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靖堯
Hung, Ching-Yao
論文名稱: 突破「正統」——楊双子的歷史百合小說及其書寫策略
Breaking Through ''Orthodoxy'' ——Yang Shuang-tzu’s Historical Yuri Novels and Her Writing Strategies
指導教授: 廖淑芳
Liao, Shu-F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8
中文關鍵詞: 楊双子台灣漫遊錄花開時節日常生活台灣歷史小說
外文關鍵詞: Yang Shuangtzu,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in Taiwan, The Blossoming Season, Everyday Life, Taiwanese Historical Novels
相關次數: 點閱:66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歷史書寫與日常生活的面向,研究作家楊双子其包含台灣「歷史」與女女情誼之「百合」元素的「歷史百合小說」,以《花開時節》、《花開少女華麗島》、《台灣漫遊錄》、《綺譚花物語》,以及收錄於五位作家合寫之《華麗島軼聞:鍵》的〈庭院深深〉等作進行討論。研究之動機來自於作者的「歷史百合小說」所引發的 兩次爭議與討論,其一為《台灣漫遊錄》的「虛構譯作」寫作手法所引發的各種正反意見、評論;其二為2017年Openbook好書獎評審報告評論《花開時節》作為「大眾文學的『時代小說』」終究無法取代「正統歷史小說」云云,而引起各方討論。筆者以為這些討論、爭議,實都圍繞著與歷史書寫相關的問題意識而展開。
    在楊双子的「歷史百合小說」書寫中,不論是題材、命題、書寫視角,還是其「虛構譯作」形式、「穿越梗」、「百合」元素等等,都包含了作者對「歷史」議題的提問、思考與回應。以女性為書寫視角,描寫大量日治日常生活細節,亦展現作者欲刻劃日治女性生活史的企圖。由此,在前行研究的基礎下,將較少受到討論的《台灣漫遊錄》與《綺譚花物語》也納入研究範圍,筆者欲先探析楊双子歷史百合小說的書寫脈絡,並從前述Openbook好書獎之評論向外延伸,討論何謂「正統」歷史小說。同時探究台灣歷史小說的難題,並以楊双子及同世代作家為例,揭示小說家所開闢出的新世代書寫路線。而後進入文本,探討備受討論的「穿越」、「百合」、「虛構譯作」與大眾化書寫路線,作為作家的書寫策略,其必要性與意義為何。此外,亦透過文獻的對照,從台灣古典文學、新文學、外地文學等面向,探究其「歷史百合小說」所致敬之台灣文學與歷史記憶。最終,以狄塞托(Michel de Certeau)之日常生活相關理論作為論述框架,從衣著、飲食、社交等面向,分析作者透過小說中大量日常細節的描寫,如何使筆下角色展現其自主性,從而使其歷史書寫展現出能動性力量,並以此回應作者自身之當代歷史關懷。
    本論文認為由楊双子小說所引發的文學相關爭議及討論,除了展現作家對歷史書寫的相關問題意識,實也揭露部分讀者、論者,乃至於當代社會對「歷史小說」的各種觀點,顯示其關於「歷史小說」的某種「期待」或「認知」。而楊双子的「歷史百合小說」即是對有關「歷史小說」的種種既定認知,所提出的質疑、提問,甚至是顛覆。通過本文爬梳與論述,期能探析楊双子歷史書寫的文學與歷史意義。

    This paper studies Yang Shuangtzu's "historical yuri no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writing and everyday life. The concept of "yuri" originates from Japanese anime culture and refers to narratives exploring romantic feelings between women that goes beyond friendship.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textual framework of Taiwanese historical novels and Yang Shuangtzu’s writing. Besides,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the textual elements such as "time travel," "yuri," and "fictional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ese textual elements are Yang Shuangtzu’s writing strategies, which explore their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Additionally, through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pproach,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her "historical yuri novels" pay homage to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memory, drawing from Taiwa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aiwanese modern literature, and Japanese colonial literature about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paper also uses Michel de Certeau's theories as a framework to analyze how Yang Shuangtzu’s depiction of everyday details—such as clothing, food, and social interactions—contributes to the autonomy of her characters and the agency in her historical writing. Through this research and analysis, we understand the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Yang Shuangtzu’s "historical yuri novel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一、單篇論文 6 二、學位論文 12 三、相關文學評論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7 第四節 章節架構 21 第二章 何謂歷史小說?楊双子的歷史百合小說書寫策略 26 第一節 台灣歷史小說的分類與脈絡 26 第二節 歷史的正統與「正統歷史小說」 30 第三節 台灣歷史小說的突圍 36 一、台灣歷史小說的焦慮 36 二、何為「時代小說」?——楊双子的歷史書寫 38 三、新世代作家的歷史關懷 42 第三章 楊双子的小說書寫策略 48 第一節 大眾化的特質 49 第二節 穿越時空 53 第三節 百合情誼 57 第四節 「虛構譯作」與《台灣漫遊錄》 61 第四章 追索台灣文學之歷史記憶 67 第一節 台灣古典文學:吳燕生、吳子瑜 70 第二節 台灣新文學:翁鬧、楊千鶴 74 第三節 外地文學:西川滿、真杉靜枝、林芙美子 78 第五章 楊双子小說中的日常生活實踐 85 第一節 穿著與時尚 88 第二節 飲食 91 第三節 社交 100 第六章 結論 107 參考文獻 113

    楊双子小說著作

    楊双子,《花開時節》(台北市:奇異果文創,2017)。初版為2017,本文索引的版本為2022再版新裝版。
    楊双子、何敬堯、陳又津、瀟湘神、盛浩偉著,《華麗島軼聞:鍵》(台北市:九歌,2017)。
    楊双子,《花開少女華麗島》(台北市:九歌,2018)。
    楊双子,《台灣漫遊錄》(台北市:春山出版,2020)。
    楊双子,《綺譚花物語》(台北市:台灣東販,2020)。

    專書

    鄭欽仁,《生死存亡年代的台灣》(台北:稻鄉出版,1989)。
    鄭欽仁,《歷史文化意識對我國政策之影響》(台北市: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89)。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1995)。
    鄭欽仁,《台灣國民主義的屈折與展開》(台北:稻鄉出版,1997)。
    楊千鶴著,《花開時節》(台北市:南天,2001)。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市:文津,2001)。
    林芙美子著,魏大海譯,《放浪記》(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2002)。
    薛化元,《台灣的歷史》(台北市:玉山社出版,2004)。
    西川滿著,黃玉燕譯,《台灣縱貫鐵道》(台北市:柏室科技藝術,2005)。
    孟樊,《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史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6)。
    三木直大等著,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主編,《台灣大河小說家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五味康祐著,高詹燦譯,《祕劍˙柳生連也齋》(台北:木馬文化,2006)。
    歐宗智,《台灣大河小說家作品論》(台北市:前衛出版,2007)。
    宮部美幸著,茂呂美耶譯,《本所深川詭怪傳說》(台北市:獨步文化,2007)。
    池波正太郎著,高詹燦譯,《劍客生涯(一):劍客生涯》(台北:木馬文化,2007)。
    池波正太郎著,高詹燦譯,《劍客生涯(二):斬人試刀》(台北:木馬文化,2008)。
    宮部美幸著,林熊美譯,《糊塗蟲》(台北市:獨步文化,2008)。
    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1926-1945)》(台北市:時報文化,2009)。
    王德威、黃英哲主編,《華麗島冒險——日治時期日本作家的台灣故事》(台北:麥田出版,2010)。
    李奭學主編,《異地繁花:海外台灣文論選譯》(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12)。
    陳國偉,《類型風景:戰後台灣大眾文學》(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2013)。
    翁鬧著,黃毓婷譯、導讀,《破曉集:翁鬧作品全集》(台北市:如果出版,2013)。
    楊若慈,《那些年,我們的愛步步驚心:台灣言情小說浪潮中的性別政治》(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5)。
    楊若暉,《少女之愛:台灣動漫畫領域中的百合文化》(台北市:獨立作家出版,2015)。
    王佩廸主編,《動漫社會學:別說得好像還有救》(台北市:奇異果文創,2015)。
    新日嵯峨子、瀟湘神,《台北城裡妖魔跋扈》(台北市:奇異果文創,2015)。
    新日嵯峨子、瀟湘神、台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帝國大學赤雨騷亂》(台北市:奇異果文創,2016)。
    王佩廸主編,《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台北市:奇異果文創,2016)。
    林芙美子著,陸蕙貽譯,《新譯 林芙美子的愛情剖面:收錄〈晚菊〉等幾個純真又世故的青春戀歌》(新北市:紅通通文化出版,2017)。
    蘇碩斌、江昺崙、吳嘉浤、馬翊航、楊美紅、蔡旻軒、張琬琳、周聖凱、蕭智帆、盛浩偉,《終戰那一天:台灣戰爭世代的故事》(新北市:衛城出版,2017)。
    黃崇凱,《文藝春秋》(新北市:衛城出版,2017)。
    洪郁如著,吳佩珍、吳亦昕譯,《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17)。
    張資敏,《宅經濟誕生秘話——日本漫畫產業告訴我的事》(台北市:奇異果文創,2017)。
    李時雍、何敬堯、林妏霜、馬翊航、陳允元、盛浩偉、楊傑銘、詹閔旭、鄭芳婷、蔡林縉、蕭鈞毅、顏訥,《百年降生:1900-2000台灣文學故事》(新北市:聯經出版,2018)。
    陳建忠,《記憶流域:台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新北: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2018)。
    鄭麗玲,《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台北市:玉山社,2018)。
    柳書琴等著,柳書琴主編,《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新北市:聯經,2019)。
    錢真,《羅漢門》(新北市:衛城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9)。
    施懿琳、余美玲編,《曲水遺風韻事賡:吳鸞旂、吳子瑜、吳燕生詩文史料選集 上下冊》(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9)。
    星期一回收日,楊双子原作,《綺譚花物語》(台北市:台灣東販出版,2020)。
    洪郁如等著,洪郁如主編,《台灣史論叢 女性篇:性別與權力》(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20)。
    吉屋信子著,常純敏譯,《花物語》(新北市:二十張出版,2024)。
    Ben Highmore著,周群英譯,《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16)。
    米歇爾.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著,方琳琳、黃春柳譯,《日常生活實踐 1.實踐的藝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米歇爾.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呂斯.賈爾(Luce Giard)、皮埃爾.梅約爾(Pierre Mayol)著,冷碧瑩譯,《日常生活實踐 2.居住與烹飪》(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雜誌

    楊双子,〈楊千鶴與花開時節與我〉,《文訊》396期(2018.10),頁56-61。
    洪凌,〈《台灣漫遊錄》後設、後殖民、後食慾〉,《聯合文學》第426期(2020.04),頁95。
    范銘如,〈殖民煙塵裡的飲食女女 評《台灣漫遊錄》〉,《聯合文學》第428期(2020.06),頁111。

    期刊論文

    吳明勇,〈戰後台灣史學的政治處境〉,《史耘》第5期(1999.09),頁147。
    周婉窈,〈對當前歷史研究與歷史教學的幾點看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7期(2005.03),頁247-254。
    倪仲俊,〈從傳統正統論論史學的工具性與當前台灣史論述和教學的茫點〉,《通識研究集刊》第9期(2006.06),頁162-163。
    萬毓澤,〈從日常戰術到「新革命主體」:論de Certeau、Holloway與Negri筆下的權力與抵抗〉,《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0期(2007.03),頁57-131。
    張淑麗,〈日常生活研究〉,《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十卷三期(2009.06),頁22-28。
    詹閔旭,〈媒介記憶 黃崇凱《文藝春秋》與台灣千禧世代作家的歷史書寫〉,《中外文學》第49卷第2期(2020.06),頁93-124。
    林明怡,〈夏季閱讀講座——集結,千禧世代作家 新世代作家圖像以文學鼓舞人心,認識台灣文學璀璨之星〉,《國家圖書館館訊》總號166期(2020.11),頁11-14。
    鄭芳婷,〈打造台灣酷兒敘事學:楊双子《花開時節》作為「鋩角」行動〉,《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47期(2020.12),頁93-126。
    邱貴芬,〈千禧作家與新台灣文學傳統〉,《中外文學》第50卷第2期(2021.06),頁15-46。
    紀大偉,〈少女投胎——楊双子百合小說的女性主義現象學閱讀〉,《中國現代文學》第42期(2022.12),頁155-174。
    許明智,〈從「虛構史料」事件探討當代台灣歷史小說創作美學:以王家祥、楊双子的爭議事件為核心〉,《文化研究季刊》第185期(2024.04),頁40 -60。

    學位論文

    呂彥達,〈當代穿越小說研究——以耕林出版社迷系列言情小說為主〉(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文學教學碩士論文,2012)。
    吳佳育,〈吳子瑜、吳燕生父女生平及作品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陽平軒,〈台灣史的多重敘事——論早期西方探險家書寫與當代歷史小說〉(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曾靖方,〈楊千鶴〈花開時節〉中的少女形象塑造與主角惠英之自我呈現〉(台中:東海大學日本語言文化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8)。
    李惟蒨,〈台灣新世代作家女同志小說研究——以李屏瑤、楊双子與柴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許貽晴,〈百合少女與歷史轉譯:楊双子「花開時節」系列小說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台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21)。
    許瀧尹,〈家常菜、酒樓、夜市:日治時期文學敘事中的台灣料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

    網路資料

    CCC追漫台官方網站簡介(來源:https://www.creative-comic.tw/zh/about)。
    博客來網路書店《台灣漫遊錄》頁面之讀者評論(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2315)。
    橋本恭子,〈外地文學〉,台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來源:https://db.nmtl.gov.tw/site2/dictionary?id=Dictionary00044&searchkey=%E6%A9%8B%E6%9C%AC%E6%81%AD%E5%AD%90)
    陳又津,〈【鏡像人間】雙子之愛〉(來源: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0330pol003/,2017.04.03)。
    張亦絢,〈2017Openbook好書獎〉文學類 評審報告〉(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948,2017.12.01)。
    楊双子,〈評論〉台灣有歷史小說嗎?如果有,時代小說呢?回應2017Openbook好書獎文學類評審報告〉(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1068,2018.02.22)。
    蔡雨辰,〈女性可以不是男人的獎品!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百合」情誼——專訪楊双子《花開少女華麗島》〉(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1015,2018.06.28)。
    女人迷 婉昀,〈《花開少女華麗島》楊双子專訪:女性情誼,不只是姊妹、戀人與競爭關係〉(來源: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6435,2018.08.01)。
    楊双子、錢真對談,盛浩偉側記,〈【台灣歷史小說的方法學】02_類型的混搭與跨界:楊双子x錢真對談〉(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2551,2019.10.23)。
    詹閔旭,〈【2019小說出版觀察】千禧世代作家的崛起〉(來源:https://www.unitas.me/archives/12056,2019.12.19)。
    楊双子於臉書對《台灣漫遊錄》各種反響的回應(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rose.yanger/posts/pfbid05rbWes46hZWiffwmM4hBgu8rgUeh8M2u3tfX8ChSnhV8if7J5XaSGun3tNoKAuY4l?ref=embed_post,2020.03.30)。
    春山出版社的臉書粉絲專頁聲明貼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springhillpublishing/photos/a.254987982088930/572054370382288/?type=3&theater,2020.04.10)。
    李志銘,〈「託名虛構」的寫作╱出版倫理——從《台灣漫遊錄》談起〉(來源: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369/4492963,2020.04.15)。
    林運鴻,〈用「失語症」仿冒「台灣味」:《台灣漫遊錄》所引發的一次關於口腔衛生的前現代道德審查〉(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3202,2020.04.23)。
    詹閔旭,〈【重點書評】自我的公眾史:讀楊双子《台灣漫遊錄》〉(來源:http://www.unitas.me/?p=14559,2020.05.07)。
    清月,〈《台灣漫遊錄》書評:關於故事結束之後的和解〉(來源: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4707,2020.05.17)。
    許文貞,〈楊双子玩虛構 台日女子百合情〉(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news/%E6%A5%8A%E5%8F%8C%E5%AD%90%E7%8E%A9%E8%99%9B%E6%A7%8B-%E5%8F%B0%E6%97%A5%E5%A5%B3%E5%AD%90%E7%99%BE%E5%90%88%E6%83%85-201000110.html,2020.06.05)。
    正宜,〈比虛構更虛構,比真實還真實的「台灣漫遊錄」〉(來源:https://matters.news/@mupupu/173537-%E6%AF%94%E8%99%9B%E6%A7%8B%E6%9B%B4%E8%99%9B%E6%A7%8B-%E6%AF%94%E7%9C%9F%E5%AF%A6%E9%82%84%E7%9C%9F%E5%AF%A6%E7%9A%84-%E5%8F%B0%E7%81%A3%E6%BC%AB%E9%81%8A%E9%8C%84-bafyreicsnevtqib2s5chqpa7v65wsrjuzoy4cgkud7z5tlaedyyya5sfsy,2021.09.07)。
    朱宥勳,〈從負債,變成資產:重回「台灣」的新世代文學創作〉(來源:https://chuckchu.com.tw/article/228,2021.10.18)。
    楊双子、瀟湘神,〈楊双子vs.瀟湘神∕「台灣書寫意識」萌發的時刻〉(來源: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7048/6424643,2022.07.04)。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