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佩容
Tsai, Pei-Jung
論文名稱: 「戰爭框架」與戰後倫理關係:吳明益小說中的戰爭書寫
"The Frames of War" and the Postwar Ethical Relations: War Narratives in Wu Ming-Yi's Novels
指導教授: 吳玫瑛
Wu, Mei-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5
中文關鍵詞: 二戰經驗經驗結構戰後
外文關鍵詞: World War Ⅱ experience, structure of experience, postwar
相關次數: 點閱:112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篇論文以吳明益的戰爭書寫小說《睡眠的航線》與《單車失竊記》(為討論對象,透過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戰爭框架(Frames of war)論述,探討台灣戰後如何再現戰爭框架,以及小說中藉由重構台灣歷史,對台灣戰後倫理關係的影響。

    小說透過家族中失蹤或者死亡的小說人物,象徵在二戰結束之後,受過日本殖民的戰爭世代仍舊受到日本統治時期的戰爭框架的影響,也被排斥在中華民國所建構的戰爭框架之外,成為失落(loss)而不具可悲傷性(grievable)的個體(subjects),象徵日治時期的歷史與歷史記憶(historical memories)在戰後被排斥在中華民國國族屬性的敘事框架之外。同時藉由家族間世代關係的衝突,以及台灣不同族群對二戰的相異戰爭經驗,指出相異的經驗結構是造成情感隔閡與分化的原因。戰爭框架除了對生命(lives)進行不公平的劃分,小說也透過受過日本殖民的戰爭世代記憶中的228事件,將228事件視為戰爭的遺緒,呈現即使戰爭結束,戰後仍受戰爭框架支配的台灣社會。然而吳明益以敘事者的尋父與尋單車之旅,以及以書寫戰爭世代歷史記憶的過程,重新建構台灣歷史,鬆動戰爭框架,提供家族間的世代和族群間相互理解、和解的戰後倫理關係想像,一方面暗示歷史追尋與台灣歷史的重構可能能夠帶來倫理關係的改變,另一方面也指出因為台灣存在對立的戰爭框架,而使得以和解作為建構「戰後」方法充滿困難。

    最後本文提出透過吳明益的戰爭書寫小說,台灣應該要跳脫戰爭框架的支配,在重構歷史之後也建立一個容納不同世代與族群的「戰後」社會。而更重要的是,最終建立起緊密關係的小說人物,和理解與和解的戰後想像,也指出台灣應該開始思考怎麼面對「戰後」結束的時代,並建立新的倫理關係。

    Discussed through the concept claimed by Judith Butler, Frames of war, this thesis takes two war narratives novels, Routes in the Dream and The Stolen Bicycle, written by Wu Ming-Yi as main object and discuss how Taiwan reproduced frames of war after World War II (WWII). Also, we discuss the influences of the moral relationships of Taiwan after-war brought by the restructure of Taiwan history in the novels.
    The missing or dead characters in the family were influenced by the frames of war of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is generation is also excluded from the frames of war constructed by Republic of China (R.O.C.) and has become subjects that are loss and not grievable, which symbolized the history and historical memories of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has been excluded from the R.O.C. national narrative context. In the meantime, by conflicts between generations of families and the different war experience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Taiwan, Wu Ming-Yi points out that the reason which caused the emotional barrier and differentiation is the different experience structure. The frames of war has categorized lives in a way that is unfair and the novel has seen the 228 Incident as a war heritage. He represents a society in Taiwan which was still dominated by the frames of war even when the war has ended. However, through the trip of the narrator in the novels, finding his father and his bicycle and the process writing down the memories of history of the war generations, Wu Ming-Yi restructures Taiwan history, looses the frames of war and provides an imagination of the postwar ethic relationships for the generations between families and ethnic groups to understand and forgive each other. On one hand, Wu implies that the discovery of history and the restructure of Taiwan history could bring changes for the ethic relationships; on the other hand, he suggests that the frames of war existed in Taiwan, which is full of opposition, makes using reconciliation as way of restructure “postwar” more difficult.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thesi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rough Wu Ming-Yi’s war narratives novels, Taiwan should escaped away from the domination of the frames of war and build a “postwar” society which can accommodate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ethnic groups after the restructure of the history. What matters more is the novel characters that has built close relationships in the end and the postwar imagination with understanding and reconciliations. Taiwan, in the meanwhile, should start thinking what to do to face the era when the “postwar” ends and build new ethic relationship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4 一、吳明益小說研究 5 二、「戰爭框架」及其相關論述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19 第二章 戰爭框架與戰爭遺緒 21 第一節 《睡眠的航線》:殖民戰爭框架的個體形塑與戰後延續 23 一、 殖民戰爭框架與戰爭世代 25 二、 殖民戰爭框架下的戰爭世代自我認同 29 第二節 《單車失竊記》:自「家」失落──抗日戰爭框架下的失落與不可悲傷 38 一、戰場上的台灣人身影:台籍日本兵 41 二、戰爭遺緒:二二八事件 45 第三節 小結 49 第三章 從《睡眠的航線》到《單車失竊記》:理解到和解與戰後倫理關係想像 52 第一節 《睡眠的航線》:戰爭世代的哀悼 55 一、經驗結構造成日常參考點的相異 55 二、沒有故事的三郎與無夢的敘事者 57 三、尋回故事:敘事者的旅程、夢境與書寫 61 第二節 《單車失竊記》:故事的述說與交換 65 一、戰爭世代族群和解:殖民戰爭框架與抗日戰爭框架的鬆動 66 二、家族世代關係:和解的(未)能 75 第三節 小結 82 第四章 結論 85 一、歷史重構與戰後倫理關係 85 二、書寫戰後的意義 88 三、「戰後」結束之後 90 參考文獻 92 一、文本 92 二、專書 92 三、期刊論文 93 四、單篇論文 94 五、學位論文 94 六、電子媒體 95

    一、文本
     吳明益,《單車失竊記》(台北市:麥田,2015)。
     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台北市:二魚文化,2007)。
     吳明益,《本日公休》(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7)。
     吳明益,《虎爺》(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3)。

    二、專書
    1.中文專書
    汪明生、李淑聰,《倫理與衝突》(台北市:五南,2014.09)。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臺北市:玉山社,1998)。
    周婉窈主編,《台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并相關資料》(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01)。
    林景淵,《望鄉三千里:台灣少年工奮鬥史》(新北市:遠景出版:晴光文化發行,2017.03)。
    夏春祥,《在傳播的迷霧中:二二八事件的媒體印象與社會記憶》(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2007.12)。
    張炎憲、胡慧伶、黎澄貴採訪記錄,《淡水河域二二八》(臺北市:吳三連基金會,1996)。
    湯熙勇、陳怡如編著,《臺北市臺籍日兵查訪專輯:日治時期參與軍務之臺民口述歷史》(台北市:北市文獻會,2001.10)。
    黃啟峰,《戰爭.存在.世代精神:臺灣現代主義小說的境遇書寫研究》(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6.04)。
    蔡錦堂編著,《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市:日創社文化,2006.10)。

    2.外文譯著
    山室信一著,許仁碩譯,《憲法九條:非戰思想的水脈與脆弱的和平》(新北市:八旗文化,2017.03)。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何磊譯,《戰爭的框架》(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07)。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何磊、趙英男譯,《脆弱不安的生命──哀悼與暴力的力量》(Precarious Life: The Powers of Mourning and Violence)(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3.外文專書
    Judith Butler,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New York:Verso,2009)。
    Judith Butler,Precarious Life: The Powers of Mourning and Violence(New York:Verso,2004)。

    三、期刊論文
    1.中文期刊論文
    王冰冰,〈從身體政治到全球民主──論朱迪斯.巴特勒理論的政治轉向〉,《文藝爭鳴》11期(2015.11),頁117-123。
    王德威,〈戰爭敘事與敘事戰爭:延安、金門,及其以外〉,《中國現代文學》27期(2015.06.20),頁1-25。
    申惠豐,〈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美學思想〉,《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0期。頁 81-115。
    朱惠足,〈從「戰爭的記憶」到「記憶的戰爭」:宋澤萊、陳映真與目取真俊的二戰記憶書寫〉,《文化研究》12期(2011.09.01),頁13-44。
    莊裕安,〈長夜漫漫夢迢迢:評吳明益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文訊》第261期(2007.07),頁102-103。
    許俊雅,〈記憶與認同──台灣小說的二戰經驗書寫〉,《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期(2006.04),頁59-93。
    陳秀玲,〈戰爭歷史之無意識召喚與記憶再現-從精神分析論《睡眠的航線》中的創傷敘事〉,《淡江中文學報》第36期(2017.06)。頁 321-346。
    陳芳明,〈轉型正義與台灣歷史〉,《思想》5期(2007.06.01),頁83-94。
    黃宗潔,〈遠方的戰爭:論《睡眠的航線》中的生態、夢境與記憶〉,《東華漢學》第13期(2011.06)。頁 173-193。
    黃宗潔,〈論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之懷舊時空與魔幻自然〉,《東華漢學》第21期(2015.06)。頁 231-260。
    劉佳蓉,〈戰爭、框架與敘事:論台灣新世紀戰爭小說〉,《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4卷1期(2016.06.01),頁119-137。
    劉亮雅,〈近期小說對日治時期的重新記憶:以《鴛鴦春膳》與《睡眠的
    航線》中的反記憶、認同與混雜為例〉,《清華學報》第45卷3期  (2015.09)。頁 457-486。
    藍建春,〈自然烏托邦中的隱形人──台灣自然寫作中的人與自然〉,《臺灣文學研究學報》6期,頁225-271。

    2.外文期刊論文
    市川孝一,〈戦後復興期大衆歌謡の再検証〉,《文芸研究》107卷(2009.02.10),55-73。
    David W. Mclvor, “Bring Ourselves to Grief: Judith Butler and the Politics of Mourning”, Political Theory, Vol. 40, No. 4 (2012.08), 409-436.

    四、單篇論文
    汪宏倫,〈東亞的戰爭之框與國族問題:對日本、中國、台灣的考察〉,《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汪宏倫主編(台北市:聯經,2014.07),頁 157-225。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市:麥田出版,2008),頁251-290。
    陳光興,〈去冷戰:大和解為什麼不/可能?〉,《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市:行人,2006),頁177-247。
    陳系美,〈三島由紀夫自己最喜歡的小說〉,《鏡子之家》(新北市:大牌出版,2017.05)。頁441-446。
    劉亮雅,〈對神祕與現代的曖昧矛盾:吳明益的短篇小說〉,《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4),頁131-160。
    藍適齊,〈可悲性,「戰爭之框」與台籍戰犯〉,《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汪宏倫主編(台北市:聯經,2014.07),頁 393-433。

    五、學位論文
    林宗翰,〈吳明益小說中的幻夢與戰爭──以《睡眠的航線》和《單車失竊記》為例〉(台東市:國立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林柳君,〈吳明益作品中的文化轉譯、美學實踐與隱喻政治〉(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林洋毅,〈吳明益小說研究〉(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馬翊航,〈生產.禁制.遺緒:論台灣文學中的戰爭書寫(1949-2015)〉(台北市: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
    陳婉容,〈吳明益自然書寫的主題、結構與拓展:從散文到小說〉(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六、電子媒體
    葉浩,〈轉型正義的艱難──重新理解「和解」與「妥協」的意義〉,(來源:https://is.gd/6yMpxA,2018.10.16)。
    〈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全民國防教育網,(來源:https://goo.gl/KMZ7MH)。〈外交部舉行「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紀念短片發表音樂會」〉,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來源:https://is.gd/IXoJe5,2015.09.01)。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並檢閱受閱部隊〉,新華網,(來源:https://goo.gl/L2SsMK,2015.09.03)。
    〈2015年8月15日全国戦没者追悼式・天皇陛下お言葉〉,ログミ-Biz,(來源:https://is.gd/O5Gnzw,2015.08.15)。
    〈戦後70年談話:首相談話全文〉,産経新聞,(來源:https://goo.gl/4QvKCT,2015.08.14)。
    〈總統偕同副總統出席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暨民國104年軍人節慶祝活動〉,總統府新聞,(來源:https://is.gd/nRjN9e,2015.09.02)。
    翟翱,〈【書與人】記憶都在這裡了──吳明益談《單車失竊記》〉,《自由時報》,(來源:https://is.gd/7qg1sH,2015.07.21)。
    吳明益,〈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紀念專刊:一場向金魚跪拜以求生的戰爭──關於我的小說裡的二戰兩三事〉,《人社東華》電子季刊第六期,(來源:http://journal.ndhu.edu.tw/e_paper/e_paper.php?sn=7,2015)。
    輪島裕介,〈大衆音楽の「戦後」はいつはじまったのか?〉(〈大眾音樂的「戰後」始於何時?〉),nippon.com走進日本,(來源:https://is.gd/sr5z02,2015.06.30)。
    藍適齊,〈把「臺灣」放回「戰爭記憶」:從二次大戰的歷史記憶開始臺灣的「歷史」和解〉,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來源:https://is.gd/IKuMs9,2015.12.25)。
    賀淑瑋,〈左手散文,右手小說〉,(來源:http://hoshuwei.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_4379.html,2008.02.24)。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24-08-0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