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魏擘
Wei, Bo
論文名稱: 基於電腦協同工作環境擬議本土建築設計方法 -以都市大型複合綜合體MXD設計為例
An Exploration on Local Architecture Design Methodology Based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Work Environment: Take Urban Mixed-Use Development Design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劉舜仁
Liou, Shuen-Ren
共同指導教授: 邵棟綱
Shao, Tung-K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設計方法組織管理雲端協作程序工程數據規劃
外文關鍵詞: Design Methodology,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Cloud Collaboration, Process Engineering, Data Planning
相關次數: 點閱:150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科技的進步,大數據的飛速發展、對環境保育的重視、甚至是近來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人類對於空間的需求也與過往大相徑庭,也出現了許多單一基地有著複合機能的設計需求。
    建築業界在面對現今越來越複雜的機能使用與新型態的空間需求,對數據分析規劃的依賴性提高,同時也被視為較客觀的設計規劃決定因素。再者專案類型的龐雜和規模的龐大加上現今繁多的各式系統、標章評分也紛紛導入設計專案中,使各設計參與者的合作設計或專案協作成為常態也逐漸成為必要。
    從古至今設計風格脈絡在不斷創新、推翻、反動下演變,其演變跟當代的製造工業、政經背景有極大的關聯,而當今的建築設計環境因為BIM系統、數位工具、數據蒐集的科技面臨很大的衝擊,正處於一個新趨勢的浪潮中,但設計流程的系統化仍不甚成熟。
    因此本研究期望運用參與混合使用開發的經驗模擬現今在面對複雜設計課題時,系統性的思考關於設計、協作、流程、組織、平台、分工介面,藉此統合整理出適切國內的設計方法。
    並以研究者實際參與技聯組工程顧問公司為國內知名企業於臺中市所設計的混合使用高層建築,運用自身參與經驗和與建築師訪談內容,蒐集紀錄近期業界論壇、文獻分享中對建築設計界新趨勢的應變與預測,研究混合使用機能與較大規模開發案等複雜的設計課題中,需要設計協作、複委託共通參與的專案中,彼此之間合作模式與設計思考架構流程,試圖建構出一個正在發生中的未來,讓建築師事務所在處理這類型課題可以採用的設計方法。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design methodology including design, collabor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mixed-use developments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ndustry. It emphasizes the increasing reliance on data analysis, the need for collaborative design, and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new technologies.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researcher at Techlink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in designing a mixed-use high-rise building in Taichung City. Through interviews, industry forums,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earch aims to construct collaboration modes and design thinking frameworks for complex design issues. The goal is to provide architectural firms with adaptable design methods to tackle challenges in the evolving field of architecture.

    目次 VII 圖目錄 XI 表目錄 XIII 第壹章 緒論 1 壹-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壹-1-1 研究動機 1 壹-1-2 研究目的 3 壹-2 研究架構與內容 4 壹-2-1 研究架構 4 壹-2-2 研究議題聚焦 6 第貳章 文獻回顧 7 貳-1 經典建築風潮與其背後意義 7 貳-1-1 理性和感性風潮象限 7 貳-1-2 製程對設計影響 8 貳-1-3 多樣化發展異同 9 貳-2 近代建築設計方法論發展 10 貳-2-1 Design Morphology – Morris Asimow 10 貳-2-2 Systematic Method for Designers – Bruce Archer 13 貳-2-3 The Helix – Mihajlo Mesarovic 15 貳-2-4 Designerly Ways of Knowing – Nigel Cross 16 貳-3 設計方法論發展趨勢統整 18 第參章 社會變遷對設計環境影響 21 參-1 科技變革下建築與都市思維 21 參-1-1 資料科學變革影響建築業界 21 參-2 日趨複雜的設計課題 24 參-2-1 標準型模組的發展 24 參-2-2 高層、超高層建築發展 26 參-2-3 大型基地復合型開發案 27 參-3 現今國內設計組織廣泛採用設計方法與其困境 28 參-3-1 現今國內事務所廣泛採用設計方法 28 參-3-2 面臨困境 28 參-3-3 BIM於國內發展的現況與困境 30 第肆章 設計組織如何思考在變動中應變 36 肆-1 建築相關產業如何應變 36 肆-1-1 國際設計組織對科技發展做出的應變_AECOM 36 肆-1-2 AECOM設計作業轉型 38 肆-2 分析樣本 41 肆-2-1 案例形式選擇_MXD 41 肆-2-2 參與案例介紹 42 肆-2-3 設計方法的標準化、結構化和其思維 43 肆-3 當代建築設計方法要素 _以技聯組公司組織架構為例 47 肆-3-1 事務所組織架構介紹 47 肆-3-2 現今事務所內所採用之設計方法 48 肆-3-3 現今顧問、複委託影響設計方法 53 肆-4 協同設計者與營建端合作系統 56 第伍章 適切當代新型態設計方法建構 58 伍-1 新型態設計方法建構架構 58 伍-1-1 適切當代設計方法核心之架構與概念 58 伍-2 擬議新型態設計方法與專案運用 60 伍-2-1 適切當代建築設計環境新型態設計方法 60 伍-2-2 新型態設計方法操作流程 63 伍-2-3 當代實例其設計方法論述 65 伍-3 設計分工與整合優勢 70 伍-3-1 組織內設計參與人協作_以參與案例為例 70 伍-3-2 國際協作與平台 73 伍-3-3 公共元件庫與設計流程標準化 75 伍-3-4 整合系統探討 77 第陸章 總結與討論 80 陸-1 研究總結與價值 80 陸-1-1 研究內容總結 80 陸-1-2 研究價值 82 陸-2 本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84 陸-2-1 研究限制 84 陸-2-2 設計方法未來的應用 85 參考文獻 86 附錄 90

    Atlanta Regional Commission (2011), Quality Growth Toolkit: Mixed-use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 https://www.dekalbcountyga.gov/sites/default/files/user18/mixed_use_development.pdf
    Bhaskran, L (2008). 《當代設計演化論 DESIGNS OF THE TIMES》(羅雅萱 譯)‧台北市:原點出版。(原著DESIGNS OF THE TIMES:Using Key Movement and Styles for Contemporary Design 出版於 2005)
    Böhler, T. M. (2012).Industrie 4.0–Smarte Produkte und Fabriken revolutionieren die Industrie, Produktion Magazin,
    Carlos, J. de Souza van der Linden, Pedroso, A. de Lacerda,and Ornaghi, J. P. de Aguiar (2011). The evolution of design methohs, Retrieved from :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3704768_The_evolution_of_design_methods
    Cross, N. (1994). 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s: strategies for product design
    Cross, N. (2006). Designerly Ways of Knowing, P.74
    Cross, N. (2007). Forty years of design research. Design Studies.
    Dubberly, H. (2004). Iconic Model of the Design Process.Retrieved from : http://www.dubberly.com/wpcontent/uploads/2008/06/ddo_designprocess.pdf (Accessed: 23 February 2016).
    Shelly, K. (2016). Designing Design Methods. Retrieved from : https://medium.com/@interkatie/designing-design-methods-c3a1a9e188d3
    Silva, D. (2019). DIGITAL FABRICATION -FROM TOOL TO A WAY OF THINKING Toward redefi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ology. Retrieved from : 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Digital-Fabrication-From-Tool-to-a-Way-of-Thinking-Silva/468454bfe733102b942c101eafeed45917342f92
    王駿揚(2009)。《建築歷史上動態與靜態設計方法對其建築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論文。
    李易修(2014)。《設計思考為導向之參與式建築設計流程─以成大創業宿舍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論文。
    林盛豐(2022)。〈政府推動導入 BIM 於制度面與執行面檢討乙案〉,監察院調查報告_案號111內調0018。Retrieved from : https://www.cy.gov.tw/CyBsBoxContent.aspx?n=133&s=17846
    黃梁儀(2017)。《數據系統輔助下的偏鄉長照服務微型建築 – 以三芝鄉爲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論文。
    楊孟融(2012)。《以視覺分析方法檢視沿街開放空間形式-以台中市火車站周邊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論文。
    劉育東(2009)。《建築歷史上動態與靜態設計方法對其建築的影響》。

    論壇資料:
    【開催報告】建設不動産 DX セミナー 不動産業界パート。Retrieved from : https://aws.amazon.com/jp/blogs/news/jpn-real-estate-event-20220804/
    三菱地所が考えるデジタルビジョン、デジタル化の先にあるまちづくりとその実現に向けた取り組みについて。Retrieved from : https://youtu.be/gOba1rWVaBQ
    2022永續設計行動高峰會_「Drive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 through integrated planning」,AECOM。Retrieved from : https://www.solution4earthaction.com/
    2020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Retrieved from : https://tech.huanqiu.com/topic/2020TGDES

    網站:
    The National BIM Standard-United States® (NBIMS-US™). https://www.nationalbimstandard.org/
    2022年商業地產十大關鍵詞:碳中和、元宇宙、露營、夜經濟……。https://www.sohu.com/a/627813848_121123904
    BIM Explorer。https://tpuaup.blogspot.com/2018/05/ifc-ifc.html
    高迪、程志軍、李小陽(2016)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強制性條文協調委員會,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美國建築技術法規簡介(上、下),Introduction to Building Regulations in USA (Part I)。https://kknews.cc/design/e88xg4.html
    BIM知識資源平台。https://www.homemesh.com.tw/bim/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