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阡嬿 Huang, Cian-Yan |
|---|---|
| 論文名稱: |
凝望香港:劉以鬯香港小說中的城與人 Looking into Hong Kong: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s and the city in Hong Kong novels of Liu Yi-Chang |
| 指導教授: |
蘇敏逸
Su, Min-Y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2 |
| 中文關鍵詞: | 劉以鬯 、香港小說 、1950 、1960 、1970 |
| 外文關鍵詞: | Liu Yi-Chang, Hong Kong novels, 1950, 1960, 1970 |
| 相關次數: | 點閱:212 下載:12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48年,為遠離第二次國共內戰的戰火,劉以鬯離開上海前往香港。但他僅在香港短居了三、四年。1952年,劉以鬯轉往新馬擔任編輯工作。直到1957年,他才再度返回香港。劉以鬯特殊的生命經驗,使得上海、香港、新馬三地成為他小說創作中的書寫題材。其中劉以鬯在香港居住的時間最長,因此對於香港小說的創作也最為豐富。本文以劉以鬯香港小說為討論對象,將其創作高峰1950-1970年代的香港小說作為研究範圍,依創作時間分為1950、1960、1970年代,分別討論劉以鬯三個時期對於香港不同的書寫與關懷。以《天堂與地獄》、《香港居》、《酒徒》、《吧女》、《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對倒》、《島與半島》等七本小說作為本文討論的對象。
1950年代,探討香港受到二戰戰爭波,以及戰後國際情勢牽動下的香港社會狀況。以《天堂與地獄》短篇小說集為討論對象,針對香港貧困問題、市儈與賭博風氣等面向探究戰後香港的社會情形;1960年代,以《香港居》、《酒徒》、《吧女》三本小說討論香港戰後移民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分別探討香港住房不夠的居住問題、作家們面對香港重商文化的寫作困境,以及女性經濟無法自足而成為吧女的社會處境等;1970年代,討論香港市民的生活樣貌,以《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對倒》、《島與半島》探究1970年代香港嚴重敗壞的治安問題、人與人疏遠的社會情形,和香港市民與社會間密切而相互牽動的複雜關係。本文藉由劉以鬯小說的進程,探查其與香港社會間的關係變化,如何從50、60年代外來者不熟悉的窺視與無法適應香港的苦悶,轉為70年代融入其中、與之共存的香港市民。討論劉以鬯與其香港小說,以及其筆下香港城市與小說人物的對話和呼應,探究劉以鬯香港小說中城與人的關係與狀態。
In 1948, Liu Yi-Chang left Shanghai for Hong Kong to get away from Chinese Civil War (1945-1948). In 1952, he moved to Malaysia and Singapore and worked as editor. Until 1957, He returned to Hong Kong. Due to His unique life experience, used to live in Shanghai, Hong Kong, Malaysia and Singapore, those experience played a vital rule in his novels. The time Liu lived in Hong Kong is the longest, therefore most of his works are related to Hong Kong. This thesis takes Liu Yi-Chang 's Hong Kong novels as the object of discussion, and focuses on 1950s to 1970s, the peak of his creation, as the research scope. This thesis divides Liu’s creation time into three periods, the 1950s, 1960s, 1970s, respectively exploring the different concerns of Liu Yi-Chang for Hong Kong. Furthermore, this thesis takes seven novels as the scope of study, including “天堂與地獄”, “香港居”, “酒徒”, “吧女”, “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 “對倒”, “島與半島”.
In the 1950s, this paragraph discusses the social situations of Hong Kong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World War II. Taking the short story collection "天堂與地獄" as discussion, aiming at poverty and gambling atmosphere of Hong Kong. In the 1960s, three novels, "香港居", "酒徒" and "吧女" discuss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by immigrants in Hong Kong after the World War II. Such as insufficient housing in Hong Kong, the writing dilemma of writers facing Hong Kong's commercial culture, and women have no choice but to become bar girls because of financial problems. In the 1970s, the social situations of Hong Kong people were discussed in these novels "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 "對倒" and "島與半島", which explored the security problems and the alien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n Hong Kong. Through discussing the interaction among Liu Yi-Chang, his novels, and characters explores much deeper relationship between novels and character.
一、作家作品
劉以鬯:《失去的愛情》(上海:桐葉書屋,1948年)。
劉以鬯:《寺內》(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劉以鬯:《一九九七》(臺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劉以鬯:《過去的日子》(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年)。
劉以鬯:《多雲有雨》(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
劉以鬯:《舊文新編》(香港:天地書有限公司,2007年)。
劉以鬯:《劉以鬯小說自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
劉以鬯:《劉以鬯小說選》(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2009年)。
劉以鬯:《吧女》(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劉以鬯:《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劉以鬯:《天堂與地獄》(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5年)。
劉以鬯:《島與半島》(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5年)。
劉以鬯:《酒徒》(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行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劉以鬯:《對倒》(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行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劉以鬯:《故事新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8年)。
劉以鬯:《打錯了》(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8年)。
劉以鬯:《香港居》(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9年)。
劉以鬯:《藍色星期六》(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9年)。
二、專書
方國榮、陳迹:《昨日的家園》(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
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增訂版(上冊)》(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7年)。
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增訂版(下冊)》(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7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夢的解析》(新北:左岸文化∕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冼玉儀:《香港文化與社會》(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5年)。
周永新:《回首香港70年——我們有過的歡笑和唏噓》(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7年)。
周永新:《真實的貧窮面貌:綜觀香港社會60年》(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4年)。
周易正編:《他們的文學時代:新世代創作者眼中的大師》(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行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周偉民、唐玲玲:《論東方詩化意識流小說:香港作家劉以鬯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周潔茹主編:《期頤的風采——懷念劉以鬯先生》(香港:香港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年)。
洪敏秀、陳正芳:《意識流.魔幻寫實主義》(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年)。
高添強:《彩色香港1940s-1960s》(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4年)。
高添強:《彩色香港1970s-1980s》(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4年)。
張燕珠:《城市回眸:香港文學探論》(香港: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年)。
梁秉鈞、黃勁輝編:《劉以鬯作品評論集:第一集》(香港:香港文學評論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
梁秉鈞、譚國根、黃勁輝、黃淑嫻編:《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
梅子、易明善編:《劉以鬯研究專集》(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年)。
梅子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劉以鬯卷》(香港:天地書有限公司,2016年)。
陳中勳:《失落在膚色底下的歷史:追尋美軍混血兒的生命脈絡》(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行人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陳志輝:《戰艦尋蹤:海軍在香港》(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7年)。
陳炳良編:《香港文學探賞》(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1年)。
湯建勛:《最新香港指南(一九五零)》(香港:心一堂有限公司,2018年)。
馮邦彥:《香港地產業百年》(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
馮邦彥:《香港金融史1841-2017》(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7年)。
黃勁輝:《劉以鬯與香港摩登:文學.電影.紀錄片》(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
黃晉凱:《西洋文學導讀(下冊)》(新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趙稀方:《小說香港:香港的文化身分與城市觀照》(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8年)。
劉登翰主編:《香港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劉蜀永主編:《20世紀的香港經濟》(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
劉蜀永主編:《簡明香港史》(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年)。
蔡思行:《香港史100件大事(下)》(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3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鄭樹森:《小說地圖》(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鄭蕾:《香港現代主義文學與思潮》(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
魯金:《香港東區街道故事》(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年)。
盧受采、盧冬青主編:《香港經濟史》(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
蕭琮容、謝婉渝編:《作家小傳:劉以鬯》(臺北:目宿媒體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鍾正道:《文學與電影讀本》(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簡而清:《香港賽馬話舊(古今香港系列)》(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6年)。
蘇偉貞:《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冊)——港島與九龍》(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1年)。
三、期刊
也斯:〈現代小說家劉以鬯先生〉,《文訊》第84期(1992年10月),頁108-110。
文君:〈劉以鬯談《對倒》及其他〉,《香江文壇》創刊號(2002年1月),頁81-82。
王劍叢、朱楚顏:〈論劉以鬯的生命體驗〉,《文學世紀》第5卷第4期(2005年4月),頁64-72。
江少川:〈論劉以鬯及其長篇小說《酒徒》〉,《華文文學》第52期(2002年5月),頁56-60。
何杏楓、張詠梅、鄧依韻:〈劉以鬯主編時期(一九六○.二.十五——一九六二.六.三十)——《香港時報.淺水灣》研究〉,《文學世紀》第4卷第1期(2004年1月),頁11-30。
李薇婷:〈從蘇絲黃到玉蘭——論劉以鬯《吧女》中的女性與香港形象〉,《城市文藝》總第75期(2015年2月),頁86-94。
李躍:〈意識流小說的「香港化」——論劉以鬯的長篇小說《酒徒》〉,《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9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78-81。
沈海燕:〈宣言力量的弱化——文化產業視閾下劉以鬯〈酒徒〉的連載與結集單行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16期(2017年9月),頁41-72。
林樹勛:〈《對倒》的語言生動美〉,《城市文藝》第8卷第3期(總第65期)(2013年6月,頁66-68。
林樹勛:〈我看見了意識流動(作品賞析)——三讀《對倒》〉,《城市文藝》第9卷第1期(總第69期)(2014年2月),頁70-72。
林樹勛:〈深遠明亮的思想性(讀書禮記)——四讀劉以鬯《對倒》〉,《城市文藝》總第73期(2014年10月),頁57-59。
計紅芳:〈酒徒與劉以鬯的身份同構〉,《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7年8月),頁77-80。
曹惠民:〈意識流小說中的「與眾不同」之作——重評劉以鬯的《酒徒》〉,《常州工學院學報》第26卷第1/2期(2008年4月),頁23-26。
莊宜文:〈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3期(2008年1月),頁23-58。
訪問者:戚寶瑩、湯禎兆;整理:戚寶瑩:〈和劉以鬯先生談《對倒》〉,《學文》第12期(1987年12月),頁18-19。
陳志明:〈〔附錄〕談文學人生——劉以鬯近年最詳盡的專訪〉,《明報月刊》第53卷第7期(2018年7月),頁65-69。
陳惠英:〈刀與現實——讀《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讀書人》第8期(1995年10月),頁20-23。
陳智德:〈編輯家與作家劉以鬯〉,《文訊》第362期(2015年12月),頁110-117。
陳德錦:〈甜夢和惡夢之間——讀劉以鬯先生的「島與半島」〉,《文訊》第58卷 第97期(1993年11月),頁7-8。
黃勁輝:〈回看劉以鬯——文學中的電影故事〉,《明報月刊》第53卷第7期(2018年7月),頁57-61。
黃勁輝:〈結構與意義:《對倒》與《花樣年華》的關係——兼談幾米《向左走向右走》的結構〉,《文學世紀》第4卷第1期總第34期(2004年1月),頁31-37。
黃雅蓮:〈殖民話語與中國性:劉以鬯《酒徒》的一種解讀〉,《中極學刊》第9期(2015年6月),頁51-65。
劉以鬯:〈時代垃圾中的珍珠〉,《大學雜誌》第17期(1969年5月),頁40-41。
劉超:〈內在真實的探求——論劉以鬯及其《酒徒》的現代性〉,《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第7卷第2期(2006年4月),頁24-27。
潘亞暾:〈為大道,闢新蹊——側議劉以鬯的《島與半島》〉,《明報月刊》第28卷第12期總第336期(1993年12月),頁96-97。
鄧觀傑:〈建構香港的視線——劉以鬯小說中的南洋與上海〉,《中國文學研究》第48期(2019年7月),頁285-320。
鄭政恆:〈劉以鬯書信與評論集——香港文壇前輩的筆耕歲月〉,《明報月刊》第53卷第7期(2018年7月),頁62-64。
謝福銓:〈「給香港歷史加一個注釋」——評劉以鬯長篇小說《島與半島》〉,《香
江文壇》第2期(2002年2月),頁62-64。
鄺銳強:〈存在主義對劉以鬯《對倒》的影響〉,《香江文壇》總第38期(2005年4月),頁44-46。
四、學位論文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淑君:《在荊草棘林中行走——劉以鬯小說論》(安徽:安徽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史碩婷:《劉以鬯的身份迷思》(河北:河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李敏:《喬伊斯與中國作家意識流小說創作的補充研究》(遼寧:遼寧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計紅芳:《跨界書寫——香港南來作家的身分建構》(江蘇: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張慧:《論劉以鬯先鋒小說的敘述策略》(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郭千綾:《劉以鬯小說中的「現代性」與「香港性」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黃金:《邊緣.異化.跨界——消費文化語境下的香港現代主義小說研究》(浙江:浙江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0年)。
黃勁輝:《劉以鬯與現代主義:從上海到香港》(山東: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黃雅蓮:《香港文學與文化身分:以劉以鬯、西西、梁秉鈞為個案的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趙昕旖:《跨文化視野下的現代都市書寫——論劉以鬯小說》(雲南:雲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趙麟:《文化融合——劉以鬯的香港書寫》(陝西:西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謝馨儀:《劉以鬯小說的空間書寫:以《酒徒》、《對倒》為考察對象》(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1年)。
五、報刊書評
冬曉:〈解決香港的治安問題〉,《盤古》第43期(1971年12月),頁30-31。
東瑞:〈藝術再現:香港最壞的年代——讀劉以鬯《島與半島》〉,《文學評論》第39期(2015年6月),頁34-36。
中國學生周報編輯委員會:〈治安工作,應卽加強〉,《中國學生周報》第810期第3版(1968年1月26日)。
林浩仁:〈也談青年問題〉,《中國學生周報》第891期第10版(1969年8月15日)。
藍天:〈新潮——犯罪的行徑!〉,《學生叢書》第34期(1969年9月),頁51。
清風:〈我對阿飛的一些意見〉,《中國學生周報》第1028期第3版(1972年3月21日)。
力行:〈治安問題已是燃眉之急了〉,《中國學生周報》第1030期第3版(1972年4月4日)。
楊靖:〈打劫巴士與本港治安〉,《中國學生周報》第1031期第3版(1972年4月21日)。
中國學生周報編輯委員會:〈誰在破壞着治安〉,《中國學生周報》第1032期第3版(1972年4月28日)。
中國學生周報編輯委員會:〈罪案、社會、政府〉,《中國學生周報》第1040期第1版(1972年6月23日)。
盛璃:〈從刼說起〉,《中國學生周報》第1068期第9版(1973年1月5日)。
清風:〈石油短缺後〉,《中國學生周報》第1116期第5版(1974年1月20日)。
一弍:〈賽馬、賭博、港英〉,《中國學生周報》第1120期第3版(1974年3月20日)。
羅貴祥:〈評劉以鬯的「對倒」〉,《大拇指》第147期第8-9版(1982年1月1日)。
秦淮:〈《島與半島》——新聞剪貼的小說〉,《星島日報》第9版(1993年8月8日)。
授言:〈《島與半島》魅力何在〉,《新晚報》(1993年8月25日)。
王一桃:〈香港歷史見證《島與半島》〉,《香港商報》(1993年9月6日)。
艾曉明:〈香港.作為小說的主人公——讀劉以鬯先生新出版的長篇小說《島與半島》〉,《華僑日報.文廊》第50期(1993年10月),頁10。
東瑞:〈《島與半島》閱讀札記〉,《新晚報》第10版(1993年11月7日)。
邵德懷:〈獨創的文本——讀劉以鬯《島與半島》〉,《澳門日報》(1993年12月24日)。
知曉:〈也說《島與半島》〉,《大公報》D8版(1995年5月2日)。
徐志嘯:〈小說創新的又一範例——喜讀《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大公報》D7版(1995年7月4日)。
王列耀:〈利刃挑開罪與欲——讀劉以鬯的長篇小說《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星島晚報》D1版(1995年8月21日)。
東瑞:〈擦身而過的故事——談《對倒》和《花樣年華》〉,《明報》E6版(2001年1月19日)。
東瑞:〈《對倒》的命運——劉以鬯《對倒》書話之一〉,《印尼和平日報》(文學世紀)(2001年1月31日)。
東瑞:〈《對倒》出版機緣——劉以鬯《對倒》書話之二〉,《和平日報》(2001年2月1日)。
東瑞:〈意識流和寫實的交融——劉以鬯《對倒》書話之八〉,《和平日報》(2001年2月2日)。
東瑞:〈《對倒》與《花樣年華》相輝映〉,《文匯報》D4版(2001年2月5日)。
東瑞:〈「巴赫的複調音樂」——劉以鬯《對倒》書話之七〉,《和平日報》(2001年2月8日)。
東瑞:〈光榮屬於香港文壇——劉以鬯《對倒》書話之三〉,《和平日報》(2001年2月10日)。
東瑞:〈劉以鬯與王家衛——劉以鬯《對倒》書話之四〉,《和平日報》(2001年2月15日)。
六、網路資料
【懷舊香港】《蘇絲黃的世界》鏡頭外的故事https://www.wetoasthk.com/%E8%98%87%E7%B5%B2%E9%BB%83%E7%9A%84%E4%B8%96%E7%95%8C/ (2020年9月24日上網)。
七、影音
理查‧昆(Richard Quine):《蘇絲黃的世界》(臺北:兒童百科股份有限公司,影片出品年:1960年)。
黃勁輝:《1918》(臺北:目宿媒體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