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子嘉
Wang, Tzu-Chia
論文名稱: 貸款詐欺之研究
Research on Fraud in Loan
指導教授: 王效文
Wang, Hsiao-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1
中文關鍵詞: 貸款詐欺企業型犯罪證明困難刑法前置化經濟刑法
外文關鍵詞: Loan Fraud, Corporate crime, Evidentiary difficulties, Ex ante criminalization, Economic criminal law
相關次數: 點閱:84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的主題為貸款詐欺之研究,以企業對銀行申貸時提出不實申貸資料行為為主要討論對象,試圖去解析此種行為是否會構成刑法的詐欺罪,而我們是否有需要再針對此類型犯罪進行前置化規制。會有這個討論係因本文從銀行法第125條之3獲得啟發,在檢視該條的適用後會發現實務上對於企業詐欺銀行案件的調查與偵辦往往窒礙難行,除了企業犯罪的偵查、審判時長往往超出法定偵查審判期日外,行為人對於犯罪金額的爭執也是造成訴訟遲延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也因為相關減刑規定,致使行為人的平均刑度只落在3.4年。於是就產生了國家耗費極大的訴訟成本,卻換來一個罪刑不甚相當的結果。繼續深入會發現,此種高昂的訴訟成本源於難以證明企業對銀行詐欺行為的損害故意與利得金額,因為公司係一分工細緻化的組織,要證明特定行為人的犯罪故意並非易事,且在偵查時若未及早為強制處分,許多證據皆會難以保存,也加深了此類犯罪的偵查成本。
    既然發現問題出在證明困難,本文認為有義務去確認該類型犯罪導致證明困難的成因,究竟是實體法上的缺漏或實然面的困境。因此本文於第三章完整分析企業詐欺銀行案件於我國詐欺罪的適用,並發現實體法上的設計並無問題,因而在第四章分析出這是實然面上的困境。因此本文於第五章將目光移向有相同問題的德國,介紹德國刑法第265b條貸款詐欺罪,並且得知了德國在處理此類犯罪上就是直接透過前置化規範,當行為人提交不正確申貸資訊予銀行後,即為既遂。也因為不要求傳統詐欺罪規範的使被害人陷於錯誤、交付財產與財產損害等要件,因此可以妥適地規避證明困難的疑慮。最後本文在第六章討論引入類似德國貸款詐欺罪的必要性,並指出可以考慮用行政罰去促使銀行在遇到錯誤資訊申貸的情形一律通報,並以金額進行區分是否適用如此前置化的貸款詐欺罪,以平衡人民財產自由處分與刑法的介入。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issue of loan fraud committed by corporations against banks. Through discussion, it becomes evident that the main difficulty Taiwan faces in handling such loan fraud cases lies in the challenges of proving fraudulent intent and intent to cause damage. In light of this, the article shifts its focus to Article 265b of the German Criminal Code, which regulates this type of offense as an abstract endangerment offense through a preventative approach. The discussion centers on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this provision into Taiwanese law, or whether the current legal framework in Taiwan is already sufficient to cope with these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first examines the application of Taiwan’s fraud offense to such cases and finds that the problem does not lie in the substantive law itself, but rather in practical shortcomings. This opens the possibility of referencing foreign legal experiences. After introducing Article 265b of the German Criminal Code on loan fraud, the article finds that this provision does indeed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for Taiwan. However, setting a minimum threshold for loan amounts and introducing an administrative reporting mechanism could make the adoption of this provision more appropriate, while also mitigating criticisms of overly preemptive criminalizatio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章節安排8 第二章 貸款詐欺:經濟與刑法的耦合/交界11 第一節 「貸款」之定義11 第二節 貸款詐欺之於經濟刑法13 第一項 犯罪學上的看法14 第二項 刑事追訴的看法16 第三項 刑法釋義學的看法18 第四項 經濟刑法之定義與貸款制度特殊性19 第三章 我國詐欺罪在貸款詐欺案件之適用22 第一節 詐欺罪的保護法益22 第二節 詐欺罪的客觀構成要件25 第一項 施用詐術26 第一款 詐術「內容」的意義26 第二款 默示與不作為詐欺29 第三款 小結33 第二項 陷於錯誤35 第三項 財產處分38 第一款 概論38 第二款 三角詐欺41 第三款 小結43 第四項 財產損害45 第一款 財產概念46 第二款 財產損失52 第三款 小結59 第三節 詐欺罪的主觀構成要件61 第一項 故意61 第二項 不法獲利意圖62 第三項 小結64 第四章 我國在貸款詐欺案件面臨的難題66 第一節 貸款詐欺在我國實務上的經典案例66 第一項 慶富案67 第二項 潤寅集團詐貸案67 第三項 歌林公司案68 第四項 小結71 第二節 貸款詐欺的爭議類型72 第一項 有意願還債者72 第二項 以新債還舊債74 第三項 小結75 第三節 貸款詐欺案件實然面上的困境78 第一項 極高犯罪訴追成本與遲延偵查78 第二項 詐術證明的困難80 第三項 損害故意與損害結果的證明困難81 第四項 不法意圖的立法設計84 第五項 小結85 第五章 德國貸款詐欺罪之立法87 第一節 德國刑法第265b條的立法史89 第二節 保護法益91 第一項 個人財產92 第二項 貸款制度的運作體系93 第三項 綜合評析95 第一款 關於保護法益理論99 第二款 個人法益與集體法益104 第三款 理論內涵闡釋106 第四項 小結111 第三節 客觀構成要件111 第一項 貸款的定義111 第一款 德國的貸款112 第二款 比較我國與德國「貸款」的差異121 第三款 小結129 第二項 授信人與申貸人129 第一款 行為主體129 第二款 廠場與企業134 第三項 構成要件行為137 第一款 詐欺行為與貸款申請的關聯性138 第二款 書面性、不正確性與決策影響性139 第三款 犯罪行為143 第四節 主觀構成要件147 第五節 積極悔悟148 第六節 小結150 第六章 引入德國貸款詐欺罪的必要性153 第一節 引入必要性153 第二節 立法論建議156 第七章 結論160 參考文獻162

    一、中文文獻(按照姓氏筆畫排序)
    (一)專書
    1. 王鋼,德國判例刑法分則,2016年9月。
    2. 王皇玉,刑法總則,4版,2018年8月。
    3. 中央銀行編印,金融穩定報告,第13期,2019年5月。
    4. 古承宗,刑法分則:財產犯罪篇,2023年11月。
    5. 西田典之著,王昭武、劉明祥譯,日本刑法各論,2012年12月。
    6. 西原春夫主編,金光旭等譯,日本刑事法的重要問題(第二卷),2000年11月。
    7.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下),15版,2019年12月。
    8. 林山田,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1987年5月。
    9.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修訂5版,2006年11月。
    10.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增訂10版,2008年1月。
    11. 林書楷,刑法總則,6版,2024年2月。
    12. 林東茂,危險犯與經濟刑法,1996年9月。
    13. 林東茂,刑法分則,2018年9月。
    14. 徐育安,刑法上類推禁止之生與死,1998年9月。
    15. 許澤天,刑法總則,3版,2022年7月。
    16. 許澤天,刑法分則(上):財產法益篇,5版,2023年2月。
    17. 張麗卿,新刑法探索,5版,2014年9月。
    18. 陳子平,刑法各論(上),5版,2022年9月。
    19. 陳嘉霖,授信與風險,2006年3月。
    20. 陳志龍,財經發展與經濟刑法,2006年12月。
    21.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財團法人台大法學基金會編譯,德國民法,2016年10月。
    22.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4版,2012年3月。
    23.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4版,2012年3月。
    (二)專書論文
    1. Bernd Schünemann著,鍾豪峰、彭文茂譯,批判德國刑法學思潮,收於:許玉秀、陳志輝合編,不移不惑獻身法與正義—許迺曼教授刑事法論文選輯,2007年1月,頁61-91。
    2. Bernd Schünemann著,陳志輝譯,從下層階級刑法到上層階級刑法在道德要求中一種典範的轉變?,收於:許玉秀、陳志輝合編,不移不惑獻身法與正義—許迺曼教授刑事法論文選輯,2007年1月,頁93-116。
    3. Bernd Schünemann著,何賴傑譯,法益保護原則-刑法構成要件及其解釋之憲法界線之匯集點-,收於:許玉秀、陳志輝合編,不移不惑獻身法與正義—許迺曼教授刑事法論文選輯,2007年1月,頁227-248。
    4. 王效文,實質董事在經濟刑法中的解釋,收於:吳俊毅、薛智仁主編,經濟刑法的在地實踐,2021年12月,頁5-34。
    5. 李聖傑,「家族相似性」探尋刑法典範之應用--以法益為核心,收於:政治大學法學院刑事法學中心編,刑事法學的新視野,2011年5月,頁141-163。
    6. 林琬珊,銀行法第125條違法吸收資金罪之行為態樣與保護法益──兼論利得金額與加重處罰之法律性質,收於:吳俊毅、薛智仁主編,經濟刑法的在地實踐,2021年12月,頁99-130。
    7. 徐育安,訴訟詐欺-二十九年上字第九九○號刑事判例(二),收於:元照出版編,論刑法詐欺罪,2016年7月,頁71-76。
    8. 許澤天,詐欺罪的法條與論證,收於:元照出版編,論刑法詐欺罪,2016年7月,頁37-52。
    9. 許澤天,刑法規範的基本權審查-作為刑事立法界限的比例原則,收於:黃舒芃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七輯(上冊),2011年12月,頁259-323。
    10. 游進發,占有本權與事實推定,收於:物上請求權體系,2016年9月,頁5-39。
    11. 黃宗旻,刑法釋義學之前導論述,收於:李茂生教授六秩晉五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主體、理性與人權的彼岸:李茂生教授六秩晉五祝壽論文集,2020年6月,頁347-376。
    12. 黃榮堅,刑法解題—關於詐欺等財產犯罪,收於: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2003年10月,頁79-98。
    13. 黃惠婷,冒領存摺存款行為之刑責-評最高法院一百年度台上字第三二三二號判決,收於:元照出版編,論刑法詐欺罪,2016年7月,頁119-136。
    14. 惲純良,公職詐欺與財產損害,收於:經濟刑法問題學思筆記(一), 2020年5月,頁1-33。
    15. 惲純良,期待地位作為背信罪的財產損害,收於:經濟刑法問題學思筆記(一),2020年5月,頁35-47。
    16. 惲純良,不法意圖在詐欺罪的定位、功能與判斷標準,收於:經濟刑法問題學思筆記(一),2020年5月,頁49-86。
    17. 惲純良,詐欺罪中財產損害之判斷,收於:經濟刑法問題學思筆記(一), 2020年5月,頁267-333。
    18. 蔡聖偉,賭博罪保護法益之探討,收於:刑法問題研究(一),2016年7月,頁337-372。
    19. 劉傳璟,醫師詐領健保給付的刑事責任──以詐欺罪為中心,收於:吳俊毅、薛智仁主編,經濟刑法的在地實踐,2021年12月,頁311-350。
    20. 謝煜偉,財產犯、財產法益與財產上利益,收於:春風煦日論壇編輯小組編,刑事法與憲法的對話──許前大法官玉秀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2017年3月,頁689-716。
    (三)期刊論文
    1. Claus Roxin著,許絲捷譯,法益討論的新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211期,2012年11月,頁257-280。
    2. Frank Saliger著,薛智仁譯,財產與損害的判斷指標:個人、經濟與法律,月旦法學雜誌,第304期,2020年9月,頁184-194。
    3. Hans Achenbach著,周遵友譯,德國經濟刑法的發展,中國刑事法雜誌,2013:2期,2013年2月,頁119-127。
    4. Joachim Renzikowski著,古承宗譯,集合體作為歸責主體,月旦法學雜誌,第349期,2024年6月,頁131-146。
    5. Robert Esser著,王效文譯,刑法對經濟活動自由之規制-以背信罪(德國刑法第 266 條)為例,成大法學,第20期,2010年12月,頁121-187。
    6. Roland Hefendehl著,馮聖晏譯,市場濫用法的新發展-抑或:論刑法的現況,世新法學,第14卷1號,2020年12月,頁163-188。
    7. Winfried Hassemer著,陳俊偉譯,現代刑法的特徵與危機,月旦法學雜誌,第207期,2012年7月,頁243-257。
    8. 王效文,職棒比賽放水詐賭的刑事責任,月旦法學教室,第88期,2010年1月,頁89-95。
    9. 王效文,盜用存摺提款的刑事責任,月旦法學教室,第206期,2019年11月,頁31-38。
    10. 王效文,過失犯一般化與個別化的標準,月旦法學教室,第221期,2021年3月,頁53-60。
    11. 王正嘉,風險社會下的刑法保護機能論,法學新論,第6期,2009年1月,頁75-100。
    12. 王玉全,多數人參與犯罪與中止行為,月旦法學教室,第246期,2023年4月,頁25-28。
    13. 王玉全,博弈詐欺的審查──以一番賞案為例,月旦法學教室,第254期,2023年12月,頁19-23。
    14. 王怡蘋,無因管理與強迫得利,月旦法學教室,第186期,2018年3月,頁10-13。
    15. 王仁薇,非營利組織與商業結合之探討:以圖書館為例,臺灣圖書管理季刊,第2卷第3期,2006年7月,頁44-63。
    16. 古承宗,風險社會與現代刑法的象徵性,科技法學評論,第10卷第1期,2013年6月,頁115-177。
    17. 古承宗,環境風險與環境刑法之保護法益,興大法學,第18期,2015年11月,頁181-231。
    18. 古承宗,刑法第 190 條之 1 的不法歸責與構成要件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290期,2019年6月,頁42-68。
    19. 古承宗,論不能安全駕駛罪之解釋與適用-以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第1款為中心,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22期,2019年9月,頁3-11。
    20. 古承宗,經濟刑法的保護法益與抽象危險,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24期,2020年4月,頁1-44。
    21. 古承宗,巧取公職與施用詐術,月旦法學教室,第215期,2020年9月,頁16-19。
    22. 古承宗,盜用信用卡為「感應式支付」之犯罪評價-以刑法第 339 條之 2 為中心,月旦法學教室,第248期,2023年6月,頁17-21。
    23. 古承宗,概論抽象危險犯的立法原理與限制,月旦法學教室,第255期,2024年1月,頁46-51。
    24. 吳俊毅,金融犯罪的調查權,刑事法雜誌,第60卷6期,2016年12月,頁61-83。
    25. 吳耀宗,詐欺罪詐術行使之解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63期,2008年11月,頁50-64。
    26. 吳耀宗,好心沒好報--詐欺罪、侵占罪、竊盜罪與搶奪罪之區辨,月旦法學教室,第84期,2009年10月,頁104-115。
    27. 李佳玟,風險社會下的反恐戰爭,月旦法學雜誌,第118期,2005年2月,頁30-40。
    28. 李榮耕,刑事偵查程序中加密檔案的解密,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52卷特刊,2023年11月,頁1031-1084。
    29. 李維宗,檢析相對不起訴處分,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7期,2007年12月,頁31-55。
    30. 林依仁,金融危機之應變與管制課題,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32期,2024年12月,頁65-157。
    31. 林俊益,新想像競合犯之追訴審判,月旦法學教室,第149期,2015年2月,頁30-32。
    32. 周漾沂,論「煽惑他人犯罪或違背法令」之處罰理由,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7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347-389。
    33. 周漾沂,從實質法概念重新定義法益:以法主體性論述為基礎,臺大法學論叢,第41卷3期,2012年9月,頁981-1053。
    34. 周漾沂,論被害人生命法益處分權之限制-以刑法父權主義批判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88期,2013年12月,頁209-260。
    35. 周漾沂,重新理解抽象危險犯的處罰基礎──以安全性理論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09期,2019年3月,頁161-210。
    36. 周漾沂,法概念、法益與刑事立法,月旦法學雜誌,第348期,2024年5月,頁6-18。
    37. 周伯峰,論德國民法之消費者概念,政大法學評論,第175期,2023年12月,頁89-164。
    38. 柯耀程,假消費真刷卡借貸,月旦法學教室,第41期,2006年3月,頁18-19。
    39. 陳自強,德國消費借貸之修正與債法之現代化,臺大法學論叢,第37卷1期,2008年3月,頁269-361。
    40. 陳聰富,當事人的締約意思──效果意思或表示意思,月旦法學雜誌,327期,2022年8月,頁79-93。
    41. 陳冠廷、張永健,法律解釋中的比較法論證:方法論的反省與重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53卷2期,2024年6月,頁293-361。
    42. 陳俊偉,從危險故意理論省思放火故意之實質內涵-以最高法院 105 年度臺上字第 2179 號判決及其歷審判決爭點為出發點,興大法學,第26期,2019年11月,頁153-266。
    43. 陳俊偉,食品刑法有無保護集體法益之可能?-一個立於法益理論而來的立法論思考,中研院法學期刊,第30期,2022年3月,頁1-78。
    44. 陳俊偉,未侵害健康之食品詐騙案件的刑事責任-以「鴨肝替代鵝肝案」為開展,台灣法律人,第12期,2022年6月,頁129-154。
    45. 陳俊偉,論提供帳戶行為的幫助詐欺或幫助洗錢故意,台灣法律人,第26期,2023年8月,頁48-73。
    46. 徐育安,三角詐欺之實務與理論--最高法院九十五年度台上字第七四號及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度上易字第二一八七號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94期,2011年6月,頁240-250。
    47. 徐育安,傳統刑法理論與現代風險社會──以我國食安法爭議為核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04期,2017年4月,頁73-135。
    48. 徐育安,財產犯罪意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暫時性盜用問題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第350期,2024年7月,頁24-38。
    49. 張永健,比較法作為雙重因果推理-以修正民事訴訟法影響和解率的實證研究為例,中研院法學期刊,第34期,2024年3月,頁81-152。
    50. 張天一,財產犯罪在歐陸法制史上之發展軌跡從羅馬法時代至現代德國法,玄奘法律學報,第8期,2007年12月,頁169-227。
    51. 張天一,對財產犯罪中「財產概念」之再建構(上)─以「支配關係」所形成之財產概念,月旦法學雜誌,第164期,2008年12月,頁263-279。
    52. 張麗卿,酒測○.九一毫克竟也無罪──評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度交上易字第二四六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01期,2012年1月,頁194-207。
    53. 張韻琪,非對話意思表示達到之臺日比較-以「招領通知」作為達到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第341期,2023年10月,頁118-133。
    54. 許絲捷,取財、得利差很多?-評最高法院 108 年度台上字第 4127 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05期,2021年3月,頁52-62。
    55. 許絲捷,經濟刑法中的阻卻違法事由,月旦法學教室,第239期,2022年9月,頁36-49。
    56. 許雅斐,法益保護與法制規範:德國性工作的除罪化歷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21期,2022年4月,頁1-41。
    57. 許澤天,法人刑法之構成要件設計,月旦法學教室,第225期,2021年7月,頁35-53。
    58. 許恒達,「行為非價」與「結果非價」-論刑事不法概念的實質內涵,政大法學評論,第114期,2010年4月,頁215-300。
    59. 許恒達,公職詐欺與財產損害──以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度矚上易字第二號刑事判決為討論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217期,2013年5月,頁15-32。
    60. 許恒達,違憲審查與法益概念的刑事立法批判機能,月旦法學雜誌,第348期,2024年5月,頁19-38。
    61. 黃榮堅,電腦的心事,月旦法學雜誌,第37期,1998年5月,頁20。
    62. 黃士軒,詐欺罪的財產損害與被害人之錯誤-法益關係錯誤說的應用嘗試,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6期,2020年3月,頁85-165。
    63. 黃士軒,餐點詐欺-簡評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109 年度上更一字第 35 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42期,2024年4月,頁58-70。
    64. 黃茂榮,保管契約,植根雜誌,第7卷10期,1991年10月,頁1-16。
    65. 黃松茂,變動中之消滅時效法:比較法上之觀察,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50卷4期,2021年12月,頁1725-1807。
    66. 黃宗旻,法益論的侷限與困境:無法發展立法論機能的歷史因素解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8卷1期,2019年3月,頁159-210。
    67. 惲純良,內線交易罪保護法益的探索:以市場效率假設及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6卷第2 期,2017年6月,頁491-551。
    68. 惲純良,抽象危險犯作為對抗環境犯罪的基本制裁手段-以污染水體行為為例,月旦刑事法評論,第8期,2018年3月,頁30-67。
    69. 惲純良,從歷史發展與犯罪結構論不法意圖在背信罪中的消長-兼評特殊背信罪肥大化的立法趨勢,政大法學評論,第166期,2021年9月,頁1-89。
    70. 惲純良,背信罪立法體例之初探與比較分析──以收受回扣為例評測法國系統、英美系統與德國系統的立法模式,政大法學評論,第176期,2024年3月,頁129-216。
    71. 曾品傑,訴訟契約——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4號民事判決,裁判解讀:民事法,2023:1期,2023年1月,頁1-3。
    72. 詹德恩,我國金融犯罪特性與抗制難題,中正財金法學,第7期,2013年7月,頁159-220。
    73. 楊佳元,關於代理的相關問題-幾則實務判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244期,2015年8月,頁138-147。
    74. 楊凱婷,淺論「假買車、真貸款」中詐欺取財罪之「財產處分」、「財產損害」構成要件,司法新聲,第127期,2018年7月,頁42-59。
    75. 廖宜寧,由行為不法角度建構跟蹤騷擾罪之刑罰正當性,興大法學,第32期,2022年11月,頁107-156。
    76. 廖宜寧,不真正義務概念在刑法歸責理論中的建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53卷第3期,2024年9月,頁781-871。
    77. 廖晉賦,「懷疑」是否構成詐欺罪之「陷於錯誤」-以「被害者學理論」為中心,刑事法雜誌,第53卷3期,2009年6月,頁99-142。
    78. 蔡聖偉,財產犯罪:第一講─概說:所有權犯罪與侵害整體財產之犯罪(上),月旦法學教室,第69期,2008年7月,頁52-60。
    79. 蔡聖偉,財產犯罪:第一講─概說:所有權犯罪與侵害整體財產之犯罪(下),月旦法學教室,第70期,2008年8月,頁48-59。
    80. 蔡聖偉,論強制性交罪違反意願之方法,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8期,2016年3月,頁41-109。
    81. 蔡蕙芳,電腦詐欺行為之刑法規範,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18期,2003年6月,頁23-98 。
    82. 謝煜偉,以治安之名-評新修刑法第 150 條之罪之解釋與適用,台灣法律人,第12期,2022年6月,頁78-96。
    83. 謝煜偉,作為與不作為之區分-阻斷他人或自己之救助,月旦法學教室,第237期,2022年7月,頁22-26。
    84. 薛智仁,巧取公職之詐欺罪責——評臺北地方法院九十八年度金重易字第九號及臺灣高等法院 九十九年度矚上易字第二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12期,2012年12月,頁200-224。
    85. 薛智仁,「網路釣魚」的刑事責任,東吳法律學報,第24卷第3期,2013年1月,頁149-185。
    86. 薛智仁,被害者學作為詐欺罪之解釋準則?-最高法院 109 年度台上字第 3699 號刑事判決,台灣法律人,第4期,2021年10月,頁178-189。
    (四)學位論文
    1. 吳耀宗,偽造文書罪之研究-以我國法與德國法為比較,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2. 林昆翰,不實廣告在刑法上之評價-兼論詐欺罪之界線,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3. 陳俊偉,入罪化與除罪化─刑事立法政策之基本思維,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4. 陳碧瑩,不實財報在公司犯罪之角色-以背信、詐貸、非常規交易判決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5. 秦子傑,運動博弈詐欺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
    6. 郭俐文,背信罪之研究--以特殊爭議案例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2年。
    7. 張天一,刑法上之財產概念-探索財產犯罪之體系架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8. 楊琇惠,洗錢防制之國際趨勢與在地實踐之困境:兼論人頭帳戶之議題,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科技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
    9. 賴俊佑,從危險犯概念檢視我國內線交易規範,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2012年。
    10. 謝佳諮,論食安刑法中抽象危險犯之規制理性,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
    (五)外國翻譯專書
    1. Ingeborg Puppe著,蔡聖偉譯,法律思維小學堂,二版,2023年11月。
    2. Petra Wittig著,惲純良、許絲捷譯,經濟刑法, 2022年10月。
    3. 林東茂、王皇玉等譯,德國刑法翻譯與解析,2018年3月。
    (六)網路參考資料
    1. 中國信託銀行,中小企業貸款全攻略https://www.ctbcbank.com/content/dam/minisite/long/sb/NB2021080216/tips.html
    2. 朱漢崙,打詐不力 去年詐騙金額件數新高。https://www.rjsd.moj.gov.tw/RJSDWeb/common/WebList2.aspx?menu=AYA_SPECIAL_REPORT
    3. 村山宏,中國的「無現金支付」將成為經濟障礙?,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3775
    4. 吳陳錦,虛設行號詐騙銀行 運匠被逼自殺身亡,卡優新聞網。https://www.cardu.com.tw/news/detail.php?5359
    5. 林珮萱,「抽籤決勝負,結果慶富贏了,台灣輸了」,遠見。https://www.gvm.com.tw/article/40852
    6. 張文川,獵雷艦案詐貸63億 慶富老董陳慶男判25年定讞,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3976021
    7. 陳冠勳、張梓嘉,司法案件爆量檢察官難扛 法務部鬆綁辦案期限管考,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93529
    8. 梁任瑋,拆解》史上最大詐貸案 潤寅神鬼夫妻如何騙走12家銀行,今周刊。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2001210004/
    9. 楊筱筠,銀行錢多多 搶推低利信貸,經濟日報。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099467
    10. 楊凱翔,疫後振興貸款 中小企業額度最高3500萬、可借新還舊,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302095002.aspx
    11. 經濟部,修正「中小企業認定標準」 助中小企業升級轉型。https://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0&news_id=90556
    12. 葉雪鵬,所有和持有,區別在哪裡?,臺灣高等檢察署。https://www.tph.moj.gov.tw/4421/4475/4483/1005565/
    13. 臺灣高等法院 106 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7號刑事判決;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新聞稿。https://www.tpc.moj.gov.tw/media/161418/041484440484.pdf?mediaDL=true
    14. 劉姵呈,刷卡交易有這3種情況 銀行應即時通知持卡人,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8220308.aspx
    15. 蔣永佑,假交易開信用狀詐貸套現金 3成衣商負責人遭北檢約談,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321/8281375
    16. 謝幸恩,潤寅集團5員工協助詐貸 判賠第一銀行約1.2億元,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308150333.aspx
    17. 陳彥甫,慶富獵雷艦詐貸弊案 懶人包一次看懂,經濟日報。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1/2634655
    二、德文文獻(照字母順序排列)
    1. Dencker, Friedrich, Zum subjektiven Tatbestand des Betrugs, in: Samson, Erich/ Dencker, Friedrich/ Frisch, Peter/ Frister, Helmut/ Reiß, Wolfram (Hsrg.), Festschrift für Gerald Grünwald, Baden-Baden 1999, S. 75-92.
    2. Eisele, Jörg, Strafrecht - Besonderer Teil II, Eigentumsdelikte und Vermögensdelikte, 5. Aufl., Stuttgart 2019.
    3. Hagenbucher, Florian, Der Herrschaftsbegriff als Basis des Vermögensbegriffs, in: Tiedemann , Klaus / Schünemann, Bernd (Hrsg.), Strafrechtssystem und Betrug, Herbolyheim 2002, S. 153-184.
    4. Kießner, Ferdinand, Kreditbetrug § 265b StGB, Eine Untersuchung zur Einführung und Anwendung des Sondertatbestandes zur Bekämpfung der betrügerischen Erschleichung von Krediten, Freiburg i. Br. 1985.
    5. Kudlich, Hans/ Oglakcioglu, Temmuz Mustafa, Wirtschaftsstrafrecht, Hamburg u.a. 2011.
    6. Kraatz, Erik, Wirtschaftsstrafrecht, München 2014.
    7. Kindhäuser, Urs/ Hilgendorf, Eric, Strafgesetzbuch, Lehr-und Praxiskommentar, 9. Aufl., Baden-Baden 2022.
    8. Kindhäuser, Urs / Böse, Martin,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II, Straftaten gegn Vermögensrecht, 11. Aufl., Baden-Baden 2021.
    9. Lampe, Ernst-Joachim, Der Kreditbetrug, §§ 263,265b StGB, Berlin 1980.
    10. Lackner / Kühl / Heger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hsrg, v. Dreher, Eduard/Maassen, Hermann/Lackner, Karl/Kühl, Kristian/Heger, Martin, 30. Aufl., München 2023.
    11. Leipzig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hsrg, v. Laufhütte, Heinrich Wilhelm/Sann, Ruth Rissing-van/Tiedemann, Klaus, Bd. IX/1 - §§ 263-266b, 12. Aufl., Berlin 2011.
    12. Maurach, Reinhart/ Schroeder, Friedrich-Chr./ Maiwald, Manfred/ Hoyer, Andreas/ Momsen, Carsten,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Teilband 1, Straftaten gegen Persönlichkeits- und Vermögenswerte, 11. Aufl., Heidelberg 2019.
    13.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hsrg. v. Hefendehl, Roland, Bd. V - §§ 263-297, 4. Aufl., München 2022.
    14. Nomos-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hsrg. v. Kindhäuser, Urs/Neumann, Ulfrid/Paeffgen, Hans-Ullrich/Saliger Frank, 6. Aufl., Baden-Baden 2023.
    15. Oberholzer, Niklaus, Wirtschaftsstrafrecht, St. Gallen, 1999.
    16. Pawlik, Michael, Normbestätigung und Identitätsbalance, Über die Legitimation staatlichen Strafens, Baden-Baden 2017.
    17. Schönke/Schröder,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hrsg. v. Eser, Albin/Bosch, Nikolaus/Eisele, Jörg/Hecker, Bernd/Kinzig, Jörg /Perron, Walter/Schittenhelm, Ulrike/Schuster, Frank/Sternberg-Lieben, Detlev/Weißer, Betttina, 30. Aufl., München 2019.
    18. Systematisch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hsrg. v. Wolter, Jürgen, Bd. V - §§ 242-302, 9. Aufl., Köln 2019.
    19. Vogel, Joachim , Legitimationsprobleme beim Betrug: Eine entstehungszeitliche Analyse, in: Tiedemann Klaus, Klaus / Schünemann, Bernd (Hrsg.), Strafrechtssystem und Betrug, Herbolyheim 2002, S. 89-114.
    20. Wessels , Johannes/ Beulke, Werner/ Satzger, Helmut,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Die Straftat und ihr Aufbau, 48. Aufl., Heidelberg 2018.
    三、英文文獻(照字母順序排列)
    1. Andrew Park, The endless cycle of corporate crime and why it’s so hard to stop, Duke Law News (January. 13, 2017), https://law.duke.edu/news/endless-cycle-corporate-crime-and-why-its-so-hard-stop (last visited:2025.01.17).
    2. David O. F. (2007). Trusted Criminals:White Collar Crim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ustralia ; Belmont, CA : Thomson/Wadsworth.
    3. Mary J. W. (2019). What I’ve Learned About White-Collar Crim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8-59.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