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佶廷 Chen, Chi-Ting |
|---|---|
| 論文名稱: |
明清時期臨清城市經濟的發展 The Development of Linqing in Ming and Qing period |
| 指導教授: |
劉石吉
Liu, Shih-Ch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5 |
| 中文關鍵詞: | 臨清 、城市經濟 、運河 |
| 外文關鍵詞: | Linqing, City Economy, Grand Canal |
| 相關次數: | 點閱:72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清時期,山東臨清地處京杭運河與衛河匯流處,擁有優越的經濟地理條件,
是典型的運河城市。其中,臨清城市經濟與漕糧輸運政策密不可分,因為漕糧船
舶載負漕糧官物之餘,通常攜帶更大量的民間商品在沿途販運。而政府為管理京
杭運河的運輸活動,陸續於臨清設置水次倉及鈔關,導致往返南北的運河船舶都
得在此處短暫停留,形成各地商品交流的契機,令該城市發展為全國商品集散
地。
本文介紹運河暢通期間的臨清街市分布、商品類別及運銷途徑等項目,展現
其經濟活動之面貌;並描述臨清城市經濟結構受到商品經濟衝擊後,在當地農產
品構成、客籍商人及服務業等層面的調整。不過,臨清城市發展受到清末民初之
際的戰爭騷動及部分運河喪失航運能力等不利條件影響,褪下全國貿易樞紐的腳
色,商業活動趨於衰退。
During Ming and Qing period, Linqing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confluence of Grand Canal and Wei River, has its advantage points of
economic and geographical, and is typical of the canal city. The economic and
grain transportation policy are inseparable because the ship carries not only
grain and also greater amounts of private goods for the local people. The
Government wants to control the Grand Canal for the management of transport
activities by setting up grain silo and trade customs, it makes people for short
stay , it creates more commercial opportunities and act as a national commodity distribution center.
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deeply describes the period of the canal flow Linqing
market distribution, product categories and distribution channels and other
projects, to show the face of their commercial activities; and describe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city of Linqing after impact by the commodity
economy in the local agricultural structure, such as business form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different business level adjustment. However, Lingqing city was
affected by war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turmoil and
loss of part of the canal and other adverse conditions affecting the shipping
capacity, business activities tend to decline.
一、地方志
(一)臨清相關地方志
(明)王命爵等纂,《東昌府志》(萬曆二十八年刻本),收錄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0 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編,2007。
(明)陸釴,《山東通志》(嘉靖二十六年刻本) ,臺南:莊嚴文化出版,1996。
(清)于睿明修,胡悉寧等纂,《臨清州志》(清康熙十三年刻本),收錄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9 冊,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92。
(清)王俊,《臨清州志》(乾隆十四年刻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張度、鄧希曾修,朱鏡纂,《臨清直隸州志》(乾隆五十年刻本),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第94 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清)楊士驤、孫葆田等纂,《山東通志》(民國四年刊本),收錄於《山東文獻集成》第23 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2006。
(清)謝香開、張熙先纂,《東昌府志》(嘉慶十三年刻本),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第87 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徐子尚修,張樹梅等纂,《山東省臨清縣志》(民國二十三年鉛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二)其他地方志
(明)樊深, 郜相撰,直隸《河間府志》(明嘉靖十九年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1。
(清)王崇禮纂,陝西《延長縣志》(乾隆年間刻本),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第47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吳式基等纂修,山東《朝城縣鄉土志》(民國九年重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宋琬纂修,直隸《永帄府志》(康熙五十年刻本),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
(清)李傳熙等纂,山東《肥城縣鄉土志》(光緒三十四年刊本),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11 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黃篤瓚撰,山東《帄陰縣鄉土志》(光緒三十三年鉛印本),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47 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楊沂謹纂,河南《范縣鄉土志》(光緒三十四年石印本),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54 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楊承澤編,山東《泰安縣鄉土志》(光緒三十三年刻本),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10 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鄭大進纂,直隸《正定府志》(乾隆二十七年刻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6。
(清)鄧常纂,山西《孝義縣志》(乾隆三十五年刻本),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第25 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二、史料文獻
(唐)杜佑,《通典》,臺北:國泰事業出版,1977。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
(宋)王溥撰,《唐會要》,上海:中華書局出版,1955。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
(宋)歐陽修,《新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
(元)脫脫,《宋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
(明)王圻撰,《續文獻通考》,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
(明)朱健,《古今治帄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
(明)何喬遠,《名山藏》,臺北:成文出版社,1971。
(明)佚名,《檮杌閒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1。
(明)宋濂,《元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李東陽,《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1976。
(明)汪道昆著,《太函集》,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1997。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1993。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3。
(明)笑笑生,《金瓶梅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明)張學顏撰,《萬曆會計錄》(明萬曆十年刻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1988。
(明)陳子龍等編,《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明)陳繼儒,《陳眉公先生全集》(明崇禎間華亭陳氏家刊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明)萬恭撰,《治水筌蹄》,北京:新華書店,1985。
(明)謝純,《漕運通志》,上海:上海古籍,2002。
(明)謝肇淛,《五雜俎》,收錄於王國帄編,《歷代西湖文選專輯》,杭州市:杭州出版社,2004。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清)于敏中等修,《欽定戶部則例》(清乾隆四十六年刻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清)包世臣,《安吳四種》,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古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臺北:臺灣商務,1976。
(清)桂清楊等撰,《清代起居注冊:同治朝》,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3。
(清)崑岡等著,《大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
(清)清高宗敕撰,《御定資治通鑑綱目三編》,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76。
(清)清高宗敕撰,《清文獻通考》,臺北:新興出版社,1963。
(清)陳夢雷、蔣廷錫編,《古今圖書集成》,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清)傅澤宏撰,《行水金鑒》,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清)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臺北:國風出版,1963。
(清)楊錫紱撰,《漕運則例纂》,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載齡等修,《清代漕運全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4,清光緒二年刻本。
(清)褚華,《木棉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朱批奏摺》,北京:中華書局,1996。
王延熙、王樹敏編,《道咸同光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周慶雲,《鹽法通志》(民國七年排印本),臺北:國家圖書館館藏。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擋雍正朝奏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
張偉仁編,《明清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86。
清代實錄館纂修,《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版社,1998。
(義)利瑪竇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利瑪竇中國劄記》,北京:中華出版,1983。
三、資料彙編集
朱偰編,《中國運河史料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2。
李文治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北京:三聯書局出版,1957。
張海鵬、王廷元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合肥:黃山書社,1985。
(日)谷光隆編,《大運河調查報告書》,東京:東亞同文書院,1992。
四、地圖
《清代京杭運河全圖》,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影印,2008。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元明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7。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7。
五、專書論著
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山東省臨清市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臨清文史》,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5。
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東城市變遷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1999。
王雲,《明清山東運河區域社會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北京民俗博物館編,《漕運文化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李令福,《明清山東農業地理》,臺北;五南出版社,2000。
李泉、王雲著,《山東運河文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
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祁美琴,《清代榷關制度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4。
倪玉帄,《清代漕糧海運與社會變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高建軍,《山東運河民俗》,濟南:濟南出版社,2006。
許檀,《明清時期山東商品經濟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傅衣凌,《明清農村社會經濟》,北京:中華出版社,2007。
傅崇蘭,《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成都:新華書店,1985。
童書業,《中國手工商業發展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
黃霖、杜明德編,《《金瓶梅》與臨清》,濟南:齊魯書社,2008。
楊正泰,《明代驛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葉顯恩編,《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6。
廖聲豐,《清代常關與區域經濟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劉士林、耿波、李正愛,《中國臍帶:大運河城市群敘事》,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8。
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與管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鄭昌淦,《明清農村商品經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鄧亦兵,《清代前期商品流通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日)松浦章著,董科譯,《清代內河水運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日)星斌夫,《明清時代交通史の研究》,東京:山川出版社,1971。
(美)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葉光庭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0。
(美)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著,史建雲、徐秀麗譯,《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Ann Arbor: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19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六、期刊論文
王廷元,〈明清徽商與江南棉織業〉,《安徽師範大學學報》,1991 年第1 期,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91,頁61-69。
冷東,〈從臨清的衰落看清代漕運經濟影響的終結〉,《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87 年第1 期,汕頭:汕頭大學學報編輯部,1987,頁25-32。
吳欣,〈“通漕”與“變漕”—明清漕運法規變革研究〉,《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3 期,濟南: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09,頁64-68。
吳琦,〈清代漕糧在京城的社會作用》,《中國農史》,1992 年第2 期,南京:中國農史編輯部,1992,頁60-62。
吳琦,〈漕運與古代農田水利〉,《中國農史》,1999 年第3 期,南京:中國農史編輯部,1999,頁56-61。
吳緝華,〈明代臨清德州的地位及其漕倉的研究〉,《大陸雜誌》,第21 卷第1/2 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60,頁 40-44。
周祚紹,〈清代前期漕運及其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山東大學學報》,1994 年第1 期,濟南:山東大學學報編輯部,1994,頁55-62。
孟憲霞,〈臨清哈達史話〉,《蘭台世界》,2009 年第5 期,瀋陽:蘭台世界雜誌社,2009,頁61-62。
姜曉萍,〈明代商稅的徵收與管理〉,《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 年第4 期,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94,頁104-108。
范金民,〈明代徽商染店的一個實例〉,《安徽史學》,2001 年第3 期,合肥:安徽史學雜誌社,2001,頁2-4。
曹永憲,〈明代徽州鹽商的移居與商籍〉,《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 年第1 期,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編輯部,2002,頁32-38。
曹樹基,〈洪武時期的魯西南地區的人口遷移〉,《中國社會經濟研究》,1995 年第4期,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編輯部,1995,頁16-27。
許檀,〈明清時期山東的糧食流通〉,《歷史檔案》,1995 年第1 期,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1995,頁81-88。
許檀,〈明清時期山東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 年第3 期,北京:中國經濟史研究編輯部,1995,頁40-63。
許檀,〈明清時期的臨清商業〉,《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 年第2 期,北京:《中國經濟史研究》編輯部,1986,頁135-157。
許檀,〈明清時期城鄉市場網絡體系的形成及意義〉,《中國社會科學》,2000 年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頁191-202、207。
許檀,〈明清時期運河的商品流通〉,《歷史檔案》1992 年第1 期,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1992,頁80-85。
許檀,〈清代前期流通格局的變化〉,《清史研究》,1999 年第3 期,北京:清史研究編輯部,1999 年,頁1-13。
郭松義,〈北方旱作區的糧食生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 年第1 期,北京:中國經濟史研究編輯部,1995,頁22-44。
陳冬生,〈明代山東手工業生產發展概述〉,《東岳論叢》,1991 年第2 期,濟南:東岳論叢編輯部,1991,頁57-62。
陳冬生,〈明清山東運河地區經濟作物種植發展述論—以棉花、煙草、果木為例〉,《東岳論叢》,1998 年第1 期,濟南:東岳論叢編輯部,1998,頁75-80。
陳鋒,〈明代的運軍〉,《中州學刊》,1997 年第1 期,鄭州:中州學刊雜誌社,1997,頁119-122。
陳鋒,〈簡論宋明清漕運中私貨販運及貿易〉,《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 年第1 期,北京:中國經濟史研究編輯部,1996,頁120-127。
楊軼男,〈明清時期山東運河城鎮的服務業─以臨清為中心的考察〉,《齊魯學刊》,2010年第4 期,曲阜:齊魯學刊編輯部,2010,頁47-52。
廖聲豐,〈明清時期的鈔關(榷關)研究綜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 年 03 期,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編輯部,1997,頁90-92。
廖聲豐,〈明清時期的鈔關─榷關─研究綜述〉,《雲南社會科學》,2007 年 04 期,昆明:雲南社會科學編輯部,2007,頁90-92。
廖聲豐,〈近代常關衰落與交通格局的變遷〉,《寧夏社會科學》,2008 年第5 期,銀川:寧夏社會科學編輯部,2008,頁116-120。
廖聲豐,〈論清政府對長途商業的管理政策—以清代榷關的考察為中心〉,《雲南社會科學》,2007 年 04 期,昆明:雲南社會科學編輯部,2007,頁116-121。
趙全鵬,〈明代北部地區糧食市場分析〉,《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3 卷,新鄉: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1996) ,頁51-54。
趙金鵬,〈明代江南糧、布對北部地區的貢獻〉,《社會科學》,1999 年第5 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9,頁61-65。
劉石吉,〈城郭市廛─城市的機能、特徵及其轉型〉,收錄於劉石吉編,《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民生的開拓》,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頁298-346。
劉石吉,〈略論清代市鎮的興衰消長─兼以揚州邵伯鎮為例證〉,“盛清社會與揚州”高端學術研討會論文未刊稿,2010。
劉錚雲,〈「衝、繁、疲、難」:清代道、府、聽、州、縣等級初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 本第1 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頁175-204。
鄧亦兵,〈政府職能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北京社會科學》,1999 年第3 期,北京:北京社會科學編輯部,1999,頁120-127。
鄧亦兵,〈清代前期的糧食運銷和市場〉,《歷史研究》,1995 年第4 期,北京:歷史研究編輯部,1995,頁151-161。
鄧亦兵,〈清代前期某些生產資料的運銷〉,《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 期,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97,頁63-69。
鄧亦兵,〈清代前期某些農業生產資料的運銷〉,《中國農史》,1998 年第4 期,南京:中國農史編輯部,1998,頁49-58。
鄧亦兵,〈清代前期商品流通的運道〉,《歷史檔案》,2000 年第1 期,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2000,頁99-105、122。
鄧亦兵,〈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運銷〉,《史學月刊》,1999 年第3 期,開封:史學月刊編輯部,1999,頁41-45。
鄧亦兵,〈清代前期稅關的設置〉,《清史研究》,2007 年第2 期,北京:清史研究編輯部,2007,頁54-64。
戴鞍鋼,〈清代漕運興廢山東運河沿線社會經濟的變化〉,《齊魯學刊》,1988 年第3期,曲阜:齊魯學刊編輯部,1988,頁89-93。
韓大成,〈明代牙行淺論〉,《社會科學戰線》,1986 年第2 期,長春:社會科學戰線編輯部,1986,頁153-161。
韓大成,〈明代交通運輸散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8 年第2 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編輯部,1988,頁93-103。
韓大成,〈明代徽商在交通與商業史上的重要貢獻〉,《史學月刊》,1988 年第4 期,開封:史學月刊編輯部,1988,頁35-43。
校內:2016-02-01公開