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甄育
Sheu, Zhen-Yu
論文名稱: 緊張因素、負面情緒、制握信念與與男女性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rain Factors, Negative Emotion, Locus of Control, and Adolescent Deviance
指導教授: 董旭英
Tung, Yuk-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負面情緒緊張因素制握信念性別青少年偏差行為
外文關鍵詞: strain factors, negative emotion, delinquency, gender, locus of control
相關次數: 點閱:138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為:(1)根據Agnew一般化緊張理論內涵,探討不同緊張因素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2)探討負面情緒在緊張因素及青少年偏差行為間所扮演的中介效應角色。(3)探討緊張因素、負面情緒、制握信念、性別等各變項對青少年的影響以及變項間的相互關聯效應。研究對象為台灣北、中、南、東地區之國中生,採隨機分層叢集抽樣,抽取八所國中共1434名學生,將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技術方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1)負面生活事件、日常生活困擾、與他人負面關係、被害經驗等緊張皆對國中生的整體性偏差行為、外向性偏差行為、內向性偏差行為、學業適應問題等有顯著影響。(2)青少年所知覺之緊張對負面情緒有直接效應存在,且個體所知覺之緊張會透過負面情緒之中介效應,間接影響青少年在整體性偏差行為、外向性偏差行為、內向性偏差行為及學業適應問題上的發生頻率。(3)國中青少年在緊張因素中所面臨的緊張事件及緊張感受愈高,其外在制握信念愈高。(4)制握信念對青少年整體性偏差行為不具直接影響效果。(5)制握信念對國中生負面情緒具有直接效應存在。(6)性別對負面情緒、青少年偏差行具有影響效應,而性別對制握信念則無影響效應。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家庭、學校教育與未來研究上之建議。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a)whether strain factors had influence on adolescent deviance,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strain theory;(b)whether the effect of negative emotion played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ins factors and delinquency;(c)whether strain factors、negative emotion、locus of control、gender had influence on adolescent deviance.The sample in this study was consisted of 1434 students from eight junior schools in Taiwan. In this study, statistical analyse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 were as followings:(a) negative life events, life hassles, neg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and victim experiences had significant direct effects on delinquency;(b)not only strain factors had significant direct effects on negative emotion, but also had indirect effect on delinquency;(c) the more strain events adolescents faced, the higher locus of control they had;(d) locus of control had no direct effect on delinquency;(e) locus of control had significant direct effect on negative emotion;(f) gender had direct effect on negative emotion and delinquency, but it had no direct effect on locus of control. Finally,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se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also provide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that could be a reference to school counselors and researches.

    目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次 Ⅲ 表目次 Ⅴ 圖目次 Ⅶ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001 第二節研究問題 005 第三節名詞釋義 00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009 第一節偏差行為之定義與分類 010 第二節一般化緊張理論 014 第三節緊張、負面情緒與青少年偏差行為 020 第四節制握信念 027 第五節性別與緊張、負面情緒、制握信念及偏差行為之關係 033 第三章研究方法 044 第一節研究分析架構 044 第二節研究假設 046 第三節研究對象 047 第四節變項測量及研究工具 048 第五節模式架構 062 第六節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方法 064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065 第一節描述統計分析 065 第二節相關統計分析 068 第三節 緊張因素、負面情緒、制握信念與男女性青少年偏差行為之模式驗證 072 第四節 綜合討論 088 第五章結論、貢獻與建議 091 第一節研究結論 091 第二節研究貢獻 094 第三節研究建議 096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099 西文部分 106 附錄 國中生日常生活經驗問卷 11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紫薇(2003)。青少年所知覺之父母衝突及其因應。教育心理學報,35(1),79-98。
    王淑俐(1995)。國中生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台北:國立編譯館。
    王蓁蓁(2001)。台北縣國中生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7,61-86。
    朱士祈(1988)。國中生的生活與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承曉(1991)。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衛生教育雜誌,12,45-64。
    江承曉(1995)。國中青少年的生活壓力與輔導之探討。測驗與輔導,129,2653-2659。學習動機的研究─成就動機、制握信念、學得無助、歸因理論的探討。初等教育學報,3,277-326。
    余德慧(1985)。家庭功能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效應。台北:張老師。
    吳宗立(1996)。國中學生情緒問題之輔導。學生輔導,46,90-95。
    吳武典(1977)。制握信念與學業成就、自我觀念、社會互動之關係及其改變技術。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9,163-176。
    吳武典(1988)。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
    吳武典(1992)。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現代教育,7,17-26。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50。
    吳武典等(1987)。心理衛生。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知賢(1990)。學習動機的研究─成就動機、制握信念、學得無助、歸因理論的文獻探討。初等教育學報,3,277-326。
    吳齊殷、李文傑(2003)。青少年憂鬱症狀與偏差行為併發之關係機制。台灣社會學,6,119-175。
    吳靜吉(1975)。性別差異和內外控取向對語文流暢性之影響。政治大學學報,31,131-141。
    李欣瑩、姜逸群(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5,115-131。
    李美枝(1999)。女性犯罪的型態與社會心理歷程:以台灣第一所女子監獄受刑人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6,73-120。
    周震歐、趙碧華(1996)。青少年逃學逃家行為的社會心理因素分析,犯罪學期刊,2,79-98。
    林秀怡(2002)。心理特質、緊張對少年偏差及犯罪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青瑩(1999)。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公民訓育學報,8,409-456。
    林續琴(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珮怡(2000)。國中轉學生社會支持、制握信念與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侯崇文(2003)。青少年犯罪問題與政策現況。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六)(頁131-148)。台北:法務部。
    施青珍(2003)。走過心靈幽谷─淺談青少年心理壓力。學生輔導,84,48-53。
    施雅薇(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緒之關聯。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洪有義(1975)。大學生之內外在制握信念與其適應問題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8,81-94。
    范國勇(2001)。少年偏差行為理論整合之預測模式。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2,75-100。
    徐澄清(1969)。心理衛生工作從學校做起。台北:幼獅。
    馬傳鎮(1988)。台灣地區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人格異常傾向比較之研究。警學叢刊,9(1),30-40。
    馬傳鎮(1998)。女性少年犯罪相關因素及其防治對策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6,197-250。
    馬傳鎮(2001)。台灣少年犯罪相關因素及預防對策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8,155-182。
    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傾向、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
    張淑中(2002)。女性犯罪問題之研究。法令月刊,13(3),14-24。
    張惠君(2002)。家庭系統、學校系統與國中生自我控制及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楓明(1999)。社會控制與少年偏差行為─以雲嘉地區為例。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聰(1993)。青少年偏差行為之探討。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1-36。
    張盈堃(1999)。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問題陳顯—從批判教育學的角度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8,240-253。
    許春金、周文勇、蔡田木(1996)。男性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成因差異之實證研究。犯罪學期刊,2,1-14。
    許春金、孟維德(1997)。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225-256。
    許春金、馬傳鎮(1999)。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總結報告:行政院青少年輔導委員會。
    許錫珍、蘇建文、邱連煌(1979)。兒童制握信念與父母制握信念以及社經水準的關係。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26,37-46。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從吉(2001)。犯罪青少年的非理性信念、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氣情緒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靜姿(1986)。壓力調適對國中資優生及前段班學生心理調適之影響。台灣師大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03)。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台北:五南。
    陳玉書(1998)。女性少年偏差行為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官學報,14,375-422。
    陳玉書(2000)。女性犯罪之現況與研究發展。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6,255-276。
    陳立軒(2004)。高雄市國小實習教師工作壓力、制握信念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金水(1989)。國民中學教師制握信念、工作經驗與組織承諾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民(2001)。青少年生活壓力及其因應方式探討。訓育研究,40(3),71-79。
    陳弈足(2000)。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家庭因素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娟(2000)。國中學生行為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偏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筱瑄(2003)。台中縣某國中生內外控人格特質、主觀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慧如(2004)。自我控制、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璧婉、陳雁齡(1998)。台南市國中學生焦慮、自尊心、內外控信念和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專刊,19,39-59。
    傅瓊儀(2001)。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制握信念及社會支持在國中生壓力知覺的作用。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瓊儀、陸偉明、程炳林(2002)。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制握信念及社會支持在國中生壓力知覺的作用。教育心理學報,34(1),61-82。
    彭怡芳(2002)。緊張、負面情緒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一泓(1977)。國中學生的控制信念與父母的控制信念及教養方式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9,495-506。
    曾淑萍(2000)。自我控制與少年竊盜行為:一般性犯罪理論之驗證。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莉雅(1997)。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因素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教育資料文摘,39(2),171-192。
    黃文樹(1994)。青少年犯罪的現況、成因與輔導策略。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5(4),86-106頁。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36,114-134。
    黃俊祥(1999)。心理特質、家庭背景、同儕關係與學校經驗對少年犯罪行為之互動性影響。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傑、王淑女(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研究,11,45-68。
    黃家珍(1999)。緊張與少年偏差行為:Agnew一般化緊張理論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堅厚(1979)。國小及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2,1-12。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黃富源(1987)。親子關係人格適應與內外控取向對少年犯罪傾向影響之研究。警政學報,12,293-316。
    黃富源、鄧煌發(2000)。暴力犯罪少年之家庭暨社會學習相關因素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1,153-184。
    黃惠雅(1996)。生活壓力相關因素與女性犯罪關聯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羚(2004)。青少年自傷行為的成因探討。諮商與輔導,221,11-14。
    楊美鳳(2000)。少年犯人格特質及環境背景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1978)。影響國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學校因素。載於文崇一(主編),社會變遷中的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專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24(頁33-55)。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楊瑞珠、楊國樞(1976)。兒童內外控信念的先決及後果變項。中華心理學刊,18,105-120。
    葉在庭(2001)。青少年情緒調適、焦慮、社會支持及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的關係。中華輔導學報,10,151-178。
    董氏基金會(2005)。漫談心理健康。2005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jtf.org.tw/ /psyche/knowledge/ramble.asp
    董旭英(2000)。青少年偏差行為成因研究:檢驗一般化緊張理論的實證性。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董旭英(2003)。一般化緊張理論的實證性檢驗。犯罪學期刊,6(1),103-128。
    廖翌妙(2002)。國小教師壓力事件、因應方式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齊力、董旭英(2003)。台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劉方(2000)。高中生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台北:楊智文化。
    蔡德輝、楊士隆(2000)。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鄭瑞隆(2000)。暴力犯罪青少年家庭特徵與家庭生活經驗。犯罪學期刊,5,49-78。
    賴保楨(1995)。犯罪少年的親子關係研究。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創刊號,1-23。
    賴靜瑩(1999)。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嘉南、鄭照順(1996)。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之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學生輔導,47,128-142。
    謝明芳(2001)。國小學童學校生活情緒經驗及其知覺教師權力類型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曉菁(1997)。家庭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文獻探討分析。教育資料文摘,233,145-164。

    二、西文部份
    Akers,R.L.(2004).Criminological Theories: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CA: Roxbury Press.
    Agnew,R.(1985).A revised strain theory of delinquency.Social Forces,64,151-167.
    Agnew,R.(1989).A longitudinal test of the revised strain theory.Journal of Quantitative Criminology,5,373-378.
    Agnew,R.& White,H.R.(1992).Foundation for a general strain theory of crime and delinquency.Criminology,30(1),47-87.
    Agnew,R.& White,H.R.(1992).An empirical test of general strain theory.Criminolgy,30(4),475-499.
    Agnew,R.(1993).Why do they do it?An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vening mechanisms between social control variables and delinquenc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30(3),245-266.
    Agnew,R.& Brezina,T.(1997).Relational problems with peers,gender,and delinquency.Youth & Society,29(1),84-111.
    Agnew,R.(1999).A general strain theory of community differences differences in crime rates.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36(2),123-155.
    Agnew,R.(2001).Building on the foundation of general strain theory:Specifying the types of strain most likely to lead to crime and delinquency.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38(4),319-361.
    Agnew,R., Brezina,T.,Wright,J.P., & Cullen,F.T.(2002).Strain,personality traits,and delinquency: Extending general strain theory. Criminology,40(1),43-71.
    Agnew,R.(2003).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the adolescent peak in offending.Youth & Society,34(3),263-299.
    .Berliner,D.C. & Calfee R.C.(1996).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New York: The Divisio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Brezina,T.(1996).Adapting to strain:An examination of delinquent coping responses.Criminology,34(1),39-60.
    Brezina,T.,Piquero,A..R., & Mazerolle,P.(2001).Student anger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in school:An initial test of Agnew’s macro-level strain theory.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38(4),362-386.
    Broidy,L.& Agnew,R.(1997). Gender and crime:A general strain theory perspective.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34(3),275-306.
    Broidy,M.L.(2001). A test of general strain theory.Criminology,39(1),9-35.
    Baron,S.W., & Hartnagel,T.F.(1997).Attribution,affect,and crime: Street youths’ reactions to unemployment.Criminology,35(3),409-434.
    Chubb,N.H.,& Fertman,C.I.(1997).Adolescent self-esteem and locus of contro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gender and age differebces.Adolescence,32,113-130.
    Cohen,A.K.(1955).Delinquency Boys.I.L.:Free Press.
    Cloward,R. & Lloyd,O.(1960).Delinquency and Opportunity.I.L.:Free Press.
    Hay,C.(2001).Parenting,self-control,and delinquency:A test of self-control theory.Criminology,39(3),707-736.
    Hill,G.D., & Crawford E.M.(1990).Woman,race,and crime.Criminology,28(4),
    601-613.
    Hoffman,J.P.& Su,S.S.(1997).The conditional effects of stress on delinquency and drug use: A strain theory assessment of sex differences.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34(1),46-78.
    Harting,H.J. & Myers,J.E.(2003). A different approach:Applying a wellness paradigm to adolescent female delinquents and offenders.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25(1),57-75.
    Liu,X.,Kurita,H.,Uchiyama,M.,Liu,L.(2000).Life events,locus of control,and behavioral problem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56(12),1565-1577.
    Lazarus,R.S.,& Folkman,S.(1984).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Mazerolle,P.(1998).Gender,general strain,and delinquency: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ustice Quarterly,15(1),65-91.
    Mazerolle,P.& Piquero,A.(1998).Linking exposure to strain with anger:An investigation of deviant adaptions.Journal of Criminal Juistice,26(3),195-211.
    Mazerolle,P.,Piquero,A..R. & Capowich,G.E(2003). Examining the links between strain,situational and dispositional anger,and crime:Further specifying and testing gereral strain theory.Youth & Society,35(2),131-157.
    Muris,P., Schmidt,H.,Merckelbach,H.,& Schouten,E.(2001).The structure of negative emotions in adolescents.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9(4),331-337.
    Ogle,R.S.,Katkin,D.M.& Berned,T.J.(1995).A theory of homcidel behavior among woman.Criminology,33(2),173-193.
    Rotter,J.B.(1966).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Psychological Monographs,80(1),1-28.
    Rotter,J.B.(1972).Application of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personality.New York:Holt,Rinhart & Winston,11-14.
    Rudolph,K.D. & Hammen,C.(1999). Age and gender as determinants of stress exposure,generation,and reaction in youngsters:A transactional perspective.Child Development,70(3),660-677.
    Robert,H.A.,Susan,G. & Jennifer(2000).Life stress,anger and anxiety,and delinquency:An empirical test of general strain theory.Journal of Heath and Social Behavior,41,256-275.
    Ritakllio,M.,Heino,R.K,Kivivuori,J,& Rimpela,M.(2005). Brirf report:Delinquent behavior and depression in middle adolescence:a Finnish community sample.Journal of Adolescence,28,155-159.
    Sigfusdottir,I.D.,Farkas,G.,& Silver,E.(2004). The role of depressed mood and anger in the realatioship between family conflict and delinquent behavior.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33(6),509-522.
    Thomas,M.K.,& Stack,S.A.(2000).Thought recognition,locus of control,and adolescent well-being.Adolescence,35,531-550.
    Weist,M.D, Freedman,A.H.,Paskewitz,D.A.,Proescher E.J., & Flaherty,L.T.(1995). Urban youth under stress:Emprical inentification of protective factor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4(6),705-721.
    Yuk-Ying Tung(2000).Age-varying of negative relations with parents,school,and peers on the initiation of American adolescent violent behavior as a dynamic analysis.Criminology,6,63-94.
    Yu-Shu Chen(1998)。Explaining Delinquency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An Empirical Study in Taiwan.Journal of Central Police University,33,213-236.

    下載圖示 校內:2007-05-01公開
    校外:2008-05-0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