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芷熒
Hsu, Chih-Ying
論文名稱: 傳統與現代之間,臺南「南社」文人的活動空間與都市經驗(1895 — 1945)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the Activity Space and Urban Experience of "Nan Sheh" Literati in Tainan(1895 - 1945)
指導教授: 吳秉聲
Wu, Ping-S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6
中文關鍵詞: 日治時期都市史漢詩社列斐伏爾生活方式
外文關鍵詞: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Urban History, Han Poetry Society, Lefebvre, Lifestyle
相關次數: 點閱:128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立足於過往聚落研究基礎和Henri Lefebvre(昂希‧列斐伏爾)「再現空間」與「身體經驗」的概念,進一步探討臺南「南社」文人活動其中的動態空間。臺南市作為臺灣最早發展之漢人聚落,從清治時期的十字大街、城牆和五條港,日治時期所引入規劃的現代化都市雛形,直到戰後持續向外圍地區進行的重劃更新,種種書寫都更加完備了至今臺南都市的樣貌。奠基於此種實質靜態空間的研究,本文則以動態空間的角度出發,建構都市裡的人群活動場所。
    為達上述目的,本文從南社擊鉢聚會的地點著手,將這些地點分為「宅邸庭園」、「寺廟」、「酒樓」與「其他」四種類型。家宅是個體居所、家族財富的延伸,同時也是文人文學活動的起點;市街之中,則有文人紳商共同運作的寺廟,既是信仰也是公眾集會中心。兩者自古即是傳統文人涉足聚會、飲酒賦詩的場所,因此第三章將之視為「既有的文人聚會空間」,並討論這些場所在日治後面臨的變化與南社活動其中的狀況。
    而酒樓與公會堂、公園等其他地點,則是日人統治以後帶入臺灣的建設,第四章將之視為是「新興公共空間」,在這些由日人意志規劃而來的場所中,也產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南社在接納同時,實有其取捨與回應,同時也是其漢文人主體的再次延續。當漢詩社的傳統性質面臨到生活環境的現代化,變與不變之間的選擇便產生了本文所要看見的張力。矛盾狀態下的空間選擇與身體能動性,又與Michel De Certeau(米歇爾‧德‧塞托)所說的「戰術(tactics)」有些共同之處。
    最終,仍是希望回到地方與詩社的互動連結,以便看見文人的活動並建立另一種「臺南都市史」,將南社聚會地點落實於正邁向現代化的臺南當中,以完善「城市空間」的討論;而就「漢詩社文人」的研究角度而言,則期許提供另外一種拼湊南社面貌的途徑。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past settlement research and Henri Lefebvre's concepts of "representational spaces" and "body experience", this research further explores the dynamic space of "Nan Sheh" literati activities. Tainan as the earliest settlement of the han in Taiwan, from the Criss-cross Street, city wall and Five-channels District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prototype of a modern city planned under Japanese rule, to the land readjustment of the peripheral areas after 1945, all these writings have more completed the appearance of Tainan City to this day. Different from this kind of substantive static space, this thesis sets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space to construct places for crowd activities in the c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bove purpose, this thesis starts with the places where Nan sheh have "Jiboyin" gathering and divides these places into four types: "mansion garden", "temple", "tavern" and "other". The mansion is an extension of individual residence and family wealth, and also the outset of literary activities. In the streets, there are temples cooperated by literati, gentry and businessmen, which are not only a faith but also a public gathering center. Both have been places for traditional literati to set foot in since Qing period, so I regard them as "existing gathering spaces" for chapter 3 and discuss the changes and Nan sheh activities of these places after the Japanese rule.

    Taverns and other places like public halls and parks were built by colonists in Taiwan. I regard them as "new public spaces" for chapter 4. In these places planned by the will of the Japanese, new ways of life have also emerged. While accepting, Nan sheh actually had its own choices and respons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continued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han literati. When the traditional nature of the han poetry society face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e choice between change and unchanging has produced the tension that this thesis wants to see. The choice of space in a contradictory state and physical agency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the "tactics" mentioned by Michel De Certeau.

    The ultimate aim is to return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lace and the poetry society in order to see the activities of the literati and establish another kind of "Tainan Urban History". Put the meeting places of Nan sheh back in Tainan to improve the discussion of "urban space".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an literati", hope to provide another way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Nan sheh.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 1 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對象與範圍 2 1-2.1 研究對象 2 1-2.2 時間與空間範圍 3 1-3 文獻回顧 4 1-3.1 空間相關研究 4 1-3.2 漢詩社群相關研究 9 1-4 研究方法與架構 11 第 2 章 實踐的身體:漢文學文人社群 13 2-1 文人文化的延續與轉換 13 2-1.1 清代臺灣本土文人的崛起 13 2-1.2 政權更迭,日治時期漢文人的「交界」處境 14 2-1.3 現代化與物質文明的引入 17 2-1.4 岔開的路口──新舊文學論戰爆發 20 2-2 臺南市的漢詩社發展 23 2-2.1 東吟社到南社的漢詩傳承 23 2-2.2 南社的發展進程 25 2-2.3 南社的內部成員組成 29 2-2.4 南社的聚會活動與地點 34 2-3 小結 40 第 3 章 延續的身體:漢文人既有聚會空間及其轉變 41 3-1 家族與家宅──宅邸庭園作為身體實踐的起點 41 3-1.1 始於清末的雅集之地:臺南文人與吳園 41 3-1.2 南社聚會的成員宅邸──地方發展與家族勢力的展現 47 3-1.3 從「中式傳統民居」到「和洋混合式園邸」的空間經驗 61 3-2 宗教空間的主導者消長與世俗角色變化 73 3-2.1 日治前後廟宇空間的性質轉換 73 3-2.2 重回仕紳之手:廟宇和齋堂中的南社活動 76 3-2.3 佛寺的上巳日修禊與文人吟遊傳統 84 3-3 小結 96 第 4 章 身體的再延續:當漢文人參與新興公共空間 97 4-1 走向公眾視野的酒樓聚會與宴飲 97 4-1.1 文人宴飲與藝妓侑觴傳統 98 4-1.2 日治後的臺南酒樓發展與娛樂空間轉換 100 4-1.3 南社聚會活動與酒樓發展之關聯 105 4-2 展演新國民精神的場所與其中的南社活動 115 4-2.1 作為全島聯吟會場的臺南公館/臺南公會堂 115 4-2.2 中秋觀月會──安平泛舟 122 4-2.3 臺南公園內的近代化休閒活動與重九擊鉢 131 4-3 小結 138 第 5 章 結論 139 5-1 結論 139 5-2 後續研究 141 參考文獻 142 附錄 153

    1、 專書
    不著撰人(1959),《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地輿全圖(合訂本)》,臺北:臺灣大通書局。
    中神長文(1985),《臺南事情》,臺北:成文出版。
    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1999),《台南市市定古蹟「原台南公會堂(含吳園)」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余文儀(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
    吳建昇(2017),《北極殿》,臺南:南市文化局。
    吳昭明(2013),《圖像府城──臺南老照片總覽簡本》,臺南:台南市文化基金會。
    吳毓琪(1999),《南社研究》,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李世偉(1999),《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出版。
    汪毅夫(1990),《臺灣近代文學叢稿》,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
    邱旭伶(1999),《台灣藝妲風華》,臺北:玉山社。
    施懿琳(2000),《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
    施懿琳主編(2008),《全臺詩》第10冊,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施懿琳主編(2008),《全臺詩》第3冊,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施懿琳等人(2018),《日治時期南社詩選 參.詩人詩選卷》,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施懿琳等人(2018),《日治時期南社詩選 壹.文獻卷》,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施懿琳等人(2018),《日治時期南社詩選 貳.主題詩卷》,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柯瑞明(1991),《臺灣風月》,臺北:自立晚報。
    紀展南(2007),《許世賢傳奇:嘉義媽祖婆》,臺北:三民。
    胡建偉(1961),《澎湖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1997),《臺南市第二級古蹟北極殿調查研究與修護計劃》,臺南:臺南市政府。
    徐慧鈺(2013),《鯤島逐華波──清領時期的本土文人與作品》,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嘉謙(2016),《移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臺北:聯經。
    許俊雅(2012),《低眉集:臺灣文學/翻譯、遊記與書評》,臺北:新銳文創。
    許雪姬(2008),《樓臺重起(上編)─林家與林園歷史》,臺北:臺北縣政府林家花園。
    連橫(1960),《劍花室詩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連橫(1964),《雅堂文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文松(2015),《殖民統治與「青年」──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陳文松(2019),《來去府城透透氣:一九三○~一九六○年代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常娛樂三部曲》,臺北:蔚藍文化。
    陳致中(2016),《台灣報業:歷史、現狀和展望》,臺北:風雲時代。
    黃天橫等人(2008),《固園黃家──黃天橫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黃天橫等人(2014),《固園文學史暨石暘睢庋藏史料圖錄選》,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黃美玲(2000),《連雅堂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
    黃美娥(2004),《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
    黃美娥(2007),《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
    黃智偉(2011),《省道台一線的故事》,臺北:如果出版。
    廖美玉主編(2011),《臺灣古典詩選注1:區域與城市》,臺南:臺灣文學館。
    漢寶德(1978),《鹿港古風貌之研究》,彰化: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8),《臺灣雜詠合刻》,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蔡胡夢麟(1982),《岳帝廟前》,臺北。
    盧嘉興(1975),《記臺南府城詩壇領袖趙雲石喬梓》,臺灣文獻第二十六卷第三期抽印。
    盧嘉興(2000),《臺灣古典文學作家論集(上)》,臺南:南市藝術中心。
    盧嘉興(2000),《臺灣古典文學作家論集(下)》,臺南:南市藝術中心。
    盧嘉興(2000),《臺灣古典文學作家論集(中)》,臺南:南市藝術中心。
    謝金鑾(1962),《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謝金鑾等人(1962),《續修臺灣縣志(第一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謝國興(2002),《亦儒亦商亦風流──陳逢源(1893~1982)》,臺北:允晨文化。
    瞿欣怡(2011),《打一場生命的好球──棒球之父謝國城的故事》,臺北:天下遠見。
    關華山(1992),《民居與社會、文化》,臺北:明文書局。
    龔顯宗(1998),《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2、 翻譯書
    Camille Imbault-Huart(2019),《福爾摩沙之歷史與地誌》,郭維雄譯,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Michel De Certeau(2015),《日常生活實踐 1.實踐的藝術》,方琳琳、黃春柳譯,南京:南京大學。
    Simon Parker(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臺北:群學。
    王育德(2002),《王育德自傳 : 出生至二二八後脫出台灣》,吳瑞雲譯,臺北 : 前衛。
    松本曉美等人編著(2009),《臺灣懷舊1895-1945》,徐蓮、馬聖美譯,臺北:創意力出版。
    松添節也編譯(2016),《駐臺南日本兵一九○四年日記》,臺北:中研院臺史所。
    鈴木清一郎(1994),《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馮作民譯,臺北:眾文圖書。
    顏義芳編譯(2000),《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殖產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至明治四十一年)》,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 期刊
    王志弘(2009),〈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55。
    王志宇(2009),〈臺灣寺廟碑碣與村莊社會(1683-1945)〉,《通識研究集刊》15。
    王志宇(2014),〈中秋烤肉——論戰後中秋節俗活動的變遷〉,《興大人文學報》52。
    王雅儀(2020),〈再論浪吟詩社創立時間及其社員〉,《臺陽文史研究》5。
    王雅儀等人(2020),《日治時期傳統詩社照片〈南社送別圖〉考釋》,《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54。
    朱德蘭(2003),〈日治時期臺灣花柳業問題(1895-1945)〉,《人文學報》27。
    江寶釵(2017),〈論連橫對台灣藝旦文化的考釋與述作〉,《臺灣文學學報》31。
    吳毓琪(2010),〈比較南社與瀛社面對新、舊文化交鋒的抉擇與取向──兼論謝雪漁對自我認同鏡像的建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7。
    吳毓琪(2014),〈傳媒時代的臺灣古典詩壇——日治時期「全臺詩社聯吟大會」的社群文化與文學傳播〉,《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5。
    呂允在(2008),〈明人書齋的命名、格局與佈置〉,《藝術學報》83。
    呂美親(2020),〈「言文『不』一致」的起點──重論張我軍〈新文學運動的意義〉及其時代〉,《台灣文學研究學報》30。
    李毓嵐(2009),〈日治時期臺灣傳統詩人的休閒娛樂──以櫟社詩人為例〉,《臺灣學研究》7。
    林玉茹(2014),〈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1890-1945)〉,《臺灣史研究》21:1。
    柳書琴(2007),〈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臺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臺灣史研究》14:2。
    柳書琴(2009),〈生物學統治與流域生態:「南社」創社前地域文化資本之累積〉,《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1。
    夏鑄九(2008),〈遊園驚夢──台北板橋林本源園林重訪〉,《城市與設計學報》20。
    徐聖凱(2020),〈日治時期都市公園的設施組成、休閒機能和活動變化〉,《臺灣史研究》27:2。
    翁敏華(2006),〈清明與「清明劇」〉,《政大中文學報》5。
    馬鉅強(2010),〈安平港的改良對策之研究(1895-1925)〉,《國史館館刊》23。
    張益碩(2018),〈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的宗教政策與日本佛教在臺發展:以真宗本願寺派為例〉,《圓光佛學學報》31。
    許丙丁(1953),〈五十年來南社的社員與詩〉,《臺南文化》3:1。
    許丙丁(1954),〈臺南教坊記〉,《臺南文化》3:4。
    許倍榕(2014),〈日治初期台灣言論界「文學」概念的變化〉,《台灣文學研究》7。
    郭恩慈(1998),〈空間、時間與節奏: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初析〉,《城市與設計學報》5:6。
    陳文松(2013),〈日記所見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打麻雀」──以吳新榮等人的經驗為中心〉,《成大歷史學報》45。
    陳文松(2016),〈從躲空襲到避政治:日治後期到戰後初期吳新榮的圍棋戲〉,《臺灣史研究》23:1。
    陳文松(2017),〈打造府城的門面:集國民教化與運動休閒於一身的臺南公園〉,《臺南文獻》11。
    陳玉箴(2008),〈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臺灣史研究》15:3。
    陳芳明(1995),〈百年來的台灣文學與台灣風格-台灣新文學運動史導論〉,《中外文學》23:9。
    陳逢源(1994),〈站在臺南公園的池畔〉,葉笛譯,《文學台灣》12。
    曾品滄(2010),〈辦桌──清代臺灣的宴會與漢人社會〉,《新史學》21:4。
    曾品滄(2010),〈辦桌-清代臺灣的宴會與漢人社會〉,《新史學》21:4。
    曾品滄(2011),〈從花廳到酒樓:清末至日治初期臺灣公共空間的形成與擴展(1895-1911)〉,《中國飲食文化》7:1。
    曾景來(1933),〈創刊十週年回顧教界之變遷〉,《南瀛佛教》11:7。
    黃美娥(2006),〈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
    黃蘭翔(1995),〈台南十字街空間結構與其在日據初期的轉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
    楊明珠(2001),〈臺南「崇正社」、「浪吟詩社」、「南社」創立問題辨正〉,《臺南文化》51。
    葉連鵬(2001),〈重讀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戰起因、過程與結果的再思考〉,《台灣文學學報》2。
    詹雅能(2013),〈擊缽吟的興起、發展與傳播〉,《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6。
    綠珊盫(1953),〈漫談安平之交通與養殖〉,《臺南文化》3:3。
    蔡佳杕(2011),〈列斐伏爾的空間哲學在身體活動研究的操作〉,《政大體育研究》20。
    鄭安佑等人(2013),〈日治時期臺南市(1920-1941)「都市空間—社會經濟」變遷—指向經濟的都市現代化過程〉,《建築學報》85。
    鄭政誠(2009),〈從《灌園先生日記》看林獻堂的讀書生活〉,《兩岸發展史研究》7。
    盧嘉興(1967),〈台灣一大名園──吳園的築建者吳尚新〉,《古今談》25。
    蕭百興(2010),〈「吳園」:邊陲內地富庶氣勢的山水凝映及原鄉想望──清中葉吳麟舍家族在台灣府城的古典園林空間美學建構〉,《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6。
    賴子清(1959),〈古今臺灣詩文社(一)〉,《臺灣文獻》10:3。
    賴松輝(2006),〈「文學進化論」、「反動進化論」與台灣新舊文學的演進〉,《臺灣文學研究學報》3。
      
    4、 論文集
    王鴻泰(1999),〈美感空間的經營──明、清間的城市園林與文人文化〉,《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李永熾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月旦。
    吳培暉等人(1995),〈臺灣傳統漢人村落研究之四個面向──邁向聚落建築學〉,《中國建築史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
    姚麗香(1996),〈日據時期台灣佛教與齋教關係之探討〉,《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
    黃美娥(2004),〈臺灣古典文學發展概述(1651-1945)〉,《海峽兩岸臺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國:廈門大學。
    黃蘭翔(1998),〈臺灣傳統佛教建築空間的儒釋道混合特質──以台南開元寺、法華寺、大天后宮、祀典武廟為例〉,《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暨論文集》,新竹:覺風佛藝基金會。
    楊永彬(2000),〈日本領臺初期日臺官紳詩文唱和〉,《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
      
    5、 學位論文
    王怡葶(2016),《臺南謝家及其文學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順裕(2004),《清代竹塹地區的交通》,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吳秉聲(1997),《一個港道變遷下的空間研究──以台灣(台南)府城五條港區為例(1624-1926)》,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秉聲(2007),《幻景:殖民時期台灣都市空間轉化意涵之研究──以台南及台北為對象(1895 -1945)》,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
    李毓嵐(2008),《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林佩欣(2002),《日治前期台灣總督府對舊慣宗教之調查與理解(1895-191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柯俊成(1998),《臺南(府城)大街空間變遷之研究(1624-1945)》,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勝釗(2002),《日治時期臺南社會活動之研究─以臺南公會堂為例》,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弘治(2012),《總爺老街演變歷程與街屋之研究─日治初期李宅建築群數位模擬》,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崑振(1999),《台灣傳統齋堂神聖空間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
    張雅智(2014),《日治時期臺南遊廓之研究—以戶籍資料為分析場域》,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郭晏萍(2017),《日治時期臺灣古典詩中的三大節令書寫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雅雯(2003),《日治時期台灣日式住宅平面構成之研究─以官舍與民宅為例─》,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東海(2001),《清代台南府城之商業》,臺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錫獻(2002),《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官舍標準化形成之研究(1896至1922)》,桃園: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嵇翠微(2008),《城市中廟宇轄境構成的轉化──以台南府城四安境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李森(2019),《城市與酒樓:日治臺南醉仙閣經營實態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佳雯(2007),《謝星樓生平及其文學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建銘(2002),《日治時期楊熾昌及其文學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月(2005),《台南士紳黃欣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黃修文2005),《世紀之交的臺灣糖業與蔗農》,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瑋靜(2019),《日治時期臺南市綠地空間規劃與臺南公園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嘉心(2020),《唐代詩歌中的佛寺園林與文人生活-以《全唐詩》為例》,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鄭安佑(2008),《都市空間變遷的經濟面向──以臺南市(1920年至1941年)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安佑(2018),《視而後現──臺南市「社會經濟—都市空間」變遷(1895-1945)》,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
    鄭淑惠(2012),《臺南府城竹溪寺傳承發展史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謝崇耀(2010),《日治時期臺北州漢詩文化空間之發展與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鍾佩樺(2006),《從柱仔行街到府中街:一個台南都市歷史街道空間變遷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日治時期報刊與書籍
    《三六九小報》
    《土地登記簿》
    《南音》
    《臺南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民報》
    《臺灣詩薈》
    武內貞義(1927),《臺灣》,臺北:新高堂。
    黃慎淨(1919),《開元寺徵詩錄》。
    臺南市勸業協會(1934),《臺南市商工案內》。
    臺灣總督府(1904),〈明治三十七年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永久保存第二三六卷調查課〉,《臺灣總督府檔案.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427041。
    臺灣總督府(1907),〈明治四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十一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982030。
    稻垣孫兵衛(1929),《鄭成功奧附》,臺北:臺灣經世新報社。
      
    7、 網路資料
    「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625283284669。
    「全臺詩博覽資料庫」https://www.tbmc.com.tw/zh-tw/product/242。
    「全臺詩‧智慧型全臺詩資料庫」http://cls.lib.ntu.edu.tw/TWP/b/b02.htm。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https://onlinearchives.th.gov.tw/index.php?act=Archive。
    「維基文庫」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Wikisource:%E9%A6%96%E9%A1%B5。
    「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https://tainanstudy.nmth.gov.tw/index。
    「臺南研究資料庫」https://trd.tnc.gov.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625283261388。
    「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5106。
    「臺灣文學館-智慧型全台詩知識庫」https://db.nmtl.gov.tw/site5/querytwp。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http://tcss.ith.sinica.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599040845650。
    「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E9%A6%96%E9%A0%81。
    「臺灣白話字文獻館」http://pojbh.lib.ntnu.edu.tw/script/index.htm。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臺灣記憶」https://tm.ncl.edu.tw/。
    「臺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http://www.literaturetaiwan.com.tw/poetry/04/04_01_01.htm。
    「數位方輿」https://digitalatlas.asdc.sinica.edu.tw/。
    徐國章,〈拉攏臺灣仕紳、富豪人心的紳章制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47/624。
    張明山,〈張家百年古井 簡史〉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buzz/posts/d41d8cd9/2974910135908223/。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