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康樂
Chia, Kang-Le
論文名稱: 從雜體詩到元代四時散曲形式美感研究
A Study on Form-based Aesthetics from Zati Poetry to Four Seasons Sanqu in the Yuan Dynasty
指導教授: 高美華
Kao, Mei-Hu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雜體詩四時散曲形式美感神情詩鑲嵌
外文關鍵詞: Zati Poetry, Four Seasons Sanqu, Form-based Aesthetics, “Shen-Qing Shi”, “Xiang-Qian” rhetoric
相關次數: 點閱:10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所謂「四時散曲」,乃是曲作家有意識地在單一或成組的創作中,完整鋪敘四季意象的作品。因著其作品數量上的豐富,以及創作質量上的精彩,四時散曲可以說是元代散曲最具代表性的譜寫題材之一。就體製形式的建構而言,部分四時散曲順序嵌入「春、夏、秋、冬」四字的特殊體製,乃是濫觴於東晉時期的〈神情詩〉。此一中國文學史脈絡所引申的系列議題,正是本文所關注的核心焦點。
    〈神情詩〉屬於名義類雜體詩中的四氣詩,因此本文第二章隨即闡釋雜體詩定名進程、社會功能及其實驗性意義。另外,無論是名義類雜體詩,抑或是四時散曲,這些詩歌作品主要運用的修辭技巧皆是鑲嵌。本文第三章針對鑲嵌辭格分類進一步釐清,並論述個別細類功能和文例。
    再者,雜體詩的文學評價問題,更是有待學者加以關注。本文以雜體詩中的四氣詩為考察對象之一,所以第四章討論明代徐師曾《詩體明辨》「雜數詩」和「雜名詩」條目所列舉的若干體式,以便探析名義類雜體詩的分類與文本內涵。此外,從四氣詩到四時散曲,關於元代四時散曲如何承襲與超越過往體製形式的觀察,乃是必不可少的研究進程,本文第五章即著眼於此。
    總的來說,以上雜體詩和元代四時散曲創作,成功將內在精神熔鑄於外在形式之際,往往激盪出動人心魄的文學美感。這更是本文所盡心探求的。

    “Four Seasons Sanqu” is a work in which the author consciously expresses the images of the four seasons in a single or collection of songs. Due to the rich quantity of works and the wonderful quality of creations, Four Seasons Sanqu can be said to be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hemes of Sanqu composition in the Yuan Dynasty. As far as the form is concerned, some Four Seasons Sanqu embed four words including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in sequence, and this special form originated in “Shen-Qing Shi” of the Dong Jin Dynasty. The series of issues derived from this context of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are the core focus of this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explains the naming process, social function and experimental significance of Zati Poetry. The third chapter clarifi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Xiang-Qian” rhetoric and discusses the functions and text examples of each sub-classe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special forms listed in the entries of "Za-Shu Shi" and "Za-Ming Shi" in Xu Shi-Ceng's Shi-Ti Ming-Bian of the Ming Dynasty. This is to explor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extual connotation of Ming-Yi Lei Zati Poetry. The fifth chapter observes how the Four Seasons Sanqu in the Yuan Dynasty inherited and surpassed the past poetic form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3 第三節 研究材料與範疇 18 第二章 雜體詩定名進程、社會功能及其實驗性意義 21 第一節 從中晚唐律詩的成熟析論雜體詩的定名進程 22 第二節 從書寫場域析論雜體詩的社會功能 27 第三節 從跨文類影響析論漢魏六朝雜體詩的實驗性意義 31 第四節 小結 40 第三章 雜體詩類型芻議與鑲嵌辭格分類 43 第一節 雜體詩類型芻議 43 第二節 鑲嵌辭格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兼談嵌字之「嵌數目字」 49 一、臺灣學者研究成果的反思 49 二、中國學者研究成果的討論 55 第三節 嵌字之「嵌特定字」、「嵌類組字」與「嵌同一字」 59 第四節 小結 71 第四章 名義類雜體詩內涵探析 73 第一節 《詩體明辨》分類論述的若干問題 73 第二節 名義類雜體詩的內涵特質——以〈建除詩〉為考察對象 87 第三節 小結 95 第五章 元代四時散曲體製形式與美感 97 第一節 元代四時散曲的前身:東晉〈神情詩〉 97 第二節 《全元散曲》所見四時散曲數量統計 102 第三節 四氣詩形式運用於新時代文類之雙重困難 113 第四節 元散曲小令嵌入「春、夏、秋、冬」之靈活技巧 118 第五節 無名氏〈喜春來.四節〉的美感詮釋 122 第六節 小結 126 第六章 結論 127 徵引文獻 131

    一、傳統文獻(依時代先後排序)
    [吳]韋昭注:《國語》,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第140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第23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漢]司馬遷:《史記》(宋慶元黃善夫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第39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第68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注疏》,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第49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晉]陶潛撰,[宋]曾集輯:《陶淵明詩》,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6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第34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宋蜀大字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南朝梁]陶弘景編,尚志鈞、尚元勝輯校:《本草經集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年。
    [南朝梁]任昉著,[明]陳懋仁注:《文章緣起注》,收入[明]吳訥、徐師曾、陳懋仁著,陳慷玲校對:《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第49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第191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姚思廉:《梁書》(宋蜀大字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唐]歐陽詢主編:《藝文類聚》,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第29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房玄齡主編:《晉書》(宋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唐]李延壽:《南史》(元大德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見[清]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收入[清]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統編》第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皮日休、陸龜蒙:《松陵集》,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第445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范攄:《雲溪友議》,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第34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第34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宋紹興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後蜀]何光遠:《鑑誡錄》,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第34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宋嘉祐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3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第49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舊題蘇軾:《問答錄》,見[明]陳繼儒輯:《寶顏堂秘笈》第19函,收入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胡處厚:《青箱雜記》,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第345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第49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宋]許顗:《彥周詩話》,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第49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見[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收入[清]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統編》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第22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第495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收入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第五編第5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
    [宋]洪邁:《容齋三筆》,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第281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4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呂祖謙主編:《宋文鑑》,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第451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收入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第五編第4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
    [宋]施宿等撰:《會稽志》,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第165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桑世昌編,[清]朱舄賢續編:《回文類聚》(清刊本),收入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書號:16954。
    [宋]嚴羽:《滄浪詩話》,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第495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吳澄:《月令七十二候解》(學海類編本),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8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元]趙孟頫:〈元趙孟頫桑寄生傳 卷〉,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錄》第4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55年。
    [元]脫脫:《宋史》(元至正刊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第3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元]施耐庵集撰,[明]羅貫中纂修:《水滸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收入[明]吳訥、徐師曾、陳懋仁著,陳慷玲校對:《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明]謝榛:《四溟詩話》,見[清]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收入[清]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統編》第3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明]徐師曾:《詩體明辨》,收入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第2冊,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明]胡應麟:《詩藪》,收入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第3冊,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第496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鍾惺:《名媛詩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39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蔣一葵撰,呂景琳點校:《堯山堂外紀(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清]游藝:《詩法入門》,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徐沁填詞,[清]李漁鑑定:《香草吟》,見《評鑑傳奇二種》,收入《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褚人穫:《堅瓠三集》,收入《明清筆記史料叢刊》第192冊,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
    [清]徐釚:《詞苑叢談》,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第500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張英、王士禎、王掞等編:《御定淵鑑類函》,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第326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沈德潛評選:《唐詩別裁集》,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清]陸崑曾:《李義山集解》,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收入徐德明、吳平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第22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溫汝能:《陶詩彙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清]馬建忠:《馬氏文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清]林紓:《畏盧論文》,收入《畏盧論文等三種》,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現代]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現代]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現代]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現代]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998年。
    [現代]隋樹森編:《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頁420。
    [現代]徐征、張月中、張聖潔、奚海主編:《全元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二、專書(依姓名筆劃排序)
    王力:《漢語詩律學》,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王本華:《實用現代漢語修辭》,北京:知識出版社,2002年。
    王占福著,武占坤校訂:《古代漢語修辭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希杰:《漢語修辭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王偉勇:《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修訂版)》,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史塵封:《漢語古今修辭格通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修辭通鑒》,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
    吳士文、馮凭:《修辭語法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5年。
    吳積才:《異體詩淺說》,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
    何文匯:《雜體詩釋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年。
    李庚元、李治中:《古今辭格及範例》,長沙:湖南出版社,1997年。
    杜淑貞:《現代實用修辭學》,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汪國勝、吳振國、李宇明:《漢語辭格大全》,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沈謙:《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國立空中大學初版,2010年再版。
    陳正治:《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陳香:《異體詩舉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32年上海大江書鋪初版,1989年再版。
    陳鍾琇:《唐代和詩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祁立峰:《遊戲與遊戲以外:南朝文學題材新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5年。
    周建忠:《楚辭論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洛夫:《隱題詩》,收入魏綵羿主編:《洛夫詩歌全集》第3冊,臺北:普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徐元選注:《趣味詩三百首——中國異體詩歌備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徐元選注:《中國異體詩新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
    徐芹庭:《修辭學發微》,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初版,1984年三版。
    唐松波、黃建霖主編:《漢語修辭格大辭典》,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
    倪寶元主編:《大學修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4年。
    黃啟方:《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生肖——文學與歷史形塑下的十二靈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
    黃慶萱:《修辭學(增訂初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初版,1986年增訂初版。
    黃慶萱:《修辭學(增訂三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初版,2002年增訂三版。
    曾永義:《元人散曲:蒙元的新詩》,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曾永義:《「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戲曲學》四),臺北:三民書局,2017年。
    鄢化志:《中國古代雜體詩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楊澤:《彷彿在君父的城邦》,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
    鄭子瑜:《中國修辭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稿原名《中國修辭學史稿》,198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修訂稿1990年出版。
    鄭子瑜:《中國修辭學的變遷》,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鄭騫:《北曲新譜》,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鄭騫:《龍淵述學》,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潘善祺:《詩體類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劉煥輝:《修辭學綱要》,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
    歐麗娟:《歐麗娟品讀古詩詞》,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0年。
    羅忼烈:《兩小山齋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饒少平:《雜體詩歌概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龔鵬程:《春夏秋冬》,臺北:月房子出版社,1994年。
    [法]加斯東.巴舍拉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

    三、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序)
    丁芹勤、趙贇、王夢瑤、范學琴:〈基於雜體詩文化的趣味性五感景觀設計研究〉,《林業調查規劃》第46卷第6期,2021年11月,頁184-189。
    于東新:〈金代全真道士之雜體詩詞芻論〉,《集寧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第1期,2012年3月,頁22-30。
    王永波:〈論《松陵集》的創作特徵〉,《中華文化論壇》2008年第4期,頁129-134。
    王克平:〈詩苑奇葩:古代藥名詩詞及其價值〉,《延邊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頁59-63。
    王秀容:〈李臨秋臺灣流行歌曲中藏頭詩作品探討〉,《海翁台語文學》第161期,2015年5月,頁4-47。
    王家琪:〈文天祥《集杜詩》的敘事結構與對杜詩之接受〉,《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8年6月,頁207-233。
    王爾敏:〈明清以來民間之文字遊戲與庸俗詩裁〉,《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5期,1996年6月,頁53-81。
    王毅:〈「俳諧」考論——以詩詞為中心〉,《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第4期,頁48-55。
    王輝斌:〈論宋金元的雜體詩創作〉,《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1年9月,頁1-6。
    王潤農:〈寓心事於遊戲:論南朝四首建除詩〉,《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17期,2018年3月,頁15-44。
    朱玲芝:〈宋代雜體詞三論〉,《文藝評論》2015年第10期,頁65-69。
    朱錦雄:〈初唐文學集團與詩歌創作動機「遊戲化」〉,《國文學誌》第33期,2016年12月,頁47-66。
    朱錦雄:〈從文體的「客觀規範性」論六朝「擬作詩」的意義與價值〉,《靜宜中文學報》第16期,2019年12月,頁91-118。
    何文匯:〈離合詩釋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2卷,1981年1月,頁257-269。
    肖占鵬、袁貝貝:〈淺議孔平仲的雜體詩〉,《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頁38-46。
    李妮庭:〈轉向內闈——論唐宋詩中「醜婦」涵義的衍變〉,《東吳中文學報》第42期,2021年11月,頁81-110。
    李福標:〈論皮日休、陸龜蒙的雜體詩〉,《湘南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5年2月,頁49-54。
    李鵬:〈趙翼眼中的雜體詩:詩歌裡的創體〉,《文史知識》2003年第10期,頁117-122。
    吳承學、劉湘蘭:〈基於漢字特色的離合詩〉,《中國古代文體史話》2018年第6期(總第201期),頁127-134。
    陳力士:〈論蘇軾「以雜體詩入詞」〉,《牡丹江大學學報》第31卷第7期,2022年7月,頁15-21。
    陳子怡:〈朝鮮《皇華集》中的雜體詩研究〉,《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總第112期),頁71-78。
    陳亭:〈以詩釋詩——論宋人集句詩創作及其闡釋意義〉,《中國韻文學刊》第33卷第4期,2019年10月,頁51-59。
    陳宣諭:〈蘇軾〈薄薄酒〉二詩章法結構及藝術手法探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第27卷第1期,2013年6月,頁43-67。
    陳福康:〈再論八音詩和八居詩〉,《嶺南學報》復刊第7輯,2017年5月,頁171-188。
    祁立峰:〈相似與差異:論蕭子良文學集團同題共作的「書寫習性」與「互文性」〉,《興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09年12月,頁1-25。
    祁立峰:〈「言險俗者,多以附照」——論鮑照詩歌的「險」與「俗」〉,《中國學術年刊》第42卷第2期,2020年9月,頁59-84。
    祁立峰:〈多極時代的文學家——蕭詧的詩賦及其與梁末作家的關聯〉,《成大中文學報》第48期,2022年9月,頁1-30。
    宗廷虎:〈現當代中藥藥名嵌字體的繼承與發展〉,《畢節學院學報》第27卷2009年第7期(總第108期),頁7-11。
    武紹衛:〈一首新破解的敦煌回文詩——S.3046性質新考〉,《文獻》2018年1月第1期,頁32-42。
    林淑華:〈從〈定風波〉探蘇、辛倚聲填詞之異同〉,《人文集刊》第10期,2013年8月,頁51-90。
    林淑華:〈方成培和姜夔〈卜算子〉詞研究〉,《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37期,2023年4月,頁101-138。
    林舉英:〈屈大均雜體詩初探〉,《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2期,1996年5月,頁30-36。
    孟楊:〈唐代藥名詩的特徵及對後代的影響〉,《華夏文化論壇》第24輯,2020年,頁56-63。
    范子燁:〈論《江南》古辭——樂府詩中的明珠〉,《樂府學》第2輯,2007年8月,頁19-46。
    柯瑋郁:〈蘇辛〈南鄉子〉形式與內容比較〉,《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1期,2010年3月,頁119-138。
    孫羽津:〈韓愈、孟郊的汴洲記憶——《城南聯句》「惟昔集嘉詠」章箋證〉,《人文中國學報》第21期,2015年11月,頁495-515。
    祝尚書:〈論宋人雜體詩〉,《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總第116期),頁108-117。
    莫家良:〈大字.集聯.酬應——樂常在軒藏聯選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5期,2017年7月,頁215-248。
    時國強:〈論漢魏六朝的雜體詩〉,《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1期,2012年2月,頁141-147。
    張高評:〈〈薄薄酒〉詩與創意研發——蘇軾、黃庭堅與南宋詩人之同題競作〉,《中國學術年刊》第30期(春季號),2008年3月,頁85-114。
    張高評:〈白戰體與宋詩之創意造語:禁體物詠雪詩及其困難見巧〉,《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9期,2009年1月,頁173-212。
    張高評:〈趙翼《甌北詩話》說宋詩——以蘇軾、黃庭堅詩為討論核心〉,《成大中文學報》第36期,2012年3月,頁37-74。
    張敬:〈我國文字應用中的諧趣——文字遊戲與遊戲文字〉,《幼獅學誌》第14卷第3、4期,1977年12月,頁62-103。
    張敬:〈曲詞中俳優體例證之探索〉,《國立編譯館刊》第7卷第1期,1978年6月,頁1-31。
    張敬:〈詞體中俳優格例證試探〉,收入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頁195-217。
    張敬:〈詩體中所見的俳優格例證〉,《臺大中文學報》第2期,1988年11月,頁9-30。
    許學仁:〈從「拆白道字」看漢字結構分析與別裁〉,《東華漢學》第14期,2011年12月,頁193-216。
    陸錫興:〈盤中詩探源〉,《中國典籍與文化》2014年第4期(總第91期),頁132-137。
    曾永義:〈影響詩詞曲節奏的要素〉,《中外文學》第4卷第8期,1976年1月,頁4-29。
    辜玉茹:〈日本的和漢、漢和聯句與韻書之管窺〉,《通識教育學報》第10期,2006年12月,頁27-49。
    彭先進:〈也談「自君之出矣」的多義性〉,《中外文學》第2卷第12期,1974年5月,頁65-74。
    黃兆漢:〈全真七子詞述評〉,《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9期,1988年1月,頁135-162。
    華建銘:〈宋代雜體詞研究綜述〉,《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5期,2013年9月,頁86-92。
    曾祥波:〈從雜體詩法到山谷詩法〉,《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8卷第3期,2021年5月,頁80-88。
    馮藝超:〈妙悟啓神智,乾坤筆下生——神智體詩研究〉,《東華漢學》第10期,2009年12月,頁21-60。
    鄢化志:〈傳統戲劇與詩歌的互滲與兼容〉,《文藝理論與批評》2001年第2期,頁137-142。
    霍前鋒:〈漫談中國古代的怪體詩〉,《六安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頁51-59。
    楊明璋:〈論敦煌文學與文士的以文為戲書寫傳統〉,《敦煌學》第27期,2008年2月,頁459-477。
    楊翰:〈論蘇軾俳諧詞〉,《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38期,2017年6月,頁19-34。
    葉俊慶:〈論唐代聯句詩在文學史上的意義〉,《語文學報》第13期,2006年12月,頁143-163。
    葉宸璐:〈中唐唱和詩新變探討——以詩歌主體、聲韻、角度為探討對象〉,《有鳳初鳴年刊》第15期,2019年6月,頁143-164。
    趙目珍:〈談言微中,解頤解紛——饒少平先生的《雜體詩歌概論》論略〉,《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3期,2011年6月,頁67-73。
    熊海英:〈「遊戲於斯文」——論北宋集會詩歌的競技與諧謔性質〉,《中華文化論壇》2008年第1期,頁47-52。
    劉千美:〈修辭與理解:中國辭章美學的界域問題〉,《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10期,2006年10月,頁133-146。
    劉辛悅、張戩:〈藥名詩史話〉,《中醫藥文化》第13卷第3期,2018年6月,頁52-58。
    劉建發、劉尊明:〈試論黃山谷雜體詞〉,《古典文學知識》2011年第1期(總第154期),頁47-54。
    劉華民:〈宋代雜體詞綜論〉,《常熟高專學報》2004年1月第1期,頁56-60。
    歐天發:〈藥名文學之原理及其形式之發展〉,《嘉南學報(人文類)》第31期,2005年12月,頁493-513。
    蔣月俠:〈宋代詩人孔平仲雜體詩的風貌特徵〉,《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15年2月,頁70-74。
    蔣月俠:〈士大夫文化心態與宋代雜體詩的新特徵〉,《漢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9卷第2期(2019年4月),頁35-41。
    蔡忠霖:〈俗文字在語言中的體現——以語述中的文字拆分為中心〉,《嘉大中文學報》第6期,2011年9月,頁183-214。
    蔡瑜:〈陶淵明的吾廬意識與園田世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8期,2011年3月,頁1-41。
    郭娟玉:〈明清「異體式」回文詞析論〉,《東吳中文學報》第31期,2016年5月,頁189-211。
    郭焰坤:〈回文詩生成的語言及篇章結構條件〉,《國文天地》第303期,2010年8月,頁45-49。
    董達:〈以接受美學視角探析〈公無渡河〉〉,《韓國學報》第24期,2013年6月,頁138-156。
    豐家驊:〈人名詩古今談〉,《尋根》2012年第1期,頁51-55。
    饒少平:〈古詩中的神智體〉,《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第4期,頁113-119。
    饒少平:〈論雜體律詩的進退格〉,《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1期,2007年2月,頁66-70。
    羅世平:〈織錦迴文——寶山遼墓壁畫與唐畫的對讀〉,《書畫藝術學刊》第1期,2006年12月,頁15-23。
    蘇珊玉:〈自覺與新變——「戲」說蘇軾聯章回文詞〈菩薩蠻〉之創新風格〉,《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第58卷第1期,2013年3月,頁33-64。
    [日]佐野大介:〈現代日本語文字遊戲表現的歷史性〉,《明道日本語教育》第2期,2008年7月,頁145-167。

    四、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序)
    王文玉:《孔平仲及其詩歌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王永波:《晚唐皮陸詩人群體研究》,成都:四川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王安琪:《唐代雜體詩研究》,泉州:華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王盈芬:《皮日休詩歌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3年。
    王茹:《皮日休詩歌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王偉:《唐宋藥名詩研究》,杭州:中國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王慈鷰:《宋代雜體詩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4年。
    王福苓:《宋代禽言詩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勾書賢:《《中國古代雜體詩通論》第二章漢英翻譯實踐報告》,南寧:南寧師範大學翻譯(專業學位)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
    方蓮華:《辨體視野下之諧謔詩研究——以明代為考察對象》,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
    朱俊聲:《陸龜蒙組詩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李柴菁菁:《南朝俳諧詩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類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李菁芳:《聯句詩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8年。
    吳榮珮:《北宋詩話中的俳諧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杜艷艷:《宋代遊戲體詞研究》,保定: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林友良:《明代以前詞壇仿擬體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23年。
    周斌:《宋代俳諧詩研究》,杭州:中國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邱郁書:《蘇東坡禽言詩探析》,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姚垚:《皮日休、陸龜蒙唱和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0年。
    紀祝華:《辛稼軒俳諧詞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1年。
    姜濤:《漢代雜體詩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夏小鳳:《蘇軾雜體詞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許宛如:《藏頭詩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
    郭靜涵:《蘇東坡俳諧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曾妍:《皮陸唱和詩研究》,成都:西南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曾進豐:《晚唐社會詩、風人體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
    黃蓉:《孔平仲雜體詩研究》,保定: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湯禕珣:《漢魏六朝文體互滲研究》,湘潭:湘潭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楊近水:《南朝嵌名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葉利偉:《元散曲中的民俗文化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裴秋錦:《魏晉南北朝雜體詩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劉丹:《唐代遊戲詩研究》,保定: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劉怡均:《馮夢龍《古今譚概》及其「俳諧詩」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3年。
    劉映君:《《中國古代雜體詩通論》(節選)漢英翻譯實踐報告》,南寧:南寧師範大學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論文,2021年。
    蔣志琳:《論宋詞「以詞為戲」》,鄭州: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謝光輝:《蘇、黃戲題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6-08-01公開
    校外:2026-08-01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