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姿瑩
Lyu, Zih-Ying
論文名稱: 高學歷女性生涯發展歷程及其重要他人之敘事研究
A Narrative Research of Highly-Educated Women’s Career Development Processes and Their Significant Others
指導教授: 饒夢霞
Rau, Meng-Shy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高學歷女性重要他人生涯發展歷程
外文關鍵詞: highly-educated women, the significant other, career development process
相關次數: 點閱:150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究高學歷女性在求學階段中的生涯發展歷程,從中瞭解女性選擇追求高學歷之原因與意義,以及重要他人在她們的生涯發展歷程中所扮演之角色。
    為了更貼近受訪者的主觀經驗,本研究採用敘事研究法,以深度訪談方式蒐集資料,選取五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或已獲取博士學位之女性為受訪對象,在現場敘說文本的反覆閱讀後,以整體—內容的原則以及受訪者主觀敘說的角度進行資料分析,逐漸建構研究文本,並重述故事與詮釋意義。
    針對五位受訪者的情況進行綜合討論後,研究結果發現,五位受訪者對於追求高學歷除了具備本身的個人特質外,在不同求學階段所形成的教育期望亦是促使她們繼續升學之因素,在經歷這段漫長的求學歷程後,她們各自有其獨特的自我成長經驗。整體而言,受訪者在求學上的生涯發展歷程與一般高學歷女性並無太大差異,為自大學畢業後一路向上之進程,然而,在進一步探究敘事文本後,發現其生涯發展歷程同中有異,且與環境脈絡關係密切。其中,以重要他人的影響最具關鍵性,受訪者與重要他人之間的關係會牽動其生涯決定,顯現重要他人在受訪者的生涯發展歷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ighly-educated women’s schooling experiences, and to understand why they make those decisions, what these mean to them, and what the roles of significant others play i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process.

    To understand their subjective experience, the study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five women who had either obtained or are studying for their doctoral degree, and analyzed the text data by the principles of holistic-content of narrative research. The subjective views of the women’s experiences were collected to construct the literature gradually, then through the story-retelling to interpret its meanings through checking the text data repeatedly.

    After making discussions of five participants’ experiences,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the factors to pursue higher education were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formed in different schooling phases. Processing the long study experiences, they had achieved very unique self-growth aspects. As a whole, the participants’ career development processes on sustained schooling progress which were similar to normal highly-educated women. However, after studying text data further, the researcher found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processes were different in the sameness and were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context. The influence of the significant others were the most critical among the environmental context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significant others affected the participan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obviously. Therefore, the significant other is an extremely essential factor i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se highly-educated women.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IV 圖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女性生涯發展之理論基礎 8 第二節 重要他人之探究 18 第三節 高學歷女性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敘說研究取向 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4 第四節 研究歷程 37 第四章 敘事的開展 44 第一節 小華的敘事 44 第二節 小瓜的敘事 57 第三節 小羊的敘事 68 第四節 小尋的敘事 78 第五節 千容的敘事 88 第五章 研究結果討論、反思與建議 100 第一節 研究結果討論 100 第二節 研究反思 116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18 參考文獻 121 附錄 127 附錄一 參與研究邀請函~傾聽屬於妳的生命故事 127 附錄二 參與研究同意書 128 附錄三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129 附錄四 訪談大綱 130 附錄五 訪談札記 131 附錄六 反思日誌 132 附錄七 故事檢核表 133 表目次 表2-1-1 重要他人類型及其內涵 25 表3-1-1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34 表5-1-1 五位受訪者故事中之重要他人類型 108 表5-1-2 小華的敘說文本—重要他人之影響 111 表5-1-3 小瓜的敘說文本—重要他人之影響 111 表5-1-4 小羊的敘說文本—重要他人之影響 112 表5-1-5 小尋的敘說文本—重要他人之影響 112 表5-1-6 千容的敘說文本—重要他人之影響 113 圖目次 圖2-1-1 Bandura自我效能覺知模式 9 圖2-1-2 Hackett與Betz之女性生涯發展自我效能取向 10 圖2-1-3 Farmer女性生涯動機模式 13 圖2-1-4 Astin生涯選擇與職業行為之社會心理模式 15 圖2-1-5 Betz與Fitzgerald的女性生涯選擇模式 17 圖2-3-1 研究內容之發展 28 圖3-4-1 研究流程圖 39 圖4-1-1 小華求學上之生涯發展歷程以及重要他人之影響 55 圖4-2-1 小瓜求學上之生涯發展歷程以及重要他人之影響 66 圖4-3-1 小羊求學上之生涯發展歷程以及重要他人之影響 76 圖4-4-1 小尋求學上之生涯發展歷程以及重要他人之影響 86 圖4-5-1 千容求學上之生涯發展歷程以及重要他人之影響 98

    一、中文部分
    毛菁華、周富美、許鶯珠(2008)。技職院校女大學生生涯發展歷程模式之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9,105-139。
    田秀蘭(1994)。Farmer的女性生涯動機理論。諮商與輔導,101,6-9。
    田秀蘭(1996)。自我效能預期與女性之生涯發展。諮商與輔導,123,32-33。
    田秀蘭(1998)。男女大學生生涯阻礙因素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133-148。
    田秀蘭(1999)。女性對生涯阻礙知覺之質的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1(1),89-107。
    米徳(1995)。心靈、自我與社會。(胡榮、王小章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34年)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學,25,55-72。
    吳芝儀(1999)。從建構論觀點探討當前台灣大學生的生涯價值。輔導季刊,35 (1),42-54。
    吳芝儀(2001)。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濤石。
    吳芝儀譯(1996)。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吳淑敏(2004)。傑出女性科學家生涯展歷程及其成功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一美(1997)。女性生涯前程發展團體對高職女學生生涯動機、職業自我觀念、職業性別角色態度與生涯決定自我效能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美枝(1985)。社會變遷中婦女角色及性格的改變。論文發表於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學術研討會,台北。
    李姿瑢(2004)。職業性別刻板對女性的影響。教育資料與研究,56,102-109。
    沈季蓮(2002)。年輕女性的成長經驗與性別意識的形成歷程--以職場中的性別對待為入口。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慧萍(2003)。過去/ 現在 / 未來的交會─ 一位國中特殊班老師生命史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卓韋瑩(2004)。國小教師的生涯發展—已婚女性教師的觀點。東海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周慧洵(2001)。她們眼中的學校教育與文憑:不同口合高學歷女性的生命史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靜宜(2001)。國小女性教師的生涯阻礙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武曉霞(2002)。台北縣國中小女性校長領導行為及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金樹人(2003)。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
    洪瑞璇(2001)。大學女性院長生命故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幼慧(200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孫志麟(1994)。台灣地區研究所教育發展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2(4), 67-81。
    張雅鈴(2006)。未婚年輕女性生涯決策歷程的關係脈絡之敘事探討。國立政治 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統計處(2008)。國人平均受學校教育年數。98年3月22日,擷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108-1.xls
    教育部統計處(2009)。大專以上女性學生比率。98年3月22日,擷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106-1.xls
    許鶯珠(2001)。選擇非傳統職業女性之生涯抉擇因素及其適應歷程之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淑琦(2003)。生涯自我效能在女性生涯所扮演之角色。諮商與輔導,214,5-8。
    陳皎眉、孫旻暐(2006)。從性別刻板印象威脅談學業表現上的性別差異。教育研究月刊,147,19-30。
    陳斐娟(1993)。女性生涯發展新貌—尋找「關係」和「生涯」之平衡。學生輔導通訊,29,51-55。
    郭靜姿、林美和、胡寶玉(2003)。高中資優班畢業女性之角色刻板知覺、生涯阻礙因素與潛能發揮自評。資優教育研究,3(2),1-36。
    郭靜姿、林美和、胡寶玉(2006)。女性資優生在工作或學業上的助力、阻力、因應及轉變。教育研究月刊,143,41-56。
    郭靜姿、陳若男、林美和、簡維君、張靖卿、胡寶玉、謝佳男、周佩蓉(2007)。重要他人對於高中資優班畢業女性生涯發展的影響。資優教育研究,7 (2),1-18。
    傅琇悅(2001)。年輕女性工作者生涯阻隔、生涯動機與因應策略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有麗(2001)。女性公務人員生涯發展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馥珍、丁原郁、黃姝文、洪菁惠(2008)。一位女性美容督導敘說其生涯發展與困境。諮商輔導學報,19,69-104。
    楊宇彥(2000)。女性生涯發展研究之質的取向—敘說研究法。測驗與輔導,163,3429-3431。
    楊淑涵(2002)。選擇非傳統學習領域之四技女生生涯決定歷程之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櫻華(2004)。女性軍訓教官職場經驗與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翟智怡(2001)。高中職女性校長生涯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翟智怡(2003)。影響女性生涯發展的相關因素。諮商與輔導,214,2-4。
    劉淑慧、林怡青(2002)。國三學生選擇甄選入學學校之抉擇歷程與其影響因素。中華輔導學報,11,71-123。
    劉玉玲(2007)。生涯發展與心理輔導。台北:心理。
    鄭茱月(2002)。台北市國小女校長生涯發展歷程中重要他人及關鍵事件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晴鈺(2003)。年輕女性生涯抱負之模式建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蕭淑仁(2003)。青年女性的生活經驗—以高學歷的職業婦女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蕭惠蘭(2004)。高中女生性別意識、教育期望、科學成就對升大學選擇科系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賴瑞芳(2008)。性別角色影響女性生涯抉擇之因素探討以生涯困擾個案為例。諮商與輔導,272,38-41。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
    戴素珍(2001)。女性教師生涯詮釋學研究—以一位在職進修教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繆敏志(1992)。女性生涯發展之探討。國立台北護專學報,9,271-314。
    簡文英(2001)。生涯發展中的性別議題—女性生涯選擇中之社會設限與自我設限。中等教育,52(5),54-73。
    簡維君、郭靜姿、林美和(2005)。婚姻與家庭的影響:高中美術資優班畢業女性生涯發展之助力與阻力。資優教育研究,5(1),1-22。

    二、英文部分
    Amano, M. (1997). Women i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34 (2), p.215-235.
    Austin, H. S. (1984). The meaning of work in women’s lives: A sociopsychological model of career choice and work behavior.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2 (4), p.117-126.
    Bandura, A. (1977). Socai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Camp, A. G., Gilleland, D., Pearson, C. & Putten, J. V. (2009). Women’s path into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15 (1), p. 63-77.
    Chang, C. H. (1992). Historical trends in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Taiwan, Taiwan Economic Review, 20 (1), p.23-50.
    Farmer, H. S. (1985). Model of career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for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2 (3), p.363-390.
    Gates, J. L. (2002). Women’s career influences in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fiel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adolescence, New Orleans, LA.
    Gelatt, H. B. (1989). Positively uncertainty: A new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fo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6, p.252-256.
    Gottfredson, L. S. (1981).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A development theory of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 (6), p.545-579.
    Gysbers, N. C., Heppner, M. J. & Johnston, J. A. (2002). Career counseling: Process, issues, and techniques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ackett, G. & Betz, N. E. (1981). 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8, p.326-339.
    Hanscn, J. B. & Hall E. G. (1997). Gifted women and marriage. Gifted Child Quarterly, 41 (4), p.169-180.
    Lent, R. W., Brown, S. D., Talleyrand, R., Mcpartland, E. B., Davis, T. & Chopra, S. B.,et al. (2002). Career choice barriers, supports, and coping strategies: College students’ experienc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0, p.61-72.
    Merriam, S. B. (2002). Assessing and evalua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ractice:Examples for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p.18-36). CA:Jossey-Bass.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ells, L. (1973). High school mathematic as the critical filter in the job marke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Minority Graduate Education, Berkeley, CA.
    Stromquist, N. P. (1989). Determinants of educational participant and achievement women in the third world: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a theoretical critiqu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9, p.143-183.
    Yu, C. (1987). Factors influencing young women’s occupational choice and aspir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ennsylvania.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3-02-0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