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虹韡
Liu, Hung-Wei
論文名稱: 「人權」何以成「美術」——解嚴前臺灣美術之人權史研究
How were “human rights” transformed into “fine arts”: A Study of the Fine-art History of Human Rights Before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指導教授: 梁秋虹
Liang, Chiu-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臺灣美術史戒嚴時期圖畫審查場域人權美術
外文關鍵詞: Taiwanese art history, the martial law period, censorship of painting, field, human-right fine arts
相關次數: 點閱:164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人權與美術之結合在21世紀的臺灣成為常態,畫家、作品、展覽、文字等,皆可見到人權美術的身影,那麼兩者是如何結合的?本文先自臺灣美術史論述中尋找人權的蹤跡,觀察在美術史家的差異史觀之下,人權以何種樣貌存在,再以法律、公報、判決書等材料串起畫家的限制經驗,看人權起落的背後,有何知識與權力的運作。
    在既有的人權美術時間軸中,光復、戒嚴,與解嚴成為重要斷代,而黃榮燦《恐怖的檢查》這類見證迫害的畫作也已標記為人權美術。不過,筆者發現,若將研究範疇自人權美術史放大至臺灣美術史中,能尋得更多人權美術存在的可能性。包含日治時期便展現人道精神的洪瑞麟;由第一代畫家延續至戰後的寫實畫;1980年代具社會批判意識的畫作等等。儘管臺灣美術史論述中已見人權的隱晦線索,但在戒嚴時期限制圖畫的政策與法律交織作用之下,圖畫限制模糊如違反國策意識與妨害風化,又或是相對清楚的軍事機密與共匪符號,皆使大部分畫家僅能限縮創作主題,在安全的範圍裡創作。為挖掘更多人權美術歷史節點,本文以四個場域作為切入點——漫畫、美術期刊、境外之地,與黨外雜誌,發現人權美術跨越了戒嚴與解嚴,它並未消失於戰後臺灣美術史,而是伴隨著情境有不同程度地表露。

    The combina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fine arts” has become a norm sinc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uman-right fine arts could be found in painters, artworks, exhibitions, and writings. How do the two connect?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theoretical statements of Taiwanese art history for human rights, and found out how human rights were expressed from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f fine-art historians. Then connected painters’ experiences of censorship through materials like laws, gazettes, verdict sheets to discover the operations of knowledge and power behind the ups and downs of human rights.
    In the existing timeline of human-right fine arts, Taiwan’s retrocession and the enforcement and relaxation of martial law were the important demarcation points. Artworks which witnessed persecution, such as the Terrible Inspection of Huang Rong-Can, were marked as human-right fine arts. More possibilities of the existence of human-right fine arts could be discovered by expanding the scope of research from the history of human-right fine arts to Taiwanese art history, including the painter Hung Jui-lin who conveyed the humanitarian spirit under Japanese rule, realistic paintings from colonial period to post-war era, and the paintings implying social critical consciousness in the 1980s. Although in the theoretical statements of Taiwanese art history, obscure clues of human rights were found, the painters could only create artworks within a safe zone under policies and laws which curtailed the expression of paintings during martial law. Including vague limits like violating national policies and committing vice crimes, or clearer limits like containing military secrets and signs of communist bandits. In order to discover more historical nodes of human-right fine arts, the study explored four fields, comics, journals of fine arts, painters outside Taiwan, and Dang-Wei magazine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human-right fine arts had gone through the martial law period rather than disappearing from Taiwanese art history and revealed themselves to the society in different degre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3 第三節 研究史回顧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從「人道」到「人權」——尋找臺灣美術史中的人權美術 13 第一節 日治時期——地下的礦工與地上的戰爭 14 第二節 戰後初期——美術作為時代見證 17 第三節 戒嚴時期——從歌頌鄉土到反省現實 21 小結 24 第三章 政策與法律中的圖畫限制 26 第一節 不予展覽——從理念到政策的反共文藝 27 第二節 何罪之有——限制圖畫的法律 32 第三節 因畫判刑——判決書中的軍法案例 40 小結 41 第四章 解嚴前人權美術的再挖掘 43 第一節 漫畫——時代縫隙間綻放的《新新》 46 第二節 美術期刊——跨越解嚴的《雄獅美術》 55 第三節 境外之地——來自旅外畫家侯錦郎的社會關懷 65 第四節 黨外雜誌——乘載寫實意念的吳耀忠書封畫作 70 小結 77 第五章 結論 81 參考書目 86

    一、專書
    中國文藝協會編,《文協十年》,臺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
    王秀雄,《臺灣美術發展史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
    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正中書局,1975。
    白適銘等,《政治與暴力:臺灣戰後人權美術論談集》,臺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2。
    皮耶.布赫迪厄著、石武耕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6。
    江衍疇,《礦工.太陽.洪瑞麟》,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
    吉田千鶴子,《近代東アジア美術留學生の研究:東京美術學校留學生史料》,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09。
    朱昭陽口述、林忠勝撰述,《朱昭陽回憶錄:風雨延平出清流》,臺北:前衛出版社,2009。
    李再鈐,《低限.無限.李再鈐》,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8。
    李賢文,《美的軌跡: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夢:雄獅美術四十二年記》,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
    杜聰明,《臺灣歐美同學會名簿》,臺北:臺灣歐美同學會,1941。
    林惺嶽,《臺灣美術風雲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
    林麗雲,《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新北:INK印刻文學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2。
    林麗雲等編,《尋畫——現實主義吳耀忠》,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2。
    邱琳婷,《臺灣美術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施並錫,《畫布之外》,臺北:前衛出版社,2003。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第二年に於ける皇民奉公運動の実績》,臺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1943。
    倪再沁,《臺灣美術的人文觀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
    洪惠冠編,《游筆人生:鄭世璠返鄉回憶展專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3。
    徐文琴,《臺灣美術史》,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7。
    陳仲偉,《臺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臺灣漫畫的興衰》,臺北:杜葳廣告股份有限公司,2006。
    陳仲偉,《臺灣漫畫記》,臺北:杜葳廣告股份有限公司,2014。
    陳英德,〈水盡疑無路,花明又一村 學者畫家侯錦郎其學其藝〉,《雄獅美術》,第221期(1989),頁83-87。
    陳曼華編著,《獅吼——《雄獅美術》發展史口述訪談》,臺北:國史館,2011。
    陳銘城、施正鋒編,《臺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
    黃小燕,〈我們要從很遠的地方走來方能朝很遠的地方走去〉,《雄獅美術》,第302期(1996),頁74-76。
    黃于玲,《臺灣畫3:紀念二二八專輯》,臺北:南畫廊,1993。
    黃冬富編,《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2:戰後初期美術團體(1946-1969)》,臺中:臺灣美術館,2019。
    黃麗蓉編,《人與歷史的關懷:吳耀忠作品捐贈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
    郭漢辰、翁禎霞,《父親手提箱——白色歲月裡的生命故事》,屏東:屏東縣政府,2014。
    張瓊慧,《游筆.人生.鄭世璠》,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2。
    鄭世璠資料提供,《新新(復刻版)》,臺北:傳文文化,1995。
    鄭世璠,《星帆漫筆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
    鄭慶龍等作,《走過長夜:受難者的生命故事 輯四 在逆風中奮起》,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7。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鄭世璠油畫回顧展》,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5。
    歐素瑛,《立法院院長張道藩傳記》,臺中:立法院議政博物館,2013。
    蔣中正,《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
    蕭瓊瑞研究主持,《臺灣全省美展文獻彙編》,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
    蕭瓊瑞等,《臺灣美術史綱》,臺北:藝術家,2007。
    蕭瓊瑞,《戰後臺灣美術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3。
    薛化元等,《戰後臺灣人權發展史(1945-2000)》,新北:財團法人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2015。
    謝里法,《我的畫家朋友們》,臺北:自立晚報,1988。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
    顏娟英等,《臺灣美術兩百年(上):摩登時代》,臺北:春山出版有限公司,2022。
    顏娟英等,《臺灣美術兩百年(下):島嶼呼喚》,臺北:春山出版有限公司,2022。
    蘇振明、蔣茉春、林昌華,《人權與藝術鬥士——歐陽文生命故事》,臺北: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5。

    二、專書論文
    施並錫,〈臺灣美術百年〉,《畫布之外》,臺北:前衛出版社,2003。
    倪再沁,〈時代的他者 二二八年代的美術見證〉,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時代的他者——二二八年代的美術見證》,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9,頁1-2。
    高君和、張峰賓,〈追求純粹形式的沈思者——黃金穗的日常性現象學與臺灣本土文化運動〉,洪子偉編,《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頁286-317。
    陳郁秀,〈亦師亦友亦如兄〉,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生命二重奏——旅法畫家侯錦郎紀念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9,頁19-20。
    畢梅雪,〈懷念〉,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生命二重奏——旅法畫家侯錦郎紀念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9,頁8-9。
    張道藩,〈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翁淑靜編,《張道藩先生文集》,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頁607-627。
    張瑋欣,〈歷史性大陸行之二:一九八七年自立晚報政經研究室研究員〉,何榮幸策劃,《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身命史》,臺北:時報文化,2008,頁450-451。
    鄭麗君,〈形體與精神的試探——侯錦郎的創作歷程〉,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重構失憶家園:侯錦郎個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8,頁7-47。
    劉耿一,〈自由與尊嚴的謳歌〉,《社會.風景:劉耿一油性粉彩畫集》,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頁5。
    顏娟英,〈日據時代臺灣美術研究之回顧〉,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2,頁1511-1517。
    蘇振明,〈「二二八紀念美展」問思錄——臺灣「社會圖像」的再生與期許〉,《歷史現場與圖像——見證、反思、再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9,頁26-31。

    三、期刊論文
    大地生活編輯部,《大地生活》,第1卷第1期(1981),訂閱專欄。
    王白淵,〈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文物》,第3卷第4期(1955),頁1182-1230。
    王昌華,〈論違警罰法應如何及時修正〉,《法令月刊》,第30卷第1期(新北:信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9年1月),頁3-4。
    王德威,〈知識考掘學」與「探原研究學」——再論福寇的歷史文化觀〉,《中外文學》,第12卷第12期(1984),頁119-123。
    李阿目,〈發刊詞〉,《雄獅美術》,第1期(1971),頁1。
    李知灝,〈「被嫁接」的臺灣古典詩壇——《中華民國文藝史》中官方古典詩史觀的建構〉,《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5期(2007),頁187-216。
    李渝,〈從墨西哥到臺灣——文化入侵弱勢風格的壓制和復興〉,《雄獅美術》,第244期(1991),頁118-122。
    李賢文,〈中央美院.救人海報〉,《雄獅美術》,第220期(1989),頁53-55。
    李賢文,〈從創刊到停刊——我的心路歷程〉,《雄獅美術》,第307期(1996),頁12。
    林振莖,〈白色恐怖年代裡的堅定左派畫家——試析吳耀忠的生平、思想與藝術作品〉,《臺灣美術》,第80期(2010),頁48-67。
    林崇漢撰譯,〈墨西哥的美術〉,《雄獅美術》,第79期(1977),頁101-113。
    林清芬,〈一九八零年代初期臺灣黨外政論雜誌查禁之探究〉,《國史館學術集刊》,第5期(2005),頁268-283。
    邵大箴,〈向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沖去——從中央美院師生參加北京學運談起〉,《雄獅美術》,第220期(1989),頁50-52。
    邵軒磊,〈作為研究方法的系譜學〉,《政治科學論叢》,第34期(2007),頁163-166。
    席德進,〈我的藝術與臺灣〉,《雄獅美術》,第2期(1971),頁18。
    洪瑞麟,〈礦工頌〉,《雄獅美術》,第8期(1971),頁46-47。
    洪瑞麟,〈洪瑞麟的心聲〉,《雄獅美術》,第102期(1979),頁63。
    倪再沁,〈重讀雄獅美術二十年——臺灣美術發展概要〉,《雄獅美術》,第241期(1991),頁114-132。
    侯錦郎、畢梅雪,〈木蘭狩獵圖的畫家們與其他〉,《雄獅美術》,第70期(1976.),頁38-47。
    侯錦郎、畢梅雪,〈皇家森林的秋季大獵——關於木蘭狩獵圖的背景研究〉,《雄獅美術》,第70期(1976),頁16-37。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世界戰爭と新建設〉,《新建設》,第1卷第1號(1942),頁1。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統計に現れた常會〉,《新建設》,第2卷第1號(1943),頁45。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愛國婆さん1〉,《新建設》,第2卷第7號(1943),頁47。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愛國婆さん2〉,《新建設》,第2卷第8號(1943),頁51。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特輯漫畫 決戰下の迎春〉,《新建設》,第3卷第1號(1944),頁50。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楽しい奉公班〉,《新建設》,第3卷第10號(1944),頁39。
    高千惠,〈形式與意義——蘇俄前衛藝術的淨化V.S.墨西哥壁畫運動的俗化〉,《雄獅美術》,第286期(1994),頁81-83。
    許南村,〈人與歷史——畫家吳耀忠訪問記〉,《雄獅美術月刊》,第90期(1978),頁27-38。
    許雪姬,〈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1期(1999),頁171、178、180。
    梅丁衍,〈談臺灣美術鄉土寫實中現代意識之盲點〉,第246期(1991),頁88-89。
    梅丁衍,〈美術家的正義之聲——《恐怖的檢查》〉,《典藏今藝術》,第114期(2002),頁71、73。
    陳秀祝,〈從文化創傷敘事與復原看二二八的藝術創作:以1997年「悲情昇華」二二八紀念美展為例〉《造性藝術學刊》,(2011),頁1-30。
    陳欣,〈陳嘉仁「吾民連作展」〉,《雄獅美術》,第103期(1979),頁106-109。
    陳佳利、吳介祥,〈探照白色恐怖裡的人性:「回到判決的那一天-陳武鎮藝術創作展」策展理念〉,《臺灣人權學刊》,第6卷第3期(2022),頁111-123。
    陳英德,〈漢學者與畫家——歷史博物館侯錦郎紀念展〉,《藝術家》,第407期(2009),頁175-176。
    陳曼華,〈臺灣藝術史的戰後書寫與對話〉,《國史研究通訊》,第12期(2017),頁111。
    陳萬雄,〈「風暴.迴響」天安門紀念藝術展〉,《雄獅美術》,第242期(1991),頁78-79。
    陳嘉仁,〈民族的形象.現實的生活〉,《雄獅美術》,第103期(1979),頁104-105。
    陳翠蓮,〈戰後臺灣菁英的憧憬與頓挫:延平學院創立始末〉,《臺灣史研究》,第13卷第2期(2006),頁148-151。
    陳譽仁,〈在純藝術與應用藝術之間——李再鈐的低限的無限〉,《雕塑研究》,第3期(2009),頁191-193。
    黃怡菁,〈文學史的書寫型態與權力政治:以《中華民國文藝史》為觀察對象〉,《臺灣學誌》,第1期(2010),頁82-91。
    傅柯,李宗榮譯,〈尼采.系譜學.歷史(上)〉,《島嶼邊緣》,第5期(1993),頁113-114。
    傅柯,李宗榮譯,〈尼采.系譜學.歷史(下)〉,《島嶼邊緣》,第6期(1993),頁120-122。
    葉素吟,〈仗劍漫畫江湖路 諸葛四郎外傳《第一回合》〉,《傳藝》,第74期(2008),頁84-90。
    鄉訊,〈特訊〉,《鄉訊(歐洲)》,第72、73期合刊本(1977),頁76。
    雄獅美術資訊中心,〈鄭世璠獲吳三連藝術獎〉,《雄獅美術》,第286期(1994),頁69。
    雄獅美術編輯部,〈〔特集〕百位美術家談「印象最深刻的作品」〉,《雄獅美術月刊》,第100號(1979),頁69。
    雄獅美術編輯部,〈〔特集〕百位美術家談「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下)〉,《雄獅美術月刊》,第101號(1979),頁104-105。
    雄獅美術編輯部,〈老礦工,請多保重!——記洪瑞麟35年礦工造形展揭幕首日〉,《雄獅美術》,第102期(1979),頁60。
    雄獅美術編輯部,〈得獎者簡介〉,《雄獅美術》,第147期(1983),頁86。
    雄獅美術編輯部,〈繪出生命的顏色 劉耿一紙上訪談錄〉,《雄獅美術》,第175期(1985),頁58-61。
    雄獅美術編輯部,〈編者的話〉,《雄獅美術》,第188期(1986),頁1。
    雄獅美術編輯部製作、林麗江整理,〈回顧阿笠的年代——謝里法回臺觀感〉,《雄獅美術》,第215期(1989),頁81。
    雄獅美術編輯部,〈編者的話〉,《雄獅美術》,第221期(1989),頁5。
    雄獅美術編輯部,〈從北京學運併裂的藝術火花〉,《雄獅美術》,第221期(1989),頁32-37。
    雄獅美術編輯部,〈香港藝訊〉,《雄獅美術》,第222期(1989),頁38。
    雄獅美術編輯部,〈封面說明〉,《雄獅美術》,第304期(1996),頁5。
    張彣卉,〈記憶與詮釋-旅法臺灣藝術家侯錦郎畫作的想像家園〉,《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49期(2012),頁34。
    蔡墩銘,〈特別刑法之檢討〉,《法令月刊》,第35卷第10期(1984),頁7-8。
    蔣勳,《大地生活》,第1卷第1期(1981),封面底。
    劉耿一,〈自由與尊嚴的謳歌〉,《雄獅美術》,第250期(1991),頁202。
    劉耿一,〈藝術是一種質疑:我看「大港都組曲」有感〉,《雄獅美術》,第208期(1988),頁28-29。
    劉維瑛,〈不只是惹人發笑而已——政治漫畫的力量與魅力〉,《Watch Taiwan觀.臺灣》,第43期(2019),頁9。
    鄭明進,〈看席蓋洛斯畫展並介紹墨西哥——現代畫壇的三巨匠,《雄獅美術》,第79期(1977),頁90-100。
    鄰園隨筆,〈第四屆高雄市美展的迴思〉,《雄獅美術》,190期(1986),頁16-17。
    鄰園隨筆,〈陽光照徹下的真實〉,《雄獅美術》,第192期(1987),頁18。
    鄰園隨筆,〈我們尋求一條靜謐的河流〉,《雄獅美術》,第194期(1987),頁25-26。
    鄰園隨筆,〈從創作的畫布延伸到人間〉,《雄獅美術》,第196期(1987),頁18-19。
    臺灣獨立聯盟,〈“勇士黃昭夫”事件公告〉,《臺獨月刊》,第15期(1973),頁2。
    臺獨月刊編輯部,〈黃昭夫”刺的是誰?〉,《臺獨月刊》,第16期(1973),頁9。
    獨立臺灣會,〈關於盧.柯.前田三位同志受難事件的聲明〉,《臺灣大眾》,第6期(1982),頁174-183。
    賴明珠,〈異鄉/故鄉:論戰後臺灣畫家的歷史記憶與土地經驗〉,《臺灣美術》,第71期(2008),頁77。
    蕭阿勤,〈人與歷史,敘事與現實主義繪畫〉,《文化研究》,第15期(2012),頁327-328。
    蕭索,〈現代藝術饗宴——第八屆德國文件大展記況〉,《雄獅美術》,第199期(1987),頁45。
    蕭瓊瑞,〈省展制度變革之形式檢驗〉,《臺灣美術》,第39期(2001),頁31-34。
    蕭義玲,〈「文化清潔運動」與五零年代官方文藝論述下的主體建構——一個詮釋架構的反思〉,《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9期(2011),頁141-142。
    簡炯仁,〈緊扣臺灣社會脈動的畫家——劉耿一〉,《雄獅美術》,第298期(1995),頁23。
    顏娟英,〈藝術創作的尊嚴——我看劉耿一的近作〉,《雄獅美術》,第250期(1991),頁206。
    關懷雜誌編委會,《關懷雜誌》,第1卷第6期(1982)。
    關懷雜誌編委會,《關懷雜誌》,第1卷第11期(1982),封面。
    關懷雜誌編委會,《關懷雜誌》,第34期(1984),封面。
    關懷雜誌編委會,《關懷雜誌》,第35期(1984),封面。
    蘇瑞鏘,〈臺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不當核覆初探——以蔣介石為中心的討論〉,《臺灣文獻》,第63卷第4期(2012),頁211、 215-225。
    蘇振明,〈藝術與人權的互動發展——以陳武鎮人權繪畫創作為例〉,《臺東大學人文學報》,第4卷第1期(2014),頁63-91。
    Wu, Chieh-Hsiang, "The Role of Art in the Absence of Transitional Justice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olitical and Community Agendas in the Arts, Vol.11, No.2, 2016, pp. 33-50.

    四、報紙
    王己由,〈畫末日招冤獄,判賠200餘萬〉,《中國時報》,2002年3月10日,第8版。
    沈征郎,〈向日葵廿年後見太陽〉,《聯合報》,1989年8月19日,第3版。
    李良玉,〈反核大遊行 兩萬人參與 繞行臺北市區六小時 遊行人數創紀錄〉,《聯合報》,1994年5月30日,第1版。
    李維菁,〈今起北美館展出人權海報大展〉,《中國時報》,第44版,1995年4月1日。
    李蕙君,〈黃昏.微風 綠島人權音樂祭揭幕〉,《聯合報》,第C1版,2005年5月18日。
    戎華儀,〈景美園區破壞事件 人權vs. 藝術 兩界同批文建會〉,《中國時報》,第A20版,2009年12月19日。
    邱祖胤、潘杏惠、曾薏蘋,〈人權園區裝置 施明德夫婦硬拆〉,《中國時報》,第A6版,2009年12月11日。
    陳于媯、秦鴻志,〈「民主守夜」護女神 臺中東海大學、高雄海青工商繼淡大藝專之後〉,《聯合報》,1989年6月10日,第6版。
    陳文芬,〈漢寶德設計「綠島人權碑」 化黯淚為苦水〉,《中國時報》,第11版,1999年12月13日。
    陳盈珊,〈跨族群互助事蹟為主題 二二八正義的證言明展出〉,《中國時報》,2002年2月26日,第18版。
    陸蓉之,〈迷霧裡的劉耿一傳奇〉,《中國時報》,1993年12月15日,第33版。
    楊迪文、李克強,〈貢寮住民投票,鄉長激動落淚,反核四免上街,投票率58.36%〉,《聯合報》,1994年5月23日,第3版。
    溫筆良,〈綠島藝術季 文建會盼深根人文〉,《聯合報》,第C1版,2006年10月17日。
    劉耿一,〈鄉土的魂魄〉,《民眾日報》,1989年11月15日,第21版。
    劉曉寧、王建屏,〈打壞一個 再塑兩個 民主女神像 在臺北重生〉,《聯合報》,1989年6月8日,第6版。
    鍾文音,〈海報大展 為人權發聲〉,《聯合報》,第35版,1994年12月6日。
    〈二二八美展 把夢魘留在畫裡〉,《中國時報》,1994年2月27日,第45版。
    〈五一九遊行 驚傳兩件意外 詹益樺自焚死亡 陳婉真臺北露面〉,《聯合報》,1989年5月20日,第1版。
    〈中共駐英大使館對面 堂堂豎起民主女神像〉,《聯合報》,1989年8月6日,第9版。
    〈民主女神重矗 民運火種長存〉,《中國時報》,1989年7月6日,第9版。
    〈民主女神塑像聳立天安門 象徵自由精神在大陸○根〉,《中國時報》,1989年5月31日,第7版。
    〈民主女神像烈士碑擺設維園痛悼英魂〉,《華僑日報》,1989年6月19日,頁5。
    〈市美術館擅改雕塑顏色 原作者李再鈐嚴重抗議〉,《聯合報》,1985年8月21日,第9版。
    〈吾爾開希 李祿在巴黎公開露面 由法國文化部長陪同〉,《聯合報》,1989年7月13日,第1版。
    〈推行文化清潔運動 文教界聯名簽署 厲行除三害宣言 已有四百餘人及卅六社團聯署〉,《聯合報》,1954年8月9日,第3版。
    〈臺灣警備總司令部 定十五日正式成立 黃鎮球上將出任總司令 原防衛戍保案民防部等裁撤〉,《聯合報》,1958年5月14日,第3版。

    五、電子資料
    黃照夫,〈自述(下)〉,臺灣歐洲聯盟研究協會(https://www.eusa-taiwan.org.tw/news_detail/110.htm),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3月6日。
    陳樹升、羅子喬,〈朱鳴岡 藏品〉,國美典藏(https://ntmofa-collections.ntmofa.gov.tw/AuthorData.aspx?AID=MYMBMHM2),最後檢索日期:112年6月4日。
    〈大後方的守護〉,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https://taifuten.com/oblect/%E5%A4%A7%E5%BE%8C%E6%96%B9%E7%9A%84%E5%AE%88%E8%AD%B7/#squelch-taas-toggle-shortcode-content-2),最後檢索日期:112年6月4日。
    〈天涯刺客黃照夫!停格的熱血青春,永恆的革命情感〉,臺灣歐洲聯盟研究協會(https://www.eusa-taiwan.org.tw/news_detail/108.htm),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3月6日。
    〈白光雲補償金申請案〉,國家人權博物館檔案史料資訊系統(https://hras.nhrm.gov.tw/detail/article/13964),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8月5日。
    〈回到判決的那一天——陳武鎮藝術創作展〉,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藝文活動平臺(https://event.culture.tw/CKSMH/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10515),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7月15日。
    〈林義雄先生年表〉,慈林教育基金會(http://chilin.url.tw/?q=node/41),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3月10日。
    〈吳耀忠補償金申請案〉,國家人權博物館檔案史料資訊系統(https://hras.nhrm.gov.tw/detail/article/2491),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日。
    〈陳文成博士殉難事件大事記【1981-2008】〉,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http://www.cwcmf.org.tw/joomla/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category&sectionid=17&id=26&Itemid=85),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3月10日。
    〈陳嘉珍〉,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https://twtjcdb.nhrm.gov.tw/Search/Detail/13051),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8月5日。
    〈葉宏甲 1924-1990〉,新竹市文化局人物誌(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85&parentpath=0,3&mcustomize=onemessage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200047&t=HcccbOne),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2月10日。
    〈陸海空軍刑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F0120001),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8月25日。
    〈雄獅畫廊成立〉,臺灣畫廊產業史料庫(http://taga-artchive.org/gallery/detail/20363),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3月25日。
    〈鄉訊(歐洲)〉,臺灣政治與社會發展海外史料資料庫(https://da.lib.nccu.edu.tw/tdm_2020/content/publish.html),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3月6日。
    〈雷震寰〉,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https://twtjcdb.nhrm.gov.tw/Search/Detail/12823),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8月3日。
    〈雷震寰補償金申請案〉,國家人權博物館檔案史料資訊系統(https://hras.nhrm.gov.tw/detail/article/16561),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8月3日。
    〈劉耿一哀歌〉,臺灣美術知識庫(https://twfineartsarchive.ntmofa.gov.tw/TW/Search/srcGetData.aspx?aosn=5R5U56KA5R&xd=0EMWM60WM2&xdexd=04M2&xeaid=M10WMD),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0月31日。
    Wu, Chieh-Hsiang, “Reflection of the Cultural Policy in Human Rights Issues in Taiwan and the Response of the Art World.” Art & International Affairs, March 8, 2016, https://theartsjournal.net/2016/03/08/wu/#_ftn5 (accessed July 17, 2022).

    六、學位論文
    古蕙華,〈日治後期臺灣皇民化運動中的圖像宣傳與戰士動員(1937-1945)——以漫畫和海報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李雅婷,〈建構臺灣政治藝術主體性的困難——戰後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3。
    封德屏,〈國民黨文藝政策及其實踐(1928~1981)〉,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
    夏亞拿,〈暗潮洶湧的藝壇:戰後初期臺灣美術的動盪與重整(1945-1954)〉,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楊繡綾,〈從《雄獅美術》看七零年代鄉土美術發展之形構與限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0。
    張閔俞,〈追尋時代激盪中的自我:戰後畫家劉耿一與臺灣意識的興起〉,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謝幸芳,〈臺灣官辦美展制度檢驗——以省展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
    蘇郁欣,〈師共以反共:國民黨文藝政策之變遷(1924-1956)〉,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七、檔案
    《內政部警政署》,國家發展委員檔案管理局藏,AA01010000C/0040/306.6/0503。
    《外交部》,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A303000000B/0071/407.1/0023。
    《司法專刊》29(1953年8月15日),頁1077。
    《行政院》,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AA00000000A/0058/1-1-8-10-2/46。
    《教育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AA09000000E/0062/401.12/A1/0001/1、AA09000000E/0068/522.06/A1/0001/30。
    《國立臺灣圖書館》,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檔案管理局藏,AA09120000E/0071/601.02/01/0004/007、AA09120000E/0071/601.02/01/0004/029。
    《國防部》,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A305000000C/0057/1537.3/033、A305000000C/0053/521.4/0040/5/35、A305000000C/0053/521.4/0040/5/36。
    《國防部軍法局》,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B3750347701/0057/1571/026。
    《國民政府公報》279(1929年9月25日),頁7。
    《國民政府公報》渝字602(1943年10月1日),頁1-14。
    《國民政府公報》3014(1947年12月25日),頁8-9。
    《國民政府公報》3137(1948年5月19日),頁1-3。
    《臺北市議會公報》31:14(1985年9月2日),頁935-936。
    《臺灣省政府公報》36冬:3(1947年10月03日),頁4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秋51(1946年8月29日),頁803。
    《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檔案》,南投: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藏,0011340139008。
    《總統府公報》217(1949年3月31日),頁1。
    《總統府公報》230(1949年6月27日),頁1。
    《總統府公報》293(1951年5月8日),頁1。
    《總統府公報》4749(1987年7月14日),頁1。
    《總統府公報》5431(1991年6月29日),頁1-11。
    〈《人權海報大展》企劃書與參展邀請函〉,《人權海報》,臺灣人權促進會藏,數位典藏號:P055-013。

    八、口述資料
    陳武鎮口述,訪談者劉虹韡,民國106年12月17日於臺南市後壁區陳武鎮工作室訪問。
    吳冠德口述,訪談者劉虹韡,民國112年6月9日於新北市三峽區庶民美術館訪問。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