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敏銓 Chen, Min-Chuan |
|---|---|
| 論文名稱: |
國中生在童軍團的服務行為意向之研究 The Study of Service Behavior Intention of Scout Troop in Junior High School |
| 指導教授: |
蔣麗君
Chiang, Li-Ch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1 |
| 中文關鍵詞: | 童軍團 、計畫行為理論(TPB) 、服務行為意向 |
| 外文關鍵詞: | scout, TPB, service behavior inten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82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在探討國中生在童軍團的服務行爲意向,並以Ajzen的計畫行爲理論(TPB)爲主要架構,他認爲人類的行爲受到行爲意向的影響,而行爲意向又受到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爲控制的影響。本研究並將態度構面解構爲「自利性」、「利他性」和「社會責任」,將主觀規範解構爲「主群體」和「次群體」,將知覺行爲控制解構爲「自我效能」和「便利性知覺」來進行研究。本研究進行以多段式抽樣的方法在全國各地區學校的國中童軍團學生爲對象來進行抽樣,共回收422份有效樣本數,在彙整問卷資料後,以SPSS 17.0與Amos 16.0進行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國中童軍團學生的服務行爲意向模式的各項適配度指標爲卡方/自由度比=2.03、GFI=0.96、AGFI=0.94、RMSEA=0.05、NFI=0.96、IFI=0.98、CFI=0.98、RFI=0.95、PNFI=0.70、PGFI=0.59、CN=282,其適配度指標都能夠達到良好的水準。
本研究的十項假設皆達到顯著正相關且成立,其架構中的行爲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行爲控制三個構面,以知覺行爲控制構面的影響最爲重要,其次爲行爲態度,主觀規範的影響最小。知覺行爲控制構面的便利性知覺高於自我效能;態度構面中的利他性因素高於自利性因素,而社會責任的影響最小;主觀規範中顯示同儕的影響高於老師和父母,傳播媒體的影響較小。另外,不同年級、參加年資和擔任幹部對於服務行爲意向也有顯著影響,而性別、出生序和家庭類型對服務行爲意向不具顯著影響力。
This study has employe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to establish a model of service behavior of scout troop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uman behavior is effected by behavioral intention (BI) in the framewoek of TPB. And BI is also effected by three constructs, which are 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AT), subject norm (SN),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PBC).
The researcher first deconstructs AT as egoism (EGO), altruism (ALT), and social obligation (SO); SN as primary group (PG) and secondary group (SG); PBC as self-efficacy (SE) and perceived facilitation (PF). Multi-stage sampling method is used to select scout troop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round Taiwan as research samples. After collecting 422 valid questionnaire , and analyzing the data by SPSS 17.0 and Amos 16.0,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e index of goodness of fit of the scout troop students’ service intention model all are better: X2/df=2.03, GFI=0.96, AGFI=0.94, RMSEA=0.05, NFI=0.96, IFI=0.98, CFI=0.98, RFI=0.95, PNFI=0.70, PGFI=0.59, CN=282.
The ten hypotheses in the research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these hypotheses are verified successfully. In the TPB theory of this reaearch, the effect of PBC i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among the three constructs, AT is the second, and SN is the last one. PF is higher signifcant than SE in PBC construct. ALT factor is higher effect than EGO factor in AT construct, while SO is the last one. And peer effect is higher influence than teachers and parents effects in SN construct, while the media has less effect. In addition, different grades, participatory duration, and being cadre members also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ervice behavior intention; while gender, birth order and family type are not notably related to the service behavior intention.
一、書籍資料
1.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編:《童軍教育論著選集》。(台北: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初版,1985年)。
2.中國童子軍訓練暨進程委員會主編:《中國童子軍團長手冊》,(台北:中國童子軍總會,再版,1998年6月)。
3.中國童子軍總會:《童軍團長暨服務員手冊》,(台北:財團法人中國童子軍文教基金會,初版,1996年5月)。
4.內政部、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編:《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南投:內政部,2002年8月)。
5.呂建政:《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二版,1998年)。
6.貝登堡:《童子軍手冊-世界兄弟版》,(台北:財團法人中國童子軍文教基金會,26版,1999年)。
7.李茂能等:《結構方程模式軟體Amos之簡介及其在測驗編制上之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初版一刷,2006年11月)。
8.周子敬:《結構方程模型(SEM)-精通LISREL》。(台北:全華圖書,初版一刷,2006年3月)。
9.林震岩:《多變量分析:SPSS 的操作與應用》。(台北:智勝文化再版,2007年1月)。
10.吳明隆:《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初版一刷,2007年)。
11.吳務貞:〈童軍教學與公民教育〉,《明日的公民教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三版,1986年)。
12.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修訂版第41次印刷,2006年1月)。
13.張紹勳:《研究方法:理論與統計》。(台中:滄海書局,初版一刷,2008年)。
14.邱皓政:《結構方程式模型: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雙葉書廊,初版六刷,2006年)。
15.榮泰生:《AMOS與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二版一刷,2008年10月)。
16.榮泰生:《SPSS與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初版二刷,2006年6月)。
17.陳文俊譯、Earl Babbie原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雙葉書廊,一版三刷,2007年)。
18.陳順宇:《結構方程模式-AMOS操作》。(台北:心理出版社,初版一刷,2007年5月)。
19.陳添丁:《童軍教育與國民教育》。(台北:水牛出版社,再版,1990年)。
20.陳鐵:《國民中學的童軍訓練》。(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21.劉彥俊:《童軍教育》。(台北:水牛出版社,三版二刷,1994年12月)。
22.魏文欽:《資料分析技巧:結構方程式AMOS、LISREL、SAS之應用》。(台北:雙葉書廊,初版一刷,2008年)。
二、學位論文及國科會計畫
1.王淑娟:〈資訊系統採用行為之研究-以某大學資訊系統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碩士論文,2002年。
2.王菊霞:〈台北市高中生參與服務性休閒活動意圖之研究-以師大附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3.余家斌:〈慈善機關捐款人之行為意向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4.李雯智:〈國小五年級兒童利社會行為俗民誌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5.林恩仲:〈童軍小隊制度教學專業知識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6.林新旺:〈學校愛滋病防治教學介入效果之評估〉,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6年。
7.林輔瑾:〈專科學生從事規律運動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8.吳汪易:〈社會福利社區化中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福利服務之行為意向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9.洪淑娟:〈網路學習使用者意圖及其使用行為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0.胡茹涵:〈台灣戰後初期的中學教育(1945-1952年)〉,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1.徐慧婷:〈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以電子折價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2.許辰維:〈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冒險性遊憩活動參與者之行為意向-以登山活動為例〉,靜宜大學事業觀光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13.許書維:〈國小童軍團水環境服務學習統整教學活動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4.范國樑:〈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實施幼童軍教育活動態度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5.范莉雯:〈大學生參與生態旅遊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東海大學學生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6.黃茱莉:〈貝登堡童軍教育思想在我國實踐之省思〉,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7.趙信賓:〈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國小學童參加休閒運動育樂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8.陳忠:〈國中生參加童軍團動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果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9.陳素琴:〈生態旅遊者環境行為模式之探討-以洲仔濕地公園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20.陳淑鳳:〈電子化政府下國稅稽徵人員資訊科技接受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1.陳菊萍:〈地區推動永續發展行為意向之研究-以大鵬灣周邊鄉鎮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22.葉旭榮:〈志工參與行為意向模式的建構及其在志工人力資源招募的應用-以老人福利機構志工招募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23.賴蕙君:〈嘉義市國中教師終生學習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的驗證〉,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碩士論文,2000年。
24.賴敏慧:〈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25.蔡佳伶:〈師範學院學生紙張回收意圖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26.蘇清守:〈國中學生的助人行為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涵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27.蘇雅君:〈服務學習在國中童軍社團推動與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三、期刊、研討會資料
1.李碧霞:〈台北市某高中男生從事規律運動意圖和行為之研究〉,《醫學研究》(台北),第8卷第6期(1998),頁390-399。
2.李錫津:〈童子軍運動的教育價值-兼談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發展與推廣童軍教育」行動方案的理念〉,《中國童子軍》(台北),第39卷第8期(2002年),頁2-4。
3.梁明煌、許書維:〈國小水環境服務學習童軍活動發展與評量〉,《環境教育研究》(台北),第4卷第2期(2007年),頁79-117。
4.張秀雄、李琪明:〈我國理想公民資質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3-H-002-035),2000年。。
5.傅全福:〈全國童軍教育與活動一年來實施的報告〉,《高市文教》(高雄),第53期(1995),頁38-41。
6.黃玉:〈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新教學法之一〉,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2000年。
7.楊百世:〈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設計的方法與展望〉,《高市文教》(高雄),第56期(1998年),頁6-9。
8.潘添財:〈推廣童軍教育〉,《教育資料文摘》(台北),第199期(1994年),頁71-82。
9.郭佳鈴:〈人格教育-把每張自私的面具拿下來〉,《張老師月刊》(台北),第306期(2003年),頁58-61。
10.郭德賓:〈不同類型社區居民資源回收行為意圖之研究〉,《環境與管理研究》(台北),第5卷第1 期(2004年),頁19-39。
11.陳金貴:〈美國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的探討〉,《美國月刊》,第8期(1993年),頁59-70。
12.陳家華:〈童軍之我見〉,《中國童子軍》(台北),第37卷第6期(2000年),頁16-19。
13.賴秀琴:〈在變革中實現彰化少年輔育院設置的價值、功能和展望〉,少年偏差行為輔導與矯治研討會,2009年。
四、外文資料
1.Ajzen, I.,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Chicago: The Dorsey Press, 1988).
2.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Vol. 50, No. 2 (1991), pp. 179-211.
3.Ajzen, I.,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Vol. 32 (2002), pp. 1-20.
4.Ajzen, I., & Driver, Beverly L.,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Leisure Choi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Vol. 24 (1992), pp. 207-224
5.Bagozzi, Richard P., & Youjae Yi,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 16, No. 1 (1988), pp. 74-94.
6.Bhattacherjee, A., “Acceptance of Internet Applictions Services: the Case of Electronic Brokerage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 Part A: Systems and Humans, Vol. 30, No. 4 (2000), pp. 411-420.
7.Gatch, C. L., & Kendzierski, D., “Predicting Exercise Intenti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Vol. 61, No. 1(1990), pp. 100-102.
8.Hill, Adèle J., Boudreau, F., Amyot, E., Dery, D., & Godin, G., “Predicting the Stage of Smoking Acquisi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Vol. 21 (1997), pp. 107-115.
9.Hrubes, D., Ajzen, I., & Daigle, J., “Predicting Hunting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Leisure Sciences, Vol. 23 (2001), pp. 165-178.
10.Nguyet, Nguyen M., Beland, F., & Otis, J., “Is the Intention to Quit Smoking Influenced by Other Heart-healthy Lifestyle Habits in 30- to 60-year-old Men?"Addictive Behavior, Vol. 23, No. 1 (1998), pp. 23-30.
11.Reinecke, J., Schmidt, P., & Ajzen, I., “Birth control versus AIDS prevention: A hierachical model of condom use among young people,”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Vol. 27, No. 9 (1997), pp. 743-759.
12.Taylor, S., & Todd, P., “Decomposition and Crossover Effects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Study of Consumer Adoption Inten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Vol. 12, No. 2 (1995), pp. 137-155.
13.Theodorakis, Y., “Prediction of Athletic Participationa Test of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Perceptual and the Prediction of Exercise Behavior,"Sport Psychologist, Vol. 8 (1994), pp. 149-165.
五、網路及其他資料
1.中華民國童軍網站童軍人口數統計:http://scouting.edu.tw/Content.aspx?SeqNo=179&TabSeqNo=0&lang=big5(瀏覽日期:2010年3月14日)
2.世界童子軍總部:〈童軍運動的基本原則〉,(台北:中國童子軍總會,1989年2月版)。
3.世界童軍總會,網址:http://www.scout.org/en/around_the_world/countries/scouting_around_the_world(瀏覽日期:2009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