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卜星云 Bu, Sing-Yung |
|---|---|
| 論文名稱: |
臺灣2000年至2009年間經濟成長相對擴大減緩之政治經濟分析 Political Economy of Taiwan’s Relatively Declining Economic Growth, 2000-2009 |
| 指導教授: |
王慶輝
Wang, Ching-Hue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7 |
| 中文關鍵詞: | 臺灣經濟成長 、發展型國家 、大陸政策 、金融改革政策 |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s economic growth, Developmental state, mainland China policy, financial reform policy |
| 相關次數: | 點閱:98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60年代,臺灣從民生工業起家,發展勞力密集產業,並以加工出口為導向,開展國際貿易,締造1970年代開始的高成長、低失業、所得分配平均的「經濟奇蹟」,並與新加坡、香港及南韓共同贏得「亞洲四小龍」的美名,但進入2000年,臺灣的經濟成長率持續擴大減緩,在2000年至2009年期間,經歷了「失落的十年」。
學界對於臺灣過去所締造的經濟奇蹟,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解釋,其中,以「發展型國家」理論的觀點,來詮釋臺灣的經濟發展相當普遍,但自1990年代起,發展型國家理論效力開始出現爭議,部分學者認為,這來自於全球化、民主化與自由化的衝擊。
本研究藉臺灣在2000至2009年所遭受的經濟成長相對擴大減緩情況,針對發展型國家模式效力的衰退與否,進行再檢視,加入政治因素的考慮,針對2000年至2009年大陸政策以及金融改革政策,其中,此一期間的大陸政策包括「戒急用忍、行穩致遠」、「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三個時期,金融改革政策則包括第一次金融改革及第二次金融改革,進行政策形成背景及政策內容回顧,並以國家機關與政企關係這兩個發展型國家理論重要的組成要素,進行分析,以了解臺灣經濟成長相對擴大減緩的原因,作為2010年至2019年的下一個十年振衰起敝的參考。
In the 1960s, Taiwan started out to develop commodity and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take the export-oriented strategy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1970s, Taiwan has gained phenomenal rates of growth, while at the same time eliminating unemployment, and achieving a relatively egalitarian income distribution. Thus, Taiwan created “Taiwan miracle”, and became known as one of “Asian Tigers” with Singapore, Hong Kong and South Korea. But in 2000 to 2009, Taiwan occurred relatively declin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xperienced “the lost decade.”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DS) has been central to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 miracle. But the effectiveness of DS theory began to dispute since the 1990s; some commentators have emphasized the debilitating impact on the state as a result of globalization, democrat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The study uses Taiwan’s relatively declining economic growth in 2000 to 2009 to survey the effect of the DS model or not, on the other hand, take account of the political factor for the “mainland China policy”, and “financial reform policy” from 2000 to 2009. The mainland China policy includes “No Haste, Be Patient”, “Proactive Liberalization with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Proactive Management with Effective Liberalization”, while the financial reform policy includes the first financial reform and the second financial reform.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vely declining economic growth in Taiwan, the study will review these policies’ background and content, and discuss the DS’s important elements for analysis, which include state and business-government relations, then take it as a reference for the next decade, which from 2010 to 2019.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Bauman, Z.原著,張君玫:《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Globalization: The Human Consequences)(臺北:群學,2001年6月)。
Steward, D. W.、Kamins, M. A.原著,董旭英、黃儀娟:《次級資料研究法》(Secondary Research)(臺北:弘智文化,2000年11月)。
Sébastien Dessus原著,許嘉棟、徐茂炫:《臺灣經濟奇蹟的原動力》(Chinese Taipei: The Origins of the Economic “Miracle”)(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5年5月)。
Izraelewicz, E. 原著,姚海星、斐曉亮:《當中國改變世界》(Quand La Chine Change Le Monde)(臺北:高寶國際,2006年3月),頁20-21。
于宗先、王金利:《臺灣金融體制之演變》,(臺北:聯經,2005年12月)。
于宗先、王金利:《臺灣經濟的浴火重生》,(臺北:聯經,2010年1月)。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文化,1994年12月)。
王作榮:《不完整的奇蹟:經濟革新與經濟自由化》,(臺北:時報文化,1996年2月)。
王佳煌:《雁行千里:東亞發展型國家的金融改革》,(臺北:巨流,2010年5月)。
王盈勛:《世界是斜的-從本地觀點看切身經濟問題》,(臺北:先覺,2006年7月)。
尹啟銘:《臺灣經濟轉捩時刻》,(臺北:商周,2004年4月)。
王鶴松:《金融危機與金融改革》,(臺北:財團法人臺灣金融研訓院,2005年3月)。
朱正中、孫明德編:《中國經濟開世局‧兩岸關係創新機》,(臺北:臺灣經濟研究院,2005年10月)。
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年報:民國98年》,(臺北:行政院主計處,2010年12月)。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93年年報》,(臺北: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2005年4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臺灣經濟發展歷程與策略》,(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9年4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綠色矽島建設藍圖暨相關政策方案》,(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1年5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會議實錄(下輯)》,(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1年12月)。
吳惠林:《臺灣經濟演義》,(臺北:中華徵信所,1998年3月)。
李紀珠編:《臺灣金融改革之路》,(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4年2月)。
李勝彥:《臺灣經濟研究基本論集》,(臺北:臺灣商務,2008年1月)。
邵宗海:《兩岸關係-陳水扁的大陸政策》,(臺北:生智,2001年11月)。
邵宗海:《當代大陸政策》,(臺北:生智,2003年12月)。
孫震:《臺灣經濟自由化的歷程》,(臺北:三民,2003年5月)。
時報文教基金會:《臺灣經濟:新局與發展》,(臺北:時報文教基金會,2008年7月)。
時報文教基金會:《面對公與義:臺灣金融的健全化、效率化、全球化》,(臺北:時報文教基金會,2006年10月)。
高希均、李誠、林祖嘉主編:《兩岸經驗20年 1986年以來的兩岸經貿合作與發展》,(台北:天下遠見,初版,2006年7月)。
高希均、李誠、林祖嘉合著,《臺灣突破:兩岸經貿追蹤》,(臺北:天下文化,1992年8月)。
高長:《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臺北:五南,三版,2002年10月)。
張紹台、王偉芳、胡漢揚編著:《臺灣金融發展史話》,(臺北:財團法人臺灣金融研訓院,2005年10月)。
張賜祿、曲家琪編:《臺灣經濟 新局與發展》,(臺北:時報文教基金會,2008年7月)。
陳正茂:《臺灣經濟史》,(臺北:新文京開發,2010年7月)。
陳春山:《兩岸經貿政策解讀》,(臺北:月旦,1994年7月)。
陳添壽、蔡泰山:《臺灣經濟發展史》,(臺北:蘭臺,2009年2月)。
陳萬淇:《個案研究法》,(臺北:華泰書局,再刷,1995年11月)。
游鴻裕:《兩岸經貿關係 台商的投資與經營觀點》,(臺北:雙葉,2009年9月)。
童振源:《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臺北:生智文化,2003年2月)。
黃衛平:《看不懂的世界經濟》,(臺北:時英,2009年2月)。
楊雪冬:《全球化》,(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6月)。
新臺灣國策智庫:《ECFA大衝擊:臺灣的危機與挑戰》,(臺北:新臺灣國策智庫,2010年6月)。
潘錫堂:《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臺北:新文京開發,二版,2006年3月)。
蔡學儀:《兩岸經貿之政治經濟分析》,(臺北:新文京,二版,2006年8月)。
蘇德建:《走在金融改革的路上》,(臺北:智庫,2005年6月)。
鐘啟賓:《搞懂規則,賺遍大陸-WTO下的兩岸經貿》,(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8月)。
(二)論文
王金利:〈民營銀行設立之時代背景與目的〉,臺灣開放民營銀行經驗研討會,北京,2003年10月11-13日。
江宜樺:〈臺灣戰後政治思想與民主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臺北),65期(2007年3月),頁191-199。
吳采樺:《「發展型國家」已是遙遠的過去?以政權轉移的臺灣為例(1996-2004)》,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2月。
李宗榮、施奕任:〈發展型網絡演變路徑的差異:比較臺灣與新加坡的公、私部門間企業網絡的變遷〉,《問題與研究》(臺北),48卷,4期(2009年12月),頁35-66。
李紀珠:〈臺灣開放民營銀行設立之經驗與展望〉,「臺灣民營銀行發展經驗教訓及對大陸的啟示」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2002年12月13-14日。
李泰耀:〈發展型國家消逝下的勞動市場邏輯:臺灣案例的檢視〉,《政大勞動學報》(臺北),23期(2008年1月),頁1-55。
李櫻穗、林育鴻:〈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對國際經濟之影響〉,《空大學訊》(臺北),397期(2008年5月1日),頁62-70。
林文斌:〈臺灣「發展型國家」的調適或轉型?政府、金融與企業間關係的考察〉,《政治科學論叢》(臺北),37期(2008年9月),頁95-150。
林宗正:〈兩岸經貿不應躁進〉,《經濟前瞻》(臺北),42期(1995年11月),頁16-25。
施正鋒:〈臺灣民主化的挑戰-國家肇建、民族塑造、以及國家打造〉,「從歐洲反思臺灣-在民主的元素中,探索臺灣主體性的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北,2002年11月16日。
施奕任:〈政經發展與政商關係:新加坡的政聯企業與政商互動〉,《政治科學論叢》(臺北),39期(2009年3月),頁159-202。
徐嘉隆:《臺韓轉型-經濟發展策略的政經途徑分析(1987-2004)》,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6月。
張清溪、徐敏鐘:〈臺灣公營事業的民營化與半民營化〉,第六屆梁國樹教授紀念學術研討會,臺北,2001年9月29日。
郭建中:〈WTO架構下兩岸建立經貿關係的「國際經貿機制」、「經濟基礎」及「可能互動的模式」〉,展望2003年兩岸政經發展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圖書資訊大樓國際會議廳,2002年12月1日。
陳逸潔:〈WTO「2008年7月套案」談判破局與未來後續發展〉,《國際經濟情勢雙週報》(臺北),1664期(2008年9月25日),頁5-10。
陳鴻瑜:〈新南向政策效果往上提升〉,《展望與探索》(臺北),5卷8期(2007年8月),頁16-22。
廖坤榮:〈臺灣與南韓金融監理制度改革〉,《問題與研究》(臺北),43卷5期(2004年9月),頁59-85。
鄭為元:〈發展型「國家」或發展型國家「理論」的終結?〉,《臺灣社會研究》(臺北),34期(1999年6月),頁1-66。
鄭勝分,〈新政府核四政策形成過程:「3I」決策分析〉,《中國行政評論》(臺北),10卷3期(2001年6月),頁179-193。
鄭雅綺:〈國內投資動能不足問題解析─兼論服務業投資偏低之現象〉,《經濟研究》(臺北),10期(2010年4月),頁71-98。
(三)報章雜誌
丁萬鳴:〈「兩兆雙星」大而不精〉,《聯合報》(臺北),2005年11月9日,A2版。
王文宇:〈金改跨出第一步 須再接再厲〉,《工商時報》(高雄),2000年11月25日,第4版。
田習如:〈馬永成打破沉默首度告白 判刑33年 從峰頂墜落的反省與頓悟〉,《財訊雙周刊》(臺北),332期(2009年1月),頁56-60。
何佩儒、林信昌:〈外商:戒急用忍三不通 臺灣亞太中心夢碎〉,《經濟日報》(高雄),2001年7月20日,第4版。
李順德:〈兩手策略意在選票〉,《經濟日報》(高雄),2001年11月8日,第4版。
李順德:〈政府大陸經貿政策急煞車〉,《經濟日報》(高雄),1996年8月15日,第1版。
官如玉:〈善意回應大陸 民進黨拉抬選情〉,《經濟日報》(高雄),2001年11月8日,第4版。
林妙容、陳秀蘭、林安妮:〈封測面板廠 登陸鬆綁〉,《經濟日報》(高雄),2006年4月28日,A1版。
林政忠:〈兩岸開放 綠委:流血也要封殺〉,《經濟日報》(高雄),2006年12月4日,A2版。
林政忠:〈總統緊縮大陸政策 民進黨內有異聲〉,《經濟日報》(高雄),2006年1月3日,A2版。
林政鋒、宋丁儀:〈積極管理 鋼鐵晶圓業 要走自己的路〉,《經濟日報》(高雄),2006年1月2日,A3版。
林淑媛、陳秀蘭:〈經貿政策大檢討 鎖定13議題〉,《經濟日報》(高雄),2005年4月7日,A2版。
林瑞陽:〈金融機構合併法三讀通過〉,《經濟日報》(高雄),2000年11月25日,第1版。
邱金蘭:〈30家基層金融 重建基金優先整頓〉,《經濟日報》(高雄),2001年6月28日,第6版。
邱金蘭:〈好大喜功 不見專業〉,《經濟日報》,2007年8月16日,A2版。
邱金蘭:〈金控法 「牛肉」在哪裡?〉,《經濟日報》(高雄),2001年6月28日,第3版。
邱金蘭:〈金管會訂經營指標 不符者合併〉,《經濟日報》(高雄),2004年10月22日,A3版。
邱金蘭:〈重建基金 救得了金融沉疴〉,《經濟日報》(高雄),2001年6月28日,第6版。
邱金蘭:〈龔照勝:金控減半 總統的意思〉,《經濟日報》(高雄),2004年10月22日,A3版。
邱金蘭、宮能慧:〈農漁會信用部 業務鬆綁〉,《經濟日報》(高雄),2003年7月11日,第3版。
張瀞文:〈國際合併風四起〉,《經濟日報》(高雄),2000年11月25日,第2版。
梁家榮:〈陳昭義:8吋晶圓廠登陸 待商榷〉,《經濟日報》(高雄),2001年11月23日,第2版。
陳孝婷:〈經長:廠商送審 不保證過關〉,《經濟日報》(高雄),2006年4月29日,A2版
陳秀蘭:〈大陸政策不鬆綁 臺灣將空洞化〉,《經濟日報》(高雄),2001年8月21日,第1版。
陳秀蘭:〈府院黨密會 獨缺財經首長〉,《經濟日報》(高雄),2005年4月7日,A2版。
陳秀蘭:〈鬆緊之間 經部艱巨挑戰〉,《經濟日報》(高雄),2006年1月3日,A5版。
游育蓁:〈杜英宗:金控法對臺灣金融業助益極大〉,《工商時報》(高雄),2001年6月28日,第3版。
陳駿逸:〈金控法延後施行 盡在不顏中〉,《工商時報》(高雄),2001年6月28日,第2版。
陳駿逸、葉玲伶:〈顏慶章:推動合併案是持續任務〉,《工商時報》(高雄),2000年11月25日,第2版。
黃玉珍:〈8吋晶圓廠 經部力爭開放登陸〉,《經濟日報》(高雄),2001年8月23日,第2版。
黃嘉裕:〈8吋晶圓廠登陸 國科會支持開放〉,《經濟日報》(高雄),2001年8月24日,第4版。
經濟日報:〈社論:苛政猛於禽流感〉,《經濟日報》,2006年1月3日,A2版。
經濟日報:〈社論:陳總統最大的挑戰〉,《經濟日報》(高雄),2004年5月18日,第2版。
經濟日報:〈社論:誰來為臺灣解套〉,《經濟日報》,2005年4月8日,A2版。
經濟日報:〈社論:「蘇修主義」的法杖乍現〉,《經濟日報》(高雄),2006年12月4日,A2版。
葉玲伶:〈多項延滯銀行合併案 自動解套〉,《工商時報》(高雄),2001年6月28日,第3版。
葉銀華:〈一半決策思維 一半執行成效〉,《經濟日報》(高雄),2004年10月22日,A3版。
劉秀珍:〈陸委會:兩岸尚處緊張對峙局面 大陸經貿政策仍難放寬〉,《經濟日報》(高雄),1996年9月14日,第1版。
鄭秋霜:〈五位產業代表 獨缺電子科技業〉,《經濟日報》(高雄),2001年11月20日,第2版。
顏建發:〈變動中的兩岸關係與因應對策〉,《經濟日報》(高雄),2001年1月1日,第11版。
羅嘉薇:〈抓大放小 實惠不多〉,《經濟日報》(高雄),2001年11月8日,第2版。
蘋果日報:〈二次金改 扁污6億 特偵組起訴官商22人〉,《蘋果日報》(臺北),2009年12月25日,A1版。
(五)網路資料
1.網站資料
中時電子報,網址:http://money.chinatimes.com/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網址:http://ebas1.ebas.gov.tw/pxweb/Dialog/statfile9L.asp
中華民國總統府,網址:http://www.president.gov.tw/
自由電子新聞網,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全球網,網址:http://www.mac.gov.tw/
行政院主計處,網址:http://www.dgbas.gov.tw/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ey.gov.tw/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網址:http://www.fscey.gov.tw/
行政院新聞局,網址:http://www.gio.gov.tw/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址:http://www.cepd.gov.tw/
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網址:http://www.bankunions.org.tw/
聯合新聞網,網址:http://udn.com/NEWS/main.html
2.網頁資料
中央社:〈朱雲鵬:失落的10年 臺灣現出口約南韓一半〉,2009年12月19日,網址:http://n.yam.com/cna/fn/200912/20091219127533.html(瀏覽日期:2010年3月5日)。
公共電視:〈ECFA雙英辯論文字紀錄〉,網址:http://talk.news.pts.org.tw/2010/04/ecfa-ecfa-ecfa-ecfaecfa-ecfa26950ecfa.html(瀏覽日期:2010年5月20日)。
中國臺灣網:〈朱立倫:綠營讓臺灣失落八年 藍營給黃金十年〉,2010年5月10日,網址:http://tw.people.com.cn/BIG5/11556804.html(瀏覽日期:2010年9月8日)。
中評社:〈馬英九:一年彌補失落八年〉,2009年5月20日。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9/7/3/8/100973871.html?coluid=126&kindid=3990&docid=100973871(瀏覽日期:2010年5月20日)。
江妍慧:〈兩岸經貿定調 二次經發會能否期待?〉,《新臺灣新聞周刊》(臺北),512期(2006年1月12日),網址: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3353(瀏覽日期:2011年3月25日)。
林睿康:〈連戰批扁:帶給臺灣失落和浪費〉,2009年10月17日,網址:http://www.nownews.com/2009/10/17/11490-2520794.htm(瀏覽日期:2010年5月20日)。
林濁水:〈新南向的思考〉,網址: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00&Itemid=50(瀏覽日期:2011年3月25日)。
徐明宜:〈檢視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新路線〉,網址: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TE-C-090-189.htm(瀏覽日期:2011年1月20日)。
財團法人臺灣智庫:〈「國人對未來兩岸關係評估與展望」民調記者會〉,網址: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chinese/page/5/71/733/0(瀏覽日期:2011年3月25日)。
陳祥雲:〈戰後臺灣發展與變遷(1945-2005)〉,網址: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genedu/2echelon/92report/a03/0807_01.htm(瀏覽日期:2010年12月1日)。
廖德琦:〈中國優勢不再 臺商投資轉向越南〉,《新臺灣新聞周刊》(臺北),513期(2006年1月19日),網址: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3396(瀏覽日期:2011年3月25日)。
臺灣金控:〈創立緣起〉,網址:http://www.twfhc.com.tw/120/Pages/AboutTWFHC/establish.aspx(瀏覽日期:2011年4月2日)。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Adams, F., Gupta, S. D., and Mengisteab, K., Globalization and the Dilemmas of the State in the South (London: Macmillan, 1999).
Amsden, A. H., Asia’s Next Giant: 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1989).
Beeson, M., Regionalism and Globalization in East Asia: Politics, Secu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ingstoke: Palgrave, 2007).
Castell, M., ‘Four Asian Tigers with a Dragon Hea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State,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Asian Pacific Rim,’in Appelbaum R. P., and Henderson, J. (eds.), Stat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Asian Pacific Rim (Newbury Park: Sage, 1992), pp.33-70.
Cheng, T.-j., and Lin, C.-l., ‘Taiwan: A Long Decade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in Morley, J. W. (ed.), Driven by Growth: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M. E. Sharpe, 1999), pp. 224-254.
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2010 (Taiwan: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2010).
Deyo, F.C.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1987).
Deans, P., ‘The Capitalist Developmental State in East Asia,’ in Palan, R. P., and Abbott, J. P. (eds.), State Strategies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 London: Pinter, 2000), pp. 78-102.
Doner, R. F., and Hawes, 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 in Southeast Asia and Northeast Asia,’ in Dorraj, M. (ed.), The Changing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Third World (Boulder: Lynne Rienner, 1995), pp. 145-186.
Evans, P. B., Embedded Autonomy: 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5).
Fallows, J., Looking for the Sun: The rise of the New East Asi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 (New York: Pantheon, 1994).
Gold, T. B.,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ew York: Sharpe, 1986).
Haggard, S., Pathways from the Periphery: The Politics of Growth in 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1990).
------------, ‘Business, Politics and Policy in Northeast and Southeast Asia,’ in MacIntyre, A. (ed.),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in Industrialising Asi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268-301.
Haggard, S., and Moon, C. -I., ‘The South Korean St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Liberal, Dependent or Mercantilist,’ in Ruggie J. G. (ed.), The Antinomies of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83), pp. 131-190).
Held, D., McGrew, A., Goldblatt, D., Perration, J.,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9).
Holden, B. (ed.), Global Democracy: Key Debat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Indra, D. 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Assessing Contours, Correlates, and Concomitants of 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2003).
Johnson, C., ‘Introduction: The Taiwan Model,’in Hsiung J. S. (ed.), Contemporary Republic of China. The Taiwan Experience, 1950-1980 (New York: Praeger, 1981).
------------,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s: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1982).
Jomo, K. S., Southeast Asia’s Misunderstood Miracle: Industrial Poli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ailand, Malaysia and Indonesia (Boulder: Westview, 1997).
Jomo, K. S., ‘Rethinking the role of government policy in Southeast Asia,’ in Stiglitz, J. E., and Yusuf, S. (eds.), Rethinking the East Asian Miracl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2001), pp. 461-508.
Mann, M.,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The Rise of Classes and Nation-states, 1760-191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3).
Migdal, J. S., 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bi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8).
Moore M., A World Without Walls: Freedom, Development, Free Trade and Global Govern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Nordlinger, E. A., ‘Taking the State Seriously,’in Weiner, M., and Huntington, S. P. (eds.),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Boston: Little, Brown Co., 1987).
Potter, D., Goldblatt, D., Kiloh, M., Lewis, P. (ed.), Democratization (Malden: Polity Press, 1997).
Rodan, 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ingapore’s Industrialization: National State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89).
Ruescnemeyer, D., and Evans P., ‘The State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oward an Analysis of the Conditions Underlying Effective Intervention,’in Evans, P., Ruescnemeyer, D., and Skocpol, T. (eds.),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1985).
Schumpeter, J. 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76).
Sǿrensen, 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ate,’ in Hay, C., Lister, M., Marsh, D. (ed.), The State: Theories and Issues (New York: Houndmills, 2006), pp. 190-208.
Stiglitz, J. E.,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London: W. W. Norton, 2002).
Stubbs, R., Rethinking Asia’s Economic Miracl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ar, Prosperity and Crisis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Tilly, C., 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 990-1992 (Cambridge: Blackwell, 1992).
Wade, R.,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0).
Weiss, L., The Myth of the Powerless Stat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1998).
------------, ‘Guiding Globalisation in East Asia: New Roles for Old Developmental States,’ in Weiss, L. (ed.), Stat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Bringing Domestic Institutions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3), pp. 245-270.
Weiss, L., and Hobson, J., Stat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Polity, 1995).
Woo-Cumings, M.,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rise of the DS i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in Rowen H. S. (ed.), Behind East Asian Growth: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Foundations of Prosperity (London: Routledge, 1998), pp. 319-337.
------------, ‘The State, Democracy, and the Reform of the Corporate Sector in Korea,’ in Pempel, T. J. (ed.), The Politics of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1999), pp.116-142.
Zhu T., ‘Building institutional capacity for China’s new economic opening,’ in Weiss, L. (ed.), Stat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Bringing Domestic Institutions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3), pp. 142-160.
(二)期刊論文
Alexander C. T., “Taiwan’s Economy at T+1 and Counting: Challenges, Dilemmas and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London), Vol. 12, No. 34 (Feb, 2003), pp. 163-171.
Andrews, K. R., “Executive Training by the Case Metho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ston), Vol. 29, No. 5 (Sep, 1951), pp. 58-70.
Breslin, S., “China: Developmental State or Dysfunctional Development?” Third World Quarterly (London), Vol. 17, No.4 (Dec, 1996), pp. 689-706.
Chu, Y. H., “Re-engineering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Taiwan in Defiance of Neo-liberalism,” The China Review (Hong Kong), Vol. 2, No.1 (Spring, 2002), pp. 29-59.
Cumings, B.,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 Asian Political Economy: Industrial Sectors, Product Cycles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Cambridge), Vol. 38, No. 1 (Jan, 1984), pp. 1-40.
Douglass, M., “Bringing Culture in: Locality and Global Capitalism in East Asia,” Third World Planning Review (Liverpool), Vol. 17, No.3 (Sep,1995), pp. iii-ix.
Haggard, S., “Institutions and Growth in East Asia,”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iscataway), Vol.38, No.4 (Winter, 2004), pp. 53-81.
Harland, B., “Wither East Asia,” The Pacific Review (Oxford), Vol. 6, No. 1 (Mar, 1993), pp. 9-16.
Hayashi, S.,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Beyond the Northeast Asian Model of Political Economy,” The Pacific Review (Oxford), Vol. 23, No.1 (Mar, 2010), pp.45-69.
Johnson, C., “South Korean Democratization: The Rol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acific Review (Oxford), Vol. 2, No. 1 (Mar, 1989), pp. 1-10.
Koo, H.,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South Korea: The Impact of the State’s Industrial Policy,” World Development (Oxford), Vol. 12, No.10 (Oct, 1984), pp.1029-1037.
Lim, L. Y. C., “Singapore’s Economy: The Myth of the Free Market Economy,” Asian Survey (Berkeley), Vol. 23, No. 6 (Jun, 1983), pp.752-764.
Leftwich, A., “Bringing Politics Back in: Towards a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London), Vol. 31, No. 3 (Feb, 1995), pp. 400-427.
McCord, W., “An East Asian Model of Development: Growth with Equity,” The Pacific Review (Oxford), Vol.2, No.3 (Sep, 1989), pp. 209-217.
Munck, R. and Gills, B. K.,“Globalization and Democracy,”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California), Vol. 581 (May, 2002), pp.1-9.
Stubbs, R., “What Ever Happened to the East Asian Developmental State? The Unfolding Debate,” The Pacific Review (Oxford), Vol. 22, No. 1 (Mar, 2009), pp. 1-22.
Wade, R., “The Reprinting of Governing the Market: A Dinner Table Conversation,” Issues & Studies (Taipei), Vol. 40, No. 1(Mar, 2004), pp. 103-134.
Weiss, L., “Developmental States in Transition: Adapting, Dismantling, Innovating, Not Normalizing,” The Pacific Review (Oxford), Vol. 13, No. 1 (Mar, 2000), pp. 21-55.
Whang, I.-J. ,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Korean experience,”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 (Manila), Vol. 5, No.2 (Jul, 1987), pp.70–87.
Wong, J., “Re-Making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Taiwan: The Challenges of Bio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London), Vol.26, No.2 (Apr, 2005), pp.169-191.
Wu, Y. S., “Taiwan's Developmental State: After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urmoil,” Asian Survey (Berkeley), Vol. 47, No. 6 (Nov, 2007), pp. 977-1001.
Zhu, T. “DSs and threat perception in Northeast Asia,” Conflict,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London), Vol. 2, No.1 (Jan, 2002), pp.5-29.
校內:2021-01-0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