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劉偉民 Liu, Wei-Min |
|---|---|
| 論文名稱: |
殖民情境的影像再現-日治時期原住民明信片圖像研究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lonial image-the research of the aboriginal postcards'images in Japanese period |
| 指導教授: |
許功明
Hsu, Gong-M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4 |
| 中文關鍵詞: | 東方主義 、攝影 、明信片 、原住民 、日治時期 、薩依德 |
| 外文關鍵詞: | Edward W. Said, photography, postcards, aboriginal, Japanese period, Orientallsm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8 下載:5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論文係以日治時期所發行有關臺灣原住民圖像明信片作為研究文本,進行分析與闡述,近年來有關日治時期影像相關領域史料的收集、研究與詮釋,紛紛出籠,提供多樣的視覺訊息。這當中圖像題材最具普遍性者,多來自於明信片。明信片的流通,證明其在台灣社會被接受的深刻與普遍,當時明信片中有關原住民圖像,多取自當時人類學家或來臺日人所拍攝之照片加以翻製。這類圖像可謂一種對異己他者的再現,雖說攝影本身是沒有主體性,然作為一種技術的狀態,它是隨著賦予它的權力關係而產生變化的,其作為文本之本質乃是透過定義它的規則、和設定它如何運作的媒介去運轉。而在殖民與被殖民者不對稱的權力網絡中,其作為一項現代性之技術,參與了對被殖民者文化的書寫與形塑。透過出版者對題材種類的選取、重組與轉化,臺灣原住民成為一種視覺素材,再現於明信片的圖像上。故此原住民圖像的生產所呈現,不僅止於一種視覺意象的組合,更是殖民者對他者刻板印象塑造與施行象徵控制的一種建制。在日本人所拍攝的相片裡,從頭目、勇士到慶典,圖像中的原住民作為一種異國情調之風俗「範例」不斷地被相機所描寫、複製,除提供了當時人類學者科學性論述的視覺性再現外,也隱射在影像背後殖民者對於異文化族群系統化、科學化及操控功能的一種確認。文中筆者欲立足於視覺詮釋的基礎上,以薩依德東方主義論述為切入點,佐以圖像研究去分析,解構在殖民情境下這類「被呈現」的原住民圖像,藉此略窺日治時期日本帝國殖民者對於臺灣原住民的整體觀。
This thesis is a research version about the Taiwanese aboriginal images’ postcards which were issued in Japanese period, and it is analyzed and expounded; in recent years, the collections, researches ,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images in Japanese period referring to historical data are emerging which provide a variety of visual information. Of all imaged subject matters equipped with universality are mostly coming from postcards. The circulation of postcards substantiates that they are profoundly and commonly received in Taiwan society, and as to aboriginal images, which are remade from the photos photographed by humanists or Japanese who came to Taiwan. This kind of image can be regarded as a recurrence of dissidents or the other, though photography itself is no entity, as a technique, it makes changes by means of the power relationship given to it; in the asymmetric power network between colonists and colonized people, which as to be a modern technique, taking part in the cultural writing and modeling. Through choosing, recombining, and transferring subject matters by publishers, Taiwan aborigines become a kind of visual material, recurring on the postcards’ images. Therefore, the production of aboriginal images displays not only a kind of visual image combination, but also a kind of organizational system from the colonists who mold stereotype and undertake symbolic controls to the colonized people. The photos photographed by the Japanese from leaders, warriors to ceremonies, the aborigines in the photos are regarded as an exotic example continuously described and replicated by a camera, which provides not only the visual recurrences of the scientific discussion by humanists, but also insinuates a kind of confirmation about the systemization, scientific process, and control functions undertaken by the colonists to the different cultural ethnicity. The writer in this article has an attempt to base himself on the visual interpretation, as Edward W. Said’s Orientallsm a breakthrough point, assisting image research to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 aboriginal images displayed in the colonial situation to observe the whole view of Japanese empire colonists to Taiwan aborigines in Japanese period.
中文
黃翰荻,《台灣攝影隅照》,台北:元尊文化,1998。
郭力昕,《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台北:元尊,1998。
賴志彰,〈寫真相片作為一種意象與語言─談日據時期的台灣攝影寫真發展〉,《台灣攝影年鑑綜覽:台灣攝影發展概述》,台北:原亦藝術公司,1998。
王雅倫,《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台北:雄獅,1998。
王雅倫,《光與電-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角色與實踐》,台北:美學書房,2000。
雄獅美術編委會編,《攝影台灣》,台北:雄獅,1979。
應大偉,《一百年前的臺灣寫真》,台北:圓神,1995。
陳宗仁主編,《世紀容顏(上)-百年前台灣原住民圖像:頭目、勇士及傳統工藝》,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
陳宗仁主編,《世紀容顏(下)-百年前台灣原住民圖像:日常生活、服飾、家族人物》,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
羅秀芝,〈寫真史料之利用-以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之日據時期的寫真帖為例〉,《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臺灣分館,1994。
楊南郡,《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台北:遠流,1996。
楊南郡,《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台北:遠流,2000。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
劉紀惠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2001。
劉其偉,《臺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台北:雄獅,1995。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
張啟雄主編,《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論文選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藤井志津枝著,《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台北:文英堂,1997。
松本曉美、謝森展編著,《台灣懷舊》,台北:創意力,1990。
宋文薰等撰文,《跨越世紀的影像-鳥居龍藏眼中的臺灣原住民》,台北:順益博物館,1994。
童春發等著,《高砂春秋-臺灣原住民之文化藝術》,台北:立虹,1996。
施淑宜總編,《見證-臺灣總督府1895〜1945(上)》,台北:立虹,1996。
施淑宜總編,《見證-臺灣總督府1895〜1945(下)》,台北:立虹,1996。
周盟桂,《台灣老明信片-原住民篇》,高雄:串門,2004。
張良澤監修,戴嘉玲編譯,《Formosa原住民寫真&解說集》,台北:前衛,2000。
池上秀畝著,張良澤編譯,《臺灣紀行》,台北:前衛,2001。
藤島亥治著,詹慧玲編校,《臺灣的建築》,台北:臺原,1993。
孫大川著,《山海世界》,台北:聯合文學,2000。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2000。
莊錫昌、孫志民編著,《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架構》,台北:淑馨,1991。
盧建榮主編,《文化與權力-台灣新文化史》,台北:麥田,2001。
姚瑞中,《臺灣當代攝影新潮流》,台北:遠流,2003。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姚村雄,《設計本事:日治時期臺灣美術設計案內》,臺北,遠足,2005。
章光和,《住在巴特、宋妲、班雅明的照片裡》,台北:田園城市,2003。
莊永明總策劃,《臺灣世紀回味:文化流轉》,台北:遠流,2002。
顏忠賢,《明信片旅遊主義》,台北:天下遠見,2005。
陶東風著,《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2000。
李欽賢,《臺灣的風景繪葉書》,台北:遠足文化,2003。
李臺芳,《女性電影理論》,台北,揚智,1996。
楊大春,《傅柯》,台北:生智,1995。
林金田總編,《烽火歲月: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史料特展圖錄(上)》,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3。
程佳惠,《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臺灣Show》,台北:遠流,2004。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台北:商務,2002。
陳申等著,《中國攝影史》,台北:攝影家,1980。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2003。
遠流視覺書編輯室編著,《台灣世紀回味1895-2000 vol. 2:生活長巷》,台北:遠流,2001。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回首臺灣百年攝影幽光專題展》,台北:史博館,2003。
Edward.H.Carr(艾德華‧卡爾)著,王任光譯,《歷史論集》,台北:幼獅,1970。
Keith Jenkins(凱斯‧詹京斯)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1996。
Arthur Rothstein(亞瑟‧羅斯坦)著,李文吉譯,《紀實攝影》,台北:遠流,1993。
Alberto Manguel,(阿爾維托·曼古埃爾)著,薛洵譯,《意象地圖閱讀圖像中的愛與恨》,台北:商務,2000。
Louis Giannetti著,焦雄屏等譯,《認識電影》,台北:遠流,1992。
Rosalind Krauss著,連德誠譯,《前衛的原創性》,台北:遠流。
James Lull著,陳芸芸譯,《媒介、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2002。
Philip Smith著,林宗德譯,《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2004。
Albert Memmi著,魏元良譯,《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1998。
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1993。
John Pultz(約翰‧帕茲)著,李文吉譯,《攝影與人體》,台北:遠流,2005。
Michael Hardt(麥可‧哈德)、Antonio Negri(安東尼奧‧納格利)著,韋本、李尚遠譯《帝國》,台北:商周,2002。
Gunther Kress、Theo Van Leeuwen,桑尼譯,《解讀影像: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原理》,台北:亞太,1998。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扎記》,台北:臺灣攝影,1997。
Sontag Susan(蘇珊‧桑塔)著,黃翰荻譯,《論攝影》,台北:唐山,1997。
Said Edward(愛德華‧薩依德)著,王淑燕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1999。
Said Edward(愛德華‧薩依德)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2001。
Albert Memmi著,魏元良譯,〈殖民者與受殖民者〉,《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1998。
期刊
丘延亮,〈日本殖民地人類學「台灣研究」的重讀與再評價〉,《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1997。
吳嘉寶,〈讓我們的攝影文化起步走—從百年台灣攝影史料的整理談起〉,《雄獅美術》,第18期,台北:雄獅,1986。
許進發、魏德文,〈日治時代台灣原住民影像(寫真)紀錄概述〉,《台灣史研究》,第7期,1996。
劉紀蕙,〈文化研究的視覺系統〉,《中外文學》,第30卷,第12期,2002。
吳其諺,〈吳鳳神話背後的影像-原住民在政策片中的意義〉,《電影欣賞》,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3。
陳昌仁,〈尋找原住民的原住民:新民族誌(電影)與世紀末的人類(學)〉,《電影欣賞》,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3。
許綺玲,〈破鏡裡頭尋先祖?-談臺灣家族相片的變更或再生〉,《中外文學》,第29卷,第2期,2000。
張美陵,〈攝影真實與社會身體的監控〉,《中外文學》,第31卷,第12期,2003。
劉方瑀,〈「有名」與「無名」-日治時期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形象建構〉,《臺灣美術》,第15卷,第2期,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4。
周文,〈以歷史眼光鳥瞰臺灣攝影的發展〉,《臺灣美術》,第11卷,第4期,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1999。
蕭永盛,〈台灣寫實攝影的綱要系譜〉,《現代美術》,第74期,1997。
邱誌勇、許夢芸,〈奇觀的中國 中國的奇觀-解構「臥虎藏龍」的後殖民情節〉,《當代》,第189期,2003。
林竹君,〈唯美的距離-宮田彌太郎凝視下的「華麗島」〉,《議藝份子》,第5期,2003年3月。
王雅倫,〈忽近似遠~一世紀台灣老照片顯影〉,《台灣攝影年鑑綜覽:台灣攝影發展概述》, 台北:原亦藝術公司,1998。
李子寧,〈鏡頭下的雅美族-日治時期雅美民族誌影像的回顧〉,(影像與民族誌研討會會議論文), 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1。
李道明,〈日本統治時期電影與政治的關係〉,《電影欣賞》,第94期,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5。
李道明,〈日治時期臺灣紀錄片歷史資料編彙(一)〉,《電影欣賞》,第94期,1995。
李道明,〈日本統治時期電影與政治的關係〉,《電影欣賞》,第94期,1995。
李道明,〈近一百年來臺灣電影電視媒體對灣原住民的呈現〉,《山海文化雙月刊》,第4期,1994。
迷走,〈台港電影中的原住民形象塑造-幾部影片的分析〉,《山海文化雙月刊》,創刊號,1993,頁26。
陳永龍,〈觀看、地方自主性與社會權力-試論觀光互動過程中的看與被看〉,《山海文化雙月刊》,第2期,1994。
陳昭和,〈試論臺灣人類學的高山族研究〉,《山海文化雙月刊》,第6期,1994。
雅邁‧苔木,〈鏡頭背後一廂情願的快門企圖心-重視原住民形象被支配的危機〉,《山海文化雙月刊》,第7期,1994。
黃明川,〈一段模糊的曝光:臺灣攝影史簡論〉,《雄獅美術》,第175期,台北:雄獅,1985。
潘朝成〈從殖民壓抑到主體抵抗的原住民紀錄片:兼談變動中的紀錄片工作者〉,中研院「影像與民族誌研討會」,未發行,2001。
游任濱,〈斷裂與懷舊中的呼喚-紀念攝影集中的國族認同〉,《傳播文化》,第9 期,2003。
倪炎元,〈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新聞學研究》,第58期,1999。
梁偉怡,〈香港三級奇案片與意識型態國家機器:從傅柯的觀視談起〉,《中外文學》,第28卷,第11期,2000,。
Nancy Armstrong(萳西‧阿姆斯壯)著,馮品佳譯,〈何謂寫實主義中的真實〉,《中外文學》,第29卷,第360期,2002。
Susan Sontage著,陳耀成譯,〈迷人的法西斯〉,《文星》,第2期,1998。
論文
陳俊雄,《日據時期的臺灣寫真發展》,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陳偉智,《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宋南萱,《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中壢: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邱函妮,《街道上的寫生者-日治時期的台北圖像與城市空間》,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佳琦,《再現他者與反思自我的焦慮-關曉榮的蘭嶼攝影》,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廖靜如,《日本殖民主義下之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玫君,《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登山活動》,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英文書目
John Tagg , The Burden of Representation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3.
Richard Bolton,“Introduction”, in The Contest of Meani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99.
Eds.Roma´n de la Campa, E. Ann Kaplan and Michael Sprinker,Late Imperial Culture,London:Verso,1995.
James R.Ryan, Picturing Empire photography and the visualization of the British Empire London :Reaktion Books,1997.
Judith Fryer Davidov,Womens Camera Work ,Self/Body/Other in American Visual Culture, DukeUniversity press Durham and London 1998.
Edited.Stuart Hall,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 London: Sage,.Thousand Oaks, Calif. 1997.
Edited by Philip Alperson,The Philosophy of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Edited by Christraud M. Geary and Virginia-Lee Webb.Delivering views /distant cultures in early postcards,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98.
Ann Kaplan,Looking for the other : Feminism, Film, and the Imperial Gaze, London: Routledge,1997.
Anne Maxwell, Colonial Photography and Exhibitions,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 1999.
參考網站
http://taiwanheritage.com/postcard/index.htm
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09/journal_park58.htm
http://hermes.hrc.ntu.edu.tw/ csa/journal/09/journal_park57.htm
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09/journal_park58.htm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3/3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