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紀潔
Huang, Chi-Chieh
論文名稱: 高齡友善高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設置準則之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Guideline for Designing Age-Friendly Public Facilities in Highrise Congregate Housing
指導教授: 姚昭智
Yao, George
陳柏宗
Chen, Po-Ts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6
中文關鍵詞: 在地老化在宅老化高齡友善高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
外文關鍵詞: aging in place, age-friendly, high-rise congregate housing, public facilities
相關次數: 點閱:207下載:6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因應台灣高齡化社會與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高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該如何設置,才足以支應住戶順利在地老化,讓高齡者得以在原居住社區的公共環境設施中獲得更安適、更穩定且具支持性的在地生活,是本研究所關切的課題。
    本研究首先藉由文獻回顧的方式,探討相關理論以作為高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設置設計準則。其次藉由修正型德菲法與層級分析法探討高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設置準則架構進而獲得權重差異,以及建立高齡友善高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設置實地評量表,再以此評量表調查近年完工的高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設置現況。最後,將專家問卷統計結果認知與現況調查結果作比較差異分析,並提出結果與建議,以作為日後興建更加安適且具支持性的高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設置參考準則。
    本研究成果如下:
    1.探討高齡友善高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設置推動原則與要點
    藉由探討成功老化與在地老化等理論,歸納出高齡者生活自立與接受照顧服務時,必須考量的三大基本層面:生活支援性、照顧連續性、社會互動性。並於三大層面之下,再延伸五個設計要點:(1)活動安全的確保(2)在地生活的延續(3)健康生活的促進(4)生活與長期照顧的支援(5)社區生活的連結,作為高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設置設計準則之指標。
    2.建立高齡友善高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設置準則架構
    本研究進行專家問卷,藉由層級分析法取得權重且確立準則架構,在目標層下分為四個層級,由上而下分別為:(1)性質層級(2)指標層級(3)評估因子層級(4)評估細項層級。
    準則應用之重要程度,於性質層級方面,專家評定認為生活支援性應列為首要目標;生活支援性之指標層級項目,專家則認為健康生活的促進重要程度最高;並且在健康生活的促進之各評估因子層級項目中,專家評估空間自然性為優先考量項目。
    3.國內高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設置現況分析
    本研究依據設置準則為基礎,建立高齡友善高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設置實地評量表。選擇2012年後完工之高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進行檢核,以瞭解近年設置現況。經綜合分析發現,性質層級方面,社會互動性達成率最高,而生活支援性次之。雖然如此,生活支援性下健康生活的促進指標達成率極高,其中空間多樣性及空間自然性兩評估因子已屬完善。
    4.彙整國內興建高齡友善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應加強之重點
    將專家認定權重與現況調查結果比對差異分析,發現性質層級方面,應加強照顧連續性。並分析列出部分評估因子中應加強之細項。
    5.集合住宅公共設施在多世代間之設置平衡
    為確保高層集合住宅社區能維持一個自然且健康的多代人口組成,研究提出社區整體設計仍需具備各代人嚮往居住的環境品質與美學。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how to provide more friendly space for the elderly in existing congregate housing, so that they can receive assistance and reinforcement from their entire life to establish the local friendly living space in the wave of large aging populatio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literature review by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assisting elderly in achieving successful aging and local aging in recent years, and concluded three basic aspects, that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it involves in managing personal life and receiving care services, and which are Life Supportiveness, Continuity of Car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Guided by three aspects, there are five design principles: (1) Ensure the safety of activities. (2) Continue the local lifestyle. (3) Promote a healthy life. (4) Support daily life and long-term care. (5) Connect to the community. All of these are indicators for designing the criteria of public facilities in high-rise congregate housing. Moreover,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high-rise congregate housing buildings.
    This study verified the applicability of establishing the checklist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public facilities in high-rise congregate housing. It examin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public facilities further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questionnaire statistics from experts' percep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Finally, the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are the guidelines of constructing public facilities for a more comfortable, stable and supportive high-rise congregate housing in the future.

    摘要 I 誌謝 VI 目錄 VI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1-1 研究動機 1 1-1-2 研究目的 3 1-2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1-3 研究方法 5 1-4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 7 2-1 集合住宅 7 2-1-1 國內集合住宅定義 7 2-1-2 國內集合住宅型態 7 2-1-3 集合住宅之公共空間特性 8 2-1-4 集合住宅公共問題探討 9 2-2 高齡友善住宅之探討 12 2-2-1 高齡友善住宅社區對社會的重要性 12 2-2-2 國內高齡者住宅相關法令 14 2-2-3 高齡友善集合住宅發展趨勢與案例 16 2-3 高齡友善住宅社區之涵構 22 2-3-1 高齡者特質 22 2-3-2 高齡者需求 24 2-3-3 建構高齡友善住宅社區應探討之理論 26 2-3-4 高齡友善住宅社區相關研究與空間性能歸納 31 2-4 高齡友善高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規劃設置原則要點 36 2-4-1 性質層面 36 2-4-2 指標要點 37 第三章 高齡友善高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設置準則 39 3-1 準則檢核系統選擇與操作 40 3-2 擬定準則架構與項目 42 3-3 問卷設計與調查計畫 51 3-4 準則項目權重差異性分析 59 第四章 現況調查評比 72 4-1 現況調查計畫 72 4-2 現況評比紀錄與統計 79 4-2-1 各高層集合住宅實地評比現況分析 79 4-2-2 各高層集合住宅實地評比待改善項目 82 4-2-3 各高層集合住宅待改善項目件數統計 84 4-2-4 各指標與評估因子之對應待改善的數目及比率 87 第五章 討論與分析 91 5-1 環境現況指標達成率分析 91 5-2 環境現況與專家認知差異性分析 91 5-2-1 性質層面之差異分析與建議 91 5-2-2 性質層面各指標之差異分析與建議 92 5-3 各評估細項之權重與現況達成率差異性分析 9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1 6-1 結論 101 6-2 後續研究建議 105 參考文獻 106 附錄 114 附錄一、修正型德菲法專家問卷調查表之內容 114 附錄二、AHP專家問卷調查表之內容 119 附錄三、高齡友善高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設置專家意見彙整表 124 附錄四、高齡友善高層集合住宅公共設施設置實地評量表 132

    一、中文參考書目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至2070年)。取自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5AA7CAFFF61CB16D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2022)。使照宅數數量依總樓層區分。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https://pip.moi.gov.tw/V3/E/SCRE0401.aspx
    內政部營建署(2021)。建築技術規則總則篇(2021年10月7日)。
    內政部營建署(2021)。建築技術規則施工篇—第十章無障礙建築物(2021年10月7日)。
    內政部營建署(2021)。建築技術規則施工篇—第十六章老人住宅(2021年10月7日)。
    內政部消防署(2021)。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第二編消防設計(2021年6月25日)。
    王英哲(2010)。高齡化社會社區外部環境規劃之探討—以國民住宅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王建翔(2011)。既有公寓大廈共用建築設備改造評估工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朱政德(2011)。都市型集合住宅之住戶平面計畫的供給特性:以台北市集合住宅為例。臺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77,19-43。
    呂以榮(2018)。居住安排、生活環境與資源。載於姚淑娟(責任編輯),老人 與家庭:高齡與超高齡社會議題。台北市:雙葉書廊。
    呂以榮與曾秀雲(2018)。老化理論與家庭社會學理論。載於姚淑娟(責任編輯),老人與家庭:高齡與超高齡社會議題。台北市:雙葉書廊。
    李百麟(2009)。高齡者之生活滿意度與成功老化各因素關係之探討【專題】。危機管理學刊,2,25-38。
    李武育(總編輯)。(2016)。我國邁向高齡社會之發展特色與公共服務新思維【專題】。國土與公共治理季刊,1,8-20。
    李武育(總編輯)。(2016)。高齡社會下,對高齡服務產業及公共服務政策的展望【專 題】。國土與公共治理季刊,1,21-32。
    石泱(2010)。成功老化、活躍老化與生產老化對我國老人福利政策的省思【專論】。社區發展季刊,132,234-251。
    吳燦中(2013)。生活.設計與健康療癒環境。台北市:心想事成出版社。
    林士軒(2008)。既有國宅高齡者居住環境改造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林妍如與陳金淵(2019)。療癒環境—身心靈的健康照護環境設計(原作者:Barbara J..H & Thomas W)。台北市:五南文化。
    林建隆(2011)。既有國民住宅高齡者居住環境改造評估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林建隆、謝宏仁、賴榮平、林士軒、謝玉玲(2010)。既有集合住宅高齡者居住環境改造評估系統之研究,71,49-71,建築學報。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姚卿騰(2014)。成功老化觀點:新加坡樂齡學習發展對臺灣高齡照護政策的省思【專論】。新北市終身學習期刊,8,34-44。
    姚卿騰(2015)。從我國老年生活狀況調查探討高齡心理健康促進策略—成功老化的觀點【專論】。新北市終身學習期刊,10,18-32。
    凌展輝(2011)。新加坡的成功老化政策。載於胡夢鯨(主編),新加坡樂齡學習組織與 實務(23-48頁)。高雄市:麗文文化。
    徐丹桂、黃耀榮與劉建佑(2013)。由照顧者觀點探討失能高齡者「在地老化」之住宅性能需求。長期照護雜誌。17,125-148。
    郭紀子(2017)。物業管理對集合住宅價格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郭恩慈(2006)〈從老當益壯到大器晚成:長者為本生活環境研究及設計〉,香港理 工大學設計學院用者為本設計實驗室。
    張乃修(2021)。高齡友善住宅無障礙設計原則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
    張慈云(2011)。高齡者生活適應與在地老化影響因子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南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張金鶚(1991)。集合住宅管理維護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業務委託之專業服務案報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新北市。
    張俊一(2008)。老年人運動休閒互動建構的社會意義。體育學報。4,105-117。
    張創森(2013)。公寓大廈管理費用預測模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雲林縣。
    陳永康(2019)。香港垂直居所的適老設計指引【專論】。南方建築,2,13-18。
    陳柏宗(2008)。社區組織推動老人社區照顧之研究-以台南市長榮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陳柏宗、謝定蒼(2015)。在宅老化之社區居家照護環境研究。政大學術集成。 https://ah.nccu.edu.tw/item?item_id=89545
    陳柏宗(2016)。由日間照顧中心到多元照顧中心的設置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53,119-127。
    陳柏宗(2018)。療癒性環境應用於高齡者居家室內空間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新北市。
    陳柏宗、蘇玲玉、王雅婷與林義濱(2020)。療癒性環境應用於高齡者居家室內空間之研究。臺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112,21~36。
    陳伯豪(2013)。台中市集合住宅高層化發展之研究(1983-2000): 從文心路軸帶到綠園道軸帶的轉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陳政雄(2018)。友善社區設計概念與原則。載於陳松柏(發行人),高齡友善空間與輔具應用(93-129頁)。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陳政雄(2019)。高齡友善城市的高齡者住宅之環境體系。台灣建築,2,60-64。
    陳震宇、胡榮哲、王至謙、謝秉佑(2020)。銀髮友善住宅設計原則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新北市。
    陳覺惠(1999)。公寓大廈共用部分適宜性與使用管理之調查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新北市。
    陳俊杉(2017)。智慧住宅高齡照護服務差異化之規劃設計參考指引研訂計畫。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業務委託之專業服務案報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新北市。
    陳俊杉、陳嘉懿、陳佳君、吳健群(2018)。高齡者住宅設計與智慧科技應用。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6,105-122。
    陳俊杉與陳嘉懿(2019)。智慧住宅高齡照護設計指引。新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黃珠茵(2005)。老人社區居住環境之剖析-以台北市南機場公寓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黃惠婉(2010)。高齡住宅社區規劃理念納入開發許可審議機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黃耀榮(2006)。實現「在地老化」之終生住宅發展形式探討。台灣老年醫學雜誌,3,138-150。
    游千慧(2017)。我國高齡住宅政策之問題研析。立法院議題研析(編號:R00119)。取自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85382referralnews_ch1009artbottom.
    葉至誠(2017)。社區長期照顧。台北市:秀威經典。
    曾秀雲、呂以榮、將亮演與鄭淑子(2018)。高齡與超高齡社會之挑戰與展望。載於姚淑娟(責任編輯),老人與家庭:高齡與超高齡社會議題。台北市:雙葉書廊。
    曾思瑜(2020)。老化的相關理念與社區照顧模式。載於周慧琍(總編輯),高齡社區照顧環境規劃—在地老化與社區連結台北市(3-13頁)台北市:華都文化。
    楊文惠、吳枚芳與簡君翰(2020)。集合住宅之公共設施需求調查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2020中華民國營建工程學會第十八屆營建產業永續發展研討會」。
    靳燕玲(2018)。高齡友善空間與輔具應用(頁8)。載於陳松柏(發行人),高齡友善空間與輔具應用(5-39頁)。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廖家琪(2011)。老人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規劃設置準則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廖致傑(2007)。台南市既有國民住宅高齡者居住環境使用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趙子元(2013)。高齡友善城市無障礙公共空間規劃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漢寶德(2010)。如何培養美感。台北市:聯經出版。
    褚志鵬(2003)。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ory 層級分析法 AHP。
    蔡淑瑩(2016)。舊社區實現「在地老化」之社區公共設施改造行動研究【專題】。人 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131-140。
    蔡侑倫(2009)。建立居家空間通用設計準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台中市。
    劉光盛(2012)。既有建築物節能改善技術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歐陽長虹(2009)。友善高齡社區實質環境評估系統之研究-以廣慈博愛園區及其鄰近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關華山(2017)。療癒性環境應用於高齡社會之評估研究。新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蕭玉芬(2012)。活躍樂齡理念的應用:新加坡快樂學堂的啟發。活躍樂齡系列論壇(三):學習活躍老化、創造在地成功研討會。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謝美娥(2001)。失能老人居住(照顧)安排之決定因素與生活品質之探討。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
    蘇明義(2006)。眷村改建社區環境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齡者觀點探討(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
    二、日文參考書目
    日本東京大學高齡社會綜合研究機構(2017)。高齢社会の教科書。日本:東京大學。
    伊藤明子與園田眞理子(1994)。高齢時代を住まう。東京都:建築資料研究社。
    楢崎雄之(2014)。【図解】高齢者・障害者を考えた建築設計。日本:井上書院出版。
    三、英文參考書目
    AARP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ople). (2005). Liveable communities: an evaluation guide. Washington DC: AARP.
    Baltes, P. B., & Baltes, M. M. (1990).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uccessful aging:The model of 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In P. B. Baltes & M. M. Baltes (Eds.), Successful aging: Perspectives from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pp. 1–3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 Yuen and S. W. Cheong (2019) Focusing on Older Residents Views. Age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Singapore. (pp. 45–69). Germany:Springer.
    Bowling, Ann. (1993). The concepts of successful and positive ageing. Family Practice, 10 , 446-453.
    Broome, K., McKenna, K., Fleming, J., & Worrall, L. (2009). Bus use and older people: A literature review applying the Person–Environment– Occupation model in macro practic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16(1), 3-12.
    Carr, S., Francis, M., Rivlin, L. G., & Stone, A. M. (1992). Public Spa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owther, M. R.; Parker, M. W. Achenbaum, W. A, Larimore, W. L.; Koenig, H. G.(2002) Rowe and Kahn's model of successful aging revisited: positive spirituality—the forgotten factor. Gerontologist, 42, p613-220
    Daniel Cappon (1971,September/October). Mental Health in the High-Rise. 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62, 426-431.
    Emily B. Ansell (2015). Helping Others Dampens the Effects of Everyday Stress. Yale University, USA.
    Emma M, Mike R and Vida M. (2020). Older People’s Preferences for Housing and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Sustainability, 14, 1-25.; doi:10.3390/su12145723
    Enterprise Green Communities (2016). Aging In Place Design Guidelines- For Independent Living In multifamily Buildings. Maryland:Enterprise
    Esther Iecovich (2014). Aging in plac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thropological Notebooks. 20, 21-33.
    Gary Paul Green & Anna Haines(2008). Asset Build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NY:Sage Publications.
    Gehl, J., & Svarre, B. (2013). How to study public life.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Havighurst, R. J. (1961). Successfu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1, 8-13.
    Hsu, H. C. (2007). Exploring elderly people’s perspectives on successful ageing in Taiwan. Ageing and Society, 27: 87-102.
    Maslow, A. (1962).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New York:D Van Nostrand.
    Newman, O. (1972). Defensible space: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 New York:Macmillan
    Phelan, E.A., Larson, E.B. (2002). "Successful aging" - where next? Journal of American Geriatric Society, 50,1306-1308
    Rowe, J.W. & Kahn, R.L. (1997). Successfu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37, 433-440.
    Thomas Astell-Burt , Xiaoqi Feng, Gregory S Kolt(2013). Mental health benefits of neighbourhood green space are stronger among physically active adults in middle-to-older age: Evidence from 260,061 Australians. Preventive Medicine, 57, 601-606.
    Tse, R.Y.C. and Love, P.E.D. (2000), "Measuring residential property values in Hong Kong”, Property Management, 18, 366-374. https://doi.org/10.1108/02637470010360669
    WHO. (2007). 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 Geneva: WHO.
    Zahedi, F. (1986).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a survey of the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Interfaces, 16, 96-108.
    四、網路資料
    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2021)。取自https://www.ysswf.com/care_detail.php?id=58BE418E-5E3F-82F0-63E3-4B3F4E6BAD26
    林昇賢(2016)。邁向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取自https://wellbeing.mohw.gov.tw/nor/pstunt/1/820
    游志文(2019年10月8日)。住大樓成主流 六都只剩這都還是透天控。房市新訊。取自https://house.udn.com/house/story/5887/4092367?from=udn-
    衛生福利部(2018)。照顧管理評估量表。取自file:///C:/Users/aa/Desktop/1080507%E5%85%AC%E5%91%8A--%E7%85%A7%E9%A1%A7%E7%AE%A1%E7%90%86%E8%A9%95%E4%BC%B0%E9%87%8F%E8%A1%A8.pdf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