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董瓈 Tung, Li |
|---|---|
| 論文名稱: |
屠紳及其《六合內外瑣言》研究 Research of Tu Shen and his novel “Liu He Nei Wai Suo Yan” |
| 指導教授: |
陳益源
Chen, Yi-Y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4 |
| 中文關鍵詞: | 清代小說 、蟫史 、乾嘉學術 、聊齋誌異 、六合內外瑣言 、屠紳 |
| 外文關鍵詞: | Novels of Qing Dynasty, Tu Shen, Tan Shi, Liao Zhai Zhi Yi, Chien-chia hsueh shu, Liu He Nei Wai Suo Ya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7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屠紳(1744-1801)及其短篇文言志怪傳奇小說《六合內外瑣言》為研究對象。全文共計分為六章,論文主要重點,集中於二、三、四、五等四章:
首先在第二章中,從屠紳生平、交遊及其所有可見或僅見於文獻記載之文學作品加以考究,歸結出其一生梗概、性格及其饒富才思,喜以文言、藻麗文辭、夾雜詩、詞,發為異聞怪談之寫作風貌。
第三章則藉由《六合內外瑣言》之成書背景及其對《纂異記》、〈枕中記〉、《靈怪集》、《南柯記》、《聊齋志異》、《夜雨秋燈錄》等作品之傳承脈絡探討,全面地歸結出其開創性及影響性。
第四章則是將《六合內外瑣言》中165篇故事分為靈異精怪、奇聞軼事、異境奇遇、託古發揮及其他等五大類來談,探討其故事的來龍去脈外,更探究各類型故事所欲呈現之思想內涵。
第五章則應用小說理論,針對屠紳在《六合內外瑣言》中所使用之藝術技巧從敘事特色、情節結構、人物塑造、語言風格等四個面向加以分析,以見其特出之藝術風格。
本論文便是從以上各個面向全面檢視《六合內外瑣言》之整體價值及得失,以求還原其於中國小說史上應有之評價,從而亦使乾嘉文化的呈現更為深刻完整。
This thesis investigated the short mythological novel “Liu He Nei Wai Suo Yan” and the author Tu Shen (1744 - 1801). Whole thesis wa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and the main statement described in chapter two to five.
Chapter two examined Tu Shen’s friendship and life from all of his literature as well as observed in documents to conclude that his personality was full of creativeness. This personality affected his writing talent including lots of literary language, resplendent in phrase and poems in the mythological novel.
Chapter three studied the writing background of “Liu He Nei Wai Suo Yan” to discuss the originality and influence to the following works of Tu Shen such as “Zuan Yi Ji”, “Chen Chung Ji”, “Ling Kuai Chi”, ”Nan Ke Ji”, “Liao Zhai Zhi Yi”, ”Ye Yu Chiu Deng Lu”.
Chapter four classified the 165 stories in “Liu He Nei Wai Suo Yan” into five categories: 1. mysteriousness and evil spirits, 2. extraordinary affairs, 3. adventures, 4. inspiration from ancient stories, and 5. others. The beginning and subsequence of these stories were carefully inspected to find out the conception presented in the stories.
Chapter five applied the theory of novel to analyze the artistry of “Liu He Nei Wai Suo Yan”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rration, the structure and plots, character manners, and phrases to reveal the artistic quality of this novel.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whole value, gain and loss of “Liu He Nei Wai Suo Yan” from each aspect above,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evaluation that it should has on the Chinese novel history.
(古籍依作者朝代先後排列,其他則依出版年月先後排列)
一、古籍
周.左丘明著;吳韋昭注:《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漢.王充撰:《論衡》,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 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漢.東方朔:《神異經》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8年
漢.葛洪:《神仙傳》,台北:廣文書局,1989年
漢.劉熙撰:《釋名》,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晉.干寶:《搜神記》,台北:世界書局,1979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台北:廣文書局,1987年
劉宋.郭茂倩輯:《樂府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南齊.謝赫:《古畫品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陳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隋.姚察、謝炅;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唐.李延壽撰:《新校本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李玫撰;李宗為校點:《纂異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魏徵撰;楊家洛主編:《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吳自牧:《夢粱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宋.李昉奉敕編:《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李時等編:《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台北:天工書局,2000年
宋.張邦畿:《侍兒小名錄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陸游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台北:中華書局,1997年
宋.羅燁:《醉翁談錄》,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明.湯顯祖:《南柯記》,臺北:台灣開明書局,1986年
清.毛奇齡撰:《蠻司合誌》,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王士禛撰;靳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台北:中華書局,1982年
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 年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洪亮吉:《卷施閣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87年
清.孫殿起:《販書偶記》,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袁枚著;鐘明奇校點:《續子不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屠紳:《六合內外瑣言》,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清.屠紳:《蟫史》,台北:天一出版社,1976年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中華書局,1974年
清.陳廷敬等奉敕編、張廷玉等奉敕續編:《皇清文穎》,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
清.瑞麟,戴肇等修,史澄等纂:《廣州府志》冊一,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
清.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出版社,1977年
清.劉大櫆:《論文偶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清.劉大櫆:《劉大櫆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震鈞:《天咫偶聞》,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藍鼎元撰:《鹿洲公案》,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敕修:《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年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敕修:《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年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敕修:《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9年
清.顧炎武著;黃侃,張繼校勘;徐文珊點校:《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台北:樂天出版社,1973年
二、專書
沈燮元:《屠紳年譜》,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2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周伯乃:《現代小說論》,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三編》冊五十七,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1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5年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浦起龍:《史通通釋》,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胡菊人:《小說技巧》,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
王利器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80年
李希凡:《論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形象》,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黃人:《小說小話》,《小說林》第九期,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80年
黃逸之:《黃仲則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續編》冊二四0,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羅盤:《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
文史哲出版社編輯部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吳智和主編:《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
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錄》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吳智和主編:《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趙景深:《中國小說叢考》,山東:齊魯書社,1983年
公木:《先秦寓言概論》,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德昭:《清代科舉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余嘉錫撰;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
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艾斐:《小說審美意識》,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中國文化》,上海:新華書屋上海發行所,1988年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8年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冊一七七,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冊二0二,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冊二一二,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四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8–94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五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8–94
中野美代子著;何彬譯:《中國的妖怪》,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9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台北:台灣東華書局,1989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年
唐富齡:《文言小說高峰的回歸–《聊齋志異》縱橫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陳益源:《剪燈新話與傳奇漫錄之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吳功正:《小說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徐華龍:《中國鬼文化》前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陳炳熙:《古典短篇小說藝術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王小盾:《神話話神》,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
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
凝溪:《中國寓言文學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謝昕、羊列容、周啟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
黃岩柏:《公案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顧廷龍:《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李夢生:《中國禁毀小說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胡平:《敘事文學感染力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羅愛萍主編:《百子全書》冊三十一,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歐陽健:《中國神怪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復文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王瓊玲:《清代四大才學小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黃子平主編:《中國小說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9年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程毅中、石繼昌、于炳文編:《古體小說鈔‧清代卷》,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尚學鋒、過常寶、郭英德著:《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白本松:《先秦寓言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胡性初:《中文實用修辭學教程》,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柏楊:《中國人史綱》,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冊一七二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占驍勇:《清代志怪傳奇小說及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3年
汪玢玲:《鬼狐風情-〈聊齋志異〉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稔穰:《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鵬飛:《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三、期刊論文
葉慶炳:〈從我國古代小說觀念的演變到古代小說的歸類問題〉,《圖書館學刊》,1976年6月,頁10
馬振方:〈異史曰瑣議〉,《文獻》,第2期,1980年,頁125~135
葉慶炳:〈六朝至唐代的他界結構小說〉,《台大中文學報》,1989年12月,頁7~28
王文松、葉林海:〈論小說語言的風格美及其形成與超越〉,《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1994年,頁86
吳佐忻:〈「王魁」的原型人物考〉,《醫古文知識》,第4期,1994年,頁20~22
王瓊玲:〈「蟫史」的作者與版本〉,《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1995年1月,頁175~202
王瓊玲:〈屠紳「蟫史」初探〉,《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1995年7月,頁81~143
周文玲:〈湯顯祖劇作運用唐小說的再創作歷程-從「紫簫記」至「邯鄲夢記」〉,《輔大中研所學刊》, 第4期,1995年3月,頁278
王瓊玲:〈「蟫史」所反映之乾嘉時事並論此書之得失〉,《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1996年1月,頁33~71
郭孔秀:〈中國古代龜文化試探〉,《農業考古》,1997年,頁163~170
姚立江:〈蛟龍神話與鎮水習俗〉,《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期,1998年,頁103
張崇琛:〈山鬼考〉,《寧波大學學報》,1998年12月,頁6~11
耿占軍:〈古代百戲〉,《文博》,第2期,1999年,頁82~83
郭瑩:〈中國歷史上的「拐子」〉,《歷史月刊》,1999年2月,頁79~85
鄒自振:〈湯顯祖戲曲對屠紳小說的影響〉,《福州師專學報》,第19卷第4期,1999年10月,頁16~19
周勇:〈隱逸道士張三丰〉,《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版,1999年11月,頁147~149
陳金文:〈中國鬼話概說〉,《濟寧師專學報》,2000年10月,頁64
高洪鈞:〈清代筆記小說二題〉,《文教資料》,第3期,2001年,頁106~108
程毅中:〈關于《六合內外瑣言》的校讀〉,《文教資料》,第5期,2001年,頁139~140
黃克武、李心怡合撰:〈明清笑話中的身體與情慾:以《笑林廣記》為中心之分析〉,《漢學研究》,第2期,2001年,頁371
斧原孝守著;莎日娜譯:〈「老獺稚傳說」考〉,《民族文學研究》,2002年3月,頁59~63
呂宏:〈淺析唐傳奇夢幻手法在湯顯祖四夢中的運用〉,《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第8期,2003年,頁11
劉守華:〈百年再議「老獺稚」〉,《民族文學研究》,2003年3月,頁129~132
田桂民:〈早期中國神仙信仰的形成與演化〉,《南開學報》,2003年5月,頁40
王明芳:〈乾嘉知識分子「立言為上」的價值取向〉,《東岳論叢》,2003年7月,頁90~92
蘇全友、李風華:〈晚清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平原大學學報》,第20卷第3期,2003年8月,頁83~86
陳兆忠:〈馬王堆T形帛畫的藝術特徵及思想管窺〉,《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年10月,頁52~54
李潤強:〈清代進士的時空分布研究〉,《西北師大學報》,第4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62~68
顧希佳:〈山魈故事的追踪研究:以浙江為例〉,《民族文學研究》,2005年1月,頁41~47
四、學位論文
吳宇娟:《五通神傳說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林雅玲:《宣鼎〈夜雨秋燈錄〉及〈夜雨秋燈續錄〉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賴雅靜:《六朝志怪小說中的死後世界》,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宋隆枝:《馮夢龍詼諧寓言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盧怡蓉:《中國古代葷笑話研究–以笑話書為範疇》,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黃子婷:《〈聊齋志異〉與〈閱微草堂筆記〉之仿擬作品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海峰:《清代雲南人口研究》,昆明:雲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2年
陳慶紀:《幻術母題與明清通俗小說》,遼寧: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彭美菁:《〈聊齋志異〉影響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朱珮瑩:《明清話本僧道人物形象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莊淑珺:《王蘭沚及其〈無稽讕語〉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