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怜慧
Li, Ling-Hui
論文名稱: 影響臺灣原住民族參加職業訓練意願因素之探討
What Factors Affect Taiwanese Indigenous on the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Vocational Training
指導教授: 蔡群立
Tsai, Chun-L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經濟學系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8
中文關鍵詞: 原住民職業訓練就業政策邏輯斯迴歸
外文關鍵詞: Indigenous People, Vocational Training, Employment Policy, Logistic Regression
相關次數: 點閱:126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原住民的相關議題一直都受到各界的關注,本研究欲探討影響原住民族參與職業訓練的意願之因素,我們使用原委會調查之「104年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第四季資料庫做為研究資料,有效樣本共計為14,256,樣本選擇後僅採用7,572個樣本作為研究對象。針對應變數為二元變數的情況,採用邏輯斯迴歸作為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樣本分成就業者及失業者兩個族群各自進行迴歸分析。首先發現不論是對於就業者還是失業者,住在原住民地區者皆會減低他們參加職業訓練的意願。而曾因原住民身分受到歧視者和曾參加過職業訓練者則會增加他們的參加意願,顯示民眾認同職業訓練能夠協助就業。再來針對就業者的迴歸結果進行歸納,發現潛在缺少人力資本者、工作類型為非技術性以及工作較具危險性者,將會較願意參加職業訓練,如女性、曾發生職業災害者、曾受到歧視者等。另一方面,工作相對較穩定者和人力資本相對較高者,則會較不願意參加職業訓練,包含年齡較大者、高所得者、自評工作分數高於7分者等。最後若是單獨討論失業者的迴歸結果,發現單身的失業者由於無法依靠家人,對於求職的需求較急迫,因此也會較願意參加職業訓練以順利就業。
    針對以上的研究結果,本研究提供四點政策建議。首先,女性在就業市場中處於弱勢,政府應協助原住民婦女提升就業競爭力。第二,建議持續提升原住民教育,並且以職業訓練來輔助。第三,建議開創屬於原住民地區的工作機會,同時可以保留原住民文化。最後,研究發現參加過職業訓練者會較願意參加職業訓練,表示民眾對於職業訓練的認同,但是目前參加比率仍相當低,政府應加強職業訓練的宣導及增加參訓誘因,讓職業訓練發揮最大效益。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factors affect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vocational training. A total of 14,256 valid samples from “Employment Status Survey of Indigenous Peoples” fourth quarter in 2015. After selecting samples, only 7,572 individuals were used as study samples. Because the dependent variable was a binary 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people living in aboriginal areas will reduce thei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vocational training. Female is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vocational training than mal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relevant sectors have deep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By this information to plan relevant employment policy. For example, developing industries with indigenous characteristics may create job opportunities.

    Whether it is employed or unemployed, those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vocational training in the past will increase thei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vocational training again. This shows that people agree that vocational training can help employment. However, the current proportion of indigenous people actually attending vocational training is low.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relevant sector improve propaganda and increase the incentives for participating in vocational training so that vocational training can maximize its effectiveness.

    考試合格證明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延伸摘要 III 誌謝 VII 目錄 VIII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臺灣職業訓練沿革 7 第二節 原住民就業政策 10 第三節 原住民參加職訓情況 12 第三章 資料與計量方法 15 第一節 資料庫介紹 15 第二節 資料庫之敘述統計 17 第三節 樣本選擇步驟 22 第四節 研究使用樣本之敘述統計 23 第五節 計量方法 30 第四章 迴歸模型與實證結果 33 第一節 變數選擇 33 第二節 迴歸結果 41 第五章 研究結論 58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建議 58 第二節 結論 64 參考文獻 65

    中文參考文獻
    (1)書籍
    張紹勳(2018),邏輯斯迴歸及離散選擇模型:應用STaTa統計,五南圖書出版。
    (2)期刊
    巫銘昌、黃燕萍(1998),「企業界主管對於原住民就業問題態度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第11期,頁1-27。
    辛炳隆(2000),「我國公共職訓制度之檢討」,經濟前瞻,第六十八期,頁66-70。
    林新發(2002),「原住民就業能力與屬性之分析與發展」,技術及職業教育,69期,頁50-55。
    郭振昌(1999),「原住民就業問題與對策」,中國勞工,995期,頁27-29。
    陳漢陽、李忠涼、王健光、陳友城(2004),「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現況與問題之探討」,中華技術學院學報,第30期,頁77-89。
    陳怡如(2006),「積極性勞動市場政策之檢視-以我國公共職業訓練為例」,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頁103-126。
    翁興利、陳文學(2011),「原住民就業與協力治理—以勞委會職訓局『原住民就業服務計畫』為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1卷第4期,頁119-138。
    陳威凱(2016),「台灣職業訓練探討─以德國為借鏡與比較」,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第三卷第二期,頁14-38。
    黃惇勝(1996),「弱勢族群就業促進的系統思考及變革之研究」,就業與訓練,第14卷,頁53-55。
    黃坤祥、游皓瑋(2006),「高屏澎東地區原住民參與職業訓練就業輔導行為意向之探討」,公共行政學報,第二十一期,頁1-37。
    衛民(2000),「原住民就業安全體系基本架構之初探」,台灣社會學刊,第二十四期,頁281-326。
    謝高橋(1996),「原住民就業服務措施的檢討與建議」,就業與訓練,14卷3期,頁29-32。
    蘇怡如、張宏浩(2016),「就業輔導及遷徙行為對台灣原住民生活福利之影響評估」,應用經濟論叢,100期,頁105-148。
    (3)學位論文
    汪文政(1997),「台灣就業安全政策的形成與發展」,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欣怡(2001),「我國職業訓練之研究─以公共職訓委託民間辦理」,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琇伊(2003),「勞動力彈性化的性別批判─以部分工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純福(2002),「公共職訓人員對公共職業訓練中心轉型與發展的意見調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倪嘉穗(2006),「台灣職業訓練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慧貞(2005),「知識經濟對職業訓練制度之挑戰及其因應」,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美蓮(2016),「臺中市和平區原住民就業困難之探析:社會排除觀點」,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4)政府出版品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4),人力發展專案計畫(民國83年至85年),1994年5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1),新世紀人力發展方案(民國90年至93年),2001年4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研擬專題研究系列II
    【經濟篇】,2005年2月。
    中央銀行(2011),中央銀行季刊第三十三卷第一期(100年3月),2011年3月。
    原住民委員會(2016),促進原住民就業方案第三期(106年至109年),105年8月。

    英文參考文獻
    (1)書籍
    Mason, D. (2000), “Race and ethnicity in modern Britai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期刊
    Berkson, J. (1944). Application of the logistic function to bio-assa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39(227), pp.357~365.
    Becker, Gary S. (1962).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0(5, Part 2), pp.9~49.
    Clark, D. (1999), “Environmental health officers' understanding about an Aboriginal environmental health worker program in the Northern Territory,”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3(1) pp. 93~94.
    Deutschlander, S. & Miller, L. J. (2003), “Politicizing aboriginal cultural tourism: The discourse of primitivism in the tourist encounter,”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Revue canadienne de sociologie, 40(1) pp. 27~44.
    Mason, Patrick L.(1995), “Race, competition and differential wage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4) pp. 545~567.
    Sykes, Roberta B. (1991), “Blacks in the Public Sphere,” Hecate. St. Lucia, 17(1),pp.51.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24-06-1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