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曜裕 Chen, Yao-Yu |
|---|---|
| 論文名稱: |
孤城、孤舟與京華──杜甫夔州與兩湖時期的創作視角 The lone castle, lone boat and capital prosperities--Du Fu's creation perspective in Period of Time Staying at Kuizhou, Hunan and Hubei |
| 指導教授: |
廖美玉
Liao, Mei-Y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451 |
| 中文關鍵詞: | 杜甫 、孤城 、孤舟 、京華 |
| 外文關鍵詞: | Du Fu, the lone castle, the lone boat, the capital prosperiti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4 下載:1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杜甫夔州、兩湖的詩歌作品為研究對象,以「孤城」、「孤舟」與「京華」作為統攝,探討杜甫在歸路上兩段時期的生活與思考,全文分為六章: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首先從杜甫之尋家談起,透過安居與理想、卜居與返鄉的糾葛,討論杜甫出蜀後道路的雙重內涵。其次對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回顧,並對本文的義界、取材範圍與研究方法進行說明。
第二章為「孤城駐足──京華歸路的障礙與追尋」,本章首先探討杜甫歸路的阻礙及掙扎,接著分析詩人如何藉由訪古尚友尋得精神的慰藉、拓展生命的視角。而因停留時間的延長,其中也分別闡述夔州駐足的生活調適與寄寓孤城的今昔情。最後透過孤城殊俗的他鄉體驗,確立杜甫在開展生活體驗外,也堅持了自己的儒者身分。
第三章為「孤城夜色──遙望當歸的京華圖象」,本章從杜甫的夜色之作入手,探討杜甫黑夜裡的憔悴形象及理想的謳歌,其次論及杜甫的京華遙望,並在不得歸去的想像中,論述記憶中的京華圖象。最後則以連章詩的情思組合,串起孤城與京華間的多重關係。
第四章為「孤舟漂蕩──兩湖時期的舟陸去住兩難」,本章主要探討杜甫兩湖漂蕩的生活,從萍蓬生活的抉擇與預言、人情與命運雙重影響的舟陸兩難,論證杜甫由工具之舟到生活之舟的生活轉變與傾斜。最後更因長期與舟船相依為命,使得詩人生命充滿舟船意涵,形塑出與舟船至死方休的密切關係。
第五章為「孤舟物理──杜甫兩湖飄泊中的人生困境與疏解」,本章主要探討杜詩中「物理」一詞的內涵,並藉由此詞分析杜甫兩湖生活中,物理難齊的人生困境與天地孤舟中的生命展現。最後更以物理一詞的最高觀念,討論兩湖飄泊下所體認的天理,從而建立杜甫對「天」這一議題在歷史中承上啟下的關鍵。
第六章為「結論」,概述全文所得外,並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簡單的分析與展望,以為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向、目標。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make a research on Du Fu's poetry in the period of his stay in Kuizhou, Hunan and Hubei, with the inclusion of the lone castle, lone boat and capital prosperities, and to discuss Du Fu’s life and thought on his way home. The thesis includes six chapters.
Prologue, the first chapter, accounts for the 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 of the thesis. It begins with Du Fu’s pursuit of home, through the entanglement of settling down and ideal, of staying and home-returning, discussing Du Fu’s double connotations after his leaving Shu. Then, it reviews former research, and explains its range of meaning, material origin and research method.
“Lingering in the lone castle, the obstacles and pursuit of capital prosperities home-returning”,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Du Fu’s obstacles and struggles on his way home, and it goes on to analyze how a poet finds his spiritual comfort and how he expands his horizons by means of visits to historical sites and befriending ancient people. This chapter also states Du Fu’s adaptation of staying in Kuizhou and his former and later affections for staying in the lone castle because of his lengthening staying. Last, Du Fu succeeds in developing his life experiences and in insisting on his scholar identity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the lone castle.
“Nights in the lone castle—looking back on the image of capital prosperities”,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focuses on Du Fu’s emaciated image and his singing for ideal in the dark nights by means of his works on nights. Second, it discusses Du Fu’s distant gazing at the capital prosperities, with the imagination of being unable to return, and then draws the picture of the capital prosperities in his memories. Last, it connects the multi-relationship of the lone castle with the capital prosperities by means of the emotion-thought combination of lien chang shih.
The fourth chapter, “The Lone Boat Drifting—the Dilemma of Staying or Leaving between the boat and land in the period of staying in Hunan and Hubei”, mainly focuses on Du Fu’s unstable life in Hunan and Hubei. It proves Du Fu’s life transformation and incline from the boat of tools to the boat of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 choice of drifting life, prediction, the land-boat dilemma of the double influence of affection and destiny. Last, it forms the poet’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boats and makes his life full of boat meaning because of long period of being on boats.
The fifth chapter, “The principle of the lone boat—Du Fu’s life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during his stay in Hunan and Hubei”, tries to define the principle in his poems. It also analyzes Du Fu’s life difficulties and life performance during his stay in Hunan and Hubei by principle. Last, it discusses his understanding of principles when he stayed in Hunan and Hubei with the fullest comprehension of the principle, resulting in his pivotal key to heavens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The conclusion, the last chapter, also analyzes and prospects my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besides narrating the thesis briefly, setting my goal for the future.
參考書目舉要
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同一作者再依書籍筆畫排序
一、古籍類
(一)杜甫詩集與相關注本
王嗣奭著,曹樹銘增校:《杜臆增校》,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10月。
仇兆鰲:《杜詩詳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
金聖嘆:《唱經堂杜詩解》,《金聖嘆全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9月。
朱鶴齡:《杜工部詩集輯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
施鴻保:《讀杜詩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浦起龍:《讀杜心解》,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3月。
梁運昌:《杜園說杜》,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2月。
郭曾炘:《讀杜劄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
黃生:《杜工部詩說》,京都:中文出版社,1946年6月。
楊倫:《杜詩鏡詮》,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6月。
錢謙益:《杜詩錢注》,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8月。
邊連寶:《杜律啟蒙》,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6月。
(二)其他
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王粲:〈登樓賦〉,收入蕭統《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12月。
王安石:《王安石詩集》,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4年3月。
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9月。
王國維:《人間詞話》,引自唐圭璋:《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2月。
王久烈等譯註:《文心雕龍》,臺北:天龍出版社,1983年1月。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9月。
方東樹:《昭昧詹言》,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9月。
白居易:《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
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9月。
李白著,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4月。
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0月。
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1997年12月。
吳文治主編:《遼金元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2月。
谷文娟、高銛、高鋅編:《高燮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金聖嘆:《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水滸傳》,《金聖嘆全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9月。
屈宋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9月。
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1月。
陳子昂:《新校陳子昂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2月。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8月。
陸游:《陸放翁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月。
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12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崔富章、李大明主編:《楚辭集校集釋》,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曹操:《曹操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10月。
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
劉熙載:《藝概》,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12月。
劉安著,張雙棣撰:《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歐陽脩:《歐陽脩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
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
鍾惺、譚元春:《唐詩歸》,《續修四庫全書》第159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謝榛:《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8月。
蘇軾:《蘇東坡全集上冊》,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9月。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0月。
顧炎武:《亭林詩文集》,《聚珍仿宋四庫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6月。
龔自珍:《定盦詩集》,出自《龔定盦全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3月。
二、近人相關研究論著
(一)杜甫相關研究
方瑜:《杜甫夔州詩析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5月。
王實甫:《杜甫年譜》,臺北:西南書局有限公司,1978年9月。
李辰冬:《杜甫作品繫年》,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4月。
呂正惠:《杜甫與六朝詩人》,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5月。
宋開玉:《杜詩釋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周錫〔韋复〕:《中學生文學精讀──杜甫》,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5年8月。
信應舉:《杜詩新補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
范震威:《一個人的史詩──漂泊與聖化的歌者杜甫大傳》,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康震:《康震評說詩聖杜甫》,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
殷孟倫:《杜甫詩選》,臺北:嵩高書社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10月。
孫微、王新芳:《杜詩學研究論搞》,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6月。
莫礪鋒:《杜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0月。
張夢機:《讀杜新箋》,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2月。
張忠綱編注:《杜甫詩話六種校注》,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4月。
張忠綱、孫微:《杜甫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1月。
張忠綱等編:《杜甫敘錄》,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10月。
張忠綱主編:《杜甫大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陳貽焮:《杜甫評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陳文華:《杜甫傳記唐宋資料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11月。
陳冠明、孫愫婷:《杜甫親眷交遊行年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陳淑彬:《重讀杜甫》,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5月。
陳香:《杜甫評傳》,臺灣:國家出版社,1993年6月。
陳耀南:《陳耀南讀杜詩》,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
梁鑒江:《杜甫詩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
許總:《杜詩學發微》,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5月。
許德楠:《論詩史的定位及其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4月。
許永璋:《杜甫名篇新析》,臺北:天工書局,1991年8月。
曹慕樊:《杜詩雜說全編》,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1月。
程千帆、張宏生:《被開拓的詩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
黃珅:《杜甫心影錄》,臺北:漢欣文化事業限公司,1990年11月。
黃奕珍:《象徵與家國──杜甫論文新集》,臺北:唐山出版社,2010年2月。
黃玉峰:《說杜甫》,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8月。
楊義:《李杜詩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3月。
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
葉嘉瑩:《葉嘉瑩說杜甫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
葛曉音:《杜甫詩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
廖美玉:《杜甫「沉鬱頓挫」說及其他》,臺南:宏大出版社,1993年7月。
劉健輝、劉新宇、劉紅雨、張素華編著:《杜甫在夔州》,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11月。
劉開揚:《杜甫詩集導讀》,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年1月。
趙海菱:《杜甫與儒家文化傳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8月。
蔣先偉:《杜甫夔州詩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1月。
蔡錦芳:《杜甫版本及作品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歐麗娟:《唐代詩歌與性別研究──以杜甫為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9月。
盧國琛:《杜甫詩醇》,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韓成武:《詩聖──憂患世界中的杜甫》,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韓成武、張志民:《杜甫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簡錦松:《杜甫夔州詩現地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12月。
龔嘉英:《詩聖杜甫──以詩作傳以史證詩》,臺北:杜詩研究山房,1993年5月。
(二)其他中文書籍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2月。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2月。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王子今:《中國古代行旅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王志清:《盛唐生態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8月。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
余光中:《隔水呼渡》,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1月。
沈清松:《對比、外推與交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1月。
杜曉勤:《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7月。
杜保瑞:《莊周夢蝶──莊子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
吳旻旻:《香草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12月。
吳懷東:《杜甫與六朝詩歌關係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周采泉:《杜集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中: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3月。
尚永亮:〈盛唐貶官特點與荊湘地域的文化特性〉,《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4月。
林淑貞:《表意‧示意‧釋義──中國寓言詩析論》,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10月。
孟樊主編:《旅行文學讀本》,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3月。
周曉琳、劉玉平:《空間與審美──文化地理視域中的中國古代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洪素香:《杜甫出夔後行旅與詩歌研究》,臺南:台灣復文興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
封野:《杜甫夔州詩疏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5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5月。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9月。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生命存在之三向與心靈九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9月。
孫中峰:《莊子之美學義蘊新詮》,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12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3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編》,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9月。
徐國能:《清代詩論與杜詩批評》,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9月。
栗斯:《唐世風光和詩人》,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7月。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張高評:《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組,2000年8月。
張潤靜:《唐代詠史懷古詩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月。
陳建軍、馮思純編訂:《廢名講詩》,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陳贇:《天下或天地之間:中國思想的古典視域》,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4月。
梁啟超著,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
陶國璋:《生命坎陷與現象世界》,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4月。
曾昭旭:《存在感與歷史感──論儒學的實踐面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
曾昭旭:《我的美感體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
舒國治:《流浪集》,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
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6月。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8月。
聞一多:《唐詩雜論》,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葉嘉瑩:《迦陵說詩講稿》,臺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
廖美玉:《中古詩人夜未眠》,臺南:宏大出版社,2002年1月。
廖美玉:《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2月。
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4月。
劉章璋:《唐代長安的居民生計與城市政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7月。
趙謙:《唐七律藝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9月。
趙睿才:《唐詩與民俗關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2月。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91月。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9月。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
蕭華榮:《中國古典詩學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部,2005年12月。
蕭麗華:《杜甫──古今詩史第一人》,臺灣: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8月。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上冊,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1月。
龔鵬程:《唐代思潮》下冊,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6月。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
顧隨,葉嘉瑩筆記,顧之京整理:《顧羨季先生詩詞講記》,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
(三)外國與翻譯書籍
Tim Cresswell,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Rollo May,龔卓軍、石世明譯:《自由與命運》,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3月。
Paul Ricoeur, “Hermeneu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 : essays on language, a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加斯東‧巴舍拉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5月。
伊塔羅‧卡爾維諾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9月。
米歇爾著,陳永國、胡文徵譯:《圖像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宇文所安,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宇文所安,賈晉華譯:《盛唐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1月。
宇文所安,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5月。
艾德華‧薩伊德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4月。
韋伯:《宗教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
洪漢鼎譯:〈存在與詮釋學〉,《詮釋學經典文選》(上),臺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
葛魯嘉‧陳若莉,吳英璋導讀:《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11月。
三、單篇論文(期刊、論文集)
川合康三:〈杜甫詩中的自我認識與自我表述〉,《杜甫與唐宋詩學》,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6月。
方瑜:〈浣花溪畔草堂閒-論杜甫草堂時期的詩〉,《古典文學‧第二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12月。
方瑜:〈困境與突圍──以杜甫〈同谷七歌〉與〈秋興八首〉中的春意象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2008年11月,第六十九期。
王飛:〈天狗與鳳凰〉,《杜甫研究學刊》,成都:杜甫研究學刊編輯部,1998年,第3期。
王勛成:〈杜甫授檢校部員外郎之始末〉,《中國唐代文學會第14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蕪湖:安徽師範大學,2008年10月。
王增文、殷傳寶:〈杜甫的親情、愛情和友情〉,《商丘師範學院學報》,商丘:商丘師範學院,2000年10月第16卷第5期。
丘良任:〈杜甫湘江詩月譜(上)〉,《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筆者案:現已改為長沙理工大學學報),長沙:長沙理工大學,1987年第2期。
丘良任:〈杜甫湘江詩月譜(下)〉,《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筆者案:現已改為長沙理工大學學報),長沙:長沙理工大學,1987年第3期。
吉川幸次郎著,孫昌武譯:〈杜甫的詩論與詩──在京都大學文學部的最後一課〉,《唐代文學論叢》,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總第七輯。
安東俊六著,李演生譯:〈論杜甫的夔州詩〉,《杜甫研究學刊》,成都:杜甫研究學刊編輯部,2001年,第4期。
沈清松:〈復全之道──意義建構、社會互動與生命實踐〉,收於李紹崑編:《精神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沙先一:〈試論杜甫的夔州回憶詩〉,《杜甫研究學刊》,成都:杜甫研究學刊編輯部,2001年,第1期。
李桂奎:〈論杜詩中蘊含的懷親心態〉,《武當學刊》(筆者按:現已改為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丹江口: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1998年3月第18卷第1期。
孟修祥:〈論屈原、杜甫文化精神之承變〉,《荊州師範學院學報》,荊州市:荊州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2001年,第3期。
韋愛萍、王鳳英:〈論杜甫詩的兄弟情〉,《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西安:陜西廣播電視大學,2007年3月,第9卷第1期。
柯慶明:〈從「亭」,「臺」,「樓」,「閣」說起──論一種另類的遊觀美學與生命省察〉,《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1月。
封野:〈論杜甫荊湘時期的生存危機與自我衝突〉,《中國文學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編輯部,2002年第2期。
封野:〈論杜甫的邊緣焦慮及其影響〉,《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南京: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編輯部,2004年11月,第6期。
胡若詩,王晶譯:〈色彩的詞,詞的色彩〉,《法國漢學家論中國文學──古典詩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9月。
高友工:〈律詩的美學〉,《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3月。
殷三:〈無情未必真英雄──淺析杜甫的家庭親情詩〉,《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桂林: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05年9月,第19卷第3期。
連清吉:〈吉川幸次郎及其杜甫研究〉,《杜甫與唐宋詩學》,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6月。
莫礪鋒:〈重論杜甫卒於大曆五年冬──與傅光先生商榷〉,《唐宋詩歌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4月。
莫礪鋒:〈穿透夜幕的詩思──論杜詩中的暮夜主題〉,《中國唐代文學會第14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蕪湖:安徽師範大學,2008年10月。
陳弱水:〈思想史中的杜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3月。
陳文華:〈杜甫入蜀紀行詩之道路意象〉,《杜甫與唐宋詩學》,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6月。
許德楠:〈論杜詩「以我為詩」〉,《文學研究》,南京:南京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第8期。
連清吉:〈吉川幸次郎即其杜甫研究〉,《杜甫與唐宋詩學》,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6月。
曹淑娟:〈論杜甫鷙鳥詩之主題模式與變奏〉,《淡江大學中文學報》,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1995年9月,3期。
梁敏兒:〈杜甫夔州詩的深度感覺初探〉,《中國文學的開端結尾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承印,2002年6月。
梁敏兒:〈杜甫夔州詩的開端與結尾:墜落的恐怖〉,《李白杜甫詩的開端結尾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6月。
梁敏兒:〈杜甫夔州詩的深度想像──大地母神的幽暗世界〉,《漢唐文學與文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承印,2004年2月。
陶先淮、陶劍:〈大名詩獨步 勝跡遍長沙──杜甫三寓長沙行蹤及卒年考略〉,《中國韻文學刊》,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二期。
黃去非:〈杜甫入湘早期行蹤及詩作編年〉,《雲夢學刊》,岳陽:湖南理工學院學報編輯部,2000年,第4期。
黃去非:〈杜甫入湘中期行蹤及詩作編年〉,《雲夢學刊》,岳陽:湖南理工學院學報編輯部,2001年11月第22卷,第6期。
黃去非:〈杜甫入湘晚期行蹤及詩作編年〉,《雲夢學刊》,岳陽:湖南理工學院學報編輯部,2002年4月第23卷,第2期。
黃去非:〈杜詩湖湘地名考〉,《雲夢學刊》,岳陽:湖南理工學院學報編輯部,2004年11月第25卷第6期。
黃去非:〈杜甫岳州詩論略〉,《中國韻文學刊》,岳陽:湖南理工學院學報編輯部,2003年3月第1期。
葉文舉:〈「物理固自然」──杜甫詩歌中的「物理觀」〉,《中國韻文學刊》,南京:南京大學中文系,2006年3月。
鄔國平、葉佳聲:〈王夫之評杜甫論〉,《杜甫研究學刊》,成都:杜甫研究學刊編輯部,2001年,第1期。
廖美玉:〈東京與兩川──王安石、黃庭堅學杜的兩種視角〉,《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六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
廖美玉:〈「歸田」意識的形成與虛擬書寫的至樂取向〉,《成大中文學報》,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2003年11月。
廖美玉:〈杜甫在唐代詩學論爭中的意義與效應〉,《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
廖美玉:〈錢牧齋論學杜在建構詩學譜系上的意義〉,《文與哲》,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12月。
廖美玉:〈記夢、謁墓與前身──唐宋人學杜的情感徑路〉,《國際東方詩話學會第六次學術大會論文集》(延吉:延邊大學國際東方詩話學會,2009年8月),頁385-405。
廖蔚卿:〈論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兩大主題──從登樓賦與蕪城賦探討遠望當歸與登臨懷古〉,《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12月。
劉開揚:〈杜甫兩湖晚期詩作述評〉,《唐詩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
劉開揚:〈關於杜甫湖南紀行詩的編次考證〉,《唐詩論文集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
劉朝謙:〈杜甫賦文心跡與賦論、賦評〉,《杜甫研究學刊》,成都:杜甫研究學刊編輯部,2002年,第2期。
熊治祁:〈杜甫湖南詩作五首編年考辨〉,《船山學報》,長沙: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1988:1(總10期)。
裴斐:〈杜甫八期論〉,《文學遺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四期。
鄧樂群:〈杜甫與潭州臧玠之亂〉,《船山學刊》,長沙:船山學刊雜誌社,2002年第4期。
樊維綱:〈南客瀟湘外 江湖行路難──杜甫在湖南的行踪、境遇〉,《湖南師院學報》(筆者案:現改名為《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編輯部,1981年第1期。
簡錦松:〈杜詩白帝城之現地研究〉,《杜甫與唐宋詩學》,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6月。
簡錦松:〈現地研究對詩篇詮釋的積極作用〉,《唐代現地研究》,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簡錦松:〈我怎樣為杜甫夔州詩重定編年〉,《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6月。
簡錦松:〈杜甫夔州生活新證〉,《唐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11月。
簡恩定:〈船山論杜雜義〉,《古典文學第六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2月。
薛世昌:〈鳳凰意象:杜甫的精神圖騰〉,《天水師範學院學報》,天水: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2008年1月,第28卷,第1期。
鍾怡雯:〈旅行中的書寫──一個次文類的成立〉,《經典的誤讀與定位──華文文學專題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7月。
韓成武:〈解說「罷官亦由人」之「罷官」──杜甫離開華州任原因之辯論〉,《杜甫新論》,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龔鵬程:〈論杜甫夔州詩〉,《讀詩隅記》,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8月。
龔鵬程:〈四季、物色、感情〉,《讀詩隅記》,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8月。
四、學位論文
王正利:《杜甫詩中之意志與命運衝突研究──以意象為核心之探討》,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朱伊雯:《杜甫晚期詩作之精神動向──以夔州詩為歸趨之探究》,臺中:東海大學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李欣錫:《杜甫巴蜀詩「生活」題材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許應華:《杜甫夔州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梁桂芳:《杜甫與宋代文化》,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廖美玉:《杜甫連章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五、網路資料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 系列數據庫:http://cnki50.csis.com.tw/kns50/。
國家圖書館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210.69.170.100/s25/。
龔鵬程部落格: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808ed0100hut2.html。
Google地圖網頁:http://ditu.google.cn/maps?f=q&source=embed&hl=zh-CN&geocode=&q=%E6%B9%96%E5%8C%97%E7%9C%81%E5%AE%9C%E6%98%8C%E5%B8%82%E5%BD%93%E9%98%B3%E5%B8%82&sll=36.173357,104.238281&sspn=31.588797,56.162109&ie=UTF8&brcurrent=3,0x3683caf3c03addbf:0x4c74b710a124c6d0%3B5,0&ll=30.817051,111.811981&spn=0.141527,0.219727&z=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