰研究——以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4. 李秀萍:《族群、社會、信仰:三山國王崇拜從粵東到新馬的傳播》,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5年。
5. 徐之敏:《傳統文化的流失與交融:新加坡潮州人婚嫁禮俗的個案研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學士論文,2012年。
6. 袁福棠:《馬來西亞華人傳統節日的儀式化傳播》,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7. 張曉彤:《潮州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播》,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
8. 張馨頤:《華人喪禮中「功德法事」初探——以吉北潮州喪禮之觀察為例》,拉曼大學中文系學士論文,2016年。
9. 莫光木:《馬來西亞華人新年習俗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10. 許原泰:《中華傳統宗教信仰在東南亞的蛻變:新加坡的道教和佛教研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1年。
11. 陳晶芬:《馬來西亞華人的年節習俗與神話傳說——以檳榔嶼華裔族群為主》,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12. 黃澤純:《潮汕僑批業探析》,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13. 楊佳佳:《移民与发展:古晋潮州人之研究(1864-1964)》,拉曼大學中文系學士論文,2007年。
14. 劉詠亭:《馬六甲潮州「出花園」成年禮的習俗演變——以沈俊城口述訪談對象》,拉曼大學中文系學士論文,2015年。
15. 韓筱賢:《華人民俗節慶在多元文化社會之轉型及其影響 —以馬來西亞柔佛古廟遊神為個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六、報章雜誌
(一)中文報紙
1. 〈汕頭郵局不准華僑銀信總包付郵〉,《南洋商報》1928年12月5日,第11版。
2. 〈關於廢止民信總包議案之文件(一)〉,《南洋商報》1929年5月16日,第6版
3. 〈反對我國郵政局廢止民信總包之來件〉,《星洲日報》1929年5月17日,第6版
4. 〈請願保留民信局(一)〉,《南洋商報》1929年7月22日,第6版。
5. 〈交通部及中央僑務委員會覆新嘉坡各團體請願民信減郵僑民大會電民信郵費已經解决〉,《南洋商報》1930年4月4日,第7版。
6. 〈保留民信局全僑大會接國民政府文官處函〉,《南洋商報》1930年4月28日,第7版。
7. 〈百無聊賴中且把寫批攤來談一談〉,《南洋商報》1932年7月23日,第6版。
8. 〈國府對南洋羣島郵資加價與水客及僑民家屬的生活之影響〉,《南洋商報》1933年3月1日,第9版。
9. 〈馬來亞郵政局附設之郵政滙兌部更郵滙規章〉,《南洋商報》星期刊1934年1月14日,第3版。
10. 〈馬來亞郵務司考慮郵遞發展郵務邀請華僑民信局要員詢問僑批投遞及買賣滙水二事該司希望民信局向郵局購買滙水〉,《南洋商報》1936年5月2日,第7版。
11. 〈華僑銀行有限公司民信部今日開幕通滙處遍設閩粵桂各地〉,《南洋商報》1938年9月12日,第11版。
12. 〈華僑銀行民信部各地滙款從未間斷〉,《南洋商報》1938年12月9日,第7版。
13. 〈潮汕金融活躍南僑滙款破紀錄〉,《南洋商報》1939年3月27日,第17版。
14. 〈潮僑滙欵歸國將繞道揭陽轉遞,潮僑滙兌公局昨開緊急會議〉,《南洋商報》1941年8月23日。
15. 〈本坡改稱昭南島〉,《昭南日報》1942年2月21日,第2版。
16. 〈潮汕方面僑滙問題〉,《南洋商報》1949年12月24日,第5版。
17. 〈陳禎祿對美記者談話謂華人係馬來亞建國第一等材料〉,《星洲日報》1954年8月11日,第7版。
18. 〈吉打福利部主任蘇菲氏談買賣兒女乃屬犯法螟蛉子女須依合法手續〉,《南洋商報》1955年8月25日,第12版。
19. 梅井:〈研究民俗與種族情誼〉,《南洋商報•副刊》1957年7月17日,第14版。
20. 鄭秀民:〈中國民俗婚姻的法律問題〉,《南洋商報》1957年10月6日,第5版。
21. 林章:〈掃墓日〉,《星洲日報》1958年4月6日,第4。
22. 肅明:〈「華人通」——畢麒麟〉,《南洋商報》1958年12月31日,第16版。
23. 〈財長頒佈「匯兌莊准証發給條件」〉,《星洲日報》1959年5月16日,第9版。
24. 巫漢明:〈賣子添丁〉,《南洋商報》1967年3月13日,第8版。
25. 巫漢明:〈海陽縣元宵舊俗〉,《南洋商報》1967年3月13日,第8版。
26. 冰谷:〈酬神的夜晚——大年印象之久〉,《星洲日報》1970年7月8日,第20版。
27. 孔言:〈閒話「命名」〉,《新明日報》1971年9月3日,第8版。
28. 吳華:〈華人民信局〉,《星洲日報》1972年11月15日,第24版。
29. 〈最早的郵政局〉,《星洲日報》1973年1月4日,第15版
30. 〈喪禮不宜靡費舖張〉,《南洋商報》1974年11月28日,第25版。
31. 陳鴻洲:〈東馬土著民的甕葬習俗〉,《南洋商報》1982年5月19日,第38版。
32. 〈拜神祭祖・婚葬禮俗〉,《聯合晚報》1987年9月13日,第13版。
33. 韓山元:〈華人慶中元活動行程新加坡社會民俗〉,《聯合晚報》1989年8月2日,第7版。
34. 曉彤:〈給舊習俗注入新內容〉,《聯合晚報》1989年8月5日,第2版。
35. 侯偉生報導:〈汕頭僑批文物館開館迎客〉,《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4月26日,第5版。
36. 李永球:〈游神是宗教文化〉,《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2006年3月19日。
37. 安煥然:〈潮汕文化的精細〉,《東方日報》2007年2月19日。
38. 孫彥彬:〈從神誕延伸到民族文化節〉,《星洲日報》2008年4月3日。
39. 李永球:〈營老爺的祈求〉,《星洲日报•星洲周报》2009年2月8日。
40. 李永球:〈中秋節談月餅〉,《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腳》2009年10月4日。
41. 李永球:〈中秋節談月餅〉,《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2009年10月14日。
42. 李永球:〈土葬和火化〉,《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腳》2010年1月17日。
43. 李永球:〈打城破地獄〉,《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2010年5月9日。
(二)外文報紙
1. Money Still Pouring in For China’s War Chest (1 June 1938),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p. 5.
2. Remittances To China (20 November 1941), Morning Tribune, p. 4.
3. Family Remittances To China (8 March 1946), Malaya Tribune, p. 2.
4. Controller of Foreign Exchange Explains Freezing Order (28 July 1941),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p. 7.
七、網路資源
1. UNESCO, Qiaopi and Yinxin: Correspondence and Remittance Documents from Overseas Chinese. Accessed June 2013, http://www.unesco.org/new/en/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flagship-project-activities/memory-of-the-world/register/full-list-of-registered-heritage/registered-heritage-page-7/qiaopi-and-yinxin-correspondence-and-remittance-documents-from-overseas-chinese/ 。
2. 王琛發:〈故土情結、異地認同與族群意識:當玄帝信仰應化為馬來西亞潮州人的開拓意象〉,《孝恩雜誌》,網址:https://www.xiao-en.org/magazine_doc_info.php?lang=tra&category=14&articleid=b1-278。
3. 王琛發:〈從北馬「萬世安」玄帝祖廟籤詩看南洋華人的中華認同〉,《孝恩雜誌》,網址:https://www.xiao-en.org/magazine_doc_info.php?lang=tra&category=14&articleid=b1-391。
4. 同德善堂念心社官網:http://www.beokeng.com/disptemple.php?temple=thong-teck-sian-tong 。
5. 李豐楙:〈做功德〉,《臺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462。
6. 周星:〈「民俗宗教」與國家的宗教政策〉,《開放時代》(2006年第4期),網址:http://www.opentimes.cn/Abstract/868.html 。
7. 陳漢初:〈潮汕僑批的檔案文獻價值〉,《汕頭市社會科學聯合會》,網址:http://stskl.shantou.gov.cn/stskl/20093/201001/be4e466c5d9a48a99d5d9212b8caebb0.shtml。
8. 黃宇晨:〈吳克強 (Chuck Wooldridge) 教授演講「以清代新竹為中心,探討寺廟修繕活動與宗教實踐的關係」紀要〉,《中央研究院明清推動委員會》,網址:http://mingching.sinica.edu.tw/Academic_Detail/893。
9. 《百度地圖》,冠山書院網址:https://map.baidu.com/poi/%E6%BE%84%E6%B5%B7%E5%86%A0%E5%B1%B1%E4%B9%A6%E9%99%A2/@12995034.44520602,2674088.9153286293,19.41z?uid=d341bd3d36ee28f3901fc974&info_merge=1&isBizPoi=false&ugc_type=3&ugc_ver=1&device_ratio=1&compat=1&pcevaname=pc4.1&newfrom=zhuzhan_webmap&querytype=detailConInfo&da_src=shareurl。
10. 《百度地圖》,冠山古廟網址:https://map.baidu.com/poi/%E5%86%A0%E5%B1%B1%E5%8F%A4%E5%BA%99/@12995086.752530493,2674074.239172843,19.41z?uid=6658558d02adfb7ad8131844&info_merge=1&isBizPoi=false&ugc_type=3&ugc_ver=1&device_ratio=1&compat=1&pcevaname=pc4.1&newfrom=zhuzhan_webmap&querytype=detailConInfo&da_src=shareurl。
11. 光明山善覺禪寺官網:https://www.kmspks.org/about-kmspks/。
12. 孫彥彬:〈從神誕延伸到民族文化節〉,《星洲日報》言路版,2008年4月3日,網址:https://www.sinchew.com.my/20080403/%E4%BB%8E%E7%A5%9E%E8%AF%9E%E5%BB%B6%E4%BC%B8%E5%88%B0%E6%B0%91%E6%97%8F%E6%96%87%E5%8C%96%E8%8A%82/。
13. 吳奎信:〈積澱在潮汕僑批中的民俗文化〉,《僑批文化》:2010年10月11日,網址:http://www.chaorenwang.com/qiaopi1/content.asp?id=1854。
14. 〈談東西馬華人民俗與文化26日學術交流會〉,《詩華日報》:2016年3月7日,網址:https://news.seehua.com/?p=148098 。
15. 陳友義:〈潮汕民間「做期」習俗述評〉,《汕頭市科學聯合會》:2017年8月25日,網址:http://stskl.shantou.gov.cn/stskl/20172/201708/92cbc38ae8f141b798b1ecb0fc98021c.shtml。
16. 方偉杉編輯:〈「潮汕僑批數據庫」在廣東汕頭開通〉,《中國新聞網》:2018年5月4日,網址:http://www.gd.chinanews.com/2018/2018-05-04/2/395936.shtml 。
17. 際雲:〈古縣治旁元帥墓〉,《潮陽民藝》2018年7月12日,網址:http://www.cymy.org/html/fengwuzhanggu/201807/12-2789.html。
18. 蔡緯楊:〈六月初六潮人獨有習俗過橋儀式讓逝者好走〉,《中國報》:2018年11月20日,網址:http://johor.chinapress.com.my/20181120/%E3%80%90%E6%9F%94%E4%BD%9B%E4%BA%BA%E5%A4%B4%E6%9D%A1%E3%80%91%E5%85%AD%E6%9C%88%E5%88%9D%E5%85%AD%E6%BD%AE%E4%BA%BA%E7%8B%AC%E6%9C%89%E4%B9%A0%E4%BF%97-%E8%BF%87%E6%A1%A5%E4%BB%AA%E5%BC%8F%E8%AE%A9/。
19. 國家出版基金規劃管理辦公室:〈2012年國家出版基金〉:2019年7月12日,網址:https://www.npf.org.cn/web/zzxmList.html?id=1854&categoryId=52。
20. 國家出版基金規劃管理辦公室:〈2014年國家出版基金〉:2019年7月12日,網址:https://www.npf.org.cn/web/zzxmList.html?id=1856&categoryId=52。
21. 〈25少男少女潮州傳統成人禮「出花園」轉大人〉,《中國報》2019年8月11日,網址:https://penang.chinapress.com.my/20190811/25%E5%B0%91%E7%94%B7%E5%B0%91%E5%A5%B3-%E6%BD%AE%E5%B7%9E%E4%BC%A0%E7%BB%9F%E6%88%90%E4%BA%BA%E7%A4%BC%E5%87%BA%E8%8A%B1%E5%9B%AD-%E8%BD%AC%E5%A4%A7%E4%BA%BA/ 。
22. 〈單身男女看過來!拋柑好去處覓良緣〉,《星洲日報》2020年1月31日,網址:https://www.sinchew.com.my/20200131/%E5%8D%95%E8%BA%AB%E7%94%B7%E5%A5%B3%E7%9C%8B%E8%BF%87%E6%9D%A5%EF%BC%81%E6%8A%9B%E6%9F%91%E5%A5%BD%E5%8E%BB%E5%A4%84%E8%A7%85%E8%89%AF%E7%BC%98/ (2022年1月19日查詢)。
23. 李永球:〈大馬潮州人的七夕:七月初七「出花園」〉,《星洲日報》2020年8月27日,網址:https://www.sinchew.com.my/20200827/%E3%80%90%E6%B5%85%E8%B0%88%E4%B8%83%E5%A4%95%E4%B9%A0%E4%BF%97%EF%BC%8F03%E3%80%91%E5%A4%A7%E9%A9%AC%E6%BD%AE%E5%B7%9E%E4%BA%BA%E7%9A%84%E4%B8%83%E5%A4%95%EF%BC%9A%E4%B8%83%E6%9C%88%E5%88%9D%E4%B8%83/。
24. 廖錦榮、蔡緯楊:〈嫦娥羨,人間味〉,《中國報》2020年9月29日,網址:http://johor.chinapress.com.my/20200929/%E3%80%90%E7%AC%AC%E5%9B%9B%E7%AF%87%E3%80%91%E5%A4%A7%E9%A9%AC%E5%B0%8F%E6%B1%95%E5%A4%B4-%E6%BD%AE%E5%B7%9E%E6%9C%88%E9%A5%BC%E5%A4%84%E5%A4%84%E8%A7%81-%E6%9C%A5%E9%A5%BC/。
25. 〈8月14日全國首創線上出花園潮州成人禮〉,《柔佛潮州八邑會館官網》2021年8月8日,網址:http://www.teochewjb.com.my/2021%e7%ba%bf%e4%b8%8a%e5%87%ba%e8%8a%b1%e5%9b%ad/#page-content。
八、其他
(一)中文檔案資料
1. 汕頭市檔案館藏偽汕頭市商會檔案,全宗號12,目錄號9,案卷號270。
2. 汕頭市檔案館藏偽汕頭市商會檔案,全宗號12,目錄號9,案卷號412。
3. 廣東省檔案館藏民國檔案,全宗號4。
4. 廣東省檔案館藏郵政廳管理局檔案,全宗號29,目錄號2,案卷號382。
(二)外文檔案資料
1. E. M. Merewether, Report on the Census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891(Singapor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892.
2. S.C. CHUA, Report on the Census of Population 1957(State of Singapore: Government Printer, 1964.
(三)訪談記錄
1. 一僮師父,地點:檳城威南爪夷華都村金德堂,時間:2020年2月8日。
2. 吳慧玲,地點: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潮藝館,時間:2016年8月1日。
3. 張月碹,地點:馬來西亞檳城大山腳,時間:2020年1月10日。
4. 張月碹,地點:馬來西亞檳城大山腳,時間:2021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