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鈺燕
Lin, Yu-Yen
論文名稱: 探究臺灣民眾對國家權力作為的態度及其影響因素
Investigating the Attitudes of Taiwanese People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wards State Power Actions
指導教授: 蒙志成
Meng, Chih-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graduate program in political econom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國家權力作為民主價值權威人格政府信任威脅
外文關鍵詞: state power action, democratic values,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government trust, perception of threat
相關次數: 點閱:107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憲政主義以來,國家權力與公民社會自主性兩者之間的平衡,便是許多公民與政治菁英所關心的重點。在具有高度公民意識與強調公民自主的民主社會中,民眾普遍認為國家權力應在最大程度下被限縮,因此,在制度上設置許多權力制衡機制,以避免國家權力專擅獨大,造成對民主社會的戕害。然而,國家權力另一方面又常被視為「必要之惡」,尤其當面對整體性甚至是全球性的危機時,民眾又希望國家肩負起社會利益保護者角色,運用國家權力抵抗國家安全威脅、度過危機。我國自2019年以來,面臨種種安全危機的挑戰,先有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無形恐懼,再有烏俄戰爭掀起的中共武力犯台威脅,以及深入民心的恐怖攻擊危害,這些皆對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莫大的威脅。因此,自詡東亞最民主國家的臺灣民眾,在面對國家權力時,究竟是會以堅持民主價值、確保公民權利來做態度思考?還是會基於國家安全,當國家遭遇威脅時,支持國家權力應介入來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這些對於國家權力態度之探討,關乎國家正當性議題,是本論文的重要研究主題。
    為瞭解臺灣民眾對國家權力的態度,以及探究影響態度的因素,本研究採用電話調查訪問方式,在2022年7月28日至8月5日期間,針對全國18歲以上成人進行電話訪談,分析民眾的民主價值、意識型態、權威人格、對政府的信任以及中共武力犯台等威脅感知,以及影響其同意或支持一般情形下及條件情境下的國家權力作為。期間共蒐集到1,071個有效樣本,並進行統計迴歸分析。
    統計結果發現:民眾對於國家在一般情形下於公共場所裝設監視器及監控電子郵件往來的權力態度,受到權威人格、政府角色及政府信任的影響;即當民眾「愈具有權威人格特質,愈支持政府應扮演積極角色,以及有較高的政府信任感」時,愈支持一般情形下的國家權力作為。而國家在安全威脅情境下,民眾的權威人格、政府信任及民主價值,則會影響國家採取如進行監聽民眾電話等限制公民權利作為。整體來看,當民眾愈具有權威人格特徵、愈信任政府時,愈支持條件情境下的國家權力作為;而當民眾的民主價值愈高時,則會表示出反對剝奪公民權利作為的國家權力態度。儘管在文獻中,威脅情境具有高度影響民眾關於國家權力態度的效果,然而,在本研究中,或許我國政府對於新冠疫情的管控尚佳,加上中共武力犯台及恐怖攻擊的威脅,從未產生立即而明顯的危機(clear and present danger),因此儘管統計迴歸影響方向如同文獻假設,但整體並未出現顯著性影響。
    總結而言,民眾的權威人格特質、民主價值及對政府的信任是影響其同意或支持國家限制公民自由權利作為的重要關鍵。此外,本文同時觀察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及政黨認同對支持國家權力作為態度的相關性,發現可能是因為支持同黨執政之故,泛綠認同者對支持國家權力作為態度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力;較高教育程度者因對於國家權力界限有較清楚認識,因此並不絕對支持國家權力作為。研究發現,當前臺灣民眾對國家權力作為的態度主要還是受到政府信任感、政黨支持的影響,威脅感知的影響不大。至於民主價值可以使民眾對國家限制或剝奪公民自由權利的態度有抑制效果,但影響力因人而異,具有限的解釋力。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 national security crises that have threatened the safety of citizens' lives and assets, such as Covid-19, anxiety regarding potential Chinese invasion, and terrorist attacks. In response, governments have often curtailed civil liberties in the name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public interest." However, this raises the question of how much power should the government have to restrict individual freedoms?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willingness of individuals to sacrifice civil liberties in exchange for greater personal safety and security.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s state power actions.
    We conducted a telephone interview poll from July 28 to August 5, 2022, and applied th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for data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individuals who are more trusting of the government, have mor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have fewer democratic values are more likely to support the use of state power in risky situations.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people's perception of threa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level of support for state power actions, but this relationship i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cautious about curtailing civil liberties in the name of "national security." While there may be a public appetite for such restrictions in the short term, they can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democracy in the long term.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12 第一節 國家權力 12 第二節 影響民眾對國家權力作為態度的因素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6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7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76 第四節 變數處理 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9 第一節 分析變數的描述統計 89 第二節 影響國家權力作為態度因素之相關及迴歸分析 101 第三節 小結 11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參考文獻 132 附錄 142

    一、中文文獻
    王奕婷,2007,〈臺灣民眾對於「民主」概念的認知與表述〉,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22,〈為什麼「共同的未來」對臺灣這麼重要?如何才能達成?〉,載於《菜市場政治學:民主方舟(Who Governs? EP2)》,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
    王靖興、王德育,2007,〈臺灣民眾的政治參與對其政治功效意識之影響:以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臺灣政治學刊》,11(1):69-107。
    王靖興、孫天龍,2005,〈臺灣民眾民主政治評價影響因素之分析〉,《臺灣民主季刊》,2(3):55-79。
    王靖興,2021,〈臺灣選民的人格特質、政治態度與黨派屬性〉,《臺灣民主季刊》,18(4):75-106。
    王鵬程,2017,〈當代恐怖主義發展對全球安全影響之研究〉,《陸軍學術雙月刊》,53(555):22-43。
    王騰坤、黃財源、初國華,2011,〈經濟發展與政府角色:中國大陸案例與兩岸合作〉,《育達科大學報》,27:163-180。
    石之瑜,1998,〈「權威人格」研究的今昔〉,《問題與研究》,37(9),67-86。
    石元康,2014,〈自由主義與現代社會〉,《公民社會基本觀念》(上卷),台北市:中研院人社中心。
    田秀萍,1987,〈接觸大眾媒介行為與政治社會化關聯性之研究--以政大學生政治容忍度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自由之家,2022,〈新報告:威權政治正挑戰民主作為主導的全球治理模式〉,自由之家網站:https://freedomhouse.org/zh-hant/article/xinbaogaoweiquanzhengzhizhengtiaozhanminzhuzuoweizhudaodequanqiuzhilimoshi, 2022年2月24日,檢索日期:2022年3月7日。
    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市:聯經。
    朱雲漢,2004,〈臺灣民主發展的困境與挑戰〉,《臺灣民主季刊》,1(1):143-162。
    ---------,2006,〈民主與市場的反思:一個政治學者在21世紀開端的沉痛思考〉,《思想》,3:75-92。
    李小平、楊晟宇、李夢遙,〈權威人格與權力感對道德思維方式的影響〉,《心理學報》,2012,44(7):964-971。
    汪宏倫,2011,〈國家與戰爭:歷史社會學與國際關係的邂逅〉,《國際關係理論》,台北市:五南。
    束沐,2016,〈「自主提升」與「偏好分歧」國家中心論視角下馬政府兩岸政策之研究(2008.5~2016.1)〉,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信全,1988,《海耶克自由理論研究》,台北市:聯經。
    李冠成,2022,〈俄烏戰爭下臺灣民眾自我防衛意識的持續與變遷〉,《國防安全雙週報》,52:9-16。
    吳重禮、湯京平、黃紀,2000,〈我國「政治功效意識」測量之初探〉,《選舉研究》,6(2):23-44。
    吳秦雯,2020,〈從SARS到COVID-19:司法院釋字第690號解釋架構下之傳染病防治法制與基本權限制〉,《法律與生命科學》,9(1):91-112。
    吳豪人,2008,〈臺灣人權再檢驗〉,《臺灣民主季刊》,5(4):211-221。
    李震山,2005,〈論憲政改革與基本權利保障〉,《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8:183-252。
    吳叡人,2007,〈自由的兩個概念:戰前臺灣民族運動與戰後「自由中國」集團政治論述中關於「自由」之理念的初步比較〉,載於《自由主義與新世紀臺灣》,殷海光基金會主編,台北市:允晨文化。
    吳親恩,2007,〈臺灣民眾的政治信任差異:政治人物、政府與民主體制三個面向的觀察〉,《臺灣政治學刊》,11(1):147-200。
    林火旺,2005,〈審議民主與公民養成〉,《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9:99-143。
    邱文聰,2021,〈在例外與常態間失落的法治原則──論臺灣模式防疫的法制問題〉,《法官協會雜誌》,22:128-145。
    林欣柔,2020,〈新冠肺炎流行下的公衛權力與界限〉,《法律與生命科學》,9(1):67-89。
    周保松,,2015,〈自由主義左翼的理念〉,《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49:35-54。
    邱國強,2022,〈陸委會:北京刻意操作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中央通訊社電子報,3月16日,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203160413.aspx,檢索日期:2022年6月19日。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市:臺灣商務。
    邱榮舉,2009,〈憲政主義、權力分立及法治〉,載於《政治學與現代社會》,李炳南主編,台北縣:威仕曼文化。
    林聰吉,2007,〈政治支持與民主鞏固〉,《政治科學論叢》,34,71-104。
    胡佛,2000,《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活》,台北市:三民。
    胡佛、朱雲漢、徐火炎、陳明通、張佑宗主編,2000,〈中國文化地區的政治文化與政治參與: 中國大陸, 臺灣, 香港三地實證研究資料的比較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7-2414-H-002-005、001,台北:台大政治學系。
    俞洪亮、莊懿妃、蔡義清,2018,《商管研究資料分析:SPSS的應用三版》,台北市:華泰。
    高永光,2009,〈政治學的基本課題〉,載於《政治學與現代社會》,李炳南主編,台北縣:威仕曼文化。
    ---------,2020,〈國家論〉,載於《政治學》,陳義彥、游清鑫主編,台北市:五南。
    徐育安,2022,〈刑法防衛民主之正當性-反滲透法之刑事立法評析〉,《成大法學》,43:177-224。
    徐良維,2006,〈國家權力干預人民基本權之合法性與正當性〉,《政治研究學報》,6:267-302。
    徐寒羽、黃囇莉、黃光國,2021,〈華人社會的潛規則偏好:概念初探與量表建構〉,《中華心理學刊》,63(1):73-98。
    袁頌西,2004,〈我國家庭權威模式、教養方式與兒童的政治功效意識及人格結構〉,載於《政治社會化:理論與實證》,台北市:三民。
    財團法人臺灣民意基金會,2022,〈瘟疫與戰爭威脅下的臺灣民主〉,財團法人臺灣民意基金會網站,6月21日,https://www.tpof.org/精選文章/2022年6月「瘟疫與戰爭威脅下的臺灣民主」/,檢索日期:2022年7月10日。
    財團法人臺灣民意基金會,2022,〈國人是否以政府防疫表現為榮?〉,財團法人臺灣民意基金會網站,6月21日,https://www.tpof.org/臺灣政治/公共政策/國人是否以政府防疫表現為榮?(2022年6月21日)/,檢索日期:2023年4月30日。
    張乃勻,2014,〈屏東縣高中生政治知識與政治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土安全政策會報,2022,〈沿革〉,行政院國土安全政策會報:https://ohs.ey.gov.tw/Page/A971D6B9A644B858,2022年1月6日,檢索日期:2022年3月17日。
    莊文忠,2000,〈臺灣民眾公民意識的變化:2008年政權二次輪替前後的比較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2(2),201-246。
    陳方隅,2017,〈書評:Dictators and Their Secret Police: Coercive Institutions and State Violence 〔獨裁者與他們的秘密警察-強制機構和國家暴力〕by Sheena Chestnut Greitens〔喜娜.葛來敦〕(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Hardcover, 336 pp., ISBN 9781107139848)〉,臺灣民主季刊,14(1):145-152。
    ---------,2022,〈什麼是左派、右派?談意識型態光譜〉,載於《菜市場政治學:民主方舟(Who Governs? EP2)》,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
    陳光輝,2010a,〈民主經驗與民主價值-兩個世代臺灣大學生之比較〉,《臺灣民主季刊》,7(4):1-45。
    ---------,2010b,〈臺灣民眾的公民意識、藍綠政治支持與公民投票態度之關聯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2(2):247-274。
    張志偉,2007,〈論民主原則之圖像-以德國與美國法之民主正當性傳遞模式為借鏡〉,《中山大學法學集刊》,22:165-219。
    盛杏湲、鄭夙芬,2009,〈民眾的藍綠認同與紅衫運動的參與:一個框架結盟的解釋〉,載於《公民與政治行動:實護與規範之間的對話》,張福建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盛杏湲,2010,〈臺灣選民政黨認同的穩定與變遷:定群追蹤資料的應用〉,《選舉研究》,17(2):115-169。
    ---------,2020,〈民主政治〉,載於《政治學》,陳義彥、游清鑫主編,台北市:五南。
    張佑宗,2008,〈臺灣社會民主價值的變遷〉,臺灣社會變遷1985~2005:臺灣社會變遷計畫第十一次研討會,3月28、29日,台北市:中研院。
    ---------,2011a,〈從民主轉型到民主鞏固〉,載於《臺灣民主化的經驗與意涵》,周育仁、謝文煌主編,台北市:五南。
    ---------,2011b,〈選舉結果、政治學習與民主支持-兩次政黨輪替後臺灣公民在民主態度與價值的變遷〉,《臺灣民主季刊》,8(2):99-137。
    盛治仁,2003,〈臺灣民眾民主價值及政治信任感研究-政黨輪替前後的比較〉,《選舉研究》,10(1):1-33。
    郭秋永,2006,〈權力概念的解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8(2):215-267。
    ---------,2009,〈公民意識:實證與規範之間的一個整合研究〉,載於《公民與政治行動:實證與規範之間的對話》,張福建主編,台北市:中研院人社中心。
    陳彥鈞翻譯,2021,〈自由之家2021全球報告臺灣自由度94分排亞洲第2〉,中央通訊社網站: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3030332.aspx,檢索日期:2021年12月6日。
    國家安全小組,2002,〈落實居安思危,鞏固國家安全〉,《研考雙月刊》,26(6),28-41。
    陳啓清,2006,〈從國家中心論的觀點論國家能力的研究〉,《國家與社會》,1:31-80。
    陳陸輝,2003,〈政治信任、施政表現與民眾對臺灣民主的展望〉,《臺灣政治學刊》,7(2):149-188。
    陳陸輝、鄧忠俊,2005,〈臺灣民眾政治容忍感的分析與探討-以TEDS2003為例〉,2005年臺灣選舉與民主化國際學術研討會,5月22日。
    陳陸輝,2007,〈威脅、能力與容忍:臺灣民眾對威脅認知與政府能力評估對政府侵權行為容忍之初探〉,全球化時代的公民與國家暨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十次研討會,11月10日,台北市:中研院。
    陳陸輝、耿曙、王德育,2009,〈政治信任、施政表現與民眾對臺灣民主的展望〉,《臺灣政治學刊》,7(2):149-188。〉,《選舉研究》,16(2):1-22。
    陳陸輝,2019,〈臺灣的民主治理與政治支持〉,《東亞研究》,50(1):122-152。
    莊富源,2008,〈公民社會與我國民主政治發展-有關我國公民社會理念的建構性願景之論述〉,《中華人文社會學報》,9,12-29。
    陳義彥,1991,《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之變遷》,計畫編號:NSC80-0301-H004-18,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嫈郁,2014,〈國家與國家職能之思辯:一個歷史社會學的觀點〉,《全球政治評論》,48:179-206。
    張炳良,1992,〈國家介入與合法性危機-香港的經驗〉,《中國行政評論》,1(4),1-18。
    陳宥蓁,2023,〈恐嚇信稱「在基隆引爆5炸彈」 警判疑與中國張姓研究生有關〉,公視新聞網電子報,4月21日,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33416,檢索日期:2023年4月29日。
    張春興、楊國樞,1989,《心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張庭維,2021,〈「民主國家無法取消人民自由!」楊照批臺灣防疫:很多人替非民主辯護〉,風傳媒電子報,6月25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3773887,檢索日期:2021年11月7日。
    張詠晴編譯,2022,〈臺灣2021民主指數全球第八 遠勝歐美多國〉,天下雜誌電子報,2022年2月11日,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0020,檢索日期:2022年2月19日。
    張漢,2020,〈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國家權力與集體行動〉,《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3:96-103。
    陳曉林譯,Isaiah Berlin原著,1986,《自由四論》,台北市:聯經。
    陳膺昇,2020,〈我國軍民對中共武力犯臺威脅認知與政策立場研究—以清泉崗與臺中地區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黃秀端,1996,〈臺灣民眾政治容忍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6:1-38。
    ---------,1998,〈我國大學生對政治權利態度之分析〉,《東吳政治學報》,9:171-202。
    黃信維,2020,〈科技偵查法撤案 民進黨團:法務部無規劃再提出時程表〉,新新聞電子報,10月12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3104587,檢索日期:2022年3月6日。
    黃慧娟,2013,〈設置防犯監視器之人格權課題〉,《警察行政管理學報》,9:75-89。
    黃囇莉、朱瑞玲,2012,〈是亂流?還是潮起、潮落?──尋找臺灣的「核心價值」及其變遷〉,《臺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心理、價值與宗教,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系列三之2》,1-36。
    傅仰止、章英華、廖培珊、謝淑惠主編,2017,《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七期第二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計畫編號:MOST 104-2420-H-001-005-SS3,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閔宇經,2004,〈柏林與鄂蘭政治哲學中「自我實踐觀」初探〉,《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109-116。
    傅恆德,2003,〈政治參與的類型:誰參與抗議性活動〉,《政治文化與政治參與》,台北縣:韋伯文化。
    游清鑫、蕭怡靖,2007,〈以新選民的政治態度論臺灣民主政治的未來〉,《臺灣民主季刊》,4(3):1-42。
    葉俊榮,2022,〈論公民憲政主義下的臺灣防疫模式〉,《臺大法學論叢》,51(4):1543-1596。
    楊泰順,2009,〈民主政治、政治文化及民主的價值〉,載於《政治學與現代社會》,李炳南主編,台北縣:威仕曼文化。
    董慧明,2016,〈新型態安全威脅與國家安全新思維,《清流雙月刊》,1:16-17。
    趙明義,2005,《當代國家安全法制探討》,台北市:黎明文化。
    趙哲一、陳楊正光,〈新時期國家安全的焦點-非傳統安全的發展趨勢〉,《危機管理學刊》,6(2):101-112。
    廖崇翰、陳陸輝,2021,〈人格、興趣、黨性:解析臺灣大學生參與太陽花示威運動的因素〉,《臺灣政治學刊》,25(2): 69-113。
    趙鼎新,2017,《合法性的政治: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台北市:臺大。
    蔡中民,2020,〈政治發展〉,載於《政治學》,陳義彥、游清鑫主編,台北市:五南。
    蔣永佑,2022,〈兩公約國家報告國際審查委員:《社維法》有侵犯人權之虞〉,中時電子報,5月13日,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513004364-260402?chdtv,檢索日期:2022年5月14日。
    蔡佳泓,2009,〈臺灣民眾的民主評價:以2004年為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社會科學論叢》,3(1):151-184。
    鄧忠俊,2006,〈臺灣民眾政治容忍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劉軍寧,1992,《權力現象》,台北市:臺灣商務。
    劉紹華,2021,〈狼來了與替罪羊:新冠病毒恐慌中的社會寓言〉,載於《研下知疫: COVID-19的人文社會省思》,康豹及陳熙遠主編,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出版中心。
    蔡維廷、王靖興,2021,〈人格特質對臺灣大學生政治容忍感之影響〉,《臺灣政治學刊》,25(1):97-149。
    劉嘉薇,2021,〈影響民衆對政府管制假新聞態度因素之研究〉,《臺灣政治學刊》,25(2):1-67。
    劉練軍,2011,〈社會權力:國家法治的支點-《社會權力與公民社會》評述〉,《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24:130-138。
    錢永祥等人,2005,〈老大哥-主流民意-你的指紋:自由主義與晚近人權爭議〉,《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9:223-267。
    瞿長琳,2019,〈公務人員對政府立法管制假訊息策略支持度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嚴文廷,2023,〈無差別隔離、被扣走的第「0」天──野百合學運企業家一審告贏衛福部〉,報導者,3月20日,https://reurl.cc/7RVnO1,檢索日期:2023年3月26日。
    顏厥安,2009a,〈民主社會的合法性與正當性〉,《思想》,11:163-171。
    ---------,2009b,〈災難與人權-對莫拉克災難的幾個反省〉,《臺灣民主季刊》,6(3):169-178。
    顧忠華譯,Max Weber原著,1993,《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
    二、英文文獻
    Baekgaard, M., Christensen, J., Madsen, J. K., & Mikkelsen, K. S. 2020. “Rallying around the flag in times of COVID-19: Societal lockdown and trust in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Behavior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3(2).
    Byrne, Alison J. 2006. “Sacrificing Civil Liberties in Exchange for Security: The Impact of Age and Sociopolitical Attitudes.”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Ann Arbor.
    Canetti, Daphna, Eran Halperin, Stevan E. Hobfoll, and Oren Shapira. 2009. “Authoritarianism, Perceived Threat, and Exclusionism on the Eve of the Disengagement: Evidence from Gaz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3,463–74.
    Chanley, V. A.2002. “Trust in Government in the Aftermath of 9/11: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Political Psychology, 23(3), 469–483.
    Davis, Darren W. and Silver, Brian D.2004.“Civil Liberties vs. Security: Public Opin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America.”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58(1):28-46.
    Eva Aizpurua, Alexa J. Singer, Leah F. Butler, Nicole L. Collier and Marc G. Gertz .2017.“15 years later: Post 9/11 support for increased security and criminalizing muslim.”Journal of Ethnicity in Criminal Justice, 15(4), 372-393.
    Fisk, Kerstin, Merolla, Jennifer L., Ramos and Jennifer M. 2018. “Emotions, Terrorist Threat, and Drones: Anger Drives Support for Drone Strike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63 (4): 976–1000.
    Goldstein, Daniel A. N. and Johannes Wiedemann 2021. “Who Do You Trust? The Consequences of Partisanship and Trust for Public Responsiveness to COVID-19 Orders.”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1-27.
    Hastings, B. M., and Shaffer, B. 2005.“Authoritarianism and sociopolitical attitudes in response to threats of terror.”Psychological Reports ,97: 623-630.
    Hayes, A. F.2022.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Hetherington, J. Marc and Elizabeth Suhay. 2011.“Authoritarianism, threat, and Americans support for the war on terror.”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55(3):546-560.
    Jain, S. S., Jain, S. P., & Li, Y. J. 2023.“Sustaining Livelihoods or Saving Lives? Economic System Justification in the Time of COVID-19.”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 JBE, 183(1), 71–104.
    Jost, J. T., Glaser, J., Kruglanski, A. W., and Sulloway, F. 2003.“ Political conservatism as motivated social cognition.”Psychol. Bull,129:339-375.
    Jost, J. T. 2017.“Ideological asymmetries and the essence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Polit. Psychol,38:167–208.
    Malhotra, Neil, and Popp, E. 2012.“Bridging Partisan Divisions over Antiterrorism Policies: The Role of Threat Perceptions.”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65(1):34-47.
    Milstein, Brian. 2021. “Security and Democratic Equality.” Contemporary Political Theory,20(4):836-857.
    Mužík, M., Serek, J. 2021.“What reduces support for civil liberties: Authoritarianism, national identity and perceived threat.”Anal Soc Issues Public Policy. 21: 734-760.
    Nail, P. R., McGregor, I., Drinkwater, A. E., Steele, G. M., Thompson, A. W.2009. “Threat causes liberals to think like conservativ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 901–907.
    Norris, Gareth. 2017. “Authoritarianism and Privacy: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errorist Threat.” Surveillance & Society,15(3):573-581.
    Sullivan, John L., George E. Marcus, Stanley Feldman and James E. Piereson.1981. “The Sources of Political Tolerance: A Multivariate Analysis.”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5(1):92-106.
    Yang, W.-Y., Tsai, C. 2020. “Democratic Values, Collective Security, and Privacy: Taiwan People’s Response to COVID-19.” Asian Journal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8(3):222–245.
    Wang, T. Y., Chang, G. Andy 2006.“External Threats and Political Tolerance in Taiwan.”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59(3): 377-388.
    Weber, Max.1946.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Trans. by Hans Gerth and C.Wright Mill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校內:2024-08-15公開
    校外:2024-08-1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